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美学基础知识
美学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美感的本质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美学理论与实践
美学评价标准及美的品味培养
美学在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中的运用
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体验
第三部分:美学教学设计与评估
美学教学目标及内容设置
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
美学教学评估及效果反馈
结语:美学教学的意义与未来发展
通过本大纲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将深入了解美学的理论基础、实践运用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知识,提升美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愿每一位学生在美学教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美丽世界。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
- 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美学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二、美学概述
1. 美学的历史发展
- 古代美学思想
-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观念
- 现代美学的兴起和多元化
2. 美学的基本概念
- 美感与美的概念
- 美学经验与审美体验的关系
三、美学原理的探讨
1. 审美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 客观标准和个体差异的平衡
2. 美的要素与特征
- 美的要素:形式、结构、意义
- 美的特征:和谐、对称、平衡、新颖 3. 美学体验的认知与情感
- 美学体验的认知过程
- 美学体验中的情感表达和共鸣
四、美学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1. 美学原理的认知价值
-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判断力
- 提升学生对艺术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创意与美学原理的关系
- 美学原理对创意思维的启发
- 创意作品中的美学原理运用
3. 美学原理在设计教育中的应用
- 建筑、产品、服装等设计中的美学原则 - 美学原理对学生设计作品的指导和评价五、结语
- 总结美学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 展望美学研究和应用的未来。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讲义第一章美学学科概述一美学学科的来历1、汉语“美学”名称的来历“美学”一名,出自德文Ästhetik,中文音译“埃斯特惕克”或“埃斯特惕卡”,(德文来自拉丁文:Aesthetica;拉丁文又来自希腊文:αἰσθητική),英文为:aesthetics(或æsthetics,esthetics)。
汉语中“美学”一名最早是由西方传教士在十九世纪后期翻译而成的。
不过,据考证,“美学”一名的正式使用和流行经过了相当的曲折。
传教士们当初译出“美学”这个名称时并没有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倒是引起了日本学者(明治维新后)的重视。
日语中“美学”一词很可能是采用在华传教士对Ästhetik的汉语译法的结果。
①现在①参见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文史知识》,2000年第1期。
美学界通行的“美学”又是清末学者(如王国维、梁启超等)从日语中挑选出来的。
总而言之,“美学”一名并非中国特产,而是舶来品。
2 美学学科的产生要理解美学,首先应该严格区分它的两种基本含义:作为一种思想的美学和作为一门学科的美学。
美学思想是人类对于审美活动的任何理性反思,美学学科则是专门化、体制化的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古已有之,西方古代有美学思想,中国古代也有美学思想。
因为只要人类存在就有审美活动,有审美活动就有对审美活动的理性反思,因而几乎可以说,有人就有美学思想。
但是,并非所有美学思想都是系统化、学科化的,并非所有美学思想的产生都是专门化、体制化的结果,因而美学思想并不等于美学学科。
美学学科是美学思想发展到专门化、体制化阶段的结果。
学科化的美学是现代西方文明演进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那么,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具体是如何产生的呢?迄今为止,学术界一般都认为,第一个正式建立起美学学科的是十八世纪德国理性派哲学家鲍姆加登①。
1750年,鲍姆加登发表了一部名为Ästhetik的著作,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03110220 课程名称:美学英文名称: Aesthetica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先修课程: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文艺心理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二、编写说明(一)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的专业选修课,在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理论课程、文学课程和语言课程的基础上,在累积了相关艺术理论和艺术素养的层次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美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研究、分析美的能力。
本课程重视美学、美育理论向审美实践与审美教育实践能力的转化,着力于将学生培养为服务地方文艺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教学目标:学科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美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把握美学的基本问题,理清审美理论的基本逻辑,具备基本的美育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探寻美学学科的研究方法。
职业能力目标: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师职业奠定起码的进行审美教育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科研中;让学生在塑造自身审美自觉性的同时,树立日后的教学中对学生施以正确的影响的理念。
人文美育目标:注意对学生审美的自觉性的培养和塑造,“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使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人生的感悟与熏染,使学生在审美境界中获得知性艺术和人生智慧,使学生的精神世界趋向丰富、完整和平衡。
)学术研究目标:培养学生的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的学术敏感;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学术资料的能力,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文献综述的撰写能力。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作专门辅导,使其在本土文艺传承和发展方面作深入学科思考,创作完成学科学术论文。
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注意以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紧扣“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课程新体系”的大学教改方向,充分挖掘整合课程资源,着力完善和优化“教什么”、思考和精心设计“怎样教”,努力构建自主性、独创性的学习氛围;构建实践性教学前提;构建师范性教学环节;构建了应用型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学资源系统;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21*******课程名称:美学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文学概论》适用专业:秘书学开课教研室: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一、课程性质与任务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秘书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美学》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美学基本思想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把握美学的一般理论和历史,培养其艺术的审美能力和提升其人生的审美境界,并具有对美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
该课程把构建大美学作为美学课程建设的根本理念,不再简单地停留于一般美学知识的灌输上,而是注重大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与完满人格的塑造,以实现其身心的和谐统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美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一方面和哲学相关,另一方面和艺术相关。
因此它要求一方面具有哲学的批判能力,另一方面具有艺术的鉴赏能力。
本课程重点把握美学理论的基本结构、主要观点,特别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一般本性,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社会、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指导审美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成绩考核形式:课程成绩=期终成绩(70%)+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作业、课堂提问等)(30%)。
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美学的对象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观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运用美学的学习方法学好美学。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技能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了解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学科定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学好美学。
4.教学内容第一节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美学革命第三节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四节美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美感的形成与发展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美感的含义及实质、美感形成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的生成与发展,理解美感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
美学教学大纲
美学教学大纲说明美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优良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力,使之具有初步的审美理论知识和审美批评方法。
该课程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及相关人文科学专业的本专科高年级中开设,计划学时为68学时。
本大纲适用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汉语言文学师范成人本科阶段。
专科生也可参考本大纲执行。
专科生执行该大纲时,可将审美活动论、审美教育论的内容作适当压缩,计划学时为51学时。
第一编导论(6学时)第一节美学的历史与学科性质一、美学的历史1、学科的诞生及其与人生的关系2、中西美学发展简述二、美学的性质1、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美学学科的性质第二节美学的基本问题一、美学的哲学基础1、美学的哲学基础构成2、马克思主义是美学哲学基础的核心和主干二、美学的内在问题1、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2、审美经验与审美现象3、美与审美形态4、艺术5、审美教育三、美学学习方法1、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核心的哲学基本问题学习2、理论联系实际第二编审美活动论(20学时)第一章审美活动描述(8学时)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动力一、审美需要1、人的需要与动物需要的区别2、审美需要的特性二、审美理想1、何为审美理想2、审美理想的特性3、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三、审美趣味1、审美趣味的概念2、审美趣味与日常生活趣味的区别3、审美趣味的特性第二节审美活动性质审美活动性质有以下三个特点:1、人与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3、有限无功利与最高功利的统一第三节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二、审美价值与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三、审美价值的价值特性第四节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有本质性的存在一、人的本质特性二、审美活动的存在的特性1、它是一种超越性存在2、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3、它是一种理想的存在第二章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6学时)第一节审美主体与对象的规定性一、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对象的起点二、审美活动与主体、对象的关系第二节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一、1、惊异2、审美惊异具有的特征二、体验:1、体验2、审美体验的特征三、澄明:1、澄明2、澄明的特征3、如何进入澄明第三节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一、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1、色彩2、线条3、形状二、审美对象的生成1、审美对象的客观条件是审美对象生成的基础2、审美对象生成的条件三、审美对象的特性1、非实体性2、开放性第三章审美活动的发生(6学时)第一节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一、审美发生理论的诸种学说1、游戏说2、生物本能说3、巫术说4、劳动说二、审美发生的关键第二节审美发生的条件与标志一、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的发生二、审美发生的基础三、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四、审美发生的标志第三编审美形态论(12学时)第一章审美形态的内涵一、什么是审美形态1、是审美活动中人的本质呈现2、人的审美潜能的表现二、审美形态的形式与发展1、审美形态形成与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2、人的思维方式3、人的语言特性4、是人的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二章西方的基本审美形态(6学时)第一节西方的悲剧与喜剧一、悲剧1、西方美学史有关悲剧的认识2、悲剧的审美特征二、喜剧1、西方美学史有关喜剧的认识2、喜剧的审美特征第二节优美与崇高一、优美1、美学史上的优美2、优美的审美特征二、崇高1、美学史上的崇高2、崇高的审美特征第三节丑与荒诞一、丑1、丑的产生2、丑的审美特征二、荒诞1、荒诞的产生2、荒诞的审美特征第三章中国的审美形态(4学时)第一节中和一、中和的基本内涵1、中和的文化内涵2、中和的文化渊源与基础二、中和的审美特征1、合适的尺度2、多样统一3、天人合一第二节气韵一、气韵1、气韵的内涵2、气韵与中和的关系二、气韵的审美特征1、气韵的特征2、中国审美文化的独特性体现第三节意境一、意境的内涵1、意境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2、意境的审美内涵二、意境的审美特征1、主客统一2、情景交融3、时空转换4、有无相生三、第四编审美经验论(14学时)第一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4学时)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1、西方美学史有关审美经验的理论①古希腊柏拉图的审美“迷狂说”②英国经验主义美学③科学主义思潮④人本主义思潮2、中国古典美学有关审美经验的论述①义理说②情感说三、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1、审美经验的涵义2、审美经验的性质:实践性①审美活动是人类实践的组成部分②审美经验具有创造性和生成性③审美经验与接受者的人生实践相关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一、感性直观性:1、感性直观性的内涵2、感性直观性的特点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1、超功利的含义2、超功利性的特点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1、感知在审美经验2、审美经验的情感四、自由无限性1、自由无限性的含义2、自由无限性触及到审美的核心3、自由无限性的表现五、非理性的显形表现1、审美经验非理性的特征2、2、审美经验非理性的显形表现与非理性特征第二章审美经验的结构(6学时)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一、感知:1、何谓感知2、感知具有的特征二、想象1、想象的心理学含义2、想象活动的分类3、想象是审美经验的核心内容三、情感1、情感的本质2、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四、理解1、审美理解与审美经验中其它心理因素之间的关系2、审美理解的特点第二节审美经验的结构关系一、审美知觉与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二、审美想象与审美情感三、审美想象与审美理解第三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审美心理的过程描述)(4学时)第一节审美经验的呈现阶段一、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出发点二、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开始的主观标志1、何谓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的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构成阶段一、审美想象力二、什么想象在构成阶段的作用1、先验想象力的作用2、经验想象力的作用第三节审美阶段的评价阶段一、审美理解力的特点二、审美理解力的作用第五编艺术审美论(8学时)第一章艺术的存在第一节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品定位一、艺术的本质1、“艺术”的定义2、关于艺术的各种学说二、艺术品的定位1、艺术品的初步定位2、关于艺术品的多重理解第二节艺术的存在及方式一、艺术的存在1、掌控与体验2、对艺术品从存在的意义上的重新界定二、艺术的存在方式1、存在于艺术作品中2、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审美经验中3、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第二章艺术创造一、艺术创造的基本素质1、艺术家的创造素养2、艺术家的其它素养二、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素养1、艺术家的艺术创造素养2、艺术家的其他素养三、艺术创造的过程1、触发阶段2、展开阶段3、生产阶段第三章艺术作品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1、物质材料层2、符号形式层3、意象世界层4、超验意境层二、艺术作品的形态1、划分标准2、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第四章艺术的接受一、艺术的鉴赏1、艺术鉴赏的艺术和作用2、艺术鉴赏的过程二、艺术批评1、艺术批评的性质2、特征3、原则与模式第六编审美教育论(8学时)第一章审美教育一、审美教育的内涵二、审美教育的目的三、审美教育的特点1、情感性2、以受教育者为中心3、过程性4、全面性第二章审美教育综论一、审美教育的功能1、形式教育及其功能2、思想教育及其功能二、审美教育的地位1、审美教育与人生境界2、审美教育对其他教育的意义三审美教育的实施1、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手段2、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形式3、基本原则汉语言文学四年制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文秘方向、汉语言文学成人师范本科专业适用)《美学》教学大纲编者:张学海2002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考试大纲课程名称:美学课程编号:00037课程类型:校考课教学时数:周课时4节,共72学时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美学》,朱立元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本大纲审定人:院学术委员会Ⅰ.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一、课程性质:《美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和主要研究对象,以“实践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审美活动是一种基本的人生实践”、“美不是现成的,而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是高级形态的人生境界”等观点为主旨,展开对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主要内容、基本特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审美活动论、审美形态论、审美经验论、艺术审美论、审美教育论等基本内容能够理解和掌握,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从美学的角度认识文学艺术活动。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美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培养和提高应用美学理论进行审美鉴赏与艺术创造的能力,对于理解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审美现象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本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审美情操,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第一章绪论大纲:要求考生能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系统掌握美学学科的性质和定位、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美学的诞生和发展、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以及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基本内容,尤其对于美学学科的性质和研究对象、美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问题、审美与人生的关系等问题应该深刻理解。
考核知识点:1.美学的学科性质2.美学的研究对象3.美学学科的发展4.美学的哲学基础5.审美活动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6.美学研究的五个基本问题具体内容:第一节美学是一门怎么样的学科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四、美学研究的方法第二节美学的诞生与学科发展一、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二、鲍姆加登与美学学科的诞生第三节哲学基础一、美学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自由乃是通向审美的根本途径,也是哲学通向美学的桥梁。
第四节审美与人生一、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二、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第五节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二、审美关系的特点二、美与审美形态三、美感与审美经验四、艺术和审美教育第二章审美活动论大纲: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审美活动的存在机制、基本性质与内涵。
对审美活动对于人生的意义,审美活动的内在过程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树立起健康而合理的审美观。
在理解审美活动的性质的同时,掌握审美活动的内在机制与构成审美活动的诸环节。
考核知识点1.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审美活动的性质3.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4.审美作为人的最本己的存在方式5.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6.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审美主体和基本存在状态7.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及其向审美对象的转化8.审美对象的基本性质9.四种审美发生的理论10.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考核要求1.识记(1)审美需要及其特征(2)审美理想及其特点,审美理想对审美活动的作用(3)审美趣味的特征,审美趣味的标准是什么(4)审美体验及其特点(5)审美惊异的特点(6)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色彩、线条、形态的审美特性(7)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与开放性(8)审美活动的特殊性(9)审美活动与一般价值活动的特殊性(10)关于审美发生后的诸种理论:游戏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2.领会(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审美活动是有限功利性与最高功利性的统一(3)审美活动的自律性与他律性(4)审美活动为什么是一种价值活动(5)审美活动是人最具有人的本质性的存在方式(6)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基础(7)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精神存在特征(8)事物的物质因素成为审美的条件(9)审美对象具有客观性的原因(10)为什么只有在审美活动中对象的审美条件才能现实地向审美对象转化(11)掌握劳动说的意义和不足(12)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3.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2)为什么说趣味无争辩的观点是有害的(3)举例说明审美活动是有限功利性和最高功利性的统一(4)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什么是审美体验,并概括其特点(5)结合具体作品谈一谈审美对象的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具体内容第一节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第二节审美活动中的主体与对象一、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二、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三、审美对象的生成与显现第三节审美活动的发生一、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二、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三、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第三章审美形态论大纲: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审美形态理论的性质和特点、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重点掌握悲剧与喜剧、崇高与优美、丑与荒诞等审美形态的主要特征,六种审美形态概念的内涵、基本特征和历史发展为本章考核的重点。
考核知识点1.审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2.审美形态的历史发展3.优美与崇高的内涵、特点和比较4.悲剧和喜剧的内涵、特征5.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与喜剧6.作为特殊审美形态的丑和荒诞考核要求1.识记(1)审美形态、审美情趣的定义(2)审美形态的生成性、贯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内涵(3)审美形态形成和发展的现实和历史基础(4)崇高、优美的概念及特点(5)悲剧、喜剧的概念和特点(6)丑、荒诞的概念和特点2.领会(1)审美形态的基本特征(2)审美形态与人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审美形态与人的语言的关系,审美形态与文化精神的关系(3)美学史上的崇高与优美,作为两种审美形态的崇高与优美(4)悲剧理论与喜剧理论的历史回顾、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喜剧理论的历史考察(5)丑和荒诞的产生,丑和荒诞成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基本原因3.应用(1)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人生实践性质(2)举例说明审美形态的主要类型及其关系(3)举例说明优美和崇高的关系(4)论述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喜剧与人生实践的关系(5)论述丑和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的原因(6)论述荒诞与现代社会的生存状态的关系具体内容第一节审美形态的内涵与特征一、审美形态的界定二、审美形态的特征第二节审美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一、审美形态的历史性二、审美形态与思维三、审美形态与语言四、审美形态与文化第三节优美和崇高一、优美二、崇高三、优美与崇高的比较优美作为审美实践中的形态,主要展示了人的存在中的统一、平衡、和谐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人生实践中,人与自然、与社会、与自身所呈现的一种和合化一的境界。
而崇高则不然,它主要体现的是人生实践中,由于主体的巨大力量,更多地展示主体的人对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超越。
正因为如此,优美和崇高体现的是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补充的两种人生境界。
第四节悲剧和喜剧一、悲剧二、喜剧三、作为人生存在的悲剧和喜剧第五节丑和荒诞一、丑二、荒诞三、丑和荒诞作为特殊的审美形态第四章审美经验论大纲:学生应该了解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发展状况、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与调节方式,掌握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与特征、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
考核知识点1.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过程2.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3.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4.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5.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6.审美经验的心理建构7.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考核要求1.识记(1)审美经验理论的发展过程(2)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审美心理机制的形成和调节方式(4)直观、想象、审美形态等概念的基本内涵2.领会(1)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2)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3)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特点和作用(4)审美经验各个阶段的内在特征3.应用(1)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2)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3)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各构成要素的作用(4)结合实例分析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具体内容第一节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一、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二、审美经验的基本性质三、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第二节审美经验的内在结构一、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二、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三、审美经验的心理结构第三节审美经验的动态过程一、呈现阶段二、构成阶段三、评价阶段第五章艺术论(一)大纲:学生应该对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所下定义有所了解;弄清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和区别,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重点掌握艺术品的意象和意境,艺术的功能等。
考核知识点1.几种有代表性的艺术定义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3.艺术品的四层次及其关系4.意象的结构与类型5.艺术意象的审美特点6.意境的内涵与类型7.艺术的多元功能和核心功能考核要求1.识记(1)八种流行的艺术定义(2)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3)意象的定义与结构(4)意象的四种主要类型(5)意象的四个基本特征(6)意境的内涵(7)艺术的多元功能2.领会(1)为什么说给艺术下定义是困难的(2)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3)意象的物态化过程(4)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5)意境和意象的关系(6)审美是艺术最核心的功能3.应用(1)具体分析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艺术是如何向非艺术领域渗透的(2)以一件艺术品为例说明意境的存在形态(3)结合具体作品说明审美功能在艺术作品中的首要地位具体内容第一节艺术与艺术品一、历史上对艺术的定义二、艺术品和非艺术品之间的区别三、艺术品和非艺术品的联系四、艺术品的层次结构第二节艺术品:创造意象世界一、什么是意象二、艺术品就是要创造意象世界第二节意境一、什么是意境二、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第三节艺术的功能一、艺术的功能是多元的二、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第六章艺术论(二)大纲: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系统了解艺术的存在方式,把握艺术创造中天才的创造发挥的状态及其特征,重点掌握意象的创造及其接受的过程。
考核知识点1.艺术的存在方式2.艺术存在于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3.艺术意象的生产与创造4.艺术天才,艺术创造力的构成5.艺术技巧6.艺术形态的划分标准7.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8.艺术意象的重建与接受考核要求1.识记(1)作为存在方式的艺术品的三个基本特征(2)艺术天才、灵感等范畴及其特征(3)艺术的敏感及其特征(4)艺术分类的原则(5)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6)艺术鉴赏过程中的观、品、悟三个阶段及其特征2.领会(1)领会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2)艺术创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3)意象孕育、创造、生成过程(4)艺术操作在意象生产中的作用(5)划分艺术类型有哪些标准(6)艺术接受的核心、本质和过程(7)艺术接受的主体性特征3.应用(1)举例说明艺术只能够存在于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中的原因(2)举例说明意象物态化和生产过程(3)举例说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4)举例说明艺术中技巧与形式的审美价值(5)举例说明在鉴赏过程中艺术意象是如何重建的具体内容第一节艺术的存在方式一、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的意象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