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6课开放与交流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创设诗歌情境,鲜活历史课堂,总领事件经过;借助史料,分析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比变法前清政府政治、经济、军事等具体情况与新法内容,直观展现变法的作用;借助《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百日维新的措施和结果。

教学难点:对戊戌变法的历史评价。

【新课导入】出示《少年中国说》片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这篇文章的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曾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20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运动来了解一下。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教师讲述:走进近代史,我们的脚步变得沉重……但是,我们的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在不屈地呐喊!同学们,我们来齐声朗读《日落紫禁城》中的这段文字: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沉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日落紫禁城》教师提问:19世纪末的那个秋天,几个读书人面对着民族危亡大声疾呼“变亦变,不变亦变”……掀起了一场变法运动,这一年正是中国农历的戊戌年,所以这场变法在历史上叫作什么运动?学生回答: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6课《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同时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说,它又是一堂内容多、杂、难,比较棘手的课。

在本课中我力图以人为本,突现活的历史,旨在诱导学生了解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

其一:知识体系上以“再现维新”、“审视维新”、“反思维新”构建更加科学严谨的知识体系;其二:教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索、师生互动探讨等开放式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并尝试研究性学习。

【知识与能力目标】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康、梁的维新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公车上书;《中外纪闻》;强学会;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课本,要求学生归纳整理维新变法从思潮萌发到拉开序幕,再发展到高潮阶段的演进历程,进而掌握系统整理历史事件的方法;2、通过分析说明“百日维新”的政策措施的目的意图,使学生体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运用史料观察、思考和解决历史及其相关问题的思想方法;3、通过学生课堂思考与讨论,分析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影响,从而掌握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在国势危难之间,决心救亡图存,矢志改革,为推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懈努力的学习中,感悟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探索真理的崇高精神;2、从戊戌变法失败的学习中,体会中国近代化历程的挫折与艰辛。

【教学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变法失败的原因的理解与掌握。

1、电脑、投影仪;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3一、导入新课师:以今日新闻的形式请同学播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并提出听闻此新闻的感受,借以吸引同学注意力。

(《马关条约》的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对这古老的帝国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第6课 戊戌变法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戊戌变法一. 教材分析本课《戊戌变法》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898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政治变革——戊戌变法。

此次变法旨在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振兴中华。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戊戌变法最终以失败告终。

本节课通过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上这次重要的改革尝试,认识其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戊戌变法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在学习本课时,学生需要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深入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此外,学生应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振兴的意识,培养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讲解典型历史事件,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戊戌变法。

4.情感教育: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戊戌变法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过程和结果。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人教版(部编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案

第6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康有为与共车上书和百日维新(2)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 导入: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2、学习新课:第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问题:康有为与公车上书——相关史事有哪些?明确:(1)时间:1895年春(2)原因:《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3)目的(内容):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4)经过: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5)影响:揭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人物扫描:维新派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有志圣贤之学。

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使他对西方资本主义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

此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

1888年,他第一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图强,受到顽固派的阻挠。

后来,回到广州万木草堂讲学、著书,宣传变法思想,培养维新人才。

学生有梁启超等。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

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

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撰写《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变法思想。

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6课戊戌变法》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改革措施、失败原因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戊戌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来加深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改革和革命的区别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晰,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区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批判性思维,认识改革事业的艰巨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过程和影响。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来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与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主要人物、改革措施等。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巩固。

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对后世有何影响?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说课课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洋务运动 20页PPT

说课课件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 洋务运动 20页PPT

【说设计】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合作交流,激趣探究 辩证思考,论从史出 课堂小结 课堂小测试
问题导入


本单元标题是“近代化的探索”,你知道 什么是近代化吗?(学生讨论、回答)既然近 代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个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那么是那些人在向西方学习,又是怎么学 的,有一些什么成果,最后的结果怎么样? 请你浏览《洋务运动》一课,两人一组合 作交流,把第一目“自强与求富”的内容 以图表的形式尽可能全面的展示出来。
重点

重点分析:洋务运动的概况是本课重点。洋务运 动是晚清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进行的 一场自 救运动,对近代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 影响。要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和分析其失败的原 因,必须较全面地了解洋务运动的概况,因而把 它列为本课重点。
难点

难点分析:对洋务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而 进行的,具有消极运动的评价是本课的难点。任 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洋务运动也不例外。虽然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封影响,但是,它对中国近代 历史所起得积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学生运用辩 证唯物主义历史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还不 是很强,因此,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会有一定的困 难。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
企业
安庆内军械 所 江南制造总 局 福州船政局
性质
军事工业 军事工业 军事工业
特点
第一个近代 企业 最大的近代 军事工业 当时远东第 一大船厂
代表人物
曾国藩 李鸿章、曾 国藩 左宗棠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湖北织布局
民用工业 民用工业
李鸿章 张之洞
辩证思考,论从史出

3.情景设置,连环提问。 设置的情景是: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刚刚筹拍了 一部名为《洋务运动》的电影,你们都是明星,里面 的洋务派代表人物都是在你们中间产生的,课本就是 张艺谋给你的剧本梗概。你接演的是哪个角色?现在是 新片发布现场,我是记者,想要就你扮演的人物采访 你,请你稍微准备一下,2分钟后接受采访。(提醒学 生:这2分钟内,你和另一个同学可以互为对方的经纪 人,想一想,我会问哪些问题。) 记者提问:请问你扮演的是谁? 你扮演的人物是 地方的还是中央的?请问“你”的主张是什么? “你” 还有哪些同僚跟“你”持有相同的观点?你们为什么掀 起洋务运动?请问“你”在洋务运动中有哪些建树?它 们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存在什么问题?你觉得洋务派为 什么要创办新式学堂,目标是什么?你觉得你饰演的这 个人怎么样?(如,李鸿章,他位高权重贪婪腐化,但 在民族危亡关头,他身上的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 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教案新人教版
2.拓展建议
(1)开展家庭调查:要求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家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经历,采访家人或亲友,了解他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感受。
(2)进行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和评价。
(3)开展课题研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社会主义建设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科技发展、文化繁荣等。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等任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进行的探索和实践。
(2)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重要决策和实践:例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等。
(1)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问题探究: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如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以及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3)小组讨论:与同学一起讨论社会主义建设的话题,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观点,提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和认识。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我国发展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教学难点
(1)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学生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和任务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3)影视作品:《开国大典》、《创业史》等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影视作品,以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洋务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洋务运动期间制造的军舰性能,教师指出: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烧了圆明园后,清政府一些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的统治,形成了所谓“洋务派”。

他们所从事的与老外打交道的过程被称作洋务运动。

平远号军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自强”与“求富”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8——30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

(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

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

(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二、洋务运动的评价学生阅读30——31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

8上人教版历史第6课笔记

8上人教版历史第6课笔记

8上人教版历史第6课笔记以下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课的笔记,供您参考:标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民族区域的自治1. 概述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中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实施和意义。

2. 重点知识民族关系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各民族之间既有矛盾和冲突,也有合作和融合。

例如,汉族和藏族之间的茶马古道促进了两个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民族区域的自治为了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中国政府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自主、合作、共同发展”,即各少数民族在其聚居区内享有自治权,并与其他民族合作共同发展。

目前,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个自治县。

这些地方拥有自己的地方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可以自主制定地方政策和法规。

3. 难点知识民族平等与团结的重要性在中国,民族平等和团结是国家的基本原则之一。

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水平高低、风俗习惯差异等,都应一律平等。

同时,各民族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共同发展,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这一制度既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又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

在中国的实践中,这一制度有效地解决了民族问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1新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洋务运动教案1新人教版

【关键字】教案第6课洋务运动课型:新授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列举洋务派所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认识洋务运动的背景与影响、地位与困境,认识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通过精选材料让学生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认知历史本质的探究能力。

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体会洋务派勇于走出传统、勇于接受新事物,艰难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历史掌故】晚清有位名将叫胡林翼,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有一次他来到长江边的山坡上观察地形。

突然,有一艘西洋轮船在长江上逆流而上,速度惊人,将江面上的其他中国帆船远远的抛在身后。

目睹此情此景,胡林翼忧虑中西方实力的巨大差异,激愤难当,当场吐血倒地。

问题:为什么见到一艘小小的外国轮船驶过,胡林翼就会如此激动呢?他从中看到了中西方的什么差异?生:轮船的差异,器物、技术的差异师:19世纪60年代,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岁月,在垂暮的清朝统治阶级中,一批开明的官员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主导了一件亘古未有的大事,给陈腐的清王朝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这就是洋务运动。

板书:课题(二)教师引导,自学探究:一.风雨如晦,时代的挑战师:阅读“晚清大事年表”,概括一下当时的清王朝面临着什么样的情况?展示:晚清大事年表时间事件1840~1842年鸦片战争1852~1865年太平天国运动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生:内忧外患、内外交困展示:“洋务派”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人物图师:面对这样一个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已有的历史经验无法解决新的时代问题,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官员选择了前所未有的应对策略——“师夷长技”,向打败我的敌人学习,他们因此被称作“洋务派”,开始了“洋务运动”。

洋务派认为应该学习西方的哪些长技呢?展示: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中国文物制度,事事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6课戊戌变法》(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的第六课《戊戌变法》是本册中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1898年发生的一场旨在推进、经济、文化等领域改革的运动。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尝试,对中国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对改革和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然而,戊戌变法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分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事件。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戊戌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对改革和进步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等,以讲解、分析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献资料、图片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入康有为、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戊戌变法的兴趣。

2.讲解: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结果,分析戊戌变法的意义和影响。

3.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讨论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历史意义。

4.互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看法。

5.总结:总结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包括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等主要内容,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展示戊戌变法的全貌。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以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第6课戊戌变法时间:1898年6月-9月
(时代背景:中日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1、代表人物: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资产阶级改良派)
2、揭开序幕: 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3、运动的发展:①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

②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
4、运动的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①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②内容:经济:发展农工商业。

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

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

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③作用: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但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④失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杀害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谭嗣同就义前,留下一首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5、失败原因: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②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力量强大;③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力量过于单薄,脱离人民群众。

6、性质: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第6课 戊戌变法教案与反思

第6课戊戌变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如海学校陈泽学【知识与技能】了解公车上书的时间和主张,维新派创办的报刊及宣传的维新思想;理解百日维新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康有为、梁启超的理论学说和维新活动的分析,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和评价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以及失败原因,初步学习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自主学习】1.公车上书爆发的原因是什么?领导者是谁?2.维新派创办了哪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思想?3.戊戌变法的内容是什么?其结果如何?4.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新课导入】(材料式导入)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阶层有着不同的反应,并在寻求试图摆脱这种局面的方法。

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而地主阶级兴起的洋务运动也随着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而成了明日黄花。

既然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都不能完成这一任务,那么,中国的资产阶级又如何呢?(情境式导入)假如我们都生活在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

(请一位学生做记者现场采访几位“当时人士”。

)和大家一样,当时中国的各界人士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同方式、不同形式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1.阅读教材P28,回答:1895年春,正值中国科举考试,具有强烈民族责任感的莘莘学子听到了什么消息?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其结果如何?答案提示:听到了签署《马关条约》的消息。

康有为、梁启超组织当时正在京师参加科举考试的各省举子“公车上书”。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共39张PPT)

谭 嗣 同
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 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 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 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 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 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 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严 复
《史记· 东方朔传》: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 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剧。 2.经过: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
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各省参加科考的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反
对议和(目的),历史上称这次行动为“公车上书” 。 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折 扣,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 备,内变法度哉!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思潮。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理论著作:
《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成为打击守 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把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的先驱,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 念的人。 (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
3、思想特点:
托古改制。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 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第6课

2017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第6课

⒋结果: 戊戌政变 “戊戌六君子”被害(谭嗣同、刘 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⒌影响: 戊戌变法在思想文化业方面产生了广泛而 持久的影响。
⒊高潮: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⑴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掀起 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起因)。
⑵开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 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⑶内容:
①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②经 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发展资本主义〗;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③ 文化教育: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京师大学堂);④军事:裁剪绿营,训练新式军 队等。
⒈序幕:公车上书:
⑴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⑵概况:康有为、梁启超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 迁都、变法;
⑶意义: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⒉发展:组织学会(强学会等)、创办报刊,宣传 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其中影响 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梁启超《变法通 议》)和天津的《国闻报》(严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⑴对比两则材料,你认为中日之间哪一种关系好, 为什么?
⑵材料二反映的史实,现在的日本右翼分子却矢口否 认,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中国 人你有何想法?
答案: (1)中日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好。
(2)①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以史为鉴,信守 和平承诺,妥善处理历史问题;②中日两国应增 进了解,扩大共识;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 加强两国人民的友好和交流;相互尊重,平等相 待;④牢记历史, 珍爱和平,求同存异,和平 共处,开创未来等。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结合课本,回答下列问题:


1.时间:
传 2.目的:

3、途经路线:
四 方
4、贡献:
视频:玄奘西行
1.时间: 唐太宗时期贞观初年
佛 2.目的: 求取佛教精义 法 3、途经路线:我国新疆及中亚诸国 传 4、贡献: 遍 四 (1)编写《大唐西域记》;(2)第一个
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
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2.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
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的是(
)
A.《马可·波罗行纪》 B.《西游记》
C.《徐霞客游记》
D.《大唐西域记》
3、猜猜他是谁?
他能用嗅觉辨别草药; 江淮间尊为“授戒大师”; 他在763年圆寂; 日本常称他为“唐大和尚”。
, 有
大慈恩寺



3、长安城特点
繁 华 城市定位
国际性大都市, 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煌 交通与规划 布局严整;设施先进
世 外来人口 界
“胡人聚集之地”
文化景点
大雁塔等

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中日关系)
放 与
玄奘西行(对天竺)
交 流
唐都长安(国际性大都市,全 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下列唐朝与国外友好交往的史实,不发生在唐
《职贡图》 (局部)
唐朝时期, 许多外国使节来 华,向中国皇帝 进贡,贡品多为 珍稀宝物,这也 是中外交往的一 个重要途径。左 图反映了外国使 节和边远少数民 族携贡品来唐的 生动情景。
国际性大都会长安
公私仓廪俱丰实

2、长安城建筑布局特点:


大明宫


气 魄
宫城
宏 伟
皇城

西


道 整



良 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 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日
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
2、鉴真东渡
唐 风
材料一: 是为法事(传播佛法)也!何惜生命?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鉴真
材料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然东海风聚
洋 浪高,或船覆,或粮匮,或失向,历十二载,五
溢 渡未成。其时僧目盲,唯志不渝……
二、玄奘西行
佛 法 传 遍 四 方
玄奘
唐僧
玄奘西行的史实和唐僧取经的故事有何区别?
《西游记》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何 相同与不同?
相同:他们都西游取经,历尽艰难险 阻,最后获得成功。
不同: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 系列人物,以及他们与神仙妖怪之 间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 而玄奘的经历则是真实的。
奈 (1)材料一反映了鉴真为何要去日本?
良 (2)据材料二指出鉴真为何六次东渡日本才获得成 功?
请同学们观看视频,阅读课本,
唐 并回答下列问题: 风 1、鉴真东渡日本的时间。 洋 溢 2、鉴真对中日文化交流有哪些贡 奈 献? 良
视频:鉴真东渡
1、时间: 唐玄宗时期
唐 风 2、贡献: 洋 宣扬佛法,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 溢 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对中 奈 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良
在我们的生活 中,经常会说 “买东西”, 而不说“买南 北”,你知道 这有什么历史 典故吗?
答案与一座城市的历史有关,就隐藏在底下的 这幅图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唐风洋溢奈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佛法传遍四方——玄奘西行 繁华辉煌世界——唐都长安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日本就前后派了十多批遣
日本唐招提寺
日本国宝—“鉴真坐像”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你能列举中日文化有哪些的相似之处吗?
唐 开元通宝
日本 和同开弥(宝)
中国唐装 −−−→ 日本和服 △
中国茶艺
日本茶道
唐长安城平面图 日本平安京平面图
你知道吗? 日本文字是在唐朝时由遣唐使根据汉字 创制的哦!
鉴真
拓展延伸:
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1)我们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 外开放的政策。 (2)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 (3)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 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 为己所用。

玄奘 西游

天 历尽千难 竺 万险,九
死一生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 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 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 人
思考:我们在玄奘和鉴真身上看到了哪 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品质?
学习玄奘、鉴真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以及 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坚韧不拔、刻苦顽强 的优秀品质。
三、唐都长安
繁 1、繁华的长安 华 辉 煌 世 界
方 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
太宗给玄奘法师建造的。为 了翻译、整理和存放佛经
大雁塔·玄奘像
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两件大事: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的异同
事件 内容
身 份
目的 地
途中遭遇
主要贡献
鉴真 僧 日 东渡 人 本
六次航行, 五次失败, 历尽磨难。
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做出了杰出贡献
唐 唐使来华,人数多时一次就有五百多人,其中都是精 风 挑细选的优秀人才。 洋 关于遣唐使……(含义、作用) 溢 奈 良
1、遣唐使的含义和作用
唐• ①含义: 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风• ②原因:

a.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 b.唐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溢• ③作用:
奈 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
日语: 初めまして,どうぞよろしく
中文: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阅读以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唐代中日之
间交流盛况空前。1980年4月,被日本政府定为“国宝” 的鉴真塑像回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展出后,受到中 国人民的欢迎。
材料二: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对中国先后发动了甲午战 争、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