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海藻中半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分析

合集下载

两种海藻饮品及其风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种海藻饮品及其风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两种海藻饮品及其风味物质检测方法的研究的开题
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海藻是一种常见的海洋生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矿物质、多糖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海藻饮品是一种将海藻与其他食材混合制成的饮品,常常为多种口味和口感。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海藻饮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因此,对海藻饮品的品质和安全进行检测以保障消费者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味物质是影响食品品质的重要因素,往往是决定食品是否受欢迎的关键之一。

对海藻饮品中风味物质的检测和分析可以了解其风味特征和风味质量,为改进产品组配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1. 海藻饮品的品质检测
采用常规的食品检测方法检测海藻饮品的品质,包括外观检查、pH 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总酸含量等指标。

同时,对海藻饮品中的微生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进行检测,以保障产品的安全性。

2. 海藻饮品中风味物质的检测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海藻饮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和确定。

同时,通过口感评价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风味物质与口感的关系。

三、研究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可以对海藻饮品的品质和风味物质进行全面的检测和分析,了解其品质和风味特征,为生产和改进产品组配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能够保障消费者健康,提高海藻饮品的安全性和营养价值,推动海藻饮品的健康发展。

海藻中砷的含量,分布及化学形态的研究

海藻中砷的含量,分布及化学形态的研究

海藻中砷的含量,分布及化学形态的研究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其中,砷通过水溶液、飞沫、营养盐,以及燃烧等方式被彻底排放到水体中,并和海藻一起,形成了对环境和生物急剧危害。

因此,对海藻中砷的含量、分布及其化学形态进行研究,对于揭示砷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运输路径和影响、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意义。

一、海藻中砷的含量1、含量分布砷在海藻中的含量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包括海域的营养状况、水量及植物体内的降解还原反应等,对砷的含量有显著影响。

具体而言,砷的含量是随有机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而有机质浓度又与水深和陆源泥沙有关,这表明海藻中砷含量具有一定的空间显著性和季节性,其含量分布与海域特性有很强的相关性。

2、影响因素受污染物来源的影响,海藻中砷含量显著高于富营养化海域。

海水和海藻中砷的质量平衡受营养物质积累、光合作用和大气降水以及砷的迁移性和代谢方式的双重影响。

另外,有机质、热量以及无害污染物的存在,也会影响砷的含量。

二、海藻中砷的分布1、在水相中的分布海洋中砷的分布受到水温、溶解性、pH值、对电荷和有机质等因素的影响,砷在水中以氯化和硫酸根形式存在,其主要形式为价态砷,即H3AsO4和H2AsO4^-。

随着水温的升高,H3AsO4和H2AsO4^-分别转变成HAsO22-和HAsO32-,而砷的含量会减少。

2、在沉积和生物物质中的分布从自然界不同层面来看,砷在溶解物生物物质体中有较高的积累和低的浸入,另外在沉积物生物物质体中也可以看到较高的积累和较高的浸入,但与溶解物不同的是,沉积物砷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而海藻体内所含砷量,受砷污染物质类型,外部环境水流,海藻体内细胞渗透性等因素共同影响。

三、海藻中砷的化学形态1、在溶解物中的形态溶解物中的砷一般以H3AsO4或H2AsO4^-的形式存在,其中H3AsO4在酸性条件下更容易形成,越酸性的水体,H3AsO4的含量越高;当水体处于中性条件或碱性时,H2AsO4^-的比例可明显增加。

杜氏盐藻挥发性物质的JS—SPME—GC—MS分析

杜氏盐藻挥发性物质的JS—SPME—GC—MS分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 a s c h r o ma t o g r a p h y — m a s s s p e c t r u m( G C - M S ) .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4 7 v o l a t i l e c o mp o u n d s i n D u n a l i e l l a S a l i n a w e r e i s o l a t e d
YAN S h u a n g, W ANG L i -y i n g, W ANG Co n g, XU Ya n g —c a n g
( T i a n j i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a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C h e n i f s t r y , C o l l e g e o f Ma r i n e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S c i e n c e s , T i a n j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 , T i a n j i n 3 0 0 4 5 7 ,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 T h e v o l a t i l e c o mp o n e n t s i n D u n a l i e l l a S a l i n a w e r e d e t e r m i n e d b y h e a d s p a c e s o l i d p h a s e mi c r o e x t r a c t i o n ( S P M E) a n d

水质中57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作业指导书

水质中57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作业指导书

水质中57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1.目的本SOP规定了水质中57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过程。

2. 范围适用于实验室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海水中57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测试项目。

3. 规范性引用文件《水与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4.3.2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测定EPA Method 8270d 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美国环保署方法《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有机物指标》GB/T5750.8-2006 附录B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4. 方法原理采用液液萃取对样品中的57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提取,萃取液经过脱水、浓缩、佛罗里硅土柱净化、定容后,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根据保留时间、质谱图或特征离子进行定性,内标法定量。

5. 试剂和材料5.1 二氯甲烷:农残级,DUKSAN。

5.2 正己烷:农残级,DUKSAN。

5.3 丙酮:农残级,DUKSAN。

5.4 SVOCs标准溶液:64种半挥发性有机物混标(A,M-8270-AG01-ASL,ρ=1000μg/ml,溶剂为正己烷),用正己烷稀释到100μg/ml 混合后作为贮备溶液。

5.5 SVOCs替代物:2-氟苯酚、苯酚-D5、硝基苯-D5、2-氟联苯混标(A,M-8270-SS,ρ=4000μg/mL,溶剂为正己烷)用正己烷稀释到100μg/mL作为贮备溶液;用正己烷稀释到1μg/mL的混标作为工作溶液样品萃取前加入,用于跟踪样品前处理、分析过程的回收率。

5.6 SVOCs定量标:1,4-二氯苯-D4、萘-D8、苊-D10、菲-D10、屈-D12混标(A,Z-014J,ρ=4000μg/ml,溶剂为正己烷),用正己烷稀释到100μg/ml作为贮备溶液;用正己烷稀释到1μg/ml作为工作溶液,上机测试前加入,用于气质分析的定量。

5.7 混合溶液:9/1(V/V)二氯甲烷/正己烷混合溶液。

两种中国凹顶藻属(Laurencia)海藻的化学成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两种中国凹顶藻属(Laurencia)海藻的化学成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两种中国凹顶藻属(Laurencia)海藻的化学成份及其生物活性研究凹顶藻属(Laurencia)海藻系红藻门,红藻纲,仙菜目,松节藻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低潮线附近及深海区,全球约135种,其中我国海域已查明的有31种。

凹顶藻属海藻富含结构新颖并具显著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

这些次级代谢产物按结构类型可分为C15乙酸原类、倍半萜、二萜、三萜、生物碱及甾体等六种类型,其中倍半萜和C15乙酸原类最为常见,该两类分子以卤代著称,并具有显著的抗菌、杀虫和细胞毒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

在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过程中,我们对采集于中国浙江省南麂岛海域的冈村凹顶藻(L. okamurai)和复生凹顶藻(L. composite)进行了系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两种新鲜凹顶藻属海藻样品分别用酒精提取,所得浸膏经乙醚萃取后用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等多种层析方法共分离得到80单体化合物(6个化合物在2种凹顶藻中均分离得到),包括:68个倍半萜、5个二萜、1个三萜、5个脂肪酸类和1个甾体类。

化合物的结构及相对构型是在光谱学分析[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和旋光]、化学沟通及与报道的已知化合物数据比较的基础上确定的;其中1个得到了单晶X-衍射实验的证实;化合物的绝对构型是通过单晶x-衍射、化学转化及相应的生源途径确定的。

在这些化合物中,共发现了31个新结构化合物和1个新天然产物。

从冈村凹顶藻(L. okamurai)中共分离得到44个化合物,其中新结构化合物10个。

这些新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7个倍半萜[4个月桂烷型3a-hydroperoxy-3-epiaplysin (1-11)、3β-hydroperoxyaplysin (1-13)、laurepoxyene (1-22)、8,14-dibromoaplysin(1-23)、1个没药烷型(5S)-5-acetoxy-β-bisabolene (1-26)、1个laurokamurane型laurokamurene D(1-24)以及1个seco-laurokamurane型seco-laurokamurone(1-25)、1个倍半萜二聚体isolaurebiphenyl(1-32)以及2个脂肪酸类(1-39、1-40)。

HS-SPME-GC-MS分析螺旋藻挥发性成分

HS-SPME-GC-MS分析螺旋藻挥发性成分

Z H A N G L i — j u n , X U B a i — q i u , WA N G J i n — l i n , L U O H u a n — z h o n g , C H E N Wa n - x i a , L I N We i - q i a n g
七烷( 平均相对含量为 6 4 . 5 2%) 、 十五烷( 平均相对含量为 8 . 5 9% ) 、 二 氢猕 猴 桃 内酯 ( 平均相对含量为 7 . 2 1 %) 、 8 一 紫
罗 兰酮 ( 平 均 相 对含 量 为 6 . 6 5 %) 和 十 六烷 ( 平 均相 对 含 量 为 4 . 2 9%) 。
HS — S P ME — GC — MS 分析螺旋藻挥发性成分
张丽君 , 许柏球 , 王金林 , 罗欢忠 , 陈晚霞 , 林伟 强
( 深圳 职业技术学 院 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 广东 深圳 5 1 8 0 5 5 )
摘 要: 以钝顶螺旋藻藻粉为原料 , 对其腥味 物质进行分析 。 采用顶 空固相微 萃取 和气相 色谱 一 质谱联 用技 术 , 对钝
c o n t e n t 8 . 5 9% ) , D i h y d r o a c t i n i d i o l i d e (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7 . 2 1%), B — i o n o n e (r e l a t i v e c o n t e n t 6 . 6 5% )a n d
Ab s t r a c t : Th e S pi r u l i n a pl a t e n s i s wa s s e l e c t e d a s ma t e r i a l a n d t h e o d o r la f v o r c o mp o n e n t s wa s a n a l y z e d. T h e v o l a t i l e c o mp o n e n t s wa s d e t e r mi n e d b y He a d s p a c e s o l i d p h a s e mi c r o e x t r a c t i o n c o mb i n e d wi t h g a s

海藻产品研究报告

海藻产品研究报告

海藻产品研究报告
海藻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的生物,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因此,海藻产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研究。

本报告将对海藻产品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应用前景。

1. 海藻成分分析:
海藻主要成分包括蛋白质、多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

其中,藻酸、离胞胶和寡糖是海藻中主要的多糖成分,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清除自由基、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2. 海藻产品的保健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海藻产品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降血脂、降血糖等保健作用。

海藻中的多糖和蛋白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感染和炎症;海藻中的脂肪酸可以调节血脂和血糖水平,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海藻产品的应用前景:
海藻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在食品方面,海藻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原料,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在医药方面,海藻可以开发成抗肿瘤、抗炎、抗菌药物;在化妆品方面,海藻可以提取有效成分,具有保湿、抗衰老、美白等功效。

此外,海藻还可以用于生物能源的开发、废水处理等方面。

综上所述,海藻产品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保健作用,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同时也需
要加强海藻资源保护、提高提取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以支持海藻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海味中的脂肪酸〔挥发物〕化学分析方法

海味中的脂肪酸〔挥发物〕化学分析方法

海味中的脂肪酸〔挥发物〕鱼和其他海产品柱色谱法A仪器A.a蒸汽蒸馏装置装置的组成:能提供恒速蒸汽以产生恒速蒸馏的烧瓶〔3L〕,蒸馏烧瓶,冷凝器和200ml容量瓶。

瓶颈中部附加的侧臂〔外径约9mm〕和蒸汽导入管〔外径约10mm〕的标准蒸馏烧瓶。

蒸汽发生器的加热线圈是1.5m长的28号镍铬合金丝〔或等效的〕缠成的直径约为6mm的空心管状线圈,经加热发红再回火制成的。

引入烧瓶的是铜的或其他非铁的金属丝,直径约2mm。

将导线和接点绝缘并屏蔽,避免可能的短路和电击。

$$只要处理能力在方法规定的范围并能在醋酸蒸馏时得到57±2%的回收率,任何类似的装置都可用。

A.b层析管约15×250mm。

A.c配备有压力调节器的压缩空气或压缩氮气钢瓶气源如无这样的装置,下列系统也适用:用两孔橡胶塞塞住有侧臂的1L烧瓶,通过塞子上的一个孔插入70cm长的玻璃压力管,使其达到瓶底;从另一个孔插进约8cm长的玻璃管,其上端用橡胶管与色谱管顶部相接。

在烧瓶侧臂接上手动橡胶吸气球,向烧瓶注入1.5cm深的汞〔压力计管里的汞柱高指示系统压力,25cm约等于5lb〕。

在烧瓶与色谱管的连接管线中配上合适的活塞,以便未接上色谱管时,维持接受器的压力,在侧壁和管之间插入第二个塞子,防止手动吸气球内的压力泄漏。

A.d橡胶球5ml〔滴瓶上所有类型〕。

A.e微型漏斗布氏型,容量2ml,底为粗孔烧结玻璃滤盘。

B试剂B.a丁醇氯仿溶液1%。

用1/2体积的水洗三遍USPCHCl3,除掉其中乙醇。

加10ml正丁醇到1L经水洗的、于分离器内的氯仿中,剧烈振摇;再加25ml水、振摇。

静置,至下层清晰,排出。

弃去上层水。

清液中放入颗粒状无水硫酸钠贮存。

B.b丁醇氯仿溶液10%。

向分液漏斗中的900mlUSP氯仿加入100ml正丁醇,剧烈振摇;加25ml水,再振摇。

静置,至氯仿层澄清、排出;弃水层,清液中放入颗粒状无水硫酸钠贮存。

B.cAlphamine红R指示剂溶50mg3-〔4-苯胺基-1-萘基偶氮〕-2,7-萘二磺酸单铵在25ml水中〔用1滴指示剂在20ml水中产生的红色溶液,必须再加1滴0.01NHCl即变为紫色〕,每周制备新液。

海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组成分析

海藻多糖的分离纯化和组成分析
4
- S- a,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多糖的分子量为 6. 8 10 , 气相色谱分析其单糖组成为鼠李糖、 葡萄糖和半乳糖, 其摩尔比依次 为: 4. 30 1. 00 1. 88。 关键词 海藻; 多糖 ; 分离纯化; 组分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03) 05- 0710- 01 中图分类号 S555+ . 6
TA Purifier 10 快 速纯 化系 统 ( 瑞 典 Pharmacia) ; Ultrospec 3100 pro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瑞典 Pharmacia) ; GC- 16A 气相色谱仪( 日本 Shimadzu) ; PE1730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 美国 Perkin Elmer) ; Alpha 1- 2 冷冻干燥机 ( 德国 Christ) 。 标准葡聚糖 Dxetran T- 500、 T- 70、 T- 40、 T- 10、 Superdex 200 为 Pharmacia 产品, DEAE- Cellulose 52 为 Whatman 产品, 其他 试剂和标准单糖均为进口或国产分析纯。 1. 2 海藻多糖的提取分离 称取1 kg 海藻, 剪碎, 加 2 倍 体积蒸馏水, 60 水浴提取 8 h, 浸提 3 次, 提取液浓缩至 1/ 3 体积, 加 3. 5 倍无水乙醇, 在冰箱中静置 12 h 后离心, 收集沉淀, 冷冻干燥得海藻粗多糖。将粗多糖溶于 pH 值 7. 2、 浓度 0. 02 mol/ L 磷酸缓 冲液( PBS) 中, 通过 DEAECellulose- 32 阴离 子 柱 ( 3. 5 cm 50 cm ) , 用 浓 度 0. 02 mol/ L PBS、 0~ 0. 75 mol/ L NaCl 梯度 洗脱, 流速为 0. 8 ml/ min、 4 ml/ tube, 苯酚- 硫酸法检测收集糖峰。透析冷冻干

生物发酵脱腥海带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生物发酵脱腥海带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引言:海带(Lami naria japonica)是一种兼具食用和药用的经济海藻,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不但可以为人们活动提供所需要的能量,而且其中的多糖、粗纤维还能促进人们肠胃的蠕动,缓解便秘。

未经脱醒的海带,会对市场消费产生影响。

去除海带的腥味是其深加工的关键技术问题。

一、海带简述海带(Laminariarijaponica),别名昆布、纶布、江白菜,是生长在低温海水中的一种多年生大型藻类,在我国以养殖为主,是普遍食用的经济藻类之一。

海带含有碘、甘露糖胶、岩藻糖、膳食纤维、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60多种功效成分,高蛋白质低脂肪,药食两用,被称为“海上之蔬”“长寿菜”。

海带的化学成分受生长环境、季节、海域等影响。

海带能缓解血液酸碱度过低引起的碱性元素等被过多消耗的症状,被称为“碱性食物之冠”,其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海藻鲜味,是优良的天然调味品原料。

海带能抑制海洋酸化,且在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巨大。

碘能预防甲状腺肿,日本食用海带和其他的海产品较多,甲状腺肿发病率世界最低。

海带含较多甘露醇,能利尿消肿、缓解药物中毒等,可防治水肿、慢性气管炎、动脉硬化、贫血、高血压、慢性肝炎、青光眼等多种疾病,同时能提高免疫力;海带含有的褐藻糖胶,能使放射性物质随大便排出体外。

海带除了可食用外,在医药、纺织、国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被称为可种植的能源。

二、材料与方法1.材料与试剂 。

盐渍海带:新鲜海带用35%的食盐盐渍24h 后,于-20℃速冻保藏所得。

由福建省红太阳精品有限公司提供。

菌种: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R37(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和酿酒酵母 J4 (Saccharomyces cerevisia)均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食品)加工重点实验室提供。

2.仪器与设备。

BS110S电子天平,赛多利斯科学仪器(北京)有限公司;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国华电器有限公司;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岛津科技有限公司;色谱柱为DB-5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 μm),SPME手动进样手柄及固定搭载装置50/30μmDVB/CAR/PDMS萃取头,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20mL顶空进样瓶,美国Supelco公司;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苏州华美辰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HS_SPME_GC_MS分析螺旋藻挥发性成分

HS_SPME_GC_MS分析螺旋藻挥发性成分
由表1可以看出螺旋藻经65mpdmsdvb萃图1螺旋藻挥发性成分总离子流图gcmstotalionicchromatogramofaromacomponentsinspirulinaplatensisfig12500000200000015000001000000500000丰度500100015002500时间min2000表1螺旋藻挥发性主要成分相对含量表table1therelativecontentofaromacomponentsinspirulinaplatensis序号rtmin化合物名称分子式相对含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821293049642144601473315059155201601216491167781731118714201352059023082235572730026二甲基环己醇14二甲氧基2甲苯3壬烯2酮155三甲基6乙酰甲基环己烯十四烷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紫罗兰酮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2丁酮十六烷4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紫罗兰酮十五烷二氢猕猴桃内酯十六烷8十七烯十七烷61014三甲基2十五烷酮9十七酮叶绿醇c8h16oc9h12o2c9h16oc12h20oc14h30c13h20oc13h22oc16h34c13h20oc15h32c11h16o2c16h34c16h32c16h34c19h36oc16h32oc20h40o0361170750580440352370216308597214081356452065064047检测分析张丽君等
2种,相对含量占总挥发物的 0.84 %;环烃类化合物 三甲基-1-环己烯-1-基)-3-丁烯-2-酮、4-(2,6,6-三
1种,相对含量占总挥发物的 0.58 %;芳香族化合物鉴 甲基-1-环己烯-1-基)-2-丁酮) 相对含量为 9.02 %,

水质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水质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

FHZHJSZ0161 水质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F-HZ-HJ-SZ-0161水质—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1 范围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系指可在有机溶剂中分配,同时可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一大类化合物。

按照萃取条件的不同还可将这一大类有机物区分为碱-中性可萃取有机物和酸性可萃取有机物,包括有机氯农药、PCBs、有机磷农药、多环芳烃类、氯苯类、硝基苯类、硝基甲苯类、邻苯二甲酸类、亚硝基按类、苯胺类和氯代苯胺类、卤代烃类、卤代醚类、联苯胺类、氯代联苯胺类、呋喃类、苯酚类、氯代酚类和硝基酚类等。

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同时,伴随的环境污染使得这类有机污染物在环境样品中广泛存在。

本方法的检测限见表1和表2,但它随仪器和操作条件而变,适用于饮用水、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和工业废水等的监测。

2 原理分别在碱性和酸性条件下,以二氯甲烷萃取水和废水中的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被浓缩后的有机溶液可直接进行GC-MS分析,或者经过进一步净化,再以GC-MS检测。

表1 碱-中性可萃取有机物化合物定量离子(m/z)参考离子(m/z)检测限(µg/L)萘128 129、127 1.6苊152 151、153 2.5二氢苊154 153、153 2.5芴166 165、167 2.5菲178 179、176 5.4蒽178 179、176 2.5荧蒽202 101、203 2.2芘202 200、203 1.9苯并[a]蒽228 229、226 7.8 228 226、229 2.5苯并[b]荧蒽252 253、125 4.8苯并[k]荧蒽252 253、125 2.5苯并[a]芘252 253、125 2.5苯并[ghi] 276 138、277 2.5茚并[1,2,3-cd]芘276 138、277 2.5二苯并[a,h]蒽278 139、279 2.5二苯并呋喃168 139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63 196、164 1.6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49 177、150 1.9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49 150、104 2.5 邻苯二甲酸丁基苯基酯149 91、206 2.5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149 167、279 2.5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149 167、43 2.5 α-BHC 183 181、109β-BHC 181 183、109γ-BHC 183 181、109 4.2 δ-BHC 183 181、109 3.1 р,рˊ-DDD 235 237、165 5.6 р,рˊ-DDE 246 248、176 2.8 р,рˊ-DDT 235 237、165 4.7 艾氏剂66 263、220 1.9 狄氏剂79 263、279 2.5 异狄氏剂263 82、81异狄氏剂醛67 345、250甲氧滴滴涕227 228、152、274 10 硫丹Ⅰ195 339、341硫丹Ⅱ337 339、341硫丹硫酸酯272 287、422 5.6 氯丹373 375、377七氯100 272、274 1.9 环氧七氯353 355、351 2.2 毒杀酚159 231、233马拉硫磷173 125、127、93 50 对硫磷109 97、291、139甲基对硫磷109 125、263、79 40 倍硫磷278 125、109、169、153敌敌畏109 185、79、145 10 百治磷127 67、72、109、193久效磷127 192、67、97、109甲拌磷75 121、97、260乐果87 93、125、143 20 三硫磷157 97、121、342、159 10 毒虫威267 269、323、325 20 苯硫磷157 169、185、141 10 伏灭硫磷218 125、109、217伏杀硫磷362 226、210、364二(2-氯乙基)醚93 63、95 5.7二(2-氯乙氧基)醚93 95、123 5.3 二(1-氯异丙基)醚45 77、121 5.7 4-溴苯基苯基醚248 250、414 1.9 2-氯苯基苯基醚204 206、141 4.2 4-氯苯基苯基醚204 206、141 4.2 1,3-二氯苯146 148、111 1.9 1,2-二氯苯146 148、111 1.9 1,4-二氯苯146 148、111 4.4 1,2,4-三氯苯182 182、145 1.9 1,2,4,5-四氯苯216 214、179、108五氯苯250 252、108、248、215六氯苯284 142、249 1.9 六氯丁二烯225 223、227 0.9 六氯环戊二烯237 235、272六氯乙烷117 201、199 1.6 六氯丙烯213 211、215、1171-氯代萘162 127、1642-氯代萘162 164、127 1.9 硝基苯77 123、65 1.9 1,4-二硝基苯168 75、50、76、931,3-二硝基苯168 76、50、75、921,2-二硝基苯168 50、63、741,3,5-三硝基苯75 74、213、1202,6-二硝基甲苯165 89、182 1.9 2,4-二硝基甲苯165 63、182 5.7 异佛尔酮82 95、138 2.2 二苯胺169 168、167苯胺93 66、652-硝基苯胺65 92、138 50 3-硝基苯胺138 108、92 50 4-氯苯胺127 129、65、92 20 3,3ˊ-二氯联苯胺252 254、126 16 N-亚硝基二正丙胺42 74、44 10 N-亚硝基二苯胺169 168、167 10260、292PCB-1016 222224、260 30 PCB-1221 190224、260PCB-1232 190256、292PCB-1242 222362、326 30PCB-1248 292362、326PCB-1254 292362、394PCB-1260 3603 试剂3.1 二氯甲烷,残留农药分析纯。

干制过程中水生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

干制过程中水生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

干制过程中水生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摘要:水生植物在干制过程中会发生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植物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水生植物在干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并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在干制过程中会发生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和转化,其中损失主要表现为挥发性成分的挥发和氧化分解,而转化主要表现为挥发性成分的结构改变和转移到干燥产物中。

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干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处理时间等因素对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为水生植物的干制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 引言水生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的湖泊、河流和水塘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水生植物不仅可以作为药材用于治疗疾病,还可以作为食物供给人们日常所需。

然而,由于水生植物含水量高,不易保存和运输,因此干制成为常用的处理方法。

干制过程中,水生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会发生变化,这对植物的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2. 干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干制过程中水生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会发生挥发和氧化分解,从而导致成分的损失。

研究发现,挥发性成分的损失主要与干燥温度和湿度有关。

较高的干燥温度和湿度会加速挥发性成分的损失,而较低的温度和湿度则可以减少成分的损失。

另外,干制过程中的处理时间也会对成分的损失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较长的处理时间会导致更多的成分损失。

3. 干制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转化除了挥发性成分的损失外,干制过程中还会发生成分的转化。

研究发现,挥发性成分在干制过程中会发生结构改变和转移到干燥产物中。

一些挥发性成分的结构可能发生重排或氧化反应,从而形成新的化合物。

同时,一些挥发性成分可能会通过物质迁移的方式转移到干燥产物中,从而增加了干燥产物的挥发性成分含量。

4. 对干制过程中影响挥发性成分变化的因素的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干制过程中水生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人员对干制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和处理时间等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分离与分析研究

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分离与分析研究

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分离与分析研究藻类是一类常见的单细胞或多细胞草本植物,属于水生植物的一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水域中。

在过去的几年里,藻类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这得益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富含各种生物活性组分。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分离与分析的相关研究。

一、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的种类和功能藻类是具有较高细胞质水分,含有丰富蛋白质,多糖、微量元素及其他营养成份的水生植物,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活性组分。

其中最重要的藻类活性组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多糖类生物活性组分由于藻类通常具有含量丰富的糖类物质,其多糖类生物活性组分自然而然被研究人员所关注。

藻类多糖类生物活性组分通常具有以下特性:(1)多糖类生物活性组分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2)多糖类有效抗氧化作用,其抗氧化活性之强,是远高于普通胡萝卜素等天然抗氧化剂的;(3)多糖类生物活性组分还被证明可以有效抑制癌症细胞的生长,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活性物质。

2.色素类生物活性组分藻类通常具有丰富的色素成分,包括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藻红素、藻黄素等。

这些色素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包括:(1)抗氧化功能:类胡萝卜素和藻黄素的抗氧化活性比维生素C更强;(2)防晒功能:藻红素是一种天然的紫外线屏障物质,能吸收紫外线B和C;(3)抗炎作用:叶绿素和藻红素均可通过抗氧化作用及其他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二、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分离方法分离和提取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是目前进行藻类科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常见的化学藻类的生物活性组分分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超声辅助提取法超声波的机械作用能够破坏细胞壁及细胞膜,使得细胞内物质达到均相化,从而提高提取率。

超声辅助提取法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具有操作简单、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等优点。

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离法HPLC可以将藻类中的化学物质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区分和分离,通常采用反相HPLC方法,直接将活性物质从复杂的萃取混合物中纯化分离出来。

【推荐下载】关于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脂肪酸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推荐下载】关于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脂肪酸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关于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脂肪酸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关于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脂肪酸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的脂肪酸成分和无机元素含量。

方法采用三氯甲烷?甲醇法提取南海大型经济海藻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中的粗脂肪,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脂肪酸的组成。

采用Optima 2000DV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中几种人体必需无机元素Ca、P、Zn、Mg、Fe、Mn、Cu、Cr、Se、Sr 和一些有害元素As、Cd、Pb的含量。

结果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5.6%和3.4%,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其总脂肪酸含量的7.18%和1.08%。

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的无机元素含量均较丰富,其中人体必需的Fe、Ca、Mg、P、Zn含量较高,而有害元素As、Cd、Pb含量很低。

结论蜈蚣藻和带形蜈蚣藻主要的脂肪酸成分为棕榈酸。

相比而言,蜈蚣藻的营养价值更高。

 【关键词】蜈蚣藻;带形蜈蚣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脂肪酸;原子发射光谱仪;无机元素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fatty acids and inorganic elements from Grateloupia filicina and Grateloupia turuturu. Methods Chloroform and methanol were used to extract the crude fat of G. filicina and G. turuturu collected from South China Sea. The fatty acids were separated and identified by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and the contents of inorganic elemen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Optima 2000DV.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rude fat contents of G. filicina and G. turuturu were 5.6% and 3.4%. The contents of UFA were 7.18% and 1.08%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essential inorganic elements Fe, Ca, Mg, P, Zn in G. filicina and G. turuturu are high and the contents of harmful inorganic elements As, Cd, Pb are low. Conclusion The major fatty acid of these two alga is hexadecanoic acid. The nutritional value of G. filicina is better than G. turuturu. Key words:Grateloupia filicina; Grateloupia turuturu;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fatty acids; atomic emission spectrometer; inorganic elements 我国海岸线长,浅海面积较大,海藻种类也较丰富,1990年代已记录有800种左右[1,2]。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9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陈姣;徐继林;李艳;周成旭;严小军【摘要】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SIMCA-P分析软件,对硅藻门下处于生长平台后期的9种海洋硅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平台后期硅藻的挥发性成分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壬醛、2,4-辛二烯醛、2-己烯醛、2-壬烯醛、2,4-庚二烯醛等是硅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五烷、1-十五烯、十六烷等烷烃类是硅藻中含量仅次于醛类物质的挥发性成分,3,5-辛烯基-3-酮等短链酮类和1-辛烯基-3-醇是硅藻中含量较高的酮类和醇类物质,9种硅藻中均检测二甲基硫的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8-十七碳烯、1-戊烯-3-酮、1-己烯-3-醇、2,6-二甲基-苯酚,它们决定了不同的硅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硅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水环境的异味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31)002【总页数】6页(P35-40)【关键词】海洋硅藻;挥发性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作者】陈姣;徐继林;李艳;周成旭;严小军【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3.21海洋硅藻是一类单细胞藻类,种类多、数量大,被称为海洋的“草原”,是海洋有机物的主要生产者之一,同时提供了约40%的海洋初级生产力[1],在其生长过程中,挥发性组分可以通过海气交换进入大气,影响着局部甚至整个海域的气候[2]。

第三章 海藻化学

第三章 海藻化学

1、琼胶
3) 琼胶的构成和工艺 中性琼胶糖------硫酸基含量最低 酸性琼胶糖------中等含量的硫酸基 酸性半乳聚糖------高含量的硫酸基
琼胶糖 (琼胶素) 琼胶酯 (硫琼胶)
琼胶
1、琼胶
3) 琼胶的构成和工艺

琼胶糖:含硫酸基少,无丙酮酸,在氯仿 溶液中可溶,具有较强的凝胶能力

琼胶酯:带硫酸基和羧基的酯类,含硫酸 基高,含少数丙酮酸,在氯仿溶液中不溶, 凝胶能力弱。
3)褐藻胶的应用
医药方面
5、古洛糖醛酸对核爆炸释放的有毒的半衰 期长的锶一90有排出作用。 6、可用来作止血棉、止血纱布、烫伤纱布 等。 7、可吸收胆盐,增加粪中胆盐的排出,缩 小机体的胆固醇含量,降低血脂浓度, 故可作为肥胖症、糖尿病、直肠结肠癌、 习惯性便秘患者的疗效食品。
3)褐藻胶的应用
2、卡拉胶
2)卡拉胶的性质



外观: 无臭,无味的白色至浅褐黄色粉末。 分子量: 在10万-50万,大多数为25万左右,低于十万应 用价值大为下降。 凝固性: 水是卡拉胶的主要溶剂,但不同的卡拉胶溶解 度不同。卡拉胶与水形成的凝胶,在不引起降解 的条件下具热可逆性 (加热时凝胶融化,放冷后 又凝固)。
第四节 海藻色素
所有海藻都含有叶绿素a,其他色素如叶绿素 b、c、d和类胡萝卜素、藻胆色素均为辅助 色素。 一、叶绿素 二、海藻中的类胡萝卜素 三、海藻中的藻胆蛋白
一、叶绿素
叶绿素的测定
叶绿素是一类不稳定的化合物,在强光下易 氧化,用酸处理可脱去分子中的镁离子生成 脱镁叶绿素。 叶绿素的a的含量的计算: C=(D660-D730)*V*10/890 C为叶绿素a的浓度,V是体积,D660和D730 分别是在波长660nm和730nm时的吸光值, 比消光系数为890.

三种马尾藻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三种马尾藻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三种马尾藻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李红;党晨阳;张金荣【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8(039)024【摘要】比较三种常见马尾藻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马尾藻在饵料营养学、食品应用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分别对羊栖菜、铜藻和鼠尾藻的不同部位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从三种马尾藻不同部位中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组分,以醛类、非芳香族烷烃、醇类、酮类化合物为主.其中醛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占据优势,壬醛、癸醛、苯甲醛等是三种马尾藻挥发性成分的主要构成物质,十四烷、十二烷等烷烃类是含量仅次于醛类的挥发性成分,(5Z)-6,10-二甲基-5,9-十一碳二烯-2-酮是含量较高的酮类.差异性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壬醛、乙酸乙酯、苯乙烯、1-辛醇,它们决定了不同马尾藻有着各自不同的风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挥发性物质对马尾藻的饵料价值、养殖生物的肉质风味形成等有着重要意义.【总页数】9页(P281-288,293)【作者】李红;党晨阳;张金荣【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55.4+8【相关文献】1.金边百里香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J], 任瑞芬;尹大芳;任才;武曦;赵凯;杨秀云2.尾叶香茶菜不同部位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J], 杨翠;赵锦花;王强;杨卫雪;李光开;扈雅宁3.桑不同部位及不同成熟度桑葚挥发性成分分析 [J], 余柳仪; 陈淼芬; 刘京宏; 黄秀琼; 卿志星; 曾建国4.三种建兰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J], 刘运权;罗玉容;闻真珍;王曼;钟惠萍;刘伟5.不同产地、不同部位雷公藤药材中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J], 张奉苏;房克慧;阮洪生;陈宏降;罗益远;张璐;孔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海域不同品种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不同海域不同品种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不同海域不同品种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李微;阿曼尼萨·买买提;徐继林;骆其君;于珊珊;朱鸶【期刊名称】《渔业科学进展》【年(卷),期】2016(037)005【摘要】Flavor is an important example of sensory evaluation of food quality. Flavor of marine algae could b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the strain, aquaculture area, and the harvest time. Pyropia haitanen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ultivated algae in China;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what affects its flavor.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two strains of P. haitanensis, Shenfu 2 and Zhedong 1, cultured in Dongtou and Xiangshan Coun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China. The subjects were harvested for 4 or 5 batches, and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analyzed by 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 extraction and gas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mass spectrometry, as well as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Totally 115 volatile components were detected in the two strains living in different culture areas, of which the major species were hydrocarbons, aldehydes, and ketones, specifically 8-heptadecene, pentadecane, 1-heptadecene, nonanal, and octan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showed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between two strains cultured in two areas. The strain-specific differences were shown in 8-heptadecene, 1-heptadecene, nonanal, 2-ethenyl-6-methyl pyrazine, andoctanal; the area-specific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ed in 8-heptadecene, nonanal, 2-ethenyl-6-methyl pyrazine, 1-heptadecene, and styrene. In addition,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at different harvest time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water quality.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elect appropriate areas for P. haitanensis culture.%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对不同品种、不同养殖海域、不同收割期坛紫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种海藻中半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分析王秀娟,徐继林,严小军(宁波大学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宁波315211)摘要:选择孔石莼(Uiva pertusa)和蜈蚣藻(Gratelou pia f ilicina)两种海藻在挥发油测定器中用乙酸乙酯通过循环蒸馏萃取,浓缩后用电子轰击(electron impact,EI)源在全扫描检测模式下进行检测。

各分离组分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 IST147及WIL EY7谱库检索定性,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进行相对定量。

从两种海藻中共鉴定出61种半挥发性化合物,以醛类物质种类最多,半挥发性组分主要是醛类、脂肪酸类和醇类物质。

两种海藻中含量最高的均是棕榈酸和十五醛。

烘干对鉴定出的半挥发性物质种类没有影响,但对同一类物质,保留时间短的组分烘干后质量分数有增加的趋势,而保留时间长的组分质量分数有减少的趋势。

该方法是一种灵敏、准确的分析方法,可以为海洋微藻中半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海藻;半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中图分类号:Q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096(2010)0120025204 海藻是生活在海洋里没有根、茎、叶之分的低等植物,利用阳光、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营养盐生产有机物,可食用海藻是处于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之顶的纯天然食品。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1],多种海藻具有抗心血管病、抗病毒、提高免疫能力、延缓衰老的保健功效;它的提取物对病毒病、伤风感冒、肿瘤、支气管病、心血管病及放射性锶病等都有一定的抑制或防治作用;所含的烯酸类物质具有抗细菌、抗病毒的功效;海藻中许多半挥发性成分,具有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消肿利水和祛痰之功效。

研究海藻的半挥发性成分,对研究天然产物化学多样性、进一步开发海藻天然产品和寻找新的药用成分或先导化合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对两种海藻中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为这类海藻产品的进一步开发研究提供了依据。

1 材料和方法1.1 半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孔石莼(Ui v a pert usa)和蜈蚣藻(Gratelou pi a f ilici na)于2006年3月采自浙江省象山县。

挥发油测定器的蒸馏烧瓶中,加入300mL蒸馏水和15g 左右新鲜样品或者5g左右干品(烘干过的海藻先浸泡2h),加入沸石和1.2mL浓硫酸,挥发油测定器的收集器部分预先加入20mL色谱纯乙酸乙酯,在电热煲上洄流蒸馏3h,取乙酸乙酯相过无水硫酸钠柱去水,真空浓缩到小于0.5mL,再用乙酸乙酯定容到1.00mL,进行GC/MS分析。

1.2 GC2MS分析条件仪器:QP2010气相色谱2质谱分析仪,带AOC220自动进样器(日本SHIMADZU公司),30m×0.25mm×0.25μm SPB250色谱柱(美国SU PEL CO公司)。

GC条件:进样口温度250℃,载气为99.999%的高纯氦,总流速53.5mL/min,柱流速1.00mL/min,柱前压60.5kPa,柱起始温度70℃,保持4min,以12℃/min升至300℃,保持20min。

分流进样1μL,分流比为50∶1。

MS条件:用电子轰击(elect ron impact,EI)源分析,电子能量为70eV,离子源温度200℃,接口温度300℃,选取全程离子碎片扫描(SCAN)模式,质量扫描范围(质核比)为40~500,溶剂延迟3.5min。

1.3 数据处理及质谱检索样品经GC2MS分析,各分离组分采用美国国家标准局N IST147及WIL E Y7谱库检索定性,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进行相对定量。

2 结果与讨论2.1 海藻中半挥发性物质的鉴定通过计算机质谱库检索并与标准图谱对照,从两收稿日期:2009205212;修回日期:2009208210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06131);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项目(IR T0734)作者简介:王秀娟(19842),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藻化学;严小军,通信作者,电话:0574287600458;E2mail:xiaojunyan@ 种海藻中共鉴定出61种半挥发性化合物(表1)。

比较两种藻的半挥发性物质组成,虽然从孔石莼中检出了58种化合物,而从蜈蚣藻中只检出47种,但在两种藻中,不同类型化合物所占的比例类似,主要组分也很接近。

两种海藻中,含量最高的组分都是棕榈酸(新鲜藻中分别占到37.21%和29.92%),其次都是十五醛(分别占19.51%和17.24%)。

两种海藻中,醛类物质种类最多,从两种海藻中共鉴定出21种醛类物质,但其含量占总半挥发性物质的1/3以上(新鲜孔石莼和新鲜蜈蚣藻中分别占总量的36.74%和32.53%);虽然脂肪酸仅检出C14:0、C14:0(n 25)及C16:0三种,但其含量也占到总量的1/3以上(新鲜藻分别占总量的38.30%和37.52%);除上述两类化合物外,醇类物质检出8种,新鲜藻含量分别占总量的12.67%和19.40%;另外,还检出了9种酮类物质、11种烃类物质及9种其他物质,但它们总体含量都很低。

表1 孔石莼和蜈蚣藻中半挥发性物质的鉴定T ab.1 The identif ication of SV OCs in Uiva pertusa and Grateloupia f ilicina序号t R (min )分子式化合物名称质量分数(%)孔石莼(鲜品)蜈蚣藻(鲜品)蜈蚣藻(干品)相似度(%)1 4.98C 5H 4O 2糠醛3.801.7910.96992 5.83C 5H 6O 252甲基22(3H )2呋喃酮2 1.26 5.23973 6.30C 9H 14O 22正戊基呋喃0.480.270.59964 6.92C 9H 12O 反222(22戊基)呋喃0.400.090.279157.40C 6H 6O 252甲基呋喃醛20.09 1.179767.76C 2H 6S 3二甲基三硫0.120.030.307377.92C 7H 10O 32乙基222环戊烯212酮 2.400.090.378488.24C 8H 14O 22辛烯醛0.200.150.279498.658C 9H 18O 壬醛0.262291108.746C 9H 16O 42壬烯醛0.482291119.40C 8H 8O 苯乙醛0.110.080.1486129.53C 8H 16O 2,62二甲基环己醇0.440.110.2984139.76C 9H 16O 22壬烯醛1.020.190.29941410.01C 9H 14O 反,顺22,62壬二烯醛0.190.080.17941510.14C 10H 20O 癸醛0.0922941610.96C 10H 12O 22(22乙烯基222甲基环丙烷)2呋喃0.3622861711.16C 10H 14O 藏花醛0.240.270.41891811.91C 8H 16O 32辛酮0.260.460.19861912.10C 10H 16O 2,42癸二烯醛0.360.400.40922012.13C 10H 1612亚丁烯基环己烷0.390.130.11842112.32C 14H 30十四烷0.350.270.17882212.59C 12H 24O 十二醛0.080.240.14942312.82C 10H 16O 2二氧柠檬烯0.2722822412.90C 13H 161,5,82三甲基21,22二氢萘0.200.040.29912513.01C 9H 10O 242乙氧基苯甲醛0.3022832613.52C 13H 20O α2紫罗兰酮0.240.440.74952713.66C 13H 26O 十三醛0.64 2.891.91962813.70C 11H 18O 12甲基222乙酰基232(12甲基乙烯基)2环戊烷0.1222832913.77C 8H 14O 2,72辛二烯212醇0.160.150.41843013.87C 13H 18O 2,32脱氢2α2紫罗兰酮0.460.34 1.26803114.33C 13H 20O β2紫罗兰酮0.520.200.59963214.37C 17H 36十七烷0.160.541.0395表1续序号t R (min )分子式化合物名称质量分数(%)孔石莼(鲜品)蜈蚣藻(鲜品)蜈蚣藻(干品)相似度(%)3314.45C 17H 3432十七烯1.7222963414.57C 11H 1682甲基2六氢萘0.5122863514.66C 14H 28O 十四醛1.682.39 1.11973615.11C 11H 16O 292甲基2顺21,82二酮萘0.190.44 1.40813715.61C 15H 30O 十五醛17.2419.5111.67963815.71C 14H 26O 72十四烯醛0.87 1.061.01963915.78C 14H 26O 3,112十四碳2二烯醇0.1722914015.96C 14H 24O 132烯2112炔2十四碳212醇0.150.190.26884116.02C 11H 16O 2二氢猕猴桃内酯0.170.200.34904216.22C 14H 28O 2十四酸0.77 6.7513.37974316.33C 14H 26O 292十四烯酸0.320.861.90924416.50C 16H 32O 棕榈醛0.1522954516.58C 15H 28O 环十五烷酮0.510.590.73804616.76C 14H 22122甲基21,5,9,112十三四烯0.280.540.97844717.14C 6H 3Br 3O 2,4,62三溴苯酚0.300.130.29914817.21C 20H 40O 3,5,11,152四甲基212十六烯232醇0.71 1.08 1.40974917.43C 16H 30O 72十六烯醛 3.86 1.490.64925017.59C 16H 28O 7,102十六二烯醛 5.05 1.890.84955117.67C 16H 26O 7,10,132十六三烯醛0.1222955217.84C 16H 28O 7,10,132十六碳三烯212醇10.080.691.67915317.95C 16H 32O 2棕榈酸37.2129.9228.34935418.48C 16H 22O 4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32 3.49 1.31965519.33C 25H 5292辛基十七烷0.120.380.16825619.97C 16H 30O 252十二烷基2二氢22(3H )2呋喃酮0.1522915720.03C 23H 48二十三烷0.000.320.20915820.63C 18H 36O 12十八醇0.287.30 2.23925920.73C 18H 36O 92十八烯212醇0.679.89 2.64906022.00C 29H 60二十九烷20.310.10886124.71C 30H 50反2鲨烯0.1322932.2 实验条件的选择半挥发性物质的测定以前大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2,3]收集馏液,再通过液液萃取后进行GC 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