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课件背针

合集下载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针灸学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经络的概念、名称、分布、循行、规律、作用和应用
腧穴的概念、分类、作用、取穴方法
针灸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方法和技能
针灸治疗遵循的基本法则、诊疗规律、治疗方法
针灸学概念
针灸学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和艾
灸 作用于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以调
十二经脉(见表) 任、督脉
十二经脉的规律
1、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 2、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表里洛属关系 4、十二经脉流注顺序
十二经脉名称、分布、体表循行规律表
手 足
阴经 属脏
阳经 属腑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整 脏腑、气血,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的一门学科。
针灸---- 临床上针刺和艾灸常合用,故称之。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 2、远治作用—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 脏腑、组织、器官的病症,甚至影响全身的主治 作用。如:合谷能治手腕疾病;又能治头颈部疾 病;甚至还能治外感发热。
• 3、特殊作用—(1)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如: 针天枢能止泻,又能通便。(2)相对的特异性。 如:大椎退热、丰隆驱痰。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 清代: 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 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 为代表作。 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 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 传播者。
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
❖ 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 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 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
❖ 孙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络脉的作用
❖ 十六络脉: ❖ 四肢部重在沟通表里两经,补充经脉循
行的不足;躯干部重在渗灌气血。重在 濡养全身组织。 ❖ 孙络与浮络: ❖ 发挥营卫气血津液对周身的渗 灌、濡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
概念: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体 腔联络脏腑器官,沟通表里两经的支脉。
❖ 2 由里达表,反应病症。内脏病变,可以通 过经络反应到体表组织器官。
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2、奇经八脉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 灌的调 节作用。
络脉
❖ 络脉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包括十六络(即十二 经络脉、任脉和督脉别络、脾之大络、胃之大络) 以及孙络、浮络。
❖ 经脉循行分布在身体的体表部位。十二经脉的别 络均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浅行体表, 走向其表里的经脉。任之络散布于腹部;督之络 散布于腹部;脾之络、胃之络散布于胸胁。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经脉
足三阳经、足三阴经
经络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奇经八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 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络脉:十五络、孙络、浮络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的命名
❖ 结合脏腑、手足、阴阳三方面内容。 ❖ 功能: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同脏腑有直

针灸学 ppt课件

针灸学  ppt课件
PPT课件
1
目的与要求
1.了解针灸的基本知识
2.熟悉行针手法及得气的意义
3.掌握毫针的刺法(包括进针、行针、留针、 出针等操作)及掌握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 和预防
4、熟悉艾炷灸、艾条灸及温针灸的操作、 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PPT课件
2
定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运用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 一门临床学科。
26
三、灸法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 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 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 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 方法。
PPT课件
27
灸法
常用的灸法
• 艾炷灸 直接灸 间接灸
• 艾卷灸 • 温针灸
PPT课件
28
艾炷灸
PPT课件
29
艾炷灸
PPT课件
PPT课件
25
•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 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 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 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 后果。
•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 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 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PPT课件
12
行针
2. 捻转法:
针刺时以右 手拇、食、中指 夹持针柄左右捻 转。
PPT课件
13
行针
3. 循法
• 针刺后不得气或得气不显著时,用手在经络上下 循按或叩打的方法。适用于针感传导不良或滞针 的情况。
PPT课件
14
行针
4.刮柄法
针刺达一定 深度,用指甲 刮动指柄的方 法。
用于加强针 感。
PPT课件

《针灸学》课件ppt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学》课件ppt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并送外科处理。 (四)预防 熟悉穴位局部解剖,针刺胸腹、腰背穴位时,注意 针刺方向、深度与手法。
13
(七)刺伤脑脊髓
1.表现
①刺伤延脑: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甚至昏迷、 抽搐、休克,以至死亡。②刺伤脊髓:触电感向四肢末
端放射,短暂性肢体瘫痪,严重者危及生命。
14
2.原因
①针刺项区风府、哑门、风池等穴, 针刺方向与深度掌握不当,向上深刺, 误伤延髓所致。
降、脉微欲绝。
2020/11/6
3
处理 出针 平卧 保暖
轻: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
重: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并可温灸 升阳益气穴 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
预防 (1)针对病因预防。
(2)针刺过程中,随时观 察患者神态,询问病人的感 觉,及时发现晕针先兆并处 理。
2020/11/6
二、滞针
原因 ①精神紧张或疼痛致肌肉痉挛;②行针时捻
针刺流程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
得气
留针
行针
补泻

单手进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 夹持
行针基本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常用补泻手法
提插补泻
歇 行
舒张 提捏 行针辅助手法
捻转补泻

管针进针法
循法 弹法
疾徐补泻
刮法 摇法
开阖补泻
飞法 震颤
呼吸补泻
迎随补泻 出针
热补凉泻
2020/11/6
1
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九、针刺注意事项
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 宜立即进行针刺。
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不宜针刺其小腹部的腧 穴。若怀孕3个月以上者,其腹部、腰骶部腧穴 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 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应予禁刺。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针灸学ppt课件完整版
contents
目录
• 针灸学概述 • 针灸基础知识 • 针灸治疗技术 • 针灸在临床的应用 • 针灸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 针灸的安全与注意事项
01
针灸学概述
定义与历史
定义
针灸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来调节 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达到防治 疾病目的的医学学科。
高血压பைடு நூலகம்
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降低血 压。
外科疾病
颈椎病
刺激颈部相关穴位,缓解颈椎疼痛。
腰痛
刺激肾经相关穴位,缓解腰痛。
关节炎
刺激关节周围穴位,缓解关节疼痛。
骨折
针灸可促进骨折愈合,减轻疼痛。
妇儿疾病
痛经
刺激腹部相关穴位,缓解痛经。
乳腺炎
刺激乳腺周围穴位,缓解乳腺炎症状。
小儿腹泻
刺激腹部和手部穴位,缓解小儿腹泻。
02
针灸基础知识
经络系统
01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 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 脉两大部分。
02
经脉有十二正经和奇经 八脉,起着纵贯全身的 作用。
03
络脉有别络、浮络、孙 络等,是络于经脉之间 的分支。
04
经络系统在人体中起到 沟通内外、联系脏腑、 运行气血等作用。
穴位分类与定位
穴位是经络上的重要节点 ,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 穴三类。
THANKS
感谢观看
小儿夜啼
刺激身体相关穴位,缓解小儿夜啼。
神经系统疾病
01
失眠
刺激头部相关穴位,调节神经功能 ,改善睡眠质量。
面瘫
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神经 功能恢复。
03
02
神经衰弱

针灸学课件

针灸学课件
平第四腰椎。 动态标志,如张口耳屏中点与下颌关节之间取听宫。
针灸学
2.骨度分寸法
将人体不同部位的 长度或宽度,分别规 定为一定等分,每一 等分称为一寸,作为 量取腧穴的标准。
针灸学
常用骨度分寸表
针灸学
3.手指同身寸法
以患者的手指的宽度为标准来定取穴位的方法。
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
针灸学
11. 内关(NEIGUAN)手厥阴心包经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 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胃痛,呕吐,心痛,心悸, 胸闷癫痫, 热病,失眠,眩晕,偏头痛,
上肢痹痛。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12. 外关(WAIGUAN)手少阳三焦经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
鸣,耳聋,胁肋痛,上肢 痹痛。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13. 风池(FENGCHI)足少阳胆经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 陷中,平风府穴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 衄,耳鸣,癫痫,中风,热
风池
病等。 【操作】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
0.8~ 1.2寸。或刺透风府穴。
针灸学
针灸学
8. 肾腧(SHENSHU)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 阳痿,月经不调,白 带,水肿,耳鸣, 耳聋。
【操作】直刺0.5 ~ 1寸。
针灸学
9. 委中(WEIZHONG)
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当腘横纹中央,于股二头肌腱与 半腱肌腱的中间,俯卧屈膝取穴。
针灸学
6. 神门(SHENMEN)手少阴心经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中医针灸学PPT课件
原穴原穴络穴络穴郄穴郄穴下合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背俞穴募穴募穴八会穴八会穴交会穴交会穴两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处的穴位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腧穴的定位取穴方法1骨度分寸法将人体不同部位规定出一定的长度或宽度并使其折成若干个等份每一个等份作一寸以此一寸来作为量取穴位的方法称之
针灸学
一、针灸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简史 二、针灸学的主要内容
针灸发展简史(一)
产生的年代久远
起源时期 原始社会,砭石、灸法、角法、九针
理论创立时期 春秋战国至秦汉,《内经》成书,针灸理论标志性医学文献
繁荣时期 魏晋至明末,魏晋时的《针灸甲乙经》,最早的针灸专著;唐初有
专门的针灸学科,绘制彩色经络腧穴图;五代、宋、辽、金、元时 期
,更加完整的针灸教学机构和教育体系;明代杨继州汇集历代医家 学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认可;非洲援外医疗 队国家固定派出针灸医师
临床实践表明
适应症广 疗效明显 应用方便 经济安全
针灸对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科300多种病症有疗 效(约有100种疗效显著)
针灸学主要内容
•经络学
•针法灸法
•腧穴学 •针灸治疗法
经络学说
• 经络学说
• 研究人体经络 系统的循行分布、 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脏腑相互之间 联系的一种理论学 说。
说及经验的代表著作《针灸大成》等
低谷时期 清代至民国时期,废除针灸科和禁止用针灸治病
振兴时期 1958年,首次提出“针刺麻醉”;1979年,成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针灸
针灸发展简史(二)
对外传播和国际交流
公元六世纪开始传播(朝鲜、日本) 公元17世纪传入欧洲(1671年法国针灸开始
用于临床) 17世纪传入美国

中医学基础之针灸学ppt课件 -

中医学基础之针灸学ppt课件 -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 进针。
第五节 针灸法
舒张进针法
左手拇、食指或中指将针刺穴位的皮肤 撑开,使之绷紧,右手将针刺入。
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或皱纹部位,如腹部进 针。
第五节 针灸法
(2)针刺的角度、深度
针刺的角度
直刺
斜刺
平刺
直刺 适用于大部分腧穴
斜刺 肌肉浅薄 重要器官 血管 疤痕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熟悉解剖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行针和出针手法过重
后 现象 出针后酸胀疼痛不适 遗 处理 局部热敷,灸治 感 预防 注意手法适度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刺 现象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
伤 内 脏
慌,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处理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预防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第五节 针灸法
• 行针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刮针法 震颤法
第五节 针灸法
提 插 法
提插法提下针 插与 的插 操针 作结 方合 法,对穴位上提
多用于四肢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第五节 针灸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刮针法
第五节 针灸法
省人事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第五节 针灸法
滞 原因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现象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针 处理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
第五节 针灸法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现象 针身弯曲 针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针灸学ppt演示课件
• 经穴:分布于十四经脉上的穴位,总计361个,
双穴309个,单穴52个 • 奇穴:不归属于任何一条经脉,而有特殊的主
治功效的穴位 •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没有固定的名
称与部位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远治作用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喉 手厥阴:心胃 手少阴:心
三经相同主治:胸部病
腧穴的治疗作用特点
经脉名称 井(木) 荥(火) 输(土)经(金) 合(水)
手太阴肺经 少商 鱼际
太渊
经渠
尺泽
手厥阴心包经 中冲 劳宫
大陵
间使
曲泽
手少阴心经 少冲 少府
神门
灵道
少海
足太阴脾经 隐白 大都
太白
商丘
阴陵泉
足少阴肾经 涌泉 然谷
太溪
复溜
阴谷
足厥阴肝经 大敦 行间
太冲
中封
曲泉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经脉名称 井(金) 荥(水) 输(木)经(火) 合(土)
五腧穴
井:所出为井---分布于十指末端 荥:所溜为荥---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旁边 输:所注为输---分布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经:所行为经---位于腕踝关节以上 合:所入为合---位于肘膝关节附近
合 经 输 荥 井
手三阴三阳五腧穴
足三阳三阴 井.荥.输.经.合
五输与五行的配属:阴井木,阳井金。
特殊作用
威灵,精灵--腰痛 四缝--疳积 外劳宫--落枕 任脉:回阳、固脱、强壮 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
腧穴的主治规律
腧穴(十四经穴为主)的主治有一定的规律性, 主要有分经主治(四肢部经穴)和分部主治(头身 部经穴)两大规律。
(一)分部主治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治:①月经不调 带下
不孕 不育 遗精 阳萎 遗尿 水肿 小便不利 ②腰腿痛 ③耳鸣 耳聋
10、大肠俞 (大肠的背俞穴)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 肠鸣 泄泻 便秘
痔疾
②腰腿痛
11.膀胱俞
❖ 定位:在第2骶椎棘突 下,旁开1.5寸,当髂 后上棘内缘下与骶骨间 的凹陷中,平第2骶后 孔。
代谢系统疾患:胸8~胸9、腰1~腰4夹脊穴 内分泌系统疾患:颈4~颈6、胸3~胸5夹脊穴
七、操作方法
❖ 患者俯卧,常规消毒,取1~1.5寸毫针向 脊柱呈75度角刺入椎体下方,根据患者胖瘦, 进针约l寸左右,行捻转手法使针感沿肋间或 脊椎传导。若无感传,可调整针刺角度,再 行手法,留针30分钟后起针。
❖ 主治:消化、泌尿、生 殖系疾患。
背俞穴 首见于《灵枢》
1、分布:膀胱经背部的第一侧线上。
2、主治:
❖ 局部治疗作用;
❖ 治疗本脏腑疾病;
❖ 治疗与本脏有关的器官、组织病。
《难经》阴病行阳……俞在阳。
《素问》阴病治阳
脏属阴,多以背俞穴治脏病
—以阳治阴、从阳引阴
3、常与募穴相配,称俞募配穴法。
八、注意事项
❖ 1.严格消毒避免感染。 ❖ 2.准确掌握进针角度和深度,
避免伤及内脏和脊髓。
以提高疗效,如俞募配穴法、俞原配穴法等。
六、夹脊穴的取穴原则
❖ 1.对症取穴 ❖ 2.压痛点取穴法
五官疾患可在颈4~颈6夹脊穴 呼吸系统疾患:胸1~胸5夹脊穴 循环系统疾患:胸5~胸8夹脊穴 消化系统疾患:胸5~胸12夹脊穴 神经系统疾患:颈4~颈7、胸5~胸8夹脊穴 上肢运动疾患:颈4~颈7、胸1~胸3夹脊穴 下肢运动疾患可在腰1~腰5夹脊穴
胸1~胸8夹脊穴主治胸部疾患; 胸6~胸12夹脊穴主治胸腹部疾患。
3.腰夹脊
❖ 定位:腰1~腰5各棘突下旁开0.5寸处。 ❖ 主治:腰夹脊穴主治盆腔疾患,
如泌尿、生殖系疾患以及下肢疾患。
五、背俞穴的取穴原则与配穴方 法
❖ 1.按病变脏腑取穴 ❖ 2.按中医脏象学说取穴 ❖ 3.按表里经及脏腑之间的关系取穴 ❖ 临床应用中,背俞穴还可与其他特定穴相配
背针疗法
经络腧穴教研室 何新芳
一、含义

背针疗法包括背俞针疗法及脊针疗法,
是通过针刺背俞穴或夹脊穴以治疗全身疾病
的一种方法。
二、背针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
❖ 第2骶椎棘突:在骶部可摸到正中线上 的骶中嵴,其中最显著者 为第2骶椎棘突。
三、背俞穴的定位与主治
1、肺俞
(肺的背俞穴)

四、夹脊穴的定位与主治
❖ 1.颈夹脊 ❖ 定位:颈2~颈7各棘突下旁开0.5寸处。 ❖ 主治:颈2~颈4夹脊穴用于头痛、头晕、颈项强
痛、神经功能性胸闷、心悸,以及眼、耳、 咽喉等部位疾患; 颈5~颈7夹脊穴主治颈项强痛、上肢麻木、 疼痛、活动受限等。
2.胸夹脊
❖ 定位:胸1~胸12各棘突下旁开0.5寸处。 ❖ 主治:胸1~胸3夹脊穴主治上肢疾患;
衄血、胃痛、头痛、眩晕、癫狂、
癫痫、目赤、目视不明、夜盲以及 月经不调、脊背痛。
7脾俞 (脾的背俞穴)
8胃俞 (胃的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第十二胸椎棘突 下 旁开1·5寸
主治:消化系疾患,如腹胀腹痛、纳差、 胃痛、呕吐、泄泻、水肿、黄疸、 肌衄、崩漏、背痛。
9、肾俞 (肾的背俞穴)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
主治:①咳嗽 气喘 咳血 骨蒸潮热 盗汗
②鼻疾 皮肤病 ③项背痛
2、厥阴俞
定位:在第4胸椎棘突 下,旁开1.5寸。
主治:心胸疾患:心痛 胸闷,心悸、 气短、咳嗽、 呕吐及肩胛酸 痛等。
3、心俞(心的背俞穴)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
①心痛 心悸 心烦 ②失眠 健忘 癫狂痫
4、膈俞 (八会穴—血会)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①呕吐 呃逆 饮食不下
②血症:吐衄 血虚 崩漏等 风疹
③咳喘 潮热 盗汗 ④背痛 呼吸、消化系及血分病等
膈俞穴取穴法
5肝俞
(肝的背俞穴)
6胆俞 (胆的背俞穴)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 第十胸椎棘突下 旁开1·5寸
主治:肝胆系疾患,如胁痛、黄疸、吐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