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 全氯乙烯

合集下载

c2h3cl的化学名称

c2h3cl的化学名称

c2h3cl的化学名称
C2H3Cl的化学名称是氯乙烯,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无色的液体,常温下有强烈的刺激气味。

氯乙烯的分子式为C2H3Cl,结构式为CH2=CHCl。

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制造各种化学品,如塑料、合成橡胶、溶剂、涂料、膠粘劑等。

此外,它还可以作为罐装食品中的杀菌剂和工业废气处理的原料。

氯乙烯的生产过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乙烯和氯气经催化反应得到,另一种是由氯乙烷经脱氢反应得到。

乙烯是一种化学品,它的分子式为C2H4,是一种无色、无臭、易燃的气体。

氯气则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

氯乙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均十分活泼。

它不易水解,但是能够和一些物质产生加成反应,如亚硫酸氢钠和钠增白剂等。

此外,加热氯乙烯时会受到分解,产生HCl等危险物质,需要注意安全。

总之,氯乙烯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的储存和使用,以保证人体安全和环境保护。

氯乙烯结构与反应

氯乙烯结构与反应

氯乙烯结构与反应1. 氯乙烯的结构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2H3Cl。

它是一种无色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具有刺激性气味。

氯乙烯的结构简单,它由一个双键的乙烯基和一个氯原子组成。

氯乙烯的双键可以参与许多有机反应。

2. 氯乙烯的制备氯乙烯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制备。

其中最常用的是从乙烯中加氯制备氯乙烯。

这种方法称为氯乙烯法。

在氯乙烯法中,乙烯与氯气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氯乙烯。

其他方法包括通过环氧乙烷的脱环化和从三氯乙烯中脱氯等。

3. 氯乙烯的反应氯乙烯在有机反应中非常活跃。

它可以参与许多有机反应,如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等。

(1)加成反应氯乙烯可以参与加成反应。

例如,它可以与苯乙烯进行加成反应,生成2-氯-3-苯基丙烯。

此外,氯乙烯可以与酚类或胺类化合物进行加成反应,生成氯代化合物。

(2)取代反应氯乙烯可以被其他原子或基团取代。

例如,氯乙烯可以与氨反应,生成氯乙酰胺。

它也可以与醇类反应生成氯乙醇。

此外,氯乙烯还可以被碘、溴和氢化铝等还原剂还原。

(3)氧化反应氯乙烯可以被氧化成为氯乙醛、氯乙酸和氯乙酸酐等化合物。

例如,氯乙烯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氯乙醛。

氯乙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作制造其他化学品的原料。

(4)聚合反应氯乙烯可以聚合成为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是一种常用的塑料,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商品和工业产品。

聚合反应可以用光引发、高温引发或使用催化剂引发。

4. 总结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活性。

通过氯乙烯法或其他方法制备氯乙烯,并可以参与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等多种有机反应,生产出多种有机化合物。

了解氯乙烯的结构与反应,有助于提高有机化学工作者的反应本领。

氯乙烯生产及危害综述

氯乙烯生产及危害综述

氯乙烯简介第一部分氯乙烯物理化学性质1 名称化学名:氯乙烯(chloroethylene)、乙烯基氯(vinyl chloride)2 物理性质2.1 性状:无色、有醚样气味、易液化气体,沸点-13℃,临界温度151.5℃,临界压力5.57MPa。

相对密度2.2%。

它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爆炸极限3.6%~33% (体积),在加压下更易爆炸。

2.2 贮运:贮运时必须注意容器的密闭及氮封,并应添加少量阻聚剂。

3 化学性质结构式: CHCL=CH2不饱和度:1分子式C2H3CI 相对分子量62.4987密度(空气=1) 2.2 闪点-78℃熔点159.7℃危险性符号R11 R12 R45 R23/24/25 R39/23/24/25CAS登录号75-01-04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苯等多数有机溶剂EINECS登录号200-831-0 UN危险货物UN1086 2.1稳定性:稳定危险反应: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烈聚合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禁配物:强氧化剂危险的分解产物:氯化氢第二部分氯乙烯的生产1 氯乙烯的发现1835年法国人V.勒尼奥用氢氧化钾在乙醇溶液中处理二氯乙烷首先得到氯乙烯。

20世纪30年代,德国格里斯海姆电子公司基于氯化氢与乙炔加成,首先实现了氯乙烯的工业生产。

初期,氯乙烯采用电石,乙炔与氯化氢催化加成的方法生产,简称乙炔法。

以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氯乙烯的合成迅速转向以乙烯为原料的工艺路线。

1940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开发了二氯乙烷法。

为了平衡氯气的利用,日本吴羽化学工业公司又开发了将乙炔法和二氯乙烷法联合生产氯乙烯的联合法。

1960年,美国陶氏化学公司开发了乙烯经氧氯化合成氯乙烯的方法,并和二氯乙烷法配合,开发成以乙烯为原料生产氯乙烯的完整方法,此法得到了迅速发展。

乙炔法、混合烯炔法等其他方法由于能耗高而处于逐步被淘汰的地位。

氯乙烯生产工艺介绍

氯乙烯生产工艺介绍

氯乙烯生产工艺介绍氯乙烯(C2H3Cl)是一种无色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它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用于制造塑料、橡胶和溶剂等。

下面将介绍氯乙烯的生产工艺。

氯乙烯的生产主要通过氯乙烯法和乙烯法两种工艺进行。

一、氯乙烯法:氯乙烯法是利用1,2-二氯乙烷(EDC)经热解得到氯乙烯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步进行。

1、氯化乙烯:首先,将乙烯气体和盐酸通过氯化塔,在反应塔内进行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由于乙烯的不饱和,会极易将氯气引入乙烯分子中,从而生成1-氯乙烷和2-氯乙烷。

反应温度和压力一般为60~100℃和2~4MPa。

此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温度来控制放热反应的速率。

2、稳定剂除去:在反应塔中,乙烯会与氯乙烷反应生成1,1,2-三氯乙烯和催化剂,这对后续的脱氯反应会有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将反应液中的稳定剂去除。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碱性条件进行除去。

3、脱氯:将稳定后的液体通过脱氯器,通过高温脱氯的方法,将1,1,2-三氯乙烷中的两个氯原子去除,生成氯乙烯和盐酸。

在脱氯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温度和压力,一般将温度控制在200~270℃,压力控制在0.5~1.0MPa。

二、乙烯法:乙烯法是通过乙烯气体经氯化、催化氧化等步骤制得氯乙烯的方法。

1、乙烯氯化:将乙烯和氯气通过氯化塔,以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氯化反应。

在反应塔中,乙烯分子通过与氯气反应生成EDC,其中的副产物包括1,2-二氯乙烷和1,1,2-三氯乙烷等。

2、乙烯催化氧化:将EDC通过加热分解,使其分解为氯乙烯和盐酸。

反应温度一般控制在300℃以上,压力控制在0.5~1.0MPa。

该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因此需要控制反应温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3、氯乙烯分离:将催化氧化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分馏塔,将氯乙烯和副产物分离。

分馏塔内根据化学物质的沸点差异进行分离,将纯净的氯乙烯收集起来。

氯乙烯的生产工艺主要是通过氯乙烯法和乙烯法来进行。

其中,氯乙烯法主要是通过1,2-二氯乙烷热解来制得氯乙烯,而乙烯法则是通过乙烯气体经氯化和催化氧化等步骤制得。

氯乙烯

氯乙烯

氯乙烯msds中文名称氯乙烯英文名称:chloroethylene;vinyl chloride分子式:C2H3Cl;CH2CHClCAS: 75-01-4 RTECS:KU9625000 危编号:21037理化性质外观及性状:无色具有醚增气味的气体。

熔点:-159.8℃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沸点:13.4℃相对密度:空气2.15 水0.91闪点:-78℃/开杯爆炸极限: 3.6%-30.0%自燃点:蒸气压:346.53kPa/25℃燃烧爆炸危险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剧烈聚合。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着回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稳定性:稳定禁忌物:强氧化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毒害性及健康危害职业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毒性资料LD50:500mg/kg(大鼠经口)。

LC50:职业接触限值MAC:30 mg/m3PC-TWA: mg/m3PC-STEL: mg/m3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

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红斑、水肿或坏死。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

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

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氯乙烯是一种刺激物,短时接触低浓度,能刺激眼和皮肤,与其液体接触后由于快速蒸发能引起冻伤。

对人体有麻醉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与轻度酒精中毒相似的症状。

吸入量在0.5%以上时,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神不安、不辨方向,暴露于含量达20%~40%的浓度时,可使人产生急性中毒。

氯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氯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氯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氯乙烯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式为C2H3Cl。

它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

氯乙烯广泛应用于塑料、涂料、橡胶、纺织、医药等行业,是现代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化学品。

然而,氯乙烯的燃烧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反应,本文将详细介绍氯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其反应机理。

一、氯乙烯的物理性质氯乙烯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气体,具有较强的刺激性气味。

它的密度为1.178 g/cm3,沸点为-13.9℃,熔点为-154℃。

氯乙烯在常温下不稳定,容易分解,因此需要储存在密封的容器中。

氯乙烯的燃点为386℃,即在该温度下,氯乙烯可以自燃并产生火焰。

二、氯乙烯的燃烧反应氯乙烯的燃烧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2H3Cl + 3O2 → 2CO2 + H2O + 2HCl该反应中,氯乙烯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氢氯酸。

在燃烧过程中,氯乙烯的碳-氢键和碳-氯键都被断裂,产生大量的热能和光能。

燃烧过程中,氧气是氧化剂,氯乙烯是还原剂。

氧气从氯乙烯分子中接收电子,氯乙烯分子则失去电子,形成二氧化碳、水和氢氯酸。

三、氯乙烯燃烧反应的反应机理氯乙烯的燃烧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涉及到多个反应步骤。

下面介绍氯乙烯燃烧反应的主要反应机理。

1. 氯乙烯分解在氯乙烯燃烧的初期阶段,氯乙烯分子首先发生分解反应,产生自由基CH2=CHCl和HCl:C2H3Cl → CH2=CHCl + HCl该反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通常由热源或光源提供。

分解反应产生的自由基CH2=CHCl是氯乙烯燃烧反应的关键中间体,它可以进一步参与反应。

2. 自由基反应CH2=CHCl自由基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氯乙烯过氧化物自由基:CH2=CHCl + O2 → CH2=CHClOO氯乙烯过氧化物自由基可以进一步与另一个氯乙烯分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氯乙烯自由基:CH2=CHClOO + C2H3Cl → CO2 + H2O + 2CH2=CHCl 氯乙烯自由基可以再次参与反应,与氧气反应生成氯乙烯过氧化物自由基,反应过程不断循环,形成链式反应。

氯乙烯的危害特性

氯乙烯的危害特性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氯乙烯化学品英文名称:chloroethylene中文名称2:乙烯基氯英文名称2:vinyl chloride技术说明书编码:64CAS No.:75-01-4分子式:C2H3Cl分子量:62.50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氯乙烯≥99.99% 75-01-4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侵入途径:健康危害: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

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红斑、水肿或坏死。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

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

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环境危害:氯乙烯在环境中能参与光化学烟雾反应。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为致癌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食入: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

燃烧或无抑制剂时可发生剧烈聚合。

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化氢。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四氯乙烯127-18-4

四氯乙烯127-18-4

g) 闪点
无数据资料
h) 蒸发速率
无数据资料

i) 可燃性(固体,气体) 无数据资料
j)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无数据资料
k) 蒸气压
25.3 hPa (19.0 mmHg) at 25.0 °C (77.0 °F) 17.3 hPa (13.0
mmHg) at 20.0 °C (68.0 °F)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生物降解性 好氧的 - 暴露时间 28 d 结果: 11 % - 不易快速生物降解的。方法: OECD测试导则301C
12.3 生物积累的潜在可能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蓝鳃太阳鱼 - 21 d -0.00343 mg/l 生物富集因子 (BCF): 49
12.4 土壤中的迁移
4.2 最重要的症状和影响,急性的和滞后的
麻醉,可能发生对肝的伤害。,可能发生对肾的伤害。
https:// 1/5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4.3 及时的医疗处理和所需的特殊处理的说明和指示
无数据资料
5 消防措施
5.1 灭火介质
火灾特征 无数据资料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用水雾,耐醇泡沫,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危害类型
GHS07:感叹号; GHS08:健康危害; GHS09:环境危害;
信号词
【警告】
危险申明
H351
也许可能会导致癌症。
H411
对水生生物有毒并造成长期影响。
警告申明
P273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P281
使用所需的个人防护设备。
RS
Hazard symbol(s) Xn;N
欧洲陆运危规 : 1897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pH值:无资料熔点(℃):-22.3沸点(℃):121.2相对密度(水=1):1.63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5.83饱和蒸气压(kPa):2.11(20℃)燃烧热(kJ/mol):-679.3临界温度(℃):347.1临界压力(MPa):9.74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6~3.4闪点(℃):无资料引燃温度(℃):无资料爆炸上限%(V/V):无资料爆炸下限%(V/V):无资料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途:用作溶剂。
健康危害:本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口服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慢性影响: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沙土、惰性物质或蛭石吸收大量液体。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透气型防毒服,戴防化学品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_概述及解释说明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篇长文旨在对氯乙烯反应方程式进行概述和解释,探讨其定义、结构以及反应路径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应用案例分析和讨论来展示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实际运用。

同时,本文还将回顾近年来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的研究思路进行展望。

1.2 文章结构文章按照以下结构展开:首先,我们将在第二部分介绍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与解释,包括相关化学概念和背景知识,以及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质。

随后,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氯乙烯主要反应路径及影响因素,强调加氢反应路线、高聚物生成反应路径以及其他重要反应路径和影响因素。

接下来,在第四部分,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来展示氯乙烯反应方程式在工业生产中的常见运用,并对新颖反应方程式在氯乙烯合成中的前景进行讨论。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总结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对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研究思路和未来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系统全面地介绍氯乙烯反应方程式,以增进读者对该领域的理解。

通过深入剖析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定义、结构、反应路径及影响因素,我们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提供有用的参考,并为进一步推动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相关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2. 氯乙烯反应方程式的定义与解释2.1 化学概念和背景知识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2H3Cl。

它是乙烯分子中一个碳原子被氯取代形成的单体,属于卤代烯烃。

由于其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氯原子,使得氯乙烯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并广泛用于化工行业的生产。

2.2 氯乙烯的结构与性质氯乙烯分子由两个碳原子、三个氢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组成。

在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碳-碳双键和一个碳-氢单键。

这种双键结构使得氯乙烯分子具有一定的不饱和度,易发生化学反应。

氯乙烯的主要性质包括:无色、可压缩液体;有特殊刺激性味道;密度较小;沸点相对较低等。

同时,它也能够与许多其他物质发生多样化的反应。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

9、四氯乙烯(Tetrachloroethylene)9.1标识别名:全氯乙烯,过氯乙烯分子式:CCl2: CCl2相对分子量:165.89.2危规分类及编号毒害品。

GB 6.1类61580。

UN.No.:1897; IMDG CODE 6264页,6.1类。

9.3规格、用途规格:工业级,含量≥98%;试剂级,含量≥化学纯97%。

用途:衣物的干洗剂,金属脱脂清洗剂,干燥剂,脱漆剂,驱虫剂,溶剂,有机合成。

9.4物化性质无色透明液体。

有类似氯仿的气味。

相对密度 1.623,熔点-22.4℃。

沸点121.2℃。

折射率1.506。

临界温度347.1℃,临界压力4.49×106Pa。

蒸气压2106.1 Pa(22℃),蒸气相对密度5.83。

不溶于水。

能与乙醇、乙醚、苯、四氯化碳等许多有机溶剂混溶。

商品中含有少量酚类、醇类做稳定剂。

9.5危险特性不燃。

小鼠经口LD:8850mg/kg。

有毒,毒性和三氯乙烯相似,其不同点50是没有副作用。

吸入蒸气、皮肤接触、误服均能引起中毒,损害中枢神经、肝、肾。

并对皮肤有脱脂效应。

9.6应急措施消防方法:物品附近失火时,用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

急救:应使吸入蒸气的患者脱离污染区,安置休息并保暖;眼睛受刺激用水冲洗,并就医治疗;皮肤接触先用水冲洗,再用肥皂彻底洗涤。

误服立即漱口,急送医院救治。

9.7储运须知包装标志:毒害品。

包装方法:(Ⅲ)类,玻璃瓶外木箱内衬垫料或镀锌铁桶。

储运条件: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的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避免阳光直射;与氧化剂、食用原料隔离储运。

泄漏处理:戴好氧气防毒面具与手套;用砂土吸收,倒至空旷地方掩埋;被污染的地面用肥皂或洗涤剂刷洗,经稀释的污水放入废水系统。

氯乙烯燃烧

氯乙烯燃烧

氯乙烯燃烧氯乙烯(化学式:C2H3Cl)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常用于塑料和化工的生产中。

然而,当氯乙烯受到适当的条件刺激时,它会发生燃烧反应。

本文将探讨氯乙烯的燃烧过程、燃烧反应、燃烧产物以及相关的安全性问题。

氯乙烯的燃烧过程是一个氧化反应。

当氯乙烯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经过适当的能量引发反应时,会发生燃烧。

燃烧过程涉及氯乙烯分子中氢碳化合物的氧化,其中碳和氢元素与氧元素结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这是一个放热反应,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和热量。

氯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如下所示:C2H3Cl + 3.5O2 -> 2CO2 + H2O + HCl根据上述方程式,每个氯乙烯分子会消耗3.5个氧气分子,并产生两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水分子和一个氯化氢分子。

这个反应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来释放可再生能源,使氯乙烯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

然而,氯乙烯燃烧也伴随着一些安全性问题。

首先,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和火焰,可能引发火灾。

因此,在使用和储存氯乙烯时,必须遵守相应的安全规定和预防措施,以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另外,氯乙烯的燃烧还会产生氯化氢,这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并对人体有害的气体。

氯化氢的吸入会导致呼吸道和眼睛的刺激,甚至可能引起严重的呼吸问题。

因此,在氯乙烯燃烧过程中,必须确保适当的通风和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人员的危害。

除了安全性问题,氯乙烯的燃烧还会对环境产生潜在的影响。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之一,会导致地球气候变化。

因此,作为一种有机化合物,氯乙烯的燃烧也对全球变暖产生一定的贡献。

为了减少环境影响,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减少氯乙烯的使用,寻找替代品和更环保的材料。

总结起来,氯乙烯燃烧是一个氧化反应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

尽管氯乙烯燃烧提供了可再生能源和热量,但燃烧过程中存在着火灾和毒气等安全隐患。

此外,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变暖也产生了一定的贡献。

因此,在使用和处理氯乙烯时,我们应该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环保要求,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024年全氯乙烯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全氯乙烯市场需求分析

2024年全氯乙烯市场需求分析引言全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塑料、橡胶、涂料等行业。

本文将对全氯乙烯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前景和影响因素。

市场概述全氯乙烯是一种无色、刺激性气体,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防腐性能。

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全氯乙烯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全氯乙烯主要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等塑料制品,以及氯丁橡胶、涂料等。

全氯乙烯市场需求与PVC市场需求紧密相关,PVC是全氯乙烯的主要消费领域。

市场需求分析1. PVC市场需求增长推动全氯乙烯市场需求增加PVC是目前全氯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广泛用于建筑、电力、交通、包装等领域。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推动了PVC市场需求的增加,进而拉动了全氯乙烯市场需求的增长。

2. 环保压力推动全氯乙烯替代品发展由于全氯乙烯的生产过程中会排放有毒气体和污水,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政府和企业对替代全氯乙烯的研发和应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近年来,环保压力推动了一些替代全氯乙烯的新材料和技术的出现,对全氯乙烯市场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3. 全氯乙烯市场供需关系紧张全氯乙烯的生产过程复杂且成本较高,导致全氯乙烯的供应相对紧张。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供应短缺情况有所缓解。

全氯乙烯市场的供需关系紧张,也影响了市场价格的波动。

4. 国际贸易和竞争加剧市场需求波动全氯乙烯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重要品种,市场需求受国际贸易和竞争的影响较大。

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贸易政策和竞争状况都对全氯乙烯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因此,关注国际市场动态和竞争情况对于准确预测全氯乙烯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前景展望全氯乙烯市场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PVC等全氯乙烯的主要应用领域需求将持续增加。

同时,环保压力将推动全氯乙烯的替代品研发和应用,可能对全氯乙烯市场需求产生一定的冲击。

10四氯乙烯安全技术说明书

10四氯乙烯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标识化学品中文名:四氯乙烯化学品英文名:tetrachloroethylene|perchloroethylene化学品别名:全氯乙烯CAS No.:127-18-4EC No.:204-825-9分子式:C2Cl4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对水生物有毒。

对水生环境可能会引起长期有害作用。

使用适当的容器, 以预防污染环境。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 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致癌性,类别1B;危害水生环境-急性毒性,类别2;危害水生环境-慢性毒性,类别2。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可能致癌,对水生生物有毒,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使用前取得专业说明。

在阅读并明了所有安全措施前切勿搬动。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收集溢出物。

如接触到或有疑虑:求医/就诊。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无资料健康危害吸入该物质可能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不适。

意外食入本品可能对个体健康有害。

通过割伤、擦伤或病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

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

环境危害本品对水生生物有毒。

本品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

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

第三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物质混合物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 No.四氯乙烯>= 127-18-4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描述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现场的医生。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

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肤。

如有不适,就医。

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

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

氯乙烯摩尔质量

氯乙烯摩尔质量

氯乙烯摩尔质量氯乙烯(C2H3Cl),又称氯乙烯单体,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气味的液体。

它由氯乙烯单体分子组成,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广泛的应用领域。

氯乙烯的摩尔质量是62.5 g/mol。

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摩尔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摩尔质量是通过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加得到的。

在氯乙烯的情况下,它由碳(C)、氢(H)和氯(Cl)元素组成。

根据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我们可以计算出氯乙烯的摩尔质量。

氯乙烯的摩尔质量对于研究和应用氯乙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摩尔质量可以用来计算氯乙烯的质量。

通过知道氯乙烯的摩尔质量,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量计算出氯乙烯的质量。

这对于生产和使用氯乙烯的工业过程非常重要。

第二,摩尔质量还可以用来计算氯乙烯的摩尔体积。

摩尔体积是指摩尔质量所占据的体积。

通过知道氯乙烯的摩尔质量,我们可以计算出给定量的氯乙烯占据的体积。

这对于设计和优化化学反应器以及计算气体的浓度非常重要。

摩尔质量还可以用来计算氯乙烯的密度。

密度是指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知道氯乙烯的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我们可以计算出氯乙烯的密度。

这对于研究氯乙烯的物理性质以及在工业上使用氯乙烯非常重要。

氯乙烯的摩尔质量还可以用来计算氯乙烯的摩尔浓度。

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间的关系。

通过知道氯乙烯的摩尔质量和溶液中氯乙烯的摩尔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氯乙烯的摩尔浓度。

这对于研究溶液中氯乙烯的化学性质以及在工业上使用氯乙烯非常重要。

除了上述应用,氯乙烯还广泛用于制造聚氯乙烯(PVC)树脂。

聚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材料,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电线电缆、塑料制品、医疗器械等领域。

氯乙烯是制造聚氯乙烯的重要原料之一,其摩尔质量对于控制聚合反应的过程和产物性质非常重要。

氯乙烯还可以用于制造合成橡胶、溶剂、冷冻剂等化学产品。

它还可以用作杀菌剂、除草剂和防腐剂等农药和化学品的原料。

在工业生产和应用中,我们需要准确地了解和控制氯乙烯的摩尔质量,以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

四氯乙烯编辑本段CAS No.: 127-18-4分子式分子式: C2Cl4分子量分子量: 165.82编辑本段物理性质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

熔点(℃): -22.2 (有报道-22.35;-22.7)沸点(℃): 121.2相对密度(水=1):(20℃/4℃)1.6226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5.83饱和蒸气压(kPa): 2.11(20℃)燃烧热(kJ/mol): 679.3临界温度(℃): 347.1临界压力(MPa): 9.74折射率1.50566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2.88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约10000倍体积的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编辑本段主要用途用作溶剂。

编辑本段危险品信息正确认识干洗溶剂——四氯乙烯四氯乙烯作为干洗溶剂,由于其相对毒性低、热稳定性好、去油污能力强及可回收重复使用的显著特性,在干洗业已安全成功使用了60多年,被洗衣界公认为比较好的干洗溶剂。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对各类生活用品的副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视,因此人们对四氯乙烯的低毒性也自然开始关注。

1997年美国拉斯维加斯洗涤博览会上,石油类干洗机和溶剂(如DF2000)一时成为热点。

在博览会期间的洗涤刊物上,还刊登了一条麻萨诸赛州政府将于2002年禁用四氯乙烯的信息。

这些信息迟后一年于1998年传到了中国,于是我国国内掀起了一股使用石油溶剂为“绿色洗衣”的狂风,极力抨击四氯乙烯。

然而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美国和西欧,这股风已逐渐减弱,而更趋于实事求是,但在中国这股风却久刮不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就如何正确看待作为干洗溶剂的四氯乙烯问题有必要提到日程上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干洗业的发展及四氯乙烯的被采用所谓干洗,是指用化学溶剂对衣物进行洗涤以去除污渍的一种干进干出洗涤方式。

通常使用的是有机溶剂,例如四氯乙烯、石油溶剂等。

同时辅助填加剂(如枧油)对水溶剂污垢通过机械力的摩擦、翻滚、冲洗干净。

氯乙烯及作用

氯乙烯及作用

氯乙烯及作用
氯乙烯是一种化学物质,化学式为C2H3Cl。

它是无色的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主要用于制造聚氯乙烯(PVC)等塑料制品。

在工业上,氯乙烯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聚氯乙烯(PVC):PVC是一种广泛用于建筑、汽车、电子、医疗、包装等领域的塑料制品,氯乙烯是PVC的主要原料之一。

2.制造溶剂和化学品:氯乙烯可以用作生产其他化学品的原料,如塑料、合成纤维、颜料、涂料、农药等。

3.制造聚合物和共聚物:氯乙烯可以和其他单体聚合,得到不同的聚合物和共聚物,如乙烯、丙烯、苯乙烯等。

4.医疗用途:氯乙烯可以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如乙烯麻醉气体。

需要注意的是,氯乙烯是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具有潜在的危害。

长期暴露在氯乙烯的环境中会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肝脏和肾脏损伤等健康问题。

因此,使用和处理氯乙烯的工业和医疗机构需要注意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措施。

氯乙烯

氯乙烯

1、物质的理化常数2.对环境的影响: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

健康危害:急性毒性表现为麻醉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氯乙烯病。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病人出现眩晕、胸闷、嗜睡、步态蹒跚等;严重中毒可发生昏迷、抽搐,甚至造成死亡。

皮肤接触氯乙烯液体可致红斑、水肿或坏死。

慢性中毒: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征、肝肿大肝功能异常、消化功能障碍、雷诺氏现象及肢端溶骨症。

皮肤可出现干燥、皲裂、脱屑、湿疹等。

本品为致癌物,可致肝血管肉瘤。

氯乙烯是一种刺激物,短时接触低浓度,能刺激眼和皮肤,与其液体接触后由于快速蒸发能引起冻伤。

对人体有麻醉作用,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与轻度酒精中毒相似的症状。

吸入量在0.5%以上时,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神不安、不辨方向,暴露于含量达20%~40%的浓度时,可使人产生急性中毒。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对动物和人有致癌作用,为肝血管肉瘤。

高浓度可产生不同程度的麻醉作用,主要取决于吸入剂量。

长期少量吸入可引起慢性肝、肾功能异常。

为一致癌物。

急性毒性:LD50500mg/kg(大鼠经口);人吸入10.4g/m3×5分钟,无感觉;人吸入15.6g/m3,略有不适;人吸入31.2~41.6g/m3,头昏、羞明、呕吐。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30-40mg/m3蒸气,4小时/天,5个月,20天后见心电图改变,心搏徐缓,心律不齐;4个半月后出现房室传导障碍。

7900mg/m3,4小时/天,5天/周,12个月,出现脑、肝、肺、肾病变及肿瘤。

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鼠伤寒沙门氏菌2000ppm(48小时)。

微粒体诱变:鼠伤寒沙门氏菌1pph。

细胞遗传学分析:人Hela细胞10mmol/L。

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

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和肌肉骨骼发育异常。

四氯乙烯的概况

四氯乙烯的概况

四氯乙烯的概况1.1 四氯乙烯的基本概念中文名:四氯乙烯又称全氯乙烯;英文名:Perchlorethylene;tetrachloroethylene;简称PCE;分子式:C2Cl4、CCl2CCl2;分子量:165.82;CAS号:127-18-4;EINECS 登录号:204-825-9;结构式:图1.1 四氯乙烯结构图四氯乙烯,有机化合物,又称全氯乙烯,为乙烯中全部氢原子被氯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四氯乙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氯产品,在工业上主要用作有机溶剂、干洗剂、脱硫剂、织物整理剂、金属去污剂、脂肪类萃取剂、有机合成和热传递介质,医疗上用作驱虫药,以及制冷剂CFC-123的中间体等。

近年来,国内外对四氯乙烯的需求增长迅速。

但是发达国家由于受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产量逐渐减少,从而使得四氯乙烯市场供应趋紧。

我国四氯乙烯生产起步较晚,发展也比较缓慢。

目前我国虽有10多家企业能生产四氯乙烯,但规模过小,生产工艺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产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四氯乙烯的市场供应不足,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1.2 四氯乙烯的理化性质四氯乙烯为无色透明液体,具有类似乙醚的气味。

分子式C2Cl4或CCl2CCl2;分子量165.82;熔点-22.2℃;沸点121.2℃;相对密度(水=1)1.6226;蒸气密度5.83;蒸汽压2.11kPa/20℃;不溶于水(溶于约10000份体积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苯等多数有机溶剂;能溶解多种物质(如橡胶、树脂、脂肪、三氯化铝、硫、碘、氯化汞)。

遇水可缓慢分解成三氯乙酸和盐酸。

有水存在对铁、铝、锌有腐蚀(但可加稳定剂加以抑制)。

非可燃性液体。

高温引起分解,分解条件不同分解产物不一样,主要为盐酸、光气、一氧化碳。

如有活性炭存在,加热至700℃分解生成六氯化苯和六氯乙烷。

被强氧化剂氧化。

与钡粉、铍粉、锂屑、四氧化二氮、氢氧化钠发生剧烈化学反应。

四氯乙烯(全氯乙烯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四氯乙烯(全氯乙烯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性中毒者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可有肝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
湿疹。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急 眼睛接触: 救
吸入: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
患者清醒时给饮大量温水,催吐,洗胃。就医。
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
理 化
主要用途:
性 熔点(℃):
用作溶剂。 -22.2
沸点(℃):121.2
质 相对密度(水=1):
1.63
相对密度(空气=1):5.83
饱和蒸汽压(kPa) :2.11/20℃
溶解性:
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临界温度(℃):
347.1
临界压力(MPa):9.74
其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 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能发生。
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强碱、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
灭火方法: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包 危险性类别:
第 6.1 类 毒害品
装 与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11
包装类别:Ⅲ
储 运
储运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避光保存。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 接触。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工原料分开存放。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
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运输按规定路线行驶,中途不得停驶。
接触限值:
毒 侵入途径: 性 危 毒性: 害
中国 MAC:未制定标准;苏联 MAC:10mg/m3 美国 TWA:OSHA 100ppm;ACGIH 50ppm,339mg/m3; 美国 STEL:ACGIH 200ppm,1368mg/m3 吸入 食入 经皮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氯乙烯由于四氯乙烯相对毒性很低、热稳定性好,而且有很强的去油污能力,还可以回收重复使
用,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于干洗行业,从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到2012年,在干
洗业已安全成功使用了60多年,被洗
衣界公认为比较好的干洗溶剂。

2 理化性质
2.1 物理性质
外观与性状:无色液体,有氯仿样气味。

熔点(℃):-22.2
相对密度(水=1):1.63
沸点(℃):121.2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5.83
分子式:C2Cl4
分子量:165.82
饱和蒸气压(kPa):2.11(20℃)
燃烧热(kJ/mol):679.3
临界温度(℃):347.1
临界压力(MPa):9.74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2.88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2.2 化学性质
半数致死量(LD50):(大鼠,经口)13g/kg;(小鼠,经口)8.4g/kg
一般不会燃烧,但长时间暴露在明火及高温下仍能燃烧。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3 作用用途
四氯乙烯用途广泛,主要用作有机溶剂、干洗剂、金属脱脂溶剂,也用作驱肠虫药。

四氯乙烯可用作脂肪类萃取剂、灭火剂和烟幕剂等,还可用于合成三氯乙烯和含氟有机化合物等。

4 注意事项:
4.1 危险性
健康危害:该品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吸入急性中毒者有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流泪、流涎。

随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运动失调及酒醉样症状。

口服后出现头晕、头痛、倦睡、恶心、呕吐、腹痛、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甚至出现兴奋不安、抽搐乃至昏迷,可致死。

慢性影响:有乏力、眩晕、恶心、酩酊感等。

可有肝损害。

皮肤反复接触,可致皮炎和湿疹。

燃爆危险:该品可燃,有毒,具刺激性。

4.2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4.3 消防措施
有害燃烧产物:氯化氢、光气。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4.4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4.5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加强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透气型防毒服,戴防化学品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接触。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

应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5 制备方法
5.1 1.乙烯法本法
可联产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分下列二法。

a.直接氯化乙烯和氯在含FeCl3催化剂的1,2-二氯乙烷溶液中,于280-450℃进行反应,生成1,2-二氯乙烷,再进一步氯化成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经蒸馏后,分别用NH3中和、洗涤、干燥,即得成品。

b.氧氯化法以乙烯和氯加成生成1,2-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与氯、氧在以CuCl2和KCl为催化剂以及425℃、138-207kPa条件下进行氧氯化反应,产物经冷却、水洗、干燥后蒸馏,得高纯度产品。

5.2 2.烃类氧化法
将含甲烷、乙烷、丙烷、丙烯等的烃类混合物于50-500℃氯化热解,得氯代烃类的混合物,精馏后分离成各种产品。

5.3 3.乙炔法
乙炔和氯加热氯化生成1,1,2,2-四氯乙烷,用碱脱去氯化氢得三氯乙烯,再经氯化生成五氯乙烷,然后再用碱脱去氯化氢得四氯乙烯。

因乙炔价昂,已逐步为乙烯法等代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