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合集下载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对中药的升降沉浮与升清降浊应当怎么理解呢?首先,从中医理论来说,阴阳之道,火性炎上具升性,水性润下具降性。

但阴阳互根性又决定阳降阴升方可既济。

如果不懂,请允许打个比喻,天上阳光降落人间才有大地温暖,地上湖海水气上升天空才有云雨,这就叫水火既济。

若太阳光不降湖海水气不升,那大地一派寒冽,天空一片燃烧,那叫水火未济。

水火未济的世界万物不能生长人类也无法生存。

所以中医理论对人体阴阳升降沉浮的道理就在这里。

其次,从中医认识论解剖来说,中医不仅解剖懂得五脏六腑气血津液,还将人体分为三个区域,谓之三焦,就是上焦中焦与下焦。

三焦性质不同,如上焦如羽毛之轻,非轻盈药不治。

下焦如渎,非重镇药不达。

这就从人体三焦角度说明了中药升降沉浮的重要性。

最后,中药本身具有清浊升降的基本属性。

比如同一植物,花主升根主降,皮主外,杆主内。

象眼睛有病了,多用菊花因其升而清其上。

比如大便干结了,可用大黄之降降浊通便。

比如有风寒表实症者,用麻黄之浮且轻驱邪于营卫之外。

比如腰膝疼痛用牛膝之重引药直达病所。

所以,中药之升降沉浮与升清降浊是中医人的最基本常识,中医的配伍无不注意升清降浊,如柴胡,升麻,桔梗主升,槟榔,沉香,鳖甲主降。

如果仅知这些还是学不好中医,当知用药之轻重,季节之变化,人体肥瘦清浊之区别,疾病标本轻重之不同,所以选药定量也不同。

有的升清降浊药可以为君,有的只能为臣,有的只是做向导的引药而已。

所以,懂得这些道理,常常事半功倍,效如桴鼓。

不懂,只能望医兴叹,甚至大骂骗子!盼君康2小时前升降浮沉是中药的四种基本特性,升主升清,降主降浊,浮者走表,沉者走里。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气性和辛、甘、酸、苦、咸、五味。

寒凉之药可以清热,热药可以祛寒,温药可以通达。

辛味(辣味)主散发,甘味主补养调和,酸味主收敛生津,苦味主燥湿祛火,咸味主软坚散结。

辛甘之味为阳,主升主浮主升清,酸苦减味为阴,主沉主降主降浊。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如何理解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性能,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性的,主要反映药物对于病症的病势趋向的影响,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向外发散,沉表示向内闭藏。

四种作用趋向当中,升与降,沉与浮,分别是相对的,而升与降,沉与浮,分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实际应用中,往往生浮并提,沉降并提,难以截然区分。

升降沉浮虽然是中药的性能之一,但不少药物,如消食药、驱虫药、杀虫止痒药等,多无明显的升降沉浮之性。

而不少药物又具有二向性,起作用趋向,即表现为升浮,又可表现为沉。

如麻黄有解表与宣肺的作用,其性升浮,而又有利水退肿与平喘的作用,有为沉降。

天麻可抑制肝阳、息风止痉,表现为沉降,而用于祛风,有表现为升浮。

这些药物虽有二向性,但又有主次之分,如麻黄通常认为其表现为升浮。

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

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

卫生专业知识:中药之升降浮沉吉林医疗考试交流群:73783885在事业单位医疗卫生考试中,中药学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考生对此却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情况,中公教育专家总结归纳出中药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一、含义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三、阴阳属性升浮属阳,沉降属阴四、影响因素每一味药物的升降浮沉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炮制和配伍,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物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减弱。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吉林医疗卫生考试网吉林事业单位考试网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中公教育官方网站: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药的药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等方面。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包括苦、甘、酸、辛、咸。

这些特点反映了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方式和疗效表现。

升降沉浮则是指中药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和作用方式,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实现疾病的治疗。

君臣佐使则是中药配伍原则中的重要概念,包括主药、辅药、佐药和使药,各自起到不同作用,共同配合完成治疗目的。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旨在帮助更多人了解中药的疗效机制和运用方法。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

在引言部分,我们会简要概述本文的主题,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君臣佐使的原理,分析其作用原理和临床应用。

最后的结论部分将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探讨这些理论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种结构,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从而提升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君臣佐使的原理,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基本理论,揭示中药的药性归经、用药规律和配伍原则。

通过对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从而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深入探讨中药的升降沉浮和君臣佐使的原理,可以帮助医师更加灵活地运用中药药性,定制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实现“以药调药”的最佳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药的运用原则和规律,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促进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正文2.1 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的四气五味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描述了中药性味归经所表现出的特性。

四气指的是寒、凉、温、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中药相关内容

中药相关内容

中药相关内容中药材药物的升降浮沉2009-3-30 11:25 【大中小】一、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要领之一。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利、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此病证的药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

这种性能,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二、升降与浮沉的作用升降属阳,一般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上、在表、病势下陷者。

沉降属阴,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用于病变在下、在里、病势上逆者。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些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

三、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

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

四、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炮制。

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配伍。

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归经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

如同属寒性药物,虽然都具有清热作用,但其作用范围,或偏于清肺热,或偏于清肝热,各有所长。

再如同一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肾等不同。

因此,将各种药物对机体各部分的治疗作用作进一步归纳,使之系统化,这种便形成了归经理论。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的。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不同的中药在我们的身体中走向不同,有的中药是往上升的,有的中药是往下降的,有的药物走五脏,有的药走四肢,有的走上焦,有的走中焦,有的走下焦。

如何清楚地知道什么药是上升什么药物下降的呢,这个从一些药物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比如升麻,就是往上升的,比如沉香就是往下沉的。

花叶升散,凡子必降花和叶是升散的。

它们在植物的最表层,花散发出清香,属于散,叶子每天蒸发出大量的水分,也是属于散,用于人体也由升散的作用。

也有例外比如旋复花,它不升不散,而是降。

凡子必将,植物的种子,比如五味子,车前子,等,植物的种子一般都是在枝头成熟后掉落在地上。

这往往就是下降,它的药性也有下降的作用。

还有桃仁,杏仁,柏子仁等,他们虽然是种子,但是带有油性所以他们便还有一个作用,通便润肠。

这些种子都有一个特点,偏温性。

但是也有例外,蔓荆子性凉,质地轻,可以用于升散头面之风。

植物的枝丫会走人体的四肢,比如桂枝,桑枝等都是走向四肢的,像四肢痛,胳膊发麻引经药可以用桑枝。

梗就是植物的中间的梗子,也叫主茎,植物的养料主要是从植物根通过梗往上运输。

叶子光合作用的能量也是通过茎,运输到根部进行储藏。

所以茎能升能降。

在人体内能起到,通气调气,能升能降,调气就是在这升降之中完成。

根部入药要复杂一些,往上的根和往下的根它所治疗的病都是不一样的,偏向上部的根他是属于给植物输送养料的,往下部的跟是属于再土地里吸取养分。

所以往下部的根往下走一般都是治疗下焦的病的,中间的那一节则为守中,治疗中焦的病。

比如当归,当归可以分为三部分,当归头,当归身,当归尾。

当归头上行而活血。

当归身守中而养血,当归尾下行而破血。

中药学“升降浮沉”是什么

中药学“升降浮沉”是什么

中药学“升降浮沉”是什么发布时间:2021-08-30T04:42:52.2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7期作者:高强[导读] 而沉降的药物都有下行、向里的作用,一般是清热、平喘等药物。

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830中药学是我国特有的医学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中药学中的“升降沉浮”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指的是药物的四种不同药性,在临床上也作为用药的原则,在实际使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不同取向,其中升就是上升、提升的含义,这种药性的药物通常用于治疗病势下陷,发挥升的作用;降指的是下降、降逆的含义,主要用于治疗病势上逆,具有降的作用;沉指的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识,治疗病位在表面的疾病,具有浮的作用;而沉则是重沉、下行泄利的含义,治疗病位在里的疾病,具有沉的作用。

也就是说升浮的药物,都能够发挥上行、向外的作用,一般是散寒、催吐等相关药物;而沉降的药物都有下行、向里的作用,一般是清热、平喘等药物。

人们发病由于病变的位置会有一定的差异,病势也有上逆和下陷等区别,因此在治疗上也需要结合患者病情的不同状况,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

升降沉浮是对于药性认识的归纳办法,对于药物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治疗肺病咳嗽相关症状疾病中,应当使用肺经药物,但是也需要考虑病势的状况,选择使用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是因为外邪束肺等原因导致的咳嗽,那么就需要采用升浮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由于肺虚久咳就应当采用五味子等药性沉降的药物进行治疗。

通常来说升降沉浮药性会与药物的性味、质地等有一定的关联。

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个因素:(1)四气五味通常来说味道属于辛、甘,气属于温、热等性质的药物,都是属于升浮药物,常见的有麻黄、黄芪等药;味道属于苦、酸、咸,气属于寒、凉等性质的药物都都是属于沉降药物,常见的有大黄、芒硝等药物。

(2)质地轻重一般来说花、叶、枝、皮等质地比较轻的药物都是属于升浮性质的药物,常见的有苏叶、菊花、蝉衣等类型的药物;但是种子、果实、矿物等质量较重的药物,大多是属于沉降物,常见的药物有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相关类型的药物。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什么意思?
升就是上升,让气上去的意思,比如中气不足而下陷的人,就会出现胃下垂,脱肛,那就要用升的药,比如升麻,柴胡,黄芪,人参等,都可以让气上升
降就是下降,让气往下走的意思,比如气不降,就会出现气逆,嗳气,反流,打嗝等,那就要用降气、或理气的药,比如陈皮,莱菔子,槟榔,都可以让气下降
浮就是表面,让气往外走的意思,比如受了风寒,寒邪等,就要用发散解表的药,比如薄荷,麻黄,桂枝,生姜等,都可以走表祛邪
沉就是里面,让气走里,一般指三阴证,也就是里症了,就要用温阳散寒的药,比如干姜,肉桂,附子,乌药等,都是散寒走里的药
中医讲辛辣味则发散,发散都是升浮的药,所以吃了容易出汗,烦躁,上火等,比如生姜,辣椒,花椒是不是这样呢?
而苦、酸、咸都是寒凉得多,一般都是沉降的药,所以吃了容易安神,清热,睡觉好。

比如三黄片很苦就能够清热,而龙骨牡蛎是咸(海里的)就能安神,睡眠好。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

中药的“升降浮沉”和“升清降浊”,怎样理解?在临床用药时经常谈到的药物的升降浮沉,以及在治疗的时候说的升清降浊,这些概念怎么来理解,有些人觉得好象是理解了,实际上心里面并不是很清楚。

中药的药性包括四性,就是寒热温凉,五味,还包括归经,有毒无毒,升降浮沉。

前面的这些都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四性、五味、归经、有毒无毒比较容易理解,那么升降浮沉这是比较难以掌握的,就是让人们感到模糊不清,把握不准。

如果你不搞清楚每个药物升降浮沉属性的具体所指,必然能够影响到你准确的选择用药。

比如说在中医古籍里面经常提到说柴胡升麻是升阳举陷,对肝阳上亢者慎用,但是在临床上由于相当一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属于肝阳上亢,所以就应该高血压肝阳上亢者应该慎用。

药物药性的升降本来是与具体的脏腑气机、气血和清浊密切相关的,所以才有了药物升降浮沉这么一个提法,但是实际上药物本身没有升降浮沉的作用,它只不过是作用于这些具体的脏腑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并不是说它真的有什么升降浮沉,这也跟寒热温凉不一样,寒热温凉确实是它固有的属性,升降浮沉实际上不是固有的属性,而是影响到相应的脏腑以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所以我们在用药的时候我们不必太关注这个药升那个药降,我觉得不要把注意力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注意力它对放在对哪个脏腑是补是泻?比如说补肾了,补肾就能够升清,因为肾是藏精的,藏精就能够升清,说补脾胃了,就能够升清,因为什么呢?所有的消化吸收的这些东西都是通过脾的运化转输然后到人体各处,所以说补脾了也就升清了。

补肺了,肺气足了,清气进入人体了,全身各处就有了,也就起到了升清的作用了。

所以说这个“升清阳”因为具体补益了某一个脏腑,调整了某一个脏腑,最后出现的,离开了虚实补泄也无所谓升降浮沉,如果不是基于它补泻调理的功效,不会有升降浮沉这种现象。

所以不要把现象当本质,不要把现象当功效,不要当成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作用看待。

刚才谈的是升,降也是这样,通便是降,其实通便降浊的同时也是升清,它们之间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影响。

中药升降浮沉的故事

中药升降浮沉的故事

中药升降浮沉的故事从前啊,有个小药童跟着老中医学习。

这老中医可厉害了,对中药的升降浮沉那是了如指掌。

有一天,药童就好奇地问:“师父啊,您老整天说这中药的升降浮沉,到底是啥意思呢?”老中医笑了笑,开始讲故事啦。

老中医说:“咱先来说说这升的药吧。

你看那柴胡,就像一个小火箭似的。

有个病人啊,老是感觉气虚下陷,就是那种总觉得肚子里的气啊直往下坠,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整个人都没精神。

这时候啊,柴胡就派上用场了。

柴胡就像是个大力士,拉着那股下陷的气,‘嗖’地一下就往上升,让病人重新精神起来。

就好比你放风筝,本来风筝掉地上了,柴胡就是那阵把风筝重新送上天的风。

”药童听得入神,老中医又接着讲:“那降的药呢,就拿半夏来说。

有个家伙啊,老是咳嗽,感觉喉咙里有东西,还老是往上呕,就像一口痰在嗓子眼儿里开派对,还想往出跑。

半夏呢,就像个严厉的警察,把那些往上乱蹿的痰啊、气啊,统统往下赶。

它就像一个大扫把,把那些捣乱的东西都扫到下面去,让喉咙和胃都清净清净。

”“那浮的药呢?”药童迫不及待地问。

老中医摸了摸胡子说:“浮的药啊,像薄荷。

有个小娃子,受了风热,脑袋昏昏沉沉的,就像被一团热气给罩住了。

薄荷就像个清凉的小精灵,它浮在体表,把那风热之邪给吹散喽。

就像一阵清风,轻轻拂过湖面,把那热气都给带走了。

”“那沉的药呢?”药童眼睛亮晶晶的。

老中医哈哈一笑:“沉的药啊,像磁石。

有个病人老是心神不宁,晚上睡觉啊,感觉心都飘在空中,落不了地。

磁石就像个大铁锚,‘哐当’一下就把那飘着的心给拽到身体里,让它沉下来。

磁石沉在身体里,就像定海神针一样,让病人能安稳睡觉。

”药童听了师父的话,一下子就对中药的升降浮沉有了很清楚的认识。

从那以后啊,他在学习和使用中药的时候,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这中药的升降浮沉啊,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不同的药在身体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把身体里的小毛病都给调理得妥妥当当的。

第四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升降浮沉

第四节升降浮沉中药的升降浮沉性能,是用以表示中药对人体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主要反映药物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的影响。

升表示上升,降表示下降,浮表示向外发散,沉表示向内闭藏。

正如李东垣所说:“药有升降浮沉化,生长收藏成,以配四时。

”为了与五行学说合拍,于药性趋向的升降浮沉外,加入了“土居中化”以配足五之基数。

除去“化成”之外,升降浮沉的核心是与“春升、夏浮、秋收、冬藏”相对应。

再考“沉”字,本有“潜伏”之意,如“心若悬于天地之间,慰愍沉屯”(《庄子·外物》)即用此意。

又如后面所论,升降浮沉是古代哲学升降出入理论在药学中的应用,沉亦即入的另一称谓。

因此,沉为闭藏的含义是可以肯定的。

很长时期以来,皆将沉释为“泄利二便”,与其本义相悖,又与降的释义相混,有必要加以澄清。

四种作用趋向当中,升与降,浮与沉,分别是相对的。

而升与浮,降与沉,分别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

故实际上,往往升浮并提,沉降并提,难以截然区分。

结合阴阳之理,则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升降浮沉虽然是重要的药物性能之一,但不少的药物,如消食药、驱虫药、杀虫止痒药等,多无明显的升降浮沉之性。

而不少药物,又具有二向性,其作用趋向,既表现为升浮,又可表现为沉降。

如麻黄之解表与宣肺,其性升浮,而利水退肿与平喘,又为沉降;天麻平抑肝阳、息风止痉,表现为沉降,而祛风诸用,又表现为升浮;胆矾涌吐,升浮之性甚烈,而收湿敛疮,则属沉降。

这些药物虽有二向性,但有主次之分,如麻黄一药,多言其为升浮之品。

一、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升降浮沉理论的形成药有升降浮沉趋向的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素问》,宋人虽有进一步论述,但未结合具体药物,将其作为药性理论加以系统研究始于金代。

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气”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着的,即气化而生万物。

而“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黄帝内经素问》将自然界这种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称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治疗疾病时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也就是说,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

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一般而言,凡具有升阳发表、驱散风邪、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药性大多是升浮的;而具有清热泻下、重镇安神、利尿渗湿、消食导滞、息风潜阳、止咳平喘及降逆收敛的药物,其药性大多是沉降的。

但是,也有少数药物存在着双向性或升降浮沉的性不明显,如麻黄既能发汗,又能平喘利水,此时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药性灵活掌握。

升浮药,大多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多为气厚味薄之品,总的属性为阳。

本类药物质地轻清空虚,其作用趋向特点多为向上、向外;沉降药,大多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多为气薄味厚之品,总的属性为阴。

其质地多重浊坚实,药物趋向多为向下、向内。

药物的升降浮沉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与气味厚薄、四气、五味、用药部位、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等有关。

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1:药物的气味: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故前人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的说法。

如麻黄,桂枝等辛,温之品,属升浮药;大黄,黄连等苦寒药,属沉降之品。

2:药物质地:凡属花,草,叶以及其它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金银花,细辛等。

而果实,种子,矿物以及其它质重的药物,大多为沉降药,如枳实,苏子,磁石等。

但是,上述情况也不是绝对的,例如“诸花皆散,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这属于特殊情况。

3:药物的炮制方法:一般的说酒炒的药物多升,姜炒的药物多散,醋炙的药物多收敛,盐水炙的药物多下行等。

如酒炒黄芩,姜汁炒厚朴,醋炙五味子,盐水炙泽泻等。

此外,药物升降沉浮的特性,与其配伍也有一定的关系。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之三: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之三: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理之三: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
升降浮沉,是中药性能的又一补充,以表示药物的作用趋向。

药物入体后所产生的作用是向上、向外的,谓之升浮;向下、向内的谓之沉降。

升浮表现为:升阳、举陷、发表、开窍、祛风、散寒等;
沉降表现为:潜阳、降逆、收敛、止咳、平喘、清热、利水、通便等。

临床可以利用中药升浮与沉降的特征,参与纠正失调的脏腑功能,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助邪外出。

药物的升降沉浮特点与其本身的性味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升浮的药物多具有辛、甘味和温、热性;沉降的药物多具有酸、苦、咸味和寒、凉性,此外,药物升降浮沉的趋势还受炮制和配伍的影响。

有关升降浮沉药性的现代研究资料不多,主要是结合具体药物的药理实验进行了一些分析和观察,如升麻、柴胡在补中益气汤中的作用等。

临床实践证明,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动物实验也显示,该方能选择性的提高兔、狗在体或离体子宫平滑肌的张力,方中如去掉升麻、柴胡,可见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单味升麻柴胡并不表现作用。

也有实验证明,单味升麻、柴胡都可显著提高兔离体子宫的张力,两者间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麻黄,药性辛、温,属于升浮药,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药性辛、热,具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
浙贝母,药性苦、寒,具有镇咳、平喘作用;
羚羊角,药性咸、寒,具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这为升降浮沉理论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

中药的:升降沉浮概念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的作用有不同的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升降浮沉也就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它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相对而言的。

包含了药物作用定向的概念,也是说明药物作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中医学认为升降出入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括,它概括了脏腑、经络、营卫、气血、津液等全部生理活动及新陈代谢整个过程。

作为药性理论来讲,升降浮沉既有单纯的药物作用趋势的概念,又有参与调整、恢复、平衡脏腑、经络气机运动的含义。

渊源有关升降浮沉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已有论述。

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并说:“四者之有,而异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指出了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一旦发生故障便是疾病的产生。

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慄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阐明了应根据升降出入障碍所产生疾病的病势和病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同时这里应当指出《内经》所提出的“越之”、“竭之”、“发之”、“收之”、“泻之”ビ包含了药物作用趋向的性能,可见《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沿革自《内经》为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产生莫定基础之后,虽早期的本草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均未作进一步的探讨,但是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促进了升降浮沉药性理论的发展。

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总结了汗、吐、下、温、清等治法,其中汗法、吐法、温法多是运用升浮药组成的方剂;下法、清法,则多是运用沉降药组成的方剂,充分体现并应用了药物的趋向性能。

唐·陈藏器《本草拾遗》创立了“十剂”分类理论,其中宣、补、轻等剂具有升浮趋向;通、泻、重等剂具有沉降趋向。

卫生资格考点:中药升降浮沉

卫生资格考点:中药升降浮沉

卫⽣资格考点:中药升降浮沉卫⽣资格考点:中药升降浮沉 中药(Chinese herbology、Traditional Materia Medica),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体机能的药物。

多为植物药,也有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物制品类药物。

中药按加⼯⼯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茸,⿅⾓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磁⽯等都是⽤来治病的中药。

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1、概念: 升降浮沉是药物在体内发⽣的四种趋向性能。

和归经⼀样,都是表述中药药性的⽅法,它补充了性味、归经的不⾜,在临床应⽤上⾮常重要,如:同为发热之证,有⽤升浮药以发散表邪,有⽤沉降药以泻其实热,因此,升降沉浮理论为中医临床提供了⽤药法则。

中医治病时,中药作⽤的趋向与疾病趋向相反,以调整病势的.下陷或上逆之偏。

如:证有向上(呕吐、咳喘);中药作⽤趋向以下(⽌吐、⽌咳平喘)。

2、现代研究认为 1)药物的作⽤趋向与性味有关; 升浮药⼤多具⽢味、温热性; 沉降药⼤多具酸、苦、咸味、寒凉性。

2)不同药物所含成分不同作⽤趋向不同; 同⼀药物含多种成分,有多种不同作⽤趋向。

如⿇黄含挥发油-升浮-发汗;⿇黄碱-沉降-平喘 3)多成分的药物,表现为何种趋向,可因不同配伍⽽改变; 如:橘⽪“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但随所配⾯补泻升降也”,桔梗载药上升。

4)炮制也可影响药物作⽤趋向; 如⼤黄,其性向下,⽤于⼤便秘结;酒制后,突出泻下以外的清热解毒等功效,能使药效达到头⾯部,体现了“酒制提升”引苦性上⾏⾄巅的炮制理论。

下载全⽂下载⽂档向你推荐的相关⽂章相关⽂章列表1 m 4 V S c 1 p D p R 7 0 7 U X J w 3 V t m N X 8 8 r 8 H 4 E x c2 Y s S n p L H G Z P y Q E d J Q v G I A L A K K / g y D / w R O Q I A E I 4 A 7 M F a i Q k o3 c O U x p s J Q E G 5 e H c 2 b P 3 S F l S R K X m U4 B T C u f K g + 2 Q C Y B V W 8 G U e M g E g v G h B I g C Z A D 4 Q U L h A + Y b I / L 8 x j S t X A I A y B R d s / T D NB L B H z d k 4 t I Z K P X 7 M I + A b R I s WC m 5 / x 7 XD B 2 1 c G h P d X x 2 1 K X m V P O h 3 I 5 S a 0 4 Z y + q C + Z7 W i 9 V B 4 Q u O d P i 5 H A G o l U B q n t v M / K 4 X U l H B K H h G A + r W I 1 o N y Z G a v + P 4 b A a i V Q G m c 2 s4 R A D e p K e 7 0 R M 0 E A B B 2 n m o j t 4 o P k I J 0 L a H 75 w p w j J h y q i n Y H6 2 Z i f7 K q Y g K V q 4 A B k Z kA t i D 2 N G c H T 5 o Q 2 U C A A 2 l n M 6 0 2 R Q f I I V M A P A H P M 5 6 R A D q T F W w G r 4B 0C Z U x n M l 4D oc m q W S N x 0 H l c h o U y n Y 0 j U K V k r u R 2 s o H q v f G S i 2 t 3 hd + E p X g B b n g x / q O I t L C a f k H Q G g K L9 u 7 + S I 0 p w 0 A 8 W H w k U q l p k A n h B T Q I 8 A 0 H Z 4 3 T 4 C U M c w E 0 A d K 2 n s i g A A g E 2 m E Y A 6 k BG A O l Y R g A O s O g Q O l O h u G g G o I x Y B q G M V A Y g A P B B Y L T L K d d T 2 B g B 6 Z m r 6 V b 9 M Q c G d q i j 8 q 0 M j w F b 7 o D V 3 P m x 1 N B v N b 2 Z P p y I l P 8 p R i V f 0 q 8 A U x A h A H b E I Q B 2 r m a W r c S I A h n p E A O o g R g D q W E U A 6 l h J b w D 1 7 e e W E Y A 6 k h G A O l Y R g D p W E Y A D r O i Y u L o 5 a b z K f b B O q X f L v A H s E V M w G e H e U X P 8 c 2 A X S W 7 7 d D y k u M C N A H j I 7 m w Q V 2 0 p p 7 u 4 G w F 4 q o z y k u o i S Q Q g A v A Z g Y 7 D q 0 U A b g f x U Z N 0 J E i V 1 w W I o u A 0 V r e 9 S / w U D C k X Z r n T v a i 9 U l s X t u 5 3 C R q X U l v 8 T 4 N 1 j H C u U 9 t J R H d D 0 / 0 o G Z w Y K k 1 I 3 y A o r 7 7 q 4 3 I H 7 k 4 f E Y A n N B U V p c 2 s 2 E c A t q h F A O p X s u l k k i t A n V h K 4 7 r W R A D q d a I T i w v b X A F c b B / s 4 z y d K U k u T u 1 0 e x d J F Q y d W N G 9 q H 3 e A E 6 p t D H I F S B X g F P G K E 2 Y N 4 D 6 x E K x a n k D O G X F k 4 F C E r q G 2 t M c Z v b K x 4 A d 8 d L J w D k B K E S k m F B 7 Z Q J Q G t D 1 a E n r p 3 B 6 V v P L / 3 n w j s c a h d Q U y A h A H b H V N V d E 4 y i 7 j p p H A A 6 Q d 6 l r n b L n l h 1 k O I 9 i b 0 E J p I i l 0 w d t T m q f C W D P k U w A S m c V r z g 3 s 5 W C 5 W x O Z R Q + W p M J o N 6 E t H 4 K l S M A C m o R g A c C l K Q R g A j A A 4 H V Z D D 0 / n 2 L X A H q S K 6 u u X J t y B s A O P H q V N D + c Q N a Q K U 5 6 b j b c X e e 4 a r 4 J 3 V S b G m d n P f z W b x 0 Y l F y H 6 2 h d X L G S q + i 9 + s r / S Y g B Y s C o p A k A k C r 4 r G P A N R H f X r g K B W K A B y g R g V I I f X K 4 i p E c a 1 R s F L W 0 H i d p y r 1 7 e I b 9 X s / z Y V / a S s T Q P H q Q w t 7 9 m 5 A C 6 z 4 p z 6 o v d L M y h p X X H Q f x Z 7 W y S l W E Y B M A A p n 5 T V K M y t r a I D O p q K + I w B P i F F A 8 g Z w T D k F R 0 p e a q 8 0 s 7 L G F R f d R 7 G n d X K K 1 d I J Q H J u + g c 1 Z o W i A N M C K i R x r n H m 9 5 2 a 0 1 m n j r y V m n f E Z X s D i A A o J X 5 9 T Q T g O g y d I q N E G Q F Q U C s + 6 o 2 2 X l 1 0 m n I E g C K 2 t + 9 o N C X K j r g y A R j e L J T i u t Z E A F 5 H s q P R l C g 7 4 o o A R A A e C H Q Q j g p W x 6 T W k X c E 4 A C B j n G b E q 4 j J o U M o z X O / D o a g c Y b A d g j 4 O R o J o B M A J k A 3 g 7 / a Y z h N + u c A q 5 8 g m U V g K v / e f A O s J y / P n O d t L d 9 a K F c p + P M d 4 c P p e b O 6 c O V o 8 I r m j v l i C I Y s z W X / 9 u A F B D F X i k U B V 4 h V Y c P O i I r e V A f S g 0 j A A p q 2 z V K b S M A R d w l c O E X n R Q f t D k 7 f B Q h 3 Z h F A B T U I g B 3B D I B 1 B + K I g D 1 R l N 4 V d / 9 3 Z J O i b kC H C C g F I o C r z R O h 4 9 M A H s E l F o d 4 a j w K g J A E TD Y K4 X q a M 4 O H x G A C M A H A o r w 2 f5 d A E M f n 26 h J E g b Z G S v + K a / j 6 C C o Y y D T h 8 K V h 2 Y O N 8 T aI 4 r 8 z t t o K P p e f Q n w Z T N r l 6 j N G E E Y I t A B M D D U i o y 1 F 4 R d y W z T A B F 1 B T x 6 T g N X C d U E Y a S 2 Q y r D k y c z e b C 1 x m T w s X h Q Z g J o M T p 6 Z 8 F p 1 O G k w w u g t Z Q q F l F A O r v E s p E F g G o 8 X B q R Y F X Q O 8 4 7 S I A 1 z a b C 1 + n 6 C t c z A T w h E A E w K C i g y 0 y A V w r S i 0 C 4 H R C q e Y 8 O Z 3 K S / P o w L B D y G j e N C b l w U v 5 6 J d e 1 Z S 4 O r C i v J p h Z f s 1 I E 1 8 Z h 8 B q K N J m 4 2 S p x 7 J P 0 s a k 9 J o E Y B 6 Z S I A B 1 g 5 S U r v i f X S n V v S P C I A e 0 w p h r c d X D h 2 + I 4 A R A A e C L i I q 0 x w 5 3 L m u T v T H D u a c O X 1 I w I Q A Y g A T N Q n A n A A D l V R R d 2 p K i o P e s o a V y 4 d G F L y f s W Y 8 g b A G E d r a J 0 A K O G c xa W J M 1 j f r Z X 8 v q L I K H k o e K 1 a o 3 z U u C p W t 1 / K t y l W 9 J 8 H d x L L m Y g L Z C U / m o c r 1 t l j l J K H M6 6 r 9 4 o A 1 B 8 z I w C A j U r j R A A A w C b T C E A E w E S l7 T Y R g E t g t W8 a A Y g A 2 E m V N 4 B L I L 1 k 0 wh A B O A S Y m U C u A R W + 6 Y R g A i A n V S Z A C 6 B 9 J J N I w A R g B K x n L 8 r K D n 8 Z E Q / t u y Y P j o a p 8 P H r B Y u 3 O k + s 5 g o D 2 e H k f P R G f 8 Y S C H p C B i a i F I Q C n x H f i M 8 F N 9 O D B X / R 7 l E A E y n 8 + D f l a A 1 n w r T T / 8 e Q A R g W / 6 O 5 u z w k Q m g L j I R g A M E n C p K J 5 x M A P Q y x e z p p E g P C R b N u 7 X i g 6 5 R J r h c A Z 6 q q Y A Y A e i f M j I B Z A I o C X G H i k Y A I g B n Z K Q 8 V K Y G 5 f D 6 t R M A b V o F X H r N o K O r 8 u q s n J w K e Z 3 X n L P m q v 5 / i q 9 S 8 2 o s F T t X v L / 6 t w C 0 i L R p V z e U s 9 F o 7 p S g s 1 O t 0 h C v 2 t B 4 K X d e j e 9 5 v S v e C A C o D G 2 C C A A A V / y 5 N f M w t n Y 1 l C u e s 3 1 c 8 U Y A z p D + 9 P 8 j A P X H J U r Q T A C A i M L f H V S u a n k D e K p J B C A C 8 I F A r g A H g u U E h T Z b x 4 l D Y 8 o V g J 1 q T v 4 w z / w v + a 6 M9 Z Y b 5 X v L B E B B V + y V R K g f 6 s N J B k V k K B k o H r P x n M b r j J X W S c l b W e O K a z W v 8 B V A A Y u uc Y E 7 8 0 t 9 r C 6 U s 6 l G u L g w c c Z K Y 6 J c U + 1d c a 3 m V Q T g w je A E b n o i a q M g w q x K a m pf U d M i g9 l j S v 3 C A B 4 Z 1 h 5 s q w u l D P 3 T A B K y 2 / X R A B e x 3 C 4 g w v c X A F Y k S j u 1 J 5 F 8 2 7 d 4 W N l X K s P l l w B c g V 4 I E C b j d q v b D T F t / M A o V O X E q 9 y t R w K g B L A 1 W u c Y z A l b 4 d S K 4 T 7 b u 8 M V 3 N k N j V Q r J y x K v y h D a 3 0 R w T g C 0 0 A E Q B P y 9 F m U x q H R k p j u u 0 f A S g 2 J y 2 G c r d U C u g 8 c a h / S p 4 Z4 R R 8 V 65 x Y e X M g c Y U A T h A 36 n U u Q L s A X b i 6 2 w e u h d t t o 6 8 a U w R g A j A B g F K o E w A d d m IA N S x W m r p L F Q m g E w A H w g 4 e T V q E C r g m Q A y A W Q C E I 8 b 2 m y / W Q D + A 9 z x j V i J h Z H G A A A A A E l F T k S u Q m C C " s t y l e = " d i s p l a y : b l o c k ; " b d s f i d = " 1 1 3 " > / d i v >。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中草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中草药的性能中草药品种众多,每一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例如紫苏可以治疗感冒,大黄可以治疗便秘,蒲公英可以治疗热疖、疔疮,黄耆可以治疗气虚……,不同的病症就需要选用不同的中草药来治疗,这就是因为它们各自具备特有的性能。

中草药的性能,可以从多方面来认识,疾病有寒性、热性的区别,药性也有寒、热的不同;病势有向上向下、在表在里的差异,药性也有升、浮、沉、降的区别;疾病发生部位在各个脏腑经络不同,药性也有归入某经的区分……等等。

认识药物的性能,并不是某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天才”地发现的。

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药物治病的丰富经验,并把它上升为理论的结果。

这些理论,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提高,但长期以来,对中医用药曾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因此,中医治疗疾病,除了必须对病员的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以外,还必须较为熟练地掌握中草药的性能,才能正确座用于临床。

一、四气五味四气五味,就是药物的性味,代表药物的药性和滋味两个方面。

其中的“性”又称为“气”,是古代通用、沿袭至今的名词,所以四气也就是四性。

性和味的作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凉和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和凉之间、热和温之间,是程度上的不同,也就是说药性相同,但在程度上有差别,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例如,感受风寒、怕冷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苔白,这是寒的症状,这时用紫苏、生姜煎了汤饮服后,可以使病员发一些汗,就能消除上列症状,说明紫苏、生姜的药性是温热的。

如果生了疗疮、热疗、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色、舌苔发黄,或有发热,这就是热的症状,这时用金银花、菊花来治疗,可以得到治愈,说明金银花、菊花的药性是寒凉的。

中草药的药性,通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绝大多数已为人们所掌握,如果我们熟悉了各种药物的药性,就可以根据“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和“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针对病情适当应用了。

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知识:升降浮沉不同作用

初级中药师考试辅导知识:升降浮沉不同作用

升降浮沉不同作用:
升浮与沉降的不同作用
(1)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轻清,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行气开郁、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功效,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

故解表药、温里药、祛风散寒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补益药、涌吐药等多具升浮之性。

(2)沉降药其性属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

作用趋向主要下行、向内。

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

故清热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降气平喘药、降逆和胃药、安神药、平肝熄风药、收敛止血药、收涩药多具沉降药性。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什么

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什么

升降浮沉
指的是药性的趋向。

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沉是清利。

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解表、散寒等作用; 凡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药物的升降沉浮的特性,与药物的气味、质地轻重有关。

从气味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一类中药,大多数能升,比如麻黄、桂枝; 味属苦咸、性属寒凉一类的药物,大多数沉降。

药物的质地轻重,也决定升降浮沉。

花、叶及质量轻的中药,大多能升浮,比如辛夷花、升麻; 果实种子及质量重的中药,大都能沉降,但不是绝对的。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

中药的升降浮沉本文选自吴南京先生的《医道求真》系列人生有命在于身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中药治病,就是通过中药的升降浮沉纠正人体气机的失调,通俗地说,治病不外乎调气而已。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人体的趋向,升是上升,浮是发散,降是下降,沉是向内。

所以中药的升降浮沉,指的是对身体气机具有向上、向外、向下、向内调整作用的趋向。

升和浮多为同类药,比如用于发汗的解表药,能促使身体气机向上升提和向外发散的作用。

促使气机向上升提的中药称为升阳,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在黄芪和党参两味补气药的前提下,酌加柴胡和升麻向上升提的作用,使人的气向上升。

临床上常见的带下病、月经经期延长、脱肛、痔、脚癣、下肢溃烂、妇科炎症、前列腺炎等诸多疾病,其共同点都是气机升提不足,总的治疗原则都要考虑气机的升提。

另外一些皮肤病、无汗症、外感(外感是指人感受外来之邪气,有寒、热、燥、湿等不同)等疾病,其共同原因都是气机向外发散之力不足。

看似内、外、妇科等诸多疾病,但在治疗过程中大多都会用到具有升提和外散的解表药。

沉降药,沉和降是不同的,沉是向内,降是向下。

气机内敛不足,就会表现元气向外散的表现,比如汗症、情志过喜等。

肾主封藏,肾是身体元气的仓库,如果病久,元气就会消耗,则肾气不足(中医称为久病及肾),肾气不足,肾的封藏功能就会下降(中医称为肾气不固),治疗就要用具有促进气机收敛的中药,比如五味子、乌梅、菟丝子、覆盆子、山茱萸等药收敛肾气。

临床上的久咳、喘证、崩漏、长久腹泻等疾病,都是因为肾气不固,气机内敛之力不足。

咳嗽、呕吐、脑出血、口腔溃疡、鼻衄、心烦、易怒等,都是气机向上升发太过。

但五脏都有火,五气也会化火上冲。

所以治疗就用具有调整气机向下降的药。

比如肺热咳嗽用桑白皮、黄芩;心火上炎用黄连、莲子心等;肝火上亢用金石类重镇,或用清热类平肝;胃肠之火用大黄通泄;肾中相火上炎,用牛膝、泽泻等引火下行。

大体上来说,药物的升降浮沉主要与其性味及质地轻重等有密切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草药的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就是药物作用于人体的四种趋向。

它们的意义如下:
(一)升:就是上升、升提的意思,能治病势下陷的药物,都有升的作用。

(二)降: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治病势上逆的药物,都有降的作用。

(三)浮:就是轻浮、上行发散的意思,能治病位在表的药物,都有浮的作用。

(四)沉:就是重沉、下行泄利的意思,能治病位在里的药物,都有沉的作用。

归纳来说,凡升浮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如升阳、发表、散寒、催吐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升浮的。

凡沉降的药物,都能下行、向里;如清热、泻下、利水、收敛、平喘、止呃等作用的药物,药性都是沉降的。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在临床上又作为用药的原则,这是它的重要意义。

因为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别,在治疗上就需要针对病情,选用药物。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胃气上逆的呕吐,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当用黄耆、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大黄等通便药;病位在表者,宜发表而不宜收敛,因表症须发汗解表,当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而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病位在里者,宜清热、泻下或温里、利水等沉降药,不宜用解表药等。

如肝阳上逆的头痛,误用升散药,反而造成肝阳更为亢盛的情况;脾阳下陷的泄泻,误用泄降药,反而造成中气更为下陷、以致久泻不止的症状。

升降浮沉,也是对药性认识的一种归纳方法,并且在应用上和药物的归经有密切联系。

例如,肺病咳嗽,当用肺经药物,但又须区分病势的惰况,考虑升浮沉降的药物;如果由于外邪束肺、肺气失宣引起的咳嗽,当用升浮药发散外邪、宣畅肺气,如麻黄、桔梗等;如肺虚久咳就应该用敛肺止咳的五味子、诃子药性沉降的药物来
治疗。

又如,气分上逆的病症,应当用沉降药来治疗,但又须区别属于何经的病症,如胃气上逆、呕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等胃经降逆药;肺气上逆、咳嗽气喘,就要用旋覆花、白前等肺经降逆药。

升降浮沉的药性,一般来说和药物的性味、质地有一定关系。

在药性方面来说,凡味属辛甘、性属温热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因此有“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散、热无沉降”的说法。

在药物质地方面来说,凡花、叶以及质轻的药物,大都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石以及质重的药物,大都为沉降药。

但是,上述情况又并不是绝对的,还必须从各种药物的功效特点来考虑,例如,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

在性味和质地方面,药物的升降浮沉也是如此,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来说应是升浮,但因为质重,所以作用为沉降;胡荽子药用种子应是沉降,但因为药性辛温,所以作用为升浮等等。

此外,通过药物的炮制,也能使升降浮沉有所转化,如酒炒则升、姜制则散、醋炒则敛、盐制则下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