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 瓷 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 …
哥窑之谜可能被解开,龙泉黑胎青瓷是北宋哥窑
哥窑之谜可能被解开,龙泉黑胎青瓷是北宋哥窑宋代五大名窑汝哥官钧定的哥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之二,跟第一的汝窑一样至今未发现窑址,是章生一窑烧造的瓷器,如今已经断烧了一千多年。
传世的哥窑瓷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金丝铁线,深色的打开片成黑色,浅色的细纹开片为淡黄色,考古发现哥窑瓷片为黑胎青瓷,至今未发现宋代哥窑的窑址,所以有人根据龙泉窑黑胎青瓷推断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北宋哥窑。
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有学者根据刊于明洪武二十年的曹昭的《格古要论》中对修内司官窑特征的记载,认为传世哥窑即宋代修内司官窑。
为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1950年左右在龙泉窑核心地区的大窑、溪口、金村、溪口骷髅湾和李家山两处窑址也发现7处龙泉烧造黑胎青瓷的窑址一、龙泉窑黑胎青瓷考古发现历程龙泉黑胎青瓷首次被发现于民国时期,关于研究龙泉青瓷最大的问题就是龙泉是不是哥窑章生一窑的烧造地点。
小梅镇瓦窑路窑址的考古发掘为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研究又提供了新的考古资料。
在一个3×2.5平方米,深仅40厘米的探方中,出土了200余件可复原的黑胎青瓷器物,同时也有较多的匣钵、支垫具、窑塞、火照等窑具出土。
这些瓷器的胎壁很薄,釉层并不厚,釉质多玻化,而且釉层都开有细碎片纹,片纹多呈灰黄色或灰白色条纹状,而与常见的开片青瓷风格差距较大。
器型也十分丰富,在这200余件器物中就有14类20多种器型,包括“河滨遗范”葵口碗、八角碗、菱口盏、盖杯、把杯、多边折腹盘、菱口折腹盘、葵口碟、折沿洗、盖罐、鸟食罐、胆瓶、纸槌瓶、盘口瓶、鬲式炉、带盖粉盒、觚、尊等。
二.龙泉窑黑胎青瓷分布范围、年代与性质从持续多年对黑胎青瓷考古调查以及最近几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情况来看,龙泉黑胎青瓷的生产中心地区除比较典型的溪口瓦窑垟一带外,尚有大窑,且其分布范围几乎涉及到整个大窑地区,此外在小梅镇瓦窑路、石隆一带乃至龙泉东区都有黑胎青瓷窑场的存在。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十章小北宋官窑篇
窑彝录「汝窑鉴识秘籍」第十章小北宋官窑篇在满地古陶瓷传说和故事碎片都奉为经典的时代,真相,让人看起来反而像是恶搞。
宋人嘴上的“哥窑”,实际是说“小窑”。
是宋人在指官窑附近,另一个小一点的官窑区。
宋人和近代人不同,今人普遍称排行小的男性为“弟”,宋代不是,宋代的武大郎,平时招呼武二郎应是叫“二哥”的,武二郎对武大郎应是敬称为“兄长”的。
在宋代,这种关系里没有“弟”这个字。
宋人父称子也为“哥”。
宋徽宗和大儿子宋钦宗都称宋高宗为“九哥”。
宋高宗的侄子,太子赵昚去见高宗,高宗一定得说:“大哥来了。
”赵构管赵昚叫大哥,宋史记载不止一处。
今天电视剧里的宋代人,如此相互叫来叫去会让人觉得别扭。
不过,如果宋人穿越过来看见有人管自己的兄长叫哥,说不准会更不舒服。
宋人流传下来的“哥窑”之名,其实是官窑外的一个小官窑,排行小,且规模也小的官窑。
如果真的如考古学者所言,南宋官窑窑址附近就有一个“哥窑”,那么,北宋官窑窑址附近也应有一个“哥窑”。
未来北宋官窑发掘,一定会连带掘出来一个小官窑(哥窑)窑址来。
所谓“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衍生出来的“哥窑”、“弟窑”传说,一定是明代以后的人杜撰出来的。
宋代皇室为什么要多此一举,执意在官窑旁建一个相对独立小官窑区呢?其实这和祭祀用瓷器用途不同,烧制仪式不同,及生产分工,工艺需要有关。
所谓哥窑,其实只是单独窑炉、窑区,管理依然是依附于官窑。
走近哥窑真相的视角一定是宗教,而不是帝王。
哥窑是专门烧制祭祀地祇瓷器的。
自哲宗徽宗始,陶瓷参与祭祀,似乎一直遵循着汝窑礼天,哥窑礼地的原则,这可能源于古代“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的旧制。
祭天于郊坛,祭地于社稷,祭祖于宗庙。
汝窑作为礼器应起于禋祀郊庙。
这从逻辑中留下一个空白:血祭社稷的礼器中有没有陶瓷器呢?如果有,可能是那种窑器呢?唯一可确认的一点,即汝窑不可兼任。
汝窑器中的祭器上皆是有意彰显的祭天礼神符号,圆形、天青色、单数支丁。
祭祀地祇瓷器的窑器首先得具备“黄琮礼地”的黄色基调,琮形制式的礼神符号,符合这种特征的窑器就是哥窑。
哥窑的基本介绍
哥窑的基本介绍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哥窑的基本介绍,希望你喜欢。
哥窑的简要介绍哥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
然而到现在未找到确切窑址。
哥窑瓷器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有一百余件,远少于元青花的存世数量。
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哥窑的历史文化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
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现和考古资料的不断充实,对哥窑的认识已渐趋清晰。
然而;由于缺乏同代文献,且后代文献常是一鳞半爪,零零碎碎,有的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但在惊喜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
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
哥窑恰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耀眼的光环,而无法目睹它真实的风采。
与哥窑相关的文字最早见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孔齐的《至正直记》:“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
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绝类古官窑”也正与以后的文献描述的哥窑特征相符。
南宋龙泉窑双系方口瓶.元明精品.赏析(之二十四)
南宋龙泉窑双系方口瓶.元明精品.赏析(之二十四)龙泉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名窑,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因主要产区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
龙泉窑青瓷创烧于五代(也有三国两晋之说),盛于宋、元,终于清代。
从北宋开始,龙泉窑逐渐取代越窑,一跃成为江南青瓷第一名窑。
相传南宋龙泉县有章氏两兄弟在此开设窑厂,其兄章生一所烧的窑名为“琉田窑",又名“哥窑"。
其弟章生二所烧窑名为“弟窑",又名龙泉窑。
“哥窑"所烧的瓷为黑胎青瓷,“紫口铁足"类似官窑,“金丝铁线“冰裂纹成为宋代有名的“五大名窑"(官汝哥均定)之一的“哥窑"。
其“弟窑"为白胎和朱砂胎青釉瓷,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如玉,胜似翡翠,从而把龙泉窑青瓷烧制推向顶峰,成为江南第一名窑。
1,南宋龙泉窑青釉双系刻花方口瓶高36.5cm,口径9×10cm,底径10×13cm。
方口,束颈,溜肩,椭圆腹,腹下渐收,方浅圈足,肩部两侧各植对称螭龙耳,内外通体施青釉,底足无釉,胎体坚实施紫色护胎酱釉。
釉质肥厚,为南宋时的石灰碱釉,釉色偏黄。
器身暗刻划花卉纹,纹饰流畅,刀法有力娴熟,花卉构图简洁典雅,器形端庄独特少见,为南宋早期龙泉窑精品。
2,元代龙泉窑青釉“净瓶”高28.5cm,口径4cm,底径8cm。
直口,长颈,肩下渐收,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颈下部有轮状出沿,肩部刻两道弦纹,内外满施青釉,釉面匀净莹润,釉色为珍贵的梅子青,胎质坚实,老化自然,传世特征明显。
此器腹部横竖出筋现对接痕,可见当时手工制作工艺难度较大。
此件与北京故宫一级文物的元龙泉窑净瓶器型一致(附图):这种俗称净瓶的器物,实际上属于“军持"的一种,也称“军迟”,意为“水瓶"。
本为印度民族的一种生活用具,后来被佛教赋予宗教涵义,用于贮水,以备云游四方时饮用,净手等。
章村根
就章村根而言,他的真实性我在本文里不作过多说明,相关后来的史实里有一点点踪迹可寻,那就是“宋仁宗时期,茶道大行天下,相应瓷器应运而生,各种生活及玩器多有人寻,瓷品质量要求之高,章村根对瓷器的研发代表了当时的顶尖水平。是宋代瓷器制造的集大成者,一生精于制作和研究瓷器,汝窑创始人,其作品主要供给皇室和儒、道、佛志士。晚年好茶独饮,两子各撑一方瓷窑(哥窑、定窑),载民国刘大杰《宋人散札》。还有明代嘉靖年的上海人陆深所著《春风堂随笔》载:“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大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有关章村根及其二子的记录还有一块石碑在今天的龙泉窑遗址附近的一座庙里,上面的字已不清晰,难以识出,但龙泉地区的烧窑人都奉章家三父子为窑神,开窑时必去拜祭。每年正月,当地的木偶戏团还会走乡串户演出章家父子的故事。
作品介绍
汝窑、龙泉窑。
汝窑:在汝州境内(今河南临汝),故名汝窑。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冠,它与钧、官、哥、定窑齐名,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底有细小支钉痕。宋代三任帝王均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此窑烧瓷时间较短,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明代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更有年希尧、唐英等督窑大量仿制,但鲜有乱真者。临汝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三处遗址烧制民用青釉瓷器,现称“临汝窑”,系汝窑另一部分。烧瓷时间长,主要烧青釉,有印花、刻花装饰,以印花为主,造型纹饰与耀州窑有不少共同点,质量比耀州逊色,烧瓷历史比耀州晚,明显受该窑影响,属耀州窑系。( 临汝窑:即汝窑)
茶,不是独立载于世的,它必须要有相应的助阵物,那必然是茶水和茶具。我国早期茶具几乎全是白、青瓷类,章村根作为一代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为我国茶品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我相信他有如他的后世子孙相信他一样,只有纯朴的百姓才能代代相传纯朴的人物,这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些比黑社会还要万恶的历代政治王朝下篡改的“正史”来得更亲切,更真实得多。
哥窑和弟窑
哥窑和弟窑
哥窑又名哥哥窑、琉田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之一,为宋代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在龙泉琉田创建的瓷窑;章生一的弟弟章生二在龙泉也有瓷窑,叫弟窑。
哥窑是中华民族用“天工开物”的方式创造出的艺术形式,是全人类的文化艺术瑰宝,而哥窑的美是神秘的,是不规则的,是独一无二的。
传说古代时在龙泉曾有兄弟二人烧窑。
哥哥的烧造技术比弟弟高明,招致弟弟的嫉恨。
为破坏哥哥的声誉,弟弟就偷偷地在哥哥配好的釉料中添加了许多草木灰,而哥哥全无察觉。
烧好后开窑一看,瓷器釉全裂开了,裂得很有趣味,有的像冰裂纹,有的像鱼仔纹,还有的像蟹爪纹。
心地善良的哥哥见此情景惊呆了,怎么办呢?只好拿到市场去处理,没想到一到市场,人们对这种带有裂纹的青釉瓷产生极大兴趣,一抢而空,于是哥窑便由此而闻名天下。
而弟弟仍烧造青釉瓷器,质量总是略逊于哥哥一筹,人们称其为弟窑。
龙泉窑介绍
龙泉窑因在今浙江龙泉县,故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
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
龙泉青瓷的文献记载:《处州府志》记载:"章生二,不知何时人,尝主琉田窑。
凡器之出于生二者,极青莹,纯粹无瑕,如美玉,然一瓶一钵,动辄十数金,其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今人家藏者,尤为难得"。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之一"龙泉窑"条中有这样的记载:"宋初处州府龙泉县琉田市所烧,土细••,质颇粗厚,色甚葱翠。
亦分浅深无纹片。
唐代《肆考》云:古龙泉器色甚葱翠,妙者可与官哥争艳。
"
清佚名《南窑笔记·龙泉窑》亦记载:"出宋处州,即名处州青。
传钱王时造者名越窑秘色,王甚宝之,用以为贵。
其土质坚白,釉色葱翠,所谓'粉骨龙泉是也'。
盖龙泉由来久亦。
……龙泉釉色有梅子青,冬青色者,可与官窑争艳。
间有纹片者,俱堪珍贵。
更多内容请关注北京陶瓷网。
叶英挺揭秘龙泉官窑之谜
叶英挺揭秘龙泉官窑之谜上世纪的20年代,很多人纷纷来到浙江的龙泉,他们中间有文物贩子、也有盗墓者,他们大肆挖掘瓷窑遗址,撬开坟墓,搜寻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传说中一种贵比黄金的龙泉青瓷。
据说,他们发现了一种特别精致、世上罕见的龙泉青瓷瓷片,盗掘者们把它们全部装箱运走了,后来不知去向。
神秘的龙泉青瓷碎片,就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无人知晓的秘密……■2004年,来杭州出差的叶英挺,意外发现了一批釉色纯正、刻花精美的瓷器碎片,他敏感地意识到,这些瓷片对中国瓷器的历史来说,非比寻常。
叶英挺,现为浙江省丽水青瓷博物馆的馆长。
2004年的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来杭州出差的叶英挺,一大早就来到了杭州二百大古玩市场。
就在他随意闲逛时,一堆零散的瓷片把他吸引了。
在昏暗的灯光下,叶英挺发现,这是一批釉色纯正、刻画精美规整、器型庞大端庄的瓷片,从这些器型和釉色上,叶英挺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了它们的非同寻常。
通过和摊主聊天,叶英挺得知,在这段时间,市场内的不同摊位上都出现了这样的瓷片,它们不但在短时间内集中出现,而且数量极其庞大。
对于这些瓷片的出处和历史,此时的叶英挺很难说清,但直觉告诉他,这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叶英挺决定把整个市场上的这些瓷器碎片全部收购下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寻访和查找,叶英挺收购了自己所能得到的全部碎片,这些碎片全部加起来足足有5吨重。
就连他自己都不会想到,这次意外的发现,将揭开中国陶瓷史上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隐秘。
■面对成堆的瓷器碎片,首先要解决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如此大量的瓷器碎片,到底是从何而来呢?<BR><BR> 从那些售卖的人那里,叶英挺所能得到的惟一线索,就是这些瓷器碎片全部来自于浙江的龙泉。
龙泉是一个在中国陶瓷史上赫赫有名的地方。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代表性的大窑系,由于地处瓯江流域,水陆交通方便,同时,龙泉有着极为优质的瓷土。
从三国两晋到清代,龙泉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因此,它也成为了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窑系,特别到了宋代,龙泉制瓷工艺更是达到了巅峰。
哥窑论文
风格独特的传世哥窑姓名:谈静班级:室内0922学号:0930306211岁月的流逝带走了太多东西,当我们从那些传世的古玩身上隐约窥见一星半点的历史时,那种注视总是显得特别珍贵。
在流传至今的瓷器中,哥窑的瓷器总是引起人们很多的遐想。
一代的君王宋徽宗,有《燕山亭》词,浓妆艳抹哥窑瓷一把:“裁剪冰绡,打叠数重,冷淡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益香融,羞杀蕊珠宫女。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闲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
带着这样的臆想,哥窑又怎么不会被万千的人征服的呢?说说有关哥窑的故事吧,它来源于一个并不好意的开始。
南宋时期浙江龙泉县南小梅乡大窑村,有章姓兄弟两人烧造青釉瓷器。
哥哥章生一所烧窑为“哥窑”,弟弟章生二所烧窑为“龙泉窑”。
生一天资聪慧,勤奋努力。
所烧瓷器款式考究,釉色美奂,声名远播,供不应求。
生二好吃懒做,精于心计,所制瓷器自然相形见拙,对哥哥心生妒忌。
一日,生二窥伺哥哥不备,往熊熊燃烧的“哥窑”里猛泼两桶冷水。
窑温遇冷发生变化,瓷器因热胀冷缩的影响,釉面如冰河开裂,裂纹交错,别有洞天。
生一上香出窑时,看到窑变的瓷器,痛苦不堪。
岂知,朝廷采办官员看到风格迥异的瓷器新品,如获至宝,悉数上呈皇帝。
皇上龙颜大悦,赐名号哥窑。
这就是哥窑的故事,虽然有个不开心的开始,但是却又是因为这个开始让哥窑的独特,不一样而名扬天下。
说说哥窑瓷器的特点吧,主要有四种特点。
其一,哥窑釉属无光釉,它的表面犹如“酥油”般的光泽,色调丰富多彩,宋代哥釉瓷釉质莹润,有米黄、粉青、奶白等各种颜色,就是这些颜色成为了哥窑的主要色彩基底。
其二、“金丝铁线”的纹样,哥窑釉面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开片可以解释为,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我们知道的开裂原本是瓷烧制中的缺陷,只是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种由细小裂纹所形成的片纹,大小有别、裂纹颜色的深浅也不一。
非遗世界龙泉青瓷“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但这使龙泉窑形成两种不同的烧制方法。在南宋中晚期出现了一类黑胎开片瓷器,即所谓哥窑瓷,与 着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
5 龙泉青瓷的传承人
2007 年 6 月 5 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龙泉市的徐朝兴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徐朝兴,1943 年生于浙江龙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传承人。1982 年作品《52 公分迎宾大挂盘》,获第二届全国陶瓷设计评比—等奖、获艺术瓷总分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国宝”,收藏 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
而弟弟则延续着原来地烧制技术,一直沿用至今,并被誉为“雪拉同”,从此也就开创了龙泉青瓷哥 弟窑在釉色、泥土等方面富有各自特色却各不相容,平分秋色的面。
龙泉青瓷开创第二春,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一次又一次的在砖窑里调制泥土收缩比例,掌控烧窑温 度,并克服来之釉色配方的困难,在一方面要保持哥弟窑特色的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特色,并要将二者 完美结合,使新的瓷器技术既有丰富的裂纹,又有光滑的手感和整体感。这就是哥弟结合。
南宋
南宋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窑场达 260 多处,遍布县境南区和东区沿溪一带。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元代
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龙泉境内瓷窑发展到 330 多处,大窑村仍为龙泉 窑系中工艺造诣最高之地,是龙泉窑的支柱和骨干。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
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一、简介龙泉是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浙江西南部,与江西、福建两省接壤,以出产青瓷著称。
文物普查发现,这里烧制青瓷的古代窑址有五百多处,仅龙泉市境内就有三百六十多处,这个庞大的瓷窑体系史称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
二、溯源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制瓷技艺登峰造极,梅子青、粉青釉达到了青瓷釉色的最高境界,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
龙泉窑的青瓷技艺推动了各地瓷窑的发展,从南宋至明代,福建、广东沿海和江西一带的瓷窑纷纷烧造出类似龙泉青瓷的产品。
龙泉窑青瓷在国外也有重大影响,宋元时期就大量出口,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说:从中国东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和东非沿海,……,无处没有龙泉青瓷的踪迹。
龙泉青瓷在宋元时达到高峰,明代生产规模不减,但质量下降,至清代逐渐衰落,晚清后曾一度停烧,仅有少数窑口从事仿古生产。
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
1、五代到北宋早期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
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
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
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
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
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
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
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
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
哥 弟窑祖师章氏兄弟
哥、弟窑祖师章氏兄弟
哥、弟窑祖师章生一、章生二
兄名生一,弟名生二,龙泉人氏,哥窑和弟窑的创始人。
南宋初期于琉田,即今龙泉市小梅镇大窑村同业于瓷窑。
时该村
有瓷窑四十余家,尤以章氏兄弟窑制品最佳。
生一所制之器,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釉层丰富饱满,釉色浓淡不一。
淡白者称米色,稍浓者称豆绿。
釉有断纹,号白极碎,即鱼子纹。
其器紫口铁足,产品为朝廷所垄断,精品专供御用。
因其为兄,所制之器名“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生二作品则继承龙泉青瓷传统风格,因有发展,着色葱翠,创造
了梅子青、粉青、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滋润如玉、扣之如磬,极耐磨弄。
其精品皆进呈宫廷。
因其为弟,所制之器名“弟窑”。
又因其作品风格继承龙泉晋唐青器,又名“龙泉窑”,亦称“章窑”。
所以世称章氏兄弟是开创龙泉青瓷鼎盛时代的标志性人物。
龙泉青瓷民间传说
一则民间传说从小在窑场里滚大的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俩长大了,在父亲兼师傅章村根的悉心调教下,兄弟俩掌握了烧制青瓷的所有本领。
父亲章村根临终时,把弟兄俩叫到面前交代说:“兄弟本是同根生,相聚总有分离时,你们各自都掌握了一门手艺,别人比不及。
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你们分开吧,每人主一窑,也好互不相干,免得日后生口角。
记住,你们的手艺就是饭碗,切切不要外传。
”说罢,见兄弟俩都点了头,老人便放心地闭目归西了。
老父过世不久,兄弟俩分了窑,一个主琉田(大窑)窑,一个主金村窑,相距五里,互不相干。
刚开始的时候,兄弟俩是规规矩矩地按老父亲传授的技术来烧制青瓷的,但不久后,情况有了变化。
章生一是个爱动的人,不但爱动手还爱动脑。
他觉得老循规蹈矩,手艺迟早会老化,于是仿效铜、银器上的浅刻花纹,运用篾刀在瓷坯上刻上了团形花朵、重瓣复莲、缠枝牡丹、荷花鲤鱼,青松仙鹤之类的纹饰。
想不到如此以来,烧成后的瓷器上市后,因显得生动活泼令人耳目一新而特别受人青睐。
而弟弟章生二呢,是个较内向的人,比较墨守成规,烧的仍是老形式瓷器。
人的秉性之一就是喜新厌旧,兄弟俩这样一新一旧,弟弟章生二的瓷器在市场上便被冷落了。
这令章生二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一个很爱面子的人,他在心里说,同是一个娘胎生,相煎何太急,你老大不是要断我的饭碗嘛!你这是欺负我啊!一向文静内向的章生二开始不文静起来了。
一个大雾弥天的傍晚,章生二心事重重地从金村来到了大窑。
他远远地见哥哥烧完了最后一捆柴,封闭火门下窑回家了,便劈下了一根毛竹,做成了水槽,然后将山上的泉水引入了哥哥的窑内。
也不知过了多少时间,他觉得水也引得差不多了,就将竹槽毁掉,然后匆匆离开现场回家。
他心里默默地说,哥哥哎,你别怪我小心眼啊,你独霸了市场,我怎么养家糊口哇!数日后,哥哥章生一上山开窑了,一打开窑门,就发觉不对劲:窑内的木柴没有烧尽,支烟道也被水冲下的泥沙堵塞了,有的坯体半干燥,有的坯体却全干燥,而有的坯体因浸水而开裂了。
龙泉青瓷专业术语及名词释义
龙泉青瓷专业术语及名词释义何为龙泉窑?当代⼈已将哥窑与弟窑统称为龙泉窑,但古时并⾮如此。
根据嘉靖四⼗五年(1566)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编》记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章⽣⼆兄弟各主⼀窑,章⽣⼀所陶者为“哥窑”,章⽣⼆所陶者为“弟窑”,亦为“龙泉窑”。
该记载中明确指出龙泉窑与哥窑是有本质区分的,当年龙泉窑指的是弟窑青瓷。
柴窑多数⼈⼀听“柴窑”,均以为是⽤柴⽕烧的窑即所谓“柴窑”,其实不然。
柴窑,据古⽂献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汴梁(今河南开封⼀带),乃是后周皇帝柴世宗柴荣的御窑,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格古要论》、《博物要览》、《事物绀珠》等典籍中都有关于柴窑的记载。
注:(某些不良商家以所谓“柴烧的青瓷”来忽悠消费者,⼤家可别被蒙骗了哦)龙窑所谓龙窑,⾮指建在龙泉的窑,⽽是指窑的外形呈长条形,如龙似蛇,故名。
亦称蛇窑、蜈蚣窑。
龙窑出现于商代,早期龙窑⼀般长⼗⼏⽶到⼆⼗⼏⽶,到了宋代龙窑长达五六⼗⽶,个别地区甚⾄达到七⼋⼗⽶。
因龙窑⽕候极难控制,烧制时间长,成品率极低等众多缺点,现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
现在的龙泉青瓷均采⽤煤⽓窑烧制⽽成。
风格篇哥窑南宋时有章⽣⼀、章⽣⼆弟兄各主⼀窑,哥哥⽣⼀所烧之窑称为哥窑。
哥窑瓷器的⼀个⾮常独特⽽且重要的特征就是瓷器的釉⾯开裂,这是⼀种⾮常⾃然的釉⾯开裂现象,因每件哥窑器物上的开⽚千差万别,⽆⼀重复,所以显得⾮常珍贵。
哥窑器的胎⼟⼀般为宗⿊⾊,胎⽩⽽裂者都是假哥窑。
弟窑弟弟章⽣⼆所主之窑,称为弟窑。
弟窑的显著特点是灰⽩胎,外形光洁不开⽚,釉⾊纯净,简洁清雅。
其典型釉⾊是粉青、梅⼦青、⽶黄。
原料篇釉:即釉料,施于坯胎的表⾯,是以瓷⼟、长⽯、⽯灰⽯、滑⽯等天然原料研磨⽽成。
瓷⼟:即制坯的泥⼟,主要由⾼岭⼟、长⽯、⽯英等组成,经粉碎、淘洗、过滤、沉淀后制成半含⽔份的泥条待⽤。
胎⼟篇窑胎:⼀般为棕⾊或棕⿊⾊。
弟窑胎:⼀般为⽩⾊或灰⽩⾊。
破碎与重生,宋代最神秘的一种瓷
破碎与重生,宋代最神秘的一种瓷相传,宋代龙泉县,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
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亦有绝技在身。
章村根去世后,兄弟分家,各开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
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
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他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重新振作精神,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形成'金丝铁线'。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文献中的哥窑记载是在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釉色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纹,号曰百极碎';《处州府志》又载:'从其兄其生一,所主之窑,皆浇白断纹,号百极碎,亦冠绝当世',曹昭《格古要论》,'旧哥窑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
迄今为止,哥窑的窑址一直未曾发现,传世哥窑瓷器也不见于宋墓出土。
不管是传说还是文献记载,收藏界公认的五大名窑都少不了哥窑的名字,传世哥窑瓷器一般胎色较深,釉色有青灰、粉青、米黄等,釉层凝厚如脂,釉面润泽如酥,而且基本都开有大小、深浅不一的裂纹,俗称“金丝铁线”。
与青瓷有关的典故
与青瓷有关的典故
中国古代优质青瓷的代表龙泉青瓷很早就被宫廷注意,成为贡奉宫廷的瓷器品类之一。
下面是一些与青瓷有关的典故:
- 北宋末年时因定州所烧瓷器有“芒口”而不方便使用,于是朝廷命令北方的汝州、耀州等和南方的处州龙泉县烧造瓷器。
- 南宋人庄绰在《鸡肋编》记载,“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磁器,谓之秘色。
……宣和中,禁廷制样须索,亦加工巧”。
其中“禁廷制样须索”一句可知,龙泉窑在北宋末年根据宫廷下发的官样为宫廷或官府烧造瓷器。
- 考古发现表明,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南宋六陵遗址均出土有这类龙泉青瓷,说明龙泉青瓷已成为南宋宫廷和官府的日常用瓷。
- 《元史》记载,至治初年,曾诏令在江浙行省烧造瓷器。
今天的江西省景德镇市和浙江省龙泉市在当时都归江浙行省管辖。
从实物观察,元代景德镇和龙泉窑烧造了相当一部分器形相同的器物,可能是两地窑场共同接受官府管理的证据。
而《元史》更是明确记载了元代礼仪祭祀所用的毛血盘就是龙泉窑的产品。
龙泉青瓷原料
龙泉青瓷原料龙泉青瓷以“章生一,章生二”哥弟二窑闻名于世,弟窑温润如玉,色泽青翠欲滴;哥窑“紫口铁足”,为世人所称道,这些重要的艺术特征都与紫金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紫金土--因其色紫而得名,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粘土。
紫金土是宋代配制哥窑、官窑和龙泉黑胎青瓷瓷胎的重要原料,也是明、清时期景德镇配制酱釉和仿龙泉系列青釉的重要原料。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仿龙泉青瓷的釉色,但无论如何都和龙泉本地有差距。
原因就在当地的特产——紫金土。
龙泉的紫金土含铁量极高,而铁的氧化还原正是青瓷之“青”的奥秘所在。
并且,龙泉的紫金土还含有三种非常特别的稀有元素——锂、镓、铯。
它们恰到好处的含量,对龙泉青瓷的呈色起到了“点睛”作用。
可以说“没有紫金土,就没有龙泉瓷”。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龙泉紫金土的成分早已破解,从理论上说,其他产区也可以进行仿制,但一是成本太高,二是“配出来”的青瓷和龙泉本地浑然天成的青瓷,差距不是一点半点。
龙泉瓷土原料中一部分属于瓷石类,它们主要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数量的高岭土和绢云母等矿物。
另一部分属原生硬质粘土类,其中亦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数量的高岭石矿物,即通常所谓的高岭土,其化学成份的范围为:SIO含量约在61~75%,ALO含量在16~22%,Fe?O?含量在0.3~1.3%,大碱金属化物(k?O+Na?O),瓷土是坯料中主要组成部分,它使坯料有可塑性并赋予坯料必要的成型性能以及制品在干燥后具备一定的干燥温度和小的孔隙度。
在坯料和釉料中掺和的紫金土原料,系由石英、长石、含铁云母以及其他含铁杂质矿物组成。
其含铁量高,因而可以作为胎釉的着色原料,是龙泉瓷独特的天然原料,其化学成份尤其值得研究,虽然它SiO2的含量较低,但因其含有较高的AL?O?、Fe?O?和碱性物质,其含铁量一般为3~5%,高者可达15%左右,它不仅是青瓷釉的主要原料,而且又是制造青瓷朱砂胎和黑胎或“紫口铁足”的主要原料。
青瓷原料中,还有石灰石和糖灰等。
宋代兄弟窑
宋代兄弟窑
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相传为宋代龙泉章氏兄弟所驻,兄弟二人各主一窑,章生一为兄,兄者称哥窑,为宋代名窑之一,以名故也;章生二为弟,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
哥窑
哥窑是史上唯一的宫庭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釉质纯厚,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釉色内蕴,润泽如酥。
纹片片样,以纹道而称之有鳝鱼纹、黑蓝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称之有纲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极碎。
金丝铁线纹样,哥窑釉面主要有网状开片,或重叠犹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
攒珠聚球般釉中气泡,哥窑器通常釉层很厚,最厚处甚至与胎的厚度相等,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
紫口铁足风致,哥窑器坯为体大紫黑或棕黄,皿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故有“紫口铁足”之说。
龙泉窑
龙泉窑为弟窑,龙泉窑是中国史上名窑,因在浙江省龙泉市而得名,以烧制青瓷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
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龙泉窑胎质细腻致密,釉色白中泛青,釉层丰厚柔和,以粉青、梅子青釉最佳,足底露胎处呈紫色,俗称朱砂底
龙泉窑纹饰稍简单大方,常以莲瓣、弦纹为主,南宋末出现双鱼、龙纹和贴花牡丹纹等。
北宋官窑在龙泉
北宋官窑在龙泉北宋官窑在龙泉·全文先来看文献记载:宋人顾文荐和叶寘编撰的《负暄杂录》和《坦斋笔衡》中有关“窑器”的内容:“陶器自舜时便有,三代迄于秦汉,所谓甓器是也。
今土中得者,其质浑厚,不务色泽,末俗尚靡,不贵金玉,而贵铜瓷,遂有秘色窑器。
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者,不得臣庶用,故云'秘’。
陆龟蒙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钱氏。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
澄泥为范,极其精致,釉色莹澈,为世所珍。
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矣!余如乌泥窑、余姚窑、续窑,皆非官窑比。
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已经清楚表明北宋官窑在龙泉。
在龙泉大窑一带发现的宋代窑址有四五十条之多,近些年省考古所对龙泉窑址作了系统调查,发现生产黑胎靑瓷的也超过十条,但北宋官窑具体是哪条窑?南宋官窑在杭州,一是修内司、一是郊坛下。
这两个窑址已经考古发掘,基本面貌清楚。
《贵似晨星》图录作品与其对比,即可知道,这些器物和修内司郊坛下的器物虽有部份相近,但显然不是这两个窑址所出。
那么,它们到底来自哪里?只有一种可能:它们来自龙泉。
仔细审视这批器物,发现有几个特点:1、总体上釉质介乎汝窑和龙泉之间,有的像汝窑、有的像龙泉窑,何止是像,有些釉色几乎和龙泉完全一样。
2、器形很多像汝窑,尤其是气息很接近。
3、胎质偏黑。
4、烧成温度偏低,接近汝窑。
修内司官窑的烧成温度明显偏高。
目前为止龙泉发现的黑胎瓷器,烧成温度也明显偏高。
5、这批东西和汝瓷同属清宫旧藏,说明它们在制作时间和来路也许是相近的。
因此,它极有可能是出自龙泉大窑一个叫作"官厂"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朝兴 张海文 张海文 青 瓷1、 宋代时,传说浙江龙泉有章姓两兄弟,分别设窑制作瓷器。
这就是享有盛誉的哥窑和弟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特点是釉层晶莹,如玉似冰。
釉面显露纹片,间有大小纹片的叫“文武片”;形成细网眼的叫“鱼子纹”;仿佛冰裂般的纹片叫“百圾碎”。
《处州府志》称哥窑的百圾碎“冠绝当时”。
弟窑的产品胎骨厚实,釉层饱满丰润,釉色青碧柔和,有如翠玉,代表龙泉窑正色。
粉青、梅子青更是脍炙人口,被誉为宋朝民窑巨擘。
龙泉青瓷源出五代。
宋室南迁后,士大夫云集杭州,出现了偏安的表面繁华,为了满足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庶民的需要,龙泉瓷工吸取了历代名窑的优秀传统技艺,烧制出精致优雅的瓷器,把青瓷生产推向一个全盛时期,并且驰誉全球。
那时瓯江两岸群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上运瓷船舶往来如梭。
单是目前发现的古窑遗址就有200多处。
1504年,英国威尔海主教送给牛津新学院一件精美的青瓷碗,轰动整个英国。
这件精美如玉的瓷器,是传到英国的第一件龙泉青瓷。
17世纪欧洲一位萨克森国王是位中国瓷器迷,不惜用一个团的健壮骑兵与普鲁士国王交换几只龙泉青瓷花瓶,一时传为美谈。
奥斯曼帝国的君主对龙泉青瓷特别喜爱,还认为青瓷盘可辨别毒物。
如今,在土耳其总统的贵宾接待室还挂着几十件龙泉青瓷。
古代阿拉伯人把珍贵的龙泉青瓷作为炫耀高雅和富有物品装饰在室内。
有的还作为寺院内部和墓标的装饰。
东非哥迪和基利菲遗留下的15至16世纪的清真寺废墟里,可以看到按一定比例间隔镶嵌在墙壁上的龙泉青瓷。
2、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的“瓷器之花”不愧为瓷中之宝,珍奇名贵。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
“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
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龙泉青瓷蜚声海内外,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是中国瓷器史上一颗燦烁的“瓷国明珠”。
3、龙泉窑历史悠久,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生产技术高超,产品远销国内外,是我国 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两晋,结束于清代,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 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 龙杨婧徐朝兴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不仅窑址多,而且产量大,许多窑址的 瓷片和窑具堆积如山,引人注目。
经过考察,龙泉窑都用龙窑烧瓷器,1979年我们在龙泉大白岸山头窑发掘的一座龙窑,窑长82米,宽2米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组 在安福金霸坨窑址发掘南宋前期的一座龙窑,长72米,宽1.85—2.30米。
根据保存在窑底上的匣钵计算,一窑可装烧碗盘3万多件,生产量很大。
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在龙泉,现已发现瓷窑址350多处,其次是庆元、云和和丽水。
在庆元县的上垟、竹口、新窑,云和县的水碓 坑、赤石、大田坪,丽水县的吕步坑、保定等地都发现了瓷窑群。
龙泉不仅窑址多,而且工艺技术高,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
大窑是龙泉窑的主要集中地,从高际头、大窑到坳头村沿溪5公里的山坡上,共有瓷窑址53处,多数瓷窑的十产年代从宋代到明,延续生产数百年,而且瓷器制作之精细,造刮釉色之优美,也大大超过其他窑场,所以将分布在丽水、温州地区的这一类瓷窑定名为“龙泉窑”是非常恰当的。
龙泉在浙江省的南部,北与遂昌县、东与云和县、南和庆元县接壤,西南同福建省的浦城县交界,是浙江与福建交往密切的一个县级市。
这里地方偏僻,道路崎岖,古代交通不便,开发较迟,直到晋代才设龙渊乡,唐初改为龙泉乡,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升乡为县,始设县治。
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更名为剑川县,南宋绍兴元年义改为龙泉县。
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分龙泉县的松源乡为庆元县。
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现在属丽水地区。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丰富的自然资源,烧制出名闻中外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在我国陶瓷史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陶瓷史上的—颗明珠。
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
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制瓷作坊地点的选择是很理想的。
宋元时,龙泉、庆元、云和、丽水、松阳等龙泉窑主要产区属处州管辖。
依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即从唐代开始,各地的瓷窑常用州、府之名命名,如越州窑、耀州窑等。
因此在一部分文献中称龙泉窑为“处窑”、“丽水窑”。
例如元代汪大渊在《岛夷志略》巾把销往亚洲、非洲国家的龙泉青瓷名为“处州瓷器”、“处瓷”、“处器”,曹昭《格古要沦》称“古龙泉窑,今日处器、青器、古青器”。
《景德镇陶录》载:“丽水窑:亦宋所烧。
即处州丽水县,亦曰处窑。
”又说:“处窑:浙之处州府,自明初移章龙泉窑,于此烧造至今,遂呼处器。
”这个历史名窑,引起了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早在二十年代,陈万里先生就不辞辛劳,多次跋山涉水去龙泉、丽水等地调查考察龙泉窑址,并将共研究成果在《瓷器与浙江》、《中国青瓷史略》等书巾发表。
五十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分布在浙江省各地的龙泉窑作了反复多次的调查,发现了大量的古代窑址,同时对龙泉的大窑、金村、上严儿、山头窑、大白岸、安福金霸坨、金岙湾、石大门山、安仁口岭脚、碗圈山、入窑湾、源口,云和县的大碓坑、梓坊、山行儿,丽水市的保定、吕步坑等地的重点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获得了宋元时王恩怀 施于人期成组的淘洗沉淀池、成型工场、素烧炉等作坊遗迹,以及唐至明代的龙窑、分室龙窑和大量瓷片、窑具等珍贵文物遗迹,为研究龙泉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龙泉青瓷始于晋代,北宋时初具规模,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制瓷规模空前绝后,技艺登峰造极,龙泉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瓷业中心,至清代逐渐衰落。
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恢复生产.龙泉青瓷重振雄风,再度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有“哥窑”与“弟窑”。
哥窑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末代为五大名窑,其产品“胎薄如纸,釉厚如工,釉面布满纹片。
紫口铁是.胎色灰黑,古雅端庄”;弟窑胎白釉青;以粉青、梅子青为最,豆青次之,清丽淳厚龙泉青瓷历代行销全国各地及供宫廷御用,并从宋代起远销亚、非、欧三大洲。
现代龙泉青瓷继承了古代产品特色,并有所突破和发展,历年来在各类全国性评比中夺魁,其精品被誉为“国宝”,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所陈列和收藏。
1998年10 月13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畔1国陶瓷 ——龙泉窑瓷器》特种邮票,一套四枚。
龙泉瓷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种独特的习俗。
拜祖师爷 在龙泉.哥窑弟窑的创始人章生—、章生二被 后人尊为窑业祖师爷。
过去在烧瓷的龙窑、鲤鱼窑的窑头,都 张贴有“师父榜”。
师父榜除祀师神位外,并附祀山神、土地、搬 水童子、运水郎君。
每逢农历初二、十六两日,瓷匠必须置办酒 肉,茶饭、点香烛在窑头师父榜前祭祀,磕头膜拜,然后分食祭 品,俗称;“过日”。
择基建窑 建窑首先请风水先生择定吉地和黄道吉日才 能开正建窑。
开工时,要在窑地设祭礼神.以求烧出好瓷器。
建 窑日严禁儿童、孕妇人窑地,也不许有人挑粪桶从窑地前经 过,以防触犯神灵,降祸于窑。
祭窑 农历七月十八日为祭窑口,俗传这一·天是哥窑祖 师章生一。
“窑变瓷器”制成的日期。
届时窑匠要沐浴斋戒,在祖 师爷的香案卜放置用面捏成的童男童女,在窑头师父榜前设 祭,点香烛跪拜,祈求祖师保佑烧出优美瓷器。
窑场用膳 窑工在窑场用膳不能说话,用膳时碗筷不能 碰响桌子,也不能把筷子架在碗上。
入窑 入窑要择三、六、九的日期,并要祭祀祖师、山神、 土地。
在入窑的整个过程中要讲吉祥晤,要严禁秽物经过,防 止秽气入窑,影响烧窑。
做窑福 在龙泉不管是建瓷窑、瓦窑、炭窑时,在窑旁都 要立“窑公”。
开窑点火必先祭祀“窑公”,并备酒肴请师傅,即 做窑福。
青花江西景德镇地处皖赣边区当地原料丰富,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
因为宫廷重视,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出口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在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1917年4月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一件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智勇、英俊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
这些瓷器,至今仍陈列在德累斯登博物院中。
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
原始瓷器出现于三千多年的商周时期,到东汉时期开始成熟。
宋代是瓷业最繁荣的时期,名瓷名窑遍及大半个中国,名窑形成不同风格的系统。
如当时最著名的窑址有钧窑、 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熊汉中杨冰 秦锡麟 夏侯文窑被称为五大名窑。
青花瓷是一种白地蓝花的瓷器,以元代江西景德镇窑制品为代表。
青花瓷的出现,在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瓷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在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命力。
青花瓷器有盘、瓶、香炉、执壶、罐、碗、杯等,胎体厚重,装饰图案繁复,纹饰层次多。
如折沿大盘,盘沿多绘海水,斜方格,卷曲的枝头,缠枝花纹;盘内绘缠枝或折枝花卉;盘子中心绘莲池,鸳鸯、鱼藻、凤凰、花卉、海水、云龙等纹饰。
在一部分瓷器上,画法自由,内容丰富,成为一种新型的有特色的画面和艺术品。
青花瓷一经出现,迅速地得到传播和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