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重要性。

3. 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4. 分析和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和工具。

教案适用对象:初中生物学或高中生态学课程教案时长:2课时教案内容和活动安排:课时1: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图片或例子,激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注和兴趣。

2. 概念解释: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等概念,并解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理论探究: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一些真实的生态系统/物种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

课时2:1. 影响因素讲解:介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物种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生物间相互作用等,并解释它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2. 实验活动:设计一个小型的生态箱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因素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变化,如增加/减少物种数量、改变食物链的结构等。

3. 总结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引导他们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4. 评估活动:提供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情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

教案评估方式:1. 在课堂讨论和分组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参与情况。

2. 收集并评估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或小组讨论笔记。

3. 分发评估题并评估学生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和能力。

教案扩展活动:1. 观察参观当地的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园,并与相关工作人员交流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的实际工作和挑战。

2. 设计更复杂的生物模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预测和实验验证。

3. 组织学生小组展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独特观点和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和功能。

2.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和重要性。

3.掌握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稳定性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生态系统的一些典型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觉得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的组成有哪些?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体系。

2.详细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强调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的重要性。

第三步:稳定性概念(20分钟)1.介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即恢复原来的状态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的能力。

2.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破坏的后果。

第四步: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30分钟)1.介绍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标和方法:a.多样性指标: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等。

b.生态过程指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交互作用等。

c.抵抗指标: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抵抗能力。

2.列出一些评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常用方法,并讲解其原理和应用。

第五步:案例分析(20分钟)1.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水生生态系统。

2.分析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让学生参与讨论。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保护措施来提高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六步:总结和拓展(10分钟)1.总结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和评估方法的应用。

2.采用小组或个人形式,让学生进行拓展探究,例如调查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情况或最新的相关研究。

四、教学手段:1.多媒体工具: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的例子和评估方法的原理。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进行讨论和分享观点。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3. 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及意义。

4.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3.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4.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5.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稳定性。

2.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原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原理。

3. 利用图表和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形象生动地展示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生态系统的图文资料、案例及多媒体教学资源。

2. 设计问题探究活动和讨论题目。

3. 准备生态系统的模型或实物模型,如食物链模型、生态瓶等。

教案篇幅有限,后续章节(六至十五)将陆续为您提供。

请随时告知您需要哪一章节的内容,我会尽快为您准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风光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出生态系统的话题。

2. 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阐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重要性。

3.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4. 讲解生态平衡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性。

5.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分析物种多样性、营养结构的复杂性、自我调节能力等因素的作用。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4)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逐步的了解为什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解读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曲线图,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这种能力,再通过观察一组图片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可以受到一些因素的破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2、探究发现法3、讨论法4、观察法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找到快乐。

四、课前准备课件五、活动过程课程导入1、图片展示生物圈2号2、讨论分析提问:▲实验生物圈2号建设时间及结束时间。

▲生物圈2号在三年间后期发生了什么事情。

▲生物圈2号失败了说明了什么。

(一)回忆前面学习的凯巴森林的景象,说出凯巴森林维持生机勃勃景象的原因是生态系统有稳定性。

(二)新课学习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通过学生对资料的分析,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思考并回答讨论题▲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为什么答:处于稳定状态,因为它能通过生物数量的变化,维持着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1925年以后的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会不断减少答:由于大多数食肉动物被人类扑杀,黑尾鹿没有了天敌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没有充足的食物致使一些黑尾鹿饿死。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体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

2. 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态环境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稳定性维持的机制、影响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及其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2. 教学内容讲解(15分钟)(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的机制(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4)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后果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详细讲解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进行解答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维持机制影响因素破坏后果2. 生态系统能稳定性判断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维持机制。

(2)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试分析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2. 答案:(1)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后,能够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有: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宽度、食物网结构等。

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生态建设等。

(3)原因:过度开发、污染、气候变化等。

解决方法: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环境保护、调整产业结构等。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校联赛”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十校联赛”一等奖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能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3)能结合实例,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能力目标通过对资料的观察、阅读、分析以及交流表达,学会有效获取信息,理性思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

(2)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原因。

2、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课前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找寻周围存在的有关生态学现象。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容易。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生物圈2号”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圈2号”实验为什么会失败引入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回顾草原生态系统生物组成,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可能生活着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请同学列出一些食物链。

聚焦经典食物链:草→兔→狼。

讨论:1气候条件好,草长的旺盛的情况下,兔的数量会有什么变化2兔的数量会不会无限增加3讨论一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怎样相互影响能否用数学方法直观呈现兔和狼的数量变化,发现规律小结: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生态系统,借助食物链(网),实现生物间彼此制约,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过渡问题:是不是每个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用文字和图片再现课本中的例子——位于北美的凯巴森林中的生物和谐生活的场景。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课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授课人付艳红时间2022-3-14第2节地点八(7)班教学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能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

4、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认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1、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2、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如何维持稳定性。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境导学以森林生态系统视频导入,了解其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明确这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学生观看。

认同这是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自主研习完成基础训练P52自主预习题。

学生完成自主研习内容。

活动讨论活动: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结合三个讨论题,得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强调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讨论完成三个讨论题,理解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明确这是一种动态平衡。

合作探究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例,分析各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得出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认同这种自我调节能力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举例分析图片出示两种生态系统,比较自我调节能力大小。

结合图片,了解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强调人为因素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严重性。

学生观看,明确生物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明确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人为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课堂小结结合板书,总结本课。

学以致用完成基础训练P53-54基础夯实1-9两题。

板书设计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动态平衡)自我调节能力有限的稳定性被破坏(破坏生态平衡)。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国一等奖)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全国一等奖)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活动,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
(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处理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因素的关注,使学生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热爱地球、保护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3)培养环保意识,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
2、难点:
(1)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
(2)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教法:提问式、启发引导式
(二)学法:阅读理解、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课前准备:制作生态瓶、观察记录其中生物的生活时间,收集身边的人为破坏环境的资料。

(学生分组)
板书设计:
第3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含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动态平衡)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①
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教案一、引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物群落长期保持其内部结构、功能和物质循环的能力。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对于我们认识和保护自然环境至关重要。

本次公开课旨在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意义。

二、知识讲解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稳定系统。

-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生物物种、生物种群、生物个体以及土壤、水体、气候等非生物因素组成。

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维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其稳定性越高。

- 耐受外界干扰:生态系统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能够在外界干扰后快速恢复平衡状态。

- 功能的延续和恢复:生态系统具备保持功能和恢复功能的能力。

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丰度是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 生物交互作用:物种之间的共生、竞争、捕食等交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 人类活动:人类的开发、污染和破坏行为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其稳定性。

三、互动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 到附近的公园或自然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作用关系。

- 学生可以记录所见的植物、动物和环境变量,并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学生小组按照指导,利用鱼缸或玻璃容器构建微型生态系统。

- 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植物和动物,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模拟干扰实验- 学生可以通过模拟干扰实验,如添加化学物质或改变环境条件,观察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响应和恢复过程。

- 学生可以记录实验数据,并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四、总结与评价通过本次公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地观察和互动活动,他们不仅巩固了相关知识,还培养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希望他们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并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冠军奖

初中八年级生物教案-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冠军奖
生态系统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成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分别具有怎样的作用呢
生产者: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组成成分。
消费者:包括羊、兔等植食性动物,狼、猫头鹰等肉食性动物和熊、鲤鱼等杂食性动物。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其中生产者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营养和能量,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残体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促进物质的循环,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尸体会堆积如山,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消费者可以被分解者代替,一个生态系统如果只缺少消费者仍可以维持。
15.完成下面的易错题训练:在一个密闭的生态系统中如果要使生态系统长期维持下去,除了非生物成分以外,不可缺少的成分是 。
16.生态系统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存储能量,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入动物体内,
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能够将动植物遗体中对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吸收和利用。
10.树木、花草等绿色植物是生产者;蛇、鼠、兔、鱼、鸟等动物是消费者;蘑菇等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11.学生回答:非生物成分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
12.生产者(植物)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13.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活间接依赖于植物制造的有机物。
14.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以将动植物的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自学思考题:
1.什么是生态系统
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3.生态系统是由哪两部分组成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有什么作用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黄山二中王进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为北师大版《生物学》第八单元第23章第三节内容,它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的内容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使我们更加关注周围的环境,更加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从而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共处。

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而言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及生态平衡的概念。

能力目标:通过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原因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通过读表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规律。

通过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的学习,树立热爱大自然,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四)、教学难点分析凯巴森林破坏的原因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而且也知道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但并不理解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有关结论。

三、教学方法教法:探究式教学:通过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探究黑尾鹿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法:通过讨论、交流的方法对凯巴森林黑尾鹿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分析自己有哪些行为破坏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他们地球主人的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播放视频、引入新课→图表分析得出结论→进一步探究生物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展示图片,分析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生物圈Ⅱ号具体过程:播放视频、引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及几种主要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各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都不大,那是因为生物数量变化的较小,那么如果数量变化较大,对生态系统是否有影响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求知欲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

2、教学难点(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相互关系。

(2)探讨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图片,如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变化,并提问:“这些生态系统还能保持原来的状态吗?为什么?”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话题。

2、知识讲解(20 分钟)(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结合实例,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即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以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和植物数量的变化为例,讲解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维持相对稳定。

解释负反馈调节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小组讨论(15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除了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还有其他调节方式吗?(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无限的吗?为什么?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15 分钟)(1)概念讲解通过对比不同生态系统在受到干扰后的表现,讲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力干扰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数量、物种组成、营养链和物质循环等要素都能够相对稳定地保持。

2.掌握保护生态系统的方法和意义,主动参与到生态环保活动中去,响应号召,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二、教学重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影响因素。

2.掌握生态系统的保护方法。

三、教学难点1.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仅是物种数量的稳定,更是指物种组成、营养链和物质循环等相对稳定的状态。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珍惜和维护好自然环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看一段视频:“我们的地球”,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是什么,为什么需要保护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人类的意义。

2.讲解(20分钟)1.定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力干扰后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生物种群数量、物种组成、营养链和物质循环等要素相对稳定。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气候和地形、物种种类和数量、人类活动等。

3.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保护生态系统能够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案例分析(20分钟)1.展示两个图片,一个是巴尔德斯海海星掠食事件,另一个是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糜烂冻土区,让学生分别进行思考,分析该事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

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思考和结论。

4.游戏活动(30分钟)1.细菌环游记游戏: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根据细菌的生存规律和环境因素进行判断和决策,提高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2.请学生提出保护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和方法,总结保存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和意义。

5.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课堂内容,与学生一起总结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保护方法、探究了生态系统的意义和影响因素,并鼓励他们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

五、课后作业1.观看相关生态系统视频,了解更多关于生态系统的知识。

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生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为了做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的实验,美国耗费2亿美元于 1984年建造了一种完全封闭的生态实验基地。由于该实验室 是模拟生物圈的构造和功效而建造的,因此叫做“生物圈Ⅱ 号”。这是一种占地1.3亿平方米 的钢架构造的玻璃建筑, 远远望去仿佛是一种巨大的温室。
•1993年,8个人被送进“生物圈二号”, 原来预期他们与世隔绝两年,能够靠吃 自己生产的粮食,呼吸植物释放的氧气, 饮用生态系统自然净化的水生存。但18 个月之后,“生物圈二号”系统严重失 去平衡:氧气浓度从21%降至14%,局限 性以维持研究者的生命,输入氧气加以 补救也无济于事;原有的25种小动物, 19种灭绝;为植物传输花粉的昆虫全部 死亡,植物也无法繁殖。事后的研究发 现:细菌在分解土壤中大量有机质的过 程中,耗费了大量的氧气;而细菌所释 放出的二氧化碳通过化学作用,被“生 物圈二号”的混凝土墙所吸取,又打破 了循环。
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本身构造功效维 持原状的能力。(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来源: 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
来干扰造成 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
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 一条途径
中断后尚有其它途径来替代。
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性:
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 占有的能量多。
2、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 食物网构造复杂。
概念:生态系统所含有的保持或恢复本身构造和功效相对稳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原理:生态系统内部含有一定的_自_我__调__节__能__力_,生态 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_负_反__馈__调__节_。大小取 决于本身的净化能力和完善的营养构造。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体现:
恢复力稳定性: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循环回路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秀教学案例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23.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涉及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23.4节的主要内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而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生态平衡往往会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这就需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以恢复和维持生态平衡。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提高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相对稳定性。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引入真实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案例中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破坏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2.问题导向:案例中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意义和内在机制。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5.生活实际:案例中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出发,思考和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实际意义,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们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学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生物学》第8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

本章以生态系统为框架,研究了生物与生物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节内容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这二方面内容,是本章主题的一个核心概念,既是对前面有关生态系统内容的一个总结,又是对相关内容的一个提升,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通过对事例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再让学生联想其他的实例彼此分享,来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因此,本节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生态学的基本知识,也知道了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但并不理解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另外,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还有限,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对图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最终得出有关结论。

而且,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难度。

八年级的学生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讨论、探究,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生态瓶的制作及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活动,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分析生态瓶、凯巴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理解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简述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2.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
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课件、视频、图片。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自制生态瓶。

【教学内容】
一、情景提问,进入新课
教师活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好的生态瓶,讲述现在同学们看到的是老师在几天前制作好的生态瓶。

提问:你能结合已有的知识,尝试分析一下这个生态瓶中含有哪些成分吗?它们彼此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
在这个密封的小型生态瓶中,有生产者水草,消费者小鱼,还有分解者真菌和细菌,它们之间相生相克、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和谐的物质循环: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为自身和小鱼提供了营养物质,也提供了呼吸作用所需的氧。

水草、小鱼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以及它们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又被植物利用。

(学生上讲台结合投影画面,进行讲解)
教师引入:在这个小小的生态瓶中也同样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但是,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差,如果我们不加以呵护,它最终会因为某种成分的不适应而打破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毁灭。

设疑问:我们的自然生态系统也会遭受这样的厄运吗?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教师讲述:地球上,亚马逊森林、欧亚大陆草原以及北极苔原,都已经存在至少上千万年了,这些自然生态系统尽管经常遭受洪涝、火烧、虫害,也遭受人类的砍伐与放牧等活动的干扰,但是现在仍能基本保持原有的景观,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我们把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0分析凯巴森林被破坏的原因资料,进行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1906年以前的凯巴森林是什么状态?
2.1925年以后凯巴森林中鹿的数量为什么不断减少?
3.整个凯巴森林生态系统在30多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变化?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活动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分析,根据图23-11凯巴森林中黑尾鹿的数量变化图,思考老师所提问题。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列举出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保持或恢复生态系统稳定的实例。

学生展示实例:
1.当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2.在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师总结:同学们列举的这么多实例,都说明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教师讲述:大家刚才列举的实例中,在调节机制上有很多与此类似,调节的结果都是抑
制和减弱最初发生的变化,这种调节机制叫做负反馈调节。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通过它的作用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和保持稳定,因此我们说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再次阅读“1906年前的凯巴森林”。

独立思考:
1.1906年的凯巴森林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2.生态系统是怎样维持其稳定性的?
教师活动: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解读“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

1.阅读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内容,分析写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链。

2.出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曲线图
思考:①图中哪种生物数量最早达到第一个高峰?你对此怎么理解?
②哪种生物数量最后达到高峰?能不能改变它们的先后顺序?说明你的理由。

③你从图中还能看出什么规律?这种规律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3.小组讨论交流后回答,师生共同评价。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图片,提问结合书上的相关介绍,你认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吗?营养结构如何?假设地衣大面积死亡,将产生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

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

地衣大面积死亡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师生共同归纳:由此可见,一个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越小,稳定性越低。

教师活动:屏幕展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提问你能以相同的方式,归纳一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情况吗?
学生活动:与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相比,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大,稳定性高。

热带雨林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非常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板书设计】
第4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生态系的统稳定性
1.概念: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2.保护措施:
【课后反思】
本节课联系生活紧密,学生已经有了较好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厚,而且在分析图表数据时,能够积极参与,达到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解读数据的能力”的目标。

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习惯的养成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要求我们教师在不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更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从行动上来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