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医案-陆宏

合集下载

中医医案——雷诺病

中医医案——雷诺病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健脾益气、温经通脉法治愈雷诺病病案:丁某,女,47岁。

初诊:1979年2月10日,主诉及病史:月来肢端麻木发紫或苍白,入冷水尤甚。

面部浮肿,劳累后足跗亦然,形寒怕冷,大便溏薄,小溲正常。

诊查:舌苔薄白,脉细。

曾在某医院内分泌科检查,拟诊“雷诺病”。

辨证:脾虚运输不行,清阳不克四布,营卫运行失常:治法:宜先健脾益气,调和营卫,处方:生黄芪10g 川桂枝3g 炒白术10g 木防己6g 云茯苓12g 杭白芍10g 薏苡仁10g 怀山药12g 山楂炭10g 熟附片5g 桑寄生15g 广陈皮5g二诊:药后便溏有减,余症如前,面色不华而微浮,苔薄白,舌质淡,脉细,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血脉蜷缩,血凝泣而不流,方转当归四逆汤加味以温经通脉。

处方:全当归10g 北细辛5g 关木通6g 生黄芪12g 川桂枝10g 杭白芍10g 熟附片5g 炒白术10g 苏木10g 桑寄生15g 鸡血藤30g 干地龙10g1三诊:迭进当归四逆温经通络,药后肢端麻冷逐渐减轻,面部及下肢尚有轻浮。

纳谷一般,二便正常。

舌苔薄白,边有齿印,脉沉细。

守原法进治。

处方:全当归12g 北细辛3g 关木通5g 川桂枝10g 杭白芍10g 紫丹参12g 杜红花10g 鸡血藤30g 川芎10g 熟附片6g 大生地黄12g 炙甲片10g按语本例以肢端色紫麻木,遇寒加剧为主症。

面浮、便溏,乃素体脾气不足,清阳不实,以致遇寒则血液凝泣不利,四末失荣为患,曹老诊之先从健脾助运入手,以和营卫,继按脉细,四肢厥逆,仿仲景当归四逆汤证进治,并根据肢端色紫、寒冷加剧、寒凝瘀滞深重的特点,配合黄芪桂枝五物汤,更加熟附片、川芎、鸡血藤、红花、丹参、炙甲片等温阳活血通络之品,共奏温通血脉、调和营卫之功效。

案内穿山甲一味,气腥而窜,能宣通脏腑、透达关窍,凡血凝血聚为病者,皆能开之。

眼科治验陆南山

眼科治验陆南山

眼科治验陆南山验方一、二陈汤加味治疗黄斑渗出物[组成] 云茯苓12克,制半夏9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枸杞子9克,决明子9克,白菊花9克。

水煎服。

[功效] 燥湿化痰,明目。

[临床应用]主治消除黄斑出血后的白色渗出物。

本方系二陈汤加枸杞子、决明子、白菊花而成。

陆氏认为,渗出物系痰浊凝聚,故以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甘草和中补脾。

更加枸杞子、决明子、菊花明目之品,诸药配伍且有燥湿化痰明目之效。

人体的痰湿随气上升,结于眼内,积聚成团状而影响视力,故以燥湿祛痰之法,使眼底渗出物明显消退。

二、五苓散加味治疗青光眼[组成]生石决明(先煎)15克,白术9克,苍术6克,茯苓12克,猪苓6克,泽泻9克,楮实子9克,桂枝3克,陈皮6克,菊花9克。

水煎服。

[功效] 平肝,健脾利湿。

[临床应用]主治脾虚水湿上泛于眼内,眼压升高。

症见眼胀头痛,视物模糊或视野缩小,甚则视力丧失。

中医谓为“瞻视昏渺”、“青盲”等症,现代医学称为“慢性单纯性青光眼”。

本方系由五苓散加味组成,方用茯苓、猪苓淡渗利水为主药,白术、苍术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桂枝辛温通阳,陈皮、苍术行气燥湿,楮实子、菊花、生石决清肝明目,平息肝阳。

如患者有明显头痛、失眠、心悸、便秘等证,可随证加减。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青光眼眼内压持续升高,系眼内房水循环障碍,无法及时排出所致。

为此,陆氏根据中医“水湿溢于皮肤则肿胀、并于大肠则泄泻,水停心下则呕逆,水寒射肺则喘咳”之说,结合西医理论,推论本病为体内水湿上泛于眼内,故其治疗原则取健脾利湿为主,平肝为辅,收到满意的疗效。

本方亦可用于中心性视网膜炎,黄斑部渗出水肿等症。

三、减味阿胶汤治疗眼底出血[组成] 阿胶(烊冲)9克,炒牛蒡子9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糯米10克。

水煎服。

[功效] 养阴止血。

[临床应用]主治阴虚内热引起的视网膜静脉周围炎之眼底出血。

临床见有头昏耳中鸣,五心烦热,唇红颧赤,舌红无苔,脉细数。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

陆渊雷医案内容提要本书内容主要由陆渊雷的生平简介、学术思想撷萃、医论医话选辑、临床医案赏析四部分组成。

生平简介从陆渊雷最主要的几个方面,介绍了他一生的闪光点。

学术思想则主要介绍了陆渊雷捍卫中医的思想,倡导中西医汇通,力主“中医科学化”所作出的努力。

陆氏的医论医话部分主要是从《中医新生命》杂志中辑校出来的,多为陆氏的论文及其与门人弟子的书信往来中提及的中医学术思想。

本书可供中医临床工作者临证时参考,也可作为中医医案教材、中医文献研究等使用。

序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文明中璀璨夺目之明珠,历代中医医案尤为明珠中之佳品。

中医医案是以临床诊疗过程为载体,中医基本理论辨证论治为指导,阐发临证思维、用药心法为核心。

诚如先师章次公先生,20世纪50年代应卫生部之聘,赴首都任中医顾问之职前夕,承蒙关爱,以《柳选四家医案》相赠,并亲笔题字、署名,文日:“医案为古人积验所在,近贤经验之总结,亦汇集于医案,特持相赠,云鹏同志揣摩。

章次公倚装。

”余拜而受之,铭感迄今。

追思上海中医曾以学术流派众多而闻名于世,不少中医学术流派相传数百年而不间断。

历代医家传承发展着各自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撰写出一批学术精邃、特色鲜明、临床实用之著作医案、医话等著作,从而确定近代上海中医在全国优势之地位。

今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在方松春馆长支持下,陈沛沛研究员、杨杏林主任医师偕后起之秀,不避寒暑,不辞辛劳,细心查阅,认真考证,对近代海上名医医案进行深入研究。

提出“以病统案”“精选案评”“撰者作按”三个撰著特点,具有创新意义与现实价值,不愧是医案中之善本。

《近代海上名医医案》丛书出版是人民健康之需要,继承发展之需要,适应时代之需要。

故乐为之序。

张云鹏书于“上海市张云鹏名老中医工作室” 二OO九年七月七日己丑小暑略谈海派名医医案(代前言) 医案在中医药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个案到专著,从古代医家的医案著作到中医医案学科,真实地记录着各个历史时期医家诊疗的思想智慧,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见证。

陆维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

陆维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

陆维宏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便秘医案
陆维宏补中益气汤加减
【组成】生黄芪30g,党参25g,肉苁蓉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白术、当归、杏仁、阿胶(烊)、枳壳各10g。

【用法】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所得药液混合。

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用本方时,忌食辛辣之品。

【功效】补益气血,润燥通便。

【方解】此病用补中益气汤加阿胶养血润燥,加肉苁蓉润肠通便,枳壳理气,杏仁宣肺润肠。

药证相符,而获效也。

【加减】虚寒甚者,加肉苁蓉。

阴津不足者,加阿胶、当归、火麻仁。

【医案】陈某,女,49岁,教师,2002年2月10日初诊。

诉因饮食不节,纳谷不佳,渐至大便秘结,排便不畅,便如球状,常以润肠通便之剂(麻仁丸、通便灵胶囊等)治疗5年,疗效渐减,深以为苦。

诊见:面色萎黄,常感头晕,体倦乏力,饮食不思,气短乏力,自汗时作,大便6~7天一排,便后肛门下坠。

察其舌胖、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证属脾胃虚弱,生化不足,血虚津亏。

治从补益气血,润燥通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30g,党参25g,肉苁蓉15g,陈皮6g,升麻3g,柴胡、白术、当归、杏仁、阿胶(烊)、枳壳各10g。

7剂。

常规煎服,每日1剂。

服后便秘及诸症大减,后守法再进,治疗月余后,便通症除。

【按语】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历来被推崇为补中益气的代表方,临床应用广泛。

【方源】陆维宏.临床新用验案举隅.河北中医,2005,25(4):181。

中医医案——红斑发痒

中医医案——红斑发痒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利湿解毒法治愈湿毒病案:杨某,女,32岁。

初诊:1962年3月14日。

主诉及病史:遇气候变迁,则周身起红斑发痒,甚至昏厥,头晕欲呕、冷汗出,迁延两载诊查:脉缓小数,舌本红少苔。

辨证:湿热郁结,窜走皮肤。

治法:急则治标,清热利湿解毒法。

处方:忍冬藤24g 防风9g 蝉蜕6g 土茯苓24g 连翘9g 炒山栀9g 地肤子12g 五加皮12g 茵陈12g 甘草9g 6剂再诊:3月28日。

红斑退而复起,仍拟前法加重其剂。

处方:生石膏24g 知母9g 土茯苓24g 忍冬藤24g 防风9g 蝉蜕6g 地肤子12g 五加皮12g 连翘9g 炒山栀9g 甘草9g 4剂在红斑未发时,嘱其服归脾丸。

按语湿热郁而生毒,窜走皮肤,遇气候变迁,气机不利,湿毒欲出不得,故发红斑而奇痒甚至昏厥。

急则治其标,清热利湿解毒。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P22-23,宦世安医案。

宦世安,1908年生,贵州省遵义市人。

主任中医师。

从小在祖父的严教下,攻读四书五经,为学习中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4岁拜名医冉雪峰为师,16岁考入冉老创办的湖北省私立中医专门学校,学习3年后,即在汉口开业行医。

抗日战争时避难到重庆行医,曾任重庆市中医师公会筹备会主任、中央国医馆医务人员训练班主任等职。

重庆解放后,曾先后担任重庆市卫生局副局长兼市第一中医院院长、重庆市中医学会会长、四川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四川中医》编委会主任,并被选为重庆市和四川省人民代表,1983年定为主任中医师职称,曾任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宦氏行医50余年,临床擅长妇、儿科和肝脏疾病的治疗。

2。

【《名老中医陆德铭经验集经验方》亚急性甲状腺炎案】

【《名老中医陆德铭经验集经验方》亚急性甲状腺炎案】

【《名老中医陆德铭经验集经验方》亚急性甲状腺炎案】张某某,女,37岁。

初诊:1996年3月19日。

主诉:颈前疼痛1周,肿块1天。

现病史:近1周来患者自感咽痛,颈前不适,发热3天,今突然发现颈前有一肿块,头晕,曾服抗生素,症状不改善。

刻下:白细胞总数1050,B超提示右甲状腺有一结节,大小约20mm×25mm,甲状腺腺瘤可能。

肿块穿刺提示亚急性甲状腺炎。

体检:右颈前有一肿块约20mm×25mm,表面光滑,质地中等,随着吞咽而上下活动,触痛明显。

脉细数,苔薄黄,舌质红。

诊断:亚急性甲状腺炎。

证属:肝胃郁热,风热、风火夹痰蕴结,以致阴液亏损。

治法:养阴清热,疏气化痰。

处方:大生地30克、玄参15克、麦冬9克、天冬9克、黄芩9克、大青叶30克、银花12克、紫草12克、牛蒡子9克、夏枯草12克、柴胡9克。

二诊:1996年3月30日。

亚急性甲状腺炎服药3天,发热已除,咽痛、颈前疼痛明显好转,肿块同前,近2天心悸胸闷,易烦,多汗。

脉细数,苔薄黄,舌质红。

证属:表邪已去,气滞痰结,郁久伤阴耗气。

治法:益气养阴,疏气化痰。

处方:原方去黄芩、大青叶、银花、紫草、牛蒡子,加生黄芪60克、党参30克、制半夏9克。

三诊:1996年4月10日。

亚急性甲状腺炎,放射免疫检查提示T3、T4、FT3、FT4、TG、TM均高于正常。

颈前疼痛已除,肿块缩小至10mm×12mm,心悸胸闷,易烦,多汗明显好转,再以前法佐以活血。

原方加桃仁15克、三棱30克、莪术30克、丹参30克。

四诊:1996年5月2日。

亚急性甲状腺炎,放射免疫检查提示T3、T4、FT3、FT4、TG、TM均正常,B超提示甲状腺正常,动则易汗,再以前法进之。

患者再服药2月诸症均未出现。

[评析]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与病毒感染有关,西医多采用激素治疗,由于用药时间较长,往往带来不良副作用。

陆氏认为本病早期治以养阴清热,疏气化痰,方中大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生津,具有免疫促进作用及抗菌作用;黄芩、大青叶、银花、紫草、牛蒡子疏风清热解毒,具有抗炎、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夏枯草、柴胡有疏气化痰之功。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

九大名医医案赏析(1)费开扬1925年3月生于上海。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顾问,曾任广安门医院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临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认为“证”的动态研究,最能集中体现中医的诊治特色。

遣方经时并用,喜用“对药”。

【处方】王女士,54岁。

脘腹胀满早轻暮重已年余,放松腰带或排矢气仍如故。

纳尚可,大便先干后软,有排不尽感。

久服香砂理气之品乏效。

细寻病由生闷气而得。

脉弦而细,舌淡红苔薄腻,口不渴。

证属肝强脾弱,木横侮土。

拟仿叶天士抑木扶土治之。

生白术20克,炒白芍12克,木瓜9克,香橼15克,麸枳壳15克,吴茱萸6克,青皮10克,麦芽15克。

服七剂后,胀满减轻,排便爽畅,继服七剂,腹胀明显消失,嘱其调整心态,勿生闷气,要学会难得糊涂,病可告愈。

【处方分析】按肝病的证治,我最钦佩清代名医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残存的“肝病证治”一篇,可谓探幽发微,论述精详。

一般肝失条达,多用逍遥散柴胡配归芍。

肝阴不足肝火上炎之胁痛,多用魏玉璜一贯煎川楝子配滋肝阴之品。

肝火犯胃之吞酸胁痛,多用丹溪左归丸黄连配吴茱萸法。

此患者属于肝气横逆,木横侮土,故其腹胀久服香砂理气之剂乏效。

仿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扶土抑木旨意,用对药白术配枳壳,即洁古枳术丸健脾以助运,每用对药吴茱萸配白芍、青皮配木瓜,辛泄酸软以抑木而扶土,香橼入肝经理气消长为佐,再加炒麦芽者,乃仿张锡纯《衷中参西录》中所述,麦芽不仅有消食作用,还有疏泄肝气之功也。

我自己愧无高招,到老才知自己是中医的小学生。

仅偷前贤之点滴学术经验,加以心悟化裁,组成“对药”而获效,深叹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企盼后来者居上,青出于蓝,继承发扬,加以提高,是老翁之心愿也。

(2)任继学生于1926年,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

陆氏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医案一则

陆氏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医案一则

陆氏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医案一则陆某,男,62岁。

初诊(2017年5月2日)腰间疼痛,不能行动已3日。

3日前因持重扭伤腰部,即疼痛不能转侧,不能俯仰和步履,精神委顿,胃纳不佳,曾做推拿治疗,疼痛未减。

患者素有腰痛史,2016年春发作时,摄片示腰椎肥大。

2016年9月又发病1次,经用针灸、中药治疗1个月余好转。

【检查】腰3~腰5椎体旁有明显压痛,拒按,双侧骶棘肌紧张,左右转侧及前后俯仰均不能。

舌苔薄白,脉弦滑。

此扭挫伤气,经血阻滞之故,治以通经活血。

【处方】大椎,腰痛点(双),阳谷(双)。

【手法】平针法,捻转得气为度,留针15~20分钟,10分钟捻转1次。

先针大椎穴,次针其他穴,留针15分钟后,活动腰部,幅度由小到大,转侧自如后起针,症状基本消失,惟感颈部活动尚牵掣。

二诊(2017年5月5日)患者步行来门诊,称上次针后症状明显好转,行动自如,但颈部俯首时尚感牵掣,腰部久坐后重滞。

再守上方投治。

【处方】取穴、手法同前。

三诊(2017年5月7日)腰部疼痛已痊愈,颈部牵掣亦消失。

再巩固治疗1次,停止针灸。

【处方】大杼(双),肾俞(双),气海俞(双)。

【手法】平针法,留针10分钟。

【按】扭挫损伤,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气血瘀滞于经络,周流不畅所致,其疼痛则因气血阻滞,不通而痛。

针灸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施治原则一般按扭伤局部的经络所属,分经论治,可以邻近取穴,亦可与远道取穴结合配用。

手法可在得气的基础上,用电针或持续捻转或留针期间间隙捻转针法,也可用龙虎交战法。

朱氏在治疗急性腰扭伤时,认为腰脊为督脉与足太阳经之分野,故取督脉大椎穴配手太阳阳谷穴,同名经脉气相通;腰痛点是经验穴,对腰痛有特效,治之中的,故能一诊而痛减,二诊而病愈。

陆渊雷医案4

陆渊雷医案4

化,则痰气上冲之奔豚并自除。

二诊冲气即平,陆氏守原方,稍加调整,加入能截疟也能养阴止血的银柴胡、制首乌、原钗斛三药,一箭双雕。

三诊病已向愈,但体质不足,调养为主陆氏认为“宜甘寒滋上,甘温养下”。

方中天冬、麦冬、山栀、龟版、甘中黄、首乌、玄参、钗斛等药甘寒养阴;远志、人参、龙骨、肉桂、牡蛎、菟丝子等药温润下焦。

经过调理该患者痊愈。

黄男初诊曾病胃穿孔,愈已三四年,近时病频食积吐出乃已。

自感胃部有横索状硬物作痛,痛泛小腹冲逆而上,舌苔厚糙,脉缓。

桂枝尖12克,白芍6克,良姜3克,制香附9克,生白术6克,焦枳实4.5克,生内金9克,神曲9克,山楂炭9克,太子参12克,炙甘草3克。

二诊据述,药后下利得坚粪,诸症缓解而有腹鸣,此宜黄连汤。

川连9克,桂尖9克,干姜3克,太子参12克,姜夏9克,豆豉9克,楂炭9克,神曲9克,生姜9克,炙甘草3克,红枣4枚。

【按】患者素有胃病,虽已愈,但近日又发食积呕吐,且自感胃部有横索状硬物作痛,小腹气机冲逆而上。

当属于奔豚病,脾胃气虚型。

陆氏以桂枝汤合良附丸加减温脾益气,平冲降逆。

方中桂枝、白芍、太子参、生白术、炙甘草等药取建中汤之意,健脾益气;高良姜、香附温脾行气;山楂、神曲、鸡内金、枳实助消化,健脾胃。

二诊患者自述前药服下得坚硬粪块,诸证减而有腹鸣,陆氏云:“此宜黄连汤。

”黄连苦寒燥湿通下为主药;加桂枝、干姜、太子参等药温阳益气,一则佐制黄连苦寒太过,二则有辛开苦降之意,通导因胃气虚逆导致的气机上冲;姜夏、豆豉、山楂、神曲等药化痰消食,助脾胃;生姜、大枣、炙甘草调和营卫。

诸药共奏通下而不伤正,健脾消食之功效。

眩晕欧阳老太爷初诊高龄七十有二,平时体质甚佳,近日时患眩晕,晕已汗出。

脉硬任按,血压甚高可知,晕是急性脑充血。

忌沉醉大饱,甚喜甚怒。

煅牡蛎30克(先煎),赤白芍各6克,防风4.5克,怀牛膝30克,生地黄15克,全蝎4.5克(炙),湖丹皮6克,当归9克,桑叶9克,桂枝3克(后下),滁菊9克。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

《中医历代名医医案选读》1. 血证案【辩证思路】本案属于热入血分症,此人由于大饱醉,过度饮食,过食辛辣厚味食物,过度饮酒,蓄积胃肠,损伤了胃气,积湿蒸热,阳明热盛,灼伤血络,使淤血壅滞胃中。

又正值盛暑之时,外出感受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上升,暑迫血上行,使血不循经故见吐血;胃中淤血上行,行至胸中,故见胸痛;暑性炎热,上升,故见体热头眩;脉见洪而滑,洪为阳脉,盛暑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见洪脉,食积饮停,邪气充渍脉道,鼓动脉气,故见脉滑。

本案是饮食不节导致的血症。

【治疗特色】《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其有脏腑虚弱,寒热失节,或风冷内停,饮食不化,周身运行之血气,适与相值,结而生块,或因跌仆,或因闪挫,气凝而血亦随结,经络壅瘀,血自不散成块,心腹胠胁间苦痛,渐至羸瘦,妨于饮食,此之谓血症。

”进仲淳认为治吐血有三决:“宜行血不宜止血”,行血乃使血循经络,不致瘀蓄;“宜补肝不宜伐肝”,伐肝则损肝之体,使肝愈虚而不藏;“宜降气不宜降火”,气有余便是火,故降气即可以降火。

血热吐血当以凉血止血,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而前面的医生却诊断为劳心焦虑所致的吐血,用茯苓补心汤治之,该方主要治思虑过多,心神溃乱,烦躁不寐心气为邪所致的吐血之证。

显然诊断错误,导致用方用药也错。

滑寿先用犀角地黄汤再用桃仁承气汤,两方都具有泻热凉血散瘀之功效,但是滑寿却根据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症状作出详细的诊断,从而更好更快的治愈了患者。

犀角地黄汤方中用犀角凉血清心解热毒,使火平热降。

用生地凉血滋阴生津,助凉血止血。

再以桃仁承气汤逐淤泻热,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祛瘀;大黄苦寒,下淤泻热。

2. 怔忡案【辩证思路】本案属怔忡案,属心火亢盛而兼有脾胃气虚之证。

“其人平生志大心高,所谋不遂,思虑过度,致内伤也”由此可知患者有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证,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怔忡善忘,失眠多梦,心烦,舌红,脉细数等症。

陆渊雷医案2

陆渊雷医案2

陆渊雷医案2准。

”陆先生指出:“学者须知病之与症,实不相蒙。

研究病理当从病,要略今释》等著作中就大量引用了日本历代医家对张仲景学说研究的论或从病灶,或从其病菌,或从其所中之毒,西医所论详矣。

商量治疗当述。

据统计《伤寒论今释》中引用日本医家的论说达674处之多,而《金从证,有自觉症,有他觉症,望闻问切,及按腹所得,仲景所论是矣。

匮要略今释》中也引用了629处。

而且引述的日本医书种类涉近40家。

中医多以症候为病名,其病名既不当,故古医书之以病分类者,其说愈在历代的张仲景学说著述中,如陆先生这样广泛深入研究如此众多的国烦,则其失愈远,以其不知病灶、病菌而谈病理故也。

西医近日之趋势,外医学资料的,在医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似欲每病得一特效药。

然药之特效于病者,至今绝少,以其轻视审证,总之,陆渊雷主张中西医汇通,倡导中医科学化。

在学术上主张将而必欲治疗原因故也。

”《伤寒论今释?卷一》明确提出了中医辨证应西方的理法和中土的方术糅合为一。

对仲景学说能“用古人之法,释以与西医辨病有机结合。

今日之理”,对于仲景的方药有自己独到见解,不仅能随证加减,而且五、反对运气和气化学说做到古方新用,推陈出新,疗效显著。

时人有“北方萧龙友,南方陆渊陆先生认为:“中医治病有奇效,而说明多无稽,以无稽之说昭示雷”之美誉。

于世,世且并疑其治效为幸中,此所以日受抨击,而无从自直也……将谓中医长于气化,西医长于解剖,气化精微而解剖泥滞,则解剖信而有医论医话选辑征,气化向壁虚造。

”因此,陆先生得出结论,中医如果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使中医科学化。

除了主张以近代科学和医学知识充实中医学之编者按:本部分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医新生命》杂志,同时参考《近外,陆先生主张摒弃五行、六气、十二经脉等学说。

他重要的理论之一,代江南四家医案医话选》相关资料。

因为所编辑内容多较为零散,编者就是认为中医主要在治疗上胜过西医,而中医治疗当首推仲景,但是仲大致按照每一小段文中涉及到的知识点,依中医理、法、方、药的规律景的《伤寒论》不以五行六气学说为主要依据,既然中医的治疗不是根将其排序。

健康中医《名医类案》里的医案故事

健康中医《名医类案》里的医案故事

健康中医《名医类案》里的医案故事《名医类案》为明朝江瓘和江应元俩父子编集成书,书中除搜集历代名医医案之外,即使各种经、史、子、集所藏均有所罗列,因此除了那一些学习中医者可从中获得并学习到各种古代医家医案之外,猎奇者亦也可以从中读出许多古代的志异故事,现挑选几则出来以鄉大众。

《名医类案·卷七·诸虫》:“杨勔中年得奇疾,每发言,腹中有小声效之,数年间其声浸大。

有道士见而惊曰:此应声虫也,久不治,延及妻子。

宜读《本草》,遇虫不应者,当取服之。

勔如言,读至雷丸,虫忽无声,乃顿服数粒,遂愈。

正敏后至长沙,遇一丐者,亦有是疾,环而观之者甚众。

因教使服雷丸。

丐者谢曰:某贫无他技,所以求衣食于人者,唯藉此耳。

”这个故事说的是有个名字叫做杨勔的油腻大叔,得了一种怪病,每次说话的时候,肚子都会有个声音重复他所说的话,一开始还是比较小声的,后来的几年里声音越来越大。

有个得道的道士看到他之后,感到很惊奇,告诉他说:这是肚子里的应声虫在作祟,如果老是不治疗的话,以后会传染给你的老婆的。

你可以找一本《神农本草经》来读,读到应声虫不敢跟着你读的那一味药,就吃那一味药。

杨勔听了之后,就找了一本《神农架本草经》来读,读到雷丸这味中药的时候,肚子里的虫子就安静下来了,杨勔于是立马吃了几粒雷丸,一下子就好了。

好了几天之后,杨勔有事到长沙去,在路上遇到一个乞丐,该乞丐和他原先一样,肚子里长着会学人话的虫子,在他的身边围着一大群看热闹的人,于是杨勔就教他用雷丸治病,但乞丐向他道谢后却说:“我就是因为没有谋生的手段,所以才流落街头,乞讨为生,现在身上穿的和口中吃的,都是靠这个,把病治好之后,岂不得饿死了?”再来一则有趣的医案《名医类案·卷九·疠风》:正德间,神乐观陆道士生人面疮,在足外臁,疮口似唇而有舌无齿,能言,且索食,但开口时必大痛垂绝,口闭复苏,饮之以酒则四周皆红,啖以脂膏亦能铄,食毕则闭,疼乃稍可,但流浓血不止,毎日一度或二度,其发无常,极受苦楚,贝母亦不能疗,如是者一年。

中医医案——胁肋挫伤

中医医案——胁肋挫伤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复元活血汤治愈胁肋挫伤病案:任右。

初诊:1961年4月23日。

主诉及病史:右胁肋被铁棍撞伤,已经半年,虽经持续治疗,终觉疼痛不止,转侧咳呛不利。

诊查:望诊所见,右肋略觉隆起,触诊尚有压痛,脉形濡涩。

辨证:骨膜经脉之伤,败血归于肝,凝留不化,遂致瘀阻气亦滞。

治法:立法以复元活血汤加减。

处方:软柴胡钱半当归尾三钱炙地鳖三钱桃杏仁各三钱炙乳没各钱半炙甲片一钱天花粉四钱小青皮三钱干蒲黄四钱(包)玄胡末钱半(吞)降香片一钱制半夏二钱按语本例伤后半年,虽经治疗而疼痛未彻。

究其病理,乃由伤瘀留滞胁下不去,则气为血滞而运行失畅,隧络阻塞为痛。

盖肝主胁下,伤后败血留瘀必归于肝,故组方以复元活血汤疏肝化瘀为主,佐理气和络以止痛。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1集,P521,石筱山医案。

石筱山,名瑞昌,字熙侯(1904-1964),江苏省无锡县人,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

少年时代曾就读于神州中医专门学校。

后从家学,侍诊于其父石晓山案侧,1924年前后临诊,事伤科,并兼主针灸及外科。

勤学精研,博取众长,躬亲实践,强调内外兼顾,整体调治。

对于外伤筋骨、内伤脏腑气血及伤科杂病,既能按病症特点灵活地应用按摩手法、针刺、敷贴、固定等外治法,亦能辨证论治配以内治方药,内外同治,疗效卓著而独树一帜,名噪上海江浙一带。

解放后,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市卫生局伤科顾问,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伤科学会主任委员,全国政协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主要著作有《石筱山医案》,此外还曾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2。

少阳病中郁火的常见证治分类

少阳病中郁火的常见证治分类

曲目进行治疗的方法。

角,具有“木”之属性,角音,舒缓柔和,善消忧郁,可入肝,助睡眠;徵,具有“火”之属性,徵音,抑扬顿挫,振奋精神,可入心,调畅血脉;宫,有“土”之属性,宫音,悠扬谐和,可入脾,健脾和胃;商,具有“金”之属性,商音铿锵有力,善制怒制躁,可入肺,使人安宁;羽,具有“水”之属性,羽音婉转柔和,入肾,交通心肾,安神宁心。

冯淑娟等临床观察发现,将传统医学的五行音乐宫调运用于失眠患者,可改善患者睡眠障碍[12-13]。

综上所述,为防止失眠的发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饮食,起居及情志养护。

当发生失眠时,针对失眠发生的原因运用相应的调摄方法,可以减少失眠的发病率,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1]许良,居平.失眠咨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35.[2]梁繁荣,王华.针灸学[M].第4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223.[3]张会敏,曹玉新.不寐的病因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1(22):116+123.[4]陆鸿元,陆宏,王院星.陆鸿元谈疑难病[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12.[5]范玉强.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医养生秘诀[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5:139.[6]吴明.失眠严重的可配合药膳食疗[J].北京农业, 2011(19):50. [7]谭涛,王金贵,李华南.通脉调神手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心理生理性失眠临床疗效观察[J]. 四川中医, 2013, 31(10):127-133.[8]高金赢,顾健华,向澍.心脾两虚型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 30(10):1 937-1 941.[9]史敏.中医推拿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 2018(15):22-23.[10]李艳.睡眠自我管理一本通[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 2014(4):93.[11]冯淑娟,艾亚婷.中医五行音乐之宫调对失眠患者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 2013, 35(7):30-31.[12]黄艳芳.远离亚健康的自然疗法[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5:166.(收稿日期:2018-10-20)编辑:李丛…★王建权1…张君1…石强2*(1.江西中医药大学大学岐黄中医门诊部…南昌……330006)摘要:关键词:少阳病;火郁发之;证治分类;典型医案中图分类号:R228……文献标识码:A1…少阳病中郁火形成的生理条件和病理基础《黄帝内经》曰:“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陆渊雷医案5

陆渊雷医案5

硇砂3克,瓜蒌根12克,生黄芪12克,当归9克,白术6克,枣仁15克,朱茯苓12克。

四诊慢性肝炎肝肿逐渐缩小,但脉颇迟弱,神色恢复不足,须稍停攻破之剂,补益其本。

吉林粗须6克,西黄芪15克,生白术9克,干姜3.6克,黑附块6克,当归6克,白芍6克,金樱子12克,菟丝子12克,枣仁15克,柴胡12克,姜半夏9克,炙甘草3克。

五诊脉右手已起,左手仍弱,人反觉容易疲劳,此当是节以培身中元气之故。

吉林粗须9克,黄芪15克,当归6克,赤芍6克,干漆4.5克,金樱子12克,玉竹12克,枣仁15克,柴胡12克,干姜3.6克,鳖甲15克,黑附块6克。

【按】患者有慢性肝炎病史,虽已愈但现胁下有块且痛。

此乃胁痛之气血瘀滞证,法当行气消瘀止痛。

陆氏以柴胡、牡蛎一升一降,能潜阳、敛真阴,舒肝郁、软坚癖,详细内容参看本书眩晕第2例病案。

再加槟榔加强柴胡、牡蛎消坚去积的力量;另用黄芪、吉林人参、白术、山药、炙甘草、干姜等益气补中,温阳健脾;胡芦巴、附子,温肾祛寒止痛;当归养血调和。

二诊在一诊方的基础上,加大去胁下包块的力度,加入三棱、莪术等药。

四诊、五诊仍是补中益气,温脾益肾为主,方从前方出入。

刘男初诊佚。

二诊药后肝肿减,胃肠舒适,饮食则吐清水,时或背上、胸前痛,痛则噫气下气,若不得噫下则尤苦,服前药本已不常噫,昨又发,脉本缓,舌稍有糜,口干。

柴胡12克,太子参12克,赤芍6克,姜半夏12克,薤白12克,生白术9克,瓜蒌6克,连翘9克,鳖甲4.5克,三棱4.5克,莪术4.5克,炙甘草3克。

三诊肝肿减而不发痛,但触之仍有痛感,肠亦不健,雷鸣易利,胸背痛瘥而纳又不佳,舌微白,治当止其腹鸣,启其胃纳及柔肝为法。

柴胡12克,良姜3克,姜半夏12克,川连1.5克,太子参12克,桂尖6克,鳖甲4.5克,生内金9克,谷麦芽各9克,生姜9克,炙甘草2.4克,红枣4枚。

【按】此案原稿初诊已佚。

从二诊看患者有肝部的炎症或肿痛,现泛吐清水,胸背痛,当属胁痛之肝郁气滞证。

陆渊雷医案--湿温

陆渊雷医案--湿温

陆渊雷医案--湿温汪先生初诊病十日已来,身热汗多,泄泻清水。

胸腹时闷。

尖绛而无苔。

脉濡而大。

此湿温已成,不能速愈。

葛根9克,川朴3克(炒),藿梗6克,川连1.5克,茅根6克,佩兰6克,淡芩6克,苡仁15克,柴胡4.5克,姜夏9克,赤苓12克。

【按】此案陆氏明确指出属于“湿温”,并对预后作出了判断,“不能速愈”。

湿温病势较缓,但缠绵难愈,多有发热、汗出、胸闷脘痞、大便溏泻、脉濡等病情。

陆氏以藿朴夏苓汤为主方加减,清热化湿治疗此病。

方中藿香、厚朴、半夏、佩兰芳香化浊,苦温燥湿;赤苓、茅根、苡仁渗湿泻热;黄连、黄芩取法泻心汤,以二药之苦,清化痞热;柴胡、葛根透表达邪,引表邪外出。

诸药合用疗效颇佳。

董小姐初诊七月十四日,鼻有涕,头痛咳嗽,有时致呕。

脉细而迟,舌润无苔。

此感冒有湿,又在暑令之证。

薄荷2.1克(后下),桔梗3克,橘红6克,云苓12克,细辛2.1克(后下),杏仁9克,姜夏12克,益元散12克(包),小朴3克,象贝母9克,苡仁15克。

【按】此案患者咳嗽、头痛、流鼻涕,又伴有时致呕的胃肠道症状,显示了外感夹湿的病证,适值暑令,因此湿温之证是较为明显的。

陆氏用薄荷、细辛解表清利头目,止鼻涕;桔梗、橘红、茯苓、杏仁、半夏、厚朴、象贝母等药为主,化痰止咳;益元散和苡仁清暑化湿。

诸药合效解表止咳,清暑化痰湿。

王先生初诊七月卅一日,初起战栗,旋发热,至谵妄。

脘微痛,略感胸闷,口淡。

热时手脚麻。

脉濡软,舌白腻。

非湿温即重性流行性感冒。

柴胡6克,茅术9克,赤苓12克,藿香9克,淡芩6克,知母4.5克,苡仁12克,炙草2.4克,姜夏9克,生石膏24克(打碎),楂炭9克。

赏析案评:此病脉舌俱似湿温,意必淹滞。

岂知明日病者挈其妻,来诊小产后咳。

自云服药奇效,诸证皆除,仅余胸微满。

其妻本就治i!gl墓,因自己得效速,故挈来易医云。

此意外之效,医者多贪天之功,此类是与。

(此段文字乃是陆渊雷自己对本案的评述)【按】此案患者虽也属于湿温,但病情明显较重,因此可见书中关于湿温病情较缓的说法也要灵活看待,不可拘泥。

宏五学员已点评医案(壬寅己酉己巳篇)

宏五学员已点评医案(壬寅己酉己巳篇)

宏五学员已点评医案(壬寅己酉己巳篇)原创宏五学堂宏五学堂 2022-11-02 04:29 发表于天津个宏五学员已点评医案(壬寅己酉己巳篇)音频:00:0002:45针刺右尺泽治好左膝盖内膝眼痛(黄帝内针)分享人:17 届 02 班 142-西安-刘修堂给群里的师兄师弟分享一个真实的黄帝内针案例。

以前看过这个老师的书,脑子里有点印象。

多年前我们一起在纺织城五厂广场打拳的老太太,好几年没见。

前俩月我见到她了。

她说她膝盖痛得很,晚上经常痛醒,走路很困难。

我说你怎么不去医院看看呢。

她说看了好几回,不顶用,西医大夫让她换膝盖呢,她怕不敢换。

我说,你哪痛我看看。

她给我指了指左膝盖内膝眼痛。

我拿了根针扎她的右尺泽。

我问她扎针痛不,她说不痛。

我说给你一根针,你照着我的方法你再扎一下看。

她一扎就扎进去了。

我说痛吗,她说不痛。

我说那好,你自己也会扎了,这个针就送给你了,就在这个地方你自己扎吧。

她扎了四五次彻底好了,特别感谢我。

非要请我吃饭。

我没有答应。

她又非要送我两个汗衫,我只好收下她才算完。

点评:这也是针灸下病上治的典型案例。

膝关节有病,在肘关节上找到对应点治疗,非常好。

(教务部曹广忠)针灸补气固本治好了婆婆空腹吃药引起的不适分享人:20 届-18 班 060-恩施-马宛君去年 9 月份,我婆婆晚上 9 点左右因空腹吃中药引起不适,四肢疲软出冷汗,胸中掉气语声无力,自已说无救了。

病因分析:人老本来气血不足,加上空腹吃药,导致全身本不足的气血入胃化药造成不适。

应以补气血增加心力并补元固本为治疗方案。

针方:气血三针+强心三针+解毒穴太冲,同时在背部按摩疏通膀胱经、华佗夹脊。

反馈:针后三分钟左右我婆婆心里平缓,语声提高。

后面每5 分钟左右行针一次,留针 30 分钟,不适症状全无。

婆婆喊饿,便煮了一碗便条给她吃了。

感概中医的神奇,已经喊了好多人准备去急救也省了,我只试试没想到效果如此神速!感恩倪师,感恩宏五!点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中药虚不受补的解决案例。

遗精嗽血,大西医治不可为,老中医妙手回春!民国名医的传奇故事

遗精嗽血,大西医治不可为,老中医妙手回春!民国名医的传奇故事

遗精嗽血,大西医治不可为,老中医妙手回春!民国名医的传奇故事余少患遗精,将冠,偶患风嗽,痰中带鲜血。

中医渐治渐重,转诣香港,求大西医,治三月而病将不可为。

当时精滑不禁,痰血日多,大便不通,口气秽浊。

每日下午约二时,即觉天旋地转,倒卧,眼胞紧闭,力揭不开,须夜深约至一二时,始能张目。

视物茫茫,见龟马走,恍如硕鼠狂奔,脑重如压囊,通日只勉咽糜粥两小杯。

香港皇家总医生挨厘时,水师总医生佐顿,会群佐合诊,均以血干不上脑,断定不治。

余乃归而待尽焉。

岳家荐一年七十一,香山西门人,老中医杨公来仪。

诊毕,公曰:面青唇白,舌色淡滑,脉微而散。

脉解以细为阴细,微为阳微,微而且散,则阳气若在天之与日者,失其所矣。

阴阳本自互根,而阳为之主。

秦越人所谓下损,一损损于肾,由肝而至脾者,此症是也。

试观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海,顶重如压囊,即《内经》所谓头倾视深。

五脏六腑之精华,上注于目而为视。

两胞为脾外候,遇阴时而紧闭,遇阳时而始开,脾阳之虚象显然。

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滑则肾虚显然。

肺痰带血,则虚火上炎,卫行日疾,营行日迟,迫血外溢显然。

胃纳将绝,脾虚显然。

然而肾者主水,中有一阳,寓于二阴之间,命曰命门,为生命大原。

肺为华盖,官司治节,大气所由升降,神机所由出入,是传化之橐龠也。

胃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脾不行则胃安能纳。

此症必遵《难经》,脾胃为主,执中央以灌溉上下四旁。

用方以人参养营汤为最的,不必尽拘于喻公嘉言,谓系心脾药,与肺无涉,只在进退权衡得法耳。

不观《经脉别论》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揆度以为常也”,焉有不能上达下输之理?此方陈修园谓与小建中汤同意,更合此症。

遂开方,用生北芪六两,白芍二两,台山野参四钱,甜油桂心钱半,于术二两,清炒甘草五分,云苓一两半,油归身、水熟地各二两,五味子一钱,原方去芎辛窜。

今治血药须驯,宜再去志陈之辛,易以辛而润降之砂仁钱半,勿使耗动,再用布包旧姜灰二钱,引药入血,引血归经。

中医医案——委中毒

中医医案——委中毒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凉血解毒法治愈委中毒病案:陆某,男,11岁。

初诊:1963年11月15日。

主诉及病史:2周前左脚背不慎被沥青烫伤瘀阻,数日后患处又被竹竿打伤,于次日左腘窝感觉疼痛,步履不便,并日渐加重,于入院前3天骤发高热,持续不退。

诊查:症见患处焮红肿胀,灼热疼痛难忍,范围约11cm×6cm,按之中软应指,头面躯干皮肤出现风团样块物,伴有口干欲饮,便燥溲短。

苔黄,脉数。

辨证:火邪热毒外侵,郁于肌肤,复因外伤,以致经络被阻,营卫失和,血凝毒滞而成痈肿。

故《内经》有“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成痈肿”之说。

由于热毒交蒸,入于营血,故见遍身皮肤疹块累累。

治法:治当切开引流,使毒邪得以外泄,内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剂。

处方:银花9g 赤芍9g 丹皮6g 连翘15g 地丁15g 生山栀9g 制军9g 生草4.5g 川牛膝9g入院当日,给以切开排脓,流出稠脓100ml。

二宝丹药线引1流,金黄膏盖贴,外以垫棉包紧,防止袋脓。

复诊:内服凉血清热解毒之品,局部疼痛减轻,肿胀缩小,皮疹块亦消失,体温降到38℃以下。

考虑到患儿体弱,又有咳嗽,故应用土霉素250mg,每日4次,服2天。

此后,体温正常。

中药改为和营清热解毒之品。

后期并嘱患者病足功能锻炼。

痊愈出院。

按语委中毒生在膝后腘中,有急性与慢性两种。

急性者,因湿热瘀滞,或足跟冻疮、皲裂碰破后,不洁之物侵入而引起。

初起红肿疼痛,步履艰难,恶寒发热。

舌苔黄腻,脉象浮数。

易自渍,收口亦易。

治宜内服萆薢化毒汤加忍冬藤、茯苓;外敷玉露膏。

慢性者,由伤筋瘀滞,或寒湿阻络而成。

初起皮色如常,肿硬疼痛,脚屈难伸,寒热不扬。

苔多薄白,脉或带数。

溃脓后收口较慢。

伤筋瘀滞者,宜内服活血散瘀汤;寒湿阻络者,活血散瘀汤去大黄、瓜蒌,加独活、苍术、牛膝;外敷冲和膏,掺以红灵丹。

大半有消退之希望,如2周后不消者,即欲成脓,宜内服和营托毒之剂,药用当归、赤芍、丹参、防己、牛膝、穿山甲、皂角针、乳香、忍冬藤、茯苓(约服3周至1个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巍名中医医案
记录:陆宏
一般情况:姓名:陈某性别:男年龄:31岁职业:公司职员
初诊日期:2018年3月2日
主诉:肛旁肿痛伴发热10日。

现病史:患者平素大便泄泻,自述近期因公司业务繁忙,应酬偏多,10日前突觉肛旁肿痛难忍,肛门有烧灼痛,持续加剧,伴有发热、全身不适感。

遂至外院就诊,予抗生素及退烧药对症治疗后疼痛略有缓解,遂至我院就诊。

刻诊:患者现肛旁肿涨疼痛,伴有发热38度低热,大便稀薄晦臭,伴有脓液便,小便赤,纳佳,夜寐欠安,舌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滑数。

专科检查:截石位7至4点肛缘后侧皮肤红肿,肿块微微高出皮肤表面,色红暗,皮温高,触诊指下有波动感,压痛(+),肛门指诊可及饱满感,范围大,直肠腔内饱满感无上限,压痛(+),指套无染血有脓液。

辅助检查:暂无。

诊断:中医诊断:肛痈病湿热蕴结
西医诊断:肛周脓肿
治则:清热化湿,透脓散结
必要时切开引流
方药:肛痈方加实证肠炎方加减。

紫苏梗15克藿香梗15克马齿苋30克茯苓12克
山药30克黄连3克白芍30克白术炭9
苍术12克黄芩9克黄柏9克扁豆衣10克
豆蔻6后下陈皮6克皂角刺9克穿山甲粉3克冲
黄芪30克
×14贴
医嘱:
1.煎药方法:
中药倒入药罐,头煎加温水500ml,浸泡2小时后大火煮沸,小火煎煮20分钟左右,取汁;第二汁也煎三十至四十分钟,然后去渣,将两煎相混,小火浓缩至
400ml,分早晚两次顿服,日一剂,药粉吞服。

2. 避风寒、慎起居、调饮食、畅情志。

3. 禁忌食物: 生冷油腻,海鲜发物。

二诊:2018年3月16日
患者服药后症状缓解,疼痛明显减轻,现一般情况可,无发热,但大便次数仍多,质稀。

小便可,纳寐安。

专科检查:视诊截石位7至4点肿块范围较前次缩小,无波动感,压痛 (-),指套无染血无脓液。

上方加芡实9克诃子9克防风炭9克葛根15克。

预约磁共振检查。

×14贴
【辨治分析】:
肛周脓肿是指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并形成脓肿。

大便稀薄是肛周脓肿和肛瘘发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对于肛周脓肿的及时和恰当的处理,有可能会降低肛瘘的发生,降低肛瘘发生的复杂程度,从而提高治疗率和生活质量。

患者肛旁肿痛,此系患者劳累过度,饮食不节,恣食肥甘、辛辣、醇酒之品,致脾胃受损,失于健运,火毒蕴结,导致脏腑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成脓,临床表现为肛旁肿痛不适。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高粱之变,足生大丁。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患者舌红苔黄腻脉数,亦为火热之象。

脉滑和舌边齿印为水停之象,四诊合参,故证湿热蕴结。

此方清热化湿,透脓散结,本方以黄芪为君,黄芪还具有托脓之功,乃“疮痛圣药”。

臣以皂角刺和穿山甲,透脓散结;又臣以黄芩清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共奏清热之效。

脓为气血所化生,必耗气伤血。

结合患者平素肠炎泄泻表现,以马齿苋、豆蔻、苍白术、山药、陈皮、扁豆衣等诸药合用,健脾化湿,并用紫苏藿香梗行气化湿,全方补泻兼施、攻防兼备,共奏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之效。

二诊脓出症情好转,泄泻无好转,邪气衰而正气亦虚,故投以芡实、诃子、防风炭收敛止泻,佐以葛根清透湿热之邪外出。

指导老师:杨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