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完整资料).doc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讲义(全套)

初三化学讲义(全套)

退伍军人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化学》讲义(学时:90)第一部分:化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节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重点:原子的组成同位素核外电子的排布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时安排:4课时一、原子的组成和同位素1. 原子的组成原子核中子:不带电荷因此,原子显电中性原子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2. 质量数(A):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整数值并相加所得到的数值。

质子:Z原子核原子A Z X 中子:N=A-Z核外电子:Z关系式:①核电荷数(Z)= 核内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②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3.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类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二、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歨认识1.电子层(1)定义:离核距离远近不等的电子运动区域(2)电子层的编号电子层序数n:1 2 3 4 5 6 7 …对应符号: K L M N O P Q …电子的能量:电子离核由近到远,电子的能量同低到高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n2个。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4)除第一层为2个电子外,其余各层电子数为8个、18个或32个时都是稳定结构。

3.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核带正电,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第二节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难点:元素周期律课时安排:4课时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具有相同电子屋数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向右排列成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即周期表中各“横行”。

①周期的序数 = 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②现已发现的元素中,核外最多有7个电子层,所以一共有7个周期。

短周期:第一、二、三周期,分别有2、8、8种元素长周期:第四、五、六周期,分别有18、18、32种元素不完全周期:第七周期,有28种元素2.族:周期表中的纵行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合称为第VIII族外,其余15个纵列,每一个纵列标作为一族。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一、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是一门从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结构、组合、变化以及其作用的科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的基础性科学。

二、物质的性质及其构成
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原子构成元素,由一种或多种元素构成的分子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绝大多数的物质,它们具有不同的性质。

三、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通过原子和分子的互相作用及相应的化学变化而产生的,可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酸碱反应等4种。

四、化学计算
化学计算是通过计算元素表的原子数目、比例及相互作用力来进行实验结果的计算。

五、离子及其结构
离子是原子或分子由于失去或获得电子而产生的带有电荷的粒子。

离子的结构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能够在溶液中存在和移动的溶液离子,另一类是被固定在晶体结构中的固体离子。

六、溶液及其性质
溶液是由溶质溶于溶剂而形成的流体,最常见的溶质有溶解钠、溶解碳酸钙、溶解硫酸钠等。

溶液的性质取决于其溶质种类、溶质浓度以及溶剂的性质等,其中温度、酸碱度、电导率等对溶液特性起重要作用。

七、反应机理
反应机制是指化学反应的过程及反应物在反应中的变化过程。

【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化学】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doc【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中考化学总复习专题(一)—基本概念和原理二. 复习要求:准确理解有关物质的分类、组成、变化、性质规律等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并了解其意义。

三. 知识要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分类、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研究对象是物质,有关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含的内容包括:⎪⎪⎪⎩⎪⎪⎪⎨⎧−−−−→−−−−−→−化学用语分类组成变化规律性质研究内容物质研究对象化学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 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② 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 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②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③ 化学变化根据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及类别上来分,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反应;还可根据反应物得氧和失氧上来分,可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 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② 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③ 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可分的;③ 原子核相对于原子来讲,是非常小的,却集中了原子几乎所有的质量及全部的正电荷;④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缓慢氧化 氧化反应 (放热) 剧烈氧化 (燃烧) 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 类型: 一般:安静的燃烧 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爆炸 一般情况下: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 自燃: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扩散,达到着火点一、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 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有“能,可以”等;而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则是指一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过程判断是否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否有其他物质产生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2、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Ca(OH)2 + CO 2 == CaCO 3 + H 2O ; CO + CuO == Cu + CO 2 ;CH 4 + 2O 2 == CO 2 + 2H 2O3、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4、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原因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② 质量守恒定律成立的原因: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质量或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2. 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 催化剂在反应中改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练习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①分馏液态空气制取氮气②实验室制取氧气③镁条在空气中存放后表面失去金属光泽④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变为粉末⑤湿衣服晾干⑥牛奶变酸⑦铁钉生锈⑧石蜡熔化A. ②⑥⑦B. ④⑤⑧C. ①③⑤D. ①⑤⑧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C. 汽油燃烧,轮胎爆炸D. 菜刀生锈,牛奶变质3、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A. 可能是化合反应B. 不可能是分解反应C. 一定是置换反应D. 可能是分解反应4、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A. 变化中火星四射B. 有发光现象C. 有大量热放出D. 有黑色固体生成5、下列广告中,你认为不科学的是()A.使用含碘食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B.使用含氟牙膏可预防龋齿C.本饮料由天然物质配制而成,不含化学物质D.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矿泉水中含少量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是一种健康饮料6、“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改变及性质主要考点: 1.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催化剂在反应中转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改变及性质主要考点:1.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 催化剂在反应中转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2.了解:① 推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改变与物理改变: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有"能,可以'等;而物理改变或化学改变则是指一种改变,具有肯定的过程推断是否是化学反应的根据:是否有其他物质产生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肯定发生了物理改变发生物理改变的同时,不肯定有化学改变②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联系与区分: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过程中失去氧,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过程中得到氧,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 化学反应类型的推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关键是置换反应的推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立一种单质与化合物。

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 CO + CuO == Cu + CO2 ;CH4 + 2O2 == CO2 + 2H2O留意: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与数量出发进行的,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则是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是得氧或失氧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缓慢氧化氧化反应〔放热〕剧烈氧化〔燃烧〕条件:①与氧气接触②温度到达着火点以上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类型:一般:清静的燃烧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爆炸一般状况下: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自燃:产生的热量无法准时扩大,到达着火点④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分留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关心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方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3.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缘由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与反应的全部反应物的质量与全部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全部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全部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② 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缘由: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转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转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转变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肯定转变,分子的质量或分子的个数不肯定转变典型习题:1.以下改变中,属于物理改变的是〔〕①分馏液态空气制取氮气②试验室制取氧气③镁条在空气中存放后外表失去金属光泽④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变为粉末⑤湿衣服晾干⑥牛奶变酸⑦铁钉生锈⑧石蜡熔化A. ②⑥⑦B. ④⑤⑧C. ①③⑤D. ①⑤⑧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以下改变都属于化学改变的是〔〕A. 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 酒精挥发,湿衣服变干C. 汽油燃烧,轮胎爆炸D. 菜刀生锈,牛奶变质3.以下改变中,确定属于化学改变的是〔〕①物质发生爆炸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③酒精燃烧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后变黑⑤汽油挥发A. ②③④B. ①②④ C. ①④⑤ D. ③④⑤4.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A. 可能是化合反应B. 不行能是分解反应C. 肯定是置换反应D. 可能是分解反应5.推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根本根据是〔〕A. 改变中火星四射B. 有发光现象C. 有大量热放出D. 有黑色固体生成6.以下改变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改变,有发生了化学改变的是〔〕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

初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基本概念和 基本原理
化学是一门探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科学,对生产和日常生活十分重要。
化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化学实验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化学反应
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和过程。
元素周期表
了解元素的性质并理解元素周 期性规律。
分子结构
认识分子结构及形态对物质性 质的影响。
常见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1 易燃和难燃物质
原子、分子和离子的概念
原子
是元素的基本单位,由原 子核和电子组成。
分子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 共用电子构成的单位。
离子
是带正或负电荷的化学物 种,由失去或获得电子形 成。
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1
化学反应
物质变化的过程。
反应物和生成物
2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关系为化学方
程式。
3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电子的转移过程。
实验后处理
• 清洗器材 • 妥善处理产生的废液
废弃物 • 总结实验结果
物质的目标性质和结构
晶体结构
了解晶体的种类和结构。
磁性物质
认识磁性物质产生的原因和分 类。
烟雾类型
认识不同烟雾的成因和处理方 法。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注意事项
实验前准备
• 阅读实验教材 • 选择合适器材 • 做好必要防护措施
实验操作
• 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 • 注意观察颜色、产物
等变化 • 合理分配实验时间
了解易燃物质的特性及 防火措施。

2 酸、碱、盐的区别
认识它们的特性及物理 和化学性质。
3 溶液、悬浮液和胶
体的区别
了解它们的组成、形态 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一.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1.分子和原子项目分子原子定义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本质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化学变化中,原子不可以再分相似点1.质量.体积都很小2.都是在不断运动的3.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分子性质各异: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原子性质各异联系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可以构成分子2.元素和原子项目元素原子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涵义宏观概念,只表示种类,不表示个数微观概念,即表示种类,又表示个数适用范围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如: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表示物质的微观构成如:每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的联系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二.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项目混合物纯净物概念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原有的性质由一种物质组成区别1.多种物质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不同种分子构成3.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1.一种物质2.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而言,由一种分子构成3.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联系分离混合物纯净物两种以上简单混合实例空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2.单质和化合物项目单质化合物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相同点都为纯净物不同点同种元素组成不同种元素组成联系化合单质化合物分解实例氢气.氧气水.二氧化碳三.化学用语1.化合价和离子符号项目价标符号离子符号意义表示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表示某种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写法化合价的正.负在前,数字在后: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正上方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举例+2 –1 +1-2MgCl2 H2OMg2+ Cl- H+ O2-四.溶液1.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项目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意义是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定量表示,在饱和溶液里,表示了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的关系是溶液浓.稀程度的一种表示,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关系条件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饱和状态不受温度.溶剂量.是否饱和的限制单位克是比值,无单位计算公式(溶质质量/溶液质量)_100%。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九年级化学基本概念及原理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的科学。

它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及实践生产的基础科学。

九年级化学主要包括化学基本概念和化学原理。

1.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物质是组成宇宙万物的一切实体。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个大类。

(2)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构成的纯物质。

元素通过化学符号进行表示,例如氢元素的符号是H,氧元素的符号是O。

(3)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与构成它的元素有关,化合物通过化学式进行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4)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可以是均匀混合物(溶液)或非均匀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和胶体等)。

2.化学原理化学原理是化学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描述物质的特征和行为的特点。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和结构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和熔点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

(2)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不同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有物质消失,新物质形成的过程。

化学反应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进行描述。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边。

方程式还可以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

(3)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原子之间形成的一种吸引力或相互作用力。

化学键的形成会强化原子之间的相互吸引作用,并使原子稳定地组合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4)溶液和浓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而成的。

溶质是能够被溶剂溶解的物质,溶剂是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的浓度单位有摩尔浓度、体积分数和质量分数等。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主要考点:1. 常识: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②硝酸根离子NO3-;氯酸根离子Cl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③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⑤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2.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构成的物质:共价化合物(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等)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单晶硅;稀有气体;金属单质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注:(1)单一的离子是不能够形成物质的。

例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与钠离子形成的,千万不能说是由氯化钠离子形成的(2)离子化合物是通过阴阳离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3)判断方法:由金属元素(或铵根)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简单的判别方法:看其化合物的名称中是否有“钅”字旁,如有则是离子化合物,没有则是共价化合物②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三种粒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仅是数值关系)相对分子质量=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④分子、原子、离子为微观概念;物质、元素为宏观概念在做选择题、填空题中应注意概念的微观宏观匹配性3. 应用:根据粒子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化合价,化学式①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原理不同离子化合物中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有关,得电子为负,失电子为正,数目与得失电子数目相同;共价化合物中化合价与共用电子对有关,偏向为负,偏离为正,数目与共用电子对数目有关;化合价规则: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初三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定义常见现象本质区别实质联系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定义实例区别二、物质的组成一、物质的变化【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新物质生成,即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产生了新物质。

【例1】“民以食为天〞。

如下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淘米B.洗菜C.苹果榨汁D.葡萄酿酒变式训练一1、如下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火箭点火 B.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C.融雪剂NaCl使冰雪融化 D.风筝会开幕式燃放烟花2、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如下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水结成冰B. 纸X燃烧 C 玻璃破碎 D 汽油挥发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见P1〕【规律小结】物质的变化、用途都能反响出物质的性质,判断物质的性质时,要紧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例2】氨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氨气的某些性质,进展以下实验。

如下图中从左到右依次是实验步骤与相应的现象。

请根据上图中所示的信息,归纳出有关氨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学性质:氨气与水反响后所得氨水显_________性。

变式训练二1、如下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

如下说法不正确...是〔〕A.铜用于制导线,是由于铜有良好的导电性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是由于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是由于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D.铁制品外表涂“银粉〞〔铝粉〕防生锈,是由于铝的化学性质比铁稳定三、化学反响的类型反响类型概念特征举例化合反响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

A+B→AB多变一S+ O2SO2分解反响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响。

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doc

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doc

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上)【本讲主要内容】初中总复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知识掌握】【知识点精析】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

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1)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

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性氧化物;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中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中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就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它有助于我们用微观的、定量的观点认识形态各异的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有助于我们从结构上认识物质的性质、用途,并对物质作出鉴定;有助于我们逐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是多样性的”等观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将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变化与性质、溶液四个方面复习初中阶段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考点说明]1.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碳、氢、氧、氮等与人类的关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并形成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

2.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等都可以构成物质,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3.记住常用元素的化合价,书写物质正确的化学式,纯净物有固定组成,一种物质只能有一个化学式,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读懂相关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份及其含量。

[知识整理][经典例题]例1,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了多人多天的太空飞行,标志着我国在航天领域中又有重大突破,发射神舟号的火箭中的燃料是偏二甲基肼[(CH3)2N-NH2]],氧化剂N2O4,发射时反应可写为(CH3)2N-(NH)2+2N2O4点燃3N2↑+2CO2↑+4H2O↑,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偏二甲基肼中原子个数比为C:H:N=1:4:1B、参加反应的物质中只含有C、H、N、O四种元素C、在宇宙中(失重条件下)比地球还难做过滤实验D、该反应中只有氢元素的比合价没有发生改变【分析】该题考查三个基本问题,其一是物质由元素组成,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中只含有C、H、O、N四种元素,且每个偏二甲基肼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2个氮原子,个数比为1:4:1;其二考查一个非常正式的科普知识,太空中物质没有质量,故过滤操作无法进行;其三考查在化学反应中元素比合价的变化,除氮元素从存在化合物中全部转变为单质中氮元素外(单质中比合价为零),其它碳、氢、氧元素均还存在于化合物中,故D答案有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初三化学复习资料(基本概念与原理)一、物质的组成与结构主要考点:1. 常识: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团的概念①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能量低的靠近原子核;第一层(K层)最多排2个电子,第二层(L层)最多排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排8个电子;先排满内层,在排外层;原子团在化学变化中,有可能改变②硝酸根离子NO3-;氯酸根离子ClO3-;氢氧根离子OH-;碳酸氢根离子HCO3-;碳酸根离子CO32-;硫酸根离子SO42-;锰酸根离子MnO42-;高锰酸根离子MnO4-;磷酸根离子PO43-;铵根离子NH4+③注意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之间的区别:判断元素种类,根据核内质子数;判断是离子还是原子,根据核外电子总数与核内质子数④地壳中含量前四位:氧(O)硅(Si)铝(Al)铁(Fe);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N);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O)⑤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元素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2.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的概念、区别、联系;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分子)质量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分子构成的物质:共价化合物(如:水、酒精、二氧化碳等);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如:氢气、氧气、氮气、硫等)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石墨、单晶硅;稀有气体;金属单质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化合物(如氯化钠、氢氧化钙等)注:(1)单一的离子是不能够形成物质的。

例如:氯化钠是由氯离子与钠离子形成的,千万不能说是由氯化钠离子形成的(2)离子化合物是通过阴阳离子相互吸引而形成的,共价化合物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3)判断方法:由金属元素(或铵根)与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都是离子化合物,完全由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共价化合物简单的判别方法:看其化合物的名称中是否有“钅”字旁,如有则是离子化合物,没有则是共价化合物②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三种粒子(如:氢原子中没有中子)③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仅是数值关系)相对分子质量=Σ(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④分子、原子、离子为微观概念;物质、元素为宏观概念在做选择题、填空题中应注意概念的微观宏观匹配性3. 应用:根据粒子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化合价,化学式①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②化合价是元素的性质;单质的化合价为零;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合价原理不同离子化合物中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有关,得电子为负,失电子为正,数目与得失电子数目相同;共价化合物中化合价与共用电子对有关,偏向为负,偏离为正,数目与共用电子对数目有关;化合价规则: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③在写化学式的同时,特别要注意化合价与元素符号的下表是否匹配典型习题:1. 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A. 分子B. 质子C. 中子D. 电子3. 1个氢原子由1个质子和1个电子构成,不含中子。

当1个氢原子失去1个电子后,它不会变成()A. 质子B. 原子核C. 阳离子D. 带负电荷的离子4. 中秋节在桂花园中赏月,我们能嗅到桂花香。

这个事实能说明()酒精跟水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它们的体积之和,这一事实说明()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C. 分子具有质量 D.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5. 苯丙胺类药物有强烈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属于体育运动员的违禁药物。

对其中化学式为C9H13N的化合物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由C、H、N3种元素组成B. 燃烧产物只有CO2和H2OC. 属于有机物D. 分子中C、H、N原子个数比为9:13:17. 某粒子有10个电子,11个质子和12个中子,该粒子是()A. 原子B. 分子C. 阳离子D. 阴离子9. 下列符号不具有宏观意义,只具有微观意义的是()A. CuB. O2C. 2H2SO4D. NaCl11. 下列化学符号中,既表示一种单质,又表示一个原子,还表示一种元素的是()A. HB. O2C. NaClD. C12. 某氮的氧化物中,氮与氧的质量比为7:16,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 NOB. NO2C. N2O5D. N2O313. 由四种微粒:①氯离子,②氢氧根离子,③氟离子,④铵根离子,其中核电荷数相同并且带负电荷的是()A. ①③B. ①②C. ①④D. ②③16. 元素A和元素B能形成AB2型化合物,则A、B元素的核电荷数可能是()A. 13和17B. 11和8C. 6和8D. 12和917. 某元素R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18之间,已知R2-的核外有x个电子,则R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及与钠化合时的化学式为()A. x,NaRB. 2x,Na2RC. x-2,Na2RD. x+2,Na2R18. 粒子H3O+具有的电子总数是()A. 19B. 18C. 11D. 10二、物质的变化及性质1.常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一变,两不变):①催化剂在反应中改变了其他物质反应的速率(加快或减缓);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没有变;2.了解:①判断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为物质的属性或能力,一般有“能,可以”等;而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则是指一种变化,具有一定的过程判断是否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否有其他物质产生物理性质一般包括:挥发性,吸附性,溶解性,延展性,颜色,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化学性质一般包括: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可燃性,助燃性,腐蚀性,酸性,碱性,毒性等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的同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②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联系与区别: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反应过程中失去氧,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过程中得到氧,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③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关键是置换反应的判断: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立一种单质与化合物。

不属于四大反应类型的化学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 CO + CuO == Cu + CO2 ; CH4 + 2O2 == CO2 + 2H2O注意: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与数量出发进缓慢氧化 氧化反应 (放热) 剧烈氧化 (燃烧) 条件:①与氧气接触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影响因素: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氧气的浓度 类型: 一般:安静的燃烧 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爆炸 一般情况下:呼吸,金属生锈,食物腐败变质 自燃: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扩散,达到着火点行的,而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则是从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是得氧或失氧的角度进行分类的。

④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注意:易燃易爆物不仅仅指物质本身能够燃烧或爆炸,而且那些能帮助其燃烧或爆炸的物质也算是易燃易爆物,比如氯酸钾或者高锰酸钾,都属于易燃易爆物3. 应用:质量守恒原理的应用,原因① 质量守恒的是“总质量”,是指已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的质量与所有生成物的质量,或者是指反应前所有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所有得到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② 质量守恒原理成立的原因: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没有改变;宏观上,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某种元素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③ 而对于分子来说,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质量或分子的个数不一定改变典型习题:1.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分馏液态空气制取氮气②实验室制取氧气③镁条在空气中存放后表面失去金属光泽④块状生石灰在空气中吸收水分变为粉末⑤湿衣服晾干⑥牛奶变酸⑦铁钉生锈⑧石蜡熔化A. ②⑥⑦B. ④⑤⑧C. ①③⑤D. ①⑤⑧3.下列变化中,肯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①物质发生爆炸②由铝原子变成铝离子③酒精燃烧④火柴梗蘸一点儿浓硫酸后变黑⑤汽油挥发A. 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④⑤D. ③④⑤4.某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则该反应()A. 可能是化合反应B. 不可能是分解反应C. 一定是置换反应D. 可能是分解反应5.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反应的根本依据是()C.A. 变化中火星四射 B. 有发光现象 C. 有大量热放出D.有黑色固体生成8.“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原料物质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转入期望的产品中。

下列反应中,可以符合“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要求的是()A. 分解反应B. 置换反应C. 氧化反应D. 化合反应10.氧化银钮扣电池常用于计算机。

电池内的总反应为:Zn + Ag2O == ZnO + 2Ag。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 锌发生了氧化反应C. 氧化银发生了还原反应D. 锌元素的化合价降低,银元素的化合价升高12.氢气用于冶炼金属的反应为:Fe2O3+ 3H2== 2Fe + 3H2O,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反应是置换反应B. Fe2O3被还原C. Fe2O3发生氧化反应D. H2是还原剂13.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在反应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是()A.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 元素的种类C. 原子的总数D. 分子的数目15.某4.6g有机物完全燃烧得到8.8g CO2和5.4 H2O,可以判断该有机物()A. 只含有碳、氢两种元素B. 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A.C. 含碳、氢、氧三种元素 D. 无法确定18.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部分油田油井起火燃烧,下列措施中不能考虑用来灭火的是()A. 设法阻止石油的喷射B. 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C. 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D. 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19.常温,常压下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别的是()A. 汞和铝B. 酒精与醋酸C. 二氧化锰与氧化铜D. 氢氧化铜与硫酸铜21.已知在相同温度和相同压强的条件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在上述条件下,测得1体积甲气体(化学式为X4)和6体积的乙气体(化学式为Y2)完全发生反应生成了4体积的丙气体。

则丙的化学式为()A. X2YB. XY3C. X2Y6D. XY223.西班牙的瑞奥汀托河是一条酸河。

经调查发现是由于上游河床含有的某种物质R 在水中氧的作用下发生反应所致,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O2+ 2R + 2H2O ==2FeSO4 + 2H2SO4,则R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三、物质的分类和命名主要考点:1. 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比较2. 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3.①某些物质的学名、俗名和化学式②典型习题1. 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醋酸B. 生理盐水C. 不锈钢D. 石油2. 下列物质的名称和化学式相符的是()A. 氯化铁(FeCl2)B. 硫酸钠(Na2SO4)C. 氯化银(AgCl2)D. 氢氧化镁(MgOH)3. 下列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气态化合物是()A. CO2B. CC. H2D.CO5.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A. 干冰B. 熟石灰C. 空气D. 醋酸6. 某物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该物质()A. 一定是单质B. 一定是混合物C. 一定是纯净物D. 一定不是化合物7.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有机物的是()A. 盐酸B. 硫酸C. 醋酸D. 碳酸8. 下列物质在加热(或高温)条件下都可以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