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第20章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复习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优秀教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复习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的特征,会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进行数据处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一定的数据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特征数据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应用样本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相应特征,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难点】:方差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步:回顾交流、系统跃进知识线索: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集中趋势波动大小数字特征应用本章思想:平均数是衡量样本(求一组数据)和总体平均水平的特征数,通常用样本的平均数去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定义法)且f 1+f 2+……+f k =n (加权法)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与其它数据差异较大时,可求出其中位数来观察集中趋势;理解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可通过众数观察其集中趋势,理解另一类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即离散趋势)的特征数——极差、方差。

设有n 个数据n x x x ,,, 21,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2221)()(x x x x --,,…,,, 2)(x x n -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1222212x x x x x x nx n -++-+-=第二步:联系实际 主动探索问题1、已知;某学校六年级学生的身高的一个样本如下(单位:cm ) 158 162 146 151 153 168 159 154 167 159 167 166 159 154 160 162 164 160 157 149 (1)试填写下面的频数分布表,并绘制相应的频数颁布直方图(2)估算这个年段学生的平均身高。

(3)求出这个年段学生的身高的极差。

问题2: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23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米)求出它们的跳高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教案):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八年级数学·下新课标[人]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1.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用样本估计总体,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2.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1.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2.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3.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本章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对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共有三章.这三章内容采用统计和概率分开编排的方式,前两章是统计,最后一章是概率.统计部分的两章内容按照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来安排.我们在7年级下册学习了“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数据的分析”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在前一章中,我们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据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就从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方差的定义及其应用.【难点】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本章在教学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对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本章就是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在整理学生已有的关于这三种统计量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加权平均数,研究如何根据统计量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等.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2.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本章要求通过较多实例,从不同的方面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并初步感受样本的代表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能够用样本的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等.因此,在本章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3.合理使用计算器.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统计学的研究带来很大变化,为统计工作的高效、准确提供了便捷的工具.对于计算器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统计的作用,本章中,编写了使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的内容作为必学内容,还编写了利用计算机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集中统计量的内容作为选学内容等.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计算器在处理数据中的作用,也要注意合理地使用计算器.20.1 数据的集中趋势4课时20.1.1平均数(2课时)20.1.2中位数和众数(2课时)20.2 数据的波动程度1课时20.3 课题学习体质健康测试中的数据分析1课时单元概括整合1课时20.1数据的集中趋势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具体问题解释中位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3.能分清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区别,根据实际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特征.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和探索中位数、众数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难点】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信息并作出决策.20.1.1平均数1.进一步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经历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处理的过程,体验对统计基本思想的理解过程.能运用数据信息的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重点】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2.掌握加权平均数的实际应用.【难点】1.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2.应用加权平均数对数据做出合理判断.第课时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2.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据的作用,体会统计的思想方法.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正确理解.【教师准备】教学中出示的课件和例题.【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内容.导入一:刘木头开了一家小工厂,生产儿童玩具.工厂的管理人员由刘木头、他的弟弟及其他6个亲戚组成.工作人员由5个领工和10个工人组成.现在需要一个新工人,刘木头正在与一个叫小王的青年人谈招聘问题.刘木头说:“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每个人的薪金是每周300元,但在学徒期间每周是75元,不过很快就可以加工资.”小王上了几天班以后,要求和厂长谈谈.小王说:“你骗我,我已经和其他工人核对过了,没有一个人的工资超过每周100元.每人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一周300元呢?”刘木头皮笑肉不笑地回答:“小王,不要激动嘛!每人平均工资确实是300元,不信你自己算一算.”刘木头拿出一张表,说道:“这是我每周付出的薪金.我得2400元,我弟弟得1000元,我的6个亲戚每人得250元,5个领工每人得200元,10个工人每人得100元.总共是每周6900元,付给23个人,平均每人得300元,对吗?”“对,对,你是对的,每人的平均工资是每周300元.可你还是骗了我.”小王生气地说.刘木头拍着小王的肩膀说:“这我可不同意,你自己算的结果也表明我没骗你呀!小兄弟,你根本不懂得平均数的含义,怪不得别人哟!”同学们,你能当个小法官来判一下谁说的对吗?[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数学又指导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及引入新课的目的.导入二:农科院为了选出适合某地种植的甜玉米种子,对甲、乙两个品种各用10块试验田进行试验,得到各试验田每公顷的产量(见下表),根据这些数据,应为农科院选择甜玉米种子提出怎样的建议呢?品种各试验田每公顷产量(单位:吨)甲7.65 7.50 7.62 7.59 7.657.64 7.50 7.40 7.41 7.41乙7.55 7.56 7.53 7.44 7.497.52 7.58 7.46 7.53 7.49提问:如何考察一种玉米的产量和产量的稳定性?学生随意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后,教师说明本章学习的知识内容:(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概念;(2)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3)课题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问题的提出,学生难以用已学到的平均数的公式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新的方法,学习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章研究的基本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基本思想.思路一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及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郊县人数/万人均耕地面积/公顷A15 0.15B7 0.21C10 0.18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01公顷)问题1小明求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 =0.18(公顷).你认为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适时指导:(1)对“平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的准确理解;(2)三个郊县人数的多少对人均耕地面积有无影响,分析小明同学的计算错误.问题2这个市郊县的总耕地面积是多少?总人口是多少?你能算出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多少吗?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算式,即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为:≈0.17(公顷).问题3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在计算人均耕地面积时有何作用?教师指出:上面的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15,0.21,0.18的加权平均数.三个郊县的人数(单位:万)15,7,10分别为三个数据的权.追问:你能正确理解数据的权和三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吗?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数据的权及加权平均数的理解.问题4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数据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中,归纳得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学生思考、总结归纳: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思考认识到用已学过的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市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根本行不通的,使学生意识到需要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激发学生去探究.通过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归纳思想方法,理解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及其结构特征,认识数据的权的作用.思路二问题1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各项的成绩(百分制)如下:应试者听说读写甲85 83 78 75乙73 80 85 82提问: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综合能力较强的翻译,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录用依据是什么?学生提出评判依据,若学生提出以总分作为依据,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已学过的哪个统计量可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学生计算平均数,解决问题.追问:这家公司在招聘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哪几个方面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分别为多少?学生同桌讨论,计算后提出自己的意见.问题2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照2∶1∶3∶4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引导学生讨论:招聘口语能力或笔译能力较强的翻译时,听、说、读、写四项成绩的重要程度是否相同,公司侧重哪两个方面的成绩?从给出的比值是否体现这两方面更加“重要”?根据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让学生依据题目要求,分别计算出甲、乙两名应试者的成绩,教师引导写出解答过程.问题3在问题2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不同(权不同),这种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否推广到一般?追问:若n个数据x1,x2,…,x n的权分别为w1,w2,…,w n,这n个数据的平均数该如何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得出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若n个数x1,x2,…,x n的权分别是w1,w2,…,w n,则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问题4如果这家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较强的翻译,应该侧重哪些分项成绩?如果听、说、读、写成绩按照3∶3∶2∶2的比确定两人的测试成绩,那么谁将被录取?与问题2相比较,你能体会到权的作用吗?学生独立完成计算过程,体会权的改变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追问:你认为问题1中各数据的权有什么关系?通过上述问题的解决,说说你对权的认识.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加权平均数公式,发现问题1中各数可看作是权相同的,教师指出两种平均数之间的联系.[设计意图]回顾学过的平均数的意义,为引入加权平均数作铺垫.通过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接纳和吸引别人的正确意见,相互交流、相互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改变同一个问题背景中数据的权,得到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体会权的意义与作用.[知识拓展](1)当所给的数据在一常数a上下波动时,一般选用='+a.一组数据x1,x2,…,x n的各个数据比较大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各个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x'1=x1-a,x'2=x2-a,…,x'n=x n-a.于是x1=x'1+a,x2=x'2+a,…,x n=x'n+a.因此=(x1+x2+…+x n)=(x1'+x2'+…+x n')+·na='+a;(2)平均数的大小与每个数据都有关系,它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是一组数据的“重心”,也是度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基准;(3)加权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的特例.加权平均数的实质就是考虑不同权重的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的各项权相等时,就变成了算术平均数.2.例题讲解一次演讲比赛中,评委将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个方面为选手打分,各个成绩均按百分制,再按演讲内容占50%、演讲能力占40%、演讲效果占10%的比例,计算选手的综合成绩(百分制),进入决赛的前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选手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A85 95 95B95 85 95请确定两人的名次.教师出示例题并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看成是求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50%,40%,10%说明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是三项成绩的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明确下列问题:(1)演讲内容、演讲能力、演讲效果三项成绩在总成绩中的重要程度用什么数据说明?(2)要想决出两人的名次,必须求两人的总成绩,实质上是求这两名选手三项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学生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先分别计算出两名选手的总成绩,教师进一步引导写出解答过程.解:选手A的最后得分是=90,选手B的最后得分是=91.由上可知选手B获得第一名,选手A获得第二名.[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权的作用,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1)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在一组数据中,由于每个数据的权不同,所以计算平均数时,用加权平均数,才符合实际.(2)数据的权的意义:数据的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3)加权平均数公式:=.1.晨光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则平时体育活动评估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权分别为、和.解析:根据权的概念解决即可.答案:20%30%50%2.学校把学生学科的期中、期末两次成绩分别按40%,60%的比例计入学期学科总成绩.小明期中数学成绩是85分,期末数学成绩是90分,那么他的学期数学总成绩是()A.85分B.87.5分C.88分D.90分解析:根据学期数学成绩=期中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期末数学成绩×所占的百分比即可求得学期总成绩.故选C.3.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的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应聘者笔试面试实习甲85 83 90乙80 85 92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用,为什么?解:甲的平均成绩为=86.9,乙的平均成绩为=87.5.因此,乙会被公司录用.4.某单位欲招聘一名技术部门负责人,对甲、乙、丙三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能力测试,且各项测试成绩满分均为100分,根据结果择优录取,三位候选人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单位:分)测试项目测试成绩甲乙丙沟通能力85 73 73科研能力70 71 65组织能力64 72 84(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2)根据实际需要,该单位将沟通能力、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三项测试得分按5∶3∶2的比例确定每人的成绩,谁将被录用?说明理由.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85+70+64)÷3=73,乙的平均成绩为(73+71+72)÷3=72,丙的平均成绩为(73+65+84)÷3=74,因此,丙的平均成绩最高,丙将被录用.(2)甲的成绩为=76.3,乙的成绩为=72.2,丙的成绩为=72.8.因此,甲的成绩最高,甲将被录用.第1课时1.加权平均数2.例题讲解例题一、教材作业【必做题】教材第113页练习第1,2题;教材第121页习题20.1第1题.【选做题】教材第122页习题20.1第5题.二、课后作业【基础巩固】1.在中国好声音选秀节目中,四位参赛选手的各项得分如下表,如果将专业、形象、人气这三项得分按3∶2∶1的比例确定最终得分,最终得分最高的进入下一轮比赛,则进入下一轮比赛的是()(每项按10分制)测试内容测试成绩小赵小王小李小黄专业素质 6 7 8 8形象表现8 7 6 9人气指数8 10 9 6A.小赵B.小王C.小李D.小黄2.学校广播站要招聘1名记者,小明、小亮和小丽报名参加了3项素质测试,成绩如下:采访写作计算机创意设计小明70分60分86分小亮90分75分51分小丽60分84分72分现在要计算3人的加权平均分,如果将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由3∶5∶2变成5∶3∶2,成绩变化情况是()A.小明增加最多B.小亮增加最多C.小丽增加最多D.三人的成绩都增加3.希望中学一个学期的数学总平均分是按下图进行计算的.该校李飞同学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单位:分)李飞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90 85 88则李飞这个学期数学总平均分为.4.某商场用加权平均数来确定什锦糖的单价,由单价为15元/千克的甲种糖果10千克,单价为12元/千克的乙种糖果20千克,单价为10元/千克的丙种糖果30千克混合成的什锦糖果的单价应定为. 【能力提升】5.学生的学科期末成绩由期考分数、作业分数、课堂参与分数三部分组成,按各占30%,30%,40%的比例确定.已知晓明的数学期考80分,作业90分,课堂参与85分,则他的数学期末成绩为分.6.小丽家上个月吃饭费用为500元,教育费用为200元,其他费用为500元.本月小丽家这三项费用分别增长了10%,30%和5%.小丽家本月的总费用比上个月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7.小李同学七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测验类别平时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测验1测验2测验3测验4成绩(分)88 92 94 90 92 89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根据如图所示的权重计算,那么小李同学该学期的总评成绩为多少分?(四舍五入精确到1分)8.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测验占20%,期中考试占35%,期末考试占35%,小关和小兵的成绩如下表:学生作业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小关80 75 71 88小兵76 80 68 90分别算出小关和小兵的总平均分.【拓展探究】9.某单位欲从内部招聘管理人员一名,对甲、乙、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两项测试,三人的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测试成绩(单位:分)测试项目甲乙丙笔试75 80 90面试93 70 68根据录用程序,组织200名职工对三人利用投票推荐的方式进行民主评议,三人得票率(没有弃权票,每位职工只能推荐1人)如图所示,每得一票记作1分.(1)请算出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2)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精确到0.01)(3)根据实际需要,单位将笔试、面试、民主评议三项测试得分按4∶3∶3的比例确定个人成绩,那么谁将被录用?【答案与解析】1.D(解析:将四个人的测试成绩按比例求出最终成绩,找出成绩最高的即可.)2.B(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分别计算出3人的各自成绩.先求出采访写作、计算机和创意设计这三项的权重比是3∶5∶2各自的成绩,再求出这三项的权重比是5∶3∶2各自的成绩,进行比较.)3.87.5(解析:先从统计图得到相应数据的权重,再利用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解.)4.11.5元/千克(解析:将三种糖果的总价算出,再除以60即可.)5.85(解析: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计算即可.)6.解:500×10%+200×30%+500×5%=135(元),135÷(500+200+500)×100%=11.25%.7.解:平时平均成绩为=91(分),总评成绩为=90.1≈90(分).8.解:小关的学期总平均分为=80×10%+75×20%+71×35%+88×35%=78.65(分),小兵的学期总平均分为'=76×10%+80×20%+68×35%+90×35%=78.9(分).9.解:(1)甲、乙、丙三人的民主评议得分分别为:200×25%=50(分),200×40%=80(分),200×35%=70(分).(2)甲的平均成绩为≈72.67(分),乙的平均成绩为≈76.67(分),丙的平均成绩为=76.00(分).由于76.67>76>72.67,所以候选人乙将被录用.(3)甲的个人成绩为=72.9(分);乙的个人成绩为=77(分);丙的个人成绩为=77.4(分).由于丙的个人成绩最高,所以候选人丙将被录用.本节课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新教材注重了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它的价值,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在教学过程中,高估了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能力,主要困难在于一些学生不能对权的含义理解透彻.适当增加学生熟知的一些实例,通过计算平均数,深刻理解权的含义及对平均数的影响.练习(教材第113页)1.解:(1)甲:=88(分),乙:=87.5(分),故甲将被录取.(2)甲:=87.6(分),乙:=88.4(分),故乙将被录取.2.解:=88.5(分).故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88.5分.学生在第二学段已学过平均数,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这个课时将在此基础上,在研究数据集中趋势的大背景下,学习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作用,并进一步体会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教材设计了以招聘英文翻译为背景的实际问题,根据不同的招聘要求,各项成绩的“重要程度”不同,从而平均成绩不同,由此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教科书设计了“思考”栏目和例1,从不同方面体现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加权平均数不同于简单的算术平均数,简单的算术平均数只与数据的大小有关,而加权平均数则还与该组数据的权相关,学生对权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会有困难,往往造成数据与权混淆不清,只会利用公式,而不知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对权及加权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是对权的意义的理解,用加权平均数分析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2014·张家界中考)已知一组数据4,13,24的权数分别是,,则这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是.〔解析〕由加权平均数计算公式得=4×+13×+24×=17.故填17.。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初中数学 第20章数据的分析 全章教案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0.1数据的代表20.1.1平均数(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对“权”的理解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课题20.1 数据的代表课时:六课时第一课时20.1.1 平均数【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2、使学生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重点难点】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难点:对“权”的理解【导学指导】学习教材P124-P127相关内容,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后完成下列问题:1.你认为P124“思考”中小明的做法有道理吗?为什么?2.正确的解法应是怎样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什么是加权平均数?4.P125“例1”中,所求的结果已不再是各人听说读写成绩的简单平均,而是听说读写成绩的加权平均数,它们的权分别是多少?5.P126“例2”中,两名选手的单项成绩都是两个95分与一个85分,为什么他们的最后得分不同呢?谈谈你对权的作用的体会。

【课堂练习】1.教材P127练习第1,2题。

2、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3、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环。

4、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部门经理,现对甲、乙两名应聘者从笔试、面试、实习成绩三个方面表现进行评分,笔试占总成绩20%、面试占30%、实习成绩占50%,各项成绩如表所示: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5、在一次英语口试中,已知50分1人、60分2人、70分5人、90分5人、100分1人,其余为84分。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教案(1)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教案(1)

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1)【课题】: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1)【设计与执教者】:【教学时间】:40分钟【学情分析】:(适用于特色班)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本章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知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使学生更好地使用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熟练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来表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理解这三个统计量的意义;2、会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数据处理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方法与能力【教学重点】:会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数据处理【教学难点】:正确选用统计量来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教学突破点】:通过典型例题、练习使本章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再通过找规律,把握住数据处理的思想方法,正确应用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学法设计】: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要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过程,讲练结合,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讨论,从讨论中感受三个统计量的意义。

【课前准备】:课件试问:(1)这三个厂家的广告,分别利用了统计中的哪一个特征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进行宣传?(2)如果三种产品的售价一样,作为顾客的你选购哪个厂家的产品?请说明理由.7、今年,苏州市政府的一项实事工程就是由政府投人1 000万元资金.对城区4万户家庭的老式水龙头和13升抽水马桶进行免费改造.某社区为配合政府完成该项工作,对社区内1200户家庭中的120户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并汇总成下表: 改造 情况 均不 改造 改造水龙头改造马桶 1个 2个 3个 4个 1个 2个 户数2031282112692(1)试估计该社区需要对水龙头、马桶进行改造的家庭共有_____户; (2)改造后.一只水龙头一年大约可节省5吨水,一只马桶一年大约可节省15吨水.试估 计该社区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自来水?(3)在抽样的120户家庭中.既要改造水龙头又要改造马桶的家庭共有多少户? 8、2006年青岛市春季房交会期间,某房地产公司对参加本次房交会的消费者进行了随机问卷,共发放1200份调查问卷,实际收回1000份.该房地产公司根据问卷情况,作了以下两方面的统计.I .根据被调查消费者年收入情况制成的统计表: 年收入(元) 2万以下 2万~4万 (不含4万) 4万~6万 (不含6万) 6万~8万(不含8万)各段被调查消费者人数占总被调查消费者人数的百分比50% 26% 14% 7% %II .根据被调查消费者打算购买不同住房面积的人数情况制成的扇形统计图:根据上述信息,解决下列问题:(1)被调查的消费者平均年收入为 万元.(提示:在计算时,2万元以下的都看成1万元,2万~4万元的都看成3万元,依此类推,8万元以上的都看成9万元)(2)打算购买80 m 2~100 m 2的消费者人数为 人.(3)如果你是该房地产公司的开发商,请你从建房面积等方面谈谈你今后的工作打算(不超过30字).答案: 1. 36 2.10 3.215x + 4.C 5、解:(1)该班学生每周做家务劳动的平均时间为0212 1.5628 2.512313 3.544350⨯+⨯+⨯+⨯+⨯+⨯+⨯+⨯=2.44(小时)。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教案3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 数据的分析 复习教案3

《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本节课是学完统计的相关知识后设计的一节专项复习课。

教学目标:1、学会对“条形图加扇形图”及“频数分布直方图加扇形图”统计应用问题的分析,并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找到相应的数据来解决。

2、在分析统计图寻找相关数据的过程中,体会统计中全面分析数据对决策的重要性。

3、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

课程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完统计的相关知识后设计的一节专项复习课,教学重点:学会分析“条形图加扇形图”及“频数分布直方图加扇形图”统计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统计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方法:自学探究教具准备:PPT 学生用题卡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出课题热身题教师大屏幕出示一幅扇形统计图,询问学生,“你能从扇形统计中得到什么信息?”学生根据自已的思考进行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扇形统计图的分析,回顾有关扇形统计图的知识。

二、例题展示总结关键题型一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例1: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一种购物方式,售后评价特别引人关注,消费者在网店购买某种商品后,对其有“好评”、“中评”、“差评”三种评价,假设这三种评价是等可能的。

小明对一家网店销售某种商品显示的评价信息进行了统计,并列出了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请利用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解决以下问题:1、小明一共统计了_____个评价;2、请将图1补充完整;3、图2中“中评”所占的百分比是______;4、若该网店一共有8000个评价,估计差评的有多少个?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例1后,学生进行分析思考,之后师生交流,共同解决例1. 思考:通过刚才这个问题,你认为解决这类问题最关键的是什么?通过刚才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感悟谈关键是从统计图表中提取信息:两个统计图表中都完整的数据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突破口。

教师板书本节课的关键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对例1的分析与求解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三、尝试练习巩固提升通过刚才的总结,我们对这种题型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尝试解决两道练习题:尝试练习1:王老师为了了解所教班级学生完成数学课前预习的具体情,对本班部分学生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跟踪调查,他将调查结果分为四类: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3.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例如,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相互评价对方的表现,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应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总结运用所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2.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和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鼓励与激励: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例如:“你们在讨论和解决问题时表现出了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继续加油!”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数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以国家人口普查数据为例,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思考,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在了解我国人口状况方面的作用。
2.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讨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例如,在分析成绩分布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成绩分布呈现出怎样的形态?如何用统计量来描述这种分布?”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尊重数据、实事求是的态度,学会从数据中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培养坚持不懈、积极进取的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教案_1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20章 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教案_11

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2.内容解析数据的分析是统计的重要环节,数学活动是在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后,观察身边的事情,提出统计问题,设计数据收集的方案,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进而发展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体验完整的抽样调查过程.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问题,合理分组完成统计任务并进行正确的数据分析.四、教学过程设计1.复习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我们一般用什么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数据时我们常常用到哪些量?哪些是反应数据集中趋势的?哪些是反应数据离散程度的?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为后面学生亲自完成统计调查活动做铺垫。

教师:统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完整的体验一下处理数据的过程。

2.小组活动活动1:①全班同学课前讨论出大家最感兴趣的5个问题,教师制订好活动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制订好《班级平均情况代表统计表》表格班级平均情况代表统计表年月日②组织成立各调查小组(6人为一小组),指定组织者,明确目标和任务,收集数据,并进行填表、整理、描述和分析。

③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④学生交流整个过程的收获与注意事项。

师生活动:教师布置任务后,小组分工合作,按照任务进行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关注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数学活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 复习课教案

第二十章数学的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平均数、方差的计算公式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极差,能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

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

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的思想。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的归纳及其应用。

难点: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数据的处理一般分哪些步骤进行?(2)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的量?这些统计的量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用它们做数据分析?(3)在数据分析时,我们是怎样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二)知识梳理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设计意图:通过简洁的表格整理本章的知识点学习顺序,既能够让学生清晰地回顾本章知识点,又能明确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练一练: 1.数学期末总评成绩由作业分数、课堂表现分数、期末考分数三部分组成,并按3︰3︰4的比例确定.已知小 明的作业分数90 分,课堂表现分数85 分,期末考分数80 分,则他的总评成绩为__84.5______.2. 一组数据中的一个数大小发生了变化,一定会影响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中的( A )A .1个B .2个C .3个D .0个 3.在某样本方差的计算公式 ])8(...)8()8[(10121022212-++-+-=x x x s 中,数据个数有 10 个,样本平均数为 8 .4.甲、乙两班举行电脑汉字输入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输入汉字的个数统计如下表:分析上表后得出如下结论正确的是( A )①甲、乙两班学生成绩平均水平相同;②乙班优秀的人数多于甲班优秀的人数(每分钟输入汉字≥150个为优秀);③甲班成绩的波动比乙班大.A.①②③B.①②C.①③D.②③5.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 每次射靶的成绩如下表:(1)请填写下表:(2) 分别从下列角度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相结合看;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相结合看;③从平均数和方差相结合看;④从平均数和命中9环以上(包括9环)次数相结合看;⑤从10次射击两人命中环数的走势看.6.观察下表,你能从中发现平均数、方差随数据变化的规律吗?请你用发现的结论来解决以下的问题:已知数据a,2a,…,n a的平均数为X,方差为Y, 则1①数据1a+3,2a+ 3,…,n a+3的平均数为,方差为;②数据1a-3,2a-3,…,n a-3的平均数为,方差为;③数据3a,32a,…,3n a的平均数为,方差为;1④数据2a-3,22a-3,…,2n a-3的平均数为,方差为。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20章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第20章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

第二十章复习课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通过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计算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用样本估计总体.2.内容解析由于本章是本套教科书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在复习时要在统计分析的大环境下进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基本过程,但又要侧重于通过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而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是数据的两大基本特征,为了分析数据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样本,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的特征(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用抽样方法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2.目标解析目标(1)要求学生要学会各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目标(2)能结合问题情境和数据特征,理解各个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目标(3)是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各个环节所学的方法和策略的整理和归纳,使学生对统计调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通过以前及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各个统计量的计算,对统计的基本过程、基本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各个统计量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在复习中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分析数据特征,解决实际问题.四、教学过程设计1.知识回顾1、举例说明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解总体的情况,我们经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获得关于样本的数据和结论,再利用样本的结论对总体进行估计。

初中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教案人教版
【例2】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 600元,教育支出为1 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9%,30%,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 (9%+30%+6%)=15%;
小亮: =9.3%
1.易错点:
在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不可强求结论的一致性.
2.方法规律: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当堂训练
1.
为了解某小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情况,某志愿者对居住在该小区的50名成年人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行了统计,并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这50人一周的体育锻炼时间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
难点
重点:(1)中位数、众数的概念,求一组数的中位数与众数.(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体会它们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
20.1.1平均数
20.1.2中位数和众数
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20.3课题学习 体质健康测试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主题
数据的分析
课型
新授课
上课时间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教案_1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数学活动》教案_1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2、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1、重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2、难点:提出统计问题、制定统计计划.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让我们共同来做一做身边的统计.问题1:你身边有哪些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提出一个统计问题.师生活动:在课前将全班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统计调查的主题.分别为,八年级二班学生的“体重”“视力”“每天使用的手机时长”“每分钟脉搏次数”四个问题。

二、分析问题,制定计划问题2:分别给三个小组分配一个统计任务,在课下完成整个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

在上课时分别请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讲解整个过程,描述统计得到的数据。

并讲解自己的感受。

学生:第一小组上台发言:八年级二班体重调查情况。

在课下我们将小组分工做好,两名同学用全面调查的方法收集了全班同学的体重数据。

整理的表格如下所示;再由另外两名同学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们主要从两个大方面平均数和中位数去分析。

我们计算了整体的平均数和男女各自的平均数,分别为在上表当中得到的数据。

现在由我来为大家描述一下所得数据,经过我们与正常15岁青少年体重情况经过对比,整体的平均水平超重,全班超过一半的同学体重高于标准值。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得到的数据分析联系到实际生活,提问是什么造成了体重超标的原因?学生:吃垃圾食品,油炸食品。

教师:该如何改善?学生:合理规划饮食,加强体育锻炼。

第二组学生发言:八年级二班学生视力情况。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统计量的意义,会用适当的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过程与方法经历提出问题,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过程,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统计的实际应用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难点:结合身边素材提出统计问题,开展统计活动.【导学过程】【情景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统计活动,统计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其实,我们身边就有大量的统计问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提出一个可以在课内调查的统计问题.【新知探究】活动1、请同学们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全班同学一起讨论,提出5个问题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例如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全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多少?等等;2.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过程和结果在全班展示;3.将各组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得到全班同学的一个“平均情况”,找出一个最能代表全班“平均情况”的同学.活动2、请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活动:1.每个小组分别测量本组同学的每分脉搏次数,得到几组数据;2.求出本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等;3.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估计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4.查找资料,看看一颗“正常”心脏的每分跳动次数,与你们的调查结果进行对照,谈谈你们对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感受.以“每分脉搏次数问题” 为例,进行现场调查分析.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是哪些?(1)你的小组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收集数据?是全面调查方式还是抽样调查方式?(2)你的小组准备怎样整理数据和描述数据?(3)你的小组准备怎样分析数据?请各组介绍和展示统计分析过程及得到的结论:(1)介绍你所在小组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2)你得出了哪些结论?依据分别是什么?【知识梳理】1.本次统计活动中,你经历了哪些环节?2.各个统计环节你是怎样做的?3.经历这次调查活动,你有什么体会?第二篇: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新人教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二次根式知识回顾1.二次根式:式子(ge;0)叫做二次根式。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教案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
主备人备课组成员:八年级数学组
课题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复习课)授课时间月日
教学目标1、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能选择合适的量描述数
据的集中程度
2、理解并会计算方差并会用它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3、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平均
数,方差
教学重点理解并会计算加权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能选择合适的量描述数据的集中程度
教学难点能在实际问题中熟练在选择合适的量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学习方
法)
自主学习与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知识要点:
数据的代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数据的波动:极差、方差
二、基础练习
1、一个样本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
13,14,19,x,23,27,28,31。

若其中位
数为22,则x等于()
A、20
B、21
C、22
D、23
2、已知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为-1,
0,4,x,6,15。

且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
则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A、5
B、6
C、4
D、5.5
3、某班一次语文测试成绩如下:得100分的
备注(补
充)。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3.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
(2)数据处理:引导学生运用统计图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3)数据分析:指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解释生活现象,提出合理建议。
4.总结与反思: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总结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应用。
接着,教师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教师将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以下知识点:
1.数据收集:介绍数据的来源、收集方法等,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的求知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重要性。
3.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设计:
1.导入: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如学校运动会成绩、班级成绩等,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基本概念:讲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
(3)激励评价: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阶段,教师将运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教师展示一组关于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并提出问题:“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所反映的信息。通过这个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数据分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所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描述和分析,可以使用统计图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教学设计
3.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针对教学难点,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难点问题。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
4.实践操作,巩固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进行概率实验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4.理解概率的意义,能够运用概率知识对随机事件进行简单的预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表格、统计软件等,辅助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思考并举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3.利用概率知识,分析一个随机事件,预测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简要说明预测的依据。
4.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撰写一篇学习心得体会,谈谈自己对数据分析的认识和感受,以及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方法的应用。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的计算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绘制及分析。
4.概率知识在随机事件预测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2.统计量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3.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解读与分析。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学习有着较高的兴趣,但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困难:首先,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和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训练;其次,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需要加强实践操作的环节;最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探索,提高数据分析能力,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分析(教案)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数据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引导学生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判断,培养数据素养和科学态度;
5.培养学生掌握频数分布表、箱线图等数据分析工具,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者不自信而不愿意提问,这就需要我主动去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他们帮助。或许可以尝试在课后设立一个“疑问箱”,让学生们可以匿名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会定期解答。
-标准差:强调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度量数据离散程度。
(3)频数分布表与箱线图的应用;
-频数分布表:掌握如何制作频数分布表,理解其反映数据分布的作用;
-箱线图:理解箱线图表示数据分布、异常值等信息的意义。
2.教学难点
(1)数据的集中趋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解释:学生在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确定使用哪个指标更能反映问题的本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分析》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了解一组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情况?”比如,我们想知道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数据分析的奥秘。
1.教学重点
(1)数据的集中趋势: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平均数:强调平均数受极端值影响较大,要理解其敏感性的特点;
-中位数:理解中位数作为数据中间位置的表示,不受极端值影响;
-众数:掌握众数在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特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全章复习教学设计
3.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据伦理观念,让他们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隐私和公共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遵循法律法规。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案例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
2.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据分析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电子表格软件、统计软件等,辅助数据分析,提高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
4.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通过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数据充满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和探索数据背后的规律。
2.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理性的数据分析态度,让他们认识到数据分析在决策、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倾听、尊重、沟通、协作,共同完成数据分析任务。
4.培养学生的数据伦理观念,让他们明白数据的重要性和敏感性,遵循数据保护的法律法规,尊重个人隐私。
1.重点: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难点:让学生理解数据分析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大量复杂数据。
2.重点:提高学生对数据分析结果的评价和推断能力,使他们能够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预测。
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数据拟合和预测的能力,以及对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的深入理解。

人教初中数学《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

人教初中数学《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复习》教案(高效课堂)2022年人教版数学精品

数据的分析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课标要求】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6、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极差和方差3、数据的波动情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极差和方差3、4、极差和方差3、数据的波动情况过程与方法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难点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2、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3、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4、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5、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媒体教具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修改栏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一、知识结构图二、知识点梳理1.解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是统计学中特有的规定,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所考查的对象是解决有关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问题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章复习课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通过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及方差)的计算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用样本估计总体.
2.内容解析
由于本章是本套教科书统计部分的最后一章,因此在复习时要在统计分析的大环境下进行,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基本过程,但又要侧重于通过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而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是数据的两大基本特征,为了分析数据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样本,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的特征(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是本章的核心所在.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用抽样方法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程度,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会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
(2)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能根据问题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
(3)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2.目标解析
目标(1)要求学生要学会各个统计量的计算方法.
目标(2)能结合问题情境和数据特征,理解各个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
目标(3)是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等各个环节所学的方法和策略的整理和归纳,使学生对统计调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以前及本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各个统计量的计算,对统计的基本过程、基本思想和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要在具体问题情境中灵活运用各个统计量解决问题的能
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因此在复习中要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灵活运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和方差分析数据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知识回顾
1、举例说明用样本估计总体是统计的基本思想:
在生活和生产中,为了解总体的情况,我们经常采用从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调查,获得关于样本的数据和结论,再利用样本的结论对总体进行估计。

例如,要了解一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一批产品质量的稳定情况等,需要利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分析过程,体会统计的思想,帮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回顾知识.
2.知识梳理
问题2结合上面问题的解决,请你想想本章学习了哪些知识?
(1)本章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量?这些统计量各有什么特点?怎样用它们做数据分析?
(2)在数据分析时我们是怎样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的?
(3)统计一般分哪些步骤进行?
追问:请用合适的框图表示本章知识.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组内交流,最后以学生展示教师完善的方式板书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讨论交流,优化知识结构.
3.综合应用
例1 某商店统计甲商品试销20天中每天的利润(单位:千元)如下:
5 10 8 9 5 11
6 10 9 15 50 6 10 9 1 9 9
7 6 5
(1)请完成下表:
(2)计算这20天中每天的平均利润;
(3)计算出每天的平均利润能否较好的反映出每天利润的一般水平?
(4)用哪些统计量反映每天利润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
(5)去掉利润1千元和50千元后,再计算每天的平均利润;
(6)你觉得问题(3)和问题(5)中哪个利润更能反映每天利润的一般水平?从中可以说明什么问题?
(7)每天利润为多少元的天数较多?
师生活动:教师先出示问题(1),再出示问题(2)和(3),然后出示问题(4),再出示问题(5)和(6),最后出示问题(7).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学生先进行独立的计算和思考,然后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设计意图:以实际生活中的数据作为问题情境,提出分析数据集中趋势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数据代表进行分析的方法.设置问题(1)是为了让学生懂得用表格等形式来整理数据,为分析数据做准备;设置问题(2)和(3)是让学生发现平均数的局限性,一方面是为了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设置问题(4)是为了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分析数据集中趋势;设置问题(5)和问题(6)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在用平均数分析数据水平时怎样减少极端数据影响的方法——去最大最小数据法;设置问题(7)是为了复习众数的知识.
进一步思考:该商店在统计甲商品试销20天中每天利润的同时,对同类的乙商品的每天销售利润也进行了统计,得到每天的利润(单位:千元)如下:
7 10 9 9 6 16 6 10 10 15 25 6 10 10 7 9 10 11 6 8
现要在同类的甲商品和乙商品中选择一种作为今后商店的正式销售商品,假如你是该商店的老板,你会选择哪一种?通过计算说明.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对该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再与问题3的结论进行比较,作出自
己的选择.教师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相互交流,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复习方差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让学生能从数据的集中趋势和波动情况两个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经历完整的数据分析过程;第三方面是让学生能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例2我市射击队甲、乙两位优秀队员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每次射靶的成绩情况如右图所示:
师生活动:对于问题(1),由学生独立填写表格;对于问题(2),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用适当的语言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然后集体交流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此练习要求学生能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然后通过适当的计算填写表格,再通过比较数据的集中趋势、波动情况以及数据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应用情况.通过问题(2)的多种结论分析,学生可以感受到数据分析角度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学生对数据代表的优缺点及相互联系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使学生在今后的类似问题解决中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5.小结
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总结,深化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1)请你谈一谈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
(2)对“如何选择适当的统计量对数据进行分析?”你有什么样的心得体会?
(3)请结合实例谈谈统计调查的基本步骤和注意点.
设计意图:问题(1)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的主要知识;问题(2)通过交流学生的心得体会,集思广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各个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并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问题(3),使学生对所学的统计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归纳和认识,形成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业:
教科书第136-137页习题1、4、7.
五、目标检测设计
1.数据4、6、12的权分别是10、8、2,则数据4、6、12的加权平均数是,当数据4和6的权不变,数据12的权逐渐变大时,则数据4、6、12的加权平均数逐渐接近于数据.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加权平均数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是否能感受数据的权对加权平均数的影响.
2.某班50人右眼视力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求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能否准确的求出一组数据的加权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3.甲、乙两名射击运动员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5次,各次命中的环数如下:
甲: 5 8 8 9 10
乙:9 6 10 5 10
(1)求出每组数据的方差;
(2)谁的射击成绩比较稳定?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能否准确的求出一组数据的方差,以及能否利用方差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4.八年级三班分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参加答题比赛,共10道选择题,答对8题(含
8题)以上为优秀,各组选手答对题数统计如下:
请你完成上表,再根据所学知识,从不同方面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各个统计量的运算能力,以及根据统计量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5.已知:1、2、3、4、5、这五个数的平均数是3,方差是2.
(1)101、102、103、104、105的平均数是,方差是;2、4、6、8、10的平均数是,方差是.通过比较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2)应用上面的规律填空:
若n个数据x1,x2,···,x n的平均数为m,方差为s.则数据x1+100,x2+100,···,x n+100的平均数是,方差为;数据5x1,5x2,···,5x n的平均数,方差为.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以及了解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