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

合集下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其他宗教世界的征服
• (文艺复兴是中世纪欧洲和近代欧洲的分界线) • 通过武力的征服与殖民,将基督教文化、先进
的科学文化推广到全世界。
• 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 • (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顶峰:唐朝。 衰败的开始:宋朝(正统地位的动摇) 元朝:少数民族统治下,正统性不复存在 明朝:封建社会的最后挣扎 清朝(康乾雍盛世):少数民族统治下的“盛
阶级的矛盾,升级为广大中国人民同清政府落后统 治及国外侵略者的矛盾
• 4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爆发原因的深层分析
• 1宗教与西方理念:
• 宗教在西方世界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历史上有名的宗教战争:十字军东征 • 1096——1291,共8次
• 借口:打击穆斯林,夺回耶路撒冷(为了香料)
• 影响:1、接触到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穆斯林文
总的来说:
•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下小农经济占主
导地位(自给自足),长期的闭关锁国让人民
鸦片战争
• 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 根本原因: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 战争结果:清朝失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 影响: • 1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侵犯 • 2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3鸦片战争之后国家的主要矛盾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
《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这一时期的法国,社会动乱,但工业革
命让法国的经济和海外扩张顺利进行。
3德国:处在分裂时期(普鲁士,奥地
利)
4俄国: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
统治扩张
俄国成为地跨亚欧美三国的大国 农奴制使得经济严重落后,但其处在当时世界的中心,
这是优势,为以后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亚历 山大一世击败拿破仑)

试论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试论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

试论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必然1840年英国人率领舰队敲开中国的国门,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从此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遭受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压迫、掠夺、剥削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

那么,为什么恰恰是在1840年西方列强敲开了中国的国门,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难道是历史的偶然本文试从鸦片战争前夜,中国封建社会的迟滞与衰落,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扩张两方面作些探讨,不当之处,有望方家教正。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有较强的排斥力;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结合在一起,常常从事地租剥削、兼营商业或放高利贷,严重阻碍着新的生产关系的兴起与发展。

同时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发展和社会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迟滞。

(二)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历代皇帝都不断加强皇权,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统治,这种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

(三)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结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突出父权、夫权、君权,以三纲五常为其伦理道德的基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显示出超乎寻常的稳定性,长期为封建统治服务。

同时吸收法家思想,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漫长,封建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和君权。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序言: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要认识它的爆发原因及其对于中国所产生的意义,必须首先了解它爆发的大背景,即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一、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中国的传统社会是一个具有高度的内聚性和统一性的社会,它主要有四大特点构成。

首先是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中国,农业是主要的经济基础,农民主要通过辛勤的田间劳动来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并承担着供养政府、军队和城市居民的重任。

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封建经济,在性质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就是说,人们只生产自己需要的一切东西,并不会拿来做商品交换,跟外界很少发生联系。

中国思想家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就是描述的这种状态。

在小农经济的状态下,土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为了维持温饱,大部分的劳动力都被束缚在土地上,使得农业生产始终维持在精耕细作的水平上,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发生技术革命和商业革命。

官僚政治: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度,它主要靠科举制度来支撑。

根据科举制度,在原则上,无论出身于哪一个阶层,都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

尽管普通百姓要参加科举,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但是它毕竟提供了一条政治上的社会流通渠道。

即使考不了状元,得一个秀才或者读书识字,即可成为地方的士绅,帮助维持基层的秩序,属于底端的统治层。

科举制度提供了可进可退的上下流通渠道,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的稳定,是一套有效的社会管理制度,因此尽管不断地改朝换代,这套制度依旧持续存在。

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中国皇权合法性的辩护者。

第一,它提出了天道观念,说皇权是天赋的,皇帝又是天子,是替天执掌政权,管理人世的,因此具有不可违抗的权威。

第二,它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即权力应该集中到皇帝手中,而分裂也是不合法的。

第三,它制定了社会的纲常伦理。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伦理道德规范,个人要服从家庭,家庭服从朝廷,而皇帝就像一个慈父一样管理着国家。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前兆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前兆

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前兆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

这场战争不仅对中国社会经济及政治体系的整个重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也为后来的中国民族主义及国家意识的形成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历史背景。

本文将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前兆两方面来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和必然性。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中国政治体制的腐败和弱化清政府在康乾时期(1735-1795年)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官僚制度,对于国家的统治和控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到了19世纪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和财政紧张,中央集权逐渐削减,各地大臣和官员贪污腐败,政府对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控制力急剧下降。

这种政治体制的衰退使得清政府难以应对外来压力,并且还使得全国各地的官员可以肆意侵害百姓的利益。

2.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扩张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期,欧洲列强和美国正在进行殖民扩张的进程中,他们的目标是寻找新市场、调节贸易赤字和寻求资本的出路。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成为了这些国家的目标之一,并受到外来势力的压迫。

他们不仅明目张胆地强迫中国进口鸦片,而且还占领了一些中国的领土和岛屿,掠夺了中国的资源等等。

中国这时候面临的是经济、文化、政治甚至领土上的压力。

3.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一直采取着关闭海关的政策,来限制外来国家的进入,并避免与西方列强过多的联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工业产值无法与西方列强相比,土地和资源的收益远远不足。

因此,中国人对于西方列强的贸易压力感到十分困扰,并开始认识到采取改革的必要性。

二、鸦片战争的前兆1.鸦片贸易的违禁英国东印度公司在中国贩卖鸦片,不仅使得许多中国市民成为瘾君子,更是大大削弱了中国对大量的黄金和银器的掌控力。

不过,中国的禁烟令(禁止进口、销售烟草及烟叶等外货),并未能够挽救中国的经济利益。

这种违禁状态在1844年后转化为一些叫做“走私”运作的行为。

2.派遣古田纪元到英国察看晚清时期,传统的官僚思想确实限制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

鸦片战争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背景首先讲一下国内背景:18世纪末至19世纪的中叶,中国处于清王朝统治的后期,也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末期。

中国国内形势概括为一下几点:1、经济落后。

此时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

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大量耕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皇帝是全国最大的地主。

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只有很少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广大农民在封建地租、赋税、徭役和高利贷的重重盘剥下,陷于贫困破产和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

农民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政治腐败。

清王朝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已腐朽不堪。

皇帝专横独断,骄妄自大,沉醉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

一般封疆大吏愚昧闭塞,官场贪污成风,吏治败坏。

贪污在清统治集团中成为不可遏制的一种流行病。

结党营私,在当时统治集团中也形成恶劣的风气。

3、军备废弛。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八旗兵和绿营兵编制上虽有八九十万人,但缺额甚多,武器落后,主要使用刀矛弓矢等冷兵器,而且军务废弛,缺乏训练,军纪败坏,国防力量十分虚弱,每年消耗饷银二千万两以上(占当时清朝年财政收入的将近一半),都到了腐朽不堪的程度。

4、思想文化界沉闷。

清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专制政策,沿用八股取士的科科举制度。

大力提倡空疏的宋学即理学和脱离实际的汉学,并大兴文字狱,钳制和禁锢士人的思想。

思想界处于一种相当麻木、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中。

5、对外闭关自守。

清王朝采取的对外关系政策是“闭关”政策。

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外国人对本国进行海上侵略,但是从长远、从全局来看,这一政策,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抵制殖民侵略的积极作用,反而限制了中国自己,无异于作茧自缚,所以从根本上说这是一项消极的、落后的、错误的政策。

再说一下国外背景:与此同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英国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在当时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起因分析

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起因分析

第一次鸦片战争背景与起因分析1839年,英国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的发生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原因。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起因。

一、经济背景在19世纪初,中国封闭自守,向来只进口粗布、纺织品等商品,而不采购其他国家的工业品。

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工业品大量涌入市场。

英国工业技术日新月异,生产的工业产品能占领整个世界市场,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手工业受到严重冲击,国内手工业者损失惨重。

而国外的市场却面临着中国市场的难以进入,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了封闭的政策,不准进口外货。

这种局面让英国人十分恼火,他们始终想方设法打破这种封闭式贸易环境。

同时,英国也需要大量进口茶叶、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

为了取得这些商品,英国开始向中国出口毒品——鸦片,这一方式居然奇迹般地取得了巨大收益。

二、政治背景中国的清王朝自1644年建立以来,管理中国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士大夫阶层来进行的。

但是在19世纪30年代,清王朝显然已不再稳定。

诸如、官僚腐败、地方军阀割据、天灾人祸等问题,加上由于封闭式贸易引起的经济问题,中国已经无力应对议论江山震荡的国际形势了。

同时,太平天国、千人教等名义上反清的组织这时兴起,加深了清朝之间的不安和恐慌。

三、鸦片战争的起因英国政府于1839年向中国发出通牒,要求放开贸易封锁。

但是,由于清朝的滞涨政策,英国的请求受到了清朝官员的强烈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改变了策略,派遣军舰前往中国沿海,并占领福州、宁波、上海等地。

此时,英国开始向中国要求做四件事:1. 开放中国的贸易市场。

2. 为英国在华外交代表提供平等待遇。

3. 赔偿英国垃圾的贸易损失。

4. 放弃清朝对英国商人的规限。

清朝则毫不妥协,准备与英国达成妥协,只是不想以底线人势让步。

但英国不断给中国施压,最终导致英国向中国发起进一步的攻击。

最终,在1842年签署的《南京条约》下,中国重新对外开放,英国结束了其对鸦片的禁运,而中国则向英国支付1000万银元作为赔偿。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战前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战前的中国和世界

第一章鸦片战争第一节战前的中国和世界一、战前的中国1、经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基本的土地所有制,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是当时对立的两大阶级。

2、政治:嘉道年间,清王朝十分腐朽,首先表现出皇帝本人再也没有康熙乾隆身上的创业兼守成的雄才大业了。

3、军事:鸦片战争前,清王朝军队素质、战斗力大大下降,清王朝八旗军队与绿营军队都不把战争与军队训练当回事,视操练如儿戏。

4、文化: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大力提倡科举制度,以朱程理学之是为是,当时文化的现状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任意腐朽,了无生气,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首先是乾隆晚年北方,嘉庆十八年,天地会开始(打到皇宫),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迫,之前起义被镇压之后,一切恢复,明朝万历年间即有资本主义萌芽。

二、战前的世界(西方世界英法等少数发达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快,超过了中国,仅用了200年的时间。

政体:三次政治革命1、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秩序的诞生成为历史上资本主义在一个大国中对封建制度第一次重大的胜利,它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为英国建立世界工商业霸权的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

2、18世纪末,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以自身更彻底更深刻的革命行动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促使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民族运动和以人民群众反封建农奴制的斗争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3、1848年,全欧洲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革命浪潮席卷了法、德、意、奥等国家,在爱尔兰、波兰、比利时等国也起了强烈的反响。

三次政治革命程度越来越深,范围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三次革命的目标与任务一致:摧毁腐朽的封建关系,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型蒸汽机,1780年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1825年试航成功,发现了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社会面貌发生了改变,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使资产阶级了最后,封建主义下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制度推动了旧的社会制度。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影响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影响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下面是对鸦片战争的详细解析。

一、背景1. 国际背景: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等国家迅速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国因其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成为西方列强觊觎的对象。

2. 国内背景:清朝封建统治腐朽,政治腐败,军事衰弱,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导致科技和经济发展滞后。

二、战争经过1. 导火索:英国为了平衡贸易逆差,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社会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 战争爆发: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武力威胁清朝开放市场。

清朝由于军事装备和战术的落后,战争初期连战连败。

3. 南京条约:1842年,清朝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影响1. 领土割让:根据《南京条约》,清朝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启了中国领土割让的先例。

2. 五口通商:《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对外贸易,打破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

3. 关税自主权丧失:中国失去了关税自主权,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冲击了国内产业。

4. 社会变革: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等社会变革。

5. 思想启蒙: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考,促使他们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途径,为后来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提供了思想基础。

四、结论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和民族觉醒,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鸦片战争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鸦片战争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

鸦片战争及其历史背景和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发生在1840年至1842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发生之前,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而欧洲等国家则开始了一系列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

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等国家需要寻找新的市场,以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

而中国则成为了他们极力争夺的对象。

中国的上层社会依旧掌握着着重文化、经济、政治实权的儒学,它起到了维持封建秩序、支配下层和限制技术发展的作用。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的权利受到了限制,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进展实际上较为缓慢。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人口、工业、贸易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的发展。

在这样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外来侵略者的不断挑战。

二、事件过程鸦片战争始于1840年9月12日,在广州市附近的海口香港(现中国新界、香港岛、九龙),英国商船“皇家威廉”号在黄埔江被中国护卫船拦截,并被逼停。

此时,该商船上载有鸦片,英方指责中国阻拦了它们合法的商业贸易行为。

而就在这时,英方得到了增援,并向中国宣战,经过数个月的战斗,中国军队终于投降。

1842年8月29日,中国政府通过《南京条约》的形式,向英方割让广州、福州、厦门、上海、香港等五个口岸,赔偿鸦片赔款等屈辱性条款。

这场战争结束了不只是中国对鸦片的禁令的完整执行,也完成了近代中国在国力、文化等方面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三、影响鸦片战争有着深远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都可以被明显地体现出来。

首先,鸦片战争加快了中国封建王朝向近代社会的转变。

清朝的垮台和帝制的终结,都是鸦片战争中外力量侵略的结果。

从此之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经济的起步。

在此期间,中国不得不面对不同国家对中国领土与市场的严格控制,同时也不得不开始学习外部中心所使用的技术方法。

鸦片战争背景

鸦片战争背景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
1.国际(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海外市场
2.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对外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
英国 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 打开中国市场 封建落后 地大物博 闭关锁国
入超
向中国 扩张 正当贸易 出超
英 国 扭 转 逆 差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 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 虎 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 门 严重灾难 销 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财政 吏治腐败 烟 ——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节
第十课
鸦片战争
维多利亚(1819-1901)
维多利亚享有盛誉,不是因为她做 了什么,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 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那个 时代的表率 。
率普 土天 之之 滨下 莫莫 《非非 诗王王 经臣土 小 雅 》
爱 新 觉 罗 旻 宁 (
·
—— ·
——《英国通史》
1782-1850

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不断向海外 扩张。1759年英国占领孟加拉,扩大在印度的殖民势力。1819年, 侵占新加坡,控制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要道,侵略步伐加快,1824年 部分占领缅甸,1838年侵入阿富汗。这样,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 建立起来。中国已经成为它的下一个侵略目标。
危机 军备废弛
鸦片 走私
危害 身心Leabharlann 一.鸦片战争的背景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 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 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
1.国际(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打开海外市场 2.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社会问题严重,对外实行闭 关锁国政策 3.导火索:虎门销烟
思考题: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 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 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这种观点对 吗?为什么?

鸦片战争的背景

鸦片战争的背景

众所周知, 1840年的鸦片战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以后, 国土凋零, 支离破碎, 民不聊生, 哀怨沸腾。

那么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泱泱大国, 具有世界文明古国根基的华夏大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以下我们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分析。

首先是国内,即当时的清朝。

①社会经济以小农生产为主,发展缓慢。

鸦片战争前, 中国是清王朝统治下的独立的封建国家。

主要的生产关系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地租等形式剥削农民,土地高度集中,地租和各种苛捐杂税使得农民负担沉重;在社会经济地位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封建社会内部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发展缓慢,地域也仅仅限于江南地区,在当时社会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

②政治专制腐朽,军备废弛,武器落后。

清王朝实行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

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封建社会已处于衰落时期, 政治腐败, 军备废弛, 武器落后。

从《天朝的崩溃》里,我们可以看到,清朝还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比英军整整落后200余年。

鸟枪无法装刺,火炮铁质差,铸炮工艺落后,海防要塞的大炮, 因铸造时偷工减料,蜂眼很多, 施放时经常炸裂。

水师的战船很多是用薄板旧钉制成, “遇击即破”。

在清朝军队里, 尤其是八旗子弟, 贪污腐败, 奢靡享乐, 而军队装备陈旧, 操练不勤, 纪律败坏。

清政府每年耗费2000万两白银养着近百万军队,军费大半都被官员们侵吞克扣了。

出于政治军务需要,兵力分布分散,并且调兵速度缓慢。

这样的装备和军队如何能抵得上英国的火枪和大炮呢?③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当时皇室是最大的地主, 嘉庆年间共有皇庄1000 多处, 占全国土地的十分之一左右。

其他贵族、官僚也都乘势大量圈占土地。

如乾嘉年间有名的“奸贪权臣”和珅, 掠夺兼并农民土地达80多万亩。

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农民起义连绵不断。

清朝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清朝的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封闭与世界的交融,不仅对清朝朝廷造成了巨大的震动,也为中国的近代史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一、前期背景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的社会经济状况已经陷入了困境。

由于封建社会的体制以及内外因素的制约,清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

外国势力不断侵略,国民经济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而这些问题的加重,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二、导火索:鸦片贸易鸦片贸易成为了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19世纪初,英国通过从印度引进鸦片,并将其非法走私到中国,将中国推入了一场严重的贸易不平衡。

大量的鸦片进入中国市场,导致中国社会成瘾问题愈演愈烈。

此时,清朝政府采取了禁烟政策,但效果甚微。

三、英军进攻香港为了获得更多贸易利益,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武力侵略。

1840年,英军先后攻占了广州和香港,打开了中国南方的大门。

这一战略性的军事行动,加剧了鸦片战争的爆发。

四、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后期,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英法两国联军先后进攻了中国的沿海城市,并将清朝朝廷逼至崩溃的边缘。

清朝的军队、武器以及策略都无法与英法联军相抗衡。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的近代史正式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五、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法两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这些条约包括《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进行了严重的侵犯,并剥夺了中国的贸易权利。

这些条约无疑加深了外国势力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的割地赔款和长期受侵的局面。

六、鸦片战争的影响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打破了中国的封闭状态,开启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之门。

其次,它引起了对清朝政府的深思和质疑,促使了中国的政治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浪潮。

最后,鸦片战争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为后来的中国历史进程奠定了基础。

七、启示与反思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血的教训。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一瞥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一瞥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一瞥》感想鸦片战争深刻的改变了中国,将当时封建腐朽的清王朝统治的落后封闭的中国开始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对比战争前的中西方社会,可以发现一些历史发展的规律,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下面从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鸦片战争发生的历史必然性鸦片战争的发生固然有着偶然的或人为的原因,但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它的发生又是必然的。

1、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规律来说,满清政府已经到了统治的末期。

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鸦片战争,满清王朝统治已经历经220多年。

即便以1644年清军入关起算,也已近200年。

中国封建社会始于秦朝,终于清朝,自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912年,共计2133年。

这两千多年中,中国地域内能形成“主干”地位的朝代共10个,扣除三国等时期没有朝代的时间366年,平均一下,每个朝代时间是(2133-366)/10=176年。

以此来看,满清政权的统治接近尾声,鸦片战争是导致满清政权走向灭亡的外因之一。

和历史上其他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相比,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因。

和清朝其他农民起义如太平天国运动相比,前者是中华民族和欧洲外来民族的矛盾,后者是满汉民族矛盾。

2、从世界发展潮流来说,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即将走到尽头。

本来中国社会在明朝末期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在东林党等知识分子中得到启蒙。

这个时间点与西欧资产阶级发展基本同步,但这个进程被满清入关打断了。

满清延续的封建社会制度打断了历史进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封建帝制的顽固性,另一方面说明多延续了200多年的封建制度到鸦片战争前已经彻底落伍,其暴露的历史局限性到了必须结束的时候。

3、从资本主义的性质来看,发动鸦片战争是资产阶级贪婪的本性决定的。

19世纪中叶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内市场无法满足需求,资产阶级开始寻找新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市场,“掠夺是一切资产阶级的生存原则”,以英国为首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拓广阔的殖民地,对亚、非、拉、大洋等各洲人民进行剥削、掠夺和奴役、压迫。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
工业化的进程所需大量原料和市场(资本主义具有 开放性和扩张性),成为资产阶级对外掠夺的主要 原因。
英国凭借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商品和炮舰横行世 界,中国成了它的侵略目标,而且,此时英国已控 制印度,建立了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
附:清朝统治的衰落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又一项 主要原因。
[合作探究]:
中国禁烟运动 “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 会……
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 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 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得出结论:----《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
英国蓄意打开中国市场 ——根本原因
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拓商品市场 和掠夺生产资料。直接原因: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 禁烟运动。
一、 鸦片战争的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英国工业革命
1760年代—1840年代
国家 政 治
经济
军事 对外 政策
英国 君 主 立 宪 制 完成工业革 船 坚 殖民
资 本 主 义 国 命,发展资 炮 利 扩张

本主义经济
中国 腐朽的封 建专制统 治
自然经济占 统治地位, 财政困难
军备废驰 战术落后
闭关 锁国
英国最初是打算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 但是:中国顺差(出超)英国逆差(入超)
单位:千万元
10Βιβλιοθήκη 1818年1820年
英国输华总值
1827年
1831年
中国输英总值
•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倾销鸦片?为什么在正 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呢?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到虎门,下令将收缴的鸦片2万 余箱共计230多万斤全部当众销毁。这就是著名的“虎 门销烟”。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打击了 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坚强 决心。 这幅画图描绘的就是虎门销烟的情景。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割地
赔款
开埠
议定关税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中英《南京条约附件》: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便利了列强扩大侵略权益 为列强后来建立租界提 供了借口
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赁土地、房屋 和永久居住
我们有本土作战的先决条件, 又拥有百倍于英军的武装,为何 却败于远道而来的总兵力仅1万 人的英军?
虎 门 销 烟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 利,显示出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 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 限利益的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 大英帝国的奇耻大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 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蛮的国家!要狠狠 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要保护 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1830年
1835年
1838年

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鸦片战争的前十年,中国抽鸦片的人有1千2百万人之多。
英国第一任印度总 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宣 称:“鸦片不是生活必 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 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 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 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 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 国内消耗。”
英国资产阶级急于打开中国市场,销售货物。
英国最初是打算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 但是:
中国顺差(出超)英国逆差(入超)
单位:千万元
1
0
1818年
1820年
1827年 1831年
中国输英总值
英国输华总值
中英贸易
( 很难卖出去 ) (逐年激增)
呢绒、布匹 鸦片

鸦片战争1

鸦片战争1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对英法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1)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 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 势力勾结起来。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 建筑艺术的结晶,而且是世界 英国《泰晤士报》的随军记者写道: 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以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
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敲门:正常贸易 推门:走私鸦片
受中国自然经 虎门销烟 济的抵制,中 砸门:发动侵略战争 (导火线) 国处于出超地 位。
鸦 片 战 争 过 程
二、鸦片战争 1。过程 第一阶段(1840.6——1840.8) 广州——浙江定海 ——天津白河口— 和谈(琦善)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上海 增加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
宁波
便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福州 厦门 广州 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 西方国家的经济掠夺
3、失败原因: 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②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统治集团 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③根本原因:制度上的差距,腐朽没落的封 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时间 1853年 国名 中国 人口 3.6亿 棉纺织品消费量 比 例 0.75便士 人均934.5便士 1 1246
1853年 洪都拉斯 14600人
北京 天津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1、第一阶段 1856年—1858年
1856年 英军炮轰广州城 (爆发) 1857年 英法联军攻陷广州
定海
1858年 攻陷大沽,进逼天 津,签定《天津条约》
2、第二阶段
广州
(1859年—1860年)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绿 水 青 山 带 笑 颜
树 上 的 鸟 儿 成 双 对
„„
„„
„„
鸦片战争前夕的国内外形势
中国
思想
外交 天朝上国 闭关锁国
英国
自由民主平等 积极殖民扩张 完成了工业革命
政治 政治腐败危机四伏 先进资本主义制度
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
军事
外 国 特 产
洋布
洋纱
中国特产
洋布
瓷器
外 国 特 产
洋布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组成,占地 面积约5200亩,有150余景。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 ,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被西方人誉为“万园之园”。
叶赫那拉氏 满洲镶蓝旗,后抬入 镶黄旗 别名西太后 、老佛爷、 懿贵妃 1861年发动辛酉政变, 垂帘听政
我叫王顺,广西桂平人,皇历翻到了道光29年(1850 年),庄稼到了收获的季节,可是这段时间却迎来瓢泼大 雨,连续十几天了,看来这庄稼又要绝收了。 这两年旱灾、虫灾不断。日子越来越难,老婆以前还 能织布贴补家用,但这几年自从洋布出现,手织布卖不出 去了,就一直呆在家里,爷爷留下的9亩地,现在只剩下 不到2亩,还租种了张员外家10亩地,一家四口粮食不够 吃,都快揭不开锅了,政府最近还一直加税加租,该怎么 办呢? 这日子过不下去了,我和老婆商量,一起加入洪秀全 的“拜上帝会”,教徒们都比较穷,我们相互接济着过日 子,我们一直宣扬着要建立一个人间天国。
1. 从上图这组数据你可以发现什么问题?
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数量
国名 人口 4亿 棉纺织品消费量 人均 0.75便士 人均934.5便士 比 例
中国
1
1246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政治)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政治)

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说过:战争是 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那么,鸦片战争是林则 徐禁烟引起的吗? 不是的。 因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 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 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 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 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 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 起的,所以马克思说:英国用大炮 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 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 战争。
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1.缉拿烟贩。 2.命令外商交出鸦片,并写下保证书。 3.斥责义律的不法行为,下令停止中英 贸易,派兵封锁英国人居住的商馆。 4.虎门销烟。
这是中国禁烟运动 的伟大胜利。它显示了 中华民族反抗 外国侵 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 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 民族的英雄。
1840年6月,英国军舰40多艘驶 进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进行挑衅, 鸦片战争开始。
签订《南京条约》(1842年8月)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割地) 赔款2100万(赔款)
影响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 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口岸) 有利于外国资本的输出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 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协关税)
思考:
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封建主权国家
政治上:半殖民地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丧失了部分国家主权 保留了形式上的王朝政府 外国殖民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封建经济
经济上:半封建化
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 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同学们一定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 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野心勃勃 的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和大炮轰 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由 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 半殖民地及半封建的社会。

[转载]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转载]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转载]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1、背景国际背景:184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完成,[1]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也就是number one(英国的工业革命1760年就已经开始了),机器大生产代替来原来的手工生产,生产的效率大大提高。

(比如手工织一条围巾要1个星期,有了机器一天可能织70条700条)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卖出去赚钱,所以英国就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中国周围的印度、缅甸、孟加拉、新加坡等国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英国在东方的殖民体系已经建立。

中国有着13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4.1亿人口,是以上这些国家无法比拟的,所以当周围邻国成为英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同时中国成为英国所关注的对象。

国内背景:当时中国又是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经济方面:中国属于自然经济状态。

当时的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过着“牛郎织女”那样的生活,大家知道就是男耕女织,就是吃穿都是自己做的,不需要太多的交流也可以生活。

政治方面: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政治腐败到什么程度呢?大家看过和珅和纪晓岚的电视剧,官是可以买的。

虽然电视剧不是历史,但一些电视剧作为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

军备又废弛到什么程度呢?清军是骑射定天下,就是骑马射箭,不重视火器,就是火枪火炮之类的,认为老祖先能够打败明军是骑马射箭的功劳。

可定了天下之后,这些八旗子弟就没有祖先勤奋刻苦了,整天玩鸟、喝茶。

有一次乾隆皇帝检阅八旗部队,竟然出现“上马人堕马,射箭箭坠地”的局面。

而此时的英军却是久经沙场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军队。

再看对外交往方面:中国是闭关锁国,狂妄自大。

在乾隆八十大寿的时候,也就是1793年,英国派马嘎尔尼率使团以祝寿名义访华,中国认为是“贡使”来进贡了,马嘎尔尼据理力争,说我不是“贡使”,我是寻求平等贸易而来,那些大清官员感觉到匪夷所思。

而马嘎尔尼带来当时最先进的地球仪、望远镜、战舰模型、蒸汽机模型等等,中国人感觉一无用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鸦片战争前的国内及国际背景(一)[摘要]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其爆发前,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方面,存在着深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复杂的国内背景与国际背景,这些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终于拉开了纷繁复杂、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历史的序幕。

同时,这些问题的处理对于处理今日中国在有关方面的问题也起到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阶级矛盾民族危机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民族之一,曾以自己的勤奋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她却一直是在一种孤立、封闭与和谐的“亚西亚”的状态中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建立在东方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央集权主义的体制下遵循着一种富足而又少嫌宁静祥和的生活理念。

她虽也几度浮沉,历经沧桑,但她终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而在这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她又太过陶醉于自己的辉煌,执迷于“万世一系”、“为天下共主” 、“君临万国” 的美梦,而不能感觉她身边世界正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要了解中国是如何进入近代社会的,那么就要知道中国进入近代社会前的历史背景,即国内环境与国际背景。

这是我们确切定位近代中国的客观的基本条件。

首先我们分析国内的环境。

一、封建社会末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一方面,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通过农业和手工业的直接结合,节省了巨大的物力并曾经造就了当时世界上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另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贵族和皇室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农民则很少或完全没有土地,因此,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作为封建社会两大基本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种矛盾斗争之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根源,即土地的占有和使用。

作为统治阶级的地主阶级总是利用其掌握的经济或政治上的特权谋求对生产资料的最大占有,大搞土地兼并,从而使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贵族权贵手中,而广大的农民则更多的失去其赖以为生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2000多年。

土地兼并现象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明清两代,较之前朝,而是更加突出、更加严重、更加尖锐了。

正如乾隆十三年(1748年)湖南巡抚杨锡绞所说:“今日田之归于富户者,大约十之五、六,旧时有田之人,今俱为佃耕之户” 。

典型的有:清朝乾隆皇帝(1736~1795年)的宠臣和珅拥有土地八十多万亩;道光皇帝(1821~1850年)时的大臣琦善则有田二百五十六万亩,而拥有数百亩、数千亩的则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土地兼并必然导致两极分化,必然加速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再加上日益繁重的地租、猛于虎的赋税、徭役的压迫和高利贷的盘剥,使人民再也无法照旧生活下去。

诚如龚自珍所说:“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便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定盫文集》卷中《西域置行省议》)?由此必然带来手工业工人、城市下层群众和农民阶级以暴力的方式进行反抗。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白莲教、天地会等反对清王朝的民间秘密组织十分活跃,各地起义不断。

尤其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年的农民大起义,更是给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

虽然起义遭到残酷的镇压而失败,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仍然此伏彼起,持续不断。

从而一场浩浩荡荡的、规模更加宏大、波澜壮阔的农民革命犹如在弦之箭,势在必发,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冲击、瓦解着清王朝的统治。

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已是寿终正寝。

二、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虽有发展,但没有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对立形式,即指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个体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的小生产经济。

其进行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单位自身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

这种经济形式,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

它是由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决定的。

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表现在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模式逐步发生分解。

英国等首发资本主义国家最初企图采取“商品战术”来打开中国的大门。

因此向中国大量倾销其棉纺织品。

大量入销的洋纱洋布严重地冲击着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使紡与织、织与耕相分离。

手工棉纺织业开始走上没落道路。

正如郑观应说:“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布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油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

此其大者。

尚有小者,不胜枚举。

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制,故工致而价廉,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应《盛事危言》卷七,纺织,第20页)。

与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与衰落同时进行的是农业的商业性发展,它使自给自足的农业商品率大大提高,并促使各种农作物密切了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综上所述,洋货的大量入侵使大批以手工业为生的人破产,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封建残酷的剥削又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又加快了小农业的破产过程,这一切又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而这一切,反过来又有力的冲击着封建自然经济生产方式本身,加剧其解体。

伴随着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商品经济作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很早,它虽也曾有一定程度的兴起,如明清以来,江南一带,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作坊和工场。

但长期以来,商品经济却仅仅作为萌芽状态而存在,始终未能进一步发展,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究其原因有四:首先,商品经济作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它的发展必然要动摇和分解自然经济的基础,这是与小农经济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相抵触、相矛盾的。

因此,封建统治阶级为维护其经济基础必然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加以限制、排斥。

其次,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禁末业,止奇巧,而利农事”。

从战国时期商品和货币经济出现,抑商政策就开始了,到汉代随着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抑商政策也不断完善。

此后的统治者,都把“劝课农桑”视作“为政之本”,把商业视为末业,把商人视为下民,这就妨碍了商业的发展,维护了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不发达,自然经济就越稳固,封建统治延续的时间就越长。

再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商品贸易的国内和国外市场很不发达,自然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出现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进一步发展。

最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只是使中国成为他们的殖民地,以供其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因此他们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打击外国意识形态的渗透,同时加强国内的文化专制控制。

这里的西方意识形态主要是指西方天主耶稣教。

与耶稣教的斗争在康熙、雍正年间尤其激烈。

17世纪时,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大搞专制统治,极力谋求世界霸权。

不顾全欧洲的反对,对耶稣教会加以卵翼、支持,并派遣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教。

康熙三年,各省共有教堂43所,在华传教士35人;康熙四十年,各省天主教堂达104所,在华传教士113人。

这些名义上的传教士,除方济各、利马窦、南怀仁外,实则是法王进攻中国的先锋和爪牙,它企图在思想领域对清王朝进行分化、瓦解。

“大多数除了无知、野心勃勃和耽于声色之外就简直是一无所长。

”宗教信仰之争的背后,实际是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

他们的非法活动理应受到清王朝的抵制。

统治者要求外国传教士必须遵守中国的政令习俗。

对负隅顽抗的不法传教士,严惩不贷,康熙年间并禁止基督教流传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才撤销。

从而在这条防线上有效打击了欧洲资本主义势力的渗入。

同时,为加强和巩固其专制统治,在国内推行文化专制制度,禁锢人们的思想。

一方面,独尊程朱理学为官学,把人们的思想禁锢在纲常名教、忠君媚上的伦理中。

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对有反满思想和诋毁程朱的人士进行严厉镇压。

文化专制的淫威使人们唯恐文字贾祸而止于言谈。

使思想界形成“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窒息了人民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

沉默只会带来人民反抗的大爆发。

四、人口增长过快,引发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

晚清和近代中国社会史的最显著特点是人口的增长。

从十七世纪末到十八世纪末白莲教叛乱时为止这一长时期的国内和平阶段中,中国人口翻了一番多,从一亿五千万增加到了三亿多。

仅在1779年至1850年的时期内,人口就增长了65%,所以在19世纪中叶大叛乱爆发的前夕人口已达四亿三千万左右。

虽然说,自明代以来,有许多因素,如国内区域间的移民流动,新土地的开发,甜薯、玉蜀黍和花生等新食品的种植以及更多的人力投入生产,使得新增土地面积与人口的发展基本匹配,从而保证了食品的供应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

但这种耕作制度在18世纪末由于水利发展到了极点就使其投入与产出表现出了不协调。

这种人口增长过快所带来的压力是由中华帝国的社会和制度的特点决定的。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于农民生活的毁灭性影响。

过多的人口使得那些边远地区也呈饱和状态。

例如,富饶的四川盆地由于外来移民及难民,人满为患。

广西的几条河谷地带、湖南西部以及人口极端稠密的长江下游各省等地区围绕土地问题,竞争激烈,冲突严重,成了当时最具毁灭性的内战的战场。

留守本地的无地农民则不得不去当劳工,或兵勇,或吏役。

乾隆时期的长期和平,虽然生产和哺育了大量的人口,但并没有促使封建社会出现新的发展以养育那么多的人口。

传统体制内曾经的繁荣最终孕育了十九世纪最初几十年的危机。

另一方面,过多的人口压力对封建政治制度也同样造成严重的影响。

人员流动升迁的正常机制滞后于人口的增长这一事实决定了各级官吏激烈竞争以谋求升迁和保全官职是这一时期政治生活的典型特点。

隐藏其背后的则是有限能力的经济和政治制度与生产过剩的文化人之间的矛盾,即这种制度已经无法完全容纳他们并给予其相应的报酬以维持生计。

究其原因就在于无论是政府公职的法定数额,还是科举的名额,都没有按照人口的增长速度而相应地增长,实际上是绝对的减少了。

但社会又对这种优越的社会地位是如此的需求,因而就兴起了靠出售功名与官阶的捐监制度。

于是各级行政机构冗员充斥,机构膨胀,臃肿不堪,这实际上一方面加剧了对有限官职数量的压力,另一方面导致政府财政开支过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五、儒家思想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但同时制约了它的外向性发展。

封建思想是以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干,并与其他多种学说相融合而形成的思想。

这种思想体现我国人民不断追求创新和执著追求文明发展的行为。

它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反映的是一种小农经济的思想,符合封建社会维护长期稳定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