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动量守恒定律(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应注意的问题,并知道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的优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碰撞、爆炸等物体相互作用的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分析动量守恒定律成立条件有哪些?

答:①F

=0(严格条件)

②F

内远大于F

(近似条件)

③某方向上合力为0,在这个方向上成立。

(二)新课教学

1、动量守恒定律与牛顿运动定律

教师:给出问题

学生:用牛顿定律自己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点拨、提示) 推导过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碰撞过程中1、2两球的加速度分别是

111m F a =

, 2

22m F a =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F 1、F 2等大反向,即

F 1= - F 2

所以

2211a m a m -=

碰撞时两球间的作用时间极短,用t ∆表示,则有

t v v a ∆-'=

111, t

v v a ∆-'=2

22 代入2211a m a m -=并整理得

221

12211v m v m v m v m '+'=+ 这就是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教师点评: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动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普适原理之一。(另一个最基本的普适原理就是能量守恒定律。)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迄今为止,人们尚未发现动量守恒定律有任何例外。相反,每当在实验中观察到似乎是违反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时,物理学家们就会提出新的假设来补救,最后总是以有新的发现而胜利告终。)

2、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1)分析题意,明确研究对象。在分析相互作用的物体总动量是否守恒时,通常把这些被研究的物体总称为系统。对于比较复杂的物理过程,要采用程序法对全过程进行分段分析,要明确在哪些阶段中,哪些物体发生相互作用,从而确定所研究的系统是由哪些物体组成的。

(2)要对各阶段所选系统内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弄清哪些是系统内部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力,哪些是系统外物体对系统内物体作用的外力。在受力分

析的基础上根据动量守恒定律条件,判断能否应用动量守恒。

(3)明确所研究的相互作用过程,确定过程的始、末状态,即系统内各个物体的初动量和末动量的量值或表达式。

注意:在研究地面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时,各物体运动的速度均应取地球为参考系。

(4)确定好正方向建立动量守恒方程求解。

3、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

例1、见教材14页

【学生讨论,自己完成。老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分析物理情景,规范答题过程,详细过程见教材,解答略】

例2、如图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A、B两辆小车,水平面的左侧有一竖直墙,在小车B上坐着一个小孩,小孩与B车的总质量是A车质量的10倍。两车开始都处于静止状态,小孩把A车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A车与墙壁碰后仍以原速率返回,小孩接到A车后,又把它以相对于地面的速度v推出。每次推出,A车相对于地面的速度都是v,方向向左。则小孩把A车推出几次后,A 车返回时小孩不能再接到A车?

分析:此题过程比较复杂,情景难以接

受,所以在讲解之前,教师应多带领学生分

析物理过程,创设情景,降低理解难度。

解:取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小孩第一次

推出A车时

m B v

1

-m A v=0

即:

v 1=v m

m

B

A

第n次推出A车时:

m A v+m

B

v

n-1

=-m A v+m B v n

则:

v n -v n-1=v

m

m

B

A

2

所以

v n =v1+(n-1)v

m

m

B

A

2

当v n≥v时,再也接不到小车,由以上各式得n≥5.5,所以取n=6

点评:关于n的取值也是应引导学生仔细分析的问题,告诫学生不能盲目地对结果进行“四舍五入”,一定要注意结论的物理意义。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并与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问题与练习”4~7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