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4.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5.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材料3. 教学卡片或黑板4. 学生分组名单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获取热量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提问学生对于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第一章:大气受热过程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理解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掌握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1.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定义和意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传播方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1.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概念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第二章: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2.1 教学目标理解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影响掌握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了解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2.2 教学内容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直射和散射大气层的结构和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吸收和散射作用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散射作用的实例:日出和日落现象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太阳辐射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规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日出和日落现象的解释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太阳辐射传播方式和大气层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衰减规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解释日出和日落现象的原因第三章: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3.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掌握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了解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的机制:臭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吸收作用大气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颗粒物和云层的反射作用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的吸收和反射规律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温室效应和反射作用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不同波长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特性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机制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波长太阳辐射吸收和反射特性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4.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及其原因掌握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地表加热和大气加热的不均匀性原因:地表和大气层的温度差异、地形和海洋流的影响大气受热的变化规律: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风向、风力和降水分布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4.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和气候现象与大气受热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的关系第五章:第五章: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5.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掌握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了解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大气保温作用的定义和原理: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对地面向空间辐射能量的吸收和再辐射过程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浓度变化对地球温度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二氧化碳排放、氟利昂使用等对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影响温室效应的后果: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问题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和温室效应的形成机制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温室效应的过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的后果5.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保温作用和温室效应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人类活动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和温室效应后果的理解第六章: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能量平衡、气候带划分、气候类型形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系统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气温预测、降水模式、气候模型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案例6.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作用和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在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实际天气预报和气候研究中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第七章: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7.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掌握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了解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7.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环境保护、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应对大气受热过程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系统破坏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发展、生态补偿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影响及应对策略7.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可持续发展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实践案例的理解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出针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8.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掌握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了解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数据获取、数值模拟、预测准确性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遥感技术、气象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演示法:通过图示和动画展示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的应用案例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现代气象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的关系和现代气象技术在大气受重点解析本教案设计涵盖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太阳辐射的传播与大气层、大气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的机制、大气受热的不均匀性和变化规律、大气保温作用与温室效应、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系统中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大气受热过程与现代气象技术等十个章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3. 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4. 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教学难点: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大气热量传递的理解。
3. 演示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时的反应,评估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第一篇: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一.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读图和画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保温作用,记住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解答相关问题三.内容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所揭示的原理具有乘上启下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解释上章大气垂直分层的若干问题(大气垂直分层气温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是本章学习的基础,理解和巩固了近地面大气热源主要来自地面的认知,可为后面学习“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奠定基础。
本课学习起点为物体辐射波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此原理首先区别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的波长;大气不同成分对各种辐射能的不同作用是学习的基础,而教材缺失了该部分知识,需要给学生补上;学习的落脚点是“气温”,需要明确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源问题等,并以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而导致各地气温差异,从而引起大气运动为引子为“热力环流”的学习作铺垫。
四.学情分析:做好三点知识铺垫:物体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能分布特点、大气组成成分及其在大气受热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例如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水汽和固体杂质对云雾形成的关键作用等。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之间的过程与关系,以及大气的根本热源与主要热源的联系与差异等,这些在新授课中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搞混。
因此,结合教学过程通过“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顺口溜等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区别学习关键点。
P28 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蕴含本课学习核心知识原理,是学习重点,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并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转化为板书简图,要求学生同步在笔记中画简图再现原理过程。
其他知识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示意图和温室保温作用示意图,穿插在相应环节,补充说明核心原理四、五、教学过程:新课引人:对比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和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引出本课学习“地球大气” 【第一步】呈现原理示意图:展示视频课件“大气的受热过程”(原课件名称为“大气的保温作用”),为便于学生观察,连续播放一次后,第二次分步骤播放:太阳辐射几乎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获得太阳热量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热量;但在穿越大气层时受到大量截留,几乎没能穿透大气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2. 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3. 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能够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用具:黑板、白板、书籍、电脑、投影仪等。
2.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视频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新课
1. 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气温变化,让学生思考导致气温
变化的原因。
2. 通过简单实验或示意图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
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Step 2 课堂讲解
1.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照射地球大气,
地球大气吸收太阳辐射,辐射到地面并反射回大气。
大气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2.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地球的绕日运动、地球不
同地区的纬度、地形地势、云量和大气层的成分等。
Step 3 教学案例分析
1. 案例分析1:解释为什么北方地区冬天比南方地区冷。
2. 案例分析2:解释为什么山区的气温较低。
Step 4 小组讨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及反思)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课前准备】1.阅读教材P35~P37和《高中地理图册》P14~P15相关内容,完成【课前预习】。
2.将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写出来。
【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通过阅读、读图、析图等,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由于本节内容涉及到的重难点的知识比较的多,而且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的内容。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结合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教学流程】导入——讲授新课——学案学习——小结【教学过程】师: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大气层的大气的组成、密度、温度随高度变化而变化。
低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的。
师:大家阅读教材35及36页第一段,参照36页表221,分析低层大气的组成和作用。
生:(读图文,分析)板书: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低层大气的组成组成成分体积(%)作用干洁空气氮78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21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0.03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并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极少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极少水汽的相变产生了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固体杂质极少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生(填写干洁空气一组表)师同学们把表格填得很好。
大家看水汽和固体杂质的含量虽然很少,但却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师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成分及比例产生变化。
师大家看教材35页图22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
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
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生飞机飞到了云层上方,所以就没有雨了。
师很好,由此可以看出,地球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有差异,根据这种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三层,自下至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理解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喜欢观察、思考和实验的习惯;(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3)培养学生珍惜自然环境、关心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2.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5分钟)利用一幅寓意图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温度不一样?2.教学展示与讨论(15分钟)通过PPT或多媒体展示,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并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疑惑。
3.实验探究(30分钟)设置“日光温度计实验”,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太阳辐射的强度,并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大气的辐射和传导两种受热方式的基本原理。
4.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天气或气候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中涉及的大气受热过程,并用图表或模型对其进行展示。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互动讨论,促进彼此的学习和进步。
5.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天气或气候现象,如台风、季风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与天气和气候的关系,并总结归纳。
6.小结与展望(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和展望,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1.自我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图,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活实际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学方式:1、教法: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读图启发式教学法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练习法教学过程:导入: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是,先到达山顶还是山脚?(学生回答)那么,是山顶的气温高,还是山脚的气温高?(学生回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先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师: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怎样的呢?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师:简单来讲,分三步就可描述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一步:太阳暖大地PPT:呈现大气受热过程图板书: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短波)——根本热源师:请同学们看到黑板上的图,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照射地面,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大气上届的太阳辐射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致吗?生:回答师:太阳辐射总量增多了,还是减少了?生:减少师:所以当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减少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板书:(1)大气的削弱作用师: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哪几种呢?学生回答:反射、散失、吸收(或部分错误答案)师:正确。
(部分同学回答的相当正确)大气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反射、散失、吸收板书:反射师:反射主要是指云层和较大尘埃对太阳辐射可见光的反射,且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
反射是无选择性的,不论是哪种可见光都会被反射板书:1)主体:云层、较大尘埃——可见光2)规律:云层愈厚、云量愈多,反射作用愈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3.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实验和示意图。
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组成和性质。
2.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实验和示意图。
三、教学难点1.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2.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课堂讲解大气的组成和性质,并辅以实验演示和示意图的讲解。
2.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观察能力和科学分析能力。
3.讨论交流:在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总结和讨论实验结果,并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心得。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准备课件、教辅材料、PPT、实验仪器等。
2.学生准备:学生准备笔记本、实验记录表等。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与引入介绍大气的组成和性质,认真听讲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识讲解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认真听讲,并记录重点内容。
3.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实验讲解分析实验结果,并和同学认真听讲,记录重点进行讨论。
5.总结与扩展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并学生进行讨论,做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受热过程对大气的作用,并作扩展讲解。
七、实验操作实验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验材料:小玻璃管、水尘、烟花棒、酒精灯、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小玻璃管的一端封闭,另一端装上水尘。
2.用酒精灯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3.用火柴接触小玻璃管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4.加热小玻璃管封闭端,再迅速用火柴接触封闭端,观察实验现象。
5.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二:大气的压强变化实验材料:带有刻度的塑料瓶,烧杯,酒精灯,水幕,火柴等。
实验步骤:1.将烧杯中注满开水。
2.接吸塑料瓶底部,将吸塑料瓶倒进烧杯中。
3.加热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4.记录实验结果。
以上为两个实验示例,实验的细节可以根据教材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层的分布、温度变化和大气的循环运动。
2. 能力目标:能够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和其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提高对大气环境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2.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3. 大气的循环运动三、教学重点1. 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大气的循环运动四、教学难点1. 解释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 描述大气的循环运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让学生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温度的变化原因以及大气的循环运动。
2. 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来观察温度变化。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提问:你知道大气是怎样受热的吗?有哪些与大气受热相关的现象?2.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分布(15分钟)1. 讲解大气层的划分:对外面空间来说,从地面向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区、热层和外热层等。
2. 介绍大气层的分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中最低的一层,占据着地球大气层总的近九成,是人类活动和大气现象发生的重要层次。
三、讲解大气温度的变化原因(20分钟)1. 太阳辐射:地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热辐射,并将其部分吸收,部分反射,使得地球温度不断增加。
2.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到的太阳辐射能够通过导热传导和对流传递至空气中,使得空气温度升高。
3. 大气层的上部辐射:大气层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将热辐射吸收,使得大气层的温度升高。
4. 水汽的吸收:地球表面的水汽能够吸收部分太阳辐射,使得水汽中的分子能量增强,从而增加水汽的温度。
5. 人类活动:工业、农业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能够改变大气的温度。
四、讲解大气的循环运动(20分钟)1. 热对流运动:由于大气的受热不均匀,形成了大气的对流运动。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气物理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5分钟)引入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概念,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气温变化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气温变化的思考和探究。
2.知识讲解(30分钟)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辐射、传导、对流三种方式,以及气温的垂直分布、大气层结的形成等知识点。
3.视频学习(20分钟)观看一段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教学视频,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实验设备,用于模拟和观察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并讨论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5.总结与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和展示,引导学生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并强调其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性。
6.课堂讨论(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气候现象,以及对该现象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2.学生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4.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了解气象仪器的使用和气象观测的方法;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记录和分析当地的气象变化,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当地气候的影响;3.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读物或研究报告,了解当前关于大气的受热过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常见现象和相关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常见现象和相关应用。
教学难点:1.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常见现象和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内容。
教学步骤:一、引入(10分钟)1.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询问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否了解;2.结合日常生活和天气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二、讲授(30分钟)1.利用教学PPT,进行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a)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指太阳辐射到地球上大气层和地面上,在大气中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反应;b)介绍太阳辐射和地球的辐射;c)解释为什么太阳辐射的能量可以到达地球;d)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散射和透射;e)讲解地面的辐射和大气的吸热。
2.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实验。
a)教师结合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进行相关实验;b)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三、实践(30分钟)1.学生分组自主进行实验。
a)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进行操作,并进行实验记录;b)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a)学生小组内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b)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实验结果的对比和分析。
四、总结(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成果,回顾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课上学到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五、拓展(15分钟)1.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中的作用;2.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拓展知识的应用。
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实验记录和报告进行评价;2.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3.对学生课堂参与度和思维能力的评价。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大气受热的过程,掌握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和影响因素;
3. 学习大气中云层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学过程
通过展示视频或图片,介绍太阳辐射是怎样照射到地球表面的。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并详细阐述大气层的区分和特性。
通过实验或演示,讲解传热方式对空气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空气的运动规律,并对其运动原理进行解释。
探究温度、湿度、压力等因素对空气运动的影响,了解大气这个基本而复杂的系统的
本质。
通过实验或观察演示,介绍云层的形成过程、云层的种类和影响。
引导学生探究大气中云层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以及其对大气运动和气候的影响。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引导学生了解大气中颗粒物分布的规律,如大气层次、传输形
式和源头因素。
探究污染物的排放和控制的方式,并讨论颗粒物对大气温度和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教学评价
1. 采用问题解决、小组讨论和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参
与度。
2.评价学生能力的因素包括课堂讨论和数据分析报告、小组项目展示和班级口头报告等。
3. 鼓励学生在小组项目中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和实验技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
中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和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在整本书主要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是因为大气的热状况还要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的垂直分层,而启下则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在讲解大气的吸收、反射、散射三种作用时,主要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在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学习中,还会涉及相应的物理学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学科间的整合。
对于大气的保温效应新教材阐述得较为细致、具体。
大气的“保温作用”对以后讲解全球气候变暖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全球变暖又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变化,进而影响全球的经济结构。
这样既可使教材前后的内容相通,也增强了教材中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了新教材新课标为主的指导思想。
【学情分析】
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在生活中很多例子,学生学习会很感兴趣,同时在第一单元介绍了在不同的大气层中的大气成分,学习也就不怎么难了,但是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点困难。
而且在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时,学生因为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对于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等这些概念学生容易混淆。
【处理方法】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而大气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给大地-大地给大气-大气还大地”来概括。
通过相关示意图,比较三种辐射的波长和大气对它们的反应,概括大气受热过程。
在整体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提供相应的生活实例和情境,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性质和特点。
2、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读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大气温室效应图,分析说明大气热力过程。
2、运用大气热力性质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对大气保温作用的学习,树立起节约能源、低碳环保的意识。
【重点】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2、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
【难点】
1、大气的温室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四种辐射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