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优秀案例征集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现代服务类)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2014年6月

校企一体、深度融合办学机制创新实践

——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鲁泰集团一体化办学案例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一、学校背景

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座落在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学校的前身是淄川第二职业中专,2008年与本区两所职业学校合并成立淄博市淄川区职业教育中心。

学校自1992年开始与毗邻的鲁泰集团实行联合办学。20多年来,校企双方精诚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2004年,《中国教育报》在头版头条报道了学校的办学事迹,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山东省推广。2006年,学校应邀在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百所试点院校”。2007年,学校被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评审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二批立项建设学校。

二、校企合作产生的机制要素

1.行业背景

淄博市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15个较大城市和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城市之一,是全国首批科教兴市试点市,地处山东省“黄蓝”两大区域之间,是连接两大经济区的重要枢纽。淄博经济实力雄厚,是全国和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门类有:服装、纺织、机械、建材、冶金、机电、煤炭、陶瓷等30多个行业。

淄川区为淄博市市辖区之一,位于淄博市中部,交通便利,地理

位置优越。近年来,淄川区大力实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以资源型产业为重点的工业结构开始向科技创新型结构转变,全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以鲁泰集团、兰雁集团、宝艺、服装城等为主的纺织服装业,以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淄博舰腾石油机械制造厂为主的机械制造业,以及医药化工、商业零售业等产业集群。区内的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但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当产品以劳动力成本低廉形成的价格优势被科技含量骤增的质量优势取代之时,人力资源的技能素质和综合职业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技能型人才紧缺,特别是服装、纺织、数控、计算机等专业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便日益突显。

2.专业方向

学校顺应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设立了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技术及营销、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汽车运用及维修、学前教育、会计等11个专业。其中服装设计与工艺和纺织技术及营销两大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该专业拥有18个教学班,在校生达900余人。机械加工技术和机电一体化专业也是省级示范专业,数控技术应用为市级示范专业。2012年,服装设计与工艺、纺织技术及营销、数控技术应用和计算机应用四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

3.政策支持

淄博市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淄博市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淄博市“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淄川区委区政府重视职业教育发展,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协调本地区大中型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立项后,淄川区委区政府专门召开工作会议,就示范学校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为

组长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拨付专项配套资金115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4. 社会服务

学校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挥“淄博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为企业员工提供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进行人才结构优化调整,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献计献策。为帮助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市职业教育向农村人员开放,学校担负起了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同时建立了面向企业职工、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全方位培训体系,每年为社会培训各类技术人才23000余人。

2006年以来,学校先后与陕西、甘肃等省份的多所职业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接受西部学生600余人,教育成果实现了社会共享。2010年9月,根据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统一安排,学校接收青海玉树地震灾区200名学生来我校就读。玉树灾区学生转移安置教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青海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青海省教育厅为我校颁发了锦旗。

二、校企合作的发展

1.初级阶段——“我培养,你使用”

由于学校是由普通中学改制而来,办学初期沿袭了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学校没有学生实习场所,办学思想陈旧,专业设置单一,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相适应,导致毕业生缺乏技术技能,难以就业。再加上受“普高热”的影响,学校招生出现了严重困难,学校办学陷入了困境。职业学校如何办学才能具有活力,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1992年,学校围绕改革办学模式这一核心问题对本地区行业、企业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需求状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和研究论证。此时,毗邻的鲁泰集团是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尽管拥有国际一流设

备,却受困于没有一线高素质员工,极大地限制了公司的发展。一方需要就业安置,一方亟需专门人才。几经商谈,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在服装制作与纺织技术两个专业实行联合办学。学校购买脚踏式缝纫机100台,建立了服装实训车间,由学校培养学生,鲁泰公司安置就业,从此走上了“我培养,你使用”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

2.发展阶段——“订单培养”

1999年,新任领导班子上任以后,进一步确立了“跳出学校办职教”的工作思路,校企双方针对在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在学校招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生实习等环节进行重新调整,密切了合作关系。企业定期向学校提供用人计划,以需求定招生,实行“订单培养”;学生第三年上学期在学校实训基地训练,下学期到企业实习,实习期间,由学校派出实习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工一起完成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学生毕业后由鲁泰集团直接录用。校企双方建立了招生、培养、录用互相衔接的运行机制,形成了良性循环。良好的就业形势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吸引力,服装纺织专业呈现出办学红火的局面。

3.成熟阶段——“无缝链接”

由于学校教学模式落后,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不相适应,特别是实训设备大大落后于企业的生产设备,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用不上,企业用到的在学校学不到,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不能很快适应企业的现代化生产,影响了生产效率。

为了切实改变实训条件,2002年,学校开始筹建新的服装、纺织实训车间。鲁泰集团领导听说后,决定把企业淘汰不用的纺织机、电动缝纫机送给学校,但学校认为企业淘汰的设备,不可能培养出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的高技术工人,便婉言谢绝了。学校自筹资金600余万元,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按照企业的生产工序、生产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