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以下是 6 条关于手足口病知识宣传内容:1. 嘿,你知道手足口病是个啥吗?就好像一个调皮的小怪兽,专挑小娃娃们下手!你看哈,每年都有好多小朋友一不小心就被它缠上啦!比如幼儿园里小明,前两天还活蹦乱跳的呢,突然就发烧、起疹子了,一检查才发现是手足口病。
所以啊,咱们可得了解它是咋回事,怎么预防。
咱得给孩子们撑起一把健康的大伞,不让这小怪兽有可乘之机呀!2. 哇塞,手足口病可不容小觑啊!它就像个隐藏在暗处的小坏蛋,随时准备出击呢!你想想,小朋友们那么可爱,要是被它找上多难受呀!就像隔壁的小红,得了手足口病后,嘴里都是疱,吃东西都疼呢。
咱得把预防知识牢记在心呀!多通风、勤洗手、少去人多的地方。
这不都是为了咱孩子能健健康康的嘛!3. 哎呀,手足口病可不是开玩笑的呀!它就像个捣蛋鬼一样,让家长们操碎了心!你说,要是宝贝们染上了,多遭罪呀!比如说小区里的小强,就是因为在外面玩的时候不注意卫生,结果就染上手足口病了。
那难受劲儿可别提了!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卫生习惯一定要抓好,不然这捣蛋鬼可就找上门啦!4. 嘿呀,手足口病简直就是个磨人的小精灵!它总会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出现,给娃带来痛苦。
你看那些小朋友,本来玩得开开心心的,一下就被它折腾得没了精神。
就像同学家的孩子,去了趟游乐园回来就不对劲了。
所以咱得时刻警惕呀,出去玩回来一定要把手洗干净,这可不是小事儿啊,关乎孩子的健康呢!5. 哇哦,手足口病可不简单呐!它就像个会变脸的小恶魔,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
有时候稍不注意,它就趁虚而入啦!就像对门的小弟弟,因为家里人没太在意卫生,结果就被手足口病缠上了。
咱们可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该消毒消毒,该注意注意,别让这个小恶魔有机会靠近咱娃呀!6. 哎哟喂,手足口病真的很厉害哟!它就像一阵风,说来就来。
可别觉得这没啥大不了的,一旦染上可麻烦啦!比如朋友家的孩子班上有同学得了,没多久他家孩子也染上了。
咱得从日常生活入手呀,让娃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才能抵御这个小怪兽呀!总之,手足口病不可怕,只要我们重视起来,积极预防,就能让娃们远离它!。
手足口病的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的宣传内容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环境中特别容易传播。
为了宣传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我们需要广泛传达以下信息:
1. 手足口病简介: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儿童传染病,主要病因是肠道病毒,特征是口腔、手掌和足底等部位出现水疱和溃疡。
2. 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物体或直接接触病人传播。
密切接触、不洁饮食和不良卫生习惯会增加感染风险。
3. 预防方法: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特别是勤洗手。
- 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如分享餐具、毛巾等物品。
- 定期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 提升自身免疫力,注意合理营养和适量锻炼。
4. 症状和治疗:手足口病初期症状包括发热、喉咙痛、食欲不振等,后期出现水疱和溃疡。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5. 集体环境的防控: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是手足口病传播的高风险区域。
相关机构应加强清洁消毒工作,确保环境卫生。
同时,及时发现患病儿童并采取隔离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手足口病是一种需引起广泛重视的传染病,要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
通过全面了解并遵循上述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护儿童的健康。
记住,预防胜于治疗,健康从小事做起!。
最新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当前,正值手足口病流行季节。
为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保障广大儿童的身体健康,现将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介绍给你们,请参阅。
一、手足口病常识1、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夏秋季节多发,以6岁以下儿童多见。
临床上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疱疹等表现为主,极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脑膜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死亡。
2、什么人可以传播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病人、感染病毒后还未发病的人、不发病但带病毒的人均可以传播手足口病。
3、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带毒的唾液、疱疹液和被病人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饮具、被褥、衣服等都可以造成本病的传播。
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造成传播。
带毒的咽喉分泌物、唾液可局限性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4、哪些人群容易感染手足口病?儿童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5、一般情况下,感染了病毒后多长时间发病?一般感染病毒后2-10天发病,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6、手足口病发生后,主要有哪些症状?①该病一般突然发病,大约一半人有发烧症状。
②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疹,1-2天出齐,是玫瑰色疹子,1天后有部分皮疹变成疱疹。
一般常见于手掌、脚掌和臀部。
③皮疹出现的同时或1-2天后,在唇边、舌边和两腮粘膜上出现疱疹,患儿咀嚼疼痛,流口水。
④部分患儿还出现咳嗽、流涕、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⑤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二、怎样预防手足口病?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4.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最好呆在家中不要外出,不要与外人接触。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宣传

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宣传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口疮、手足疱疹等。
由于幼儿园是孩子们接触社会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幼儿园中预防手足口病尤为重要。
以下是幼儿园手足口病防控宣传的相关信息。
一、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手足口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进行传播。
飞沫传播是指患者咳嗽、打喷嚏时将病毒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是指患者的分泌物(如口水、粪便)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其他人身上。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1.加强个人卫生首先,家长们需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换内衣内裤、不乱吃东西等。
此外,对于散发发热、咳嗽的孩子,要及时带去医院接受治疗。
2.及时消毒对于地面、桌椅等常接触的物品,需要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尤其是对于公共场所的卫生,要尤其关注。
此外,对于孩子的手玩具等物品也需要经常消毒。
3.避免孩子间的接触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尽量避免接触到其他孩子的分泌物和血液。
此外,还需要注意孩子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互相传染。
4.打疫苗当前对于手足口病,还没有相应的预防接种疫苗。
但是,家长们可以为孩子接种其他疫苗,如乙肝疫苗等,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三、手足口病的治疗方式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减轻症状。
建议患者多饮水、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对于口疮可以口服止疼药,或者通过口腔口腔消毒液漱口缓解。
如果出现高热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
四、手足口病的检查诊断对于怀疑患有手足口病的患者,可以进行病毒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以针对患者的口腔分泌物和粪便等样本进行,通过PCR法和病毒分离培养检查出病原体。
血清学检查则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抗体水平,诊断是否感染了手足口病病毒。
总之,手足口病在幼儿园这个特殊场所是一种很容易传播的疾病,而且孩子们的免疫能力比较低,所以预防尤其重要。
家长们要亲力亲为,加强孩子们的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幼儿园也需要加强对于教师和孩子的防控宣传和管理,做好检查和隔离工作,共同关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手足口病知识和预防控制培训(PPT29张)

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处理结果当天以书面材料上报区CDC。
(三)做好散居儿童预防工作
今年以来,无论是总体发病,还是重症.死亡病例,均以散 居儿童为主。预防散居儿童发病是控制手足口病危害重点。疾 控机构要积极参与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消除肠道病毒滋生环境。 教育儿童监护人改善儿童个体卫生,降低沾染病毒风险。在疫
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要点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难度大,原因有: 1.发病率高,轻症多,重症难预测,小年龄死亡 2.隐性感染者多,具有传染性 3.排毒期长,潜伏期排毒(肠排8W,口排2W,疱排随时) 4.已经在各地生根发芽 5.人传人,人传环境,环境再传人 6.病毒在外界耐受力强 7.幼儿行为卫生差,皮肤粘膜娇嫩,免疫不健全,易感染 8.对幼儿健康教育难,对传染源控制效率低 9.尚无疫苗可预防 10.无EV71快诊试剂早期预测,重症.死亡机制不明
三.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二)幼托机构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5.培训:幼托机构应配备专职或兼职的保健医生,按时掺 加上级组织的培训,掌握培训内容;还应在园内进行全员培训 工作,让园长、班主任、保洁人员掌握晨间的内容、消毒的范 围、方法等。 6.宣传教育:托幼机构要进一步加大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 宣传力度,采取通俗易懂的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手足口病防 治知识。区疾控中心印制了4万份宣传折页和部分宣传画,将 通过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幼机构下发到全区6岁以下儿童 家长手中,使其了解手足口病的危害和早期症状,有效预防手 足口病,并能及时就医,倡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 做好与患儿家长的沟通,消除其恐慌情绪,维护社会稳定。
情高发地区和高发月份, 教会群众洗消衣物.餐具.日常用具和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宣传知识一、什么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的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5至7月为高发期..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二、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病毒者都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传播:一是人群密切接触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引起感染..二是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三是误饮或误食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者传播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三、人感染后多长时间发病从感染到出现症状通常是2至10天;最短12至24小时;平均3至5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四、患手足口病痊愈后还会再得这种病吗多种人肠道病毒可以引起手足口病..人感染后只获得某种型别肠道病毒的免疫力;而对其他型别肠道病毒的感染仍然没有免疫力;所以患一次手足口病痊愈后还可能再次患手足口病..五、手足口病能治好吗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至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但只有及时就诊、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病情可以明显好转..六、如何预防儿童手足口病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1看护人家长、保姆等接触儿童前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2儿童接触任何食物前均要洗手、保持干净卫生;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5流行期可每天早晨起床时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预防及防治知识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婴儿和儿童疾病,其特征是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
初期症状包括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和咽痛。
通常在发热1-2天后,口腔溃疡会出现,最初是红色小疱疹,然后变成溃疡。
口腔疱疹通常出现在舌头、牙龈和口腔颊粘膜上。
在1-2天后,皮肤上会出现斑丘疹和疱疹,常见于手掌、足底和臀部。
有些病人只有皮疹或口腔溃疡。
手足口病通常不是很严重,几乎所有患者无需治疗即可康复。
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极少数患者可能会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需要住院治疗一段时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是XXX病毒A16型。
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
手足口病是一种具有中度传染性的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鼻和咽分泌物或粪便。
手足口病不会在人和动物或宠物之间传播。
从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潜伏期通常为3-6天,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首发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
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世界各地都有散发和爆发,以夏季和早秋较为常见。
手足口病的诊断需要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病人或家长的诉说的症状,及检查皮疹和溃疡来鉴别手足口病和其他原因所致的口腔溃疡。
可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送至实验室检测病毒,但病毒检测需要2-4周才能出结果,因此医生通常不提出做此项检查。
对手足口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以减轻发热、头痛和口腔溃疡引起的疼痛。
预防措施包括常洗手,尤其是换尿布后;消毒有可能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清洗脏的衣物。
儿童发病头几天不要上幼儿园。
幼儿园、托儿所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预防手足口病呢?首先,要对孩子进行晨间体检,一旦发现有发热、皮疹的情况,就要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同时,患病的孩子应该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宣传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其传染性较强且易发生暴发。
为了加强对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病的认知和防控能力,以下是一些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建议: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 经常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充分洗手,尤其在接触到儿童、食物或污物之后。
- 妥善处理垃圾:将垃圾正确分类并及时处理,避免污染环境。
- 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 保持清洁的生活环境- 定期清洁家居环境:勤刷洗家具、玩具和床上用品等,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卫生。
- 通风透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的机会。
- 定期消毒:对常接触的物品和家居表面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儿童使用的玩具和器具。
3. 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食用安全的食品:选购新鲜、卫生的食材,做到分开储存生熟食品,并注意饭前便后洗手。
- 煮熟食物:确保食品彻底煮熟,尤其是肉类和蛋类,避免生食。
4.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 注意保持手指短剪并保持指甲清洁:减少手指进口的机会,避免将病毒带入口腔。
- 注意避免密切接触:避免与患有手足口病的人密切接触,特别是接触其体液、唾液或分泌物。
- 带口罩:在人员密集、易感染的场所佩戴口罩,减少病毒传播。
5. 加强儿童日常防护- 室内活动:尽量减少儿童在公共场所活动,特别是疫情高发时期。
- 避免共用物品:减少儿童共用器具、玩具等,避免病毒交叉传播。
- 保持监测:及时发现儿童出现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症状,及时就医检查并隔离。
通过以上预防手足口病的知识和建议,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手足口病的传播风险,保护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将宣传知识传播到家庭、学校和社区,共同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
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预防手足口病,守护孩子的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 年幼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资料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答: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 3 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二、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什么?
答: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
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三、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流行的?
答: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
(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四、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答: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
少。
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多在一周内痊愈,愈后良好。
部分病例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三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 5 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五,手足口病怎么治疗? 答: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根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一)普通病例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重症病例
1. 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2. 呼吸、循环衰竭治疗;
3. 恢复期治疗。
六、哪些手足口病病人可能发晨成为重症病例? 答:具有以下特征,尤其 3 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