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调试简单的传感器装置。
2.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提高传感器应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分享成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课程,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需引导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传感器连接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自动门控制系统- 温湿度监测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4.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设备-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 数据可视化展示5. 传感器创新实践-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项目- 制作传感器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交流与分享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第二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结合教材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课时: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第四课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讨论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选用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M4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11
M4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4
M2
平时表现
20%
A-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认真,积极主动;B-遵守纪律,全勤;工作态度比较认真,有积极性;C-遵守纪律,缺勤不到20%;工作态度端正,有一定主动性;D-纪律性差,缺勤超过30%;工作态度不端正,不积极不主动;
5
M2
实验和口头报告
50%
A-传感器设计完整,性能符合要求,实验结果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流畅,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回答问题正确。B-传感器设计较为完整,性能比较符合要求,实验结果较为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较为流畅,内容表述较为清晰准确,回答问题较为正确。C-传感器设计基本完整,性能基本符合要求,实验结果基本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基本流畅,内容表述基本清晰准确,回答问题基本正确。D-传感器设计不完整,性能不符合要求,实验结果不正确。答辩过程语言表达不流畅,内容表述不清晰准确,回答问题不正确。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相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掌握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3. 帮助学生掌握传感器相关的基础电路,如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性能和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传感器相关仪器和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在团队中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拓展课程,以实践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相关知识,具备初步的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特点及应用场景2.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接口技术3. 传感器相关电路- 信号放大、滤波和线性化电路- 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的设计与搭建4. 实践操作- 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智能控制系统搭建- 分析传感器性能,选用合适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5. 教学案例与拓展- 结合教材中的实例,进行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应用领域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第二周:常见传感器特点及应用场景分析第三周:传感器信号采集、处理和传输方法学习第四周:传感器相关电路设计与搭建第五周:实践操作(数据采集与智能控制系统搭建)第六周:教学案例与拓展,总结与反思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相关章节紧密关联,涵盖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传感器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并熟练读取、分析实验数据;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传感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意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原理及特点。
2.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数据的读取、记录与分析。
3. 传感器应用案例:- 温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光敏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 简单传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并解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电路中传感器的功能及相互协作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际操作传感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想法、分享信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课本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章节为基础,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硅压阻等;- 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简单传感器电路分析;-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 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五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传感器课程设计教程
传感器课程设计教程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传感器的概念,了解各种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应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传感器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理解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性。
3.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化设备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基本的数据采集和分析。
2.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3.能够对传感器系统进行简单的故障排除和维护。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特性和应用方法。
具体的教学大纲如下:第1章传感器概述1.1 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1.2 传感器的分类和性能指标1.3 传感器的发展趋势第2章电阻式传感器2.1 应变片传感器2.2 热敏电阻传感器2.3 光敏电阻传感器第3章电容式传感器3.1 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3.2 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第4章电感式传感器4.1 电感式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4.2 电感式传感器的应用第5章磁电式传感器5.1 霍尔传感器5.2 磁敏传感器第6章光电传感器6.1 光敏二极管传感器6.2 光电晶体管传感器6.3 光电耦合器传感器第7章超声波传感器7.1 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7.2 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第8章传感器系统的应用8.1 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8.2 传感器在智能化设备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
传感器课程设计20页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和应用方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了解传感器在自动化系统和智能制造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进行电路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够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性能参数和应用领域。
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霍尔效应、光电效应等传感器的原理和特点。
2.传感器的性能参数:灵敏度、迟滞、重复性、线性度、分辨力等参数的定义和计算。
3.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工业自动化、智能交通、生物医学、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传感器应用案例。
4.传感器选型、安装和调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了解传感器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5.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技术:了解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接口方式,掌握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性能参数。
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案例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社出版的传感器教材,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传感器做课程设计
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功能与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传感器转换信号的过程。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传感器应用作品。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传感器相关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究未知世界的热情。
2.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重点讲解力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等常见类型。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传感器》。
2. 传感器应用实例:分析生活中传感器应用的实例,如自动门、温度控制器、烟雾报警器等,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传感器》中的应用实例部分。
3. 传感器制作实践: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传感器应用作品,如温湿度计、光线控制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章节:《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传感器》实践活动部分。
4.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介绍传感器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处理。
传感器简易课程设计
传感器简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 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会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简单控制;2. 能够分析传感器在具体应用场景中的优缺点;3. 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智能控制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 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对新技术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未来工作中。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性。
2. 传感器应用与操作:- 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场景;- 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方法;-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方法。
3. 实践项目:- 设计简单的温度控制系统;- 设计光控开关和声音控制灯;- 结合传感器制作一个简易的智能机器人。
教学大纲:第一周: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第二周:学习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进行传感器选型分析;第三周:实践操作,学习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数据采集方法;第四周:分组进行实践项目设计,完成项目制作和调试;第五周: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作品,进行交流与评价。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强等物理量的检测;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2. 学生能够体会到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和趣味性教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温度传感器在恒温控制器中的应用;- 湿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作用;- 光强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3. 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本概念介绍;-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中的作用;- 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传感器实验操作:- 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实验;- 使用湿度传感器进行湿度检测实验;- 使用光强传感器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实验。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类型和应用,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传感器技术的能力。
1.掌握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原理。
2.了解常见传感器的结构、特点和应用领域。
3.熟悉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之间的接口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4.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传感器。
5.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和搭建传感器电路。
6.能够运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新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传感器技术的热情。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对科技创新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和应用、传感器与微处理器之间的接口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
1.传感器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定义、工作原理和分类。
2.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3.传感器与微处理器:接口技术、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4.传感器应用实例:智能家居、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知识点。
2.讨论法:学生讨论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实际问题。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传感器应用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搭建传感器电路,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传感器技术相关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传感器实验设备,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传感器设计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设计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基本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传感器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设计和实现简单的传感器电路;–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工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特性,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包括电阻式、电容式、霍尔效应式等传感器的原理。
3.传感器的设计方法:介绍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包括传感器选型、电路设计、信号处理等。
4.传感器的实验技能:介绍传感器的实验技能,包括传感器实验的步骤、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能。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应用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工程应用中的重要性。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适合本课程的教材,如《传感器设计与应用》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如《传感器技术手册》等。
传感器综合课程设计
传感器综合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感器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应用。
在知识目标上,要求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和特性;掌握传感器的应用领域和选型依据。
在技能目标上,要求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系统。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特性及应用。
具体包括: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性能指标;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热敏式、光敏式等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传感器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传感器在自动化、智能化领域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讲授法,用于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性;讨论法,用于分析传感器应用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应用中传感器的设计和调试方法;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传感器原理和应用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相关参考书,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案例;多媒体资料,包括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设备,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等,用于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采用多元化的形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占30%,主要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协作等情况;作业,占20%,主要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小测验,占20%,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实验报告,占20%,主要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10%,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
评估结果将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关于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关于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及其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科学探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传感器解决简单问题的方法;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学以致用的意识;3.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探究领域,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操作,提高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生,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3. 传感器的使用与数据处理- 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实验操作步骤与注意事项- 传感器数据的可视化与解读4. 传感器实验与实践活动- 设计简单传感器实验,如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光敏传感器控制灯光等- 分析实验数据,总结传感器的工作特点与应用场景- 团队协作完成传感器创新设计项目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让学生对传感器有初步了解。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传感器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传感器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分析数据;2.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2.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观念;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交流和分享的积极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 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2.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及影响3. 传感器应用案例- 日常生活及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科技创新中的传感器应用4.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介绍与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5. 传感器创新设计- 设计传感器应用电路-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第二课时: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案例,展示传感器在日常生活、工业和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实践,熟悉传感器使用方法;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设计,分组进行创新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传感器方面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方面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理解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并能阐述其工作原理及用途。
3. 引导学生掌握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处理方法,学会运用简单的电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读取和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传感器选型、连接和使用,解决实际问题。
2.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传感器的实际应用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合作学习。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思考,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与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性能参数- 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见传感器介绍:-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式、压电式等- 光敏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3. 传感器信号处理:- 传感器信号的读取与转换方法- 简单电路的设计与搭建: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 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数据分析与处理4. 传感器应用实例:- 实例分析: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等- 传感器选型、连接与使用方法-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5. 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完成传感器应用项目- 动手制作简单的传感器装置,如温度控制器、光线报警器等- 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
传感器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照等;3. 引导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引导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其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高中年级学生,结合传感器技术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强调技能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技术的基本原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基本概念:介绍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功能;教材章节:第一章 传感器技术概述2. 传感器工作原理:讲解各种类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传感器;教材章节:第二章 传感器工作原理3. 传感器技术应用:分析温度、湿度、光照等传感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三章 传感器技术应用4.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学习如何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四章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5.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探讨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前景;教材章节:第五章 传感器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6.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动手实践,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教材章节:第六章 传感器实验与制作教学内容按照传感器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物联网应用和实验制作的顺序进行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传感器技术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课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组员共同设计、实施和优化课程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项目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用传感器介绍:- 光电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3. 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电路图的绘制和解读-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课程项目实践:- 项目主题: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项目目标:实现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实时监测- 项目实施:分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传感器电路,编写程序,实现功能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二课时:常用传感器介绍,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感器电路设计,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第四课时:课程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涵盖了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器课程设计传感器课程设计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年级班别 09级测控01学号 0904010117 学生姓名王龙龙目录一、绪论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 (6)1.1设计内容: (6)1.2设计要求: (6)二、设计原理及框图 (6)2.1设计原理: (7)2.2系统框图: (7)三、方案选择及论证 (7)3.1方案一: (7)3.2方案二: (8)3.3方案三: (8)3.4方案论证: (8)四、电路与最小系统设计 (8)4.1驱动电路: (8)4.2显示电路 (9)4.3稳压电路 (10)4.4最小系统的设计 (11)五、红外控制原理及设计 (12)5.1红外原理 (12)5.2红外电路设计 (13)六、控制流程与程序 (14)6.1程序流程 (14)6.2控制程序 (14)参考文献 (43)摘要:本次课程设计是利用接近传感器和单片机技术设计制作一个显示电机转速的速度测定系统,尽可能的提高测量误差,用4位LED 数码管显示速度。
电机测速系统由红外接收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数码管显示电路、电机驱动电路以及激光测速电路构成。
红外接收电路用来接收用户输出的红外信息,实现测试参数的设置。
关键词:传感器;转速:显示:Abstracts: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use proximity sensors and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design a show the speed of the motor speed determination system, as far as possible to improve the measure error, with four LED digital display speed tube. Motor speed system consists of infrared receiving circuit, single chip minimize system, digital pipe display circuit, motor drive circuit and laser speed circuit to form. Infrared receiving circuit used to receive a user output of infrared information, realizing test parameters Settings.Keywords: sensors; Speed: display:一、绪论设计内容与设计要求1.1设计内容:传感器和单片机技术设计制作一个显示电机转速的速度测定系统。
测量范围为750~3000 rps,尽可能的提高测量误差,用4位LED 数码管显示速度。
1.2设计要求:1.了解所选用的接近开关的工作原理,工作特性等。
2.设计合理的信号调理电路(有的传感器已经设计好了,可以直接应用;有的则不)。
3.用单片机对脉冲信号处理,要有Protel画的硬件接线原理图、利用C语言在单片机开发软件中编写相关程序,并对单片机的程序作详细解释。
4.列出制作该装置的元器件,制作实验板,并调试运行成功。
二、设计原理及框图2.1设计原理:本次课程设计电机测速系统是采用红外接收电路、单片机最小系统、数码管显示电路、电机驱动电路以及激光测速电路构成。
红外接收电路用来接收用户输出的红外信息,实现测试参数的设置。
单片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用以分配所以的任务。
数码管用于显示当前的PWM占空比与电机转速,激光测速则是为了检测当前的电机转速。
2.2系统框图:电机转速的速度测定三、方案选择及论证3.1方案一:选择驱动能力较强的MOS管和逻辑门构建H桥电机驱动电路,由于MOS的输入阻抗很高,输出阻抗很低,所以使得其带载能力很强3.2方案二:使用三极管作为控制开关,搭建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电路,形成推挽输出,用以驱动电机。
3.3方案三:采用集成的功率放大芯片,这样驱动电路显得会相对简单,也便于单片机对电机的控制,集成功率放大芯片L298能同时接收4路PWM,控制两组电机的旋转状态,这样可交替使用便于控制电机的旋转方向。
3.4方案论证:集成功率放大芯片存在一定的散热问题,其输出的电流也非常有限,而三极管也多用于对小信号的放大,带载能力有限,所以采用方案三,用MOS管搭建电机驱动电路。
四、电路与最小系统设计4.1驱动电路:次设计的驱动电路将一个增强型P沟道MOS场效应管和一个增强型N沟道MOS场效应管组合在一起使用本系统选用IRF530、IRF9530对管为H桥的驱动芯片,再加上合适的数字逻辑电路,方可实现单片机对电机的转速和方向的控制。
4.2显示电路本系统中,利用4位共阳极数码管,动态地显示当前电机的旋转状态。
动态显示就是让各位显示元件分时工作,利用动态显示法可以降低系统功耗。
4.3稳压电路为了保证整个控制系统能够正常的工作,所以在电源供电方面我们采用+5V的稳压电源给主控电路供电因为本设计中控制回路需要的是+5V的稳压电源,我们采用三端稳压芯片7805作为该电路的主控芯片。
对于电源的选择,如果采用干电池供电,使用一段时间后,电池的输出电压将会不断下降,满足7805芯片的输入电压的要求,可能会导致输出的电压低于5V。
所以直接取用220V交流电作为本系统的电源。
4.4最小系统的设计稳定的+5V电源供电系统,有合适的外部起振源,复位电路,串口通信电路。
五、红外控制原理及设计5.1红外原理红外遥控电路包括两部分:发射电路和接收电路。
由于本设计中只是运用红外技术来控制电机的测速,而不是设计红外电路,在此,直接使用红外遥控成品,只介绍本设计中对于红外解码、控制程序的软件设计原理,而不对红外的产生与接收电路作详细介绍。
红外接收时需要对这些信息解调后才能将原来的二进制信息释放出来。
解调的过程是通过红外接收管进行接收的。
外接收管接收到的识别码和操作码,而将引导码作为红外信息的前置特征,增加了抗干扰能力。
在对识别码和操作码的数据接收时,应注意到二进制信息的判断方式。
5.2红外电路设计六、控制流程与程序6.1程序流程6.2控制程序/**************************************** *************************红外控制电机测速STOP键······关闭遥控以及一切控制电路,相当于电源;MODE键·····选择自动调节PWM,调整到PWM为50%;SCIENT键···关闭指示灯闪烁,改为声音提示;PAULSE键···暂停当前状态,显示暂停。
LEFT键·····正转RIGHT键····反转EQ键VOL_键调节PWM减的速度VOL+键调节PWM增的速度RPT键U_SD键数字键:0;PWM=0;1;PWM=1;2;PWM=2;3;PWM=3;4;PWM=4;5;PWM=5;6;PWM=6;7;PWM=7;8;PWM=8;9 PWM=9;***************************************** *************************/#include <reg52.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sbit smg1=P3^7;sbit smg2=P3^6;sbit smg3=P3^5;sbit smg4=P3^4;sbit p1=P0^1;sbit run=P0^6; //电机sbit dir=P0^7; //方向sbit irdata=P3^2; //红外sbit beep=P2^6; //键音sbit led1=P0^4; //指示灯1sbit led2=P0^5; //指示灯2uchartemp1[10]={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 ,0xf8,0x80,0x90}; //不带点0~9uchardif[10]={0x40,0x79,0x24,0x30,0x19,0x12,0x02,0x 78,0x00,0x10}; //带点0~9uchar over[5]={0xc0,0xc1,0x86,0x08,0x7f};//“over”uint counter=0;uint vv=0;uint NUM,t;uchar PWM;uchar ircode[4]; //键值码uint gat=60;uchar kiss=0xfe;uchar ki=0x01;uchar i;uchar end=0;bit newh=0;bit yy=0;void close();void overgame();void open();uchar a,e;bit ppm=0;void delay_140us(uint x) //x*0.14MS //红外中断必用{uchar i;while(x--)for (i=13;i>0;i--);}void sound() //键音{uchar i;for(i=0;i<100;i++){d elay_140us(2);b eep=!beep; //BEEP取反}beep=1;}void ir_EX0() interrupt 0 using 0 //外部中断服务程序{uchar i,j,k=0;EX0=0;delay_140us(15);if(irdata==1){EX0=1;return;}//确认ir信号出现while(!irdata); //等ir变为高电平,跳过9ms的前导低电平信号。
for(i=0;i<4;i++) //收集四组数据{for (j=0;j<8;j++) //每组数据有8位{while (irdata); //等ir 变为低电平,跳过4.5ms的引导码高电平信号。
while (!irdata); //等ir 变为高电平,开始接收地址码w hile (irdata) //计算ir高电平时长{delay_140us(1);k++;i f (k>=25) //不符合最大长度{EX0=1;return;} //0.14ms计数过长自动离开。
} //高电平计数完毕ircode[i]=ircode[i]>>1; //数据最高位补“0”if (k>=8)i rcode[i]=ircode[i]|0x80; //数据最高位补“1”k=0; //计数后清零}//完成8位数据接收}//完成4字节的接收if(ircode[2]!=~ircode[3]) //验码{EX0=1;return; //若验码错误,则返回}switch(ircode[2]) //功能编码{/*****************数字键**************************//*0*/ case 0x16:P0=0xf0;gat=50;break; // /*1*/ case 0x0c:P0=0xf1;gat=70;break; // /*2*/ case 0x18:P0=0xf2;gat=90;break; // /*3*/ case 0x5e:P0=0xf3;gat=110;break; // /*4*/ case 0x08:P0=0xf4;gat=130;break; // /*5*/ case 0x1c:P0=0xf5;gat=150;break; // /*6*/ case 0x5a:P0=0xf6;gat=170;break; // /*7*/ case 0x42:P0=0xf7;gat=190;break; // /*8*/ case 0x52:P0=0xf8;gat=200;break; // /*9*/ case 0x4a:P0=0xf9;gat=210;break; ///*****************功能键***************************//*STOP*/ case 0x45:ppm=1;break; // /*MODE*/ // case0x46:FLAG=0x11;break;/*SCIENT*/ // case0x47:FLAG=0x12;break;/*PAULSE*/ //case 0x44:FLAG=0x13;break ;/*LEFT*/ case 0x40:dir=0;break; ///*RIGHT*/ case 0x43:dir=1;break; ///*EQ*/ //case 0x07:FLAG=0x16;break;/*VOL+*/ // case0x09:FLAG=0x17;break;/*VOL-*/ // case 0x15:FLAG=0x18;break; /*RPT*/ // case 0x19:FLAG=0x19;break; /*U/SD*/ // case 0x0d:FLAG=0x1a;break;default : p1=0;}sound();EX0=1;}void count_EX1 () interrupt 2 using 2{counter++;}/******************固化***********************/void PWM_t0() interrupt 1 using 1 //PWM /**/{ /**/TR0=0; //暂停计时/**/ NUM++; /**//**/if(NUM%2==1) //奇数次/**/ { /**/run=0; //1 /**/TH0=0xff; //控制1的时间,PWM++,THL初值越小,所占用时间越长,提高了占空比TL0=0xff-PWM; //装满,不用/**/TR0=1; //启动定时器,/**/} /**//**/if(NUM%2==0) //偶数次/**/{ /**/run=1; //0 /**/TH0=0xff; //互补时间/**/TL0=PWM; //装满,不用/**/TR0=1; //启动定时器,/**/} /**/} /**//*********************固化*********************/void count_t1() interrupt 3 using 3 //专门用来定时的timer1方式1{TH1=0xd8; //10ms // TH1=0x7f; TL1=0x18; //33msTL1=0xf0;a++;e++;if(end==1){newh=1;run=1;EA=0;}if(a==gat){a=0;t++;if(t<=13){PWM=PWM+0x0a; }if((t>=13)&&(t<=24)) {PWM=PWM-0x0a; }if(t>=25){t=0;end++;sound();}}/*编码器测速*/if(e==10){EX1=1;// beep=!beep;led1=~led1;led2=~led2; }if(e==20){EX1=0;e=0;vv=counter;counter=0;}}void display(uchar mm,uint num) {smg1=0;smg2=1;smg3=1;smg4=1; //占空比P1=dif[mm*10/256];delay_140us(1);P1=0xff;smg1=1;smg2=0;smg3=1;smg4=1; //百位P1=temp1[(num/100)%10];delay_140us(1);P1=0xff;smg1=1;smg2=1;smg3=0;smg4=1; //十位P1=temp1[(num/10)%10]; delay_140us(1);P1=0xff;smg1=1;smg2=1;smg3=1;smg4=0; //个位P1=temp1[num%10];delay_140us(1);P1=0xff;}void open(){for(i=0;i<8;i++){P1=kiss;beep=!beep;kiss=~((~kiss)<<1);delay_140us(3000);}kiss=0xfe;for(i=0;i<5;i++){P0=kiss;beep=!beep;kiss=~((~kiss)<<1);delay_140us(3000); }beep=1;}void close(){smg1=0;smg2=0;smg3=0;smg4=0;for(i=0;i<8;i++){P1=ki;beep=!beep;ki=~((~ki)<<1);delay_140us(3000);}beep=1;}void overgame(){for(i=0;i<150;i++){smg1=0;smg2=1;smg3=1;smg4=1; //P1=over[0];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0;smg3=1;smg4=1; //百位P1=over[1];delay_140us(20) ;smg1=1;smg2=1;smg3=0;smg4=1; //十位P1=over[2];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1;smg4=0; //个位P1=over[3];delay_140us(20);P1=0xff;}beep=!beep;for(i=0;i<150;i++){smg1=0;smg2=1;smg3=1;smg4=1; //P1=over[1];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0;smg3=1;smg4=1; //百位P1=over[2];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0;smg4=1; //十位P1=over[3];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1;smg4=0;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beep=!beep;for(i=0;i<150;i++){smg1=0;smg2=1;smg3=1;smg4=1; //P1=over[2];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0;smg3=1;smg4=1; //百位P1=over[3];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0;smg4=1;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1;smg4=0;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beep=!beep;for(i=0;i<150;i++){smg1=0;smg2=1;smg3=1;smg4=1; //P1=over[3];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0;smg3=1;smg4=1;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0;smg4=1;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1;smg4=0;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beep=!beep;for(i=0;i<150;i++){smg1=0;smg2=1;smg4=1; //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0;smg3=1;smg4=1;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smg1=1;smg2=1;smg3=0;smg4=1;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smg2=1;smg3=1;smg4=0; //十位P1=over[4];delay_140us(20);P1=0xff;}beep=1;smg1=1;smg2=1;smg3=1;smg4=1;}void main(){smg1=0;smg2=0;smg3=0;smg4=0;// open();smg1=1;smg2=1;smg3=1;smg4=1;beep=1;led1=0;led2=1;/***红外***/EA=1;IT0=1;EX0=1; //开机时就必须开启irdata=1; //红外口初始化/*测速*/IT1=1; //TR1=1-EX1=1;/*PWM*/ //控制着测速、显示、PWM调制ET0=1;TR0=0;TH0=0xff; //装满,不用PWMTL0=0xff-PWM; //控制灯亮的时间TMOD=0x11; //设置定时器/*计数*/ET1=1;TH1=0xd8;TL1=0xf0; //10msTR1=0;PWM=0x01;while(!ppm);led1=0;led2=1;while(!yy){/******************数字键*********************/EX0=0;TR0=1;TR1=1;if(newh==0){display(PWM,vv*5/4) ; }if(newh==1){close();delay_140us(3000);overgame();yy=1;}while(yy){smg1=1;smg2=1;smg3=1;smg4=1;beep=1;P0=0xff;}}}参考文献[1] 扬帆,吴晗平等. 传感器技术及其应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10[2] 秦实宏,徐春晖. 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3] 康华光,陈大钦,张林. 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