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复习课程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理学课件)
拮抗作用
竞争性拮抗作用
氯丙嗪+吗啡 尼可刹米+吗啡 阿托品+毛果芸香碱
中枢镇静作 用增强
对抗吗啡的呼 吸抑制作用
竞争性拮抗M 受体作用
学习目标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 掌握协同作用、拮抗作用、高敏性、个体差异、
药物的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等概念。
2 熟悉药物剂量、给药的时间对药物作用的影
响。
3 了解其他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情景导入
第四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导入情景 马女士,28岁。因咳嗽多日,到医院就诊。经查后,诊
断:肺炎。给予头孢拉定注射剂3.0g,静脉滴注。头孢拉定 粉针剂应用0.9%氯化钠注射剂溶解,在常温25℃,pH 4.5~ 7.0时,在24小时内稳定性保持在95%以上。但在配液过程 中,护士不小心将头孢拉定粉针剂用10%葡萄糖液进行了溶 解。 请思考:
1.量的差异
高敏性:少数人对某些药物特 别敏感,应用较小剂量即可产 生较强的药理作用。
低敏性:有些人对药物的敏感 性较低,必须应用较大剂量才 可产生应有的作用。
三、遗传因素
(一)个体差异:少数人对药物的反应表现出 质和量的差异
2.质的差异 表现为 变态反应,即某些过 敏体质的人使用药物 后发生变态反应。
1.地高辛中毒是否与年龄有关? 2.说明地高辛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现象。 3.老年人的用药剂量应如何计算?
一、年龄
(一)儿童 用药药量计算方法有:
(1)按体重计算法 简单易行,是最常用、最基本的计算方法
每日或每次剂量=体重(kg)×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一、年龄
(一)儿童 用药药量计算方法有:
三、药物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与临床合理用药
2021/5/4
22
➢影响药物排泄
利尿药物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增加排尿量,加快合用药 物的排泄。
尿液酸化剂如NH4Cl等可使合用的弱碱性药物如苯丙胺、 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等加速排泄。
尿液碱化剂如NaHCO3等可使合用的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 盐、巴比妥类等加速排泄。
由肾小管同一转运系统主动排泌的药物合用可因竞争性抑 制而影响药物排泄。如丙磺舒与青霉素合用,可提高青霉素 血药浓度,延长半衰期。
2021/5/4
15
✓ 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原体(细菌、寄生虫等)与药物 多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病 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的现象。
因此反复用药治疗某种疾病时,需制定科学的疗程进 行。
2021/5/4
16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药物方面
5)联合用药 为了增强药物疗效,减少或消除药物不良反应,临床上同时 或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称联合用药或合并用 药。 采用相同或不同途径,同时或先后给予机体两种或多种药物 所起的药效学或药动学相互影响使药物原有作用增强或减弱 的现象,称药物相互作用。按作用机制可分为药动学和药效 学的相互作用。
2021/5/4
14
一、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 蓄积作用
反复给药因剂量过大,或给药次数过频而间隔时间过短,或 由于机体对药物的生物转化功能减退、排泄速率过慢,而引 起体内药物蓄积。药物蓄积可增强药物效应和持续作用,也 可能引起蓄积中毒。
✓ 耐受性
反复给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减弱,需要不断增加剂量才 可达到原先较少剂量所能产生的效果,这种现象称为耐受性。
牛:最敏感 保定药噻拉嗪
猪:最不敏感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实验报告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2.实验名称: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3.实验目的、要求观察和了解不同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及种数差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4.实验原理1.不同剂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血药浓度,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剂量主要影响渗透压。
2.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其解剖构造、生理机能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
3.同一药物由于给药途径的不同,可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与药物剂量的大小,有的甚至还可影响药物作用的性质。
5.实验材料⑴.实验动物: 小白鼠、家兔、鸡⑵.实验器械: 台秤、毛剪、注射器【1.0ml】、针头【4、5、6、7号】、粗天平、小鼠胃管、中烧杯、酒精棉⑶.实验药品: 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生理盐水、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0%NaCl、5%MgSO46.实验步骤、原始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及分析实验Ⅰ:剂型与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⑴.实验步骤1.给药:取体重相近的小白鼠三只,称好后做好标记,分别由ip1∶1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1∶10,000硝酸士的宁阿拉伯胶溶液和1∶20,000硝酸士的宁溶液0.2ml/10g,然后分别放入倒置的烧杯中。
2.观察:观察三只小白鼠给药后的反应和惊厥发生的时间、强度及死亡时间。
⑵.原始数据记录及实验结果⑶.分析士的宁属于脊髓兴奋药,能选择性地提高脊髓兴奋性。
治疗剂量的士的宁可以增强脊髓反射的应激性,缩短脊髓反射时间,神经冲动易传导,骨骼肌张力增加。
中毒剂量的士的宁对中枢神经系统所有部位均有兴奋作用,可使全身骨骼肌同时挛缩,发生强直型惊厥。
士的宁的作用机理:士的宁与甘氨酸受体结合,竞争性阻断脊髓润沼细胞【Renshaw cell】释放的突触后抑制性递质甘氨酸,从而阻断了润沼细胞的返回抑制和交叉抑制功能,即通过解除抑制起到兴奋作用,表现为神经元的兴奋过度扩张,肌肉紧张度过高,伸肌与屈肌不协调,使个骨骼肌强直型收缩。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和合理用药原则
解救
3、药物配伍变化
药物在体外配制时,药物与药物、药 物与辅料或溶媒发生化学或物理反应,可 产生沉淀、气泡、有毒物质等,使疗效降 低或毒性增加,称配伍禁忌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三)遗传因素 1、种族差异:不同种族对药物的反应不同 2、个体差异
➢ 低敏性:
有些个体使用高于常用量的剂量方能出现药物效应
➢ 高敏性:
有些个体对药物反应非常敏感,所需剂量低于常用量
➢ 特异质: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禁用阿司匹林,可引起急性溶 血性贫血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速度: 静脉注射>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 口服>贴皮
(三)给药时间
➢ 给药时间不同可影响药物作用
➢ 餐前服药有何优势?餐后服药有何益处? ➢ 催眠药、降糖药、糖皮质激素药何时服用合适?
(四)联合用药
➢ 联合用药时,若药物效应增强称协同作用,若药 物效应减弱或消失称拮抗作用。
1、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2、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药物配伍变化
1、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1)吸收 :四环素、多潘立酮、硫酸镁等 2)分布:竞争血浆蛋白结合 3)生物转化:肝药酶抑制剂/诱导剂 4)排泄: 尿液pH的变化能改变药物在尿液中的
解离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排泄速度
2、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自身调节能力低,药典对儿童用量及其计算方法 有明确规定,应严格遵守。 2、老人:各脏器功能逐渐降低,血浆蛋白减少, 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能力较差,药物半衰期延长。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半数致死量) LD50 (半数致死量)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 是药物的毒性指标
LD50越大 毒性越小 半数有效量) ED50 (半数有效量) 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出现疗效的剂量 是药物的疗效指标 ED50越小 疗效越好
19:46
(三)药物有效性的衡量 衡量指标: 衡量指标:效价 效能 (1)效价(效价强度):指数种同类药物达到同 )效价(效价强度): 一效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19:46第4 节 Nhomakorabea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学习目标 1.说出小儿药量的计算方法 说出小儿药量的计算方法 2.简述生理、心理及病理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简述生理、 简述生理 3.解释剂量、常用量、治疗指数、安全范围 解释剂量、 解释剂量 常用量、治疗指数、 的概念及意义 影 响 因 素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二、药物方面的因素 三、给药方法方面的因素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9:46
(三)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药物效应因人而异的现象 • 在基本条件相同情况下,多数病人对药物的效应 在基本条件相同情况下, 基本相似。 基本相似。但有少数病人对药物的反应有所不同 1 量的差别:高敏性 量的差别: 耐受性:连续用药过程中, 耐受性:连续用药过程中,有的药物的药效 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会逐渐减弱,需加大剂量才能显效。 2 质的差别:变态反应 质的差别: 特异质:个别人用药后, 特异质:个别人用药后,出现极敏感或极不敏 感或性质异常的反应。 感或性质异常的反应。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19:46
(四)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 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五)机体的病理状态 如解热镇痛药只降低发热病人的 体温,对正常体温无影响
19:46
3: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三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综合表现,因此总会遇到来自药物方面、机体方面、用药方法方面以及环境方面诸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仅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度,而且有时甚至还能改变药物作用的性质。
因此,在临床用药时,一方面应掌握各种常用药物固有的药物作用,另一方面还必须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才能更好地运用药物防治疾病,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第一节动物方面的因素一、种属差异多数药物对各种动物一般都具有类似的作用。
但由于各种动物的解剖构造、生理机能、生化特点以及进化程度等的不同,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存在一定的差异。
水合氯醛对马是良好的麻醉药,牛、羊比较敏感,猪却能忍受;催吐药对猪、犬易引起呕吐,马就不易呕吐,用于牛、羊则呈现促进反刍和祛痰的作用。
反刍兽因有复胃结构,其消化特点迥异,给予不稳定药物时易被破坏,如内服洋地黄等时,往往无效,或药效出现很慢。
猫对吗啡出现高度兴奋而不是抑制。
有的家畜对某些药物特殊敏感,如牛对汞剂,猫对石炭酸等几属禁忌范围。
家禽对有机磷酸脂和呋喃类药极为敏感。
同种动物的不同品种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如北京鸭就比其他品种鸭对硫双二氯酚敏感得多。
这些在用药时,都必须加以注意。
二、生理差异不同年龄、性别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差别很大。
幼龄、老龄动物及母畜一般对药物比较敏感。
这除体重因素外,幼畜药酶活性较低,或肝、肾功能发育不全,老龄动物则因机能衰退,对药物转化能力弱,因此均比较容易中毒。
例如氯霉素对仔猪毒性就大。
怀孕母畜对某些药物亦比较敏感,怀孕初期易致胎畜畸形,怀孕后期要避免应用拟胆碱药和能导致骨盆器官充血的峻泻药,以引起流产。
泌乳期间应考虑药物是否经乳汁排出并引起幼畜中问题。
体重不同的同种家畜对相同剂量的药物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要想得到相等的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就必须按体重计算剂量。
脂溶性药物易贮集在脂肪组织中,对多脂肪肥胖的动物适当增加剂量是必要的。
三、个体差异在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因素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同种动物中个别个体对药物有特殊的敏感性,称为个体差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理学课件)
药理效应随药物剂量的增减呈连续性量的变 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例如心律、血压、血糖浓度、尿量等
量反应型量效关系
质反应型量效关系
药理效应不随药物剂量的增减呈连续性量 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通常 以阳性或阴性、有或无的方式表现,如死 亡与生存、惊厥与不惊厥等。
二、量效关系中常用术语
小结
01 药物剂型 02 给药途径 03 给药时间和次数 04 药物的相互作用
思考题
1.什么是配伍禁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什么是协同作用?
机体方面的因素
目录
01 年龄 02 性别 03 心理因素 04 病理因素 05 遗传因素
学习目标
熟悉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年龄
儿童
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各种生理功能 和自身调节机制未发育完全,对药物的 反应较敏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 较差,易发生不良反应和蓄积中毒。对 中枢抑制药、中枢兴奋药、利尿药等的 反应较成年人明显。新生儿和早产儿肝 肾功能尚未充分发育,药物清除率低, 更应引起注意。
药物方面的因素---药物剂量
目录
01 量效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02 量效关系中常用术语
学习目标
1.掌握极量、安全范围、治疗指数、效能和效价强度的概 念。 2.熟悉量效关系及其分类。
一、量效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简称量效关系)是指药物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理 效应的强弱随着药物剂量的大小或浓度的高低呈现规律性变化的关系。
一、药物剂型
药物的剂型主要表现在药物的吸收速度 和程度产生差异,即生物利用度不同,从而 影响药效的快慢和强弱。同一药物的不同剂 型,生物利用度往往不同。
任务四--分析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小结
思考题
❖ 1.简述药代学研究内容?影响药物作用因素? ❖ 2.为什么硝酸甘油给药方式选择舌下含服? ❖ 3.几种药物相比较时,药物的LD50愈大则其( ) ❖ A.毒性愈大 B.毒性愈小 C.安全性愈小 D.安全性愈大 E.疗效愈大 ❖ 4.普萘洛尔口服吸收良好,但经过肝以后,只有30%的药物到达体循环,以致血药
(一)联合用药的目的: 1.提高疗效 2.减低不良反应 3.延缓抗药性
二、药物相互作用
(二)药物相互作用 1.配伍禁忌 2.药动学方面 3.药效学方面
机体因素
一、年龄 (一)小儿 (二) 老人 二、性别 三、遗传因素 四、特异质反应 五、疾病状态:肝肾功能 六、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饮食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复习
1.临床上药物的治疗指数是指 B
A ED50/LD50 C LD50/ED95 E LD1/ED95
B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LD50/ED50 D LD95/TD5
2.对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认识哪 点不对( E )
A 长期用药,药物的蓄积 B 一次用药超过极量 C 病人属于高敏性体质 D 病人肝、肾功能低下 E 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
任务四 分析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子任务一 药物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生理状态 、性别、营养状态、精神状态遗传因素病理状态 、饮食、时间药理学心理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在用药护理过程中的应用
药物因素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1、药物剂型:溶液剂>散剂>片 剂 缓释剂、控释剂
2、给药途径
二、药物相互作用
合理用药原则
1.明确诊断 2.根据药理学特点选药 3.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 4.对因、对症治疗并重 5.对病人始终负责
药理学辅导: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的因素: (⼀)年龄和体重:⽼年⼈由于器官功能及代偿适应能⼒逐渐衰退,⽤药量应减为成⼈量的3/4.⼩⼉剂量多按体重计算。
(⼆)性别:男⼥⽣理机能不同,对药物反应也不同。
(三)个体差异:在年龄、性别、体重、营养、⽣活条件等相同情况下,不同个体仍可出现对药物反应的量与质的差异,称为个体差异。
有三种情况: 1、⾼敏性:个别病⼈对于某种药物的作⽤特别敏感,⽤较⼩的剂量就可产⽣较明显的药理作⽤,称为⾼敏性。
2、先天耐受性:少数病⼈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很低,⽤⼀般常⽤量⽆效,⽤到中毒量也不出现中毒症状,称为先天性耐受性。
重复应⽤某些药物后,机体对这些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称为后天性耐受性。
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逐渐降低,称为耐药性(或抗药性)。
[医学教育搜集整理] 3、特异(体)质:过敏体质(可产⽣过敏反应)或遗传性⽣化缺陷病者在服⽤某些药物时,可产⽣某些特殊的反应,称为特异质反应。
(四)病理状态:可使机体的机能状态改变,从⽽影响药物的作⽤。
(五)精神因素:病⼈的精神状态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影响,须⾜够重视。
⼆、药物⽅⾯的因素: (⼀)药物的结构:是决定药物理化性质的物质基础,化学结构的改变,能影响药物的作⽤及体内过程。
(⼆)药物的剂量:过⼩的剂量在体内不能引起明显的药理作⽤,称为"⽆效量".达到出现疗效的最⼩剂量,称为"最⼩有效量".接近中毒的剂量称为"极量".开始出中毒症状的剂量,称为"最⼩中毒量".最⼩有效量与最⼩中毒量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愈⼤,⽤药就愈安全。
最⼩有效量和极量间,可产⽣治疗效果⽽⼜不易中毒的剂量,称为"治疗量".临床上为使治疗效果明显⽽⼜安全,在治疗量中采取⽐最⼩有效量⼤些,⽐极量⼩⼀些,疗效显著的那部分剂量,称为"常⽤量".引起半数动物有效的剂量,称为半数有效量(ed50),值越⼤疗效越弱。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第四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耐受性、剂量、极量(最大治疗量)、常用量的概念。
2.熟悉其它方面的影响因素。
基础知识一、药物方面的因素:(一)药物剂量:剂量:用药的份量。
无效量:不产生药理效应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
最大治疗量(极量):药物呈现最大治疗效应,且又不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常用量:比最小有效量大些而比最大治疗量小些的剂量。
最小中毒量:刚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剂量。
致死量:刚导致机体死亡的剂量。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
决定药物的安全性。
效价:单位剂量药物所产生的效应。
效能:药物产生最大效应的能力。
(二)药物制剂:片剂、胶囊、糖浆、颗粒剂、溶液剂、气雾剂、注射剂、栓剂、贴皮剂等。
(三)给药途径:静脉、吸入、腹腔、舌下含化、肌肉、皮下、口服、皮肤给药等。
(四)给药次数和时间。
给药次数:应根据病情需要以及药物的消除速率,并参照药物的半衰期。
给药时间:饭前、饭后、半空腹、临睡前等,有的药物还有特殊的给药时间段。
(五)疗程:根据具体的病情和药物而定。
(六)联合用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
1、配伍禁忌:药物在配制时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使药物的制剂不能成型或者影响其均匀性、稳定性等,导致不再适合用药。
2、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药物联合应用时,使原有作用增强。
拮抗作用:药物联合应用时,使原有作用减弱。
3、联合用药的目的:达到多种预防治疗、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避免或延缓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和减少单个药物应用剂量,以降低单药毒性反应的发生率。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年龄、体重、性别、病理状态、营养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机体对药物反应性改变等。
其中机体对药物反应性改变包括:耐受性(人体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低、反应减弱的现象)、耐药性(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肿瘤细胞等病原体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低的一种状态)、药物依赖性(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成瘾性,是反复用药后所造成的一种生理适应状态,一旦停药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戒断症状;精神依赖性----心理依赖性,是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患者在精神上渴望周期性或连续用药,产生强迫性用药行为以获得舒适感)和停药反应等。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优秀课件 (2)
一、机体方面的因素
(一)心理因素
安慰剂(placebo):指本身没有特殊 药理活性的中性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 成的外形似药的制剂。
也包括那些本身没有特殊作用的医疗 措施如假手术等。
安慰剂产生的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二)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1.年龄 (1)婴幼儿 (2)老年人
2.性别
• 由于习惯性及成瘾性都有主观需要连 续用药,统称依赖性。
• 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在长期反复用药 后突然停药可发生停药症状 (withdrawal symptoms)或称停药综 合症(withdrawal syndrome)。
• 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无病情根 据的大量长期的自我用药,是造成依赖 性的原因。麻醉药品的滥用不仅对用药 者危害极大,对社会危害也大。吗啡, 可卡因,印度大麻及其同类药都属于麻 醉药品。苯丙胺类、巴比妥类,苯二氮 卓类等亦被列入国际管制的瘾癌性精神 药物。
二、剂量和反复用药的影响
1.剂量 同一药物在不同剂量或浓度时,作
用强度不一样,可用于不同用途。
2.给药的时间和次数 3.反复用药 (1)耐受性(tolerance)连续用药后机体
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必须增加药物剂量 方可保持原有药物效应称耐受性。
短时间内多次用药立即发生者称快 速耐受性(tachyphylaxis)。
(三)生理与病理状态的影响
1.生理状态 2.病理状态 (1)肝功能不全 (2)肾功能不全 (3)营养不良
(四)遗传因素
• 个体差异: 同样剂量的某一药物在不同病 人不一定都能达到相等的血药浓度,相等 的血药浓度 也不一定都能达到等同的药 效。差异可能很大,甚至出现质的差异, 即一般病人不会出现的异常危害性反应。 这种随人而异的药物反应称为个体差异 (individual vari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众所周知,文献中所载各种药物的作用及其强度、时间等资料都是根据实验室或临床研究结果的数据统计所得的均数或其它综合值。
医学研究中许多事物现象都呈正态分布。
药物作用也不例外,在个体上的表现必然会有差异。
其次,任何实验研究或临床研究都是在某种一定的条件(药物制剂,用药方案,机体状态和环境等)下进行的,如果这些条件有了改变,则个体差异就会更为明显。
例如,由于遗传或其它原因(如年龄、疾病等),有的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高敏性),有的病人则能耐受较大剂量(耐受性),甚至有人对某些药物可以产生特殊反应(特异质)。
所以,在临床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各种因素!研究用药的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才能得到良好效果。
影响药物作用的主要因素分为药物、机体状态和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1.剂量问题一次给药时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比较容易掌握。
在连续给药时还须考虑两次给药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常按照在一定时间内给药总剂量不变的原则,两次给药间隔时间长则每次的用药量就较大,而血药浓度的波动也较大。
这时就必须注意峰浓度是否可能超过最低中毒浓度,谷浓度是否可能低于最低治疗浓度等问题。
为了减小血药浓度的波动,可以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这时必须适当减少每次用药量,以免蓄积中毒。
静脉点滴给药时血药浓度的波动最小,但滴入药液的浓度和滴人速度必须经计算后予以控制。
在安全性较大的药物,在首剂时可给以适当的“突击剂量”,以便缩短到达血药稳态浓度的时间。
2.药物剂型问题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吸收速率和分布的范围可以不同,从而影响药物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维持时间等。
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较口服为快,水溶液的吸收又比油溶液或混悬液为快;口服给药时溶液剂型吸收最快,散剂次之,片剂和胶囊等须先崩解,故吸收较慢。
一般说来,吸收快的剂型药物血浓度的峰值较高,单位时间内排出也较多,故维持时间较短。
吸收太慢则血药峰浓度可能太低而影响疗效。
为了达到不同目的,设计了多种特殊的药物剂型。
例如,糖衣片(胶囊)可避免苦味。
肠溶片或胶囊可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
缓释制剂可使药物缓慢释出,而控释制剂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能使药物以近似恒速释放,不仅延长药效,且能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
有时还可能有其它优点。
例如,微孔膜包衣控释片是以胃肠道不能溶蚀的多聚物和少量水溶性“微孔物质”(如十二烷基硫酸镁、蔗糖等)混同制成包衣、包裹水溶性药物片心而成。
此类片剂在肠内因“微孔物质”被溶解而形成微孔,药物小分子可从微孔扩散而出,不仅可以延缓释出速度,延长作用时间,还能减少药物制剂中可能存在的大分子杂质的释出。
如在药物上接上一个特殊的“定向载体”,引导药物向其一定的靶组织定向分布,不仅可以增加靶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而且因减少靶组织以外的药物分布而可以减少不良反应。
例如,将某种单克隆抗体连接到抗肿瘤药物上,把药物导向肿瘤部位分布,是提高抗肿瘤药物疗效的途径之一。
将药物包裹在双分子脂质膜中制成的脂质体制剂,与细胞膜的亲和力高,也能起类似作用。
近年开发了一些经皮肤全身给药的剂型,例如,将硝酸甘油制成贴膜剂,贴在前胸,药物透皮缓慢吸收。
这类制剂有作用持久和药物不首先经肝而无首过效应的特点。
还有所谓“贮库剂型”,指将药物小片植入皮下,药物缓慢释放,发挥持久作用,如长效避孕药。
必须指出,多数缓释剂型的剂量往往高于普通剂型的一次用量,由于个体差异,有的病人也可能在应用缓释剂型后产生较预想为高的血药浓度,甚至发生不良反应。
对此临床医师必须警惕。
3.制药工艺问题提取和纯化等制药工艺的精粗,影响药物杂质的含量。
杂质或不纯物如不能除净,可能会影响药物本身的作用,大分子杂质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等。
因此,制药纯度是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制药工艺的差异,包括所用赋形剂的不同,可能导致药物颗粒大小不同而影响药物吸收。
因此,同一种药物的制药工艺不同的两种片剂,虽然其纯度、崩解度等项指标都符合规定,在服用后血药浓度却也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甚至相差数倍,疗效当然也大不相同。
故制剂工艺应有严格的控制。
作为临床医师则应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人对同一药物的不同制剂的反应有无差异。
如有差异则应追查其原因。
4.复方制剂(成药)问题复方制剂实即联合用药的一种方便病人服用的制剂,应该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
必须指出,复方制剂的成分及各自的剂量均已固定,因此未见得能适应每个病人的需要,不太符合“药物治疗必须个体化”的精神。
医师在使用这类制剂时要根据病人情况,有选择地重点观察病人的某些方面的反应!以便据以调整用药。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1.年龄不同年龄的病人对药物的作用的反应可能有较大的差异。
因为在机体生长发育以及衰老等过程的不同阶段,各项生理功能和对药物的处置能力都可能有所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
老年人及儿童期尤其值得注意。
(1)老年人:老年人的主要器官功能有所减退。
例如,肝代谢某些药物的能力可能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均有所下降,故应用相同剂量的药物时老人的血药浓度要比青年人高,半衰期则延长,有的药物可相差数倍。
例如,肌注青霉素G20万u,1.5h后老人(70~81岁)的血药浓度为青年人(15~30岁)的3倍;3h后老人为青年的13倍。
另一方面,各器官生理功能的老年性变化常使靶组织(器官或细胞)对药物作用的敏感性发生改变,整体的代偿调节功能也降低,因而常表现为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减小。
例如,老人对多种中枢神经抑制药的反应增强,有时老人对某些药物还会表现特异的反应,例如,用阿托品易出现兴奋,甚至产生精神失常;用苯巴比妥也能出现兴奋、烦躁,应用吗啡可能出现敌对情绪等。
总之,给老年人用药一般规定只用成人剂量的3/4,如用成人剂量则可能常常发生药物过量。
但也有相反情况,老年人对某些药物的反应较成人为弱。
例如,老年人β肾上腺素受体的密度和对配体的亲和力有所降低,故对β受体激动药的作用反应较青年、成年人为弱。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药物及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慎重选择药物和决定其剂量。
(2)儿童:儿童,特别是幼儿,身高体重均较成人为小,不能按成人剂量用药,这是不言而喻的。
但儿童不是小型成人,在解剖、生理、病理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而且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多种功能参数存在着年龄依赖性的发展变化,因此,儿童用药不能将成人剂量简单地按体重比例递减。
例如,小儿胃肠道吸收功能的特点,使多种药物口服吸收明显比成人为少;小儿肌群小,皮下脂肪少,肌内注射时易引起周围血管收缩而影响吸收;相反,小儿,特别是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薄,药物易穿透吸收,局部用药也易致中毒,如用“樟脑丸”(萘)保藏的衣服也可致新生儿溶血性贫血,阿托品滴眼也可引起全身反应。
又如,小儿血浆蛋白结合药物的能力较低,血中游离药物较成人为多,故在血药浓度相同时药物对小儿的作用较成人为强。
加上年龄越小时血脑屏障功能越不完善,药物越容易进人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吗啡、可待因等,儿童特别敏感而易引起中毒。
儿童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某些药物代谢酶活性不足,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分泌功能较小,因而代谢和清除药物较慢,更易引起药物作用过强或中毒反应。
例如,新生儿用氯霉素后因不能形成葡萄糖醛酸酯排泄而可致“灰婴综合征”,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易发生中毒。
小儿体液占体重的比例较成人为大,对影响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的药物比成人更为敏感。
另一方面,儿童对有一些药物,如强心苷,却又较成人更能耐受。
更有一些药物儿童反应可能与成人完全不同,例如,加巴喷丁(gabapentin或叫Neurontin)是一种抗癫痫的有效新药,对成人是效果肯定的,但对儿童却有毒,12岁以下儿童应予禁用。
总之,儿童对药物的反应和成人既有量上的不同,也可能发生质上的区别,在新药选用时更应特别慎重。
因此,儿童用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特别是药物剂量历来是儿科医生关注的重点。
目前临床采用的几种计算儿童用药剂量的办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儿童年龄和发育情况及所用药物的特点,采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考虑可能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初步拟定用药量予以试用,随时观察药物灾应来调整剂量。
但必须强调,药物有效剂量常受各种因素影响,按照任何一种方法或公式计算所得的用药量只能作为参考,医生必须根据患儿情况和临床经验来斟酌调整。
2.性别女性一般体重较男性为轻,肌肉较男性为少,用药量相同时作用可能有强弱之别。
女性体内脂肪所占比例较男性为大,脂溶性药物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影响性器官的药物如脑垂体后叶制剂催产素等在女性可收缩子宫;峻泻药和其它对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可能引起骨盆充血和增强子官收缩,可导致月经增多,孕妇可能导致流产;性激素类药物对两性的作用也当然有区别。
除此之外,两性对多数药物作用的药效学方面敏感性并无重要的差别。
但是,女性有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问题,有一些特殊的用药注意事项,参见相关文献。
另外有一个问题值得强调。
许多育龄女性经常应用口服避孕药。
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口服避孕药与拟用药物是否发生相互作用。
已证明,某些口服避孕药有药酶抑制作用或诱导作用,可以影响诸如安定、强的松龙、茶碱、丙眯嗪等的代谢清除过程。
同时,有药酶抑制作用或药酶诱导作用的药物也能影响避孕药的代谢消除过程,从而影响口服避孕药的效果或引起不良反应。
这是给女性病人用药时应该考虑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3.营养状态营养不良者体重轻,脂肪组织少,血浆蛋白含量低,会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与血浆蛋白的结合量,可使药物血浓度及血中游离药物浓度较高。
严重营养不良者药酶含量较少!肝代谢药物的功能欠佳,药物灭活慢,因而药物可能显示更强的作用。
另一方面,严重营养不良者全身状况不佳,应激功能、免疫功能、代偿调节功能均可降低,又可能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而不良反应则较多。
因此,对营养不良的病人用药时,除应考虑剂量适当外,还应注意补充营养,改善全身状况,以求提高疗效。
4.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确实可有明显影响,例如,安慰剂(placebo)有时也能产生疗效,其机制未阐明。
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本人的乐观情绪可对疗效产生良好的正面影响。
假如医患关系和本人情绪的情况与此相反,则可能降低疗效,甚至带来不良后果,成为医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
医护人员应该重视这一因素的影响,恰当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但另一方面,在评价药物的疗效时,又应尽量排除精神因素的干扰。
例如,必须设置对照组和采用单盲法或双盲法等,以便得出确切的结论。
5.疾病因素在不同疾病情况下药物作用可以有量上,甚至质上的不同。
(1)疾病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震颤麻痹、胃溃疡病、偏头痛、抑郁症、创伤或手术后胃排空时间往往延长,因而延缓口服药的吸收,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不安及疱疹性皮炎时则胃排空时间缩短,但同时伴有肠蠕动加速,这就可从两个方面影响药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