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巧比妙喻、夸大缩小、以小见大

合集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

高考古诗词鉴赏之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相当复杂的概念,与“表达特色“艺术手法”“写作特色”“艺术表达”等都属同义语。

广义上指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和行文措辞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包括修辞手法(针对诗句而言)篇章手法(针对全诗)、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四大类。

一、修辞手法1. 比喻: 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将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叫“打比方”。

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2.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手法。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作用:把物人格化或人“物化”,可以使描绘生动形象,表意更加丰富,画面更加鲜明灵动,使表情达意更别致、隽永。

3.借代: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手法。

被代替的人或事物叫“本体”,用来代替的人或事物叫“借体”。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 夸张: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更强烈、鲜明、形象,更能感染读者。

5. 对偶:用字数相同、结构形式上相似或相同,意义上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手法。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6. 排比: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类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层层深入的一种修辞手法。

作用: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强调内容,强化感情。

7.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

诗词鉴赏-构思立意 教用

诗词鉴赏-构思立意  教用

李商隐《贾生》
欲抑先 扬
贾生才调更无伦,宣室求贤访逐臣,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写汉文帝召见贾生,看似褒扬,但到 最后说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才知是 贬抑。褒扬的真正目的是这了后文的贬抑, 使讥讽之意表现得更为有力。
闺怨
王昌龄
先扬后抑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首句先写少妇“不知愁”,次句紧承首句, 以少妇春日凝妆登楼赏景具体展示其不知愁为何 物。第三句陡然转折,以路边柳色引发愁思,乃 至自然逼出第四句的“闺怨”,通过对少妇情绪 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 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抑扬法 先扬后抑、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 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 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 分。 纪晓岚:“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 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
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 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构思立意
一、以小见大
文艺作品反映生活,要求以小见大,通过个 别反映一般,通过有限反映无限,从一滴水 看太阳 。 古典诗歌美学很重视以小见大。要求以小见大, 以一见万,以少总多,以有限表现无限, “以数言而统万象”(谢榛《四溟诗话》)。 “妙在愈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 “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钱钟书 《谈艺录》),收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
结尾两句,更从诸葛亮功业未遂留给后人无 限怀念,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赞美和惋惜之情,这 两句卒章显志,苍凉悲壮,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20

诗歌鉴赏之——以小见大

诗歌鉴赏之——以小见大
下片写金陵城内的破败萧条景象。苍穹明月过矮墙,看见这等破败萧瑟,也 伤心无奈,望着默默而逝的秦淮流水,仿佛和诗人一起在寻觅着昔日富丽豪 奢的旧影:酒旗戏鼓在哪里,热闹的集市在何处?斜阳残照里,昔日繁华乌 衣巷的一对小燕子,却飞入今天的寻常百姓家,正相对呢喃,象是在诉说也 象是在告诉词人她们曾经的古今兴衰。金陵昔日的繁华富丽与今天的萧瑟凄 冷,怎能不让饱经忧患的词人抚今追昔,由六朝兴亡想起宋朝危局,迸发了 吊古伤今之情呢?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 作。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 感受时光流驶,油然而生别绪乡思。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纳 于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境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 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 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特别是
2021/6/30
7
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 坐说玄宗。” 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红花盛开,正当春 天季节;几个白头宫女,正闲坐回忆、谈论天宝遗事。然而, 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 玄宗遗事,此景此情,令人凄绝。“寥落”、“寂寞”、“闲 坐”,既描绘当时的情景,也反映诗人的倾向。凄凉的身世, 哀怨的情怀,盛衰的感慨,二十个字描绘出生动的画面,表现 出深刻的主题。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诗是如何“以小见大”的,结合 全词简要分析。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词。上片开头突兀而起,“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南 朝古都美丽繁华谁还记得呢?但护卫古城的山峰如髻鬟般在两岸夹峙,不管 古今;怒涛翻滚的清江一去不复返,不管兴衰。遥渡天际的孤帆渐渐看不见, 断崖枯树倒倚,莫愁湖的小舟又系泊在哪里呢?这所有的一切,都空余旧迹, 雾霭沉沉,笼罩半墙,苍凉萧瑟,辽远凄清。

诗家笔下的巧比妙喻

诗家笔下的巧比妙喻
四、通感比喻。诗人写诗重想象和联想,常常通过不同的器官的感受来反映生活情感,以构成迂回曲折的通感移觉的比喻。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段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拔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描写弹奏琵琶的乐曲声,写了从快速激越到轻松悠扬,再到幽咽无声,又高昂突起,越来越高,最后戛然而止的过程。让读者读了他的描写之后,有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诗人不仅用大小珍珠落铜盘、枝头花边的莺语、冰下水流、银瓶突然爆裂、铁骑勇士刀枪交锋等多种声音比喻琵琶声,而且还通过珍珠落盘、花间飞莺、流泉冰冻、瓶破水迸、飞骑过刀等视觉上的描写以及滑、涩等触觉上的描写,让人仿佛沉浸在意趣横生的音乐氛围之中,可听,可看,还可用手摸一摸。这音乐可不神奇!这就是通感比喻。李贺《李凭箜篌引》和韩愈《听颖师弹琴》等都是运用通感比喻的典型诗歌
各种文学样式都普遍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有时在非文学类的文本中也使用。简单地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在写作中,用一个事物给另一个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使描述的事物更具体形象,使揭示的道理更通俗明白。但是,历代写诗赋词的语言艺术家不仅仅使用有相似点的不同类事物来简单地打比方,而且在写作时还结合多种手法交替使用,使比喻这种修辞格也成为一种笔法在诗词作品中表现得多姿多彩。因此,我们如果在诗词的鉴赏中弄清了比喻的各种用法,就会更准确地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同时,对提高自己的诗词创作能力也有不可忽视的帮助。
五、衬托比喻。在写作诗词时,作者先用比喻,进而又用比喻来衬托下文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写作目的是用文学的形式,形象地向世人宣告:真正称得上英雄豪杰的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兴的无产阶级先锋队。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

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的技巧体现出来。

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都是比较常见的构思技巧。

这些技巧对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有很大作用。

1.以小见大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达大境界、以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答题示例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居杂兴二首(其一)[宋]王禹偁①两株桃杏映篱斜,妆点商州副使家。

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

【注】①〔王禹偁〕宋太宗淳化二年(991),王禹偁从开封被贬官到商州,任团练副使。

此诗即作于次年春。

团练副使在宋代是一个常被用以安置贬谪官员的空衔,商州的生活条件在当时也很差。

题:试从“以小见大”的角度赏析本诗。

解此题,第一步,找出诗歌中的“小”事、“小”景。

从表面看,本诗是写春风无情,吹折吹落桃花、杏花。

第二步,分析其所反映的“大”的境界或主题。

根据注释可知,作者遭朝廷贬斥,生活凄苦。

诗人以触事兴感的方式,以小见大,通过咏叹风折花枝这样的琐事来曲折隐晦地反映其凄苦的生活,并抒发心头的难言之痛。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比喻手法,以“春风”喻当权者,以“花枝”喻贤才,借春风吹折桃花、杏花这种平常小事,抒发了忠臣不为皇帝佞臣所容而蒙冤受贬的怨愤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对当权者昏庸无知的谴责。

2.卒章显志卒章显志作为一种言志的方式,是指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诗歌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

恰当运用这种结构方式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答题示例2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题: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解此题,须理解诗句意思。

诗歌的前三联表面是写景,实则诉状抒情,尾联点明主旨,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悲凉的情感,寓情于景,景中含情。

古典诗词鉴赏之以小见大

古典诗词鉴赏之以小见大

借事议论,以小见大诗,本来是用来抒发情感的,而且是借助具体形象来“兴、观、群、怨”的。

说理,则走的是抽象的路径,似与诗性不符。

所以有“诗忌说理”的说法。

但抽象的思想有时也可用具体形象来表达,比如,用“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来表达世事多变盛衰无常的道理,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表达机遇先给有准备者的人生经验等。

因而,咏史诗,便用此办法为自已争得一席生存空间。

这一办法也常用于绝句的议论结尾。

有时诗人想用议论来为绝句收结,通常便走以小见大、用具体形象表达个人看法的路子。

杜牧的《赤壁》可谓用议论作结、以小见大的典范。

其诗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据说杜牧是熟读兵书自负知兵的诗人,因此杜牧把赤壁之战周瑜的取胜归结于东风的偶然因素,就大有阮藉在登临广武战场慨叹“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之味道。

也许,杜牧只是借史事以抒发胸中抑郁不平之气而已,不一定非有“不足周郎处”的实指。

总之,此诗结尾,以“二乔”(孙策之妻大乔、周瑜之妻小乔,合称二乔)有可能被曹操掳去关在铜雀台受辱这一具体形象来论断:假如不是有东风相助,孙、刘必败,历史形势可能改观。

那么,历史形势有时竟被偶然因素所影响,这怎不叫人扼腕。

这种大道理在诗里直说便令人生厌,如今“借‘铜雀春深锁二乔’说来,便觉风华蕴藉,增人百感,此正风人巧于立言处。

”(引自贺贻孙《诗筏》)可以说,杜牧《赤壁》以诗说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功,开启了理趣诗一扇大门。

从这里出发,宋代诗人更将诗的哲理化升华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创了哲理诗新时代。

而在绝句的结尾中,借事议论,以细节的形象托言人生的道理,使诗意更加含蓄、深遂,更是得心应手,运用娴熟。

如欧阳修的《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结句说的是鸟,读者便可理会到人。

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结句说的是看山,读者当然会联系到看人生、看世事。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

古典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另外还要分清实写和虚写,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还有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的感受。

景物描写作用v塑造背景环境。

营造气氛。

以景衬情,以景衬境。

衬托人物心情、品格、性格、情操借景抒情,融情入境。

奠定感情基调。

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由于是作者直接出面就某种事物或情况抒发感情,直接抒情时的语言往往有强烈的主观性色彩。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出面,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通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我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常把松、竹、梅、菊、柳、山石、野草、溪流、落日、沙漠、古道、边关、清风、细雨等作为借以抒情的对象。

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

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无比的喜爱之情。

当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家人的思念跃然纸上。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描写技巧1、烘托与对比之烘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

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以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以物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以景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古诗中常见的一些“艺术辩证”的手法,也要注意。

如描述事物或景物时,常把远与近、动与静、声与色、实与虚等相结合,互相形成对比映衬,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

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例一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析】本诗与《石头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诗通过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写出了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

烘托与对比之对比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如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高适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等,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给人以深刻印象。

元代王冕《白梅》的前两句:“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将“冰雪林”中洁白的梅花与“混芳尘”的桃李对比,显梅花之高洁守志,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对比手法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鉴赏诗歌运用的修辞手法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2.匹敌: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去写下(即为拟人),或把人当作物去写下、把此物当做彼物去写下(即为拟物)。

匹敌存有使得读者产生M18x,并使描绘的人、物、事整体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促进作用。

例如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没多久归属于,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并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能够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4.借代:借予有关的事物去替代所必须抒发的事物。

借代需用部分替代全体,具体内容替代抽象化,特征替代人等。

借代的运用可以并使语言简洁、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翻来覆去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5.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的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6.复述:先明确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观点讲出。

问题导入,助推全篇;中间复述,承上启下;结尾复述,深化主题,令人难以忘怀。

例如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怀古》:“问人间谁就是英雄?存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当筹钱得,赤壁东风。

更冲出去南阳卧龙,便一举成名八阵图中。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7.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

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以小见大(手法解析+常见类型+方法指津+强化训练)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以小见大(手法解析+常见类型+方法指津+强化训练)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分类导练:以小见大(手法解析+常见类型+方法指津+强化训练)【手法解析】“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以小见大,就是“以鸟鸣春,以虫鸣秋”;就是“随拈一事而诸事皆在其中”;就是通过小的事物来寓意朝代兴衰、历史变换等大事。

小事衬托,大事浮出,小中见大,大中含小,令人浮想联翩,故而意境深远。

以小见大就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

【常见类型】一是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有大景,有小景,有大景中小景。

“柳叶开时任好风”、“花覆千官淑景移”及“风正一帆悬”、“青霭入看无”,皆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张皇使大,反令落拓不亲。

宋人所喜,偏在此而不在彼。

近惟文征仲《斋宿》等诗,能解此妙。

(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王夫之举了几个大景中取小景,以小见大的佳例。

杜审言《大酺》中“柳叶开时任好风”,描写柳枝嫩芽初开,任凭春风吹拂。

这是小景,写得细致具体,从这小景中显示着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

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中“花覆千官淑景移”,描写官员们上朝时站在花下(唐朝宫内多种花木),如同“花覆千官”,人在花下看到美好的日影移动。

这是很生动具体的小景,反映了百官上朝的盛况。

王湾《次北固山下》中“风正一帆悬”,描绘船一帆高悬顺风而行,写的是小景,显出广阔的江面上船行的大景象。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析】王维《终南山》一诗,最能体现“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故首联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及表现手法解说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

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一、巧比妙喻比喻是诗歌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比喻的恰当运用可以使写景、抒情、言志或说理形象、生动,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

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二、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咏物诗最常用的手法。

诗人往往借助对特定物象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志趣爱好或人生追求。

如李贺的《马诗》、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

三、对面落笔通过写对方思念自己来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思念之情,使这种情绪更加浓重。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四、壮言夸饰壮言夸饰即夸张,通过夸张使物象特征更加醒目、突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如李白的《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秋浦歌》及杜甫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苍天两千尺。

”五、动静互衬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诗歌在动和静的处理上往往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这种手法可以使静者更静,动者更动。

王维最善于运用这种手法,如他的《山居秋瞑》、《鸟鸣涧》诸篇和韦应物的《滁洲西涧》等。

六、巧用典故用典在诗歌中极为常见,晚唐李商隐和南宋辛弃疾最善用典。

典故的使用可以使诗歌表意含蓄、容量增大。

如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七、诗中有画王维的诗和画,苏东坡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诗的角度看,这是说王维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效果。

其实,古典诗歌中,相当多的作品都具有这一特点,如韦应物的《滁洲西涧》、柳宗元的《江雪》等。

八、意象叠加意象指诗歌中融化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

比如月,在天文学家眼里,尽管对它有情感,但它不是意象,在诗人笔下,它就成了意象,用以寄托思念之情。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的五种手法【高考资料】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中的五种手法【高考资料】

诗词鉴赏中的五种手法比喻,比拟,用典,见景抒情,融情于景……这……这....到底怎么样才能分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呢?小伙伴们是不是在学习古诗词鉴赏的道路上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了呢?想要梳理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古诗词鉴赏的手法到底有什么诗词的修辞手法01比喻【1】定义:把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在古典诗歌中,“象”这个字很少出现,而是用“似”或者干脆不用比喻词。

【2】作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

【3】分类:高中阶段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例子>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4.“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小贴士: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5.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1
缩小夸张:元· 无名氏〔醉太平〕《饥贪小 利者》
• 元· 无名氏〔醉太平〕《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 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 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 评:这首散曲“讥贪小利者”,与上面扩大夸张相反, 是采用缩小夸张手法写,把小缩到极点,小到难以想象, 也是一种夸张手法。此曲就以小中取小的艺术夸张形成 对“贪小利者”的讥讽。 • 而且,这首散曲明说是“讥贪小利者”,其实是揭露贪 官污吏、地主豪绅对平民百姓的残酷压榨和盘剥,正是 元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明· 李开先《词谑》说此曲 是“讥贪狠小取者”,正中鹄的。诗人缩小夸张的艺术 构思和鼎足对的运用,既使全曲具有一气流走之势,也 更突现出讽刺批判的力量。
• 元· 徐再思〔清江引〕《相思》: 想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常挑着一 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 评:徐再思此曲把害相思比作“少(欠)债的”,把相思之愁 比作所欠之债,才真是出人意外,新奇诡谲。欠债者心理压力 沉重,正巧喻相思之无法解脱 ;债务日日催逼,正巧喻相思 之时时纠缠。
• 宋代大词人苏轼的模仿作《少年游》: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 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评:沈德潜在《古诗源》中选范云诗所批:“自然得之,故佳。 后人学步,便觉有意。”“自然得之”与“有意”为之, 大有优劣之分。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8
诗词曲的技巧
之夸大缩小 ——诗人有夸张的权利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9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2
超前夸张 :关汉卿〔普天乐〕《崔张十六事》之 六《虚意谢诚》
• 关汉卿〔普天乐〕《崔张十六事》之六《虚 意谢诚》:
东阁玳筵开,不强如西厢和月等?红娘来请:万 福先生。“请”字儿未出声,“去”字儿连忙应。下 功夫将额颅十分挣,酸溜溜螫得牙疼。茶饭未成,陈 仓老米,满瓮蔓青。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4
诗词曲的技巧
之以小见大 ——以有限表现无限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5
以小见大
• 文艺作品反映生活,要求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 映一般,通过有限反映无限,从一滴水看太阳 。 • 法国著名批评家莱辛《拉奥孔》中所阐述的那种 “有包孕的片刻”相通,是最富特征、含蕴丰富 的。即是说,要以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概括 反映具有普遍性、体现一般意义的内容 。 • 古典诗歌美学很重视以小见大。要求以小见大, 以一见万,以少总多,以有限表现无限,“以数 言而统万象”(谢榛《四溟诗话》)。 “妙在愈 小而大”(王世贞《艺苑卮言》)。 • “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正无限在”(钱钟书《谈 艺录》),收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 《文心雕龙· 物色》)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7
双关比(映带体) :南朝· 范云《别诗》
• 南朝· 范云《别诗》:
洛阳城东西,长作经时别。 昔去雪如花,今来花如雪。
• 评:诗通过雪与杨花双关写出冬去春来,时光如飞,一别 经年了。此诗比喻恰当,含义双关,而且“雪如花”、 “花如雪”的句式,形成回环优美的韵致旋律,把诗人绵 绵不尽的离别情思很深挚地抒写出来,产生了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挣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 空,难道风流种?諕杀寻芳的蜜蜂。轻轻的飞动,把 卖花人搧过桥东。
• 评:这首散曲采用扩大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只硕大 无比的蝴蝶形象。王骥德《曲律· 论咏物》言:“咏物…… 却要开口便见是何物……只起一句,便知是大蝴蝶。” 与王和卿关系密切的伟大戏曲家关汉卿笔下,就出现过不 少这样的傢伙。看来,关汉卿以杂剧揭露,王和卿则以散 曲嘲讽,曲中的大蝴蝶正是“花花太岁”的写照,夸张它 的形体大是为了突出它的威势大、罪恶大,“三百座名园 一采一个空”,正是对那些鱼肉百姓、蹂躏妇女的“花蝴 蝶”们的滔天罪行的总揭露,在风趣嘲讽中蕴含着无比的 愤怒。《徐氏笔精》卷六载:“元王和卿与关汉卿俱以北 调相高,偶见大蝴蝶飞过,和卿赋云云,汉卿遂罢咏。”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7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vs 陆游《马上作》
•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评:此诗也是以小见大,但与王维诗以少总多,以浅见 深不同,是以一见万,“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 《姜斋诗话》)。正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样,见 “一枝红杏”就知天下春。这就产生了以一见万,以个 别表现一般的审美效果。 陆游《马上作》: 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 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评:第三句以杨柳“遮不断”写明无边春色之浓,末句 “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就只不过是在杨柳绿色中 别添红色,“小景”淹没于“大景”之中,并不引人注 目。所以钱钟书《宋诗选注》特别赞赏叶诗“第三句写 得比陆游诗新警”。陆游诗第三句“杨柳不遮春色断” 已写明春色无边,“一枝红杏出墙头”则被淹没于其中, 不能引人特别注目了,大诗人的诗竟让后人用成传诵千 古的名句。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6
王维《杂诗》vs 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 王维《杂诗》:
•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评:故乡大小之事怀者念者可问者该有多少,却只关心窗 前“寒梅”是否开放,真是取舍失度,无足称道。然妙处 恰“传神写照,正在阿堵(这个)中”(《世说新语· 巧 艺》),真是“寄至味于淡泊”(苏轼《书黄子思诗集 后》)。这就是“以少总多”,“寄深于浅,寄厚于轻” (刘熙载《艺概· 词曲概》)。
• 评:无比兴奋的张生,居然连红娘“‘请’字儿未出声”, 就“‘去’字儿连忙应。”按实际情况,“请”字不说, “去”字是无由说的。但这里以超前夸张手法如此一写,就 非常鲜明地突出了张生急不可耐、喜孜孜抑制不住的感情, 他那“连忙”答应“去”的有些疯魔的样子,实在产生了强 烈的喜剧效果。 但乐极生悲,老夫人赖婚,如一瓢冷水浇下,张生简直凉透 了心,哪里还吃得下酒菜?面前的酒席再也不是“玳瑁筵”, 而变成了“陈仓”霉米,“满瓮”烂醃菜。 通过张生感情的巨大变化,揭露了老夫人“虚意谢诚”耍手 腕“赖婚”,对老夫人不守信用、破坏青年人幸福婚姻作了 有力批判。这首散曲写得很生动,得力于以超前夸张手法, 形成前喜极后怨极的巨大反差,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5
连喻:唐· 贺知章《咏柳》
• 唐·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评:三句以一问略作回旋,小有停顿,最后又推出 一个新巧的比喻:以“剪刀”喻“春风”,把春风 催生柳发青叶,喻为剪裁而出。一“剪”写出春回 大地,满目青绿,生机勃勃,真是匠心独运的神来 之笔。黄周星《唐诗快》赞到:“末句尖巧语,却 非由雕琢而得。”一连串比喻的巧妙运用,将春柳 写得生气勃勃,成为传诵之作。
诗词曲的技巧
之巧比妙喻 ——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
比的含义
• 朱熹《诗集传》云:“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也就是比喻的意思,运用比喻,可以把事物描 写得更具体生动。但“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 (刘勰《文心雕龙·比兴》),“切至”就是 贴切,比喻应准确贴切。 • 比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要求取象与取义 的有机结合。取象指作品的思想内容应该包含 或寄寓于具体物象中,通过物象表现出来。取 义要求作品中物象高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思 想寄托。
• 刘勰《文心雕龙· 夸饰》说:“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 河不容舠(小船),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 遗。”就说明既有扩大夸张,也有缩小夸张。明· 胡应麟 《诗薮》也说:“诗人遇兴遣词,大则须弥,小则芥 子。”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10
扩大夸张:元·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 蝶》
• 元· 王和卿〔醉中天〕《咏大蝴蝶》: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6
曲喻:李商隐《日日》
• 李商隐《日日》:
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 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
• 评:这首诗采用的是曲喻手法。所谓曲喻,是说不能直 接作比,而要转一个弯才能比喻。此诗题一作《春光》, 抒写烂漫春光所引起的纷乱思绪。 • 后二句承此,用曲喻手法把诗人的心绪不宁强烈抒写出 来:“几时心绪浑无事,得及游丝百尺长。”“几时” 语气颇急切,“心绪”即心情,与春天晴空中飘动的 “游丝”并不相似。但“绪”又有丝绪(丝头)之意, 因而就与“游丝”相似,这样一转弯就可作比喻了,这 就是曲喻。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4
隐喻:唐· 章碣《东都望幸》
• 唐· 章碣《东都望幸》: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 写作背景:据《唐摭言》记载:邵安石,连州人也。 高湘侍郎南迁归阙(京),途次连江,安石以所业投 献遇知。遂挈至辇下。湘主文,安石擢第,诗人章碣 赋《东都望幸》诗刺之。 • 评:这首“宫怨”诗的主旨并非“宫怨”,而是借写 “宫怨”来隐喻“士怨”,表达应举士子对主考官的 怨恨。诗中的宫女是隐喻应举士子,“君王”喻主考 官,“美人”喻走门路求托主考官的应举者。诗是以 宫怨隐喻赴考士子之怨,讽刺中晚唐科举考试徇私舞 弊之风。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3源自借喻:唐· 曹邺《官仓鼠》
• 唐· 曹邺《官仓鼠》: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 评:此诗明写官仓中的老鼠,实是以老鼠借喻贪官污 吏,对其贪婪盘剥进行了尖锐揭露和愤怒指斥。 “君” 明指官仓鼠,实指贪官污吏,而“谁”则矛头指向了 最高统治者,在幽默诙谐之问中暗藏锋芒,显出特别 难能可贵的批判力量。但因以官仓鼠借喻,所以又蒙 上了一层“保护色”。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 P2
明喻:宋· 文天祥《扬子江》vs元· 徐再思〔清江引〕 《相思》
• 宋· 文天祥《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 评:末二句以磁针永远指南为喻,抒发了强烈爱国激情,表达 了心向祖国、保持民族气节的坚定决心,也说明他把这时期的 诗作结集定名为《指南录》的原因。比喻准确形象,“不…… 不……”的句式斩钉截铁,抒发了激越高昂的悲壮爱国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