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黛玉孤标傲世的文人气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林黛玉“孤标傲世”的文人失意情绪
曹雪芹笔下光彩夺目的女性形象众多,林黛玉是比较突出的一个,她美的清新脱俗,而且才华横溢,蕙质兰心,“心较比干多一窍”。尤其是“以诗词为心”一句,恰当地揭示了林黛玉之美的精髓,是诗性之美。但说到林黛玉,我首先想到的不是她出众的诗词才华,不是她美丽的外表,而是她“孤标傲世”的文人气质,在大观园里,她就是一个格格不入的人。
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逢迎拍马之流,在她眼里那些人是极其虚伪的。她蔑视功名权贵,在所有人都劝宝玉考取功名的时候,她不劝宝玉走仕宦道路。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她蔑视炙手可热的世要权贵,甚至那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北静王,在她心中也只是一个“臭男人”,这样的孤傲,显然不仅反映出她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并且反映出了她在政治上和哲学上对地主阶级的叛逆。
作为现实的人,她不能容纳不同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她蔑视她周围的秩序,于是她被挤出秩序之外,而她则在一旁冷漠地审视着。她从此失去了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能力,失去了与他人交际的能力,她显得无能、冷漠、孤僻,她处于被遗弃的环境之中。她怕受伤害,怕自己会变得跟那些人一样,所以她傲视一切,在自己与环境之间构建起一堵防御之墙。她怕别人践踏她的感情世界,因而她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而同时,她也就一厢情愿地在观念上把自己与世界隔绝了。她把世界看得污浊不堪,而自己则是纯洁无暇,她要到这个世界之外去寻找纯洁的归宿。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以她过人的心思怎么会不知道阿谀奉承的好
处呢,既能得到孝敬长辈的美名,又能得到长辈的宠爱。如果她学会了那一套“既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的做人哲学,那么,她的前途必然是另一番景象。但是林黛玉并没有那样做,她毅然选择了另一条路:“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这是她对期盼自由却不可得时,也不愿随波逐流,悲壮而死的感情的一种抒发,黛玉渴望在天之尽能找到葬身的香丘,也希望自己的“艳骨”能清清白白地藏于锦囊之中,有自己的一方净土,在九泉之下洗尽铅华。她渴望清白地来,清白地去,因为这远远强于陷身风尘之中,失去自己的傲骨,成为无意识的,随风而倒,丝毫没有气节可言的墙头草。
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包含着作者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即浓厚的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从林黛玉早起所受的教育来看,从小黛玉的父亲将她作为男孩子来养,不重女工而教书,因此她身上书卷气十足,对待事情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刘姥姥游大观园时,就将潇湘馆当成了“哥儿的书房”。《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吟絮才”,突出宝钗的是世俗之德,而黛玉是不世之才。然而“古来圣贤皆寂寞”,怀才不遇是中国文人共同的命运。黛玉虽是女流之辈,但是她有着同样的命运,“举世皆浊我独清”用在她身上十分恰当。另外,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性格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形象:才高八斗,孤高傲视;目下无尘,孤寂抑郁。《红楼梦》中唯一一首以作者身份写的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与林黛玉的《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同声相应,都是在抒发自己不被世人理解的苦闷以及苦觅知音的期望。总之,林黛玉身上寄予了曹雪芹的浓厚的怀才不遇的失意情绪。
林黛玉,一个自卑、自尊、多愁又善感的女性,她亲近天然、怀乡思亲,投
身爱情,从而体会到生命中深刻的孤独感和悲剧感。她的孤标傲世的气质的形成绝对不是偶然,她的经历、她的性格注定了她有别于大观园其他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