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战略管理十大流派简述与评价 (2)
战略管理“十大学派”简述与评价1998年,明茨伯格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企业战略研究方法论的十大学派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以及对前面九个学派进行组合的构造学派。
十大战略学派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但各执一词,难以统一起来。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些战略学派也曾盛极一时,成为主流。
20世纪70年代,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是主流:80年代到90年代初,定位学派是主流。
在达到声誉的顶峰之后,这些学派又逐渐走下坡路。
而除构造学派的后面六个学派从80年代以来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其可操作性低,仍无法成为主流。
这种“各领风骚若干年”的现象其实也不奇怪,它说明三点;(1)战略的形成很复杂,不是那么容易弄清楚;(2)人们对战略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到全局的过程,即使是现在,这个认识过程也还远远没有结束:(3)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发生了变化,这可能超出了战略学派的适用范围,因而某些学派可能会显得过时。
(1)设计学派设计学派是典型的深思熟虑型战略学派,认为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环境稳定,目标明确。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塞兹尼克、安德鲁斯和纽曼,认为制定战略就是确定其自身条件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匹配,基本模型是SWOT,即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以及所处环境的机会和威胁。
前提条件是:(I)战略形成是一个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思维过程;(II)首席执行官就是战略家:(III)战略制定与实施是两个分离的过程,战略家制定好一套完整的战略后交给其他人去执行;(IV)战略形成的模式应保持简单。
该学派没有明确的学科基础,但类似于建筑学。
比较机器隐喻的特征可以认为,设计学派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机器隐喻,战略家把组织当成机器,其战略思维具有机器隐喻的特征。
采用设计学派的组织往往是比较正规化的机构,这一点与机器隐喻也相吻合。
战略管理理论
stone
50、60年代,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上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竞争 的加剧。 到了70年代,国际上政治、经济又出现了动荡,企业生存和发展越来越艰难。 在这种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深切地感到,以前那种低价格必胜的原则必须 改变了,已经不适应新情况的发展了。要获得持续的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 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随着部分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成功(产品多样化,市 场多样化,投资区域多样化等),一些企业家认为应该走向多角化经营这样 的“战略之路”保护自己 。 到了80年代,“软化热”、“优势热”导致“战略热”降温,加之分析性战 略方法使一些企业陷入财务型经营,部分企业战略应用不当导致失败等原因, 战略管理理论一度受到冷落 。 到了90年代的时候,人们又开始反思战略管理理论,因为他们发现许多企业7 到8年就倒闭了,许多产业都成了短命产业。追其缘由,短命的根源在于缺乏 战略管理,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stone
stone
波特的五力模型
stone
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和价值链
stone
关键词:通用战略、战略集团、竞争分析、资产组合、经验曲线
主要观点:战略制定就是一个企业在产业中进行定位分析的过程,即
首先选择产业,然后在产业中谋求有了的竞争地位 战略:有计划的通用位臵(有利润和竞争力的)以及策略
战略形成的基本过程:分析、系统化、深思熟虑的
stone
2.计划学派: 1965年安索夫所著《公司战略》是计划学派最有影响力的著作。 计划学派主张,战略产生于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更加独立和系统的 正式计划过程,由计划人员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并仅对高层管理者负 责,战略应详细具体并细分为目标、预算、程序等实施计划。 这意味着计划人员实际上取代了高级管理人员成为战略进程中的主要 角色。 其中心特征是“正式化”, 即正式化的程序、正式化的训练、正式化 的分析
4P、4C、4R营销理论比较分析
4P、4C、4R营销理论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在营销领域中,4P、4C和4R营销理论是三种极具影响力的营销理念,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市场导向和战略思考方式。
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这三种营销理论,以揭示它们的核心差异和适用场景,为企业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我们将简要回顾4P、4C和4R营销理论的基本内容。
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是传统的营销组合理论,强调企业从自身角度出发,通过控制这四个要素来推动销售。
4C理论,即顾客(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则更加注重顾客的需求和感受,强调企业应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4R理论,即关联(Relevance)、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ship)和回报(Reward),则进一步强调了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互动和关系建立,提倡企业通过与顾客建立紧密的联系,实现长期的营销目标。
接下来,我们将从多个维度对这三种营销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包括它们的理论背景、核心理念、实施难度以及适用范围等方面。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种理论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市场环境和企业条件下,哪种理论更能发挥作用。
我们将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企业如何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这些营销理论,实现营销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为企业在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营销策略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旨在全面比较和分析4P、4C和4R营销理论,以期为企业提供有益的营销战略指导,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二、4P营销理论4P营销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是由美国营销学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的60年代提出,它被视为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
企业的三种战略思维
企业的三种战略思维2019-08-24战略思维的重要,本质因素在于,企业成长的环境⽇益变迁,竞争对⼿的不断博弈,规划所设定的⽬标、路径往往会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化,随着竞争对⼿的博弈⽽不断调整。
从军事“谋略”和理论演化⽽来的战略,⾃上世纪开始,⼀度成为管理学的新贵,也成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领域。
战略本⾝的概念和范畴由于研究者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统⼀的定义。
但是,企业的发展也⼀再说明,你可以没有战略规划,但是你⼀定要有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战略规划更重要“不谋全局者,不⾜谋⼀域;不谋⼀世者,不⾜谋⼀时。
”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在于从全局、系统和长期的⾓度,对企业发展经营进⾏⼀种定位和抉择。
企业战略的本质在于企业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的⼀种选择、⼀种定位和⼀种配称。
从现有战略研究的发展来看,企业的战略主要有顾客为本战略、资源为本战略和竞争为本战略三种⽅向。
企业的战略抉择主要依靠企业所处的⾏业的环境。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要素:第⼀个要素是市场环境,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是⼀个“天上掉下馅饼”的环境,市场不规范,但处处是黄⾦。
需要的是企业家的判断和冒险精神,看的是你有没有站对地⽅,看的是你有没有接馅饼的盘⼦;第⼆因素是竞争对⼿,如果没有强⼤的竞争对⼿,如果⼀次机会和机遇还没有被别⼈看到,企业也⾮常容易成功;第三个因素是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包含企业战略、⽂化、资源、团队、技术在内的综合实⼒⽐拼。
⽽市场的发展,竞争的⽇趋激烈,绝⼤部分企业都处于⼀⽚“红海”竞争当中,除⾮是国家管制的⾏业,在其它的任何⼀个⾏业,企业的对⼿都⾮常强⼤。
因此,⽆论顾客为本、竞争对⼿为本或者资源为本的⽬标都是⼀致:构建与众不同的⽐较优势。
从中国企业的战略实践来看,战略往往是⼀种鸡肋,战略成为鸡肋的原因,在于战略规划的僵化性、战略实施的可⾏性和战略控制的随意性。
⼀项战略规划的成功,不仅需要准确的定位和抉择,还需要坚定的执⾏和有效的控制,但是这⼀点,很多企业都难以做到。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剖析
Caweoin rc 嵋J 篮 山■ ■ h h dot 囡团圆疆阉 盔 iN Tng s 誓 —■ ne cls Pu嗣 o a d● e
企业 发展 战略管理 理论中心 , 哈 A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0 0 ) 5 0 0 摘 要 : 首先 从 企业 的性质 、 润 的来 源和 企 业成 长的 动 因三 个方 面对 竞 争住 势理 论 、 本文 利 资源基 础 理论 及 动 力 能 力理论 三种 企 业 战略 管理理论 进行 比较 分析, 以求在 深入理 解 三种 战略 管理 理论 的基础 上, 为我 国企业发 展提 供 一些 启示 。
关键词 : 战略 管理理 论 ; 比较 ; 业发展 企
不 同 ,拥 有优 势资 源 的企业 能 够获 取超 出平 资 源基础 理 论告 诉我 们企 业 的竞争位 势 均 水平 的收 益 ,因此产 生这 种租 金 的表 现结 是在 专有 资 源与 共公 资 源 的结 合后 ,由企 业 果 是效 益差异 。 能力 理论 则更 上升 了一 步 , 认 “ 质化 ” 异 的不 同产生 的 。而专 有资 源的不 易 为实 质 的市场 竞争 不是 价格 的竞 争而 是创 新 模仿 和高 效 在 这 一过 程 中具 有 关键 的作用 。 特别 是能 力创 新是 企业利 润 的真正 源泉 。 同 时 ,动 力能 力理 论 阐明 了企业 成长 的动 因 1 . 长 的动 因 3成 是类 似 于人 的主 观能 动反 映 。因为经 济是 不 企业 如何 成长 问题也 是 三种 理论 争论 的 断发 展 的 ,市 场环 境 随着经 济 的发展 时刻 发 焦点 。竞 争位 势理论 认 为对 租金 的不 断追 求 生着 变化 ,企业 必 须 主动地 不 断学 习以满 足 是企 业成 长 的动力 。它 强调企 业 必须 不断 地 市场 的需 要 。 只有 这样 , 企业才 能不 断地获得 增加 战略 性投 资来 维护 其垄 断地 位 ,同时 在 创新 佣金 。对 于我 国企业 来 说 , 加入 WT O后 垄断 利润 逐渐 趋 向零 的现实 下 ,企业 又不 得 面l 临着越 来越 激烈 的 市场竞 争 。在新 的形式 不选 择新 的发 展领域 , 行多元 经 营。 实 在资 源 下 , 了 获得持 久竞 争 优势 , 须通 过技术 为 就必 基础 理论 中 ,企 业成 长 的动 因被认 为 是企 业 创新 、 创新 。 制度 技术 创新 和制 度创新 是企业 本能 的一 种反 映 。 在企 业行 政管 理框架 下 , 生 在市 场竞 争 中主 观能 动性 的表现 ,通 过技术 成性 资源 在使 用过程 中与 企业 专有 资 源结合 创 新 、 制度 创新 , 才 可获 得更 多的 战略性 企业 产生 生产 性活 动 ,而 生产 性活 动 发挥作 用 的 资源 ,才能 更加 充分 地保 持 竞争力 对市 场环 过程 则推 动企业 经 营知识 的积 累 ,为 企业 造 境 的敏 感性 ,这 也 正是企 业 长久 发展 的主要 就更多的专有资源打下基础 ,从而获得更多 动力 。 的利 润 , 有 了 内在 成 长动力 。 企业 动力 能力理 23注重 树立 优 良的企 业文化 - 论 摆 脱 了 “ 源 ” 析 的定 势 , 为企 业 的成 资 分 认 通 过对 战 略管理 理 论 的 比较 分析 ,我们 长 动 因是 企 业 类 似 于“ ” 主观 能 动反 映 。 知 道企 业市 场竞 争力 在机 制上 主要 表现 为对 人 的 动 力 能力理 论 同样赞 成资 源基 础理 论 的企业 资源的整合 , 对要素的协调与组织。 对于我国 内生动 力观 , 因为经 济不 断进 化 , 能 的反 企业 来讲 , 方面 要侧 重 于组 织协调 、 的 但 本 一 整合 映 是远 远不 够的 ,外部 环境 的不 断变 化迫 使 技 术 与 方 法 ; 一 方 面要 侧 重 于 调适 、 衡 、 另 权 企业 必须 不 断地进 行能 力创新 。 因此 , 环境 的 整合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责、 利关系 , 权、 即要 压力 和企 业 的能 动学 习 ,使 企业 不断 获得 创 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 的很多资源之所 新租 金 , 这成 为企业 成长 的动力 。 以能够整合起来 , 一方面固然有组织规划、 战 2对 我 国企业 发展 的启示 略安排,但很重要的一条是拥有优良的企业 通 过对 三 种 理论 的 回顾 与 比较 分析 , 对 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资源的重要组成 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人手。它否定了竞争位 于我 国企 业 的发展 而言 , 以得 出几 点启示 : 部分 ,优 良的企业文化可以培育和增强员工 可 势理 论 中企业 同质 的观点 , 为 在具 有行 政 认 21企业发展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性 . 的忠诚度。成功的企业都理解一个规则: 企业 管理框架结构的企业中,外部购人的同质资 战略 管理 理论 的发展 过 程实 质上是 企 业 的发展战略要同员工的人生价值追求结合起 源进 入企 业参 与经 营活动 的过 程 中 ,由于附 管理 的战 略 性 与经 济性 相 互 争论 的过程 , 竞 来 。如 果 不能 把企业 追 求 的 目标 同员 工的 目 上 了企业 的专有 资源 , 异质 了 。因此 , 变得 生 争位 势理 论强 调 战略性 ,而 能力 理论 强调 经 标 整 合起来 ,就很 难实 现员 工 的忠诚 度 。反 产过 程 的投人 品从来不 可能 仅仅 是外 部 资源 济性 。对 于 企业 而 言 , 市场 竞 争其 实有 两类 : 之 , 员 工 与企业 二者 的追 求 目标越 一致 , 如果 本身 ,投入 品只可 能是 外部 购人 资源 和专 有 类 是 自然竞 争; 是 战略竞 争 。自然竞 争 企 业 在竞 争 中获胜 的机会 就越 高 。 一类 资源 的结 合体一 生产 性活动 。 是缓 慢 、 进 的过程 , 照“ 胜劣 汰 、 者 生 渐 按 优 适 参 考文 献 动力能力理论更加注重整合企业专有资 存 ” 的规律 进行 着 。 因此企业 只有 满足 经济 性 f]ee D ・ , i n G S u n :y a i 1 ee T J Ps o , h e A D n m c a 源的组织惯例与管理过程 。 除此之外 , 动力能 要求 , p bl e n t e y t a n g me tSr t- 才能在 自然竞争中获得永久发展; 而战 Ca a iiis a d Sr tg Ma a e n ,tae 力 学派 还认 为经济 是 不断进 化 的 ,所 以企 业 略竞争是指企业主动地集 中优势资源 、抢占 g aae et ora,97 1 , ) YM gm n Ju l19 ,8( . n n 7 能力 的创新更 加重 要 ,而这种 能力 的 创新 来 先机 、压缩 自然 竞争 时 间 ,迅 速改 变力 量对 【] u e , R c a P S h n e, a ad 2R m l t i r h d 1 c e dlD n n 自不断 地学 习 。 因此在动力 能力理 论 中 , 比 , 企业 因此战 略性 比重 大一些 。 自然竞 争是一 T e e D , t tgc 但 ec , J S aei Ma ae n ad c— r n me t n E o g 被 定义 为多边 形式 下 的产 物 ,是有 且 只有 一 切竞争的基础 , 也就是说只有“ 优等企业” 才 n mis Sr tgc o c , t e i Ma a e n J u n l 1 9 a n g me t o ra 1 9 6 个 指 挥 动 作 中 心 的具 有 广 泛 分 权 组 织 模 式 能长久生存下去 ,战略竞争应建立在 自然竞 V0 1 21 l1 的 ,并充满了各种各样行为和学习模式的集 争 的基 础之 上 。 因此 , 略管 理的 战略性 和经 【 郑 江 淮. 理 论 : 经济 学 的观 点述 评 战 3 ] 企业 演进 合体 。 济性都是企业战略的两个重要内容 ,但经济 【. 济评论 . 0 , ) J经 】 2 1( . 0 2 1 . 润的来 源 2利 性 应该更 是 基础 。 于我 国企业 , 分地 强调 【 R u egl李 东红 译 . 业 万 能: 向企 业 对 过 4 of de ] l 企 面 对 于企业利 润 的来源 ,三种 理论 也 是各 市场 占有 和竞 争位 势 ,各大 企业 竞相 挑起 价 能 力 的 理 论【 】 M. 大连 : 东北 财 经 大 学 出版社 , 持 己见 。竞争位 势理论 认 为只能 通过 战 略性 格 战 ,以图 以短期 的损 失获 得长 远垄 断优 势 1 81 9 . 投资, 如投 入新 产 品开 发( 品差 异 化 战 略) 的做 法 ,虽然 可 以按照 优胜 劣汰 的市 场 规律 产 、 扩大生产规模( 低成本战略)以此提高行业壁 淘 汰掉劣 势 企业 , 优势 企业 也会被 拖垮 。 , 但 我 垒 和打击 竞争者 , 获得垄 断利 润 。 从而 而资源 国彩 电行 业 过去 的状况 就是 一个 十分 恰 当的 基础 理论认 为 ,企业专 有资 源具 有特 定 的租 例子 。因此 ,企 业 战略 应兼 顾战 略性 与经 济 金性质, 是专有资源为企业带来价值。 由于资 性 , 以经济性为本。 源“ 异质化” 的不同 , 使得各企业 的获利程度 2 . 2企业要增强制度与技术创新能力
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
大卫·梯斯其人大卫·梯斯 (David J. Teece),美国经济学家、战略管理学家,是一位在技术创新与管理、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贡献的常青树。
战略管理肇始于强调一般管理的整合视角,其后演化至多元战略的研究;再从波特的战略定位与竞争优势,进阶到资源基础观的确立及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流传;而后又从动态能力视角再到最近时兴的商业模式,皇皇战略管理百年史上,梯斯至少在3个重要节点做过里程碑式的贡献,包括他早期在多元化战略的研究和最近对商业模式的探讨,尤其是他所开创的动态能力 (Dynamic Capability) 研究范式。
梯斯在其所涉猎的管理领域中的开创性贡献,成就了他在战略管李 平 杨政银 汪 潇 | 文李平: 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李达三讲席教授,美国C C L (C e n t r e f o r C r e a t i v e Leadership) 创新领导力中心大中华区研究总监)杨政银:宁波诺丁汉大学博士生汪潇: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新时代呼唤管理理论创新——大卫·梯斯与动态能力理论在新时代的中国和见证并参与中国复兴的全世界,迫切呼唤管理理论创新,迫切需要通过管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来提升整个社会组织管理的效益和水平。
深入剖析动态能力理论的构建历程,为我们构建本土原创管理理论提供了"最佳理论"的学习和借鉴范式。
59理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他诸多基础性学术贡献中,动态能力是截至目前他最突出、最重要的学术成就。
梯斯1948年出生于新西兰,在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 (1975)。
曾师从爱德华·曼斯菲尔德 (Edward Mansfield) 研究技术创新与管理,聚焦于企业研发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
上学期间,梯斯还受到奥利弗·威廉姆森 (Oliver Williamson) 关于交易费用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了解三大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并各举出一实例。.doc
利用实训室联网条件,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了解三大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并各举出一实例。
一、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就是指通过采用一系列针对本战略的具体措施在本行业中赢得总成本领先。
与采取其他战略的企业相比,尽管它在质量、服务以及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中的主题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的资源。
案例:成本领先战略,比较成功的是格兰仕微波炉格兰仕集团在微波炉及其他小家电产品市场上采取的是成本领先战略。
格兰仕的规模经济首先表现在生产规模上。
据分析,100万台是车间工厂微波炉生产的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1200万台,是全球第2位企业的两倍多。
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带来了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成为格兰仕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环节。
格兰仕规模每上一个台阶,价格就大幅下调。
当自己的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价以下。
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低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
除非对手能形成显著的品质技术差异,在某一较细小的利基市场获得微薄赢利,但同样的技术来源又连年亏损的对手又怎么搞出差异来?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企业的成本线以下,使对手缺乏追赶上其规模的机会。
格兰仕这样做目的是要构成行业壁垒,要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将散兵游勇的小企业淘汰出局。
格兰仕虽然利润极薄,但是凭借着价格构筑了自己的经营安全防线。
格兰仕的微波炉在市场上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其发展壮大的战略组合中的重要—环。
二、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是企业可以选择的第二种基本战略。
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在差异化战略指导下,企业力求就顾客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选择在本行业内许多顾客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特质,并为其选择一种独特的地位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它将因其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的报酬。
战略管理理论
70年代1.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提出了“结构追随战略”的论点.他认为,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满足市场需求,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随着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公认为:环境—战略—组织理论的第一位企业战略专家,由《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提出这一论点)2. 关于战略构造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两个相近的学派:“设计学派"和“计划学派".设计学派认为,首先,在制订战略的过程中要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环境所带来的机会与造成的威胁.其次,高层经理人应是战略制订的设计师,并且还必须督导战略的实施。
再者,战略构造模式应是简单而又非正式的,关键在于指导原则,优良的战略应该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
“设计学派”以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教授为代表。
计划学派主张,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订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负责;通过目标、项目和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等等。
计划学派以安索夫为杰出代表。
3.尽管这一时期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具体主张不尽相同,但从根本上说,其核心思想是一致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战略的出发点是适应环境。
环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2)企业的战略目标是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战略要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得足够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
(3)企业战略的实施要求组织结构变化及与之相适应。
经典的企业战略实质是一个组织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组织内部结构变化的过程。
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组织结构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80年代1。
20世纪80年代初,以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
2. 波特认为,企业战略的核心是获取竞争优势,而影响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所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产业的吸引力;二是企业在产业中的相对竞争地位.3. 竞争战略的选择应基于以下两点考虑:(1)选择有吸引力的、高潜在利润的产业.不同产业所具有的吸引力以及带来的持续盈利机会是不同的,企业选择一个朝阳产业,要比选择夕阳产业更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获利能力。
三种行政管理理论比较
三种行政管理理论比较行政管理理论是指在政府和公共组织中用于管理和组织事务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在行政管理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和模型被用来指导管理者进行组织和管理。
本文将比较三种不同的行政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人类关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缺点,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组织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来管理和组织事务,通过研究和分析来确定最有效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流程。
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效率是最重要的,它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规范化来实现。
这种理论注重工作的分工和分配,以及管理者对员工的约束和控制。
然而,科学管理理论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忽视了员工的个体需求和动机,以及忽视了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
人类关系理论认为,员工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产,组织应该关注员工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这个理论强调了员工的参与和协作,认为组织的成功依赖于员工的积极投入和合作。
人类关系理论重视员工的情感需求和满足,认为员工的情感和满意度对组织的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人类关系理论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忽视了效率和绩效,以及对组织内部的冲突和竞争关系的忽视。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行政管理理论,它致力于改革公共部门的管理和组织。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了市场化和企业化的原则,认为公共部门应该像企业一样进行管理。
这个理论还注重了效率和绩效的提高,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部门的效率和绩效。
然而,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过度强调了市场化和企业化,忽视了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和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科学管理理论、人类关系理论和新公共管理理论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缺点,它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有着不同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来指导组织的管理和组织。
同时,管理者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管理理论进行合理的整合和运用,以实现组织的综合性发展和管理。
波特三大竞争战略
波特三大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聚集化是管理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著名的三大竞争战略。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及其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竞争因素。
正在和必将改变以往的竞争格局,知识经济时代下的竞争需要对波特的三大战略进行新的解读。
专一化战略专一化战略专一化战略(Market focus/focus strategy),也称集中化战略、目标集中战略、目标聚集战略、目标聚集性战略专一化战略概述专一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顾客群、某产品线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地区市场。
正如差别化战略一样,专一化战略可以具有许多形式。
虽然低成本与差别化战略都是要在全产业围内实现其目标,专一化战略的整体却是围绕着很好地为某一特殊目标服务这一中心建立的,它所开发推行的每一项职能化方针都要考虑这一中心思想。
专一化战略的前提思想这一战略依靠的前提思想是:公司业务的专一化能够以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超过在较广阔范围内竞争的对手们。
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公司或者通过满足特殊对象的需要而实现了差别化,或者在为这一对象服务时实现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
这样的公司可以使其赢利的潜力超过产业的普遍水平。
这些优势保护公司抵御各种竞争力量的威胁。
但专一化战略常常意味着限制了可以获取的整体市场份额。
专一化战略必然地包含着利润率与销售额之间互以对方为代价的关系。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还对三种通用战略实施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一列举。
波特认为,三种战略是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的,因为徘徊其间的公司处于极其糟糕的战略地位。
这样的公司缺少市场占有率,缺少资本投资,从而削弱了“打低成本牌”的资本。
全产业范围的差别化的必要条件是放弃对低成本的努力。
而采用专一化战略,在更加有限的范围内建立起差别化或低成本优势,更会有同样的问题。
徘徊其间的公司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所以它必须做出一种根本性战略决策,向三种通用战略靠拢。
一旦公司处于徘徊状况,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往往要花费时间并经过一段持续的努力;而相继采用三个战略,波特认为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们要求的条件是不一致的。
企业战略绩效指标体系(BSC、EVA、KPI)的整合运用
企业战略绩效指标体系(BSC、EVA、KPI)的整合运用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充满了越来越多的变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难度越来越大。
成功的企业绩效评价,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重要条件。
因此,寻找和探索一套可行、有效而又具操作性的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战略绩效;经济增加值;指标整合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很多企业的评价体系仍未脱离单一的财务型指标体系。
目前,战略绩效评价体系主要有平衡计分卡(bsc)、经济增加值(eva)和关键绩效指标(kpi)三种体系模式。
一、三种战略绩效评价体系(bsc、eva、kpi)的理论简述和比较1.bsc的理论简述和优缺点bsc是现代企业绩效考评和战略管理体系的基石,由卡普兰和诺顿于1992年发表的《平衡记分卡:提高绩效的衡量方法》的文章,标志着该理论的诞生。
bsc作为一个综合评价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指标评价体系,其测评指标主要源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它在传统的财务指标基础上,增加了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三个重要的非财务性指标。
bsc的四方面指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是企业战略因果关系链中的一部分,并最终以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形式与财务结果相关联,通过四个指标之间的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来展现组织的战略轨迹。
bsc是基于企业战略的新型绩效评价体系,实现了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相结合,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并重,并成为短期成果和长远发展的桥梁。
但是,bsc包含四个维度的指标,会分散管理人员的精力和注意力,在指标创建和量化方面对企业信息传递和反馈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关键指标的提取难度很大,实施成本较高。
2.eva的理论简述和优缺点eva业绩评价系统是美国stern-stewart公司所提出的一种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是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是:一个企业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应被认为是为股东创造额外的价值。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
试评价战略管理理论各学派的优缺点战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大可用于国家,小可用于个人。
系统的战略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现代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目前战略管理理论已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孙子兵法》开篇说:“兵者,国之大事也”。
外国人翻译成“战略是国家大事”。
而战略的概念在用于企业后,便成为指导企业根据经营环境和自身实力确定经营目标、分配关键资源、组织各类活动的方针、政策和方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进行一个好的战略管理,不仅是企业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
战略管理理论的产生是企业经营环境变化的结果,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发展和演变。
战略思想10大流派是战略管理上十分着名的思想。
由明茨伯格、阿尔斯塔兰德和兰佩尔等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企业家学派、认识学派、学习学派、权势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及结构学派等十大流派。
但是只有把这几个学派整体来看,才是完全的理解战略管理。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10大学派的优缺点。
一、设计学派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战略管理是有控制、有意识的思想过程。
设计学派是一个精确定义的过程。
主张的是战略形成应当深思熟虑,严谨缜密,同时战略应该简明清晰,易于理解和执行。
代表人物:安得鲁斯(哈佛商学院教授)1971年《公司战略概论》主要观点:战略规划是有一个有意识控制的思想过程,战略的规划和控制由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
企业战略管理应当清晰,简明,易于理解和贯彻上佳的战略应具有创造性和灵活性,有充足的弹性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主要贡献:SWOT分析模型(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设计学派的优点:将战略当成概念化(conception)的过程,强有力的CEO在该学派论点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设计学派在可操作性强,或稳定性强(不确定性小)的条件下比较适用。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作者:仲凤章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5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知识,重点介绍并比较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根据科龙公司的事务战略进行了实例分析。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前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作用,我国的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但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影响,因此,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充分关注知识的变革作用。
二、关于战略管理如何决定一个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如何执行未达到该目标所制定的策略的制定以及实施的理论就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层次、分战略、战略的制定及其实施和控制。
战略管理的过程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其过程是动态的,重复循环的。
虽然,目前主流学术界对于战略管理的表述方式不同,但是他们表达的涵义却大致相同。
但是对于企业而言,战略层次主要包括公司战略、事务战略和职能战略。
三、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1.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在决定企业盈利性的因素中,起着很大作用的是市场结构,如何在五种竞争力量中确定合适的定位是一个企业取得优良也记得关键。
所以,如何在竞争中打败对手、如何在竞争中使得企业过的更大的竞争优势就成为这种战略思维所关注的主要焦点。
根据波特的竞争模型,企业战略的制定基本过程如下:首先就是利用五种竞争力量模型来分析行业的吸引力;其次利用识别、评价和选择合适所选定的行业竞争策略;最后。
企业应该严格执行所选定的战略。
通过规模经济、垂直整合和范围经济获得竞争优势是许多企业认为的方式,但是企业一旦实现规模化的经济,规模化所带来的低成本就可以成为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法宝,在此时此刻,企业应该吧如何增加市场份额成为其最主要的经营目标,应为高的市场份额代表的是更多的利益,我国广东格兰仕集团控制微波炉市场即是如此。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一、理论发展回顾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
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
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
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
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
论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论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引言战略管理是一个关于组织如何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来达到其目标的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里,许多理论和模型已被开发用于指导战略管理的决策和实践。
本文将重点比较和分析三种主要的战略管理理论,包括波特的竞争战略、哈姆尔和普拉哈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以及土耳其战略学派的宏观环境分析理论。
波特的竞争战略波特的竞争战略是由迈克尔·波特在他的著作《竞争优势》中提出的。
波特提出,企业应该通过实施不同的竞争战略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他将竞争战略分为三种:成本领先、差异化和专注。
成本领先战略追求以低成本提供产品或服务。
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并以低价格吸引客户。
差异化战略则通过提供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来吸引客户。
企业通过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特征来获得市场份额和溢价价值。
专注战略则将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在特定的市场领域或客户群体上,以满足其特定需求。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强调企业应通过选择适合其资源和能力的战略来实现竞争优势。
然而,一些评论家对波特的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其太过静态和二分法,并忽视了变革和创新的重要性。
哈姆尔和普拉哈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哈姆尔和普拉哈尔的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应通过发展和利用其独特的核心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
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特定领域或行业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拥有的独特能力。
该理论认为,企业应特别注重发展那些能够增强其与竞争对手之间差异化的能力。
核心竞争力理论提供了一种动态的战略思维方式,使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动态。
它强调企业应发展能够与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不断演变的能力,以保持竞争优势。
尽管核心竞争力理论在战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些争议。
有些批评者认为,该理论往往过分强调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并忽视了外部环境的影响。
土耳其战略学派的宏观环境分析理论土耳其战略学派的宏观环境分析理论是由土耳其战略学者开发的。
该理论强调企业应考虑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并在其战略决策中加以利用。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二)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二)3.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随着实物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企业与顾客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交易,而是转变成了一种关系,这样,维系顾客远比吸引顾客重要。
网络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企业都把顾客维系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因此,顾客在企业战略制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顾客是企业经营的中心,研究顾客需求和满足顾客需求是企业战略的出发点。
正如日本战略专家克尼奇・欧米所说:制定战略时把竞争纳入考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们不应该首先这样来考虑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仔细研究顾客的需要。
对欧米来说,战略始于顾客,顾客决定产品。
成功的战略要找到更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和欲望。
艾德里安・斯莱伍克兹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战略的本质就是向顾客提供价值。
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把顾客视为企业的一部分,它把顾客与企业存在的关系过程中给企业所带来的利润作为顾客价值的度量,亦作为企业盈利能力的度量,因此,发现/引导(甚至是创造)顾客需求、满足顾客需求、维系顾客关系便成为这种企业战略的重点。
企业根据顾客来调整企业的各种资源组合和经营行为,以便为顾客提供更多的价值。
惠普公司正在积极实现这一变革,把公司的组织结构从以产品线为中心改为以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为中心,它首创地设立了客户业务经理岗位,由客户业务经理向顾客提供服务。
客户业务经理的绩效不仅仅与销售收入挂钩,还与顾客的满意程度挂钩。
因此,他们能真正做到以顾客为中心来开展工作。
lOCalhoST4.三种战略思维的比较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这三种战略思维并没有优劣之分,仅仅反映了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企业制定企业战略时的战略思考方向,当然,企业更多的是综合运用这三种战略思维来制定自己的企业战略。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把企业所能掌握和利用的资源视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本质上讲,这是一种从企业出发的战略观点,由内而外来考虑企业战略的制定,因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企业所服务的顾客,决定了要满足的顾客需要。
管理学中的几种分析方法
管理学中的几种分析方法管理咨询中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简单的对比分析到抽象概括、推理总结;从数据分析到图标表现;从文字描述到模型分析。
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使论证更加严密,分析更加科学理性,结论和建议更加有指导意义。
本文介绍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六种,分别为:1、对比分析法:将A公司和B公司进行对比、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4、swot分析方法、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具体说来,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
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
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A和B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
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
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
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
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
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
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
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
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
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一、理论发展回顾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
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
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
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
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
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
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
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事实与这种理论推导相悖。
2.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局限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挖潜。
因此,以巴莱(Barney)、鲁梅尔特(Rumelt)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回应。
资源理论学派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
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资源差异来解释的,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
而且巴莱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只有战略性资源是有用的。
而战略性资源必备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
即从性质上讲战略性资源只能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
然而,像竞争位势理论一样,资源基础理论同样存在着必然的缺陷。
首先,过分强调企业内部而对企业外部重视不够,因而由此产生的企业战略不能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其次,对企业不完全模仿和不完全模仿资源的确定过于模糊,操作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这种战略资源也极容易被其它企业所模仿。
3. 动力能力理论的提出1997 年,提斯(T eece)为弥补资源基础理论的不足,提出了核心能力理论,即动力能力理论。
这套战略管理理论把企业的资源分为四个层次:(1)公共资源。
它是企业购买的生产要素和获得的知识;(2)专有资源。
如商业秘密、专利技术这些无形资产,它们属于战略性资源;(3)组织与管理能力。
它是指能让企业的生产要素与专有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无形资源。
提斯认为,正是企业的这种能力大幅度地降低了交易费用,而科斯交易成本理论中企业代替市场降低的交易费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
而且,这种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4)创新能力。
动力能力理论认为,针对当今高新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
动力能力理论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必须不断取得、整合、再确认内外部的行政组织技术、资源和功能性能力。
动力能力可以使企业在给定的路径依赖和市场位势条件下,不断地获得新竞争优势。
因此,战略分析的基本元素不再是笼统的“资源”,而是有利于形成和维持动力能力的组织过程、专有资源状况和获得这些资源的能力的路径。
组织过程从静态讲是整合和协调,反映一个企业重复某种任务的能力;从动态讲是学习和新资源或能力的开发;从转换的角度讲是重组资源,即根据环境的变化重新在企业内分配和使用内部和外部资源。
而企业的专有资源组成了企业能力的基础。
动力能力理论对企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它兼顾企业的内部和外部来考察企业战略问题,同时将一些新的资产———制度资产、市场资产也纳入到研究的范围,企业不但可以利用动力能力理论准确地制定发展战略、发挥与维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该理论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学习获取和使用外部能力(市场中及其它企业的公共资源和部分战略资源),从而更好地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
二、三种理论的比较分析为了全面理解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实质,我们从企业的性质、利润的来源和企业成长的动因三个方面对这三种理论进行比较分析。
1. 企业的性质这三种理论对企业性质的看法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竞争位势认为企业是同质的,而后两种理论则认为企业是异质的。
竞争位势理论将企业视为一部资源和产品的投入产出机器,只研究企业是怎样选择自己的投入,怎样决定自己的产出,即将企业看作“黑箱”,并是同质的。
至于企业为什么会存在,它的内部运行机制与市场运行机制有什么不同,则不加以研究。
而资源基础理论引入了芝加哥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思想强调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因此,这一学派的解释更多地是从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效率入手。
它否定了竞争位势理论中企业同质的观点,认为在具有行政管理框架结构的企业中,外部购入的同质资源进入企业参与经营活动的过程中,由于附上了企业的专有资源,变得异质了。
因此,生产过程的投入品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外部资源本身,投入品只可能是外部购入资源和专有资源的结合体———生产性活动。
动力能力理论更加注重整合企业专有资源的组织惯例与管理过程。
除此之外,动力能力学派还认为经济是不断进化的,所以企业能力的创新更加重要,而这种能力的创新来自不断地学习。
因此在动力能力理论中,企业被定义为多边形式下的产物,是有且只有一个指挥动作中心的具有广泛分权组织模式的,并充满了各种各样行为和学习模式的集合体。
2. 利润的来源对于企业利润的来源,三种理论也是各持己见。
竞争位势理论认为只能通过战略性投资,如投入新产品开发(产品差异化战略)、扩大生产规模(低成本战略),以此提高行业壁垒和打击竞争者,从而获得垄断利润。
而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专有资源具有特定的租金性质,是专有资源为企业带来价值。
由于资源“异质化”的不同,使得各企业的获利程度不同,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因此产生这种租金的表现结果是效益差异。
能力理论则更上升了一步,认为实质的市场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而是创新特别是能力创新是企业利润的真正源泉。
3. 成长的动因企业如何成长问题也是三种理论争论的焦点。
竞争位势理论认为对租金的不断追求是企业成长的动力。
它强调企业必须不断地增加战略性投资来维护其垄断地位,同时在垄断利润逐渐趋向零的现实下,企业又不得不选择新的发展领域,实行多元经营。
在资源基础理论中,企业成长的动因被认为是企业本能的一种反映。
在企业行政管理框架下,生成性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与企业专有资源结合产生生产性活动,而生产性活动发挥作用的过程则推动企业经营知识的积累,为企业造就更多的专有资源打下基础,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有了内在成长动力。
动力能力理论摆脱了“资源”分析的定势,认为企业的成长动因是企业类似于“人”的主观能动反映。
动力能力理论同样赞成资源基础理论的企业内生动力观,但因为经济不断进化,本能的反映是远远不够的,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能力创新。
因此,环境的压力和企业的能动学习,使企业不断获得创新租金,这成为企业成长的动力。
三、三种战略管理理论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启示通过对三种理论的回顾与比较分析,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可以得出几点启示:1. 企业发展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性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企业管理的战略性与经济性相互争论的过程,竞争位势理论强调战略性,而能力理论强调经济性。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竞争其实有两类:一类是自然竞争;一类是战略竞争。
自然竞争是缓慢、渐进的过程,按照“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规律进行着。
因此企业只有满足经济性要求,才能在自然竞争中获得永久发展;而战略竞争是指企业主动地集中优势资源、抢占先机、压缩自然竞争时间,迅速改变力量对比,因此战略性比重大一些。
但自然竞争是一切竞争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优等企业”才能长久生存下去,战略竞争应建立在自然竞争的基础之上。
因此,战略管理的战略性和经济性都是企业战略的两个重要内容,但经济性应该更是基础。
对于我国企业,过分地强调市场占有和竞争位势,各大企业竞相挑起价格战,以图以短期的损失获得长远垄断优势的做法,虽然可以按照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淘汰掉劣势企业,但优势企业也会被拖垮。
我国彩电行业过去的状况就是一个十分恰当的例子。
因此,企业战略应兼顾战略性与经济性,以经济性为本。
2. 企业要增强制度与技术创新能力资源基础理论告诉我们企业的竞争位势是在专有资源与共公资源的结合后,由企业“异质化”的不同产生的。
而专有资源的不易模仿和高效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的作用。
同时,动力能力理论阐明了企业成长的动因是类似于人的主观能动反映。
因为经济是不断发展的,市场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时刻发生着变化,企业必须主动地不断学习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不断地获得创新佣金。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加入WTO 后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新的形式下,为了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企业才可获得更多的战略性资源,才能更加充分地保持竞争力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这也正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主要动力。
3. 注重树立优良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