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古今词义大不同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90个

高中文言文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90个

高中文言文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90个本文是关于高中文言文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90个,感谢您的阅读!高中文言文的双音节古今异义词90个 1.行李:古,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今,行装。

2.师徒:古,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今,师傅与徒弟。

3.左右:古,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致死:古,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今,导致死亡。

6.丈夫:古,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今,妻子的配偶。

7.其次:古,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越君其次也”;今,次一等的。

8.行政:古,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地方:古,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今,某一区域。

10.东面:古,脸朝东,如“东面而视”,今,东边。

11.面目:古,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今,面貌。

12.至于:古,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今,表示另提一事。

13.大方:古,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4.以致:古,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5.非常:古,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今,程度副词。

16.细说:古,小人的谗言,如“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今,详细说明。

17.足下:古,对人的尊称,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今,脚下面。

18.幼稚:古,小孩子,如“幼稚盈室,并无储粟”;今,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19.人事:古,做官,如“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今,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

20.扶老:古,竹制手杖,如“策扶老以流憩”;今,搀扶老人。

文言文132个古今异义词用法详解

文言文132个古今异义词用法详解

1.卑鄙今义:品质恶劣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见识浅薄,常用作谦词例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2.北面今义:四个主要方向之一古义:面朝北(称臣)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3.便利今义:使用方便,容易达到目的古义:便,就;利,吉利例如: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4.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读piányi古义:①有利和应该做的事。

读biànyí例如;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史记?张释之列传》)②方便例如:我陪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

(《林黛玉进贾府》)5.博学今义:学问广博精深古义:广泛地学习例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6.不避今义:不躲开古义:不次于,不少于例如: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

(《论贵粟疏》)7.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8.不好今义:坏古义:不美例如:是女子不好。

烦大巫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西门豹治邺》)9.不行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古义:不去,没有成行例如: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0.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开始存在;(理论意见等)站得住脚古义:长大成人例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11.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春秋三十有三。

(《谭嗣同》)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

(《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报任安书》)13.从而今义:连词古义:从,跟随;而,而且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14.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

古今不同解释的词义

古今不同解释的词义

古今不同解释的词义1.冠:古时指帽子,今指冠军、第一名。

2.脏:古时指身体内五脏六腑,今指身上不干净的东西。

3.床:古时指坐榻、卧榻,今指睡觉用的床铺。

4.涕:古时指眼泪,今指鼻涕。

5.汤:古时指热水,今指菜汤、米汤等食物。

6.妻子:古时指妻子和子女,今指妻子。

7.恨:古时指遗憾、不满意,今指仇恨、怨恨。

8.行:古时指行走、行动,今指银行、行业等事物。

9.假:古时指借,今指放假、假期。

10.酒:古时指酒水、饮料,今特指各种酒类。

11.舟:古时指船,今指小船。

12.走:古时指跑,今指步行。

13.烈:古时指激烈、猛烈,今指有功业、有节操的人。

14.信:古时指随便、放任,今指诚信、信任。

15.床:古时指坐榻、卧榻,今指睡觉用的床铺。

16.臭:古时指气味,今指臭味。

17.涕:古时指眼泪,今指鼻涕。

18.妻子:古时指妻子和子女,今指妻子。

19.几:古时指几案、桌子,今指几乎、差不多。

20.冠:古时指帽子,今指冠军、第一名。

21.卑鄙:古时指地位低、见识浅,今指品德低劣。

22.行:古时指行走、行动,今指银行、行业等事物。

23.炙:古时指烤肉,今指烤炉、烤箱等器具。

24.秋毫:古时指鸟类秋天换毛,今指比喻极细微的事物。

25.恨:古时指遗憾、不满意,今指仇恨、怨恨。

26.恨:古时指遗憾、不满意,今指仇恨、怨恨。

27.汤:古时指热水、洗澡水,今指汤菜、汤汁等。

28.丈人:古时指长辈,今指岳父。

29.江河:古时指长江和黄河,今指泛指各种河流。

30.假:古时指借,今指放假、假期。

古今词义的异同综述

古今词义的异同综述

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 词汇的发展,一方面表现在新词新语在数量 上的扩大和增多(词汇学),另一方面还表 现在词义的演变,即旧词产生新义上(语义 学)。 •一词多义 •同音词 •同义词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二)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类型与方式有三 种类型:(就某一义项来说的) 1、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方式:〈1〉词 义的扩大;〈2〉词义的缩小;〈3〉词义 的转移。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3、词义使用范围的变化。
“汤” 涕 闻 “脚” 《说文》:“脚,胫也。”《庄子· 徐无鬼》:“乳 间股脚。”“股脚”即大腿和小腿。中古以后,“脚”开 始指踝骨以下的部分,并在口语中逐渐替代了“足”, “坟”,本义是指大土堆,后来引申出两个意思,一是指河 堤,如《楚辞· 九章· 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 《诗 经· 周南· 汝坟》:“遵彼汝坟。” 二是指在墓上堆土,如 《礼记· 檀弓上》:“古者墓而不坟。”又《史记· 文帝 纪》:“不治坟,欲为省。”本来堆土只是作为一种标记, 后来成为惯例,“坟”就发展出“坟墓”的意思。《说 文》:“坟,墓也。”
(三)词义发展的历史性与地区性 (四)辨析古今词义异同时应该注意的几个 问题
词义的变化与词汇的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汉语的词汇发展变化
〈一〉旧词消亡。 如:古代表示窗户的词的两个:“向” ,“牖” ,现 代则只用“窗”. 耒耜 皇宫有关的词 方言词汇(农业词汇)民俗
〈二〉新词产生: 甲骨文中有“春”“秋”两个词,“春”是 耕田、播种的季节,“秋”是收获的季节, 商代可能只有两季。周以后始分四季。 周代:“豝”(牝豕)、“豭”(牡豕)、“豵”(生六月 豚)、“豕-开”(三岁豕) “猪”(豕而三毛丛居 者)、“豚”(豕子)、“豥”(豕四蹄皆白者)、 “豨”(豕走貌)、“豷”(豕喘息) 《说文解字》, 从“豕”的字有22个

你必须掌握的50个古今异义词

你必须掌握的50个古今异义词

你必须掌握的 50 个古今异义词1. 行李:古义:出使的人,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行装。

2. 夫人:古义:那个人,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二说:“夫”语气词,无义;今,人的妻子。

3. 师徒:古义:军队士兵,如“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 ; 今,师傅与徒弟。

4. 左右:古义:动词,调遣,如“惟君左右之” ; 今,名词,表示大约,不确定。

5. 致死:古义:效死命,如“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今导,致死亡。

6. 丈夫:古义:男子,如“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 今妻,子的配偶。

7. 其次:古义:进驻,如“余何面目以视于天下乎 ?越君其次也” ; 今,次一等的。

8. 行政:古义:施行政令,如“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今,国家机关的管理工作。

9. 象人:古义:模仿人的形象,如“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今,很象人的样子1。

0. 地方:古义:土地方圆,如“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某今一,区域。

11. 东面:古义:脸朝东,如“东面而视”,-状语;今,东边。

12.面目:古义:面部,如“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 今,面貌13。

.至于:古义:到了,达到,如“吾非至于子之门,贝U殆矣”;到……结局,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时候如“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今表,示另提一事。

14. 大方:古义:专家、学者,内行的人,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今,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15.以致:古义:两个词,而招致,有动词性,如“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今,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16. 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 今,山东省。

17 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如“以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不寻常,作形容词,如“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 今,程度副词。

18. 细说:古义:“细”,小人,“说”,谗言。

蜗居的意思

蜗居的意思

蜗居的意思
蜗居,比喻窄小的住所。

常用作谦词。

“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

蜗居有个体蜗居、家庭蜗居、群体蜗居,后二种相当于蚁居,见蚁族。

蜗居有以下四个词义:
1、比喻窄小的住所。

常用作谦词。

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

2、指伏处或者潜居。

3、指的是整日缩在房间里看书、玩电脑等不愿出门的行为。

4、指在现代高速的生活节奏下,男女虽然结婚,但是因为高房价没有地方居住处境。

中国古代的状元文化

中国古代的状元文化

包拯为什么又叫“包龙图”
• 明代小说《警世通 言》,有“三现身包 龙图断冤” 。《铡美 案》剧中,有“包龙 图打坐开封府”唱词 • “龙图”不是可以随 便乱挂的,仁宗就给 包拯赐造一座楼阁, 专供张挂“龙图”之 用,称为“龙图阁”, 也作为包拯的官府。
沉香救母
杜鹃啼血
• 望帝化为的杜鹃鸟总 是昼夜不停地对千百 年来的帝王叫道: “民贵呀!民贵呀!” 但是,以后的帝王没 有几个听他的话,所 以,他苦苦地叫,叫 出了血,把嘴巴染红 了,还是不甘心,仍 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 “民贵”!
•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 记· 大学》:“《诗》云:‘乐 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 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孟子· 梁惠王 上》:“为民父母,行政,不 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 之父母也?” • 《后汉书》载杜诗为南阳太守, 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将之与前 代的召信臣相比,于是就有了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 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 方官的含义。宋初王禹偁《谪 居感事》诗:“万家呼父母。” 其自注:“民间呼令为父母官”
古代“丈夫”“妻子”称呼的由来
• 远古时期,我国许多部落 都有抢婚的习俗 。所谓七 尺男儿即由此而来。当时 的已婚女子都习惯地称自 己的男人为“丈夫”。 • 为防止抢婚,必须与妻子 保持最多不能超过“一丈” 远的距离,以便随时保护 妻子,不致被他人抢走。 这是“丈夫”一词的另一 说法。 • 妻子”一词的来历最早见 于《易经系辞》:“人于 其官,不见其妻。”
• 唐代诗人孟郊《登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 日看遍长安花”。 • 《三字经》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 结婚为“小登科”,状元及第为“大登科”。 《四喜诗》 ∶“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 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 封建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天子重英豪,文章 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伦理价 值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

蜗居.蚁居.房奴及其他

蜗居.蚁居.房奴及其他

蜗居.蚁居.房奴及其他作者:王安吉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12期“先生不弃,蜗居蚁垤(dié),暂屈一宿。

”①这是明代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在剧作《卓文君》第二折中的一句道白。

大意是说:“先生如若不嫌弃的话,就在我这寒舍中将就一夜。

”这里用了两个词语,一为“蜗居”,一为“蚁垤”。

“蜗居”的字面意思,若理解为“像蜗牛一样潜居、蜇伏”的话,那么,望文生义,“蚁居”的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像蚂蚁一样群聚生活着”。

其实,“蜗居”一词源自“蜗庐”,最早见于东晋史学家、河东名人裴松之注引《三国志·魏志·管宁传》的《魏略》篇中。

据说三国时期,有一个叫焦先的,造出一圆屋,形如蜗牛壳,故被称作“蜗牛庐”。

②后被世人引伸为自家住屋的谦称。

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诗中屡次演绎“蜗居”词汇,譬如他的《蜗庐》诗首句:“小茸蜗庐便著家,槿篱莎径任欹斜。

”③原来,过去文人叫自己的住屋“蜗居”为“蜗庐”、“蜗舍”。

再如陆游的诗句“蜗庐四壁空,也过百年中”、“蜗舍茨生草,龟肠饱淖糜”。

④可见“蜗庐”也好,“蜗舍”也罢,也就是房主人甘愿蜗居自谦的词语。

陆游在《寓怀》诗中又说:“成败两蜗角,贵贱一鼠肝。

”蜗角,是比喻很小的地方,鼠肝,即鼠的肝,比喻轻微卑贱之物。

宋代词人苏轼的词《满庭芳》也称“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⑤这里的“蜗角虚名”,又被比喻为微小的名声。

明清之际,蜗舍、蜗庐、蜗居等词已完全脱离原本“蜗牛壳”、“圆形房舍”之意,而大多是借以描述所居房屋窄小简陋。

所以,不少作品中常将“蜗”字与“窄”、“陋”、“小”等字连用。

明末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中说及:“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

”此处既非“王侯宅”又非“百姓家”的“蜗居”,实际上是个“上比不足而下比有余”的小康之户。

⑥而大多“蜗居”者,家中没有前厅后院,住所窄小、寒酸。

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公孙九娘》中,在“蜗庐”一词后加上了一个“人”字,造出“蜗庐人”一词,以喻指穷人:“可知是人家,蜗庐人那如此娟好?”因而,在现代汉语中“蜗居”便有了以下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为比喻窄小的住所,多指现代居室空间拥挤。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古今异义(yì yì)词汇总◎亲戚(qīn qi)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jiā lǐ)亲人。

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两章》)今义旁系亲属(pángxìqīnshǔ)。

◎妻子(qīzǐ)古义妻子和儿女。

例:遂率妻子荷担者。

(《愚公移山》)今义丈夫的配偶。

◎所以古义①用来,靠它来。

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②……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义更不必说。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稍稍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今义稍微。

◎唧唧古义织布机声。

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

◎豪杰古义有声望、地位的人。

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陈涉世家》)今义才能出众的人。

◎何苦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

◎肉食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今义肉类食物。

◎卑鄙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

常作谦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今义品质恶劣。

◎垄断古义山川阻隔。

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

(《愚公移山》)今义泛指把持和独占。

◎烈士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

◎牺牲古义用作祭祀的牲畜。

例:牺牲(xīshēng)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今义为正义(zhèngyì)而死。

◎交通(jiāotōng)古义交错(jiāocuò)相通。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比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比

高考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今异义词对比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卑鄙——【今义】品性低劣。

【古义】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

2.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古义】不超过。

3.是故弟于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不必——【今义】事理或情理上不需要。

【古义】不一定。

4.是女子不好。

(《西门豹治邺》)不好——【今义】坏。

【古义】不美丽。

好,容貌美。

5.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

【古义】刚刚一开始。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从而——【今义】表顺接的连词。

【古义】从,跟从:而,连词,连接的后一部分补述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7.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雀东南飞》)处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古义】处置、处理。

8.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伶官传序》)从事——【今义】①做某种事情。

②(按规定)处理。

【古义】可以泛指一般属官。

9.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毛遂自荐》)地方——【今义】①指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

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

③区域。

④部分。

【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10.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

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

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

1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非常——【今义】表程度很深的副词;【古义】意外事故.12.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感激——【今义】因得到帮助而对人产生好感。

【古义】受感动而激奋。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摘要:
1.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2.“蜗居”的来源和含义
3.其他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4.这些词语所反映出的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
正文: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就是“蜗居”。

蜗居一词源于《诗经》中的“蜗角之争”,意为像蜗牛一样在很小的空间里争夺领土。

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形容家中空间小的代名词。

除了“蜗居”之外,古代还有很多其他的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例如,“斗室”一词形容非常狭小的房间,它的来源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一斗等于十升,因此斗室就是形容房间狭小得像一个计量单位一样。

“尺椽”则形容房间小得只能放下几根木椽,意味着空间极其有限。

此外,“容膝之室”形容只能容纳双膝的小房间,形象地描绘了空间的狭窄。

这些词语所反映出的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古代,由于建筑技术和材料的限制,人们很难建造出宽敞明亮的房屋。

同时,受到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普通百姓的居住条件相对较差。

因此,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实际上也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

通过了解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
越多的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房子,不再需要用这些词语来形容家中空间小。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蜗居”在宋朝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蜗居”在宋朝

“蜗居”在宋朝细数历朝历代的住房问题,宋朝的出租房应该是最引人注目的。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正如陈寅恪所言,在经济和文化的发达程度上,无论哪个朝代都无法与宋朝相抗衡。

作为上接五代、下承元代的宋朝,住房问题已日趋紧张。

宋朝鼎盛时期,开封府的人口已超过15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与日俱增的人口,给居住带来很大压力。

此外,宋金交战以及天灾而导致大量难民南迁,也成了开封附近城市住房问题日趋紧张的重要原因。

民众的大量涌入,自然带动租赁市场的发展。

于是很自然地,宋朝出现了如现代出租房或者旅馆式的住房,这种住房属于国家房产,有专门的官员负责看管,在当时称为“店宅务"或者“楼店务”,是国家行政机关之一,州县一级的城市几乎都设有“店宅务”。

“店宅务”收来的房租,除了供日常官员的工资和开销外,其他都要上缴到国库,由此可见,房租成了宋朝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

宋朝时,在开封做官的官员,无论官大官小,大多数都是租房过日子。

“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苏轼的弟弟苏洵一生是在出租房里度过的,因而才会徒生感慨.欧阳修的《闲居五咏》里有首《买宅》“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东家欲迁去,余积尚可捐”,说的也是与苏洵差不多的状况。

“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谨则住僧舍或僦居”.北宋宰相寇准为官40年,也不由发出尚无住宅而四处租房借居的感慨,人称其为“无地起楼台"的宰相。

这些状况的出现,除了与当时不能在开封建房的规定外,很大程度与住房紧缺有关。

宋朝江休复《江邻几杂志》里有:“望月初请料钱,觉日月长;到月终供房钱,觉日月短"的句子。

诗句形象地道出了当时人们租房的心理状态,颇有点现代人月月缴纳房租的味道。

在雨雪或者瘟疫灾害频发时期,朝廷一般都会适时颁发一些减免房租的政令。

宋英宗下诏州县长吏,“遇大雨雪,蠲僦舍钱三日,岁勿过九日,著为令.”天降大雪,民众缴纳不起房租,皇帝能亲自下令减免房租,这实在是件大好事。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摘要:
1.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
2.词语的含义与用法
3.古代家庭生活与现代的差异
正文:
在古代,形容家中空间小的词语有很多,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居住环境。

这里列举几个常见的词语:
1.“斗室”:这个词语指的是一个非常小的房间,空间狭窄,仅能容身。

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居住的地方非常狭小,生活条件较差。

2.“陋室”:这个词语的意思与“斗室”相近,也是形容房间狭小、简陋。

不过,“陋室”更多地强调房间的简陋和破旧,显示出主人生活的艰辛。

3.“蜗居”:这个词语现在也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狭小。

它来源于古代人们对蜗牛生活的观察,蜗牛身体小,但居住的地方却很大,因此人们用“蜗居”来形容家中空间虽然小,但居住者却能充分利用空间的情况。

古代家庭生活与现代有很大的差异,首先,古代的房屋结构和设计与现代不同,空间利用率较低,导致家中空间较小。

其次,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贫富差距大,很多贫苦人家居住条件较差,家中空间自然较小。

再者,古代家庭观念与现代不同,多子多福的观念导致家庭人口较多,而家中空间有限,使得居住环境更加拥挤。

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生活条件的艰苦,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描绘能力和语言智慧。

居三年的意思文言文

居三年的意思文言文

居三年的意思文言文1. 古文中"居"的意思居 <;动>(象形。

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

本义:蹲着)同本义。

后作“踞”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说文》不宜居见长者。

――《史记》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左传》居住则居可知矣。

――《易·系辞下》仁者居之。

――《吕氏春秋·离俗》卒不居赵地。

――《吕氏春秋·达郁》寝居直梦。

――《淮南子·地形》居者,居其所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面山而居。

――《列子·汤问》楚人居jū⒈住:~住。

~民。

面山而~。

⒉住处:迁~。

故~。

家~何处?⒊坐:~中。

〈引〉处于,位于:~安思危。

⒋当,任:~职。

不以功臣自~。

⒌积蓄,储存:~物积富。

奇货可~。

⒍占,占据:~高临下。

二者必~其一。

⒎停留,固定:岁月不~。

居jī 1.语助词。

居jù 1.通"倨"。

傲慢。

2.通"锯"。

参见"居牙"、"居属"。

2. 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可以看看参考的链接,非常详细。

以后自己也可以去那里找。

◎ 居jū 〈动〉(1)(象形。

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

本义:蹲着)(2)同本义。

后作“踞” [squat;sit] 居,蹲也。

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

——《说文》不宜居见长者。

——《史记》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

——《左传》(3)居住[dwell;live;reside] 则居可知矣。

——《易·系辞下》仁者居之。

——《吕氏春秋·离俗》卒不居赵地。

——《吕氏春秋·达郁》寝居直梦。

——《淮南子·地形》居者,居其所也。

——《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天王出居于郑。

“蜗居、蚁居”现象研究

“蜗居、蚁居”现象研究

“蜗居、蚁居”现象研究摘要:“蜗居”“蚁居”称谓的背后,是现实的残酷写照。

本文就“蜗居”、“蚁居”这两个热门词汇展开深入探讨,研究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蜗居蚁居随着电视剧《蜗居》热播之后,蜗居一词大行其道,以其形象的比喻、丰富的内涵成为人们口中的流行语。

现在,蚁居一词也开始向这一领域进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大片市场。

那么什么是蜗居、蚁居现象呢?又是什么原因产生了这一现象呢?一、何谓“蜗居、蚁居现象”“先生不弃,蜗居蚁垤(dié),暂屈一宿。

”这是明代有名的戏曲理论家、剧作家朱权在剧作《卓文君》第二折中的一句道白。

大意是说:“先生如若不嫌弃的话,就在我这寒舍中将就一夜。

”根据“蜗居”的字面意思,若理解为“像蜗牛一样潜居、蜇伏”的话,那么,望文生义,“蚁居”的字面意思,便可理解为“像蚂蚁一样群聚生活着”。

无所不知的百度对蜗居是这样定义的:1、比喻窄小的住所。

常用作谦词。

2、伏处;潜居。

对蚁居的定义则是这样的:蚁居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聚居村”。

蚁居,顾名思义,比蜗居还要小。

大学生上大学时有“天之骄子”的美称,一毕业就沦落为蚁居一族。

从现状看,该群体主要是一些毕业5年左右、年龄在22岁至29岁之间的青年,其中九成是“80后”。

他们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教育培训、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聚居于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

高知、弱小、聚居是“蚁族”的特点,他们是有如蚂蚁般弱小的强者。

蚁居具有两大基本特征。

1、目前状况方面:第一,群居,由于工资待遇处于较底层,所以他们只能靠群居在简陋低价的聚居房内;第二,工作不稳定,经常要更换工作而且所从事的都是一些门槛不高的低收入工作。

2、人群自身特征:基本上都是80后,受过高等教育生活在一线城市所学专业不具竞争力,家庭背景较差(其中大多出身农村)但却有着远大抱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蜗居”:古今词义大不同
“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词。

“蜗居”一词最早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但后来渐成“屋宇窄小”的代名词,这种变化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三国魏晋时期。

晚清学者徐时栋曾对“蜗居”一词颇感兴趣,但因不解其意而问及友人:“物之小者甚多,何必以屋小为蜗居?”友人对此“皆不能答”。

后徐时栋在对蜗牛做过一番考察后,恍然大悟。

其曰:“盖凡壳虫不一,大小亦不等。

然虫身长大,则壳与之俱长。

惟蜗牛,始生时在壳中。

及稍长,即脱壳而去,壳不与其身俱长也。

以譬人家屋小,不能容多人耳。


徐氏对上述解释颇感得意,而对五代后唐时人马缟在《中华古今注》中的解释则不以为然。

《中华古今注》曾称:“野人为圆舍,状如蜗牛,故曰蜗舍。

”即从建筑形状的角度,以“蜗牛”一词比喻“圆舍”。

然而在徐氏看来,“蜗居”是用以形容“屋小”而非“屋圆”,进而反驳道:“物
之圆者,何独蜗牛?且蜗牛亦何尝圆也?”(见《烟屿楼笔记》)
据目前所见及,最早以“蜗”字形容居住环境的是《三国志·魏书·管宁传》。

该书记载,汉末隐士焦先露首赤足,结草为裳,“自作一瓜牛庐,净扫其中;营木为床,布草蓐其上。

”经裴松之的考证,此处“瓜”字当为“蜗”字解,且裴氏对此补充解释道:“蜗牛,螺虫之有角者也,俗或呼为黄犊。

先等作圜(同圆)舍,形如蜗牛庐。

”可见,至迟在《三国志》成书之晋朝,已有“蜗牛庐”一称,且据裴松之所注,蜗牛庐确系为“圆舍”。

另据西晋崔豹《古今注·鱼虫》中的解释,“蜗牛,陵螺也。

野人结圆舍如其缪,故曰蜗舍”。

从此点来看,《中华古今注》中以“蜗舍”比喻“圆舍”实与魏晋以来的解释一脉相承。

当然,上述所提“圆舍”不敢说其必不简陋,但起先“蜗居”一词主要用来比喻屋之形状而非大小,已属显然。

那么,三国魏晋之际,本以形容“圆舍”的“蜗居”,何时逐渐变成后世专指“屋宇窄小”的代名词呢?
据大量材料显示,唐宋之际,蜗牛庐(或蜗庐)、蜗舍等称不绝于史,且对早先魏晋“蜗牛庐”的故事多加提起,
但“蜗”字具体语义已由原先“圆形”而向“窄小”发生转变,甚至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如唐初骆宾王有诗言:“鹑服长悲碎,蜗庐未卜安。

富钩徒有想,贫铗为谁弹。

”而白居易更是言及:“庭小同蜗舍,门闲称雀罗。

火将灯共尽,风与雪相和。


在宋代一些失意贫居的文人诗词中,常可感受其“蜗庐”生活的苦寒。

如陆游曾多次以“蜗居”一词入其诗文:“局蹐蜗庐迮,萧条鹤发新。

途穷贫入梦,身老病欺人。

”宋人黄庭坚亦有“孤材小蜗舍,乞火乾履袜”留于后世。

当然,唐宋之际,“贫穷”者并未落魄到动辄遭人不耻的地步,故而宋代与“蜗居”相关的故事,时常也散发着“穷且守道”“贫益志坚”的逸致豪情。

如唐人李商隐即吟唱道“自喜蜗牛舍,兼容燕子巢。

绿筠遗粉箨,红药绽香苞。

”宋人在编纂《册府元龟》时,颇为陶醉于后周萧太圜田园式的“蜗居”生活,即“面修原而带流水,倚郊甸而枕平皋,筑蜗舍于丛林,构环堵于幽薄。

近瞻烟雾,远睇风云,藉纤草以荫长松,结幽兰而援芳桂,仰翱禽于百仞,俯泳鳞于千浔”。

明清之际,蜗舍、蜗庐、蜗居等词已完全脱离原初“圆舍”之意,而大多是借以描述所居房屋窄小简陋。

有意思的是,明清大量反映当时市井生活以及颇能折现时人心境的小
说中,即常将“蜗”字与“窄”“陋”“小”等字连用。

明末凌蒙初在《初刻拍案惊奇》卷2中说及:“窄小蜗居,虽非富贵王侯宅;清闲螺径,也异寻常百姓家。

”此处既非“王侯宅”又非“百姓家”的“蜗居”,实际上是个“上比不足而下比有余”的小康之户。

“蜗居”窄小不能容纳多人,自然成为时人不能或不愿留人住宿的绝好理由。

清代小说《棚闲话》中写及一位老人拒绝请求留宿者,即以“屋宇蜗小,不敢相留,须往前村二三十里方有歇店”为辞。

《儒林外史》11回中也提及杨执中不欲挽留三先生、四先生住宿,便言“奈乡下蜗居,二位先生恐不甚便”。

《聊斋志异》卷4中写一书生见到“笑弯秋月而羞晕朝霞”的公孙九娘时,不无偏见地赞道:“可知是大家,蜗庐人焉得如此娟好!”在这里,“蜗庐”几成“贫贱”的代名词而颇具贬义色彩。

明清之际,因“蜗居”一词的频繁使用,甚至致其原初的词性亦时有变化,如《兰花梦》第22回提及银屏准备到宝林的闺房“细看看”时,宝林便说道:“没有看头,蜗居得很!”此处“蜗居”二字已由原来的名词转变成形容词。

明清小说之中的蜗陋等词,有时固属剧中主角谦虚自抑之语,但作为剧外主角的作者频频使用这些词语,亦能间接折现出时人因居所窘迫而产生的局促之感。

当然,明清文人时以“蜗居”自谦居所简陋,有时亦是表露自己的高风亮节。

同光中兴名臣曾国藩曾作“蜗庐抱奇景,高视羲皇前”一诗,益见其豪迈乐观之胸襟;清人梁章钜所吟“不辞蜗室陋,讵烦鹊枝绕”及方浚师对“静爇炉烟,蜗居频扫;归谋斗酒;蚁酿新藏”生活的讴歌,则反映出二人皆不以贫为苦的闲情逸致。

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只为一己之身而考虑的隐士般的“蜗居”生活,颇与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不符,故而曾引起清人吴子光的激烈反对,其称:“士君子志存利济,已无力置万间广厦庇寒士以欢颜,乃仅为一身一家之谋,即水榭风亭比之玉山佳处,亦不过自了汉耳,而况草草蜗牛庐欤?”(《台湾纪事》卷2)
民国之际,“蜗牛庐”一语仍时常见于词林语汇之中。

鲁迅在1930年在一次学校演讲中批评当时政治环境不利于“象牙塔文艺”的发展时讽刺道:“不久可以出现的,恐怕至多只有几个蜗牛庐。

”其后来的《二心集》序言中解释道:“蜗牛庐者,是三国时所谓‘隐逸’的焦先曾经居住的那样的草窠,大约合现在江北穷人手搭的草棚相仿,不过还要小,光光的伏在那里,少出,少动,无衣,无食,无言。

”在鲁
迅的眼里,魏晋时期“蜗牛庐”已完全变成当时“江北穷人手搭的草棚”之类的设施,最终使其原初“圆舍”之义完全淹没不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