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合集下载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特别是,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企业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

为了更好地对接企业需求,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并就此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建立长效机制的必要性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以项目合作的形式出现,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而且在一些合作项目中,项目完成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各自回归到自己的领域,没有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

这种短暂、零散的合作形式很难发挥出校企合作的最大价值,而建立长效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建立长效机制的好处有以下几点:1. 提高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教育合作机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沉浸于实践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职场,还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2. 加强科研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也会推动科研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从理论到实际的转化,也可以切实促进科技创新。

3. 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企业与学校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同时还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4. 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也将促进生产、学习、研究三方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长效机制的措施和思路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有以下几点措施和思路:1. 建设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专门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明确的渠道,包括人才交流、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功能。

2. 深化合作领域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领域应更加广泛和深入,不仅包括人才培养领域,还应包括科研、创新等方面的合作,通过更加全面的合作,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

3. 细化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包括共建实验室、联合研究课题、定期交流座谈等形式。

构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构建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通过在 企业锻 炼获 得 真 正 指 导 实践 教 学 的 工程 师 。
有 的职业 院校误认 为持有 “ 证 ” 双 即为 “ 师 ” 于是 双 ,
度的校企合作奠定 良 好基础。 职业院校应该在校企合作中突出主体地位 。第


成立校 企工 作委员 会 , 推进校 企合作 向更深 和更
兴起一股教师“ 拿证 ” ; 热 有些职业 院校因应付上级
之间的过程不能完全有效地做到科学、 合理衔接 , 大
部分职 业 院校 教师 习惯 于传 统 的课 堂 教 学方 式 , 所
3 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对 策
3 1 构建政 校 企三方 联动 的运作 机制 .
以校企业合作 、 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 门课程
时往往 会有 阻力 , 师 中 “ 理 论 、 实 践 ” 教 重 轻 的现 象 依然普 遍存 在 , 这无 疑导 致校 企合作 的实效甚 微 。 “ 双师 ” 素质教 师缺 乏 。许 多职 业 院校 的 “ 双师
实质 , 等等 。真正 的“ 师型 ” 师严 重 缺乏 已成为 双 教 影 响职 业 院校 开展 校企合 作 成效 的重要 原 因之一 。
构建政 校企 三方 联 动 的运 作机 制 , 求在 政 府 要 的主导 和统 一协 调 下 , 立 职业 院校 与企 业一 一 对 建 应 的产学合 作关 系 , 点 突 出职 业教育 教育 的行 业 、 重 产业 、 企业 与职 业要素 , 而为实 施全 面 、 从 持久 、 有深
型” 教师 , 实际上是 只有证 书, 而不是来 自企业或者
程 、 量 和效 果 。这种 只有 职业 院校 “ 头热 ” 质 一 的校
2 目前 校 企合 作 存 在 的 主 要 问题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双师 结构 ” 专业教学团队, 学 院通过人事 2 、 学校主 导建立互惠双赢 的生产性实 践教学管理平 台 。通过 保障 。为 了建设高水平的“ 引厂 入校 、 引设 备入校 、 企业 提供 场地 等方 式 , 建 设 了集教 学 、 实 分配制度改革 , 探 索“ 双师结构 ” 团队建 设的有 效措施 。学 院要制订
机制保障 。
与教学管 理相 协调 , 从而有效解决生产 与教 学之 间的矛盾 , 实现校
1 、 地方政府政策积 极引导。政 府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 , 是 企 双 方 共 赢 。
互惠共赢 运行 企业 3 、 校企共建“ 双师结构 ” 教学 团队。打造 一支“ 双 师结构 ” 的教
学校和 企业合作办学 、 合作育人 、 合作就业“ 三位 合一 ” 的教学管理 求 ,开展订单 式人才培养 。在校 最后 一年到企业顶 岗实习工作一
平台 , 强化人 才培养的开放性和职业性 。
年, 并按照企 业 的工 作时 间和 工作 安排 , 接受企 业的管 理和考核 ,
1 、 校企共 同开发与实施工作 过程导 向的人 才培养方案 。校企 符合毕业条件且经企业考核 良好者 , 由企业录为正式员工。 共 同研 究制 定专业 课程系 统化开 发 的基 本范式 和具体建 设 内容 , 总之 , 应通过努力促使校 企合作 由短期合作 向长期合作转 变 ,
搭建校 企合作平 台 ,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冯 坤
( 淄博 市技 师学院)
人力 资源 社会保 障部 《 关于推进技工 院校改革创 新的若干 意 目标进行 开发 ,按照实 际工 作任 务、工作过程和工 作情境设置 课 见》 中特别 强调要完善校 企联 合育人机制 , 支持技工 院校与企业 在 程 , 形成以职业活动为主要教学路径的专业课程体系 。 专业 建设 、 课程 改革 、 师资 培养 、 技术 研发 、 办学 质量评价 、 招生 就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 上接第 2 2 2页 )
规 范 学生 的行 为和 思想 , 使其 更加符 合社 会 的需要 。 4 . 2 将 法德 结合教 育 与学校 的教 学活 动相 结合
育 思想 贯彻 到具体 的工作 中去 。 要 组织 中心 教研组 对 法德 结 合 教育 方式 和 思想进 行 学 习 : 组 织教 师对法 德结 合 教育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长效 机制的构 建
李文艳 徐 海芳 赵 文成 陈艳 华
摘 要: 校 企 合 作 是 高 职 院校 与企 业 之间 实现 资 源 共 享 、 优 势 互 补
以及 互 利 共 赢 的最 有 效模 式 。 但是, 从 目前 我 国校 企合1 发达 国家校 企 合作 的经验 借鉴 国外校 企 合作 的 发展 时间较 长 , 对校 企 合作 的研 究较 来 看,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 还 没 有 建 立起 真 正 有 效 的 校 企 合 作 机 制 。 为成 熟 , 许 多 国 家制 订 了职 业 教 育 的相 关法 律 法 规 , 从 政 本 文从 发 挥 政 府 引 导作 用 、深 化 高 职 院 校校 企 合作 办 学体 制 机 制 改 府 制度 的层 面 保证 了校 企 合作 的 顺利进 行 ; 成 立专 门 的组 革 .调 动 企 业 积 极 参 与 高职 院校 人 才培 养 全 过 程 等 三 个 方 面 阐 述 了 织 管理 机 构 , 如美国、 澳 大利 亚 等 在 国 家层 面 成 立 了相 应
组 织 课堂 教 学对于 大 学生来 说 , 是 接 受法德 结 合教 育 的方 法与理 论 进行 研 究 ;加 强 法德 教育 的宣传 教育 工 作 ; 最直 接 的途径 。 这种 形式 一 方面 能够 将学 生集 中起来 , 集 加 强 校 内 的 网络 舆 情监 控 , 引导 正 确 的 网络 秩 序 ; 加 强法 体灌输 或传 递 知 识 , 另 一 方面 可 以在 实时互 动 中 为学生 答 德 结合 教育 的统 战工作 。 疑解 惑 。学校 要 充 分利用 课 堂渠道 , 使学 生在 接 受 了课 堂 5 结语 教育 之 后能够 对法律 与道 德 的认识 更加 深刻 。 随着 大学 生数 量 的增 加 , 大学 生 素质 问题 成 为 了社 会 4 . 3 将 法德 结合 教育 渗透到 社会 实践 中 关注 的重 点 , 加 强 大学 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成 了重 中 之重 。思 法律 和道 德是具 有 实践性 的。法律 与道德 是 比较特 殊 想教 育 中加强 法律 教 育 与政治 教 育相 结合 , 是 提 高大 学生 的一 种 社会精 神 , 其 特殊 性主 要体 现在 能够 以实践 形 态存 综合 素质 的有效 手段 。高校 法律教 育 与道德 教育相 结 合 对 在。这就 要 求 , 大学 生在 接 受了法律 与 道德教 育 之后 , 不仅 于 政治 、 经济 与 大学 生个人 素质 都 有着 重 要 的意 义。 学校 要 掌握 法律 知识 和道 德体 系 , 也要 具 有高 尚 的道德 理 想和 要加 强 对 这 方面 的重 视程 度 ,必须 采 取 科 学 的方 法和 措 法理 意识 , 更要拥 有在 实际生 活 中运 用法律 与 道德 的实践 施 , 推 进大 学生 法德 结合 教育 的发展 。 能力 。 社会 实践 是一 种课 堂 教育 的延 伸 , 可 以使理 论在 实 参考文献 : [ 1 】 徐承 英. 试 论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践 教 学【 J ] . 黑 龙 江 高 教 研 际 中得 到应 用 , 这也 是法 德结 合 教育 的一 个重 要途 径 。但 究, 2 0 1 0 ( 0 5 ) . 如今 , 各 高校 的思 想 政治 教 育 主 要依 靠理 论 的传 输 , 与 实 【 2 】 张淑春 .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践 教 学长 效 机 制 的 构 建 【 J ] . 学 践脱 节 , 这 对于 学生 法律 意 识和 道德 观念 的培 养 都是 极 为 校 党建 与思 想教 育 , 2 0 1 0 ( 1 O ) . 不利 的 。 所以, 对于 大 学生 的法德 教育 进行 结合 , 必须 将课 【 3 】 李春 晖. 高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实 践 教 学 存 在 的 问题 及 对 策 【 J 】 l 堂 延伸 到实 际生 活中去 。 学校 党 建 与 思想 教 育 , 2 0 1 0 ( 0 5 ) . 4 , 4 法德 结合 教育 的具体 实践 【 4 】 单 玉 龙.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和途径探 究[ J 】 . 赤 峰 学 院 对于 校 方 , 要将 大学 生 思想 政治 教育 中 的法德 结 合教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科 学 版) , 2 0 1 0 ( 0 1 )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求进行修订。当前 ,应根据我 国的实际情况 ,积极借鉴 国外 经验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 的 、具有一定特色的 、有利于推动 校企合作办学发展 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 ~方 面, 通过设立 ‘ 饺
促进高职院校师 资队伍 向 “ 双师型”转化。 政府——校企合作 的管理部 门。政府通过有关立法加强 对校企合作 的干预 ,在政 策上建立 激励机制 ,如 出台免税政
教育捐赠免税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允许把企业 的教育捐赠款
的 5 %或 3 %用 于 抵 扣 企业 所 得 税 , 提 高企 业 向 职业 教育 0 0 以 捐 赠 的 积 极性 。
府——行业组织——受教育者—— 市场” 的多方联动 ,才能 教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税 收减 免政策的相关实施细则 ,落实 2 0 0 2年 、20 05
主动J I 生。另一方面 ,在制定有关法律时 ,如 《 企业法》 要有 , 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 件先进 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 义务。在政府政策 的支持和鼓励下 , 企业方面也需提高认识 , 重视 人才培养 和技术革新 ,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纳入企业发 展规划 ,以此推动 自身 的改革和发展 。历史经验表 明,政府
职 教 观 察
高职 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揭 育通
【 要] 企合 作 长效机 制是促进 高职教 育校企合 作 实现 由 “ 油不融” 到 “ 摘 校 水 水乳 交融” 转 变的根 本保 障。文章从 组织 构建 、动 力机 制 、运行机 制 、协调 机制 、保障机 制 等方面提 出 了 企合 作 长效机 制的构 建思路 。 校
策 ,鼓励 企业 深度参 与高职教 育过程 ,形成互动 、双赢的校 企合作机制 ,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企合作办学基 金” 等方式 , 导和鼓励学校参与合作 教育 , 引

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于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思考【摘要】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其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议。

文章首先掘其意义,指出其在促进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其次分析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资源浪费等。

接着强调构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关键因素,包括建立互信、双向沟通机制等。

具体建议和措施方面,提出加强校企合作培训、建立长效交流机制等措施。

最后探讨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推广途径,包括政策引导、资源整合等。

结论部分呼吁高校和企业双方加强合作,强调长效机制对双方的益处,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整体文章内容分析深入,观点明确,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意义、问题、关键因素、建议、措施、推广途径、可行性、益处、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在于促进高校和企业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升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有助于建立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提高就业率,促进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对于高校和企业双方而言,长效校企合作机制有利于稳定合作关系,提升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可以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合理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可持续。

建立健全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性,并分析现有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构建长效机制的关键因素和具体建议。

通过深入研究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意义,本文旨在为推动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提升双方的合作效益,推动双方共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实践路径。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科技信毫
构 建 校 芷 合 作 的 长效 栅 制
湖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 摘
刘小波
冯 越
要] 本文分析 了当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存在 的问题 , 提 出了从利 益 、 激励 、 约束、 情感四个方 面去 构建校企合作 的长效机 制 , 并
校企合作 机制
给 出 了具 体 可行 的操 作 办 法 。
[ 关键词 ] 高职
教育 部 2 0 0 6 年l 6 号文《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质量的若 干 意见 》 明确指 出 , 高职 院校 应“ 通过校企合 作 , 加强 实训 、 实 习基地 建 设” ; 教 职成 2 0 1 1 年6 号文又就高职院校办学的“ 行业指导 ” 提 出了具体 要求 。各 高职院校也很重视此项工作 , 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 共 同培养 师 资 队伍 、 共促 专业 和课程建设 , 掌握最前沿的行业信息成为高职 院校教 育 教学改革 的主题 。大部分 学校相应建立 了实 习实训 基地 , 提 出了基 于工作过 程的人 才培养方案改革 , 然而很多工作 只是停 留在 表面 , 只是 为应对评估 , 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 , 效果 自然不 明显 。要使校企合作有 深度 , 见实效 , 就必须构建一种长效机制 。
三、 构建长效机 制。 促 进 校 企 有 效 合 作
产学研结合 , 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务第 一线所 需要 的高技能 专门人才 的唯一途径 。高 职院校与企业 有效合作 , 真正 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 , 必须构建 以下 四个方面 的长效机制 。 1 、 利益机制 , 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企业 与高 职院校 都是利 益主体。企业最根本 的目标是盈利 。凡是 能够有助 于企业合法盈 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 的欢迎 , 否则 , 迟 早会被 企业拒绝 。高职院校应 以适应企业 需求 、 争取 给企业带来 利益 作为 出发点 与企 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 时调整 实践教 学计划 , 解决企业 人力资源 紧张的燃眉之急 。二是适应 企业生产 流程 需要 , 实行弹性学 制。学生顶 岗操作客观存 在一个 由不熟 练到熟练 的 过程 , 如果 学生顶 岗操作时间过 短 , 学生熟 练了就走 , 只 能给企业带来 麻烦而不 能带来利益 ; 如果顶 岗操作 时间长 , 既可以保证产 品质量 , 又 可 以为企业 节约人 力成本 ( 企业 付给学 生 的报 酬远远 低于职 工报酬) 。 三是为企 业提供智 力支持 。如帮 助企业培训员 工和 中层干 部 , 对员工 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 , 接受 企业委托的项 目研究与开发 , 和企业一 起进行产 品开发 和营销策划等 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 。学院毕业生 优先让合 作企业选择 , 进入毕业 实习阶段的学 生根据企业需要 和毕业 生意愿 , 直接签订就业协议 。企业在校企 合作 中尝到了甜头 , 获得 了利

构筑校企合作联盟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构筑校企合作联盟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作 双 方 在 合 作 的 层 次 上 , 限 于 浅 层 次 。 学 校 在 校 企 合 作 中 多
定促进 校企 合作办学法 规 , 推进校企 合作 制度化 。 实 行工 …‘ 学结合 、 校企合作 、 岗实习 的人才 培养模式 。 《 顶 ” 纲要 》 对高 职院校 的人 才培养提出了明确方 向和要 求 , 要坚持 以服务为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 的办学实践 中要认真学 习和借鉴发 达国家高校在校企合作 、 产学 研结合 办学中 的经 验 和教训 , 结合我 国国情 和高 等职业 教 育 的实际情 况 , 为我 所用 , 并促进 学 校持 续 健康 发 展。发 达 国家 高校 走 校企 合 作、 产学研结合的发 展之路 经 验表 明 , 只有不 断加 强校企 合 作、 产学研 相结合 , 积极 制定 行之有效 的政 策措施 , 营造 有利 于学校产学研结合 的环境和氛围 , 分调动 各方面合 作的积 充 极性 , 能进 一步推进高校 的校企合 作和产 学研更 紧密地结 才
校企合作道路 , 培养 高素质应 用型人 才的有效途径和基本保 障, 是 更是学校健康 可持 续发展 的必 由之路 。 关键词 : 企合作 ; 校 工学结合 ; 机制
中图分类号 :77 G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2 1 ( 0 0 1 0 4 0 10 6 4 2 1 )2— 0 7— 3
投入不足 , 企业 对 在 企 业 中 的 人 才 培 养 过 程 缺 乏 有 特 色 的 、 有 针 对 性 的管 理 。 上 述 仅 是 校 企 合 作 表 现 较 为 突 出 的 三 个
宗 旨, 以就业为导 向, 学校 与企业 之 间建立 深度 融合 的合 在
作关系 , 坚定地走工学结合 、 校企合作道路 , 培养高素 质应 是 用型人才 的有效途径 和基 本保 障 , 是学校健康 可持续 发展 更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不断完善,我国劳动力市场急需大批具有较强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的人才。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成为企业及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不仅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双赢,更能有效推进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一、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创新合作模式,在组织上保障长效合作机制要想有效深入校企合作,必须理顺校企合作关系,创建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就是职教集团,从而达到互利双赢、资源共享目标,为校企间的深度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2006年8月,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苏州公益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等等5所高职院校,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盐城技师学院等等14所中职学校,江苏省连发集团、悦达纺织集团、苏大生集团等等15家企业共同建立了江苏省纺织服装职业教育集团。

该集团通过人才培养及科研开发这一纽带,将企事业单位、服装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等遵循平等的原则进行组建。

该集团建立以后,利用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委员会、职业培训及就业委员会、产学研委员会等等工作机构,有效探索出院校同企业在科研、教学、生产等多方面的资源优势上的整合同集成,实现了共创共赢的局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经过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同相应的越大纺织集团进行有效的协商,都同意在相应的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产学共赢、校企合作等原则基础之上建立起相应的研发中心。

通过大量的实践充分表明,职教集团为职业教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进行集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进行校企间的深度合作,促进产学研进行深入融合的一个主要平台,是我国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一个积极有效的创新办学模式。

二、坚持互利双赢的原则,保证校企合作动力校企进行合作的时候必须围绕高职院校的几个职能,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校企进行深度合作的主要动力及支点就是双赢互利,因而双方必须坚持这一原则,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校企间的动力机制,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及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贾光宇来源:《河南教育·职成教》2014年第04期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和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少职业院校和相关行业企业不仅合作密切、成效良好,其中还不乏有益探索和典型经验值得借鉴与思考。

但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还远远谈不上完善,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面对和解决。

一、共赢机制尚未完善共赢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根本动力。

在校企合作的起步阶段,曾经在较长时间存在“一头热、一头冷”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难以实现共赢这一点上。

曾经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所谓校企合作的过程纯粹是学校获益、企业付出的过程。

在诸多校企合作的实践中,基础不牢固、合作不稳定、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仍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着,有些甚至还比较严重。

说到底,仍然是共赢机制不完善,从而导致收益不对等。

当这种不对等所呈现的差距比较明显时,必然对合作的成效与前景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仅具有绝对的经营自主权,而且获取利益的最高目标是永恒的。

作为力主校企合作的职业学校,由于受到种种限制,相对于企业,实际上完全属于弱势群体,要真正实现对等共赢,付出的努力无疑是非常大的。

但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主动承认这种差距,同时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一如既往地做出努力,才能争取合作的主动权。

尤其是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的简单层面上,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挖掘有效的合作领域,如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培训、加强技术指导、参与技术开发、开展科研合作等,让企业感受到在多方面的确有“利”可图。

除此之外,学校要做到四个主动:主动走出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沟通;主动加大宣传,让企业深入了解职业教育,了解职业学校,理解校企合作及其意义;主动深入调研,发现企业需求,寻求校企合作的最佳方式;主动发展自己,不断增强学校实力,提高对企业的吸引力。

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校企合作已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的合作形式。

为了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维护校企双方的利益,需要做出以下努力:
1. 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校企双方可以在共同研究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实习计划、校企联合招聘等方面合作,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2. 建立信息对接平台。

为了实现对校企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可以建立官方的信息对接平台,供校企双方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校企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在校企合作中,知识产权的保护非常重要。

校企双方应该注重这一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确保双方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4. 加强质量管理。

校企合作可能会涉及到产品质量的问题,因此需要加强质量管理,确保产品的质量达到双方的要求。

总之,完善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合作、沟通、共享资源,才能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讨与实践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程度也高。

因此深化校企合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二、校企合作实现形式分析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对接产业群的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都离不开校企合作。

近年来,校企合作方式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层次不断深入,校企一体共育人才的趋势初见端倪。

校企合作形式概况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顶岗实习我院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学生在校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第3年则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分为两个阶段,前半年是基于教学型的顶岗实习,后半年是基于就业型的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完全履行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完全具备从事该岗位工作所必须的工作能力。

顶岗实习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更是一个在真实工作环境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个人素质的重要步骤。

2、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是指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有针对性,校企共同实施专业建设,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引进企业实践教学案例、企业选派专家执教、共建企业实践环境,学生进入对应企业就业。

这种模式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培养的学生能够所学所用。

3、校企联合办学由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承担培养任务,按照企业岗位的要求共同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共享学校和企业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

鲁昕副部长讲,推进产教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目的就是要推进校企一体化办学,并使其逐步制度化。

校企之间共同培养学生,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培养师资,联合开发教材,组织顶岗实习,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以实现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

4、引企入校“引企入校”是指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由于企业将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故借此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实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01
启示一
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推动科 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启示三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校 企合作向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03
02
启示二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 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
启示四
加强校企合作的组织协调,提高 合作效果和效益。
04
THANKS
感谢观看
制定和完善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 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校企合作 提供法律保障。
制定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 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
加强监督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校企合作项 目进行全程监管和管理,确保合作项目的合 法、合规和有效实施。
校企合作的意义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 素质
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推动教育改革
加强产学研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际工作中了 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 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获得符合自身 需求的人才,提高人才选拔和培养的效率 。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育改革,推动学校更 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更好 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能力和创新意识。
构建多元化合作平台
1 2
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企业和高校应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台,提供政策 咨询、合作对接、成果展示等服务,促进校企合 作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企业和高校应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 习和实践机会,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3
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
企业和高校应加强横向联合与协作,共同开展科 研项目、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等活动,提高双方 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教育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2019年精选文档

高职教育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2019年精选文档

高职教育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我系近年来探索基于互利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以作为广州市高职教育示范性建设专业的石油化工专业群为主力,已走出坚实的一步,得到良好评价。

以下是我们的一些体会和主要实践举措。

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五条明确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以上要求涉及学校、企业(行业)、政府三方,实质上是要求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多层次制度化不断深化的长期稳定合作。

当前,高职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制,取得可喜成绩。

但仍存在合作的深度、广度不足,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不高,以及合作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不健全等问题,与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还有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学校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学校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认识不清,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进展缓慢,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未能满足企业不断提高的要求,使企业对合作(例如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合作,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通道的深度合作等)心存疑虑。

二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力量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实验、实训条件欠缺,不能满足企业对培训员工的合作要求,也不能满足企业联合学校力量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需求,学校反哺企业乏力,损害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三是有些学校本身无作为,觉得校企合作费时、费力,不如关在教室里按传统模式教学省事。

(二)企业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企业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缺乏深刻认识,未把参与职业教育发展、协助职业教育发展视为应尽的社会责任;二是企业未能看清或者低估其从校企合作中获益的事实,对“合作共赢”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校企合作是企业的额外负担。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上接第222页)摘要: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及互利共赢的最有效模式。

但是,从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现状来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本文从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调动企业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构建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高等职业教育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征求意见稿》中再次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校企合作条例,联合各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开展教产对话,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引导产学紧密结合,校企全面合作。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学习领会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高职教育发展方向,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为社会与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①高职院校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及动向,开发和建设与市场对接的专业,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推动课程改革和教材改革,完善实习实训条件,推进“双证书”制度,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②企业可以有效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还可以降低培训成本和劳动成本,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③学生可以通过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有效地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在社会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

1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借鉴国外校企合作的发展时间较长,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较为成熟,许多国家制订了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政府制度的层面保证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在国家层面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一些高职院校也组建了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通过统筹安排,使校企合作工作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

搭建多维平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搭建多维平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搭建多维平台,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摘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顶设计,细化制度措施,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保障职业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必然途径。

通过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践,提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路径、方法、措施。

深入研究国家政策法规,加强校企合作顶层设计,以学院为主导、系(部)为主体、专业为基础,构建多维校企联动平台,强化联动、保障措施,加强反馈评价机制建设,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开展。

建设职教集团、深耕产业学院、实施现代学徒制等,支持培育各系(部)专业(群)立足现有条件,各有侧重,百花齐放,创新合作模式,构建自身特色的运行机制,构建起学院多主体协同、多元化治理、多要素融合的体制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多个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1﹞,成果为同行及社会认可,为职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长效机制;职教集团;产业学院;育人模式党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教育部实施“一体、两翼、五重点”深化职业教育重大举措﹝2﹞等等,对职业教育深化产学研融合提供了方向目标及路径措施。

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通过强化校企联动、保障、反馈、评价机制建设,完善基于职业类型教育的办学质量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教育链有机衔接,促进职业院校从根本上转变育人观念、改革育人模式、增强服务产业效能、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区域经济。

一.构建多维校企联动平台1.以共建职教集团、职教联盟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平台“政、行、企、校”紧密合作,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通过凝聚社会各方资源,推动产教深度融合。

加强集团组织建设,政府牵头、行业指导、校企共建、成果共享、风险共担。

关于河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关于河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之 事。

高职 院校 ,但 是适应于 区域产业 结构调整状 况却不 怎么 明 显,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也较为薄弱 。因此 ,从整 体上来看 ,要么 培养 的人才 与 当地 企业和产 业结构不相 适 应,要么培养 的人才流入其他发达 的地 区,留不住人 才成为 整个 区域经济 的瓶颈 , 致使 当地 高职 院校 为区域服 务的能力 相当薄弱 , 达不到产业 的需求 , 重阻碍 高职 教育和 当地经 严 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 二、创新思想 ,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1 .转变 思想 ,以利益机制 驱动校 企合作 高职 院校 和企业合 作培养 人才是一 个互利互 惠 的双 赢 工程 ,在进行合作培养时 , 企业和 高职 院校都应 明确各 自的 责权 关系 。目前在企业急需 的三类人才 中,除技术研发型人 才外 ,复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都能从高职 院校获得 。 以 所 企业更新观念 ,正确认识高职 院校 的重要作用 , 把其作为重 要 的人才供给 渠道加 以建设。面对人才紧缺 , 企业可通过 向
新思想,提 高认 识,深化 教育 教学改革,改革传统的理论教 学为主,摒弃唯教材化 、唯教师化 、注 重教 学的实践性,根
据 企业 用人需要适时灵活调整教学 内容和实践计划 , 于现 鉴 代 企业 生产 流程所需,可灵活实行学制 , 使得 学生的顶 岗实 习具有 连续性, 这可保证学生获得完整 的实践经验和企业获 得较好 效益 。 双方 自愿基础上 , 习好 的学 生也可与企业 在 实 签订就业协 议,企业和高职院校均获得 了利益 , 必然强化长
的就业 。
高职 院校提供合适 的实习基地 、 工作 岗位及相应 的经 费等支
持学校 的人才培养 ;同时,企业 内部员工和 中层干部 的再教 育 、再培训 ,也可利用高职院校完备 的教育 资源 ,由学校组 织专业教师对员工实施职业技 能轮 训及 鉴定, 这样可大大缓 解企业用人紧缺 的状况 ,同时也可 降低企业 的再培 训成 本。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0 0 22 2 1— 00年 ) 中提
团。集 团是 以人 才 培养 和科 研开 发 为纽 带 , 内纺 省
织、 服装类职业教育院校 、 企事业单位 以及职业培 训机构按照平等原则组成。集团组建 以来 , 通过建
立 教 学管 理 工 作委 员 会 、 学 研 工 作 委 员会 、 业 产 职
牌 、 色 、 势 的重 要手 段 , 特 优 也是 中国特 色职业 教 育

理顺合 作关 系 , 新校 企合 作模式 , 创
为 长效 合 作提 供 组 织保 障
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就应理顺合作关系 , 建
立新型校企合作模式——职教集 团,实现资源共 享、 互利 双赢 的 目的 , 为校企深度合作奠定坚 实基
( 0 1 J 8 0 7 的 研 究 成 果之 一 。 2 1 S B8 0 3 )

1 ・ 4
×







其的财政支持 , 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
势、 资源调控优势和公共管理优势, 建立以政府为 I
主导 , 行业协会 、 学校和企业共 同参与的校企合作
校企 合作 、 学共 赢 的基 础上 建立 江 苏悦 达家 纺研 产 发 中心 。 常州纺 织服 装职业 技 术学 院与 江苏 晶 阳集
到: 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 为重点 , 实行 工学结 合、 校企合作 、 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顶 要调动行 业企业的积极性 ,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 、 行业指导 、 企 业参与的办学机制 ,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 , 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因此 , 高职院校必须学 习领 会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 正确把握高职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教育新探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研究■唐艳红摘要:随着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了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等。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1.1合作双方主体目标不一致学校和企业是不同性质的组织。

学校提供的是社会公共服务,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企业是一个盈利组织,它的目标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和收益。

这两个组织的目标、行为有着显著差别。

1.2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学校在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企业的参与不足,学校向企业提供的实习生不符合企业对职位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另一方面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

在供给和需求出现矛盾的时候,供需双方没有迫切的愿望进行下一阶段更深入的合作。

1.3职业学校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使学校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和岗位操作要领,前提是学校的老师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具备专业的技能本领。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来自大学毕业生,他们有可靠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

由于企业不能长期派遣企业骨干支援学校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难以推进,导致学校和企业难以形成双赢的关系。

2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2.1双元育人,共享平台资源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生力军,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

学院应该专注于对学生的人才培养,经过多方努力,积极探索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卓越技师班、专业导师制等优秀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技师班是面向合作的企业特别制定岗位,在与企业签订订单的基础上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同时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共同教授学生。

山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山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山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

山东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校企合作的发展潜力巨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山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对于促进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2.推动高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4.促进山东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三、实施方案。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主导,高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协商制定合作方案,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深入开展。

2.加强双方交流合作。

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双向沟通的平台,促进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共享,推动双方合作的深度发展。

3.鼓励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政府加大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4.加强人才培养与交流。

鼓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鼓励企业邀请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和交流,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5.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实施保障。

1.政策支持。

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鼓励高校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2.资金投入。

政府加大对校企合作项目的资金投入,支持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科技研发、人才培养等合作项目。

3.人才培训。

加强对校企合作相关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合作意识,推动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总结。

山东校企合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推动高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摘要:本文从企业角度分析校企合作对企业和高校发展的必要性,提出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必须首先改革高校经费来源渠道,推行校企利益一体化模式。

高校应改变观念,创新与企业合作模式;企业应从资金、市场、管理入手提升合作的价值和效益;与其如此,才能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共享,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对社会压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机制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terprise point of view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the necessity, proposed the establish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must first reform the sources of funding channe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 mode of interes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hange the idea,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enterprise should from capital, market, management to enhance cooperation between value and benefits; and so, in order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sharing, complementary resources, achieve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purpose, can effectively alleviate employment pressure on the community, improve the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targeted.key word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3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2012年11月,人社部向社会公布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待业共57万人;据重庆市人社局2012年11月公布仅重庆市高技能人才15.44万人,占本市技能人才66万人总量的23.4%。

这两类数据说明固然存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影响,引发了我们思考,我们的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怎样的人才?面对社会庞大需求竟有多少毕业生为社会所用?在当今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工作的一大难点,他涉及社会稳定和谐和经济均衡发展。

校企合作是解决有效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事业及其单位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和企业各是两种不同的创新主体,高校有知识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优势,企业有资金、市场、管理优势,高校和企业在资源上互补性,为他们合作创造条件,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科研——产品——市场”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移——产业化——商品和服务”价值链看,也决定他们合作的机缘。

伴随国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职业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等法律法规颁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高效办学指导思想确立,也为校企合作创造成长环境。

在20世纪的中国,我们不难发现,企业作为经济竞争的先锋,他们不断捕捉市场最新信息,更新产品、创新管理方式,那么具有战略性或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他们在思考未来发展方向,提出需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和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高科技产品,甚至有些新兴行业的企业,向高校提出很高的人才、研发能力等需求。

而反过来,对企业的需求“热”,高校显得有点“凉”,放不开手脚、瞻前顾后,让企业比较失望。

因此,要实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成为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合作的重要课题。

“按系统论观点,‘机制’一词指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合作制约,从而使系统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规则、程序的总和”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和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互为要素,互为动力,互为制约的关系,即是校企合作的机制。

任何机制形成,必须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产生高校这种状态的原因,个人认为源于高校对校企合作的需要不足。

让我们来看下,高校的经费分三个阶段:1949-1980年中央管理、政府投入;1980-1990年分级管理、部分经费个人开始负担;1990-至今,多渠道进入机制初步建立,据2003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市场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一文介绍,1993年至2000年,政府预算拨款占82.4%下降47.9%,而社会服务、社会捐赠、个人学杂费由15.5%上升到38.2%。

我们知道,虽然高等教育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两者之间,应该属于混合产品,即准公共产品。

私人产品依靠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公共产品依靠政府来进行资源配置。

如果只靠市场配置,不会考虑高等教育给社会带来的外部效应,而只在自己的预期收益起其私人成本时才愿意付费,造成外部效应的无人承担,因此应通过政府和市场两个渠道进入资源投入和配置,改变过去由国家拨款的单一模式,纵观欧洲国家、美国等国高等教育吸纳社会资金办学成为其经费主要来源。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提出“增加教育投资是真正贯彻和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性措施,各级政府、社会和个人都要努力增加教育投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集资和投入教育基金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是否需求合作问题,首先将高等院校经费投入国家拨款比例逐年降低,提高社会集资的比例,除国家关键性、核心技术和短缺人才,保障国家经费重点投入外,其余院校的经费应全面推向市场,自主寻找资金来源渠道,解决高校院校体制改革滞后、经费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院校设置重复等问题,推行与企业合作利益驱动一体化模式尤为迫切。

所谓利益驱动一体化模式,就是因各自利益需要,迫使双方合作,产生各自需要的发展,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对接,而不是捆绑式,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建立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效率、公平、可持续的、双赢共同发展长效机制。

下面我们来看太原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王艳丽就校企合作发放调查表的统计结果。

表1 企业寻求高校合作的动力因素统计表表2高校寻求企业合作的动力因素统计表从以上两个表中看出,企业寻求高校合作主要在技术创新项目的需求和人才培训的需要,高校寻求企业合作主要在获得资金支持和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

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在于两者的需求存在关联性。

用模型充分说明了两者合作的机理:从师资、信息或资金等输入,教学或科研到生产服务或信息成果,中间产生人才、科研成果才是校企合作的界面。

这因为有这个双方都需求的合作平台,就有利益合作的契机。

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核心解决高校转变观念问题。

针对企业“热”高校“冷”的现象,怎样转变?1.从“关门办学”思想,培养人才是否能为社会所需不问,固守原有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转变成面对市场,更新知识结构,改革专业设置,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的课程体系。

2.从“关门研发”,自认为成果成熟,不考虑实验室与企业现场差别、科研成果转化怕“吃亏”,宁愿抱住不放,不愿迈出合作步伐到放下身架积极推向社会,千方百计找企业合作伙伴。

3.教师从只教课本不管实际操作,转变成主动与企业沟通,共同开发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教材,亲自到企业体验实际操作技能,总结出适合市场需要的课程,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我们惊喜地看到不少有经济势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将高校以技术股或股权方式纳入企业股东,进入董事会,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刺激高校长效合作动力。

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企业出资奖励签约学校培养的优秀学生,由企业通过减免学费,由企业实行奖励签约高校培养人才,办法是分配到签约企业就业两年留在企业和五年担任企业业务骨干的累积翻梯坎的奖励办法,由企业牵头制订《校企合作利益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双师型教师培养办法》等,从制度上确保合作长效,与此同时,不少高校为了实现校企合作沟通机制长效,专门设置部门,安排固定人员对口与企业协调衔接,沟通双方需求。

校企合作利益驱动关键在调动学研人员积极性。

目前,全国仅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三个国家自主创新师范区出台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的实施办法。

2012年11月重庆市出台《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的若干规定》,在全国省级层面明确“企业、高校科研人员不受体制限制,均可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

激励方式有作价入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和分红激励五种方式。

并且规定,科研成果转化只要获得收益的,可提取净收益20%-70%,成果自转化开始盈利的年度起三至五年内,每年提取不超过该成果净收益30%的比例用于分红。

”这些都有待于政府相关部门长期可持续支持、引导、扶助,如给予企业更多税收优惠,促进校企合作长效。

当今社会已进入全球经济时代,合作发展成为一大主题。

校企合作有效解决高校与企业资源互补、利益共享,既促进高校体制改革创新,也促进企业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模式创新,既融合了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互动,也提升了高校教师队伍素质,既解决学生理论与实践问题,又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企助校、校助企,最终互利双赢,共同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加速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1]2012年5月广东工程职业学院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2]2010年5月太原科技大学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3]2008年湖北孝感学院石均《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投入机制的分析与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