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_三_五运六气起源与沿革

合集下载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三)——五运六气起源与沿革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三)——五运六气起源与沿革
泻之 要 ” 。
《 太 始 天元册 》是 《 素 问》 中所 引用 的上古 天文 学
作 品 ,其 书现 已失 佚[ 3 ] 。 《 素问・ 天 元纪 大论 》 中记载 : “ 臣积 考 《 太 始 天元 册 》 文云 :太虚 廖 廓 ,肇 基化 元 , 万 物资 始 ,五运终 天 ……生 生化化 ,品物咸 章 ” 。 《 素 问・ 五运 行大 论》 还记载 了关 于五运 经天 的理论 。 唐 代 王 冰从 其 师藏 “ 秘本 ”发 现 了 “ 七篇 大 论 ” , 并 予 以详 细 的考 核 疏注 [ 4 】 , 形成 了我 们今 天 见 到 的七 篇 大论。 《 素 问遗 篇 》 又名 《 黄帝 内经 素 问遗 篇》 、 《 素 问 俟篇》 、 《 素 问亡篇 》 ,一 卷 ,撰 人 俟名 ,北 宋刘 温 舒
d o i : l O . 3 9 6 9  ̄ . i s s n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1 6 . 0 5 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一 1 6 — 0 0 9 5 — 0 2
中华 文 明 史 从 有 纪 年 记 录 至 今 约 有 五 千 年 的 历
为灾” 。以上 引 自王树芬 教 授《 运 气学 说起 源 的考察 》 【 ” 。 《 周礼 ・ 医师 》 日 : “ 医 师究 人 之血 脉 经 络骨 髓 阴 阳表里 ,察 天之 五运 ,并 时六 气 ” 圆 。 首次 将 五运 六 气 与 人之 血 脉经 络骨 髓 阴 阳表 里联 系在 一起 。
软 坚下 结 、攻 坚破 结 。
有 效 的 、可供 选择 的疗 法 。

五运六气知识及源流PPT

五运六气知识及源流PPT

五运与疾病的关系
五运六气与疾病的关系
六气与疾病的关系
五运与疾病的关系
木为初运,相当于每年的春季。由于木在天为风,在脏为肝,故每 年春季气候变化以风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肝气变化为著,肝病较 多为其特点。 火为二运,相当于每年的夏季,由于火在天热,在脏为心,故每年 夏季在气候变化以火热变化较大,在人体以心气变化为著,心病较 多为其特点。 土为三运,相当于每年夏秋之季,由于土在天为湿,在脏为脾,故 每年夏秋之间,在气候变化上雨水较多,湿气较重,在人体以脾气 变化为著;脾病较多为其特点。 金为四运,相当于每年的秋季,由于金在天为燥,在脏为肺,故每 年秋季气候变化以燥气变化较大,在人体以肺气变化为著,肺病较 多为其特点。 水为五运,相当于每年的冬季,由于水在天为寒,在脏为肾,故每 年冬季气候比较寒冷,在人体肾气变化为著,肾病、关节疾病较多 为其特点。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撰述亦多。其中以汪 机《运气易览》、张景岳《类 经· 运气类》、《类经图翼》较为 著名。其著较《素问》七大论更为 系统明确,容易掌握。 •清代陆懋修于其《世补斋医书》 中提出“六气大周天论” •总之,明清时期,运气学说趋于 系统化。
近代
◆运气理论的研究与 发展趋于理性化。
运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秦汉时期
•五运六气学说始于《黄帝内经》主 要见于《素问》的《四气调神大 论》、《阴阳应象大论》及运气七 篇大论等 •地之五行为了与天之六气相配属, 在五行之后又加上一个火,即木、 火、土、金、水、火,以与六气--风、 寒、暑、湿、燥、火相对应。即 “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寒 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 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素 问· 天元纪大论》)
•唐· 王冰次注《素问》时,才将《天元 纪》、《五运行》、《六微旨》、《气 交变》、《五常政》、《六元正纪》和 《至真要》这七篇专门探讨运气学说的 大论补入其中。此后运气学说方才为世 人所知,并逐渐得到了众多医家的重视。 •唐代后期又陆续出现了有关运气学说的 专著与专篇,如《素问六气玄珠素语》、 《天元玉册》等对“运气七篇”中的一 些概念和原理进行了阐述和发挥,进一 步探讨运气用药法则等内容。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备课讲稿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备课讲稿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概念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解读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

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从医和述六气到《内经》,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

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在泉。

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内经》前,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诸风、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四)——五运六气的天文学和文化背景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四)——五运六气的天文学和文化背景
因 ,肯定 是辨 证 有失 偏 颇 。 以上所 言 , 旨在 与大 家 探 讨 证候 不 明显 时 辨证 的重要 性 。勿 让 大家 只知道 骨 科 就是 活血 药 ,骨 科 医师就 是 “ 跌打 ” 医师 。
参 考 文 献
[ 1 】 张锡 纯. 王云 凯 , 杨 医亚 , 李 彬之 校 点 . 医 学衷 中参 西 录【 M】 . 石家庄: 河北 科 技 出版社 , 1 9 8 5 : 2 8 - 4 1 .
《 素问・ 五运行 大 论 》 “ 戊 己分 者 ,奎 壁 角轸 ,则
好 的效 果 。 使 用 益气 养血 、补益 肝 肾方 法 治疗 的患者 大 多起
( 本 文编 辑 : 苏

本文 校对 : 收 稿 E l 期: 2 0 1 4 . 0 6 . 1 O )
五运六气入 门专题 系列讲座 ( 四 )
— —
五 运 六 气 的天 文 学 和 文化 背 景
邹 勇 刘 济 跃 田 文
文 章编 号 : 1 6 7 2 . 2 7 7 9 ( 2 0 1 4 ) . 1 7 . 0 1 0 0 . 0 4
1 天文 学背 景
北 斗七 星 、 日月 的运 动规 律 ,准确 定位 四季 时 间 。如
我 国 自有 文 字 记 载 ,就 有 对 天 象 的 观 测 记 录
《 鹃冠 子 ・ 瑗流 》 : “ 斗柄 东指 ,天 下 皆春 ;斗 柄 南指 ,
气 旺 ,肌 表 白密 ,邪 气不 能 内侵 ,伏邪 则 由里 而 表散
之 ;气 旺 ,气 血 自通 无 须另 外 使用 活 血行 气 之药 ;补 气 药 物首 选 黄芪 。黄 芪 性温 ,味微 甘 ,能 补气 兼 能 升 气 .偏 寒 者 配 以桂 枝 以通 阳 .偏 热 者 配 以知 母 以 凉 润 。肝 主 筋 ,肾主骨 ,肝 肾亏损 ,则筋 骨 不养 ;肝 肾 充 盈 .则 筋 骨濡 润 。方选 六 味 地黄 丸化 裁 。重用 山茱 萸 ,山茱 萸 味酸 而性 温 ,善 补 肝 肾 ,得 木 气最 厚 ,收 涩 中兼 有 条 畅之性 ,故能 通 利九 窍 ,流 通 血脉 。利 关 节 ,治 寒 湿痹 证 ,且 其敛 正气 而 不敛 邪 气 ,诚 为补 益 肝 肾 、通 利关 节之 要药 [ 1 ] 。综 合 以上 两 者 ,用 药多 效 。 仙 灵骨 葆 、骨 疏 康是 这类 药 物 的代 表性 成 药 .亦 有 良

五运六气入门讲稿

五运六气入门讲稿

2016年11月12日前段时间,答应给大家汇报五运六气的学习心得,但杂事太多,学习进度不快。

今天有点空闲,正好早上曹建也提到了,我也可以汇报下近期的收获。

曹建提到的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曹建的解释是用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

但这只是曹建断章取义的解释罢了,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我们回到原文看。

这句话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黄帝问鬼臾区,五运与三阴三阳间的关系。

鬼臾区所回答的话中就有这句话。

当时黄帝可能不是很懂,但是没有提出疑问,这句话鬼臾区也没有解释。

解释到了下一章,《五运行大论》,黄帝找到关系比较好的岐伯,才问他,“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的解释如下。

上,是指一年的“司天”之气;下,是指“在泉”之气。

而左右,则是指司天、在泉左右两侧的四个“间气”。

而司天、在泉以及间气,都属于“客气”,这就是三阴三阳之气。

客气的六步顺序,是先三阴,后三阳,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如果把这个链条串起来,形成一个环,那就是:就形成一个左升右降的环。

所以这个左右上下的理论用到人身上,还是大材小用了,因为本来是用在整个大环境的。

这里我不敢说只是能单单指导地球的运气,因为黄帝内经中甚至提到星相学与运气学说的关系。

所以我一向是慎言的。

这里说个小插曲,在《五运行大论》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问岐伯,大地是不是在天空下面啊?就跟天圆地方理论一样,认为天使罩着大地的。

岐伯回答说,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之中。

我们现在天文学发达了,才知道原来地球是个球体,漂浮在太空中,这个岐伯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了,而我们从小以来,都以为古代认识世界是天圆地方的理论,可见得古人科技的发达,也可见得我们一直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自己祖宗文化的博大。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应用上仍有问题
中医五运六气的应用还需要进 一步的研究和探索,避免误诊 和不合理治疗。
受制于时代条件
部分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在大数 据时代和医学融合大环境下有 待调整和应用更新。
实例分析:中医五运六气在某种疾病治疗中的 应用
1
病症的初始化
通过五行六气分析病症始末、符合不符合五
方剂的调制
2
运六气的特点、调节体内失衡的阴阳。
中医五运六气课题的继续探索和深 入研究将会为中医现代化发展打造 一个新的平台和现代领域。
联结医学领域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对于融合中医和 西医、中外医学交流具有重要的科 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理论上还有待完善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需要进一步 完善和梳理,建立更加完善的 系统和体系。
3 六气变化
春夏秋冬的四季各有不同的六气变化,人们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与保 健措施。
中医按五运六气辨证论治的思想
五运 金火水木土
六气 风、暑、湿、燥、寒、土
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师按五行生克相表动态观察、 综合分析和诊断,应用相应的药 物或疗法。
五运六气在习练气功、养生、治疗等方面的应 用
气功练习
在不同的五运和六气下,气功练 习的方式也不同,更利于人体吸 纳天地精气,增强健康。
针对病症,根据五运六气法则研制配方和方
剂,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3
治疗方案的实施
根据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制定治疗方案,采用 中医常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的使用方法 和注意事项
1 使用方法
2 注意事项
您可以从头到尾阅读本课件, 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专 业、问题、疑惑等选择所需 要的章节进行阅读和学习。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七)——五运六气的运用(三)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七)——五运六气的运用(三)
(9):1239. [4】黄荣 昌 ,黄 开林 .运用 经方 验 案 2则 田.陕 西 中医 ,2011,32(9):1248. [5】马大 正.经方 治 疗经 带 胎产 病验 案 四则 [J].江西 中 医药 ,2006,37(4):10—11. [6]宋俊 平 .李 京 枝 教 授运 用 小 柴 胡汤 治 疗 妇 科 病 的 经 验 [J】.中 医I临床 研 究 ,
赵 氏『91治疗 营 卫两 虚 ,卫 外 不 固 的产 后 汗 多 ,则 是 从 《伤 寒 论 》: “太 阳病 ,发 汗 ,遂 漏 不 止 ,其 人 恶 风 ,小便 难 , 四肢 微 急 ,难 以屈伸 者 ,桂 枝 加 附子 汤 主 之 。” 常用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加 减 ,以益 气 温 阳 ,调 和营 卫 ,敛 阴止 漏 。王 氏闭治 疗产 后 伤 风 ,营卫 不 和 , 体 虚 漏汗 的产 后 汗证 ,治 以扶 阳固表 ,调 和营 卫 ,解 肌 发 汗为 要 ,投 桂枝 加 附 子 汤化裁 。并 嘱 咐患 者 频频 顿 服 ,服后 盖被 ,切 记 用药后 当中病 即止 。 6 产 后痉 病
翁 氏㈣治疗 因产 后 亡血 伤 津 ,瘀 血 内结 胞 宫 ,风 邪外 侵兼 阳明腑 实 而 引起 出产后 发痉 。以通腑 化 瘀 泄 热 ,常 用 桃 核 承 气 汤 加 减 ,不 仅 可 以攻 下 阳明 腑 实 , 而且 可 以活血 化瘀 ,使 瘀血 随热 去 。
产 后 亡 血 伤 津 ,元 气 受 损 ,瘀 血 内 阻 所 形 成 的 “多 虚 多 瘀 ”的 病机 特点 ,是 产 后 病 发 生 的基 础 和 内 因 。本着 “勿拘 于 产 后 ,亦 勿忘 于 产后 ”的原 则 ,结 合病 情 以辨证 论 治 。本 文 立 足新 世 纪 以来 各家 使 用 经 方治 疗产 后 病 的疗 效 回顾 , 旨在 总 结前 人 经验 ,为 经 方更 广泛 的运 用 于临床 做 出相应 的 贡献 。 参 考 文 献

五运六气学说系列

五运六气学说系列
五运六气与经络循行
五运六气的异常可导致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出现 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气滞、血瘀等。
3
脏腑经络与五运六气的相互作用
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影响五运六气的正常运行, 形成恶性循环。
与病因病机联系
01
五运六气与外感病 因
外感病的发生与五运六气的异常 密切相关,如时行感冒、瘟疫等 。
02
五运六气与内伤病 因
历代医家论述
整理和研究历代医家对五运六气学说的论述和发挥,如张仲景、孙 思邈等。
研究现状概述
概述当前国内外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现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 研究等方面。
现代科研进展及成果展示
基础理论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入研究五运六气学说的基础理论 ,如气化理论、脏腑经络理论等。
临床研究与应用
春季的主气,其性开泄,易袭阳 位。
热(暑)
夏季的主气,其性炎热,易耗气 伤津。
湿
长夏的主气,其性重浊,易阻遏 气机。
火(热)
为阳盛所生,有内外之分,属六 淫和五志化火。

冬季的主气,其性寒冷,易伤阳 气。

秋季的主气,其性干燥,易伤津 液。
运气相合
天干地支相配
通过天干地支的相配关系,推算 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
五运六气的失调也可导致内伤杂 病的发,如情志失调、饮食不 节等。
03
五运六气与疾病传 变
五运六气的盛衰变化可影响疾病 的传变过程,如病邪的入里、外 出等。
与诊断治疗联系
五运六气与四诊合参
在诊断疾病时,应将患者的症状、体征与五运六气的变化相结合 ,综合分析。
五运六气与辨证论治
在治疗疾病时,应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 相应的治则和治法。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生成与消长

六气的变化随着季节和环境
六气代表了不同的气候和环
的变化而发生。
境条件。
3 对应季节
六气与不同季节的关联。
六气对应身体部位
1风
影响头部和上半身。
3湿
影响肌肤和消化系统。
2暑
影响肌肤和体表。
六气调节方法
1 风寒湿燥热的调理
通过饮食、运动、穴位按摩等方式调节六气的影响。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旨在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和疗法,包括五行理论、六气理 论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应用。
中医五行理论
1 木、火、土、金、水
五行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和 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生克制化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通过相 互作用产生平衡和变化。
3 器官和疾病
五行与人体器官和疾病的对应关系。
五行对应草药
2 季节养生
根据不同季节的六气特点进行养生保健。
五行和六气的关系
平衡与调和
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平衡关 系对健康至关重要。
治疗方法
根据五行和六气的关系选 择合适的中医治疗方法。
预防疾病
了解五行和六气理论可以 帮助我们预防和调整身体 的不平衡。
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1
治疗方法
2
中医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
法来恢复身体的平衡。
3
诊断方法
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进行全 面的辨证施治。
中草药的功效分类
中草药根据五行和六气理论进行功效 分类。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一种描述宇宙和世界的方法。

它把宇宙认为由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雪、小寒)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宇宙系统。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的玄学思想,它将宇宙看作是一个有限的物质系统,其中的五运和六气交互作用,使宇宙保持动态平衡。

五运六气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运: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宇宙中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即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秩序的抽象理解。

六气: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雪、小寒,这六种天气现象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是宇宙中不可分割的基本气象,即六气。

六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观念,它们描述了宇宙中的一些现象,如日出、日落、月相变化等,在中国古代玄学思想中,它们也被认为是宇宙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3
应用于诊断与治疗
中医五运六气是如何应用于诊断与治疗的?深入探索这一方法的原理和实践。
六气与人体平衡
1 含义和作用
什么是六气?了解六气的含义和作用,以及它们对人体平衡的重要影响。
2 影响人体
六气对人体有哪些影响?了解六气的不同特性,以及如何预防其可能引发的问题。
3 养生与保健
如何利用五运六气理论来进行养生与保健?探索有关六气调节的实用建议和技巧。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将向您介绍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理论。通过阐述背景和 起源,了解五行学说与五运的关系,探索五大运动规律,以及天干地支在中 医五运六气中的作用。
五运与人体健康
1
影响人体
五运对人体的影响如何?了解五运的作用,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维护人体健康。
2
经络与五运
经络与五行五运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了解如何利用经络理论来调整五运,促进 健康。
辨证思维与五运六气
中医辩证思维
中医辩证思维如何与五运六气相 互关联?了解中医的独特诊断方 法,与五运六气的联系。
治疗方法
现代研究和应用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如何指导治疗? 探索传统草药、针灸以及其他治 疗方式的应用。
五运六气在现代医学中的解释和 应用前景如何?了解研究和发展 的最新成果。
总结与展望
中医五运六气 实用性 未来发展
传统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体健 康密切相关。
了解五运六气理论为维护健康提供了实用方法和 指导。
五运六气的现代解释和应用前景令人期待,有望来自为医学和保健领域带来更多突破。

庄或勋20120404五运六气入门教程01

庄或勋20120404五运六气入门教程01

五运六气入门教程莊或勳中医师编辑壬辰年清明节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指导,结合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符号作为演绎的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来推论自然与生命现象的共有周期规律,从而寻求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的理论,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以干支相配为推算工具,对将来某一年或某一段时间的的气象、物候,以及证候变化趋势做出推测是其根本特点,否则就不称其为运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基本内容运气学说主要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

《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他如《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

干支甲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甲子,是因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而得名。

古人用甲子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并推算四时节气,而运气学说则是以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算运气盛衰和测知气候变化,所以中医运气学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一、天干概念1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或十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

阴阳属性干支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天干属阳,地支属阴。

然而在天干、地支中又可再分阴阳,其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即: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是以五行之气的性质,结合五方五时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为依据而确立的。

如甲乙属东方,东方为木位,应于春季,春气主生,万物萌发;甲乙为万物初生,破甲乙屈之象,故属木。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五运及其与身体的关系
五运与身体内脏、人的生理、疾病的转归模式等方 面密切相关,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气的基本概念及其作用
六气对人的生理、病理、气候、环境等方面都有着
中医调理五运六气的原理和方法
食疗
中医食疗是调理五运六气的重要方法之一,可 以通过不同的食材和方法帮助身体调节内部环 境。
针灸
针灸调理五运六气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式, 可以刺激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调节身体免疫 功能。
太极拳
太极拳的练习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促进全身 各部位的协调功能。
八段锦
气功的八段锦是一种兼顾身体和心理健康的运动方 式,可以促进自我修养和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中医五运六气在常见疾病中的应用介绍
感冒发热
感冒发热的病情与五运六气的 失调有关,可以采用相应的中 医治疗手段快速缓解病情。
失眠焦虑
失眠焦虑也和五运六气失调有 关,可以适当进行中药治疗和 气功锻炼来调节身心状态,缓 解病情。
海带、海蜇、小麦、紫菜、菠菜、蘑菇、苹果、 葡萄
中医药物调理五运六气的方法
中药历来被视为治疗五运六气失调的重要手段,比如当身体五行失衡、六气不和、气血不畅等,中药的调理效 果就非常显著。
五味调和法
将五味性味相宜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调理五运六气 的作用。
方剂治疗法
中药方剂是将多种药物配制而成的,能针对性地调 理身体失调的五运六气。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欢迎来到《中医五运六气课件》。本课件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的五运六气理 论,并教授您如何运用中医知识来调理身体健康。
中医五运六气概述
中医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一部分,在中医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吴主任讲座五运六气概说经典背景

吴主任讲座五运六气概说经典背景
五运六气的运用可以帮助医生理解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病程,从而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方案。
五运六气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Hale Waihona Puke 五运六气与古代哲学的关系五运六气是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与阴阳五行理论密切相关。
五运六气学说认为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与人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五运六气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预测疾病流行趋势 指导个性化养生保健 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持 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五运六气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提示现代医学应关注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启示现代医学应重视个体差异与疾病关系的深入研究。 启示现代医学应将五运六气理论应用于疾病预防与治疗中。 提示现代医学应深入研究五运六气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联。
YOUR LOGO
吴主任讲座五运六 气概说经典背景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时间:20XX-XX-XX
目录
01 吴主任讲座五 运六气的历史 背景
02 吴主任讲座五 运六气的经典 理论
03 吴主任讲座五 运六气的文化 内涵
04 吴主任讲座五 运六气的现代 价值
理论之一。
应用领域:五运 六气学说在古代 医学、天文、历 法等领域都有应 用,是古代人们 对自然现象和人 类疾病认识的重
要手段。
历史发展:五运 六气学说经历了 多个历史阶段的 演变和发展,不 断完善和丰富。
价值:五运六气 学说在古代对于 预防和治疗疾病、 养生保健等方面 都具有重要价值。
五运六气对现代的影响
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为五运六气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五运六气则进一步丰富了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木运
代表春季和绿色,与肝脏等器官相关。木运 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让我们一 起了解它的分类和作用。
火运
代表夏季和红色,与心脏等器官相关。火运 的理论和分类对我们的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研究它们。
六气的理论和分类
风气
代表春季初期的天气,与风寒感冒等疾病有关。 了解风气的分类和特征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至 关重要。
六气与五行的关系
1 风气与木行
2 阳气与火行
风气代表春季,与木行的理论紧密相关。 了解风气如何影响木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调理身体。
阳气代表夏季,与火行的理论紧密相关。 了解阳气如何与火行相互作用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保持健康。
3 燥气与金行
4 寒气与水行
燥气代表秋季,与金行的理论相关。了解 燥气和金行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预防和处理相关的问题。
与肝脏和胆经相关,了解风 气如何影响肝脏和胆经可以 帮助我们更好地调理身体。
阳气
与心脏和小肠经相关,了解 阳气如何影响心脏和小肠经 对于保持心血管健康非常重 要。
燥气
与肺脏和大肠经相关,了解 燥气如何影响肺脏和大肠经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持呼 吸道健康。
夏天
对应五运中的火运,与心脏和小肠经相关联。 了解夏天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更好地 适应高温季节。
秋天
对应五运中的金运,与肺脏和大肠经相关联。 了解秋天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更好地
冬天
对应五运中的水运,与肾脏和膀胱经相关联。 了解冬天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让我们更好地
六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风气
中医五运六气课件
在本课件中,我们将探讨中医五运六气的概念和作用,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 中的地位和意义,并深入研究五运和六气的理论和分类。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周期学、气一元论等理念下,以观象制历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和一定的推演格局,推求值年及各运季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进而提出预测疾病、预测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术数体系。

五运六气本属于术数,其诞生系多种学术聚集而成。

五运六气的来源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和包括生活经验、实践及以此为基础的天文学、气象学、灾害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气和阴阳五行等理论;三是《周易》的易经、易纬体系的术数推求方法。

五运六气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医学气象历法、推演格局和联接运气要素的医学理论。

包括气象病因学、五运六气病证纲领、气化理论、病机十九条、运气养生理论等。

五运六气的内容,在《后汉书·方术列传》《晋书·天文志》《旧唐书·孙思邈传》都称为或属于“推步”之学。

北宋以后,才以“五运六气”命为专名。

五运六气的演进发展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虽然出自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但此理论从发生到形成,却与医学同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经历了滥觞期、酝酿期、奠立期、隐传期、经传期等多个历史时期。

滥觞期——从远古到周代此时期主要是产生了五运六气理论来源的知识,并提出了“五运”和“六气”的称谓。

此期主要贡献是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开始了察天道以明人事的探索。

先民自形成社会以来,积累的关于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以及它们与灾害、疾病关系的知识。

先民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总结经验,很早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彖传·贲》),《淮南子·天文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

”天体虽远,地域辽阔,因与生活生产关系(如农业、航海)密切,都是先发的古老科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偕时而进,有完整的历史,各时代继续不断地有记录,有发现,有创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分为观象派和制历派两派。

谁都能看懂的五运六气(一)——什么是“五运六气”

谁都能看懂的五运六气(一)——什么是“五运六气”

谁都能看懂的五运六气(一)——什么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最早被记载在《黄帝内经》里,《黄帝内经》问世的时间大概是在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学说已经很完整,这么复杂的学问不可能是由某人瞬间顿悟出来的,所以小水牛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形成的时间可能要在战国之前。

战国时期是公元前 476 年到公元前 221 年,距今两千多年了。

两千多年前与现在会有什么差别?这么说吧,如果让你跟一个来自战国时期的人聊天,你有信心能听懂他说的话吗?你们俩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差距,你跟他说现在已经可以隔空面对面上网聊天了,他跟你说今天刚出门的时候算了一卦是明夷卦,所以就出来了。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你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广的普通话,他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话,你俩的对话估计也不会超过两句吧?我们能想象与战国时期的人交流是很困难的,那完全看懂他们写的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那些初学中医的同学千万不要只抱着一本《黄帝内经》读,你是不可能完全搞懂的。

再说,到现在也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完全搞懂了《黄帝内经》。

同样,单独看《黄帝内经》也不能理解五运六气学说,里面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字和不属于我们认知范围内的逻辑。

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这样的字显然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可是,现在好多人在谈五运六气时却总会冒出这些字词,貌似很有知识,但却让人听不懂,也不知道他本人是否真的懂。

提了那么多次五运六气,那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六气是指六种天气,即寒、热、暑、燥、湿、风。

而五运是指五行的运行规律,即我们之前说过的能量传递的五行圆运动规律。

而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将自然天气变化和五行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学说。

太阳通过传递光热为地球带来能量,而这些能量作用于地球表面会形成很多自然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天气和气候。

因为在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地球上的能量会从高传到低,再由低蓄积到高,这种汇集成一个圆的规律,就是能量的圆运动规律。

第一讲_五运六气学说系列讲座PPT课件

第一讲_五运六气学说系列讲座PPT课件

编辑版pppt
5
❖ 3、在道家强调“通天下一气耳”观念的指导 下,运气理论构建了“‘天人相应’ 的整体恒动 观”,认为“气”是天人相应、天地万物的媒体中 介。
❖ (二)气、阴阳、五行,是运气理论发生 的哲学背景
❖ 1、气是万物形成的本原、气是可分的、 气有无穷变化的特性,这是包括运气学说在 内的传统文化发生的前提。
12
为六个阶段 :
编辑版pppt
10
(一)运气理论发端于秦汉 (二) 唐代王冰发掘并传承运气学说 (三)两宋金元时期,发挥运气学说, 用以指导临证用药 (四)明清时期,运气理论系统化 (五)清末民国年间,是运气学说的 “冰河时期” (六)近几十年来,运气学说的研究趋
于理性化
编辑版pppt
11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五运六气学说系列讲座
陕西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张登本
第一讲 运气理论
的发生与沿革 编辑版pppt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一讲 ❖ 第二讲 ❖ 第三讲 ❖ 第四讲 ❖ 第五讲 ❖ 第六讲 ❖ 第七讲 ❖ 第八讲 ❖ 第九讲
运气理论的发生与沿革 干支纪年的起源与演变 历法知识 干支甲子 五运 六气 运气同化 运气学说在医学中的运用 运气学说评价
(五)实践贯穿于运气理论全程的各个 层面
大量实践知识的积累,不仅是运气理论形 成的发端,也是架构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素,体 现于该理论全程的各个层面,同时也是该理论 必然的旨归 。
编辑版pppt
9
❖ 四.运气理论与王冰 (一)王冰其人其事 (二)王冰与“七篇大论” (三)“七篇大论”与运气理论 五.运气学说的发展沿革 运气学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

五运六气学说PPT课件

五运六气学说PPT课件
运气学说,是基于天人相应认识和阴阳五行理论,探 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 响的一门学问。是中医学在古代探讨气象运动与人 体健康关系的知识体系。
二.运气理论发生的时代背景
秦汉时期发生,以《内经》的“七篇大论”为其形 成的标志。
-
4
三.运气理论发生的科学背景
(一)阴阳五行观是运气理论发生的哲学背景
1、运气理论在“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 观点指导下,以“阳道奇,阴道偶”为原则,将天干地 支进行了阴阳、五行的属性划分及规定 。
2、运气学说运用阴阳理论总结气候变化规律,认 为气候变化是一个有序的循环,气象变化和人体、万 物一样,都是阴阳二气作用的结果。同样,运气学说 把五行之气在天地间的运行用五行来表示 。
五行 属性







土水
-
21
❖ 三、甲子
(一)概念 干支纪年传说出自黄帝时代。汉章帝元和二年(公 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 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
-
22
(二)组合规律
中国干支历采取天干地支作为计算年,月,日,时的方法, 把每一个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 用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把“天干”中的 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就构 成一对干支。“天干”以“甲”字开始,“地支”以“子” 字开始顺序组合
大量实践知识的积累,不仅是运气理论形成的发端, 也是架构这一理论的基本要素,体现于该理论全程的 各个层面,同时也是该理论必然的旨归 。 “实践”是指:
1.天时气候变化的观察 2.物候现象的观察 3.疾病流行的观察 4.临床资料的积累

五运六气系列讲座(三)

五运六气系列讲座(三)

五运六气系列讲座(三)(省名老中医药专家卢思俭传承工作室东营五运六气专委会筹备组)(二)干支在五运六气配属和推演中的应用五运六气主要推算每年的大运和司天在泉之气,然后再推算出主运、客运、主气、客气,所以第一步,必须把年用干支来标记,如甲子年、乙丑年等等,根据每年的干支,就能推算出大运和司天之气了。

1、干支纪年天干和地支分别相互匹配用来纪年,天干从甲开始,地支从子开始,干在前,支在后,如甲子年,以此类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天干往复六次,地支往复五次,即为六十对相配,60年为一个甲子周期,如此循环。

附:天干地支配属表01 甲子11 甲戌21 甲申31 甲午41 甲辰51 甲寅02 乙丑12 乙亥22 乙酉32 乙未42 乙巳52 乙卯03 丙寅13 丙子23 丙戌33 丙申43 丙午53 丙辰04 丁卯14 丁丑24 丁亥34 丁酉44 丁未54 丁巳05 戊辰15 戊寅25 戊子35 戊戌45 戊申55 戊午06 己巳16 己卯26 己丑36 己亥46 己酉56 己未07 庚午17 庚辰27 庚寅37 庚子47 庚戌57 庚申08 辛未18 辛巳28 辛卯38 辛丑48 辛亥58 辛酉09 壬申19 壬午29 壬辰39 壬寅49 壬子59 壬戌10 癸酉20 癸未30 癸巳40 癸卯50 癸丑60 癸亥2、天干纪运天干化运所指的运是大运,又称为中运,因为两个天干化生一个大运,故十天干化生五个大运。

⑴天干化运是如何化生的呢?《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换句话说,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木,丁壬化水,戊癸化火,就是说:l天干逢甲己之年,大运便是土运l逢乙年庚年之年,大运便是金运l逢丙年辛年之年,大运便是木运l逢丁年壬年之年,大运便是水运l逢戊年癸年之年,大运便是火运如甲子年天干为甲,甲己化土,那么逢甲之甲子年,其大运即为土运。

未完待续···图文版权归本工作室所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运六气起源与沿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邹勇
(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结合科 , 烟台 264000)
关键词:五运六气;起源;学术沿革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4.16.055
文 章 编 号 :1672-2779 (2014 )-16-0095-02
础上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明显优于西医治疗, 是一种 有效的、 可供选择的疗法。 参考文献
[1]何 继 和.外 科 疾 病 诊 断 标 准[M].北 京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200l:72-73.
(本文编辑:苏 玲 本文校对:舒林英 收稿日期 2014-04-16)
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 (三)
(此文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教授帮助,顾植山 老师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致谢! ) 参考文献
[1]王 树 芬.运 气 学 说 起 源 的 考 察[J].中 医 药 学 报 ,1989,(3 ):12-15. [2]孟 庆 云 . 五 运 六 气 对 中 医 学 理 论 的 贡 献 [J]. 北 京 中 医 药 ,2009, (12):937-
刘完素著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素问宣明
96
方论》[4], 以 “气化” 理论统领理论创新与阐释, 以五 运六气归纳病机, 对 “亢害承制” 理论、 “胜复郁 发” 等概念进行发挥, 并用于临床治疗, 创制 “火热 论” 观点[6、7]。
张元素的 “脏腑辨证”、 “遣药治方论”, 以五运 六气研究药物的归属、 作用, 阐明制方的法则。 张元 素在 《医学启源》 中提出: “运气不齐, 古今异轨, 古方新病, 不相能也”, 并全面论述运气升降阴阳等 理论结合药物气味、 厚薄特性, 建立了一整套药物临 证应用理论。
B 超在诊断前列腺疾病中, 具有重复性强、 操作简单、 准确性高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前列腺疾病, 效果
要明显高于单一中药灌肠。
关键词: B 超; 前列腺疾病; 中西医结合疗法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4.16.056
文 章 编 号 :1672-2779 (2014 )-16-0096-02
《周礼·医师》 曰: “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 阳表里, 察天之五运, 并时六气”[2]。 首次将五运六气 与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联系在一起。
《太始天元册》 是 《素问》 中所引用的上古天文学 作品, 其书现已失佚[3]。 《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记载: “臣积考 《太始天元册》 文云: 太虚廖廓, 肇基化元, 万物资始, 五运终天……生生化化, 品物咸章”。 《素 问·五运行大论》 还记载了关于五运经天的理论。
明清时期[3],明代汪机系统论述了运气理论, 其在 《运 气 易 览 》 中 对 运 气 周 期 中 的 60 年 交 司 时 刻 、 月 建、 五音建运、 南北政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楼英著 《运气占侯》 载 《医学纲目》 旨在强调五 运六气的预测能力; 《内经运气类注》 对五运六气理 论有较为精辟的阐述。
公元前 561 年, 郑子太叔论礼, 述子产之言: “生 其六气, 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 发为五色, 章为五声”。
公 元 前 541 年 , 《 左 传·昭 公 元 年 》 : “ 晋 侯 有 疾, 求医于秦, 秦伯使医和视之……天有六气, 降生 五味, 发为五色, 征为五声, 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 阳、 风、 雨、 晦、 明也。 分为四时, 序为五节, 过则 为灾”。 以上引自王树芬教授《运气学说起源的考察》[1]。
唐代王冰从其师藏 “秘本” 发现了 “七篇大论”, 并 予 以 详 细 的 考 核 疏 注 [4], 形 成 了 我 们 今 天 见 到 的 七 篇 大论。
《素问遗篇》 又名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 俟篇》、 《素问亡篇》, 一卷, 撰人俟名, 北宋刘温舒 最早编入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中。 宋林亿校 《素 问》 时见过流传本, 但持否定态度。 2 学术沿革
940. [3]苏颖.中医运气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张 登 本.运 气 学 说 沿 革 及 评 价[J].河 南 中 医 ,2004,(9):4-6. [5]杨 力.中 医 运 气 学[M].北 京 :北 京 科 学 技 术 出 版 社 ,1995:113. [6]朱燕萍.运 气 学 说 对 金 元 医 学 的 影 响[J].辽 宁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006,(7)4:
王冰又别撰 《玄珠密语》, 以陈五运六气之道, 同时还有专述运气的 《天元玉册》、 《昭明隐旨》、 《元和纪用纪》, 转载了运气知识, 并做了较大的拓展 和发挥, 并首开按运气变化进行处方用药之先河[4]。
宋徽宗赵佶编 《圣济总录》 首论运气及十甲子周 运气图, 对运气七篇高度重视, 运气学在当时被列为 太医局重要考试科目。
承其学者, 门人李杲、 王好古等。 他们均为元代 著名医家, 尤其李杲名登 “金元四大家” 之列。 李、 王二氏秉承师学, 著 《用药法象》、 《汤液本草》, 以 传衍其药物学理论, 李杲所制补中益气汤、 升阳散火 汤等诸方, 以广其遣药方论的应用, 是以运气学说在 治疗学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8]。 朱震亨等对推动运气学 说的应用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林亿、 高保衡等对 《黄帝内经素问》 予以 “重新 校正”, 促进了宋代运气学说的发展。 宋赵传古曾撰 《六甲天元运气钤》 2 卷[1]。
北宋刘温舒著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阐发五运 六气理论, 强调运气理论重要性, 认为 “气运最为补 泻之要”。
陈言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法》 第五卷的 《五运 论》、 《五运时气民病证治》、 《本气论》、 《六气时 行民病证治》 等篇都论述了运气与发病。 有关君火 论、 五运论、 六气论、 本气论等运气理论作了较为深 入的阐述, 其十六张 “六十年运气病方” 被清代汪石 山纳入 《运气易揽》,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近年来, 前列腺疾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据研 究, 50 岁以下中青年男性容易得前列腺炎; 50 岁以后 的容易得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 因此前列腺疾病是越 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一直以来, 泌尿外科学界都公认中
医药在治疗前列腺疾病上的优势, 本文主要阐述 B 超 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 例前列腺疾病患者随机抽为治疗组
第 12 卷 第 16 期 · 总 第 192 期
2014 年 8 月· 下半月刊
95
有通里攻下能力; 冬瓜仁排脓逐瘀; 川楝子、 木香行 气止痛; 桃仁散结活血; 牡丹皮祛瘀、 凉血、 清热, 改善脓肿及其周围微循环。 外用荚蓉散清湿热和滞、 软坚下结、 攻坚破结。
总之, 在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时, 在 B 超介入的基
隋代萧吉撰 《五行大义》, 从天地人的整体角度 对五行的象、 数、 义作了较全面、 系统的阐发[5]。
唐代王冰首次考校疏注 “七篇大论”, 使运气学
说完整系统地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运六气学说与 《内经》 其他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互 相补充, 使 《黄帝内经》 成为集天、 地、 人、 象、 物 候、 人体生理病理、 疾病、 预防、 治疗为一体的中医 学经典巨著。
当代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整理、 临 床应用为主, 方药中、 任应秋等教授非常重视五运六 气学说。 高等院校编写了 《中医运气学》 教材, 尤其 是 2003 年非 典发 生 之 后 , 国 家 中 医 药 管 理 局 对 五 运 六气学说尤为重视, 设立了专项研究课题, 代表人物 如顾植山教授等学者, 为宣扬发挥五运六气学说做出 了积极贡献。
24-26. [7]陈 曦.论 刘 完 素 对 气 化 理 论 的 认 识 与 发 挥[J].中 国 中 医 基 础 医 学 杂 志 ,2012,
(40)4:351-355. [8]王 道 瑞.金 元 时 期 关 于 运 气 学 说 的 运 用[J].青 海 医 学 院 学 报 ,1985,(1):68-73.
李梴著 《运气总论》 载 《医学入门》 极为重视运 气升降理论, 提出 “升降出入, 生气之常也” 及 “有 在天之运气, 有在人之运气” 等理论。
张介宾在 《类经》、 《类经附翼》 专门研究运气 理论, 对运气七篇大论分类注释和阐述, 并对运气学 说有其独到的发挥。
王肯堂 《医学穷源集》 在运气图说中提出: “三 元运气论”, 将运气变化过程分为上元、 中元、 下元,
金成无己 《注解伤寒论》 将运气列为首卷, 是运用 运气理论解释伤寒演变的第一人[3]。 在《注解伤寒论》 卷首, 详列南北政脉应, 运气加临, 汗差棺墓, 补泻病证诸图, 并强调说: “五运六气主病, 阴阳虚实无越此图”。
“金元四大家” 的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朱震 亨对运气学说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发展, 不仅表现对 《内经》 运气学说的探微索隐, 而且还表现于对运气 学说临床运用。 无论是病机学说, 还是遣药制方的治 疗学, 悉能以运气学说为指导, 即贯运气学说于理法 方药之中, 是以该期为运气学说运用之盛期。
(本文编辑:苏 玲 本文校对:顾友谊 收稿日期 2014-05-14)
B 超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 ——附:中西医结合治疗 100 例
舒林英
(江西省玉山县中医院超声科, 玉山 334700)
摘 要: 目的 探讨 B 超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 方法 运用彩超仪通过肛门检测, 再经综合确诊,
中华文明史从有纪年记录至今约有五千年的历 史。 五运六气 学说系统 见于 《内经·素 问 》 七 篇 大 论 中, 集中国古代天文、 传统文化、 历法、 医学之大 成, 是对天象、 气象、 物候、 人体、 疾病、 防病治病 理论融会贯通的系统论述。 1 起源
公元前约 571 年, 单襄公在为其子顷公所留遗嘱 中指出: “天六地五, 数之常也。 经之以天, 纬之以 地, 经纬不爽, 文之象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