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受众——消费者选择【圣才出品】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经验如何看书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经验如何看书1、中传《传播实务》中的传媒经济学部分大纲原文写道:“主要考查考生对传媒经济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
”由此可见,题出得不会太难,还是基础题为主。
2、有同学死抠如喻国明这本书里的各种曲线图就有点舍本逐末,图表题、计算题即使会出也是十分基础的题目,考前集中熟悉一遍一般不会有多大问题。
3、喻国明的《传媒经济学教程》结构体系严整,学术含量较高,许多经济学词汇没有提前经过解释,相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本并不特别“基础”的教科书,需要细嚼慢咽。
4、卜彦芳的《传媒经济理论》建议使用2022版(红皮),这本书相对容易理解,层次分明,知识点全而不深,知识点框架适合作为最后背诵的总结时使用。
5、其他的参考书中,《理解传媒经济学》《凯程中传一本通》《媒介经济学》(霍斯金斯版)比较不错,周振铎老师的《传媒经济学》教程目测离考纲的风格和倾向太远,不能作为主要参考书目。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考研过程中,大家肯定会选择辅导班,关于报辅导班的问题我有几个特别的建议,如何选择合适的辅导班,是有方法的。
方法1:了解这个机构历年考上的情况,有没有视频版的经验谈,考上多少人。
这个得详细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大致判断出这个机构情况怎么样。
例如凯程,有大量的学员考入北大清华人大中财贸大北师大公安大学中传中戏北航北交大等院校,网站上有他们的视频经验介绍,随时可以查看,非常可信。
方法3:实地去考查,看看他们有没有正规的学校,有没有教学楼、食堂、宿舍、操场等设施。
据我去实地考察,凯程全部都有,非常正规。
方法4:和咨询老师详细沟通,看看是否专业。
通过这样的几个策略,就基本能够搞定了。
考研全程复习安排:(1)起步阶段(第一轮复习)首轮复习的目的是全面夯实基础。
英语、数学复习都具有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而专业课内容庞杂,因此它们的第一轮复习都安排在起步期。
政治复习可以暂缓,等新大纲出版后再进入首轮复习。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生产与成本【圣才出品】
第四章生产与成本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生产可能性边界1.生产可能性边界(1)在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企业能生产的产量可以有多种组合,所有这些组合用图形表示出来,则为生产可能性边界。
(2)随着生产技术的变化,生产可能性边界会移动。
每一次技术进步几乎都导致传媒产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促使传媒产业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传媒产品或服务。
2.短期与长期短期和长期时根据投入的变动情况相对区分的一对概念。
(1)短期是指厂房、设备等产能要求固定不变,只有劳动及原料等投入能够变动的一个时间区间。
(2)长期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包括厂房和设备)都发生变动,但生产的基本技术不变的一个时间区间。
二、短期生产与短期成本1.生产函数生产函数表示企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
生产函数受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制约,即增加一单位某生产要素所引起的产量增加随着该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
2.成本媒介的总成本分为两大类:固定成本、可变成本。
固定成本不能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可变成本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1)总可变成本,是指生产某一数量产品或服务的可变成本之和。
在短期生产中,总成本是指总可变成本与总固定成本之和。
(2)短期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量所对应的总可变成本的变动。
其表达公式如下:短期边际成本=可变成本的变动量/产量的变动量(3)平均总成本等于平均固定成本与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短期来看,平均固定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分摊到更多产品中,因而逐渐下降,平均可变成本则随着产量增加先降后升。
三、长期生产与长期成本1.生产者均衡在总成本给定的情况下,企业决定投入组合的一个基本判断依据是生产者花在每一生产要素上的最后一元钱得到相等的总产出的增量。
其表达公式如下:该公式中,MP L是要素L(L可以代表劳动)的边际产量,MP K是要素K(K可以代表资本)的边际产量,P L是要素L的价格,P K是要素K的价格。
2.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1)相关概念①有效规模,是指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部分 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 初识传媒经济学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 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传媒经济学的三种研究视角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一体传媒产品的性质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二元产品市场”概念的提出 传媒产业的重要经济特征“二元产品市场”在传媒产业中的表现广告支撑型 传媒产业两大商业模式 内容支撑型传媒商业模式的动态性传媒的影响力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影响力经济 传媒产业价值链 传媒生命周期与影响力【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圣才出品】
第十章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10.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数字化信息技术与媒介融合1.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1)信息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主要是以微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本次信息技术革命起源于20世纪30—70年代核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微电子技术的产生和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及其在各个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数字化是最近这一次信息技术革命最主要的特征。
数字化信息技术革命,也可以定义为用0和1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场综合性技术革命。
数字化信息技术将文字、图像、音乐、数据和其他信息,以0和1的形式储存、压缩与更正,通过光纤或无线频谱以光速传输,具有易交换、高容量、高稳定和高清晰等特点。
(2)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①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催生了独立的信息产业,而且具有极大的外部性,以信息技术为中心,引发了现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形成了新兴技术群。
②信息技术的数字革命改变了过去以原子为主的世界,代表着一种新的信息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用数字技术取代了以模拟技术存取、加工、传输信息的方式,带来了信息处理、生产消费和日常生活的革命性变化。
③信息技术革命使各行业之间达到一定程度的“融合”,尤其是计算机业、通信业和信息内容产业的聚合,带动了服务业以及整体经济的稳定增长。
信息技术革命通过世界各国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国际互联网,使距离很远的不同专业生产空间的联系更为紧密,推动了全球化进程,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3)新经济新经济,有些情况下,新经济又称信息经济、数字经济、网络经济、知识经济,是指以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为基础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具有以下特征:①以IT技术为基础;②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并改变经济结构;③边际报酬递增;④高利润与高风险性并存;⑤全球经济一体化。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十二章传 媒投融资
04
第十三章传 媒并购
06
第十五章中 国传媒业三 十年:发展 逻辑与现实 走势
05
第十四章传 媒无形资本 运营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14.1复习笔记 14.2课后习题及详解
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2013 年传媒经济管理综合
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2013 年传媒经济管理综合
试题及详解
中国传媒大学2010 年传媒经济管理综合 试题
中国传媒大学2010 年传媒经济管理综合 试题及详解
作者介绍
这是《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 介绍。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 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详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程
教材
中国传媒
知识
经济
名校
详解
笔记
经济学
传媒 习题
产业
经济学
笔记
经济学
复习
大学年
传媒
名校
内容摘要
目录分析
第二章影响力经 济——关于传媒产 业本质的经济学解
读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 济学
第三章受众——消 费者选择
01
第四章生产 与成本
02
第五章需求 与供给
03
第六章广告
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参考书目 重难点 观点分析 题型 习题解析
2016中国人民大学新传专业参考书目、重难点、观点分析、题型、习题解析书单太长了,这里说一下特别重要的几本书:?《新闻理论十讲》陈力丹《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解析中国传播学》(陈力丹的,每年一本,16考就看15和14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传播学纲要》陈力丹?《新闻编辑学》蔡雯《新闻写作精要》高刚?《新闻评论教程》马少华《广告学教程》倪宁【重要贴士】?1、全程做好计划:楼主的考研复习计划已经记满了一个小本,分为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等,每天做完就在计划本上划掉,看着一整天的计划全部完成会有说不出来的满足。
说下计划的重要性,首先它会保证你的复习进度,不会落下什么。
另外,最重要的是它会调整你的心态,尤其是考前一个月大家心态较浮躁,会出现没信心或学不进去的时候,楼主就是开始没信心能考上,复读一年的心都有了,后来每每看到计划本就有了一分踏实,心想这么多努力都做了,结果总不会太次,这份踏实一直延续到考场。
?2、学会放弃:当你决定考研的那一刻,就请你放弃出去逛街、看电影、唱K等想法,女孩子也就不要化妆啦,反正每天泡在图书馆里身边都是同样灰头土脸的考研狗们。
还有,该翘的课也赶紧翘吧,跟老师打好招呼,奖学金什么的也别想了,什么志愿者啊实习的机会啊就眼睁睁地放过吧,等你考上了这些全都是浮云!一心考研,别无他想。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一、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拉扎斯菲尔德,1940年,美国总统选举年,考察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举结果的影响。
在伊里县进行,又称“伊里调查”。
IPP指数分析。
IPP指数: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种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中国传媒业三十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1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的素描(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l981年前后新闻界关于新闻语言多样化问题的提出,实质上标志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开始从过去较为单一的“政治教科书”的功能和角色扮演中走了出来,开始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向着履行多种功能、扮演多种角色的方向转型。
(2)“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l991年前后兴起于报刊界“周末版”大潮兴起,标志报纸和刊物一改过去在传播内容的取舍上强调“我想让你知道什么”和“你应该知道什么”的传播者本位的做法,开始突出和强调“读者喜欢什么”、“读者想知道什么”。
(3)“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l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开播,从这时起,新闻的“社会守望”功能第一次被实际地上升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人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l997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批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标志着官方对于媒介产业发展逻辑的某种认可,一大批传媒集团纷纷问世,中国传媒产业就此进入蓬勃发展的高速成长期。
(5)“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200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开播,开始了超越“新闻、旧闻、不闻”的传播规制的艰难启程,新闻业更加重视新闻的时效性和信息的公开透明。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数字化技术所引发的传播领域的革命的本质就是传播主体泛众化时代的到来。
借助网络和数字技术,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和或小众或大众的社会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见闻与表达。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其他传媒)【圣才出品】
第十章 其他传媒1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语言传媒1.语言传媒的含义(1)语言传媒的含义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2)语言传媒的使用形式语言这种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在其使用过程中有三种形式:①单纯的口语交际方式a .一般情况下,这种口语交际方式多表现在两人之间的直接面谈,或者是少数人之间的座谈。
这种面对面的直接交际方式,既适用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无其他交际工具 语言传媒的含义 语言传媒 语言传媒的作用 语言传媒的发展物体传媒及其特点物体传媒 物体传媒使用的条件 人物传媒及其特点 人物传媒 正确使用人物传媒 事件传媒及其特点 事件传媒加强对事件传媒的研究和利用组织传媒及其特点 组织传媒深化对组织传媒的研究其他传媒可借用的社会环境,又适用于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交际工具多而现代化的社会环境。
b.口语交际方式并非只适用于狭小的范围,有时需要更多受众和更大范围知晓的信息也可以采用这种口语交际方式。
但这种交际方式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面对面的直接交谈,而是借助电子传媒实现交际的目的。
②书面语言的交际方式这是一种借助于文字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是语言交际工具和文字相结合的产物。
这种人际交往工具在印刷术没有产生以前,多采用书写的形式。
由于这种语言传媒用书写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人们把它称之为书写传媒。
当印刷术发明以后,这种语言传媒往往用印刷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人们又把它称之为印刷传媒。
③图画语言的交际方式这是一种借助图画来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人际交往工具,是语言交际工具和图画相结合的产物。
据考证,文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文字来自于图画。
从这个意义上讲,图画语言传媒同文字语言传媒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的差异。
(3)语言传媒之于人类的意义语言传媒是人类传播活动中继非语言传媒之后的一种最古老的传媒,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语言传媒还在起作用,是人类传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种传媒。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传媒投融资【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传媒投融资12.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资本与资本运营1.资本资本一词通常被用来表示一般的资本品,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资本的含义包括以下三个层次:(1)资本可用价值形式表示,如果某项财产不能用价值衡量,那么就不可能成为资本。
(2)资本能带来未来收益。
(3)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
2.资本运营(1)资本运营的定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遵循资本的运动规律,把可支配的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2)资本运营理念的创新①与传统生产运营以产品导向为中心的运作机制不同,资本运营是以资本导向为重心的企业运作机制,主要目标是实现资本最大限度的增值。
②资本运营是一种开放式经营,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本,以较少的资本调动支配更多的社会资本。
企业不仅关注内部自有资源,还利用一切融资手段、信用手段扩大利用资本的份额,使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结合起来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最大的价值增值。
③资本运营注重资本的流动性和资本形态的多样性,要求加速资本的流通过程,避免资金、产品、半成品的积压。
④资本运营是一种结构优化式经营,包括对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如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人才结构的优化,实业资本、金融资本和产权资本等资本形态结构的优化,存量资本和增量资本结构的优化,资本运营过程的优化等。
⑤资本运营是以人为本的运营,把人力资本的运营看作资本增值的主要手段。
3.资本运营的内容(1)从资本运动过程划分包括:资本的组织、投入、营运、产出和分配的各环节和方面。
(2)从资本运动状态划分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增量资本运营。
(3)从形式和内容划分包括:实业资本运营、金融资本运营、产权资本运营、无形资本运营。
二、传媒资本与传媒资本运营1.传媒资本(1)传媒资本的业态特点①传媒产业链相对复杂,尤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已经从过去的价值链运作慢慢演变成为各种软硬件彼此支撑的产业价值系统,运营环节多,彼此关联程度高。
喻国民传媒经济学笔记
喻国民传媒经济学笔记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即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啊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中国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前,徐宝璜的《新闻学》、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等著作中,对报纸的印刷、销售、发行、广告等已有了一些扼要性的论述。
30年代,在民营报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有人集中开展了报业经营管理研究,如刘觉民的《报业管理概论》等。
新中国成立之后,传媒的经营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过关于“报纸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宣传工具,一重是商品”的观点,以及办报需要根据读者需要的“读者需要论”,但是并为成为主流观点。
1978年改革开放揭开了中新网事业和传媒产业发展的新的一幕。
从8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渐渐摆脱了传播学研究的惯性思维,实现了四次比较大的突破。
(1)第一次突破,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引入新网领域的研究,并且引发了人们对商品性的思考。
(2)第二次突破,是将产业的概念系统应用到传媒领域,传媒产业化的提法日益成为共识。
(3)第三次突破,是对传媒经济本质和特殊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4)第四次突破,是尝试将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完整地引入传媒产业领域。
3.稀缺,指的是人类的需要总是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任何个人和社会面临的核心经济问题是稀缺问题。
在传媒经济运行过程中,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的研究中的,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4.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指的是稍微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某种活动的成本和收益。
5.机会成本,即一种商品的生产或消费中的其他方面的牺牲。
通常指其他各种牺牲中最大的牺牲。
6.公共产品,即同时满足了收益时的非排他性和消费时的非竞争性两个特点的物品和服务。
7.传媒影响力,“就是它作为咨询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术语自己的那种渠道的‘烙印’”。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传媒并购【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传媒并购13.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并购的概念与方式1.传媒并购的概念传媒并购,是指传媒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
公司并购是一种通过转移公司所有权或控制权的方式实现资本扩张和业务发展的手段。
2.传媒并购的动因由于传媒产品天然具有高原创成本、低边际传播成本的特点,并存在网络外部性效应,尤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做大方能做强几乎成为一种共识。
通过并购带来资源共享,最大化发挥协同效应,是传媒并购最重要的动因。
3.传媒并购的方式(1)按付费标准分,可分为现金收购和股票收购。
①现金收购现金收购是指一家传媒企业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现金以购买另一家传媒企业的全部或主要资产,从而在事实上取得该传媒企业控制权的行为。
②股票收购股票收购是指一家传媒企业通过一定方式收购另一家传媒公司的股票,当其获取的股票数量达到一定比例后,取得该公司控制权的一种交易行为。
收购对象一般是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
(2)按是否利用目标企业自身资产情况作为并购资金来划分,可以分为杠杆收购和非杠杆收购。
①杠杆收购杠杆收购是指通过增加传媒并购方企业的财务杠杆去完成并购交易的一种并购方式。
这种并购方式的实质是传媒并购企业主要以借债方式购买被收购企业的产权,继而以被收购企业的资产或现金流来偿还债务的并购方式。
②非杠杆收购非杠杆收购是指收购公司不使用目标公司的自有资金、资产及营运所得来支付或担保支付并购金的收购行为。
但这并不意味着收购企业有足够的自有资金而无需融资、借贷就可以达到并购目的。
(3)按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行业特征划分,可以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及混合并购。
①横向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媒体通过兼并、收购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而获得市场份额上的扩张。
其目的在于消除竞争、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买方公司的垄断实力或形成规模效应。
②纵向并购纵向并购是指公司通过兼并、收购,将经营领域向传媒价值链上游和下游延伸。
但纵向并购中存在的风险不可小觑。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竞争与垄断【圣才出品】
第八章竞争与垄断8.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SCP分析框架与市场结构1.SCP分析框架(1)产业的定义一个产业是向一群共同的购买者提供替代性产品与服务的一组厂商的集合。
(2)SCP框架的产生20世纪30-50年代,以贝恩和梅森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范式,即SCP框架,来作为考察各种产业门类的基础。
(3)SCP框架模型SCP框架在市场结构(structure)、行为(conduct)、以及绩效(performance)三个因素之间构造了因果关系模型。
它的基本含义是:市场结构决定厂商的行为,后者又决定产业绩效。
该模型的诸元素如图8-1所示。
图8-1产业组织SCP框架①市场结构决定了市场的集中度、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和进入障碍。
②厂商行为是指企业的行为。
包括定价、生产、广告、投资、研发、法律事务以及协作战略。
③绩效的维度是配置效率、生产效率、技术进步、公平、文化目标和观点的多元化。
(4)如何对厂商进行分类交叉弹性(cross elasticity)概念可以用于测量替代性的程度。
较高的正的交叉弹性表示相近的替代性,应该被归为同一产业,较低的交叉弹性表明替代性差,最好看作是不同产业中的厂商。
2.市场结构(1)市场结构的特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市场上,不同的竞争与垄断的程度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按照竞争减弱的次序,可以划分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四种市场结构。
各种市场结构的特征见表8-1。
表8-1市场结构的特征①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性厂商生产同质化产品(又称同种产品),存在一个由市场供求力量确定的行业价格,这一价格是个体所难以左右的。
②垄断竞争。
在垄断竞争条件下,每个厂商都因产品差异化而享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因而能够设置各自的价格。
同时由于存在许多相近的替代品,这对垄断竞争者能够实施的价格策略也起到限制作用。
③寡头垄断指的是几个通常生产差异化产品的大厂商主导一个产业。
进入壁垒使长期和短期实现经济利润成为可能。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八章 传媒市场经营与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八章 传媒市场经营与管理1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市场的兴起和发展1.传媒市场及其特点(1)市场和传媒市场①市场市场是一种物品的买主和卖主的互相作用,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
它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a .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b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市场的概念在“买主和卖主的互相作用”下不断变化:由于物品或资源相对于买主欲望的稀缺,市场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市场结构中的各要素也相应发生变化。
②传媒市场 传媒市场及其特点传媒市场的兴起和发展 传媒市场兴起和发展的条件 传媒产品(或服务)市场 传媒市场结构 传媒生产者市场 传媒消费者市场 传媒市场调查 传媒市场预测与决策 传媒市场预测 传媒市场决策传媒市场经营与管理a.含义传媒市场是指传媒产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传媒产品的商品性逐步被人们认知的产物。
b.改革第一,传媒市场结构中的各要素将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重新定位,作为市场主体的传媒将逐渐理顺各种关系,产权明晰,责权分明,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第二,政府也将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制定相关政策进一步开放传媒市场,建立更有效的市场机制,提供更宽松的经营环境,保障传媒市场的有序发展。
(2)传媒市场的特点①传媒市场具有独特的二元结构与其他市场相比较,传媒市场具有独特的二元结构,即传媒只创造一种商品,却可以存两个市场进行销售(见图l8-1)。
a.内容产品市场生产的产品经过包装后,成为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市场上流通的产品。
这些内容产品以有偿或者无偿的形式销售给消费者,引起他们的关注,并以此换取他们的时间资源、注意力资源。
b.传媒市场的另一个市场是广告市场。
广告商通过购买传媒的空间资源或者时间资源,得到消费者的注意力,如果广告对受众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就会形成影响力经济。
传媒经济学课堂笔记
第一章传媒经济学概论第一节概念、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一、概念1、含义: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2、研究对象: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3、学科:传媒经济学是把经济学的研究与传媒产业的研究有机结合的一门学问,从理论意义上讲,传媒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用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视角(1)研究传媒的视野,如,传播学、新闻学的,社会学的,符号学的,经济学的(2)从经济的角度去切入,有四种研究视角1.微观经济学视角2.产业经济学3.管理经济学视角4.政治经济学视角(3)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perspective)、参照系(reference)或基准点(benchmark)、分析工具(analytical tools)。
接受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训练,是从这三方面入手的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我们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
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4)综合皮卡德、洪浚浩和杭敏的研究,我们将媒介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分为三种:市场范式、企业范式、社会范式,分别对应着微观经济学、管理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三种研究视角,并有着不(5)我们认为,当前传媒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企业行为、企业间关系和产业间、各经济部门间的关系问题,所以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入手最为恰切。
同的分析重点、核心概念和主要议题。
(6)按照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市场结构(Structure)企业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7)传媒业(事业+产业)隶属从三次产业分类法角度,属第三产业;从提供产品角度,属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按生产要素的集约程度,属知识集约型、技术集约型产业;从经济总量角度,属支柱产业(在产业系统总产出中占较大份额)从发展趋势看,是主导产业(很大程度上决定所属产业系统发展方向;三个特征:能引入创新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持续的高增长率;对其它产业增长具有直接和间接的诱发作用)。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需求与供给【圣才出品】
第五章需求与供给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需求1.需求量及其影响因素(1)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媒介产品或服务的量,即该媒介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
“愿意”表达的是主观倾向,“能够”则表明客观购买力。
主观倾向与客观购买力同时具备,才表现为需求量。
(2)影响需求量的因素(见图5-1)图5-1影响需求量的因素①影响主观倾向的因素嗜好是影响主观倾向的最重要因素,它属于历史和心理学范畴,当一个人越喜欢某种媒介产品,就越倾向于购买。
②影响客观购买力的因素①收入。
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收入与购买力和需求量呈正相关关系:买方收入增加,购买力增强,对该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就会增加。
反之,对该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就会减少。
②价格。
物品或服务价格高低会影响消费者的客观购买力。
一般来说,价格提高了的物品或服务价格削弱一定量货币的购买力,致使需求量减少;而降低了的物品或服务价格则会增强一定量货币的购买力,致使需求量增加。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a.替代品。
买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该商品或服务替代品的价格呈正相关关系,即当替代品的价格上升时,对原产品的需求量增加。
反之,则需求量下降。
b.互补品。
买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与其互补品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当互补品的价格上升时,对原产品的需求量会下降。
反之,则需求量增加。
④预期。
对未来的预期亦会影响到买方对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当消费者预期自己未来的收入会增加或未来商品的价格会上涨时,便会增加当前的需求量。
反之,则会减少当前的需求量。
2.需求弹性(1)需求弹性的计算需求弹性衡量的是需求量与影响需求量的某一因素变动程度之间的关系。
依据影响因素的不同,需求弹性包括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需求交叉弹性、需求广告弹性等。
它们的计算公式可分别表示如下: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收入变动的百分比需求交叉弹性=A物品或服务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B物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百分比需求广告弹性=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广告投入变动的百分比需求弹性中分子与分母的数学符号可能是相反的,但在具体计算时,分子与分母均取绝对值,所以需求弹性皆为正。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传媒无形资本运营【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传媒无形资本运营1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无形资本与无形资本运营的含义1.传媒无形资本(1)无形资产的定义无形资产,是指由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和影响力的资源。
其中主要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和商誉。
(2)大众传媒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大众传媒业拥有的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以下门类:①特许经营权。
在我国,政府对大众传媒业准入实行审批特许制度,未经许可,不得开展相关业务。
很多传媒机构以特许经营权吸收了巨额社会投资,壮大了传媒机构实力,进而在市场经营中提升了品牌、商誉等无形资产。
②名称、商标、品牌。
传媒机构的名称通常在主管部门登记并获得唯一性保护。
传媒名称、商标、域名具有占有权、排他权、转让权。
③著作权。
即版权,是由于作者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而依法产生的权利。
它是传媒业拥有的权利类(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也是传媒其他无形资产生成、积累、拓展的基础。
④网络。
传媒拥有点线面并行辐射、纵横交错的网络,拥有更加庞大的受众群,拥有更丰富的人际关系资源,形成了一张无形的人际网络、企业网络。
它有效地加快了信息资源的整合配置效率,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⑤影响力。
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在于它为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渠道烙印”。
传媒影响力包括传媒在社会和受众中的信誉度、权威性和公信力。
⑥人力资源。
传媒的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以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媒体重要的人力资源,也是媒体重要的无形资产。
2.传媒无形资本运营传媒无形资本运营,是指传媒对自身所拥有的各类无形资产的使用进行运筹和规划,通过融资、对外投资等活动使其合理流动,实现价值的最大增值的活动。
无形资本运营是传媒整个经营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何整合运用传媒拥有的无形资产,将决定传媒产业化的发达程度。
3.传媒无形资产运营的重要性(1)产业融合的客观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使一些基于工业经济时代大规模生产分工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业态,这正是学术界所说的“产业融合”。
周鸿铎《传媒经济学教程》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章 传媒经济模式)【圣才出品】
第三章 传媒经济模式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模式1.经济模式论经济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应该遵循的规范和准则,是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依据和理论概括。
2.传媒经济模式传媒经济模式属于微观经济模式或行业经济模式,受制于我国宏观经济模式。
(1)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对传媒经济模式的研究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的,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基本战略以后,我国的传媒经济模式已基本确定。
(2)从实践的角度分析。
在我国传媒系统内部,其实践活动基本上是缺乏理论指导的 经济模式论 传媒经济模式 传媒经济模式 传媒经济结构模式市场和传媒市场传媒经济市场模式 传媒市场的运行 传媒产品用户 传媒市场管理 传媒产业管理体制 传媒经济管理模式 传媒产业财务管理模式 传媒产业人事管理模式传媒产业投资分析传媒经济投资模式 传媒产业投资战略模式 实施传媒产业投资战略的对策传媒经济模式实践活动,造成了传媒活动的盲目性或失去持久性。
3.传媒经济结构模式(1)理解传媒经济结构①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结构,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解释经济结构是理论经济学的任务,就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②从社会经济部门内部构成的角度分析经济结构,包括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比如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生产要素结构(如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等。
(2)理解传媒产业结构①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传媒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其结构形式应按照信息产业结构的原则来确定传媒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②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由于各种传媒的差异性,其结构也各有不同,比如电视媒介产业结构与报纸媒介产业结构是有差异的,但是在总体上,它们都是信息产业。
(3)行政区划限制了传媒经济的发展①从城乡结构的角度分析,广播电视媒介、网络媒介以及报纸、期刊等媒介都已实现了“城乡化”,但是就其内容来讲,比较侧重于城市,对乡村的重视度还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协调城乡关系,对于传媒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课件 传媒经济学教程--喻国明
2.5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2.5.1 通过受众媒介接触行为与日常生活的彼 此渗透提高有效可支配注意力的时间长度
1.3.3 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1.微观经济学的三大基本问题 2.传媒经济学的特殊问题
1.4 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私人物品 —— 传媒产品的性质
1.4.1 传媒产品——信息内容与物质载体的统 一体
1.4.2 传媒产品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
1.技术 2.规制 3.商业模式之选择
1.4.3 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学习目标 :
●掌握传媒、传媒经济、传媒经济学等基本概念。 ●了解西方及中国传媒经济学的发展历史。 ●理解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传媒经济学所依托的学术平
台和视角。 ●领会传媒经济学要解决的一般问题和特殊问题。 ●理解传媒产品的性质。 ●了解传媒产品性质动态模型。 ●理解传媒产业“二元产品市场”的特征。 ●领会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
站的商业模式与此有何不同? 8.如何理解传媒产业的经济本质?
第二章 影响力经济——关于传 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2.1 如何看待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2.2 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2.3 从注意力到影响力的转化机制 2.4 受众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媒介影响力建构的核心与前提 2.5 提升注意力资源价值的两种途径 2.6 在注意力资源争夺中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对比与替代性分析
1.1 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
传媒经济指的是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 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传媒经 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 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 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 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初识传媒经济学【圣才出品】
第一章初识传媒经济学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传媒经济与传媒经济学1.传媒经济的定义传媒经济,是指由媒介的信息传播活动引发的相关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
当代的传媒经济特指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媒介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践。
2.国外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关注和研究的是形形色色的媒介运营者,如何在各种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满足受众、广告业者与社会在资讯和娱乐等方面的各种欲求与需要。
(2)传媒经济学研究传媒产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同的欲求与需要。
总之,上述两种表述在内涵上是十分接近的,都肯定了传媒经济学是运用关键的经济概念来分析传媒产业。
3.国内学者关于传媒经济学的定义(1)传媒经济学是研究传媒的社会功能及其生产消费过程的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它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如何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来生产各种信息和娱乐内容,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需求。
(2)传媒经济学主要从事对信息传播活动所消耗的物质资源的分配和补偿方式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传播媒介的经济运作规律,以及传媒经济活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
(3)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是媒介经济的基本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其核心是要研究媒介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总之,应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来分析传媒产业中的包括资源配置问题在内的各种议题,即是传媒经济学。
二、传媒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西方传媒经济学的演进历程(1)西方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四个阶段①第一阶段,20世纪20至30年代传媒活动与传媒产业初步进入经济学、管理学视野,传媒经济学科开始孕育。
这一时期涉足无线电广播、广告、电信等传媒领域的主要是美国的一些学者,如杰米、维尔等。
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新闻史上“喧嚣的20年代”。
当时的无线电广播业突飞猛进,NBC、CBS等主要的广播公司先后成立,频率频谱的管理相当混乱,广播业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影响力经济——关于传媒产业本质的经济学解读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现代西方经济学分析框架在传媒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相对规范的审视问题的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
现代经济学作为理论分析框架,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视角、参照系或基准点、分析工具。
(1)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从实际出发的看问题的角度或曰“视角”。
这些视角可以指导人们避开细枝末节,把注意力引向关键的、核心的问题。
(2)现代经济学提供了多个“参照系”或“基准点”。
这些参照系本身的重要性在于建立了一些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的标尺。
(3)现代经济学提供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它们多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
型。
这种工具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图像和数学结构帮助人们深入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
2.在面对传媒产业进行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时,不能忽略传媒行业的特殊性
(1)传媒经济研究在给定假设上的特殊性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处在由媒介产品不断重塑的过程之中,由此带来媒介产品价值生产和价值实现上的特殊性。
①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归纳为:给定假设,简化关系;放松假设,逼近现实。
②媒介传播本身就蕴涵了社会偏好结构形成和改变的机制
a.从物质技术层面而言,由于不同媒介载体有着不同的可获得性、参与条件和内容偏向,形成一种过滤机制,最终对一个时代的社会集体偏好产生影响。
b.不同媒体组织基于不同的媒体文化理念,通过其对于资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资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社会能动性的烙印,并由此对人们的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③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对媒介产品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的影响
社会偏好结构和个人偏好的不断嬗变,使媒介产品的价值衍生和价值界定呈现出属于自己的鲜明特征。
a.从个体层面而言,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线上,消费某类媒介产品越多,对它的偏好和依赖就越强,单位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可能就越大。
b.从社会层面而言,一个媒介产品的价值并非内在于自身,其在空间维度上传播范围
越广,引发的社会共鸣越强,其价值就越大;同时,其在时间维度上不断融入新的形式元素并循环出现,由于传播心理效应的累积性,其价值也会实现动态成长;另外,消费者经由媒介消费所形成或更新的社会心理偏好转换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消费行为时,媒介的价值进一步得到复合延伸。
c.由于个体的偏好不同,媒介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往往是一个随机性很高的动态过程,媒介内容消费的时间、地点、场所、受众群范围和受众间互动关系等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价值实现,并且随着传播范围和偏好结构的改变,最终的价值确认可能有一定的滞后性。
(2)传媒经济领域“稀缺资源”的界定和分析侧重点的不同
由于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影响力经济、双重市场售卖等特点,传媒经济毕竟有着自身与众不同的产业特殊性。
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支持传媒业发展所必需的有形的生产要素不难获得,真正稀缺的,是当代人的“注意力”资源。
因此,传媒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除了作为稀缺资源的“生产要素”的配置外,更重要的是稀缺注意力资源的配置问题。
二、媒介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1.媒介消费者个体的注意力资源配置
(1)媒介消费者的预算约束
媒介消费者面临的预算约束,除了有效可支配收入外,同时还有有效可支配注意力。
由于大量媒体内容以免费或负定价形式发行,并且有效可支配收入存在着提升的可能性,而作为同一个个体,其每天的有效可支配注意力则面临着刚性约束,因此个体注意力的预算约束与优化配置是传媒经济的分析重点。
(2)受众注意力消费中的现时收益与预期回报
主体从注意力消费中得到的现时收益,包括欣喜、愉悦,也包括体验经济概念下的一些惊悚、感遇、感怀等多元情感体验;预期回报则包括获取有用信息带来的机会与金钱收益、象征性认同的建立、人际网络的搭建等。
预期回报的实现往往与其他现实条件相关联,而且须对贴现方有意义。
(3)媒介赢得主体注意力资源的三种途径
①尽可能捕捉机会进入主体的信道组合中:主要体现在形式要素层面,调动各种表现元素形成自身特色。
②降低主体接触自身的各种成本,提高现时和预期回报。
③通过自身内容帮助目标受众优化其注意力资源的配置,进而优化目标受众其他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
2.社会层面注意力资源的配置
(1)媒介内容与社会注意力资源的关系
①某类媒介内容与社会集体偏好关联程度越高,其能吸引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就越多;其与社会特定阶段特定人群需求的契合程度越高,对该人群所拥有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吸引程度就越高;其所吸引的特定人群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越强,通过关联效应引发相关社会资源流动与配置的幅度和规模就越大。
②在特定时点,围绕社会注意力资源牵引和配置方面的社会博弈,就体现为具有互补或替代效应的媒介内容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行为在空间上体现为在其内容有效传播人群中与其他媒介内容的竞争,在时间上则体现为其在该人群每天有限的24小时注意力时间约束中的竞争。
(2)与社会注意力资源配置相关的两种议程设置
①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
我国学者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给出了议程设置的定义: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特定媒介的议程设置,要注意对海量信息的遴选把关与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①信息资源的无限性与媒介容量的有限性的矛盾,决定了传播者对信息必然有所取舍、搭配、整合,以符合世界的本来面貌。
②传播者的主观立场及目的性与信息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决定了传播者要对信息把关,使之符合自己的目的。
③一个人在某一时间内接收的信息并不是越多越好,适当的信息量有助于提高信息传播的有效传通量。
②媒介间的议程设置
根据丹尼斯利恩和瑞斯的研究,有些媒介议程是媒介间相互设定的,称为“媒介间的议程设定”。
这时的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结合了媒介建构社会真实的假设,整合出议程建构理论,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新取向。
议程建构理论使得议程设置研究将一个完整的议程建构过程,视为媒介议题、公众议题、政策议题三者的互动历程。
①扳机效应
有学者以“扳机效应”来形容媒介间的议程传散现象,即“媒介议题会牵动媒介议题,让发展中的新闻事件成为大家炒作、关心的焦点”。
媒介议题不仅仅会影响受众对事件重要性
的认知,还会影响其他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
②媒介意见领袖
媒介意见领袖,即某些媒介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介跟进报道。
这些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也被其他媒介所采纳,形成连锁反应。
扮演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种议题流动方式被称为“共鸣效果”。
与“共鸣效果”相反的议题流向是“溢散效果”(“反对议题”可能由另类媒介引人建制媒介的视野,这种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的方式被称为“溢散效果”)。
(3)新闻洞理论
新闻洞是指因媒介渠道有限而必须对传播内容进行的强迫性的定量选择的情况。
由于“新闻洞”的存在,决定了能通过“新闻洞”的信息应该是最有价值的信息。
媒介产品在空间上表现为各类内容的集合,在时间上表现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这种空间上的集合和时间上的发展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堆积,而是一种定向的形态,即按照一定的意图来选择、组织这种集合和发展的可能性,使其尽量指向一定的目标,把社会注意力资源往对社会和受众最有价值的方向牵引。
3.注意力资源配置对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是指支出的变化导致经济总需求与其不成比例的变化。
其原理在于:一个变量的变化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
在影响力经济时代,不同的人物、事件或领域与社会生活的关联程度不同,社会辐射力和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同,其所吸引的同等规模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所引发的社会偏好变动、需求变更和要素配置方面的关联效应也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