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七七之际谈真正的黄金十年今天是七七,在纪念全民抗战的时候,有的网友又提出了黄金十年对抗战的贡献,仿佛是九一八到七七之间蒋不抵抗是因为为了黄金十年聚集力量。
这里觉得有必要谈谈真正的黄金十年。
1927-1937,是蒋介石在大陆执政比较稳定的时期,后来有人称之为“黄金十年”。
有人称,这十年正好是世界资本主义大萧条的十年,而中国经济却年增长5%到7%,而且夺回了关税自主权的大部分,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因此有实力购买德械师40个(实际完成20多个),为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事实真是如此吗?且不说采办国外军火或者钢铁,中间人获得了高达近30%的回扣,甚至连步枪和子弹帆布子弹袋、干粮袋、水壶、钢盔、军用皮鞋这样并非高科技的武器装备都依赖进口,浪费了大量的资金,首先说,其实北洋军阀时期汉阳兵工厂就造出半自动步枪、清朝时广东人冯如拥有领先世界的飞机制造技术、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侯氏制碱法,中国人并不笨,但是很多东西中国竟然还依赖进口,甚至输出矿产和煤炭给日本造出武器,又返回来杀中国人。
同时,大量原材料的出口,换来外汇,却购买了大量奢侈品供权贵消费,好钢没用到刀刃上。
而同期,苏联则引进了美国的成套钢铁、化学、拖拉机汽车等工业,自己建立了机械和航空等工业,工业取得快速发展。
而所谓国民政府引进的德械师,其实除了重炮和坦克中国造不了,其他都可以完全国产化,没必要购买。
而重炮,北洋军阀时期就造得了,山西的兵工厂能造中型火炮和汤姆枪,中央兵工厂反而造不了,还需进口或者由美国援助。
北洋军阀的巩县兵工厂可以造汤姆枪,四川一个仅有几千人的小军阀罗泽洲竟然都能造出德式冲锋枪,堂堂的中央兵工厂却不能制造,抗战后期要靠美国援助。
而北洋军阀时期汉阳钢铁厂年产5万吨钢铁,到了黄金十年反而连一吨铁都炼不出。
黄金十年间,反而是军阀刘湘和阎锡山的钢铁厂炼出钢铁,中央控制下的钢铁厂反而每况愈下,为什么?买有回扣,个人捞好处,自己造没有好处。
有的人说,黄金十年战乱不断,因此不能和50年代相比。
民国十年心得体会
民国十年心得体会民国黄金十年是指1927年4月到1937年11月的这10年零7个月,这10年又被称为“南京十年”或是“十年建设”,而“黄金十年”这个称谓则是驻华美军指挥官提出来的,此后一直被台湾史学界广泛使用。
这段历史的开端通常认为是国民政府定都南京,而其止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正式迁都重庆。
国内史学界也有人完全否定民国十年,这1年到底如何,如今看来可谓见仁见智。
但客观的说,这段时间民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水平可以说已达到旧中国的较高层次,我们评价这1年旧中国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1926年随着蒋介石北伐的胜利,其逐渐夺取了国民党内的军政大权,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针对其党内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四一二政变”。
这次政变后蒋介石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的步伐,其领导的国民政府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相对清末的腐朽和军阀混战时期的民不聊生,这段时间的国民政府确实开启了“新气象”。
从经济指标看,1920年到1936年,民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76亿元多,年均增幅1.8%,国民收入增长55元多,年均增幅1.53%;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1.35元,年均增幅1.39%。
从三大产业发展看,农业比例下降的同时,交通业、服务业均呈现增长的态势,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人口数也在1914年到1936年的22年间增长了7000万。
从法制上看,这一时期成立的国民政府创立了的宪法和法律的传统标志着民国法制建设的成熟。
国家成立内阁制,各省市县建立参议组,选举条例也日趋完善。
中华民国不但有宪法,也有民法、刑法等类别,法律框架较为完整。
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国民政府设立了农矿部,1927年为了降低农民负担,当时的政府还颁布了《佃农保护法》,明确规定农民负担的比例问题。
从工业方面看,这段时期中国工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尤其是以纺织业等为代表的轻工业,发展势头迅猛,国货在这一时期取代了洋货,重工业和矿业方面,国民政府也在大力推进发展。
中日关系黄金十年蜜月期
关于“黄金十年”的再思考摘要:提到近代中日关系,中日两国人民尤其是中国人民很难用积极的词汇来形容那个时代的中日关系,日本政府的态度也导致了至今中日之间也是问题与摩擦不断。
但是,在近年的中国学界,关于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说法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所谓的“近代中日关系的‘黄金十年’”是美国历史学家任达站在一个中立的角度,通过对当时大量史料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不可谓不新颖独特,让人们对于近代的中日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
近代中日关系究竟存不存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存在的依据是什么;如果不存在,那么对于那段中日关系,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概念来概括,讲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何谓“黄金十年”关于“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最先提出的的任达教授,这是没有问题的,他本人在《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一书中清楚地谈了这个概念的由来:1986年夏天他在《粉碎了的崇高愿望:东亚同文会与中国,1898——1945》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十年蜜月”这一概念。
对此,东京大学的平野健一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用“十年蜜月”一词是不适当的,因为从当时日本的行为来考虑或者判断的话,完全是对本国利益和安全的关心,用十年蜜月一词就会暗示着中日之间存在着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实际上这是与事实不相符的。
到了1986年底,任达应时任日本亚洲学会会长薛龙博士的邀请,写出了《被遗忘的黄金十年:日中关系,1898——1907》,“黄金十年”这一概念正式形成,从而也为围绕“黄金十年”这一概念的著作《新政革命与日本——中国,1898到1912》奠定了基础。
任达教授认为,中国在1898年到1910年这十二年间,思想和体制的转化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但在整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日本在每一步都作为中国的样本和积极参与者,这些成就便无法取得。
与惯常的想法相反,日本在中国现代化中,扮演了持久的、建设性的而非侵略的角色。
不管怎么样,从1898年到1907年。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
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本文为第九篇。
】对于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而言,抗日战争是一场非全民族团结不能战胜甚至不能坚持的战争。
早在1931年9月18日开始的东北抗战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抗联就尽可能联合感化原来的绺子(观察者网注:li ǔ·zi,即土匪),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都纳入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
然而从过去到现在,总有一种阴恻恻的声音缭绕耳边,说日本军队的入侵给了中共喘息之机;说中共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游而不击;说中共在抗日战争中消极避战谋求自身发展;说中共军队抗战的时候尽干破坏国军的事……其证据之一就是所谓“日军从未进攻延安”……这些谣言形式多样,出现时并不“言之凿凿”,比如:几年了,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懂:共产党是抗日的中流砥柱,可是,日本人为什么没有重点轰炸延安?不明白日本飞机可以越过高山去轰炸诸如重庆等城市,却没有轰炸在黄土高原上的延安,从山西到延安的距离,肯定比从武汉到重庆的距离要近呀。
另一个不明白的地点是秦晋大峡谷。
这里有黄河流过,形成所谓黄河天堑,可是在战国时期,秦晋两国经常还越过黄河去争夺土地,发生战争,那么两千年后的抗日战争期间,黄河天堑是绝对挡不住日本鬼子的侵略步伐的,可是,日本人就是没有越过黄河进攻延安。
翻阅所有资料,都没有发现战争的痕迹,不说大的激烈的战斗,就是小的冲突好象都没有在这个地方发生过。
关于民国的N个“谣言”是如何流传幽
去 年 9月 ,一 则 “ 带头火烧赵家 楼者后来当 ‘ 汉奸 ” ’
中国 青年报 记者 查 阅国民政 府 时期 旧报刊 等 史料发
现, “ 京 沪 高 铁 ”信 息 2 0 1 1 年 2月 就 曾 出 现 在 某 知 名 论 坛 上 , 当时 已有 质 疑 之 声 。 有 网 民 留 言 分 析 ,北 京 至 上 海 若 8小 时 达 到 ,平 均 时 速 要 超 过 1 6 0公 里 ,而 上 世 纪 3 0 年 代 .最 先进 的 蒸 汽 9 2 8年 .北 京 至 上 海 列 车 8小 时 ,根 本 就 是 不 可 能
国 曾打 算 用 原 子 弹 轰 炸 北 京 。蒋 介石 马 上 派 张 自忠 飞 赴 纽
“ 在 我 日常 接 触 的 历 史 类 网 帖 或 微 博 中 .民 国 时期 占 了一 大 部 分 。其 中 2 0 %  ̄ 3 0 %是 不 准 确 的 ,也包 括 一 定 比例
的谣 言 ,有 的还 曾 被 一 些 ‘ 加 v 账 号 ’不 经求 证地 转 发 。 ” 中 国人 民 大 学 政 治 系教 授 、 民 国 史 专 家 张 鸣 向 中 国青 年 报
一
场” 。
但 不 久 后 ,就 有 网 民 根 据 史 料 反 驳 ,朝 鲜 战 争 始 于
1 9 5 0年 ,而 张 自忠 早 在 1 9 4 0年 ,就 于 枣 宜抗 战 中殉 国 。
辛苦 考评 与 “ 轻 点 鼠标 ” 。谁 会 赢
则 曾 红 遍 网络 的 民 国 传 言 ,令 他 记 忆 犹 新 。 “ 修 高 铁 有 何 用 !难 怪 铁 道 部 长 被 双 规 ,民 国 时 期 京
当常 识 “ 遭 遇 ” 情 绪 。谁胜 出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从国产武器到军火走私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也是中国军工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从最初依赖国外援助的境地逐步发展到国产武器的独立生产,甚至发展到军火走私的阶段。
本文将对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工产业发展历程进行探讨。
一、国产武器初见端倪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武器装备短缺问题。
当时的中国军工产业几乎无法满足战争的需求,因此国外援助成为中国装备军队的重要途径。
然而,随着战争的不断升级,中国决定加大军工产业的发展力度,开始独立生产国产武器。
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日战争中迅速成长,兴起了一批军工企业。
这些企业背靠政府支持,并吸收了大量专业人才和科技力量,逐步实现了自主设计和生产武器的能力。
诸如中正机械厂、华北兵工厂等军工企业相继成立,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二、军工产业的崛起与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军工产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随着国内技术的进步和积累,中国开始能够独立设计和制造各类武器。
敌后的抗日军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国共合作共同建设的军工厂,这些厂基本上是从原有的国民党军工体系中分割出来的。
另一类是由共产党单独建设的军工厂,其中一些厂是采取地下作坊的方式组织的,例如常熟兵工厂。
在军工产业的崛起与发展过程中,中国军队与工业界之间的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军工企业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生产定制化的军备产品,而与军方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快速满足军队的需求。
三、军火走私兴盛的背后作为抗日战争期间的一种现象,军火走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对中国的封锁措施越来越严厉,中国无法从国外进口足够的军火装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商人利用港口贸易和地下渠道将军火运入中国境内,满足了中国军队的武器需求。
军火走私的兴起不仅仅是因为中国军工产业的不足,还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黄金十年
1927年到1936年,这段历史在我们国人记忆中是一段战乱频仍,不堪回首,所谓“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十年。
然而,事实上,这十年却是民国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上建设最快,经济最繁荣的十年。
可以说,没有这十年打下的基础,中国的八年不可能取得胜利。
因此,这是一个不该被忘记的十年。
首先,从1927年起,国民党取得了政治上的一系列胜利。
1927年,国民党仅控制讲浙及安徽的一部,通过29到31的内战加大了对河南,江西,湖北,福建的控制,镇摄了其他地区,保正了其生存基本确立了其中央的位置。
通过对红军的追击,把手伸近了华南和华西(原文),近一步控制了各路军阀。
到三六年只有七个省保持了相对的独立。
国民党可以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南京国民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国际承认,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
国民党政府宣布,根据孙中山革命理论的三步骤——军政、训政、宪政——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并开始进入第二阶段,转到经济建设为主。
当然,这黄金十年主要体现在经济上。
我们首先来看看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国民政府在国家预算中每年要负担的前清遗留国债占32%,军费支出占40%,建国经费只有20%。
同时中国在1928年度量衡划一制度公布实施之前,我国“标准”之乱为全世界所仅见,以度而言吉林1尺仅为河北的2寸长,那么衡呢,杭州的秤跟临省江苏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
这么混乱生意怎么做?工商业又如何发展呢?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当局在农田水利、电力、矿业资源开发、化学工业、重工业的振兴等等,几乎每项对国家进步有关的事都在马不停蹄地齐头并进中。
仅仅在1931-1936年间中国工业成长率平均高达9.3%,创下民国以来第一次经济奇迹。
同时交通事业的发展尤为蓬勃,除电讯、邮政快速成长外,铁路修建达2万余公里,公路增开了8万多公里,民航空运在这十年间开辟了12条航线,长1万5千多公里。
再来看重教育。
在这段时间里,政府从扫除文盲的识字运动做起,到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教育体制终于搭成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
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不存在的战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此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与《抗战十大谣言之日寇从未进攻延安》,本文是我们十天披星戴月写作的最后一篇。
谣言无尽,但面对中国人民的心灵永远只是尘埃。
谨以此纪念今日——日本投降69周年。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击败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军队多次利用巧妙的战法与过人的勇气,给敌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这其中不乏许多经典战例,却也夹带着很多水分甚至谎言,从断章取义到以讹传讹再到无中生有,各种来路的战果错综复杂,不仅给历史增添了荒谬,也让真正的英雄们被人们忽视甚至遗忘。
这些战绩或为战时鼓舞士气而作伪,或因记忆不清而失真,或战后为“翻案”而编造,数量巨大类型庞杂。
笔者无力一一举证,只能择要者辟谣,以正视听。
从击沉“出云”号说起提到抗战时期的日本海军,驻华第3舰队旗舰“出云”号的知名度可谓家喻户晓。
在整个上世纪30年代,这艘黄浦江上最大的战舰一直是日本海军在中国横行的符号,被中国军民当做记恨万分的大目标。
以至于沪语中专门有“出云舰”一词形容强大之物。
在著名的网文《六十年过去了,有谁还记得》中,“国军空军炸毁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炸沉日本海军第3舰队旗舰”被作为国府抗战的重要战果。
有关“出云舰”的沉没说法颇多,有说空袭炸沉的,有说鱼雷艇偷袭击沉的,甚至还有说蛙人安放炸弹的……可是史料记载中,日本海军“出云”舰在上海期间仅受过轻伤,随后被日本海军恢复为一等巡洋舰,加装高射炮后返回日本,并在江田岛海军学校做训练舰。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与《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的说:“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
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1949年后’差……”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
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
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1910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不过光是从这个角度来辩驳的话,实在不必单独成文。
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不仅仅是要辟谣,更希望能带读者细读历史,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
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国民政府1947年制造的“蜂鸟”乙型直升机,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黄金十年”忘了钢首先,我们要来谈谈民国的“黄金十年”,看看它是否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武器装备的进口和生产情况关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文章很多,但这些文章基本上是从政治或纯军事角度出发的,介绍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物力状况的文章很少.在现代战争中,物力因素的影响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决定性因素.本文专门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物力状况.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提到的数据有的当年有精确的记载,有的当年并无直接记载,而是根据其他相关资料推算出来的,误差在所难免.名词解释山炮: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可拆卸的轻型榴弹炮的旧称,口径一般为75毫米,火炮身管较短,火炮质量较轻,全炮可拆卸成几部份组件,方便人背马驮,运到目的地后再重新组装起来,由于便于运输特别适合山地作战,所以称山炮.野炮:旧称口径在100毫米以下的加农炮和榴弹炮(不包括山炮)的统称,以75毫米野炮最常见.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同理,战防枪=反坦克枪) 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装备进口情况1937年7月抗战爆发,武器弹药消耗巨大,国民党战前所积攒的家底根本支持不了多久,能否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当时国民党的武器来源有两个:进口和自己生产.由于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党兵工厂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仅生产不了飞机和坦克,而且连最基本的枪支和子弹的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需求.在当时的条件下,进口武器装备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自清朝末年起德国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武器进口来源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8年.抗战前国民党就通过进口德国武器装备组建"德械师",国民党从德国进口武器装备所需资金主要用钨矿砂,锡,锑,桐油等物资支付.1937年7月抗战爆发,国民党加大了德国武器的订货量.在日本的强烈抗议下,1938年5月德国宣布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最后一批武器于8月份运抵中国.从抗战爆发到德国停止供货为止,国民党从德国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12架,105毫米榴弹炮36门,迫击炮800门,37毫米战防炮500门,13.2毫米高射机枪300挺,机枪1万挺,步枪5000支,驳壳枪2万支,手枪4400支;150毫米炮弹6000发,105毫米炮弹3.6万发,迫击炮弹190万发,37毫米炮弹50万发,子弹1.6亿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在这将近4年时间里国民党从苏联进口的武器装备包括:飞机885架,坦克82辆,汽车1540辆,115毫米榴弹炮80门,76毫米野炮160门,76毫米山炮50门,高射炮270门,45毫米战防炮50门,37毫米战防炮380门,航空机枪120挺,重机枪1300挺,轻机枪5300挺,步枪5万支,冲锋枪3000支;航空炸弹3.11万颗,115毫米炮弹12.68万发,76毫米炮弹16万发,45毫米炮弹7.5万发,37毫米炮弹61万发,高射炮弹31.44万发,子弹1.84亿发.(中国向苏联支付的物资包括:钨矿砂31177吨,锡13162吨,锑10892吨,锌600吨,汞560吨,铋18吨,茶叶30293吨,生丝309吨,羊皮223万张,羊毛14300吨,猪鬃6340吨,桐油8868吨)抗战爆发后国民党还从欧洲其他国家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到货量)从英国进口:飞机36架,子弹1667万发从法国进口:飞机24架从意大利进口:装甲车101辆从比利时进口:步枪5.4万支,子弹3867万发从捷克进口:轻机枪1829挺,步枪5000支,子弹2600万发从瑞典进口:子弹1.18亿发从匈牙利进口:子弹1500万发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下半年,国民党得到了从美国运来的279架飞机和1205万发子弹,这批货是战前订购的.由于中立法案的制约,此后美国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武器出口.1939年11月美国修改中立法案,可以向交战中的国家出口武器,但必须以现金购买,自行运输.租借法案出台前美国陆续向国民党提供了4笔小额贷款,分别是1939年2月的桐油贷款(用桐油偿还),1940年4月的锡贷款(用锡偿还),1940年10月的钨砂贷款(用钨矿砂偿还),1941年2月的金属贷款(用钨矿砂,锡和锑偿还),这些贷款规定用于在美国购买除武器弹药外的其他物资.国民党买回了一些物资(汽车,油料,轮胎,汽车和飞机零件,工业器材等).1941年3月11日美国出台租借法案,向符合美国利益的国家提供援助,1941年5月6日美国宣布将中国列入援助对象,自此美国开始正式向国民党提供军事援助.1937年11月国民党动工修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底建成,滇缅公路从昆明出发,至边境小城畹町,然后向缅甸境内延伸至腊戌,与缅甸中央铁路连接.进口物资可先运到缅甸仰光港,然后由中央铁路运到腊戌,经滇缅公路运到中国.1938年10月,中国的沿海通道已全部被日军堵死.此时除进口苏联的物资可通过迪化(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中苏公路直接运输外,进口其他国家的物资则要通过法属殖民地越南或英属殖民地缅甸.中越之间有滇越铁路和桂越公路,中缅之间只有一条滇缅公路.抗战爆发后为了不得罪日本,法国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武器弹药(其他物资可以).1938年11月法国又宣布禁止中国通过越南进口卡车和救护车,后同意在交税的情况下限额通行.1939年9月中国通过越南进口的部份机器设备被法国掠夺.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桂越公路,1940年6月17日法国向德国投降,成立傀儡政府.在日本的逼迫下,法国于1940年6月20日封锁滇越铁路,并于1940年7月3日拆毁滇越铁路.法国投降后英国已被困在欧洲,为了讨好日本保住自己在亚洲的殖民地,英国于1940年7月17日宣布封锁滇缅公路3个月,1940年10月滇缅公路在封锁了3个月后重新开放. 1940年9月23日日军攻入越南北部,法国被迫同意日本在越南驻军.从1940年10月28日起,日军以越南北部的飞机场为基地,多次对滇缅公路进行轰炸.1941年12月日军开始进攻缅甸.1942年2月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英军联合对日军作战,1942年3月8日日军占领仰光港,滇缅公路的进货入口被堵死.1942年4月远征军作战失败,败退下来的远征军一部分退回云南,另一部分经过中美英协商转移到了印度.在美方的安排下,转移到印度的这部份远征军改称为中国驻印军,以印度为基地进行训练.此后又陆续从中国调派一些军队入印度以扩充中国驻印军,为以后的反攻作准备.滇缅公路被日军切断后,美国紧急开辟从印度到中国的航线.物资先运到印度,然后由飞机穿越喜马拉雅山高黎贡山横断山送到云南或四川,由于沿途一系列高耸的山峰好像驼峰一样,所以称为驼峰航线.驼峰航线飞行条件恶劣,事故率居高不下,物资运量很少.为解决中国的物资供应问题,中美决定合作修建中印路.1942年12月中印公路动工建设,公路从印度出发穿越缅甸北部原始森林至云南畹町,与滇缅公路中国段连接.中国驻印军与美军和英军经过联合作战逐步收复缅北地区,中印公路也随之向前延伸.1943年12月沿中印公路开始铺设中印油管.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中印公路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驼峰航线也加大了运输量,1945年6月中印油管开始向中国输油,物资运输问题至此解决.美国援助国民党的物资如何分配由美国说了算, 美国决定物资优先用于缅甸作战.物资运到印度后首先拨给中国驻印军一部份,然后由驼峰航线运到中国,运到中国的物资重点供应中国远征军,剩下的留给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由于运输不便,陆上交通恢复前美国援助的重炮只能就近拨给中国驻印军.以155毫米榴弹炮为例,抗战期间美国总共只给了国民党36门,全部拨给了中国驻印军.在缅甸战事结束以前,国内作战的国民党军队武器装备状况基本没有改善.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从美国得到的武器装备的粗略数字:飞机1394架(包括美国驻华空军的飞机),坦克108辆,装甲车36辆,汽车约2万辆,15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榴弹炮约200门,75毫米野炮约100门,75毫米山炮约500门,37毫米战防炮约300门,迫击炮约2000门,火箭筒1030支,喷火器约150支,枪榴筒约6000支,14毫米战防枪1269支,重机枪约1500挺,轻机枪约8000挺,步枪约15万支,冲锋枪约3万支,手枪约3600支;各类炮弹约220万发,火箭弹约6万发,子弹约7亿发.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武器弹药生产情况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兵器工业进行了内迁重组,大部分兵工厂集中到了重庆.受重工业基础的制约,抗战期间国民党的兵器工业并无太大发展,但还是生产出了不少的轻武器和弹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约50万支,轻机枪约4万挺,重机枪约2万挺,枪榴筒约6万支,掷弹筒40909支,20毫米高射炮4门,37毫米战防炮94门,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子弹约11亿发,手榴弹约2700万个,枪榴弹约450万个,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迫击炮弹约550万发,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20毫米高射炮弹约52万发,航空炸弹约3000吨,地雷约80万个.在这里顺便说一下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工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共产党的兵器工业规模小,设备简陋,原材料奇缺,因而武器弹药产量很少.抗战期间共产党的兵工厂累计生产:长短枪11046支,机枪33挺,掷弹筒4155支,枪榴筒2196支,迫击炮908门;子弹779万发,手榴弹447万个,掷弹筒榴弹37.7万个,枪榴弹32万个,迫击炮弹28.4万发,地雷19.2万个.下面详细介绍一下抗战时期国民党各种武器弹药的具体生产情况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步枪55万支左右.1928年太原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38(明治38年,1905年)式步枪.抗战期间太原兵工厂西迁后生产了少量38式步枪,总产量约1万支.抗战时期国民党生产的步枪主要是汉阳式和中正式.除此之外浙江铁厂还生产过4万多支77式步枪,77式步枪为仿造中正式步枪,外形略有不同.汉阳式:仿德国1888年式毛瑟步枪,1895年在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1944年停产. 中正式:仿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1935年在巩县兵工厂开始生产.汉阳式与中正式步枪的历年产量如下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汉阳式15000支,中正式45000支,合计60000支1938年:汉阳式12000支,中正式38000支,合计50000支1939年:汉阳式41500支,中正式30000支,合计71500支1940年:汉阳式53814支,中正式20600支,合计74414支1941年:汉阳式31500支,中正式7000支,合计38500支1942年:汉阳式46600支,中正式17000支,合计63600支1943年:汉阳式33100支,中正式34000支,合计67100支1944年:汉阳式350支,中正式64500支,合计64850支1945年1-8月:中正式53000支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轻机枪有两种:仿瑞士启拉利式和仿捷克ZB26式.仿瑞士启拉利式轻机枪于1939年停产,从抗战爆发至1939年停产共生产约1900挺.捷克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于1926年开始生产的,该枪弹匣位于枪身上方,在国产战争题材的影视剧中经常见到这种机枪.1927年ZB26式轻机枪开始进入中国,到抗战爆发时国民党已有多家兵工厂在仿制生产这种机枪.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轻机枪约4万挺,历年产量如下. 1937-1938年:仿捷克ZB26式2000挺,仿瑞士启拉利式1600挺,合计3600挺1939年:仿捷克ZB26式892挺,仿瑞士启拉利式342挺,合计1234挺1940年:仿捷克ZB26式1324挺1941年:仿捷克ZB26式2440挺1942年:仿捷克ZB26式6000挺1943年:仿捷克ZB26式9391挺1944年:仿捷克ZB26式10900挺1945年1-8月:仿捷克ZB26式6000挺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有两种:24式和30节式24式重机枪:1888-1924年,金陵兵工厂仿制过多种版本的马克沁式重机枪.1934年德国向国民党赠送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的图纸,由金陵兵工厂进行仿制,于1935年仿制成功,命名为24(民国24年)式重机枪.30节重机枪:1921年10月10日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美国勃朗宁M1917式重机枪(口径改为7.92毫米),正好是民国10年10月10日,顾命名为30节.抗战爆发后由于兵工厂搬迁等原因,30节重机枪的生产几度中断.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重机枪约2万挺,历年产量如下.1937年:24式626挺1938年:24式1060挺1939年:24式1971挺1940年:24式2468挺,30节式514挺,合计2982挺1941年:24式1860挺,30节式520挺,合计2380挺1942年:24式1980挺,30节式310挺,合计2290挺1943年:24式2680挺,30节式260挺,合计2940挺1944年:24式2986挺1945年:24式3063挺,30节式1737挺,合计4800挺1934年汉阳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大正10年(1921年)式掷弹筒,但产量很少没有正式装备部队.1938年底已迁往重庆的陕西第一兵工厂筹备处在大正10年式掷弹筒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出新的掷弹筒,命名为27(民国27年)式掷弹筒,开始大量生产.掷弹筒可以看作是一种轻型简易迫击炮,口径一般为50毫米,和迫击炮相比省去了瞄准具和支架.由于没有瞄准具,只有经验丰富的士兵才能精确射击.1944年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装备,国民党停止了掷弹筒的生产,累计生产40909支.掷弹筒榴弹的停产稍晚一些,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掷弹筒榴弹约150万个.枪榴筒的生产情况与掷弹筒相似,虽然抗战前便开始生产,但产量很少.1939年国民党兵工厂研制成功新的枪榴筒和枪榴弹,命名为28式枪榴筒和28式枪榴弹,与中正式步枪配套使用,截止1945年8月累计生产枪榴筒约6万支,枪榴弹约450万个.抗战爆发前国民党兵工厂能够生产82毫米迫击炮和150毫米迫击炮.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停止了150毫米迫击炮的生产,82毫米迫击炮的生产继续了下去.1940年国民党兵工厂将库存的废旧150毫米迫击炮进行翻新改造,口径改为152毫米,命名为29式150迫击炮,翻造工作持续到1944年,具体数量不详.1942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6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1式60毫米迫击炮.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参照法国造120毫米迫击炮,试制出33式120毫米迫炮,1945年开始生产,当年生产9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60毫米迫击炮约5000门,82毫米迫击炮约7500门,120毫米迫击炮约60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迫击炮弹约550万发,其中大部份是82毫米弹.1944年迫击炮弹产量110万发,为战时最高峰.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历年迫击炮产量如下1937年:82毫米迫击炮710门1938年:82毫米迫击炮1136门1939年:82毫米迫击炮960门1940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1941年:82毫米迫击炮760门1942年:82毫米迫击炮1381门,60毫米迫击炮200门1943年:82毫米迫击炮1140门,60毫米迫击炮1100门1944年:82毫米迫击炮1084门,60毫米迫击炮2000门1945年:82毫米迫击炮500门,60毫米迫击炮2870门,120毫米迫击炮94门抗战爆发前国民党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山野炮和榴弹炮,不过产量很少.抗战爆发后由于钢材短缺,干脆放弃了山野炮和榴弹炮的生产,集中力量生产需要材料较少的迫击炮.75毫米山野炮虽然停产了,但由于此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75毫米山野炮,因此75毫米山野炮弹的生产仍然继续了下去,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75毫米山野炮弹约42万发,最高年产量接近12万发(1943年).1938年5月国民党兵工厂决定仿制德式37毫米战防炮,向德国定购所需技术资料,机器设备和钢材.由于交通受阻到货较晚而耽误了仿制工作,直到1941年才仿制成功,命名为30式37毫米战防炮,生产了94门后因钢材用完而被迫停产.1941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弹,使用进口原材料生产,1943年因原材料供应中断而停产,累计生产约52万发.1944年国民党兵工厂仿制成功20毫米高射炮,共制造4门.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子弹约11亿发,平均每年1.3-1.4亿发,而战前的1936年子弹产量1.28亿发,由此可以看出,抗战时期国民党子弹生产能力基本没有增长.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手榴弹产量有较大增长,1941年手榴弹产量505万个,达到战时最高峰.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国民党兵工厂累计生产手榴弹约2700万个.抗战时期国民党兵工厂生产5-500公斤各种规格的航空炸弹.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航空炸弹约3000吨.抗战爆发后为了防御日军进攻,国民党需要大量的地雷,为此建设了专门的地雷生产线,地雷产量大增,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累计生产地雷约80万个.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供应情况现在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柴油和航空煤油,坦克装甲车卡车用柴油,飞机用航空煤油,汽油用得很少.而抗战时期的军用油料主要是汽油,汽车和飞机都是用汽油,国民党装备的坦克也全部为汽油机坦克.抗战爆发后汽油供应日趋紧张,采取了如下措施:开发甘肃玉门油田,利用玉门油田所产的石油炼制汽油;以甘蔗和杂粮为原料生产酒精,用酒精代替汽油;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代汽油.在汽油替代品的生产方面,以煤焦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微乎其微,以桐油和菜籽油为原料生产的代汽油产量也很少,真正起到支柱作用的是酒精.抗战期间我国历年汽油(包括代用品)供应情况如下(1吨酒精大约可代替0.65吨汽油,1吨代汽油大约可代替0.8吨汽油)1938年:汽油进口量45508吨;酒精产量912吨1939年:汽油进口量64871吨;汽油产量11吨,酒精产量2412吨,代汽油产量9吨1940年:汽油进口量65859吨;汽油产量200吨,酒精产量13595吨,代汽油产量100吨1941年:汽油进口量82323吨;汽油产量573吨,酒精产量16128吨,代汽油产量85吨1942年:汽油进口量79吨;汽油产量5202吨,酒精产量23420吨,代汽油产量406吨1943年:汽油进口量150吨;汽油产量8331吨,酒精产量22150吨,代汽油产量1343吨1944年:汽油进口量1739吨;汽油产量11108吨,酒精产量22487吨,代汽油产量289吨1945年随着中印公路的通车和中印输油管线的建成,持续几年的严重油荒宣告结束.。
蒋介石南京时期“黄金十年”真相
蒋介石南京时期“黄金十年”真相蒋介石南京时期“黄金十年”真相(老蒋的FANS 看过来)近年来各论坛上蒋介石的FANS 为蒋介石统治“业绩”的辩护,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其基本努力方向,就是“从无生有,从小化大” ,拼命制造蒋介石二十七年“伟大统治”的故事。
他编制的蒋氏治国“伟业” ,包括从子虚乌有的“统一中国”,到荒唐无稽的“黄金十年” 。
其实,是黄金还是黄铜,甚而至于黄的什么,只要我们敢于面对事实本身,就很容易得到正确结论的。
在正式讲述“黄金十年” 的故事之前,也许应该提醒一下蒋氏粉丝们:黄的、闪光的并不一定就是金子。
蒋介石统治中国二十七年,能够做的事情着实不少,但发生的事情也实在太多。
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实际中发生的事情有很多并不是蒋介石吹嘘要做的事。
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形势远远超出了蒋的控制力,结果整个事件就变成了一个民族悲剧。
关于“黄金十年”的神话,事实上就是一个粉饰失败的典型事例。
蒋氏的FANS 一口咬定所谓的“黄金十年”取得了多少多少成就,但事实上,这十年中国的经济成长率并不可观,特别是在整体经济规模较少的情况下,虽然个别产业的增长率达到了接近两位数的水平,但对于经济的整体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明显的。
特别钢铁产业就是一个突出的事例。
凡是了解一点经济学的网友都知道,钢铁是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在“大跃进”中才热衷于钢铁(还有粮食)产量的增长。
然而,据说拥有大量西方留学归国经济人才的蒋氏南京政权,却似乎根本没有钢铁生产的意识,不仅自己不建设钢铁产业,而且把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拱手送给外国,结果造成了可怕的“自宫效应” 。
中国建设近代钢铁工业,是从1890 年创办汉阳钢铁厂开始。
这个设有两座小高炉、两个小平炉和两个小转炉的工厂,建设了4年才投入生产。
从那时起,到1948 年,50多年时间,中国生产了760 多万吨钢。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前7 年,就生产了1433 万吨钢。
抗战打断了“黄金十年”是国民党发明的神话
抗战打断了“黄金十年”是国民党发明的神话2015年05月13日来源:凤凰网新闻客户端蒋介石不是一个擅长演说的人,但在黄埔军校的时候,蒋却是一周一讲,甚至一周三讲,其慷慨激昂,严厉核心提示:“抗战打断了北伐后的黄金时代”,其实是国民党在失败以后发明的神话。
无论从二十世纪历史的整体趋势看,还是从国民政府的内部文件看,抗战都是北伐的直接延续,国民政府并没有“世界终将从对抗走向对话”的天真念头。
蒋介石演讲,资料图本文摘自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作者:刘仲敬(凤凰网新闻客户端主笔),原题为:抗战打断“黄金十年”是国民党发明的神话华盛顿会议和九国公约重新规划了一战后的远东秩序,以协约国在远东的主力日本为最大牺牲者。
从日本的角度看,“优等生”策略突然失灵了。
从中国的角度看,“流氓外交”突然显得比“绅士外交”更有效。
此后十年,十九世纪的外交规范日益撕裂。
中日双方都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双重外交。
日本的双重外交意味着外务省和军部的分裂,两个决策中心执行两种不同政策。
中国的双重外交意味着同一批决策者执行两种不同政策,遇强则弱、遇弱则强。
两种“双重外交”造成的长期后果,如果翻译成居委会大妈的白话文就是:中国不断耍小聪明占小便宜,然后吃一次大亏,落到前功尽弃的地步,然后从头开始故伎重演。
讲理的日本人一再吃哑巴亏,丧失白纸黑字的权益,弄得自己像个傻瓜。
耍横的日本人一再捞到法外的利益,觉得对方就是吃硬不吃软的角色,“不以国民政府为谈判对手”才是最好的。
英国人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观看这些不太体面的表现,觉得亚洲人就是既野蛮又狡诈,倒霉也是自作自受。
1922年,外务省制定《时局处理方针》:“尊重九国公约主旨,执行对华时局共同协议。
”仅仅两年以后,军部就要求在直奉冲突中支持张作霖。
从南京事件、济南事件到九一八事件,军部“隐忍”的耐性不断降低。
民政党内阁倒台后,霞关(外务省所在地)自己都觉得自己像一群失去观众的演员。
他们的做法就是不断重提1922年的框架,一次又一次地签署新的协定。
抗战硝烟里的中国军工
抗战硝烟里的中国军工作者:许丁心李金铎来源:《文萃报·周二版》2018年第14期“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
”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的这番感慨,已经是中国军工人的共识。
而其背后,蕴含的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抗日战争的惨痛记忆。
抗战爆发前武器制式严重不统一全国抗战爆发前,中国近代军事工业长期处于分散状态,造成全国武器制式严重不统一。
;在山西,阎锡山创办了太原兵工厂。
在沈阳,张作霖创建了奉天兵工厂。
这两个兵工厂的产品自成体系,一些装备在引进后又被改造,加重了制式的混乱。
比如,奉天兵工厂生产的重机枪是仿制的日本枪械,但加长了枪身,其他兵工厂即便有同款重机枪,也无法通用,零件亦不能互换。
太原兵工厂的“晋阳炮”虽然性能不错,但其他兵工厂生产的炮弹却不适用。
;《中国近代兵工史》作者曾祥颖说,1932年至1936年,中国的兵器同世界水平的差距至少是半个世纪。
小老板建兵工厂在遥远的大西北,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军工事业也迈开了新的步子。
;1938年春天,一个叫沈鸿的五金厂老板到达延安,他被分配到茶坊兵工厂工作。
不久,一个叫钱志道的人来拜访沈鸿。
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的钱志道,曾在军工部门研究防化武器。
钱志道到延安后,领导就叫他筹建火炸药工厂。
但最大的难题是没有机器设备,于是钱志道找到沈鸿。
沈鸿一口答应,帮钱志道做机器。
;钱志道根据自己的化学知识,提出设备需求,简单画张草图,沈鸿拿着草图再去研究。
用了两年时间,陕甘宁边区的第一家化学厂筹建成功了。
1938年,八路军开辟了一系列新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各部队的军工系统也就此铺开。
“八一杠”和黄火药1939年6月,黄崖洞兵工厂正式开工兴建。
副厂长刘贵福和同事们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研制出一种重3.6公斤、口径7.9毫米的新步枪。
当时八路军军工部部长刘鼎曾回忆,他把样枪送到八路军总部后,彭德怀、徐向前、邓小平围着武器端详,都夸这武器。
因为它长度不长,还有刺刀,刺刀能扳回来,还带棱,刺完之后血能放出来,“能自己造出武器了,这是我们党的军队历史上没有的。
淞沪会战:十年抗战烽火第一炮
淞沪会战:十年抗战烽火第一炮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在谎称中国军队攻击日本人的借口下,对上海进行了猛烈的轰炸和炮击,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这场淞沪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也是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决斗的第一炮。
淞沪会战前的情况非常严峻。
自从日本入侵中国后,其侵略政策一直没有放缓。
虽然当时的南京政府并未宣战,但国共两党及全国人民的抵抗激化了日本的情绪。
日军驻广州和上海的军官和特务勾结起来,频繁地暗杀和绑架抗日领袖,破坏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
在这种情况下,南京政府迫于外交压力,不得不在8月9日宣布了一份停战声明,中止了针对日本的敌对行动。
然而,这一决定却失去了广大人民的支持,民间反日情绪高涨。
面对日军肆虐,抗日志士们坚决要求继续斗争。
8月13日,日本海军第二舰队由轻巡洋舰“能登”,“伊吕波”和“神津岛”等九艘舰艇组成,抵达上海外海,开始对上海及周边地区进行轰炸和炮击。
在淞江口和黄浦江之间,一座新城和一座老城构成了上海的魅力所在。
此时,日本轰炸机和炮舰将这两座城市重重包围,各种子弹和炮弹夹杂着激烈的爆炸声,响彻整个上海。
面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顽强地抵抗日本侵略者。
同时,毛泽东领导的陕北革命根据地总前委,也发表了“愿意卖力量一项”的独立声明,表示要全力配合国民政府,开展全面的抗日战争。
8月15日,日本陆军四联队开始在老城的北部地区进行攻击,和中国军队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
在此期间,华北纵队和新编第19师奉命赶到上海增援,弥补了老城外围的空白。
逐渐地,日军遭遇到了中国游击队在城市中的抗击,淞江上的游击队抢夺了日军的后勤补给船,为中国军队争取到宝贵的储备。
经历了10天的激战,日军凭借优势的火炮和装备,以及快速的机动能力,得以锁住中国军队的阵地。
同时,为了逼迫中国军队向城市中心集中力量,日军烧毁了人民的房屋和商铺,造成了数十万的民众流离失所和生灵涂炭。
10月26日,上海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和华南局调遣了代表团,坐落于大厦,表示中共中央和革委会正式接管上海市。
民国黄金十年心得体会
民国黄金十年心得体会民国黄金十年(1927年-1937年)是中国国民党在北伐战争胜利后,国内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中华民国迎来了短暂的繁荣和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文化交流蓬勃发展,社会秩序相对良好。
在我看来,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物质和精神上的富足,还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在民国黄金十年,国内经济发展迅猛。
经过北伐战争,国共两党达成合作共识,结束长期战乱的国家得以实现统一,并得以稳定发展。
随着战乱的结束,中国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重视农业发展、增加工业投资、推动城市建设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国内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农业产量和工业产值都有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特别是农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国内的粮食问题,也为城市工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材料和市场。
其次,在民国黄金十年,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国内的教育机会大幅度增加,不仅受益于国家的发展政策,也受益于国际文化的交流。
国内的大学和学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教师前来教学和研究。
这些学者的引进,不仅提升了中国教育的水平,也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观念。
同时,国际文化的融入和交流,使得中国社会对外开放,接触了许多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
这种文化交流的结果,既在意识形态上推动了现代化的变革,也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第三,在民国黄金十年,社会秩序相对良好。
国共两党合作后,结束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分裂。
政府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治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加强了警察和军队的力量,改善了社会治安,给人民带来了安定和安全感。
此外,政府还推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包括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改革、保障人民权益的法律法规等。
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维护,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民国黄金十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背后的中国军工产业
抗战背后的中国军工产业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战时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中国战争努力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还起到了推动技术进步和国家独立发展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抗战背后的中国军工产业,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1. 抗战背景及中国军工产业的迅速发展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军工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当时中国的武器装备主要依赖于外国进口,国内产能非常有限。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军工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抗战的深入,中国政府和军队迅速意识到军工产业的重要性。
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军工的发展,包括成立了大量的军工工厂和研究机构,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军工产能和装备质量,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战中的贡献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战期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提升和战争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中国军工产业在抗战中的几个方面贡献的例子:2.1 武器装备供应中国军工产业不仅提供了中国军队所需的大量武器装备,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等基本武器,还大量生产和修复了坦克、飞机和军舰等重要装备。
这些装备的供应直接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为中国的抗战努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2.2 军事工程建设中国军工产业还参与了大量的军事工程建设工作。
例如修建军事工事、修复和建设军用道路、桥梁和机场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为军队的物资输送和战略部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为抗战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3 技术创新与研发在抗战期间,中国军工产业加大了对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投入。
他们在武器装备设计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例如,中国军工产业研制成功了“重庆二型飞机”和“山西战斗机”等先进战机,使中国军队在空中作战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同时,他们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促进了中国军工产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3. 抗战背后的中国军工产业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抗战背后的中国军工产业对中国历史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国“黄金十年”的杀子案
民国“黄金十年”的杀子案作者:韩福东来源:《廉政瞭望》2016年第10期“特别在年来灾患中,贫苦农民先杀子后自戕,易子而食,将幼女领入都市作‘雏妓’,在在都说明中国儿童问题的症结。
”周金氏的丈夫去世两年了,46岁的她和四子一女相依为命。
长子阿魁19岁,幼子阿宝刚刚5岁,唯一的女儿阿毛正值二八年华,17岁。
一家六口,全靠阿毛做花边度日。
这是1930年的春天,绍兴人周金氏一家六口住在上海漕溪路50号门牌的草棚内,隔壁就是牛税局。
一年前的那个春天,周金氏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将三子祥生过继给了一个陈姓人家抚养。
幼子阿宝患有痿痹症,肌肉瘫痪。
长子阿魁马上进入弱冠之年,却“事事游荡,不务正业,屡戒不听”,与周金氏常生口角。
周金氏为此更加心灰意冷,生起自尽念头。
三年前,蒋介石率领北伐军在南京宣告成立国民政府,由此开启所谓的“黄金十年”序幕。
到了“黄金十年”的第三个年头,一党训政体制在政治管控上日渐游刃有余,这年5月爆发中原大战的后果是进一步巩固了蒋的权力。
工业部门的增长率维持在8%至9%之间。
外交的成就也有目共睹,1930年开始收回英占的威海卫,日本承认中国关税自主。
杭州到南昌的铁路,也开始修建,“黄金十年”的铁路交通里程较此前增长了二分之一。
就连中国的文化,也在西方掀起惊艳之旅,这多少会被看成是民族勃兴在传统文化上的映射吧。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梅兰芳登上美国舞台,带动起一股京剧旋风。
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出时间是1930年2月16日,在陷入大萧条的美国一炮而红。
梅兰芳在纽约弦歌高唱的同一天,上海《申报》上,关于周金氏的报道《断炊自缢惨剧,周金氏杀子然后自杀》出街:“(周金氏)近则生活更难,断炊已二日矣,乃于前日(十四日)下午六时许,先将幼子阿宝在阁楼上缢死,然后投缳自尽。
”在所谓的“黄金十年”,如周金氏这样因生活困顿而引发的杀子自杀事件并非个案。
1930年2月,山西赈会发往京平的乞赈电文中,也“列析骸杀子各事实”(《申报》1930年2月18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战十大谣言之民国军工“黄金十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八年艰苦抗战,中国终于取得胜利。
然而这一段岁月中的人与事,却在后人的转述中逐步走样。
在日本投降69周年之际,观察者网特地推出“抗战十大谣言”系列,以正视听。
之前已刊发《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名将”张灵甫》、《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孙立人活埋日军》、《抗战十大谣言:起底“钓鱼帖”》、《抗战十大谣言之委员长卫队》、《抗日战争十大谣言之八路军大规模种鸦片》、《抗战十大谣言之共产党只牺牲1位将军》与《抗战十大谣言之“飞虎队”神话》。
】近年来,有这样一种说法在“国粉”圈中广为流行:“民国的‘黄金十年’间,中国工业实力迅速进步,为八年抗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还有的说:“抗战中,国军多次研制飞机和多种轻武器、火炮,抗战后还研制了喷气式战斗机,还研究过原子弹。
其军工科技研究方面不比‘1949年后’差……”此外,一篇网络热贴《民国留给‘新中国’真的是一穷二白吗?》(此文的用心从其标题引号位置可见一斑)也被广为转发。
该文称,现行教科书里称“洋钉、洋火、洋灰”之类说法都是“谎言”,民国早已“研制出火柴、铁钉和水泥”,而且还能“制造万吨轮”。
作者最后问道:“试问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有多少在世界领先的科技能压倒欧美和日本?上海新楼倒掉的时候,1910年代马牌水泥建造的上海邮政总局迄今不倒,这是为什么?”——换句话来说,此文作者认为“水泥、铁钉和火柴、万吨轮”就是“压倒欧美和日本的世界领先的科技”,认为施工质量正常的钢筋水泥建筑应该和偷工减料的“豆腐渣工程”比寿命。
不过光是从这个角度来辩驳的话,实在不必单独成文。
我们这个系列文章,不仅仅是要辟谣,更希望能带读者细读历史,不要被片面的“真相”引入歧途。
金庸借韦小宝之口说他造谣的秘诀是“九句真话里夹一句假话”,上述谣言制造者更高明一些,他们说的全都是“真话”,只是隐去了那些他们不希望别人了解的东西罢了。
国民政府1947年制造的“蜂鸟”乙型直升机,几乎没有实用价值“黄金十年”忘了钢首先,我们要来谈谈民国的“黄金十年”,看看它是否为八年抗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的“黄金十年”指1927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开始,到1937年抗战爆发的这十年。
根据百度百科“黄金十年”条目引用据称是台湾的说法描述道:“1930年-1936年间……中国工农业产值达到了清朝末期、民国肇建以来的最高水平。
……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端,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十年建国时期中国重化工业建设,主要以国防工业为核心……1936年3月……拟定了一项重工业建设计划,预定于三年之内……奠定中国冶金、燃料、化学、机器及电器工业的基础……1937年,这些工厂的产品产量为电力153.3万度,煤2万吨,净钨砂11926吨,锑14597吨,精铜9吨,铁砂6313吨,电讯机425具……就在中国迈向工业现代化之际的1937年起,日本发动了中日战争,并陆续大量增兵入侵中国。
据统计,1930年代末期-1940年代中期的中国,因为此战争所造成的损失至少6000亿美元,而后果就是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
”上面这段文字,乍一看简直令人扼腕叹息啊,好像民国已经站到了现代化的边缘,要不是日本鬼子,要不是……但细一追究,这些说法简直令人笑掉大牙。
我们且不说这“让中国现代化进程至少延宕20年”是不是未卜先知——1937年的20年后,差不多就是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之际,中国倒真是走上了现代化进程,只不过,和国民政府毫无关系。
也且不说那少得可怜的发电量、煤炭产量、铜产量和电台产量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就说说工业的骨骼,钢铁的产量——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为何在这里没有提到钢铁产量?我们只好去搜索一下答案,一上来就有一个说法很引人注意。
“1913年,中国粗钢产量为4.3万吨,而到了1930年,就只有1.5万吨了,‘黄金十年’还不如晚清!”不过这个说法也是在“选择性陈述事实”,因为在“黄金十年”期间,中国出现了一个钢产量的低谷,原因与汉冶萍公司倒闭有关,产量从1927年的3万吨降低到了1931年的1.5万吨,此后回升到1934年的5万吨。
随后,好像民国政府突然发威,1935年,中国全国钢铁产量一下子上升到25.7万吨,然后又在两年内翻倍,到1937年达到55.6万吨!“国粉”们,你们看,我帮你们发现了一个大秘密,民国的钢铁产量在短短3年里增加了11.5倍!这数据,太惊人了……可为啥这么厉害的数据“台湾学者”们都羞于启齿?原因很简单,增加的粗钢产量来自于鞍山钢铁厂,属于日本控制下的伪满洲国——和蒋记国民政府实在是毫无瓜葛,就算脸皮再厚也无法把这归入民国“黄金十年”的成就里。
晋造16式105毫米山炮,这是旧中国制造的比较先进的一种火炮,产量仅30门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导致1935年后国内钢铁产量上升:中原大战后,多地军阀为抗蒋需要,开始大搞兵工生产,其中四川的刘湘整理四川钢铁厂,到1936年将其产量扩大到年产一万吨钢的水平。
山西的阎锡山为了扩大军工生产,也搞了不少钢铁生产,具体钢产量不详,但从他能年产数百门山炮来看,产量可能也不小。
换句话说,南京国民政府手头真正掌握的钢铁产量,反而比清末少得多了。
就这点而言,那个“反谣言”只是没把话说完整,因为那1.5万吨钢,差不多就是南京国民政府真正掌握的钢产量。
但是国民政府此时也确实有不少军工项目,尤其是引进德国技术制造步枪、机枪、反坦克炮、野战炮等等,从其产量来看,这1.5万吨粗钢肯定不能满足钢铁的需求。
那么这钢是哪来的呢?民国巩县兵工厂历史中一份1935年1月的材料来源列表报告称:“枪管钢17158.1公斤,来自德奥,枪件钢20867.3公斤,来自德奥,熟铁3446.1公斤,来自德英奥,无烟药3922.16公斤,来自德美奥。
其他金属,包括铅铜和所有钢料,油料及化学品,大多进口自外国。
”——几大强国伺候您一个厂,真是倍儿有面子。
这就毫不奇怪。
抗战爆发后,诸如37毫米战防炮(反坦克炮)等武器生产因为德国进口的炮钢用尽而难以为继。
那为何会有人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决策呢?原因很简单:经手人可以从中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回扣……民国啊……关于你的话题为什么总是绕回到这上面来?哦,关于“黄金十年”,也不能忘了说一下,有人以为:民国重工业固然不行,那么轻工业发展应该很好……你们错了。
我们看看民国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旗下面粉企业的故事:荣宗敬和他的弟弟荣德生从1902年投资面粉业开始,资本积累非常迅速,1906年又开始插足于纺纱业。
一时间被称为中国的“面粉大王”、“棉纱大王”。
然而,与他们旗下工厂数目和设备增加的同时,工厂的负债也在迅速增加。
到1933年,除了3家面粉厂以外,荣氏兄弟旗下其余各厂都有抵押借款,而资本2200万元的9家纱厂所积欠中国银行和上海银行的债务,在1934年就达到2100多万元,其中二、五两厂,在1936年不得不交给债权团接管。
如果有人不理解上述这件事,可以翻上去看看那段“黄金十年”的功绩,其中有一句话“并以官僚资本及引进新组织新技术等方式……进一步扩大经济成果”,相信现在大家可以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了吧?据民国自己的《上海市年鉴》统计资料,从1928年起,历年注册工厂,无论是厂数(除少数一两年外)或资本额,都在逐年下降,资本额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
这就是说,一方面新设工厂的数目减少了,另一方面,数目日趋减少的新设工厂的规模,也更加小了。
上海市这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源都面临这种情况,“黄金十年”里民国的“建设成就”让人还能说什么好呢?那么,“黄金十年”到底是怎么取得“7.7%的工农业产值增长”的呢?以下同样出自前面吹嘘“黄金十年”文章里的话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其一:“1928年到1934年,先后和外国政府多次谈判,通过四次关税改革,使海关关税大为提高,显著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大改善了十年建国初期财政紧绌的劣势。
”其二:“国府随即于1935年11月4日实施法币制度,将银本改变为外汇本位,以纸代银。
”这关税、法币这两大财源,是国民政府“黄金”进项的真正所在。
而这其中,“关税”是帝国主义国家赐予忠实买办的,“法币”则是仗着枪杆子强行推广的。
我都不想在这里评论什么了,读者们自己想吧。
至于“黄金十年”和解放后十年的比较嘛……有点不公平,我们就列举中国1949年到1952年的部分工业产品数据吧:发电量,43.1亿度到73亿度;粗钢,15.8万吨到135万吨;煤炭,24.6万吨到193万吨;水泥,66万吨到286万吨……如果说民国那主要工业品产量停滞、乃至到退的十年可以用“黄金”形容,那1949年到1952年之间的这种增长,我实在不知道用什么来比喻了——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在上述这些领域的产量全是世界第一。
太原兵工厂内生产的山炮,随着太原陷落,这一兵工基地也荡然无存民国军工的“黑科技”说过“黄金十年”,我们正经说一下抗战,说一下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兵工科技到底有多厉害,以及抗战期间军工生产的一些事情。
抗战期间,中国的军工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十分低下。
更令人奇怪的是国民政府对于作为军工生产的基础设施的态度:1943年,重庆18家铁厂中14家倒闭,4家钢厂中也倒闭了一家。
1944年4月2日《中央日报》称,机器厂维持经常开工者,不及十分之一,停用的工机具约占总数的40%……这种景象与中国当时缺枪少炮的环境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有人说,之所以不能利用国内的工业开工生产枪炮,是因为国军重视枪炮质量,因为当时国内无法冶炼出合适的枪炮钢材,也只有少数兵工厂拥有制造优质枪炮所需的设备。
这种说法实在不值一驳,当时设备远比重庆这些工厂简陋的中共黄崖洞兵工厂还自行研制了“无名式步枪”、“八一式步枪”(与现在的81式不是一回事),甚至用铁轨钢制造了大批掷弹筒甚至仿92式步兵炮。
就算这些武器性能难堪大用,那也总比赤手空拳强得多。
更何况,军阀阎锡山曾在山西建设起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可观的火炮工厂,每年可生产200多门山炮。
尽管由于设计、材料等原因,大部分火炮只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且“经常打几百甚至几十炮就出问题”。
但忻口战役中,在当时中国属于“超豪华”水平的晋绥军炮兵也算是打出了“百炮齐发,弹如雨落”的效果。
据称此役中晋绥军“炮兵有八个团参加,发射炮弹四万余发”。
可惜的是,随着太原陷落,失去后勤基地的晋绥军炮兵也就成了废物。
相比之下,南京政府控制下的巩县兵工厂从技术水平上看要比“阎老西”高级多了,采用的是全套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除了生产枪械和火炮,甚至还有一个年产120吨毒气的化学战剂工厂(能生产催泪、呕吐、喷嚏等非致命毒剂,以及光气等致命性毒剂)。
不过由于它的附属防毒面具厂产能不足,中国军队无法有效使用化学毒气(风向一变就变成熏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