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掌握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手机、电脑、电视等科技产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这些科技产品?它们背后的原理是什么?2.科学并不神秘(1)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小故事,如爱因斯坦、牛顿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2)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科学现象,如太阳升起、雨后彩虹等,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科学方法(1)教师简要介绍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推理等。
(2)以实例说明科学方法的应用,如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地球是圆的。
4.科学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物体沉浮、探究光的传播等。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得出结论。
5.科学与生活(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学生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学、环保、能源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科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实验操作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在课后加强指导。
2.学生对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走进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节的“科学并不神秘”。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观念,理解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遥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到科学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和解释。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探索科学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消除对科学的恐惧和误解。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觉得科学神秘吗?”2. 讲解: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阐述科学并不神秘,它是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解释。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树叶会变色?”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一个科学现象,并用科学的方法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和解释特点:客观、严谨、实证2. 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从生活中选取一个科学现象,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2. 答案示例:夏天为什么会有雷阵雨?观察现象:夏天雷阵雨频繁发生。
提出假设:雷阵雨可能与气温、湿度等因素有关。
设计实验:查阅资料,了解雷阵雨的形成原理。
验证假设:通过对比实验,验证雷阵雨与气温、湿度等因素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帮助学生消除对科学的恐惧和误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科学领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消除对科学的恐惧和误解。
《第一章 科学入门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精神和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验器械和材料,确保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制作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验过程。
3. 提前安排学生分组,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资源和器械。
4. 准备一些相关的科学故事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和讲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介绍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并非奇奥莫测,而是与我们休戚与共。
例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常见的科学应用,如微波炉、冰箱、洗衣机等,引导学生思考它们的原理和科学知识。
同时,可以播放一些关于科学钻研的视频,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尽力和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课教学1. 介绍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可以通过举例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科学实验探究的乐趣和方法。
2. 讲解基本观点和原理,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生活实例,如摩擦力、重力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和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器械,进行实验探究。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制作酸碱指示剂等,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和过程。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如为什么汽车轮胎是黑色的?为什么水壶内壁会出现水垢?等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解答。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探究效果和经验,同时听取其他同砚的看法和建议。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内涵,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科学方法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离我们有多远?”2. 新课讲解(1)科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讲解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等探究步骤。
(3)科学方法的应用:讲解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在实际探究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的科学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科学并不神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应用科学。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2. 科学探究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步骤。
(3)谈谈你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科学现象,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解科学本质,消除对科学误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科学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重点: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科学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科学内涵。
(2)介绍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简单科学实验,如“纸锅烧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释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如“为什冰块融化后水体积减小?”(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分析问题,得出答案。
5. 随堂练习:(1)设计一些简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基本概念2. 科学探究过程3. 科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应用。
(2)分析一个科学实验,阐述科学探究过程。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科学小实验,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2)推荐一些科学书籍和网站,让学生深入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素养。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走进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科学并不神秘”。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知道科学研究的范畴和特点。
2.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特点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温度计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教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发现图片(如牛顿的苹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范畴和特点,让学生对科学有全面的认识。
3. 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介绍科学探究的四个阶段:观察、假设、实验、结论。
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实践情景,如“如何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
5.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科学探究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出示几道与科学探究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科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种系统性、理论性的认识活动。
特点:客观性、严谨性、创新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假设、实验、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三个你身边的现象,尝试用科学探究方法解释。
a. 科学研究的范畴有哪些?b.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什么?2. 答案:(1)示例: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观察:天空是蓝色的。
假设:可能与大气中的气体、颗粒物有关。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的本质”,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第二章“科学探究”,学习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第三章“科学的力量”,探讨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2. 学会运用观察、提问、假设、实验等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试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发现的照片,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有什么用?”2. 讲解:讲解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如观察植物细胞。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展示实验结果。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复习和预习。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特征科学方法2. 科学探究观察提问假设实验3. 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2. 答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探究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学社团等活动,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包括第1章“科学的本质”,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初步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思维与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什么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创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系统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思考、创新实验操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科学新闻、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章“走进科学”,涉及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学实践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望远镜等)。
学具:笔记本、文具、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科学?科学离我们有多远?”2. 新课导入: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显微镜观察细胞为例,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科学探究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探究过程科学思维方法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 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结合所学,设计一个科学实验,并说明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预期结果。
2. 答案:(1)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指导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2)示例:实验名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目的: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存在,并测定其含量。
实验原理:氧气具有助燃性,可通过燃烧木炭来消耗氧气,根据木炭燃烧前后质量的差值,计算出氧气的含量。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燃烧匙、木炭、称量纸、电子天平等。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3. 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通过实验操作亲身感受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括相关图片和视频。
2. 准备实验器械,如试管、烧杯、天对等。
3. 准备一些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的实例,以便在教室上引导学生观察。
4.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准备好安全防护措施。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如水往高处流、瓶子吞蛋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科学并不奇奥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1. 科学方法教育通过介绍科学钻研中常用的观察、实验、推理、假设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2. 科学精神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家们的探索精神、求真态度和团队协作,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精神的伟大和可贵。
3. 科学知识教育通过讲解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如物质、能量、空间、时间等观点,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和基础。
4. 科学应用教育通过介绍科学在生活、生产、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重要性。
(三)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 你认为科学是什么?它奇奥吗?为什么?2. 你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有什么感想?3. 你觉得科学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四)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科学并不奇奥,它是一门周密、求实、探索的学科。
同时,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五)安置作业1. 搜集一些与科学有关的资料,了解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2. 写一篇关于科学的文章,谈谈自己对科学的认识和感想。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并不奇奥,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掌握的。
《第1节__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理解科学原理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图片和实验器械。
2. 设计互动性强、有趣味的教室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 准备一些与科学相关的有趣故事和案例,用于教室讨论。
4. 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在课前对科学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2. 教师诠释:科学就是人们为了认识自然界、社会现象而进行的活动。
它源于现象的疑问,需要观察、思考、实验和探索,并以逻辑推理、证明、批驳等方式,在证实和修正中逐步明晰。
3. 教师引出:科学并不奇奥,科学就是看、想、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科学并不奇奥》。
(二)新课教学1. 介绍科学家故事:教师简要介绍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科学家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由普通的人经过不懈尽力而形成的。
2. 认识科学工具:介绍一些常见的科学工具,如显微镜、温度计、电磁铁等,并引导学生尝试应用这些工具,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实践探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并观察现象,从而揭示科学原理。
例如:静电实验、颜色混合实验等。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自己实践探究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寻求解答。
5. 教师点评: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并点评,必定学生的积极表现,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6. 拓展延伸:提出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解答,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的本质”,第二节“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实验设计的原则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到科学是探究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推理等步骤。
3. 能够运用实验设计原则,独立设计简单的实验,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实验设计原则。
教学重点: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步骤、实验数据分析及推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烧杯、试管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究的过程。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科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探究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实例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推理等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探究。
5. 实验演示(15分钟)演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实验设计原则,并学会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推理。
6. 小组讨论(10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设计原则2. 科学探究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推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科学的本质。
(2)列举并解释科学探究的步骤。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运用实验设计原则,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2. 答案:(1)科学的本质是探究未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2)科学探究的步骤包括观察、提问、假设、实验、分析、推理。
(3)答案不唯一,要求实验设计合理,数据分析准确,推理合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索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科学在我们身边”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我们将讨论科学本质,探索科学如何影响我们生活,以及如何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本质,认识到科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方法运用和科学思维培养。
教学重点:科学本质和科学在生活中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等),教学PPT。
2. 学具:学生笔记本,彩色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思考,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冰箱、电视、手机等日常用品。
提问:这些用品中,哪些体现科学原理?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科学定义,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在生活中应用。
概念讲解:科学是对自然界、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实验、推理、验证一种探究活动。
方法介绍: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科学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解释。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列举至少三个生活中科学现象,并尝试解释。
小组汇报:每组选代表汇报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解科学方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例题展示:如何测量一张纸厚度?解题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测量一支铅笔长度、观察显微镜下细胞等。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是什?科学方法有哪些?科学在生活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发现并解释一个科学现象。
思考: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问题?2. 答案提示:科学现象:如水沸腾、植物生长等。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涉及第八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中的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掌握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知道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掌握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
难点:物质的微观构成的理解,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的探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样品等)。
学具:科学教材,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冰块融化、盐水溶解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讲解:讲解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
3. 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状态变化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4. 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科学并不神秘1. 物质的微观构成2. 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系3. 物质的溶解、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和升华等状态变化现象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答案:略2. 选取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__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__浙教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3、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
2、难点(1)如何打破学生对科学的畏难心理,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平易近人。
(2)培养学生从常见现象中提出科学问题并尝试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科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彩虹的形成、磁悬浮列车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现象神奇吗?其实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2、讲解科学的定义和范畴(10 分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研究和探索。
强调科学不仅包括高深的理论和复杂的实验,也包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例如,为什么苹果会落地?为什么冬天嘴里会呼出白气?这些都是科学研究的范畴。
3、小组讨论:身边的科学(10 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并尝试解释。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进行总结和补充,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
4、实验探究(15 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会跳舞的盐”。
在一个碗上覆盖一层保鲜膜,将盐撒在保鲜膜上,然后对着碗大声喊叫,观察盐的跳动。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盐为什么会跳动?这背后的科学原理是什么?5、科学方法的介绍(10 分钟)向学生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等。
通过具体的例子,如探究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让学生了解这些方法的应用。
6、科学与社会的关系(10 分钟)讲解科学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如医疗技术的进步、交通工具的革新、通信方式的改变等。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 科学思维:介绍科学思维的特点,如何进行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
5. 科学伦理:介绍科学伦理的重要性,如何进行诚信的科学研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1. 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2.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深入了解科学的特性和重要性,能够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了解科学伦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信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过程:
讲解科学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科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科学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科学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科学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科学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科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与改进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11课《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特点、科学家的日常工作。
具体章节内容:1. 科学是什么: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阐述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别。
2. 科学探究: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特点,如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
3. 科学家的工作:介绍科学家是如何通过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科学家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科学发展的新动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家的工作特点。
2. 教学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家的日常工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试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科学家工作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科学的基本概念,阐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3. 科学探究过程讲解:详细讲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如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 科学家的工作介绍:介绍科学家是如何通过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是什么?科学探究: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科学家的工作:解决问题、挑战、创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谈谈你对科学的认识,并举例说明。
答案示例: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例如,通过科学探究,我们可以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理解科学原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视频和图片。
2. 准备实验器械和道具。
3. 设计教室互动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4. 准备一些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如水往高处流、彩虹雨、人造彩虹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出科学这一话题。
(二)讲授新课1. 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讲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是一门钻研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具有客观性、实证性和可验证性等特点。
2. 科学的方法和态度介绍科学的钻研方法和态度,如观察、实验、推理、质疑、假设、验证等,让学生了解科学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实证和推理得出的结论。
3. 科学的应用和发展介绍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如医学、物理、化学、生物、航天等,让学生了解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互动讨论1. 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科学现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猜想。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分享科学的应用和实践。
3.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讨论内容,教师进行总结和评判,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作业安置1. 搜集一些科学家的故事和名言,了解他们对科学的贡献和影响。
2. 尝试自己设计一个小实验,验证一个科学原理或现象,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小结再次强调科学的特点和方法,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的奥秘,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阐述科学的基本观点和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章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科学并不神秘》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时学习主题为“科学并不神秘”。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时主要围绕“什么是科学”、“科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等核心概念展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尊重事实、理性思考的态度。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理解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技能掌握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探究报告,评价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掌握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反馈,评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科学现象和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科学概念:教师讲解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或现象,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具体过程。
4. 学生实践: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巧,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6.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科学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实验中的科学原理。
3. 课后作业:布置与本课时内容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教学过程,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制定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是一种基于观察、实验和推理的系统性方法。
2.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2. 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放大镜、磁铁、显微镜等)3. 视频或图片资源(关于科学实验或科学家的介绍)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展示一张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并引发他们对科学的思考。
2.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是如何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探索未知的。
探究(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例如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使用磁铁探索磁性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结果,并帮助他们从实验中总结规律和结论。
3. 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发现新知识的。
讲解(1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白板,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定义和科学家的工作方式。
2. 通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和发现的例子,让学生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应用(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或问题,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解决或回答这个问题。
2.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并讨论实验中的观察、规律和结论。
总结(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科学的特点和应用。
2. 鼓励学生提出关于科学的问题,并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科学的兴趣。
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在家中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 带领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科学实验室,进一步了解科学的应用和发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实验结果的记录。
2.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结论的能力。
3. 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对科学的兴趣程度。
教案扩展:1. 可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调整实验的难度和要求。
2. 可以邀请科学家或科学教育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实验演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1节一、教材分析《科学并不神秘》是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部分的入门课。
本课从奇妙的大自然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等方面着手,把刚迈入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转化为对科学的向往. 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的相应答案。
启发学生在对常见现象的讨论、探究、实验、观察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初次接触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七年级《科学》本身“以感性知识为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所以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设计一些能体现科学现象与规律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
三、设计思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身边的事物和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奥妙的探索兴趣是本节课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以形象的图片、动画、录像等方式呈现奥妙的自然界,让学生在惊奇感叹中培养了探究自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一个情境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能力。
一般学生对科学充分着神秘性的向往,总是认为科学是科学家才能研究的课题,通过学习身边的科学,让学生了解身边随处存在着科学。
通过让学生对身边的自然现象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并尝试解答这些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也引起对自然界奥秘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了解科技改变世界。
初步学会观察实验现象的基本技能。
2.方法和过程初步感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及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对科学的向往热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与科学观。
【教学重点难点】(1)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
这节的关键是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答案。
(2)本节课难点在于学生对于身边事物的仔细观察、讨论、实验等的基础上能提出问题,特别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大烧怀、铅笔、水槽、气球、沙子、细线、注射器、橡皮管、细口瓶、细绳子、塑料纸、红墨水、冷水、热水等。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奇妙的大自然大自然是美妙的、神奇的(通过课件对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1)火山爆发(2)含羞草(演示:含羞草,用手触碰后,叶片耷拉下来的过程。
)(3)猎豹(你知道什么动物跑得最快)(4)不明飞行物(关于UFO的问题是许多同学都关心,也是科学家不能很好回答的问题。
它给人类出了一道难题,许多的科学家为解开这一谜团而工作,也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解释。
)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并通过思考提出一些的问题。
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知识,尝试着解释每种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自然界中一些奇异现象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你的身边,只要注重观察,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小组讨论)举例身边的科学事例,并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
身边的自然现象比比皆是,但正因为太普遍了,往往“视而不见”.所以用身边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不断变化的自然界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例如:(1)雨后彩虹(图片、动画)(2)猪笼草(视频)(3)水中折笔(演示:把一根铅笔放入有水的烧杯中,让学生从侧面观看。
)(4)“天狗吃日”(图片、视频)边观察边思考,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突出“科学在我们身边”的主题,让学生真正从身边的具体科学事例体会科学在我们身边,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人们在留心观察自然变化的同时,探究身边的各个问题,找出其中的科学规律,最后步入科学的殿堂。
讨论:关于自然现象,你最感兴趣的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举手发言。
正是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引导我们去探索去创新。
三、科学探究科学干什么科学家因为疑问而引发科学的发现,举不胜举。
如:牛顿的万有引力、瓦特的蒸汽机。
人类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规律。
学生:研究自然现象,寻找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规律。
告诉学生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思考探究,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我们经常会在玻璃缸内看到金鱼上升或下沉,你能理解这种现象吗演示“沉浮的气球”实验:气球内装适量(刚好使气球下沉)的沙子,用一根橡皮管连接气球与注射器,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完成下列要求:(1)猜测可能的现设计此实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鱼鳔功能”的知识,更是为了体现科学探究当注射器向气球内注射空气时,气球能上浮,抽出空气时气球下沉。
象。
(2)尝试解释此现象。
(3)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4)重构假设。
(5)提出新的问题。
过程中实验的作用,所以在实验过程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演示“喷泉”实验:注意实验条件,大烧杯内盛的是冷水,小瓶水盛的是热水。
观察实验现象:热水在冷水中上升。
实验结论:同种液体,温度高(密度小)的上升,温度低(密度大)的下降。
强化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四、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科学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方方面面,深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每一细节,使人们的生活变化越来越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交通工具的变化;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等。
通过阅读、讨论,加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特别是形成“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观念。
科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是福,用得不好是一场灾难。
介绍:6月25日,世界环境日。
讨论: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呢(汽车工业发展有同时,也造成了废气污染与噪声污染。
人们在利用塑料的同时也造成了白色污染。
)科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人们会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去创新,从而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五、课外探究写一篇关于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的文章。
要求:(1)可以是自己所见、所闻的现象;(2)要求尽可能写的形象、生动;(3)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本课时是七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及七年级《科学》本身的以感性知识为主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所以第一节课尽可能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设计一些能体现科学现象与规律的实验,激发学生探索与思考的热情。
第一课时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的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与兴趣,通过学生举例自然科学现象,特别是身边的自然科学现象,以“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现象描述、根据现象提出一些问题、根据问题尝试解答(建立假设)”的模式和程序进行教学。
通过牛顿和瓦特的故事进一步告诉学生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思考探究,就可以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自然科学现象(特别是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还可布置探究题,如找二个大小相同的鸡蛋,将一个煮熟,然后分别在桌面上用相同的力将它们旋转,记录能转动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多次实验后,你发现哪个转得时间要长从中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与家长或老师一起分析造成的原因。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从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