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病(七)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关于太阳病的内容。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太阳病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类型。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为主要表现;伤寒则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和脉阴阳俱紧为主要症状;温病则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特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辨寒热的真假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七天以上自愈的病人说明病程已经结束,而病人身体太热反而想穿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针对太阳中风,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能够调和荣卫气,治疗中风的症状,例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
同时,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太阳病,例如头痛、汗出、恶风等。
在应用桂枝汤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对于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可以加入葛根;对于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患者,可以去芍药;对于微寒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等。
1.太阳病中的方剂应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进行治疗。
(43)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进行治疗。
(6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进行治疗。
(11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可用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再加桂二两进行治疗。
(117)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118)2.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3.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治疗。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者,脉洪大者,可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伤寒论_阳明病
阳明热盛
治疗: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 一云向经。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滑。 热甚者可伴有讝语、口不仁、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 重证亦可见手足厥冷。 病机:无形邪热充斥阳明经,热壅气滞 禁忌:发汗——津伤热盛,“讝语” 攻下——损伤阳气,“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④脾约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 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十五) 脾约,约,为约束之义。脾约证病机是由于胃热盛,脾 阴不足。为由于胃强脾弱,脾只能把胃肠道的水液吸收走 ,无力把津液还入到胃肠道,引起的以大便坚,小便数为 主的病症。 浮:浮则胃气强 胃热气盛 趺阳脉 胃强脾弱 涩:涩则小便数 脾阴不足
蒸蒸发热
腹胀满
治疗:治当泄下燥热,条畅胃气,方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主症: 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讝语,腹胀满。 病机: 阳明里热亢盛,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 泻热通便
(2)足阳明胃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 恶燥。
胃与脾纳化相因,升 降相依,燥湿相继,合 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 之本。故有“阳明常多 气多血”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腑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 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 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主传化物,排糟 粕,其功能正常发挥, 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 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伤寒必背条文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XXX?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XXX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伤寒必背条文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
倪海厦《伤寒论》文字版二九: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服用完桂枝汤,病人出大汗以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这就是说由太阳证进入阳明了,病人原是桂枝汤证,喝第一碗时,就好了,结果把剩余的药都喝了,可能炙甘草、生姜、大枣剂量不够,造成津液丧失了,也就是服用桂枝汤过量,产生的后遗症。
也有一种可能是病人喝桂枝汤太晚了,结果病邪已经进入阳明而发热,或是病人来找你的时候,已经快要进入阳明了,结果喝完桂枝汤,马上就转为白虎汤证了。
桂枝汤利用肠胃的津液来发汗,因为里面已经用炙甘草、生姜、大枣来补肠胃中的津液,因此不会使体内津液耗损而产生白虎汤证,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就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
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经是血脉神经,腑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力量过强于是发汗发太多,造成血管里面的水不足了,便产生经热,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大便干掉了,就是腑热,也就是「承气汤证」。
白虎汤的「白虎」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阳明经热的时候,用来退热的,病人病进入阳明后,病人显现的阳明症状一定是「但热不寒」,持续的发烧,不会有冷的现象,不管是经热或是腑热,尤其是在黄昏的时候,下午三点到五点,病人开始发壮热,看舌苔黄黄黑黑的,整个嘴巴干的、如果没有大便,就开承气汤,如果大便很好,就知道腑里面没有热,热在血里面,就用白虎汤。
所以血里面的水不够的时候,用白虎汤去滋润。
由于人身体的体热在血里面,所以手术失血的时候或大量失血的人,会发冷栗,一般状况,如果发烧、嘴唇干裂,白虎汤就好了,烧就退了。
大汗、大烦渴、脉洪大,方书称为「阳明经病」。
谓「阳明」主里,「阳明病」即主病在里,且主实热。
故以「白虎汤」清高热为主治,加「人参」防心脏之衰弱,补助津液之消耗。
「阳明病」有「经证」,有「腑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https://www./guoxue/)查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
胃中虚冷故也。
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伤寒例原文及译文作者:张仲景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
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
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
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节后,宜解也。
所以谓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水故也。
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
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
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
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
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轻;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微。
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
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阴阳鼓击者,各正一气耳。
是以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
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97条
第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者,阳明伤寒,而 寒气内攻也。
至二三日,呕咳而肢厥者,寒邪发 于外也,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是寒邪但攻里而不外发,其头亦不痛也。
清·吴谦《医宗金鉴》【 注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而小便利,是寒气内攻也;至二、三日呕而咳,寒邪上逆也;手足厥者,寒气见于四肢也;气上逆,则咳而苦头痛矣。
若不咳、不呕、不厥,则头不痛。
此证之头痛者标也,咳逆手足厥者本也。
【 集注 】程知 曰:无汗小便利,呕咳肢厥头痛, 曷不谓太阳病? 盖初起无头痛诸表证也,此头痛是二、三日后呕咳而厥所致,非因头痛致呕咳而厥也。
呕、咳二证,太阳、少阳俱有之,其表证未解,则属太阳病;其寒热往来者,则谓之少阳病也。
厥,则厥阴有之,但无呕与咳也。
张璐 曰:阳明无汗,呕咳手足厥者,得之荣卫俱伤而邪入深也。
然小便利,则邪不在内而在外,不在下而在上,故知必苦头痛,仍宜小青龙主之。
若不呕、不咳、不厥而小便利者,邪必顺水道而出,岂有逆攻巅顶之理哉!林澜 曰: 须识阳明亦有手足厥证,胃主四肢,中虚气寒所致也。
然头苦痛而咳,自与阴寒但厥者异矣。
此类数条最为难解。
吴人驹 曰:呕咳手足厥头痛,皆由反无汗之故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小便利,则里无瘀热可知。
二三日无身热汗出恶热之表,而即见呕咳之里,似乎热发乎阴。
更手足厥冷,又似病在三阴矣。
苦头痛,又似太阳之经证。
然头痛必因咳呕厥逆,则头痛不属太阳。
咳呕厥逆则必苦头痛,是厥逆不属三阴。
断乎为阳明半表半里之虚证也。
此胃阳不敷布于四肢故厥,不上升于额颅故痛。
补齐胡希恕先生讲伤寒论中阳明病、少阴病中缺失的条文
【注】①太阳病,汗法为正治。发汗后而病未解,预示着传变的可能。
②蒸蒸发热,言其热如蒸,即潮热。从内达外,为里热已转属阳明,故曰属胃也。
③无大汗出、口舌干燥,不同于白虎汤证,无腹满硬痛,故不用小承气汤,虽有潮热,但无谵语、屎硬等证,故不用大承气汤,以胃热蒸腾发自于里,故以调胃承气汤主之,有芒硝之故也。
第249条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释】吐后,胃不和而腹胀满者,宜与调胃承气汤。
【按】吐后,胃不和腹胀满,不要误为大实满,而与大承气汤攻之。吐后气逆,胃常不和,少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乃常法。
【注】①腹胀满,乃吐后气逆而胃不和的表现。吐后,胃中实满之病因已有所去,与大承气汤证得大实大满显然有别。
③此处的阳字指津液,当有别于本条中前一个阳字,不可不知。
【按】本条暗示,大便硬除阳明热盛里实,销铄津液,汗出伤津,亡血失液,还有病人体质津液自虚者,须知。
浮为阳者,谓卫气强于外,芤为阴,谓荣气虚于内也。荣卫不和,当自汗出不已,以至胃中干生热,阳绝于里,大便因硬也。可与53条注互参。
由以上的脉和证可知,此为三阳并病而又并发黄疸者。刺之小瘥,谓用针刺治疗,耳前后肿已稍微减轻之意,但仍不得汗出而外不解。病过十日而脉续浮者,可与小柴胡汤治之。若脉但浮而无余证者,则可与麻黄汤。至于黄疸病,虽以利小便的方法治之,而仍不尿,腹内水气不消,故腹满有增无减,并加哕甚者,则胃气大衰,故不治。
第247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
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释】趺阳脉为足动脉,古人用以候胃。脉浮主热,胃有热则气盛脉浮,故谓浮则胃气强。涩主津血虚,小便数则耗泄津液,故谓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必使阳绝于里,大便则硬。古人谓脾为胃行其津液,今胃中干,已无津液可运,则脾的功能亦受到约束,故谓其脾为约,宜麻子仁丸主之。
阳明病辨证论治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阳明病医案5例
阳明病医案5例里证亦有阴阳二类,《伤寒论》谓为阳明者,即是里阳证,而谓为太阴者,即是里阴证。
主提纲:第17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是说病邪充实于胃肠之里,按之硬满有抵抗者,即为胃家实。
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胃家实,即实质是里实热。
这里亦是相对于太阴病是里虚寒说的,即证在里,排除里虚寒,则属阳明病。
结合《伤寒论》第6条可知,口渴、口干是阳明病的特点之一,亦当属胃家实。
这里要注意,经方的阳明病以胃家实为纲,言外之意,胃家虚寒不属阳明病。
又《伤寒论》所称胃是病位的概念,包括食管、胃、小肠、大肠等。
以是可知,《伤寒论》的阳明病不是经络、脏腑之属。
在临床判定阳明病,主要依据胃家实这一特征,即邪实于里呈里阳证者。
辅助提纲(以下3条):第182条:问曰,阳明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阳明病有两种情况,即若热结成实,则即有胃家实的腹证(腑实证)反映;若热而不实,则只可见之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外证。
这里应注意,热极于里者,势必迫于外,故阳明病则身蒸蒸而热,此与太阳病热郁于体表而翕翕发热者有别。
热蒸于里因使汗出,汗量多而臭味重,与太阳中风证的汗出量少而臭味轻者不同。
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仲景在这里明确指出了“温病即发热而渴,不恶寒”。
又说“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胡希恕先生注解谓:“温病虽然也发热、脉浮,形似太阳病,但太阳病热在表,但发热而不渴,且必恶寒。
今发热而渴不恶寒,是为热甚于里的温病”。
可知温病、风温不但皆属于阳明病的外证,而且更兼有热甚于内的里证。
更值得注意的是,风温的症状所述与第219条白虎汤方证相吻合,即不但有阳明外证,而且因阳明里热甚出现神志症状。
这就是说,张仲景在《伤寒论》把温病、风温归类于阳明病论治,伤寒与温病原本自明。
第180条: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
《伤寒论》113经方完整版《伤寒论》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桂枝汤【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煎法】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2.桂枝加桂汤【原文】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组成】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用】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3.桂枝加芍药汤【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
【功用】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煎法】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4.桂枝加大黄汤【组成】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功用】发表疏里,外解太阳之表,内攻太阴之里实。
【煎法】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5.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文】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LT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文伤寒杂病论序(张机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賫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嗚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足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势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論》、《胎臚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
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序伤寒杂病论序(桂林左德序)余闻吾师张绍祖先生之言曰:“吾家伤寒一书,相传共有一十三稿,每成一稿,传抄殆遍城邑,兹所存者为第十二稿,余者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传为第七次稿,与吾所脏者较,其间阙如固多,编次亦不相类,或为叔和所篡乱,或疑为宋人所增删,聚讼纷如,各执其说;然考晋时尚无刊本,犹是传抄,唐末宋初始易传抄为刊刻,遂称易简,以此言之,则坊间所刊者,不但非汉时之原稿,恐亦非叔和之原稿也。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0/13 16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阳明初起,阳郁不伸,热势未盛——不发热
时间短暂
而恶寒
邪热深入,燥热炽盛——身热,汗自出, 恶寒自罢,反恶热
2020/10/13 17
恶寒鉴别表
证 型 恶 寒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太阳病 重
持续不 能自罢
伴见太阳表证
阳明病
轻
时间短暂 可以自罢
太阳病 汗不如法,过汗 误下,妄利小便
津液损伤 胃肠干燥 阳明病
“不更衣”(脾约证) “内实”(胃家实) 大便难
2020/10/13 11
(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太阳病(表实)——伤寒发热无汗 汗出不彻 胃阳素旺或素蕴内热
外邪入里化燥伤津 燥热炽盛,胃气上逆——呕不能食
阳明病 燥热迫津外泄——汗出濈濈然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口不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2020/10/13 29
身灼热,汗出,目赤 鼻干,口渴8
(184)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胃为阳土,燥化迅速 初病恶寒,随其燥化,迅速自罢 自汗出而恶热
2020/10/13 19
(186)阳明病的主脉
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 阳明热证—— 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勇 —— 洪大而数 阳明实证—— 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 —— 沉实而大
治禁:汗法、利小便法
2020/10/13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提纲
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病病因病机(179、181、185) 阳明病脉证(182、183、184、186 )
(180)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2020/10/13 8
(179)阳明病的成因
“正阳阳明”—— 外邪直犯阳明 胃阳素盛、宿食积滞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胃家实
2020/10/13 9
(179)阳明病的成因
“少阳阳明”—— 少阳转变而来 少阳病 误汗、下、利小便 伤津耗液,化燥成实 大便难
2020/10/13 10
(181)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 论)
一、成因:
传经:
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
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
直犯 : 胃阳素盛
内有蕴热
阳明病
外邪直接侵犯阳明
2020/10/13 2
二、病理:
胃热炽盛,伤津化燥(“胃家实”) 病位:胃、大肠 性质:里实热证
2020/10/13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2020/10/13 14
(182)阳明病外证
里热蒸腾于外——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汗自出 表解里热独盛——不恶寒 阳明里热炽盛——反恶热
阳明病 外证
2020/10/13 15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型
主
证
太阳中风 阳明病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 断,不恶寒,反恶热
浮——热盛于外——“表有热” 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滑——热炽于里——里有热 舌苔黄燥、烦渴等
表里俱热
2020/10/13 27
白虎汤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生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津 清气泄热
炙草、粳米——益气、护津、和药 生津止渴
2020/10/13 28
2020/10/13 12
(179、181、185)太阳病转属阳 明
过汗、误下、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未治,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2020/10/13 13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广义)——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濈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实”—— 邪气实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家 实
2020/10/13 7
(179)阳明病的成因
“太阳阳明”——太阳转属阳明
太阳病 发汗太过 误吐下利 津伤胃肠干燥——大便硬
伤津化燥 脾 胃热肠燥 约
津液旁渗膀胱——小便数
栀子 导火下行,热从小便出
宣散胸中郁结 香豉
和胃降气
2020/10/13 25
(228)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邪热散漫于外——手足温
阳明病 邪热未与水结——不结胸
下后 邪热内扰心神——
清宣
热扰胃脘嘈杂——饥不能食 ——栀子 豉汤
邪热蒸腾于上——但头汗出
2020/10/13 26
(176)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2020/10/13 4
四、治疗:
治则:清下里热,保护津液 阳明热证——清热——白虎汤 阳明实证——攻下——承气汤
2020/10/13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阳明病热证 ➢ 阳明病实证 ➢ 阳明病寒证 ➢ 阳明病虚证
一、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221)(228) ➢ 白虎汤证(176)(219) ➢ 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69) ➢ 猪苓汤证(223)(224)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脉浮——里热炽盛,内外充斥 脉紧——为邪气实,正邪相搏 咽燥口苦——里热炽盛,津液损伤 腹满而喘——热邪内壅,气机阻滞 热 身重——内热炽盛,耗气伤津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炽
辛寒清
2020/10/13 23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发汗——津伤热炽,热扰心神——躁,心愦愦,反谵 误治 温针——以火济热,心神被扰——怵惕、烦躁不得眠
攻下——邪热乘虚内犯胸膈——心中懊憹 ,舌上苔黄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2020/10/13 24
栀子豉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治则】清热宣郁除烦 【方药】 清热解郁除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