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和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是指社会形态依次 更替的过程是不以主体的选择、意愿和意志为转 移的,具有因果必然性和规律性。它根源于社会 基本矛盾,因此是确定不移的。 社会形态更替的主体选择性 一个民族、一个国 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选择余地。 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其 中内在着主体的选择性。
第
章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 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问题。 3、划分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对社会存 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1、这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历史发展根源 的一把钥匙。生产力标准。
2、这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 策的理论基础。 3、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
经济基础:与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 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注意:
1)经济基础的实质是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并且社会存
在的具体性历史性决定社会意识的具体性历史性。 恩格斯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 然产生的经济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 历史的基础”。
•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 劳动是人的生命存在和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和源泉
劳动是人们全部社会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是一切历史的前提
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1、实现了历史观及其方法论上的根本转变
“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从一切 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来,并把它当做决定其它一切 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3、阐释了社会历史主体人的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和人的自觉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 人口因素。
自然界的存在 劳 动
人的存在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基本 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方向和形式,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 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 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三)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
面貌,制约着人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 全部社会生活。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整个社 会历史的变化发展。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在观念上的反映。
从社会意识主体角度划分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整体意识 从社会意识的高低层次划分低级的社会心理、高级的理论意识 从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 术、 宗教、哲学)与非意识形态
由其内部矛盾推动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三,人们可以像对待自然科学一样,用精确的眼光考
察人类社会。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指社会发展的共同性和普遍性。五种社 会形态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 和一般规律。
多样性表现在: 处于同一个社会形态中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发 展道路有自己的特点;在社会交替的过程中, 不同国家和民族所走的具体道路也不同;一个 国家可以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超越一种或 几种社会形态,实现跳跃式发展。
唯心史观
1、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 在, 把精神力量视作社会历史变迁的决定力量和 终极原因,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2、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形式: 宿命论: ——把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精神力量当作决定历史发
展的终极力量
唯意志论: ——把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 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 服务的方向:为我排他 服务的方式:控制与影响
服务的效果:促进或阻碍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基本适 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3、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上层建 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 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由基本适合变为基本不 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从而促进社 会的发展。
对经济生活而言,地理环境的好坏和自然资源的优劣, 影响着产品的质量、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影响生产力的 布局和生产发展的趋势,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的发展。 就精神生活而言,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提供了自然 的对象和客体要件,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旅游等提供了 特定的活动场所。 就政治生活而言,地理环境通过影响军事和政治,从而 加速或延缓社会进程。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
劳动者
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力要素
科学技术
非实体性要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劳动组织 生产管理
注意: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唯一能动的因素
劳动资料中劳动工具是划分经济时代的重要依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途径: ——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发明和技术创造,物化为先进的 劳动工具;
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
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国家与原始氏族组织的区别——国家是按照地域而不是
血缘关系来划分,国家是靠暴力强制和税收来维系的
国家的职能:阶级统治的工具、社会管理者
国体与政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国体,为国体服务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 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 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 活决定意识”。 ——恩格斯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是以自身固有的观念的形式依据自身固有的观 念的逻辑去反映社会存在,它一旦形成,便成为有别于 社会存在的特殊现象与社会存在相对立,对社会存在施 加影响。 社会存在不是社会意识发展变化的唯一的原因。社会意 识依赖社会存在的同时,存在着与社会存在相背离的性 质和倾向。 社会意识的这种非依赖性是相对的,是以对社会存在的 依赖性为前提的。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 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 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基本适合时,积极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基本不适合 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改变生产关系生产力 就不能发展时,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决定意义。
3、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① 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 机,而没有揭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 物质动因。 ② 只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在 历史变迁中的作用,而没有揭示人民 群众的历史活动及其意义。
4、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认识论根源 社会历史的原因 阶级根源
唯物史观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意志 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 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由法律的和政治 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的基 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 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 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 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 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 建筑也或快或慢的发生变革。”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 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性因素
恩格斯说:“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归根到底是由生 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存
在、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并各自 具有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
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处理 人类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 生产力是既得的、客观的物质力量,人们不能任意选择、 规定生产力的水平,只能在现有生产基础上继续发展。 生产力传统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一)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 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的发展的一 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三者 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的存在; 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过程,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提高劳 动对象的质量;
——使劳动者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 ——将科学运用于生产组织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定的客观 的经济关系。它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生产关系是客观 的、历史的、具体的。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 分配、交换、消费等诸多关系的总和。 狭义的生产关系的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 中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起支配和决 定作用,决定着人们的地位和关系,也决定产品分配。 依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分为两 类: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生产关系
什么是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⑴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状况是否与经济发展 水平相适应,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发生积极 的或负面的作用。 ③ 人口的构成状况和人口质量,对经济与 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或负面的影响。 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质社会关系 2)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有内在的联系,经济体制是 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 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意识
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 它一般包括两部分:
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政治组织和设施)
观念的上层建筑(即意识形态:政治法律思想、道德、 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二者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的指导 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上层建筑是维系观念上层建筑的 现实力量。
•地理环境开发与保护的状况影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生活的质量
“天上的星星数不清”,但是地球是目前唯一适合人类居住 的星球! “生物圈2号”试验的失败证明:在人类现有的知识 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可供人类生 存的生态环境。人类唯一的选择是——保护地球而不是破坏它!
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地理环境只是提供了生产发展的可能性,而不 是现实性; •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与 社会制度的变化不具备可比性; •地理环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思想关系只是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物 质关系的上层建筑,而物质关系是人们维持生存的活动的 形式(结果))”。——列宁
思想关系
物质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揭示了社会历史运动的辩证法
社会历史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是一个由其内部矛盾运动推动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