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㈠判断方法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㈡活用形式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

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

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

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高考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1. 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鸿上宴》)——登记官吏、百姓,封闭财物仓库。

(2)副词作状语+名词例如:汉水又东。

(《水经注·江水》)——江水又向东流。

(3)能愿动词+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凭借船桨的人,并不会游水,却能横渡江河。

(4)名词+补语例如: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沛公在霸上驻扎军队。

(5)名词充当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

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赤壁之战》)——孙权聪明仁德,尊敬贤者,礼遇士人。

(6)叙述句的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

(《采草药》)——如平原三月开花的,到深山中就得在四月开花。

(7)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答司马谏议书》)——如果说现在什么都不做,只是恪守前人的旧法,那么我不能接受。

(8)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如:权,然后知轻重。

(《孟子·梁惠王上》)——权衡,而后才能知道轻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不带宾语的,但是如果带了宾语,就是用作一般动词。

(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屈原列传》)——后来让上官司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2)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3)素善留侯张良。

(《鸿门宴》)——(项伯)平日善待留侯张良。

(4)峨大冠,拖长绅。

(《卖柑者言》)——戴着高大的帽子,拖着长长的腰带。

(5)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粮食而轻视金玉。

(6)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啊。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文言文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其规律是:(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

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

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

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

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

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

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

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

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

如:①朝服.衣冠。

(穿戴)②赵王鼓.瑟。

(弹奏)(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①遂命酒.。

(摆酒)②歌.以赠之。

(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

如: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藏)(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在古代文献中,汉语的词类活用是一个重要的词汇现象。

不同于现代汉语,古汉语的词类活用是广泛应用的,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简要地介绍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一些例子进行说明。

一、名词类1. 名词的数古汉语名词的数有单数和复数之分。

复数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方式:1)以“们”,“等”等结尾,如众人,诸侯等;2)重复同一个名词,如船船,马马,云云等;3)以“家”,“处”等词语表示单位数量,如三家、五处等。

例如:“笔下生花,语惊四座。

赖有牛倌心疼,毛驴皆知我心事。

”这里的“牛倌”和“毛驴”都是复数形式。

古汉语的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呼格、纪格等格。

其中,主格表示名词是主语,宾格表示名词是宾语,属格表示名词为某物的属主,呼格表示名词为被称呼的对象,纪格表示名词的标志。

例如:“夫君入宫天一九年,铜马铁骑空相见。

”这里的“夫君”是主格,“天”是宾格,“骑”是属格,“铜马铁骑”是呼格,“九年”是纪格。

二、动词类古汉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

例如:“圣人于帝王之世,主文修武,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

”这里的“于帝王之世”表示过去时,“主文修武”表示现在时,“将海内九州融为一体”表示将来时。

2. 动词的语气古汉语动词的语气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疑问语气、假设语气等。

例如:“请安!疏阔虑得太深,盼吾妻永保清明。

”这里的“请安”是祈使语气,“盼吾妻永保清明”是假设语气。

三、形容词、副词类1. 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方式与现代汉语相似,一般在词尾加上“于”、“之”的后缀来构成。

例如:“楚王好为长鲸,将千里馀余。

虽有剧波亦不沉,猖珵可餐,不可制伏者也。

”这里的“长”是比较级,“最”是最高级。

古汉语形容词和副词的程度有“甚”的方式。

例如:“甚矣吾衰!”这里的“甚”表示非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

综上所述,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_概述及解释说明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古汉语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语言,其词类活用现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词类活用是指词语在不同语法环境中的形态变化,包括名词和动词等各个词类。

古汉语中存在丰富的词类活用现象,这些变化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发展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为核心,探讨其原因和解释。

首先,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定义和界定词类活用的范围,并详细介绍古汉语中名词和动词两个主要部分的活用现象及其原因。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针对这些现象给出解释说明,从语言演化、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使用者的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最后,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与原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和思考题。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及其原因的深入研究,探寻古代汉语形态变化的规律和背后的原因。

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说明,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撰写,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特点,并拓宽我们对汉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认知。

2.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1 词类活用的定义和范围在古汉语中,词类活用是指词汇根据不同的语法功能、语境或者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些变化可以涉及到名词、动词等各种词类,在不同的形态下展示不同的格、数、时态等语法特征。

2.2 古汉语中的名词活用现象及其原因在古汉语中,名词常常通过添加后缀来表示格和数的变化。

例如,“山”在主格下为“山”,而在宾格下为“山之”。

这种名词活用现象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首先,古代人们对于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解较为模糊,因此需要通过名词活用来表达具体含义。

例如,“子孙”一词在古代常有复数意义,而通过添加后缀“之”可以表示其所有格关系。

其次,古代社会多为农耕社会,人们习惯以自然界事物为模板进行分类。

古代汉语-第七讲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第七讲词类的活用

▪ 3、 表示对人的态度。 ▪ ①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三》) ▪ ②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 ▪ ③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史记.韩信破赵
之战》) ▪ ④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 4、 表示比喻。 ▪ ①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一》) ▪ ②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
▪ (三) 名词用作状语的识别

名词用作状语和名词用作主语,位置都在谓语动词之前。
不过在通常情况下,
▪ ①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别是主语还是状语;

“失期,法皆斩”
▪ ②此外,在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往往还另有名词作主语。
有时会省略主语,但是可以补出,据此可以识别出名词作状 语的现象。例如: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使动 用法和意动用法,此外,名词用如动词和用作状语 的现象也很常见。
▪ 名词用作状语,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 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古今不同,所以也附 在这里加以介绍。
▪ 二、动词的活用
▪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 动词的主要作用是充当谓语,但有时也出现在主语或宾 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词的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 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了。例:
▪ 其特点是:主语使形容词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 状态。

① “宣子说,乃轻币。”

②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 (四)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其特点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形容词后面的 宾语带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 ① “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 俗。”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是中国古代的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词类活用也颇为丰富。

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各种词类在句子中的使用和活用方式。

本文将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几个词类入手,对古汉语词类活用进行简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

一、名词的活用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名词的拟声和叠用上。

拟声是指通过词的音韵来表达其含义,比如“嘉”表扬、赞美;“噱”开心、愉快。

叠用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复合的概念,比如“风雨”、“悲喜”、“阴阳”。

古代汉语的名词活用还表现在名词的变化和派生上。

名词的变化包括单复数、格助词的变化,比如“士人”、“士人们”;名词的派生包括通过词缀、前缀、后缀等方式派生新词,比如“喜悦”、“悲伤”。

古代汉语的动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动词的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上。

在时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现在、过去和将来时的区别,比如“行”、“行矣”、“将行”。

在语态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比如“见”、“见矣”;在语气方面,古代汉语的动词有陈述、疑问、祈使等不同的语气,比如“行”、“行否”、“行乎”。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活用主要表现在形容词的级别和程度上。

形容词的级别包括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比如“美”、“较美”、“最美”;形容词的程度包括肯定、否定和疑问等不同的程度,比如“美”、“不美”、“美否”。

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外,古代汉语还有副词、代词、连词等其他词类,它们在句子中的活用也各具特点。

比如副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副词的程度和方式上,比如“极矣”、“如此”;代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代词的人称、数和格的变化上,比如“吾”、“尔”、“余”;连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连词的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上,比如“而”、“乃”。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每种词类在句子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活用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简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汉语,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1)一、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之”是“使之活”。

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

”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

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

”“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

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

”“客我”是“以我为客”。

三、名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

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

”“群”是“群居的意思”。

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

四、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才能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

但在古汉语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

这是古汉语常见的现象。

如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北”表示方位。

“蜀太守以下郊迎。

”“郊”即“郊外”,表示处所。

“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

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可译为“用箕畚运到⋯⋯”。

又如:“失期,法当斩。

”“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

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

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2)1、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

如《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句子中的“惊”,并不是说主语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使宾语姜氏受了惊吓。

实际上,使动用法是以动宾结构的形式表达了递进结构的内容,用“动+宾”表示“使+宾+动”的意思。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某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词性或用法,例如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等等。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名词用作动词:
在古汉语中,一些名词可以在特定的语境下用作动词。

例如,“衣锦还乡”中的“衣”原本是名词,表示“衣服”,但在这个成语中用作动词,表示“穿衣服”。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形容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欲穷千里目”中的“穷”原本是形容词,表示“穷尽”,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使穷尽”。

3.数词用作动词:
数词在古汉语中也可以用作动词。

例如,“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原本是数词,表示“三个”,但在这个句子中用作动词,表示“多次考虑”。

4.意动用法:
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语可以用作意动用法。

例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原本是名词,表示“老师”,在这个句子中用作意动用法,表示“把……当作老师”。

5.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一个词语用作动词时,不是主语发出的动作,而是
由宾语发出的动作。

例如,“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亡”原本是名词,表示“灭亡”,在这个句子中用作使动用法,表示“使……灭亡”。

以上是一些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的例子。

这些用法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而且这些用法的出现也增加了古汉语的复杂性和魅力。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1、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

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动词的活用:(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

如:庄公寤生,惊姜氏。

惊意为使惊。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

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

(2)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腊原义为干肉,动词。

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

(3)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

(4)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表示处所。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所谓词类活用,是指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词性而作另一类词使用,如名词作动词用、动词作名词用等。

随着词性的改变,这个词又同时具有新的含义。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重要的特殊现象,因此必须了解并学会推断。

否则,会影响对一些句子的理解。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关知识,一起来了解下。

词类活用,是高考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一般来讲,高中生应该掌握下面几种词类活用:【知识梳理】◎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其活用的语境主要有:①名词+名词,非并列修饰关系,且无谓语,一般前一个名词做动词。

例:晋军函陵。

(驻军)《烛之武退秦师》②名词+代词,这时名词一般活用为动词。

例: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口技》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这时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云青青兮欲雨。

(下雨)《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名词用“而”、“则”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相连接,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衣冠而见之。

(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冯谖客孟尝君》⑤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

例: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攻下;向东进军)(《前赤壁赋》)2.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名词用作使动词,是指这个名词带了宾语,并且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中山狼传》例: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使……下)《李济雪夜入蔡州》3.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把……当做宾客)《伤仲永》例: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

(把……当做仇人)《大铁锥传》4.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是指汉朝以前的汉语,因此它的词汇和语法系统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

其中词类活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等部分。

下面我们来简单地介绍一些古汉语中常见的词类活用方式。

1. 动词
动词是句子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活用方式可以是:
(1)时态:古汉语中的时态主要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分别对应于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

(2)语气:古汉语中的语气主要有陈述、疑问、祈使、虚拟四种,分别对应于陈述语气、疑问语气、命令语气和虚拟语气。

(3)体:古汉语动词分为两种体,分别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

2. 形容词
形容词是描述名词特征的词汇,古汉语中的形容词一般分为两大类:形容词和形容动词。

它们的活用方式是:
(1)级别:形容词和形容动词都有比较等级和最高等级,表达不同程度的含义。

(2)修饰:在古汉语中,形容词和形容动词修饰名词时,可以作前、后和后置定语。

3. 副词
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的词汇,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概念。

古汉语中的副词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程度:副词可以表示不同的程度,如“极、甚、俄、微、庶、稍等”等。

(2)接续:副词可以与另一个副词、动词或形容词组成短语,表达特定的含义。

(3)数量:副词可以表示数量,如“仍、尚、犹、靡”等。

总结起来,古汉语词类活用丰富多样,不同的词类之间可以灵活地相互组合,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学习古汉语的时候,要注意掌握其特殊的语法系统,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增长人文素养。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共有七种词类,分别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和助词。

每种词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用法,本文简要介绍古汉语七种词类的活用方式。

名词:古汉语名词的活用方式主要体现在它的数量和格的变化上。

古汉语名词的数量有单、复两种形式。

在汉语中,复数形式主要是由“们”字结尾来表示,但古汉语则没有这种表达方式。

古汉语名词主要通过加上“(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量词来表示数量,例如“一年”、“十只羊”等。

此外,古汉语名词还有主格、宾格、属格、格格等不同的格形式。

动词:古汉语动词的活用主要表现在时态、语态和语气等方面。

古汉语动词的时态有过去、现在、未来、完成、进行等时态,而语态则有主动、被动、使役等语态。

此外,古汉语动词还有实义动词和情态动词等分类,实义动词包括动作和状态两类,而情态动词则有可能和应该等类型。

形容词:古汉语形容词的活用主要包括比较级、最高级和否定词等形式。

古汉语的比较级一般是通过在形容词前面加上“更”来表示,而最高级则是通过在形容词前面加上“最”来表示。

此外,古汉语的否定词一般是通过在动词、形容词前加上“不”等否定形式来表示。

副词:古汉语的副词主要包括时间副词、地点副词、程度副词等类型。

古汉语的副词的活用方式较为简单,一般不会发生变化,例如“今日”、“此处”“甚”等。

连词:古汉语的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句子和短语,组成复句。

古汉语的连词主要分为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两种类型。

并列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同等地位的句子和词语,例如“而且”、“或者”等;而从属连词则用于连接主从句,例如“因为”、“如果”等。

助词:古汉语的助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类。

古汉语的助词很多,例如“了”、“吧”、“得”等,其活用方式也比较多变。

例如“了”字虽然是助动词,但是它的使用方式却比较复杂,有表示动作完成、变化、感叹、语气加强、问句变陈述等不同用法。

总之,古汉语的七种词类的活用方式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处理。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指的是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原本的词性和语法功能,以适应表达的需要。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名词用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下,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用刀杀”的意思。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动词的意义和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原本是形容词,这里表示“使……活下来”的意思。

3. 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

例如:“毕礼而归之”中的“归”,原本是动词,这里表示“使……回去”的意思。

4. 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

例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使……为王”的意思。

词类活用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普遍,它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增强了语言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对于学习古代汉语的人来说,理解和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是非常重要的。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会盟而谋弱秦(使……减弱)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①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成以其小,劣之(认为……猥劣)(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为+宾语+活用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三注意事项1、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用法。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

文言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文言文词类活用吧! 文言文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

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

例如:(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

例如:(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

例如:(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

古汉语词类活用简析古汉语词类活用是指古汉语中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活用形式。

古汉语的词类活用主要表现在音、形、义三个方面。

音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音韵环境下发生音变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名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引起声调的变化,例如“帝”读上声,“帝王”读去声(dì wáng)。

还有一些动词和形容词在读声为上声的字后读去声时会发生音变,例如“放”读上声,“放下”读去声(fàngxià)。

形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法环境下形态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名词在表示复数时会加上“们”的后缀,表示尊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云云”的前缀,表示小称时会在名词前加上“儿”的后缀。

动词在表示过去时和将来时时会发生词形变化,例如“去”在过去时变为“去了”,在将来时变为“要去”。

形容词在表示程度时会加上“甚”的前缀,表示否定时会加上“不”的前缀。

义方面的活用是指古汉语中一些词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发生变化的情况。

古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作为动词使用,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例如“忧愁”可以表示“令人忧愁”或“变得忧愁”。

动词和名词之间也可以互转,例如“走”可以表示行走的动作,也可以表示行走的状态。

古汉语词类活用的特点是灵活多变,多样性较大。

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依靠上下文语境加以辨析,而不是依靠固定的语法规则。

学习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需要注重语境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古汉语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例如表示程度的副词“甚”和表示否定的前缀“不”仍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

一些古汉语的词类活用形式也在现代汉语中被重新解释和引申,例如“行”在古汉语中是动词,表示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也可以表示办事的意思。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4、少仲尼之闻闻,听到的事。
(二)动词使动用法
1、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2、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屈:使……弯腰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
4、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三)动词为动用法
1、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为动用法,为……哭泣
②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晏子春秋》
上述两例中的“日”都可当“往日”“从前”讲。这种用法的“日”字多见于先秦作品中,秦、汉以后比较少见。
Ⅲ、方位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例如:
①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列子&#8226;汤问》
孔子到东方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8226;诸葛亮传》
狼,快离开!不然,我就用拐杖打死你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用箕畚(把土石)运送到渤海边上
③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黔地本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
4.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
①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8226;赤壁之战》
我与曹操这老东西,从情势说,不能同时并存。
②予分当引决。文天祥《指南录后后序》
我按职分应该自杀。
Ⅱ、时间名词作状语
1.表示每一。例如:
①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每月更换刀,(因为)它是用刀割砍骨头
①卒廷见相如《史记&#8226;廉颇蔺相如列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详解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其次要搞清楚各类词的基本用法和活用用法,同时要多作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它的基本用法,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和句子成分,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一一般的词类活用(一)名词的一般活用1、名词作状语基本结构:名词+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活用用法:状语+谓语①表动作的特征状态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②表动作的对待方式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③表动作的凭借工具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用船前往)④表动作的时间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在夜里)⑤表动作的处所卒廷见相如(在朝廷上)2、名词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名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复指短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①名词+宾语驴不胜怒,蹄之(踢)②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于)霸上(驻扎)③副词(能愿动词、名词)+名词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统一)不日,其盟渝也。

(《谷梁传隐公元年》)(书写日期)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陈涉世家》)(下大雨)④“而”“则”前后的名词客逾庖而宴(吃饭)出则车舆,入则扶持(06湖北卷)(乘坐车舆)(二)形容词的一般活用1、活用为动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代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活用用法:谓语+宾语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素善留侯张良(跟…交好)2、活用为名词基本结构:形容词+名词或动词基本用法:定语+中心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动词或数词或介词或之、其+形容词—→谓语+宾语或介词+宾语积善成德(善行)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亦以明死生之大(重大作用)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不能容于远近(远近的人)(三)动词的一般活用基本结构:名词或形容词或之、其+动词基本用法:主语+谓语或状语+中心语活用用法:定语+中心语或动词+宾语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则其至又加少矣(来到这里的人)(四)数词的活用基本用法:数量词用作定语活用用法:1、活用为动词作谓语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活用为形容词作定语或谓语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全、满)二三其德(主谓倒装)(不专一,不忠诚)3、活用为名词其一犬坐于前(一只狼)二特殊的词类活用(一)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使+宾语+活用词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长肉)会盟而谋弱秦(使……减弱)谨拜表以闻(使……知道)(二)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①名词意动用法:主语+(把)+宾语+当作+活用词②形容词意动用法:主语+(认为)+宾语+活用词吾从而师之(以……为老师)成以其小,劣之(认为……猥劣)(三)动词的为动用法原式:主语+活用词+宾语翻译式:主语+为+宾语+活用词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指南录>后序》)(自己为自己的诗歌作序)三注意事项1、词类活用是古汉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用法。

随着几千年的语言发展,现代汉语中的兼类词的各个词性都是基本用法。

2、使动用法主要侧重在使不带宾语的词语尤其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并使宾语具备一定的特点;意动用法侧重展现人的心理状态;为动用法主要展现施动对象为受动对象做什么。

3、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翻译1: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命。

(按活用词的单个解释套用)翻译2: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按活用词的意义变通)为什么翻译2要比翻译1通顺就在于单个解释活用词与在句中翻译活用词有不同,主要遵循文言翻译的“达”和“雅”的原则。

练习: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状况与众不同的一项。

1、()A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C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

D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A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B操乃……引军北还。

(《赤壁之战》)C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D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3、()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涉世家》)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

(《崤之战》)4、()A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B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C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5、()A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B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C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6、()A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C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06江苏卷)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7、()A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察今》)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D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8、()A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B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C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D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在药则未为良时。

(《采草药》)9、()A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

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崤之战》)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D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10、()A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B时(赵)充国年七十,上老之。

(《汉书赵充国传》)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D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A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B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C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D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12、()A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世家》)B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C侍中侍郎郭攸之……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13、()A入不敷出B风餐露宿C幕天席地D车载斗量14、()A火尚足以明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D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15、()A渔人甚异之C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16、()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C以愚黔首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17、()A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C齐威王欲将孙膑B孔子登东山而小鲁D春风又绿江南岸A用心一也B士大夫之族,不耻相师C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

(《史记秦本纪》)D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19、()A秋毫不敢有所近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C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D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史记李将军列传》)二、20、选出下列成语中加点词词类活用判断归类正确的一项()⑴大快人心⑵额手称庆⑶人人自危⑷完璧归赵⑸不耻下问⑹继往开来⑺空穴来风⑻自相鱼肉⑼虎踞龙盘⑽吐故纳新⑾驾轻就熟⑿息事宁人⒀珠联璧合⒁食不甘味⒂土崩瓦解⒃不药而愈A⑵⑻⒁⒃/⑴⑷⑿/⑹⑽⑾/⑺⑼⒀⒂/⑶/⑸)B⑴⑻⒁⒃/⑵⑷⑿/⑹⑺⑽⑾/⑼⒀⒂/⑶/⑸C⑴⑷⑿/⑵⑼⒀⒂/⑵⑻⒁⒃/⑹⑽⑾/⑶/⑸D⑵⑻⒁/⑴⑷⑿⒃/⑺⑼⑾⒀/⑹⑽⒂/⑶/⑸参考答案:1、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2、D(A、B、C均为名词作状语。

D活用为动词。

)3、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4、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5、D(A、B、C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的使动)6、D(A、B、C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D为名词作状语)7、B(A、C、D均为名词作状语,B为名词活用为动词)8、C(A、B、D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C为名词作状语)9、A(B、C、D均为意动用法,A为使动用法)10、B(A、C、D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1、D(A、B、C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均为形容词的活用,且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

D为动词活用为名词。

)12、B(A、C、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B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3、A(B、C、D均为名词作状语,A为动词活用为名词)14、A(B、C、D均为形容词作名词,A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5、D(A、B、C均为形容词意动用法,D为形容词使动用法)16、16、A(B、C、D均为形容词使动用法,A为名词作状语)17、B(A、C、D均为使动用法,B为意动用法)18、A(B、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为动词。

A为数词活用为形容词。

)19、B(A、C、D的活用状况虽不完全相同,但活用的结果均与动词有重大关系,B中“泣之”有“为它们哭泣”之意,是动词的为动用法。

)20、A(⑵⒁⒃⑻为名词活用为动词;⑴⑷⑿为形容词使动用法;⑹⑽⑾为形容词作名词;⑺⑼⒀⒂为名词作状语;⑶为形容词使动用;⑸为形容词意动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