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举制的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源自文库2、
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大都沿袭唐代。在旧有科目之外,又创制了词科。宋神宗之前,沿袭唐风,科举考试颇重诗赋。哲宗上台,重视文学,创制宏词科。徽宗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考试内容为制、诰、檄、布、铭、赞、序等文体,考察考生的文学表达能力与知识结构。南宋时词科改称为博学宏词科,亦称词学科。
三、
在宋代,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空前繁荣。学子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历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宋代的科举,大体上沿袭唐朝,分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由礼部主持,由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投考的士子,先经本周考试及格,报送至礼部,这叫做“发解”。礼部考试及格,再参加殿试;殿试及格,方为“及第”,而授“官职”。宋初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考试,到英宗时,始定为三年一试。制举,亦名特科,是贡举的一种补充。因为贡举三年举行一次,对于优秀分子,仍恐有遗漏,所以由皇帝临时下诏,不定期举行,赴考者亦不必经过地方的保荐。
6、
食禄之家子弟初试后还要复试一次。主考官的子弟、亲戚赴考时,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称为“别头试”。这种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试,也不是定制。到宋代,“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范围为也扩大了,州试、省试,都开始实行。
7、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3、
王安石执政时期,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学校在培养人才 输送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由其主持,制定了“三舍法”。具体方法,是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考至上舍中等,可以免科举的省试,直接进入殿试。考至上舍的下等,可以免科举的州、县试,直接进入省试。它将学校教育、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
前言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西汉开始,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后来发展成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征辟”或“九品中正”都是以“乡举里选”的办法来甄别人才,是一种选举制度。从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区分高下,是一种考试制度。“察举”或“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易为门阀士族地主所操纵。铨选官吏的大权在士族地主手中,不利于封建统治者扩大政权基础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到了隋朝,便有科举制的产生。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对选拔人才方法的一种改进。
科举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都有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西方各国,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那么,宋代科举制究竟作了哪些变革,使其影响古今中外?
二、
1、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及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 《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8、
唐代基本上规定吏部考功郎中、吏部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而宋代的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任何官员均可充当,而且还有“权知贡举”,也就是副主考若干人,使其互相监督。宋代对主考官的限制,还有一种叫做“锁院”的办法。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下令,规定知贡举官一旦接到命令,马上要住进贡院里去,不能回家,避免别人的请托,这叫做“锁院”。
2、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再次考核后选优授予官职。宋代一经考试及第即可授官,不需经吏部考核。宋代初期,在殿试时还淘汰一些人,后来凡在吏部考核及格者,殿试只是评定他们的等第,一律授予官职。而且这些科举出身的人,所授的多是高官。“本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东坡送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无人而已。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官吏的考选,虽然大体上是沿用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比较起来却有不少的变化。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的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关键词:科举;分科取士;变革;影响
Sui and Tang DynastiesImperial China's feudal dynasty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ficial selection of a system.Due to the adoption of the division of people get method, so called the imperial.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ancientChinaoriginated in the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emperors, it was further improved. It is the social impact is very big, but very few people know 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on the society, culture, custom, marriage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but also for today's talent selection system also has the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5、
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称作“殿试”。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曾举行过,但未形成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在讲武殿命题重试,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定式。殿试推行之前,全由考官助考,一经取录,考官称为考生的“宗师”或“座主”,进士也成自己为考官的“门生”,私结恩惠。改由皇帝殿试后,“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都称为“天子门生”,改变“自唐以来,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故习。这也是封建专制皇权加强的反映。
Then,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made what changes, so tha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Keyword:Imperial Examination;Branch take person;change;impact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教育,莫不受到宋代科举制度演变带来的影响。
一、
1、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摘 要
科举是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的帝王对它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宋代科举制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风俗、婚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有很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The impact has spread abroad, to North Korea, Vietnam, Japan and Europe have influence, even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 western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set up to provide experience.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western civil service system, it 's contribu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 with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comparable." It is said tha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ifth great inventions. Today's exam system in a certain extent still i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宋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源自文库2、
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大都沿袭唐代。在旧有科目之外,又创制了词科。宋神宗之前,沿袭唐风,科举考试颇重诗赋。哲宗上台,重视文学,创制宏词科。徽宗改宏词科为词学兼茂科。考试内容为制、诰、檄、布、铭、赞、序等文体,考察考生的文学表达能力与知识结构。南宋时词科改称为博学宏词科,亦称词学科。
三、
在宋代,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空前繁荣。学子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大为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历来千万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拢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
宋代的科举,大体上沿袭唐朝,分贡举和制举两种。贡举由礼部主持,由进士九经五经明经明法等科。投考的士子,先经本周考试及格,报送至礼部,这叫做“发解”。礼部考试及格,再参加殿试;殿试及格,方为“及第”,而授“官职”。宋初每隔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考试,到英宗时,始定为三年一试。制举,亦名特科,是贡举的一种补充。因为贡举三年举行一次,对于优秀分子,仍恐有遗漏,所以由皇帝临时下诏,不定期举行,赴考者亦不必经过地方的保荐。
6、
食禄之家子弟初试后还要复试一次。主考官的子弟、亲戚赴考时,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称为“别头试”。这种做法唐代已有,但只限于省试,也不是定制。到宋代,“别头试”成为一种制度,范围为也扩大了,州试、省试,都开始实行。
7、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3、
王安石执政时期,重视学校教育,重视学校在培养人才 输送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由其主持,制定了“三舍法”。具体方法,是将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考至上舍中等,可以免科举的省试,直接进入殿试。考至上舍的下等,可以免科举的州、县试,直接进入省试。它将学校教育、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在一起。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科。
前言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从西汉开始,选拔官吏的方法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后来发展成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征辟”或“九品中正”都是以“乡举里选”的办法来甄别人才,是一种选举制度。从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区分高下,是一种考试制度。“察举”或“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易为门阀士族地主所操纵。铨选官吏的大权在士族地主手中,不利于封建统治者扩大政权基础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到了隋朝,便有科举制的产生。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者对选拔人才方法的一种改进。
科举影响还波及国外,对朝鲜、越南、日本及欧洲都有影响,甚至影响到了西方各国,为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验。“科举制度后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可与四大发明相媲美。”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那么,宋代科举制究竟作了哪些变革,使其影响古今中外?
二、
1、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及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 《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8、
唐代基本上规定吏部考功郎中、吏部员外郎或礼部侍郎为主考官,而宋代的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任何官员均可充当,而且还有“权知贡举”,也就是副主考若干人,使其互相监督。宋代对主考官的限制,还有一种叫做“锁院”的办法。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下令,规定知贡举官一旦接到命令,马上要住进贡院里去,不能回家,避免别人的请托,这叫做“锁院”。
2、
唐代科举考试录取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再次考核后选优授予官职。宋代一经考试及第即可授官,不需经吏部考核。宋代初期,在殿试时还淘汰一些人,后来凡在吏部考核及格者,殿试只是评定他们的等第,一律授予官职。而且这些科举出身的人,所授的多是高官。“本朝自太平兴国以来,以科举罗天下士,士之策名前列者或不十年而至公辅。”东坡送张子平序,以谓仁宗一朝,十有三榜,数其上之三人,凡三十有九,其不至于公卿者,无人而已。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官吏的考选,虽然大体上是沿用唐的科举考试制度,但比较起来却有不少的变化。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的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
关键词:科举;分科取士;变革;影响
Sui and Tang DynastiesImperial China's feudal dynasty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ficial selection of a system.Due to the adoption of the division of people get method, so called the imperial.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ancientChinaoriginated in the Sui Dynasty, Tang Dynasty emperors, it was further improved. It is the social impact is very big, but very few people know 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not only on the society, culture, custom, marriage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but also for today's talent selection system also has the very good reference value.
5、
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称作“殿试”。殿试在唐代武则天时曾举行过,但未形成定制。宋太祖开宝六年在讲武殿命题重试,从此以后,殿试便成为定式。殿试推行之前,全由考官助考,一经取录,考官称为考生的“宗师”或“座主”,进士也成自己为考官的“门生”,私结恩惠。改由皇帝殿试后,“御试进士不许称门生于私门”,都称为“天子门生”,改变“自唐以来,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的故习。这也是封建专制皇权加强的反映。
Then,the Song Dynasty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s made what changes, so that at all times and in all countries?
Keyword:Imperial Examination;Branch take person;change;impact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人文思想、教育,莫不受到宋代科举制度演变带来的影响。
一、
1、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摘 要
科举是隋唐以来我国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唐王朝的帝王对它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它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大,却很少有人知道宋代科举制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风俗、婚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人才选拔制度也有很好的研究参考价值。
The impact has spread abroad, to North Korea, Vietnam, Japan and Europe have influence, even to the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 western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set up to provide experience. "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for the western civil service system, it 's contribution to world civilization with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of comparable." It is said tha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the fifth great inventions. Today's exam system in a certain extent still i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