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孟浩然《宿武阳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

孟浩然《宿武阳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

孟浩然《宿武阳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二)1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宿武阳即事[唐]孟浩然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①。

[注释]①秦馀:源自《桃花源记》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句。

(1)本诗以时间为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所为,请简要概括。

(2)颔联描写的环境有什么特点?引发了后两联诗人怎样的情感?【分析】这首诗歌描写夜泊武陵的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武陵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川暗夕阳”“孤舟泊岸”“岭猿叫啸”“潭影”“就枕灭烛”“扣舷夜渔”“鸡鸣”。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似空虚”写出了潭水和山川的空灵,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答案:(1)日落川暗、孤舟泊岸、猿啸潭空、就枕灭烛、渔歌夜传、鸡鸣报晓。

(2)幽深冷寂。

后两联描写的景物和观感紧扣桃花源的故事,在细腻的写景中着意渲染桃花源的神奇色彩和超然世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宁静和淡泊的心境。

译文:夕阳落山山川变暗了,一条小船刚刚停在岸边。

山上的猿猴相互鸣叫,深潭和山中似乎很是空旷。

诗人吹灭蜡烛在夜色里就枕安眠,耳畔传来渔夫的阵阵歌声。

鸡鸣报晓处是哪里,人是秦朝人的后代。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出处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资料1 江苏省无锡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2积累与运用(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3名句名篇默写(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4字音字形(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5词语、成语的运用(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6文学常识(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7 名著阅读(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8 归有光《书郭义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9孟浩然《宿武阳即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10《台风暴雨能不能“灭”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11《顶线思维》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12薛培政《夜行》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132020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作文题目及优秀范文。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25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3~16 题。

(共 20 分)早寒江上有怀【唐】孟浩然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14."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

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杜甫《月夜》)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苏轼《定风波》)15.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

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6 分)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8分)(1)在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上,校长提醒同学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做"____,____"的桃花源中人,而应该回应时代的需求。

(2)为国家民族所敬仰的英雄,即便遭受磨难仍刚强勇毅,即便身死也能以精神力量感召后人。

诚如《国殇》中"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

_____,子魂魄兮为鬼雄"所歌颂的那样。

(3)成语"食不果腹"有时会被误写为"食不裹腹"。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二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三、四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世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9、C【解析】抒发了作者想要从仕希望得到引荐的愿望。

古诗赏析孟浩然《自洛之越》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孟浩然《自洛之越》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自洛之越①孟浩然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②【注释】①孟浩然素怀功名之心,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求仕无果;于是到东都洛阳游览,滞留半年有余;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本诗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

②《晋书·文苑·张翰传》有句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叙中含情,回顾过往,慨叹人生的失意无奈,读之令人油然而生悲凉沧桑之感。

B.颔联每句句中倒装,两句前后又倒装。

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

C.颈联"扁舟泛湖海"一句紧承颔联,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暗扣诗歌的标题。

D.从诗歌标题及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赠别诗,类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16.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琵琶行》第一、二自然段,通过对月亮的描写来渲染环境气氛和衬托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的句子分别是“”和“”。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表现南朝宋武帝北伐的气势,形象地描述南朝宋文帝兴兵北伐的结果。

(3)古代称赞官员对百姓多有惠政,地方治理成果斐然,常常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这两句话。

15﹒ D(本诗并非赠别诗,看不出赠别的对象。

)16﹒①“长揖谢公卿,,诗人告别“公卿,时使用平辈交往的礼节—长揖,并不因为求仕失意,就向达官贵人摇尾乞怜,表现了为人傲岸、平交王侯的气概。

②尾联“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用典,诗人素有强烈的功名心,但是怀才不遇,不被赏识,报国无门,只好去游山玩水,实为愤激之语。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第一篇:《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答案(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0.(1)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第二篇:《初二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装………………订…………………线…………………………………………………………八年级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30分)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一条蜿yán 的小路沿着山脚向山顶缓缓爬升,春便肆意地在路旁铺展开来:奇jué的树干或弯或直,娇艳的花朵盛满仙露琼jiāng ……人们便不禁惊愕于春之伟力了。

向上,向上,这或许正是春天生机蓬勃的秘jué吧!2.下列标点学班姓名学号_______ 试场号_________密封线内不要答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

B.现代文坛巨匠茅盾的代表作以《子夜》为题是别有深意的。

C.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D.观众不知道春晚总导演哈文今年会有怎样的创意。

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大年初一上映的影片《狼图腾》火了,不少人趋之若鹜,赶往影院一睹草原狼的风采。

....B.李老师在讲课时总是妙语连珠,简直让同学们目不暇接。

....C.春天,实验初中校园里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

....D.你在学习时遇到什么难题可以尽管问我,我一定不吝赐教。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晚泊浔阳望庐山①
孟浩然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本诗是孟浩然出仕不第,漫游东南时所作。

浔阳,现在江西九江。

香炉峰,庐山的主峰。

②远公:东晋时的高僧惠远。

③东林精舍:东林,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

精舍,僧人所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颔联中的“始”字呼应首联中的“名山都未逢”,也侧面写出了诗人漫游之久。

B.颈联诗人借高僧惠远点明庐山绝弃尘俗,令人始终心怀向往。

C.尾联诗人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展现自己泊船浔阳的所见所闻,照应题目晚泊。

D.本诗前两联重在抒情,稍带叙事,落笔空灵;后两联以情带景,可谓寓情于景。

16. 后人评价此诗说“诗人的感情一波三折”,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 D“前两联重在抒情”分析错误,本诗前两联重在叙事,稍
带抒情。

前两联主要写自己乘船的经历。

16. ①首联写诗人在东南一带漫游了很长时间,想寻访名山大川,寄情山水,却始终不遇,此时诗人的心情带有一种失落感。

②颔联一个“始”字流露出诗人对庐山向往已久终得见到的喜悦之情;颈联借对山中高士的仰慕与怀念,流露出浓厚的隐逸思想。

③尾联写诗人虽已快到远公的栖息之所,但物是人非,先前的喜悦又被淡淡的惆怅笼罩,何去何从,诗人感到矛盾和迷茫。

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孟浩然《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14题。

(共12分)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1】(唐)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2】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注:【1】颜:指颜某。

障楼:杭州城外一观潮处。

【2】渤澥(xiè):指渤海。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1】(北宋)苏轼万人鼓噪【2】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3】。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注:【1】作者时任杭州通判,中秋观钱塘江海潮,作这组七绝诗,共五首。

【2】万人鼓噪:春秋时期吴越战争,越军在深夜里进攻吴军,万人在战鼓声中呼喊前进,吴军震惊,一败涂地。

【3】老阿童: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曾率长江上游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国首都建业。

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首诗的起笔用先声夺人手法,从远处潮声写起,如巨雷轰鸣,声震百里,震人心魄,奠定基调。

B.第一首诗的结尾两句,描写钱塘江的巨浪好似一道突起的雪岭,不仅挡住观潮者的视线,还让人害怕。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诗人用两个典故作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描写钱塘江潮水来势汹汹的威势。

D.第二首诗的三四句,运用设问,一问一答,用写越山好似浮在浪花中间,来写潮头之高,诗境如画。

13.以上两首诗都描写了潮水气势宏大,境界雄奇。

下列诗句中,与此境界不符的一项是(3分)A.涛来势转雄,猎猎驾长风。

(唐宋昱《樟亭观涛》)B.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二首》)C.一气连江色,寥寥万古清。

(宋杨蟠《钱塘江上》)D.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清施闰章《钱塘观潮》)14.请结合诗句,比较两首诗在描写钱塘江潮水的手法上有何不同。

(6分)15.在横线处填写古诗文作品原句。

(共8分)①“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让读者意犹未尽。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演奏音乐到达高潮时,戛然而止,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

古代诗歌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古代诗歌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新高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谢亭送别许浑•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两首诗所写送别的季节相同,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

•B.孟诗首句,不言别情,而有一种宽解安慰之情;许诗首句则写出离别伤感和无奈之情。

•C.孟诗最后一句卒章显意,直接抒情,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伤感之情显露无遗。

•D.许诗的最后一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景色的凄黯迷茫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

•16.两首诗中都写到“暮色”,但采用的手法和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好文章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这一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出了敌人进攻速度之快,“_____________”这一句则直接描写了敌军侵袭时的来势汹汹。

•(3)美学家朱光潜说,“杏花”能够让人想到“秀丽”“神韵”等词,是一个意蕴丰富的背美学意象。

“杏花”一词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都为春天,春江水涨,水流湍急”错误,孟诗第二句“君去春江正渺茫”写的是春天之景,许诗第二句“红叶青山水急流”写的是深秋之景,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及答案

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及答案孟浩然《过故人庄》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阅读训练】:一。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2、说说颔联中“合”“斜”两字的表达效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什么内容?4、尾联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和愿望?5.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请任选一问回答。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二。

1、诗中“_______ ”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说表现了哪些乐趣。

4、“语淡而味终不薄”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

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一。

1、“绿树”两句写出了农村的优美风光。

2、“合”形象的写出了村边绿树环绕,幽静雅致的环境;“斜”生动的写出了城外青翠的山峦连绵起伏,显得跌宕淡远。

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两句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

4、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对自然风光的留恋,对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答: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6、答: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唯一。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练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是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以上主观题答案不唯一,意对即可)二。

1、开轩面场圃【评分标准】本题2分,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扣分。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敞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是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

②北阙:指帝宫。

③青阳:指春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

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

B.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

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

C.“多病故人疏”写得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

D.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看破红尘以后愿意以白衣终老此生的坦然心情。

E.这首诗语言显豁,诗人对自己进行一连串的自责自怪,把自己说得一无可取,说明这次应试失利后他能严格解剖自己。

15.请简要分析“松月夜窗虚”在全诗中的作用。

(6分)
14.DE
解析D应是“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E应是“看似语言显豁,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15.①“松月夜窗虚”,匠心独运,一则对上句的“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衬托出怨愤难解;(2分)②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之景,抒写心绪的空虚落寞惆怅;(2分)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

(2分)。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②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 ①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

此诗
即隐居襄阳所作。

②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登岘山,曾对
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
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

”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
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

14.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首联韵致深婉,有着笼罩古今的豪情和笔力。

B.颈联写近观所见,以景写情,寓有凄清冷落之意。

C.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贴切,意蕴丰厚。

D.这首诗歌先虚后实,先议论后写景感慨,打破了传统“触景生情”的写法。

E.此诗既写出无限的伤感情绪,也包含诗人积极用世的思想。

15.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表达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孟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阅读练习及答案
晚泊浔阳望庐山(唐)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空闻钟。

注:①挂席:又作“挂帆”。

②远公:晋代高僧慧远的尊称。

③精舍:佛教修行者的住处。

(1)简析第四句中“始”字的表达效果。

(3分)
(2)从全诗看,诗人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3分)
参考答案:
(1)“始”字自然写出了主人那欣然怡悦之情。

(1分)在千里江面上扬帆而下,一路不见名山,直到船泊浔阳城下,那秀拔的庐山突然出现在眼前,诗人有相见恨晚之感。

(2分)
(2)诗人流露出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分)诗人远望清幽的庐山,想起了东晋高僧慧远,此时东林禅寺近在眼前,寺院里隐约传来阵阵钟声,隐逸之情渐生。

(2分)。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孟浩然》同步练习一、填空1、孟浩然是一位代诗人,名浩,字。

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

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

曾游览东南各地,与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

李杜都有诗赞颂他。

他的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

是盛唐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现在还能默写:《》:。

还读过他的《》。

2、本文作者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战士。

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留学。

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在澳门回归期间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作了惊心动魄的《》,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初读课文,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请做好下列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轴尘缣()古颀()而长,峭()而瘦提书笈()负琴而从张祜()襄阳美会稽()酩酊()大醉皋陶()魏阙()舟楫()红颜弃轩冕()徒此挹()清芬到家日已曛()糟粕()沿月棹()歌还2、根据课文,填写出下列句子空出的词语、句子。

A、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的吗?B、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孟浩然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浩然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孟浩然文言文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1~5题。

孟浩然,字浩然,裹州襄阳人。

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

年四十,乃游京师。

尝于太学赋诗,一座嗟伏,无敢抗。

张九龄、王维雅称道之。

维私邀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

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

采访使韩朝宗的浩然偕至京师,欲荐诸朝。

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或曰:“君与韩公有期。

”浩然叱曰:“业已饮,遑恤他!”卒不赴。

朝宗怒,辞行,浩然不悔也。

张九龄为荆州,辟置于府,府罢。

开元末,病疽背卒。

(选自《新唐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

(1)何惧而匿匿:___________(2)浩然再拜再:___________(3)采访使韩朝宗约浩然偕至京师偕:___________(4)欲荐诸朝诸: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卒不赴/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B.维以实对/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C.朝宗怒,辞行/停数日,辞上D.君与韩公有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用法与“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A.黑质而白章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C.年且九十,面山而居D.先帝刨业未半而中道崩殂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故人至,剧饮欢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水田园诗人,但一生仕途坎坷。

从全文看,他仕途坎坷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隐藏(2)两次(3)一起(4)之于2.C。

春晓古诗的练习题

春晓古诗的练习题

春晓古诗的练习题曾经的春天,仿佛就在昨天。

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写的《春晓》一诗,以其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表达方式,成为了许多人练习古诗的首选之一。

下面是针对《春晓》古诗的一些练习题,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

题目一:改编请根据《春晓》的意境和格式,改编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字数为5-10字。

参考答案:夜雨江南,晨冻人行。

解析:这个练习题要求我们根据《春晓》中春天早晨宜人的描写,将其改编为一个跟现实生活相关的场景。

在答案中,作者以夜雨江南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晨冻人行的景象,表达了清晨绵延的寒意。

题目二:换一个季节请思考,如果将《春晓》换一个季节,如夏天、秋天或冬天,你会如何描绘?参考答案(以夏天为例):夏晓清凉满人间,初阳东升照大千。

梨园暑气袭人来,清风池塘摇碧草。

闪烁萤火夜阑珊,炎炎夏日不曾停。

遥想白天蓝天上,漂亮白云点点滴。

纳凉小巷满凉风,葱郁竹林迎夜晚。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我们将《春晓》的春天场景转变为其他季节的表达。

以夏天为例,诗人用阳光普照大地,绿草成茵,夜晚繁星点缀夏夜的描绘,表达了夏天的清凉和美丽。

题目三:自己的春天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春天的场景。

可以包括自然、动物、花草等,但不要借用《春晓》的词句。

范例:春天,就像天地间的魔术师,魔术般地唤醒了整个大地。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窗子,洒在床上,温暖了一室。

走出家门,春风带着花香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的味道。

小草破土而出,青翠欲滴,春雨润物,滴滴晶莹。

听,树上的小鸟在争先恐后地歌唱,它们似乎在告诉我:春天来了!快乐的春天!解析:这个练习题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春天的场景,展现对春天的感受和理解。

在这个范例中,作者用到了形象生动的表达,如魔术师、阳光洒在床上等,更加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

通过这些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写作技巧,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希望大家在练习和创作中能够不断提高,享受古诗带来的美与情感。

古诗赏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赏析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古代诗歌阅读14.阅读下面的唐诗,按要求作答。

宿业师①山房②期丁大不至(唐)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注)①业师:法名“业”的僧人。

②山房,山中的屋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夕阳刚刚西沉下去,屋舍四周的群山万壑立刻就变得昏暗起来。

B.三四两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诗人在身之所处的环境中的独特感受。

C.五六两句写夜深时山间的静谧,“归”“栖”二字中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愁。

D.这首诗结尾一句“孤琴候萝径”中的“琴”与白居易《春雪过皇甫家》中“唯要主人青眼待,琴诗谈笑自将来”一句中的“琴”蕴含的意思是相同的。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3)结合全诗分析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六、句子默写15.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

(苏轼《赤壁赋》)(3)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

(曹操《短歌行》)(4)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5)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6)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7)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8)________________,侵之愈急。

(苏洵《六国论》)14.(1)C(2)月光照进松林,夜晚渐生凉意,风声泉声共鸣分外清晰;描绘出一幅凉爽、静谧的山中晚景图。

(3)①对山间景色的喜爱之情;②闲适之情;⑧对朋友的期待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C.“浓浓的乡愁”错误。

“归”“栖”二字中流露出的是对丁大归宿的期盼之意和对丁大的挂念与信任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同步练习一、填空1、孟浩然是一位代诗人,名浩,字。

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

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

曾游览东南各地,与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

李杜都有诗赞颂他。

他的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

是盛唐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现在还能默写:《》:。

还读过他的《》。

2、本文作者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战士。

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留学。

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在澳门回归期间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作了惊心动魄的《》,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初读课文,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请做好下列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轴尘缣()古颀()而长,峭()而瘦提书笈()负琴而从张祜()襄阳美会稽()酩酊()大醉皋陶()魏阙()舟楫()红颜弃轩冕()徒此挹()清芬到家日已曛()糟粕()沿月棹()歌还2、根据课文,填写出下列句子空出的词语、句子。

A、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的吗?B、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C、岩扉松径长寂寥,D、坐观垂钓者,E、气蒸云梦泽,F、,疏雨滴梧桐。

3、请背诵孟浩然的“出谷未停午”和“垂钓坐盘石”。

请认真体会“淡到看不见诗了”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请再读课文,考虑如下问题:1、作者在开头写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和张洎的题识,这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重谈其人,后半部分重说其诗。

请分别说说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诗有何特点?四、细部揣摩——请仔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那画像就是孟浩然的,那依据是什么?2、“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3、孟浩然为何隐居?(先找出一些句子,然后概括)4、“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请联系全文中心,谈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5、翻译下面文言文。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自我测评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颀长祈祷边圻起讫迄今为止B、舟楫辑录书笈汲取岌岌可危C、船棹悼念沼泽诏书昭然若揭D、张祜训诂牯牛蛊惑怙恶不悛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赔偿酩酊默契人杰地灵B、俨然任凭注消三翻两次C、纠葛疆局赞叹临渊羡鱼D、糟粕画像保幛退而结网3、下列各句,有一句含有两个错别字,请选出。

( )A、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B、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监赏的认识。

C、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题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翻比较。

D、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的禆益。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年终岁末,各地电视台晚会渐多,明星们的身份直线。

②迄今为止,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教育服务方面的将对今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走向21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不是梦回汉唐,而是“更生自新”,不是从废墟上起古老伦理信条,而是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④苏州河就像大病初愈的老人,需要精心,千万不能把各种额外的负担加到他的身上。

A、攀升承诺开掘保护B、飙升承诺拣拾看护C、飙升诺言开掘看护D、攀升诺言拣拾保护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年愈不惑的二月河,创作了《康熙大帝》,终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B、2005年春节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看到黄宏、巩汉林表演的小品《装修》时,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陈不扁上台后,一直采取两面手法,争取时间与空间,伺机逐步走向台独。

此次“加注”之举,使他的台独措施由过去的暗度陈仓,发展到现在的明目张胆。

D、加入WTO后,一旦外国企业大规模进入我国,人才的竞争不可避免,那时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B、他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盗版等不正当行为当作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C、考古学者在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

D、我们坚决反对那些不按照国际公约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行安全的霸权主义行为。

7、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⑴“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新课标第一网⑵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请描绘并评述。

⑶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8、阅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⑴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⑵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9、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⑴“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⑵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深情的?⑶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认真读《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10、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答:。

11、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12、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答:13、作者认为“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答:14、作者为什么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答:15、为什么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答:孟浩然诗歌鉴赏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文解释: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

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

哀愁由于暮色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

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

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

你何时带着酒来?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词语解释:北山:湖北襄阳的万山。

隐者:诗人自称。

兴:秋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