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本科【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据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证据学】形考作业一:
一、1、教材P2;2、P35;3、P72;4、P97;5、P160、P163;6、P98。
二、1、ABCD;2、B;3、ABD;4、A;5、ABC;6、ABCD;7、B;8、A;9、BCD;10、A。
三、1、(1)、被告人詹国平的辩解为直接证据;而物证(如收缴的赃款、现场遗留的桶、鞋以及尸体等)、证人证言(如姜晓霞、李青等人证言)、现场勘查笔录、视听资料(如电信局的通话记录)都是间接证据。
(2)、关于本案的理解与看法:
1)、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
2)、在没有被告人有罪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依靠间接证据也可以认定案件事实,对被告人定罪处罚。但是在运用间接证据定案时,必须遵守以下规则:
第一、每个间接证据必须真实可靠;第二、每个间接证据须与案件事实有客观的内在联系;第三、各个间接证据之间须互相衔接、互相协调一致、互相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锁链;第四、所有的间接证据结合起来,对案件只能作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必须具有肯定性和真实性,并且排除了其他一切可能性。
3)、从本案审理结果来看,善于和正确地运用间接证据,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案中经查证属实的法定证据包括:(1)、物证,如作案工具、赃物等;(2)、书证,如租房招贴、取款凭条等;(3)、证人证言,如证人王家朝、孙帆等人的证言;(4)、被告人郝景文、郝景龙的供述和辩解;(5)、现场勘查笔录;(6)、鉴定结论,如估价鉴定、痕迹鉴定、文件书法鉴定等。
以上证据均为原始证据,因为这些证据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故均为原始证据。以上证据中,(3)(4)(6)为言词证据,因为这些证据是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而(1)(2)(5)为实物证据,因为这些证据是以实物形态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
以上证据中,只有(4)为直接证据,因为只有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其余的证据都不能单独直接证明,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故均为间接证据。
一、1、P215;2、P238;3、P313;4、P7;5、P212;6、P269。
二、1、C;2、A;3、C;4、D;5、ABD;6、B;7、C;8、A;9、C;10、A。
三、1、(1)公安机关收集到的法定证据包括:证人证言、书证、物证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因为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明确规定了七种法定证据,故上述证据均为法定证据。
(2)上述证据中,只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为直接证据,因为只有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其他证据均不能单独直接证明,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故为间接证据。
2、(1)本案应当由被告县工商局承担举证责任。因为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因此应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2)本案诉讼中应当证明以下事实:
1)刘某与他人合伙经营图书的事实;
2)刘某未依法申请变更经营图书的事实;
3)刘某未申领特种经营许可证的事实;
4)被告吊销刘某营业执照,并处以1万元罚款所依据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事实。
3、(1)本案中一、二、三、四均为原始证据,因为这些证据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故均为原始证据。
(2)本案中只有一为言词证据,因为只有该证据是以人的陈述为存在和表现形式,而二、三、四均为实物证据,因为这些证据都是以实物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故为实物证据。(3)只有四为直接证据,因为只有该证据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而二、三、四都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故均为间接证据。
4、(1)本案中,公安机关调查收集到的法定证据包括:物证,如赃物皮革、作案工具手机、面包车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张某和王某供述);证人证言(马某证言)。这些证据均属于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证据种类,故均为法定证据。
(2)上述证据中,物证为间接证据,因为该证据不能单独直接证明,需要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故为间接证据。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张某和王某的供述以及证人马某的证言均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故为直接证据。
1、参见教材P47。
2、参见教材P216。
【证据学】形考作业四:
1、参见教材P257。
2、参见教材P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