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展望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初2009级12班张昕如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日之交源远流长,大约从公元前600年开始,水稻种植、青铜器制造、炼铁、纺织、鞣革、造船技术陆续经由韩国从世界文明中心——中国传往日本。
若干世纪以来,日本一直是以一种求知若渴的学徒身份拜倒在文化宗师的膝下,怀有一种潜伏的自卑心态。
例如,公元5世纪日本引入中国汉字,并且原封不动地使用了四百年。
正是这种仰视强势大国不得不有的谦卑敬畏情绪长期以来酝酿成为一种强烈的出人头地欲望,并对其后的中日风云变幻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展开,7月27日,日本首相在议会发表演说,扬言要给中国一个教训,重建亚洲新秩序。
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日军在那一年的夏季攻打上海,与蒋介石的精锐部队交战,双方损失惨重,军民死亡人数约为25万。
几个月后,上海沦陷,同年11月,日军炮火紧逼杭州。
从此,中国被日本推着陷入了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中日两国人民的关系可以说是互相仇恨。
最近这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中日关系历史与展望
难面邃大 酬壁密江 蹈十群歌 海年科罢 亦图济掉 英破世头 雄壁穷东 。,。,
自1979年以来的30年中,日本政府对中国一贯地实施了经济援助,累计 约2248亿元人民币的开发贷款以及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和无偿援助。特殊的 历史原因以及复杂的民族情感,使这个规模巨大的援助行动并不为大多数中 国人所知。 日本政府开发援助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日本国民交纳的税金;援助范围包 括中国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开 发、环境保护、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等广泛领域,援助项目遍布中国所有的 省、自治区及直辖市。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对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发挥了重 要作用。 不管是对放弃战争赔款的善意感谢,还是中日贸易的客观需求,作为中 日经济关系改善的一个象征,日元贷款已经成为中日关系改善的一个象征, 为中国早期经济腾飞作出了重大贡献。
除日元贷款之外,在中日关系风风雨雨的30年间,日本通过派遣海外协 力队、年长志愿者等方式,为中国提供大批志愿者、专家,遍布中国的文 化、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曾经因历史问题水火不容的两国,因为援 助,在扶贫、传染病防治、水资源利用等领域搭起了交流的平台。 30年后,2007年日本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达到2630亿美元,中国也首次超过 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3月,日本最后一次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后,日本对华贷款即将结 束,不过日本的对华援助还将存在。
带3000童男女去日本的徐福
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 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 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 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各地 先后涌现出90多个纪念徐福的组织,直接或 间接地促进了日本各界对日本开国史的重新 审视,发出重新编撰开国史的呼声。在裕仁 天皇之弟三笠宫殿下的支持下,1977年卫挺 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 版,至今尚无人提出系统有据的反驳意见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
中日关系的历史反思与现代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200年以前。
公元前210年,暨秦始皇37年,徐福受秦始皇派遣,率童男童女各五百名,并百工、水手、弓箭手三千多人,从无棣东端的马谷山浩浩荡荡地入海,史学界有一种说法,徐福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开国神武天皇。
从此,中日交流不断。
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一七八四年),志贺岛的一位名叫甚兵卫的普通农民在不经意中,却发现了一枚价值连城的国宝——中国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当时倭国国王的“汉委奴国王”金印。
唐代,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到了元朝,蒙古人的铁蹄踏遍了欧亚大陆,建立起了史上最大的帝国。
自从唐代武宗灭佛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状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
于是忽必烈先后两次派大军东征,但都大败而归。
从这以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完全逆转过来,中国进入了对日屈辱史的时代。
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反观中国,还处在清帝国的统治之下。
于是,日本把侵略的目光投降了中国——它昔日的恩师与友人。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台湾与琉球被日本占为己有。
之后的侵华战争,中国的大半壁江山沦陷。
1937年,日本时隔40年后再次发动侵华战争,就是我们所说的“八年抗战”。
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百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两千多年的关系史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
200年间数次发动对外战争以及二战后迅速崛起均能很好地证明该民族的两个本性——侵略性与韧性。
2000多年来,日本国力一直落后于中国,因此无法改变与中国关系的从属地位,人民的生活问题尚得不到解决,何谈开疆辟土,对外侵略。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钓鱼岛
钓鱼岛
靖国神社
东海油气田问题
• 东海油气田之争 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 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 及稀有矿产资源。 • 中方提出共同开发的原则 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 应是「中间线」以东的区域,春晓等油气 田则是在没有争议的中方领海。
岸信介
尼克松
岸信介
• 1896年生,山口县人。1936年任伪满洲国 工业部部长。1940年回国后任商工省次官、 东条内阁商工相、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入 狱,1952年获释,当选众议员。1957年2 月就任首相。 岸信介上台后, 极力扶植右 翼势力,怂恿右翼分子的活动,使得一批右翼 团体应运而生。 岸内阁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1960 年6月19日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孟杰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
• • • • • 日本,中国的千年参照 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 中日间敏感问题 一旦台海冲突 日比美卷入力度大 中国的台海东海战略
• 中国与日本关系未来十年
参 照 一
•
明代以前作为参照物的日 本,可以说映衬了中国当时 在世界上的地位——只要国 家稳定,根本是没有什么对 手的。
东海石油 钻井平台
巡洋舰
教科书问题
•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原因 • 关于“九.一八”事变 • 关于卢沟桥事变 • 关于南京大屠杀 • 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关于日本的战争罪行
小鹰号航空母舰
安培晋三为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辩护语录
• 甲级战犯”是东京审判的结果,日本国内法律并 没有给这7名“甲级战犯”定罪(06年2月14日) • 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牌位没有问题(06年8月 31日,即安培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前一天) • 日本首相应该参拜靖国神社(近日安培个人网站)
(完整word版)浅谈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回顾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后, 两国政府为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进行了长时间的谈判, 直到1978年才由邓小平副总理和福田赳夫首相果断决策, 实现缔约, 并经两国最高立法机关批准, 成为正式法律文件。
该条约确认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是两国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基础,联合声明所表明的各项原则应予严格遵守”, 它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用和平手段解决一切争端”及“不谋求霸权”的原则。
《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对此后中日关系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规范意义。
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的1998年, 江泽民主席访问了日本。
在两国发表的《中日联合宣言》中明确指出: “在当前形势下, 两国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 不断巩固和发展中日友好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也将对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双方确认中日关系对两国均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并深刻认识到两国在和平与发展方面的作用与责任, 宣布面向21世纪,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但遗憾的是, 刚刚进入21世纪便由于日本领导人的变更而导致日本内外政策改变(以2002年的沈阳总领事馆事件为转折点) , 致使中日双边关系脱离了正常发展的轨道,两国政治关系陷于停滞甚至后退, “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难以实现。
此后, 自2006年10月中日两国就克服发展双边关系的政治障碍达成共识, 安倍晋三首相首开“破冰之旅”, 其后经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和同年12月福田康夫首相的“迎春之旅”, 中日关系终于改变了政治关系停滞的局面, 迎来了今天中日关系的新的发展机遇。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初二历史近代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近代中日关系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这一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变动和事件。
本文将回顾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并展望两国未来的发展。
一、近代中日关系的回顾1. 甲午战争:1894年至1895年,中国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的清朝王朝衰落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崛起。
日本以其现代化的军队和战略优势,迅速击败了当时的中国军队。
2.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在甲午战争后,日本开始利用中国的衰落,继续扩展其势力范围。
日本先后侵占了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的一些领土。
这些事件引起了中国国内的不满和抵抗。
3. 二战时期:在二战期间,日本实施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中国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之一。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长期的抗战。
这段时期,两国之间的关系极为紧张,充满了敌意和冲突。
4. 战后重建:二战结束后,日本战败,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并开始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成为亚洲地区最重要的邻国之一。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展望1. 双边经济合作:中国和日本经济实力强大,双方之间进行的经济合作对两国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中日两国应继续加强经济结合,共同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并扩大贸易和投资合作。
2. 人文交流:文化是促进国家之间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重要纽带。
中日两国应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学术、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互访和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友好感情。
3. 领土争端解决: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一些领土争端,如钓鱼岛问题。
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两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这些争端。
通过建立共同的合作机制,确保两国边界的和平与稳定。
4. 地区合作:中日两国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国家,应该加强在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等全球性挑战,维护地区和平与繁荣。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五、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关系 (二)坚决按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 (三)精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 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 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 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 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和工作情况
(一)始终坚持中日世代友好的大方向 (二)积极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三、发展中日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主 要问题
(一常"问题
(四)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四、中日撞船事件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关系
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展望未来的关系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1,鸦片战争至明治维新前,日本也遭受列强侵略,中日同病相怜。
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叩关,日本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他列强接踵而来。
2,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家也开始对外扩张。
1874年,进攻台湾,被击败。
1894年-1895年,甲午战争,击败清朝,获得列强地位,割占台湾、澎湖列岛,辽宁、福建成为其势力范围,获得2亿两白银赔款;1904-1905年,日俄为争夺中国东北,在东北和中朝沿海发生战争,清政府宣布中立,日本胜,大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3,辛亥革命爆发后,支持袁世凯对付南方革命势力。
后以支持袁称帝为条件,要求与中国签订全面控制渗透中国的二十一条,遭到全国人民反对,未遂;袁死后,支持皖系军阀段祺瑞与奉系军阀张作霖,后支持二者抵抗北伐。
将中国的藩属国朝鲜完全纳为殖民地。
1927年因与张作霖矛盾加剧,制造皇姑屯事件将其炸死,这将张学良推向了蒋介石一边,1928年,东北易帜,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
其后,日本在东北与张学良摩擦不断。
日本早已制定逐步侵占中国的计划,第一步就是占领东北。
1931年,制造918事件,吞并东北,次年,扶植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伪满洲国,1933年侵占热河,1935年策划华北五省自治,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从南北两个方向侵入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全民抗战,第二次国共合作;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抗战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
4,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针锋相对;日本当时政治军事外交各个方面均唯美国马首是瞻,在朝鲜战争期间又是美军的后勤基地,采取了与美国一样的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但本着着眼长远的考虑,中国领导人采取对日既斗争又争取的方针,不禁不要日本的战争赔款,还全部释放日本战犯,遣返遗落在华的日本移民;1960年代,日本官方和中国没有什么交往,但民间交流很多;1972年,基于拉拢中国对抗苏联及结束越南战争的考虑,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结束敌对,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国与很多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国家的关系的改善,包括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日本也开始向中国提供无息贷款,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得到全面发展,当然也存在政治冷经济热,官方冷民间热的局面,双方因历史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问题等,官方的关系始终处于冷淡、偶有对话的波浪状发展状态,但经济贸易文化方面的交流一直稳步发展,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近现代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学号: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甚至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一些制度、规章,亦被日本照搬、借用或参考、借鉴。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前言:近几年来,当中日两国经贸关系渐趋佳境之时,双边的政治关系却进一步滑向冷淡的深渊,期间的反差愈来愈大,几乎到了如不对政治关系进行改善,经济关系也难以为继的地步。
中日关系一直很微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相当多的中国人谈起日本就咬牙切齿,愤愤不平。
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当前中日关系,理性抒发爱国热情,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着虑的问题。
下面代表我个人了看法,发表我对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一、中日关系的回顾中日关系是我国对外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两国两千年交往的历史中,我们曾受到不堪回首的严重的欺凌与侮辱,但这同时,我认为我们应该看到,中日在冲突与就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和收益。
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快走上对外扩张、侵略的道路,1894年发动甲午战争、占领了台湾,日本侵略中国半个世纪,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
日本侵略军在侵华期间,凶恶、残暴地杀害了无数中国军民。
但是中国共产党一直把日本广大人民同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加以区别,并且采取了有巨大魄力和深远战略眼光的政策,对日军俘虏非但不杀,相反给予优待,对他们进行教育改造。
日本共产党在国内英勇地开展了反对日本侵华的斗争。
1940年日共中委野坂参三到延安,协助我党对在华日军俘虏进行思想教育。
不少经过教育的人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发挥了应有的积极作用。
1955年推动中日复交的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民间要求对华友好、开展贸易的呼声很高,日本成立了日中友协等一大批友好组织。
毛主席决定对日本采取“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的战略思想,周恩来总理提出“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方针,并亲自出面做了大量日本各界人士的工作。
这成为新中国对日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
1952年3月,日本帆足计等三位前国会议员不顾美国禁运和日本政府阻挠,绕道来到中国,双方签订了第一次中日民间贸易协定,金额3000万英镑,打开了中日交往的大门。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状分析在一段漫长而充满变革的历史时期中,中日关系的演变经历了种种波折与挑战。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就处于一个由独立的两个国家走向紧张、对抗、战争乃至改良、理解、友谊的漫长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封闭、排他性的想法和行为导致了很多冲突,但现在中日关系已经历一个新的变化,并继续在适应时代发生巨变的过程中再次转向。
本文尝试系统性地回顾过去和解读当前中日关系的态势,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的发展提供透视和思考。
一、历史回顾狭义上的中日关系年代,通常是从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Meiji Restoration)和清朝洋务运动(Self-Strengthening Movement)开始。
从这时开始,中日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交流和对比。
但日本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迅速发展,也开始让中日关系呈现出暴力和冲突。
从京都条约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中日之间的这些血色冲突导致了中日关系的长期沉寂,但也同时催生了中日两国之间在某些领域上的互相学习与借鉴,推动了两国文化、人才、经济等方面的交流。
20世纪初,中国开始经历一段多样而富有变革性的历史。
这也是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短暂的改良期。
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国共合作、抗日战争,这些动荡的时期为中日关系开辟了不少思想上和政治上的空间。
同时,经历了艰难的战争和摧残,中国也意识到日本国力的强大和对中国的战略威胁。
战后,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以平和友谊为基调的时代,两国开始加强了政治、文化、经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
但是,中国和日本的历史问题依旧摆在中日关系的前沿。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领土和主权权益进行过严重侵略。
因此,中日洲际结构的为基础特殊关系自然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迁移和历史剖析的进行,中日关系的历史难题也越来越多地涌现。
二、现状分析5年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一直处于波动、震荡的状态。
诸如因中国钓鱼岛和日本的主权争议,以及因“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而引爆的多事之澳,为中日关系带来了许多说情的分裂之感。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中国近现代史-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2015年11月25日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展望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和日本都地处亚洲东部;中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巨大,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
日本为中国之东邻,隔海相望,有史以来,日本即以吸取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生长的活力,从而使自己不断向前发展。
因而中日两国的交往关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代中日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事件开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
在中日关系史上,既有2000多年的中日两国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友好交往史,也有70年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付出沉重代价的不幸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日本独立,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成为两国正式开始平等交往的新起点。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日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蕴含着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的根源和两国关系巨大发展潜力的源泉漫长的中日关系史从古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划分为3个历史时期:一是在2000多年中占主流地位的中日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时期;二是近代日本侵华70年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三是20世纪50年代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和平行来时期。
(一)古代中日间的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古代的中国文明不仅仅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在近代西方文明兴起之前,也是世界上最先进且具有影响力的文明。
作为近邻,日本曾经不断接受中国文明的洗礼。
很早以前就有徐福东渡的古老传说,据考古发现,远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日两国已有交往的关系,这都说明中日两国人民交往历史的悠久。
在约2000年间,日本需将学习中国的政治与文化列为国家事业。
尤其隋、唐时代。
中日往来比较频繁,日本不断向中国派“遗隋使”“迢唐使”、学问僧等到中国学习,从中国吸收、引进了大量先进的科学、中日关系现在进入了两千多年交往史上从未有过的“强强”型关系,至少双方已经没有一方是“ 弱者”,这种状态与过去的历史纠葛相联系,很可能出现当双方遇到矛盾的场合谁也不肯示弱的局面,而且当任何一方的政府在双方交涉中采取外交上所必要的妥协时,往往会被部分民众视为“ 软弱”,从而承受巨大压力,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更增强了“民意”对政策的影响在这种压力面前,双方政府外交部门首当其冲,其权威性和灵活性受到严峻挑战。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
中日关系回顾与展望摘要:日本是中国的东邻,位于太平洋西岸,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
中日之间的交往有着悠久的历史,中日自古至今以至于透着密切的联系,自秦汉时期开始中日就开始进行交流发展,但是到了近现代以后中日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面对这样的矛盾变化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关键字:弧形岛国、、联系、交流、变化、解决.一、古代,中日友好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深受先进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日本的考古资料证实,秦汉时期,中国的水稻及其耕作方法,铁器、青铜器及其冶炼铸造技术等陆续传到日本,这是中日之间历史上最早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据中国文献记载,大致在公元前后(西汉末东汉初)中日交往逐渐发展起来。
《后汉书》载,公元57年日本曾遣使到中国通好,汉光武帝“赐以印绶”。
宋元明清时期,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往仍十分密切。
从北宋末年起,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相互往来日趋频繁,经济文化交流十分活跃。
从明末到清朝前期,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但中日之间的交往仍然十分频繁。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虽然其间也出现了元朝统治者的侵日和日本丰臣秀吉的侵朝等有损两国关系的事件发生,但毕竟时间不长,影响不大,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流。
二、近代,日本崛起加紧对华侵略近代,日本通过推翻幕府维新自强等手段在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并在政府的扶植下,很快产生垄断,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从而迅速崛起。
但日本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且国内市场狭小,资源贫乏,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却需要广阔的市场、资金和资源。
为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明治天皇政权,只有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
军部则是日本帝国主义对外发动战争的主要推动者。
1874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台湾的战争,迫使清王朝与之签订屈辱的《北京条约》,以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作为日军退出台湾的条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
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
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
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
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
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
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
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
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
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
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
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的历史及展望
一.中日关系大致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再到竞争对手三个阶段。
1.学生阶段
由于地缘政治的关系,日本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开始交流,据《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供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缓。
”而在唐朝,日本向中国学习更是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进行大化改新。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
645年,即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始改革。
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
但到了明朝,中日先后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特别是嘉靖二年发生在宁波酿成的拼杀事件——“争供之役”更是导致了中日正常的交流关系基本中断。
2.老师阶段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以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而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逃不了与西方列强直接冲突的命运。
1854年在美国的胁迫下,日本被迫签订了《神奈川条约》,也开始沦为殖民地的进程。
可是面对民族危机,中日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只有日本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成了中国人的导师。
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上层分子掀起了洋务运动,建立起了号称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而在日本,鸟羽、伏见之战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将洋务运动的湘淮武卫、北洋舰队击得粉碎,但却第一次彻底将中国人从上朝天国美梦中打醒。
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将目光转向日本,以日本为师,想要在日本身上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开始派遣第一批留日学生,开启了赴日留学之风。
这部留学史堪称是半本中国现代史:武有黄兴、蒋介石、白崇禧、何应钦等,文有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周氏兄弟等。
他们全是近代中国的风云人物。
3.对手阶段:由不死不休到竞争对手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袭来,日本经济受到重创,为了转嫁危机,以军部为首的军国主义势力抬头。
如果说31年关东军擅自行动制造九一八事变,还不足以将中日带到完全的对立面的话,那么37年的淞沪会战中日完全成为了不死不休的对手抑或说敌人。
45年抗战结束,战败的日本对美国马首是瞻,49年后完全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可是经济的往来、政治的互动仍然无法遮蔽双方为竞
争对手的事实。
经济上,日益崛起的中国经济体对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开始了越来越激烈的角逐,近年已经超过日本。
政治上,双方领导人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进行频繁的外交,其目的无异于争夺东亚秩序的主导权。
领土上,双方在钓鱼岛的争夺竞争差点已经擦枪走火。
军事上,双方频繁的军演不断刺激着地区敏感的局势。
二.中日关系的展望
1.双方不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乃至战争
从国际秩序方面来看,国际冲突的实质不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而是当时的国际秩序不能解决这一冲突。
当前主导东亚秩序的仍然是美国,由于美国的军事力量的威慑,中国在东海不敢轻举妄动。
同样也是由于美国的存在,日本的军事活动都在美国的节制下,没有美国的授意,日本也不敢擅自对华动手,毕竟现在的日本还承受不起美国的怒火。
对中国方面而言,首先,中国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保家卫国的人民子弟兵,注定了不会蓄意挑起事端。
其次,中国海军仍在由浅蓝向深蓝的转变的阶段,我们已经拥有了航母,但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的航母就是“海上浮动的铁棺材”或者累赘。
历史上,82年的马岛战争,阿根廷的“五月二十五号”航空母舰不仅不敢参战,还让大量的海基航空兵护卫它。
最后,中国几十年的沿海经济建设,已经经不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如果我们不攻上敌国领土,或许我们连赔偿都拿不到。
从日本方面来看,制约日本最大的因素还是美国。
美国控制了日本军事力量的核心。
日本的F2战机确实性能先进,可别忘了,它的发动机仍然是美国提供的。
日本引以为傲的金刚级驱逐舰,装备异常优异的宙斯盾系统,可是它的数据链仍然在美国手中。
一旦美国将数据链关闭,留给日本的只能是一堆废铁。
对美国方面而言,中日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对美国而言是一种极其艰难的抉择,不能简单的理解为美国坐山观虎斗。
二战结束后,美国是极其避免与核大国进行直接冲突。
即便是当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出现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依然将其克制了下去。
两个核大国之间的冲突,最糟糕的后果就是核战争的爆发,造成双方都无法承受的代价。
因此美国是尽量避免与中国的直接冲突。
但美国对其盟友日本无动于衷的话,必然让其他盟友心寒,美国苦心营造的集体安全体系有可能就此土崩瓦解。
2.双方斗争不断,合作仍是主流
中日不可能爆发大规模冲突并不意味着双方无斗争。
当前双方的斗争的焦点不外乎钓鱼岛与日本二战历史问题。
对中国而言,钓鱼岛问题不仅只在维护领土与主权完整本身,钓鱼
岛还是唯一能与琉球扯上关系的地方。
迈向深蓝的中国海军必须要突破第一岛链,而琉球这是第一岛链的关键点。
解决琉球问题,不仅能东出太平洋,还能从西南方向包抄日本。
所以,中国绝对不会放弃钓鱼岛,只是现在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解决而已。
对日本而言,钓鱼岛牵扯的是东海资源问题,以钓鱼岛为中心可以划一大片经济专属区,专属区下可是大量的可燃冰,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绝不会放弃视为生命的能源。
日本对二战历史的歪曲篡改,牵扯的不仅有中国,还有亚洲的另一些二战受害国。
一个连历史都没法正视的民族,怎么能让它的邻居放心?而对于日本,正视二战侵略历史,对国内的军国主义而言,是毁灭性的,军国主义将丧失其存在的土壤。
但在经全球化的今天,中日加强合作是一种趋势。
经济上,中日存在互补性,日本的高精尖科技与中国的劳动力是可以结合的。
中日分别是世界上第二大第三大的经济体,又隔海相望,加强彼此的贸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极其重要。
政治上,双方领导人都对彼此十分看重。
中国要和平的走向太平洋,需要日本最低限度的沉默,同样日本想入常,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
文化上,双方同属东亚文化圈,都受儒家思想、佛教的影响,双方在民族性上都有一定的共性。
同时中国目前在发展中所遇见的问题都能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这一方面而言,日本是中国的一面镜子,对当下的中国有借鉴意义。
中日同为东亚大国,尽管有数不清的历史恩怨,但步入21世纪,面对合作与发展的激荡,双方应摒弃前嫌,加强合作,寻找中日双方的利益交汇点,促使双方关系稳步发展,携手迎接未来的机遇,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