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专业 基础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
高等数学AdvancedMathematics内容提要: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获得函数、极限、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微分方程和无穷级数的基本知识。
一方面,它为学生学习后继课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它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线性代数LinearAlgebra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内容提要:本课程属于工程数学,主要学习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线性二次型等知识。
概率与数理统计ProbabilityTheoryandMathematicalStatistics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内容提要:本课程内容分三个部分。
概率论部分作为基础部分。
数理统计部分主要讲述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并介绍了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随机过程部分,主要讨论平稳随机过程。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ComplexVariableFunctionandIntegralTransform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内容提要:复变函数又称复分析,是实变函数微积分的推广与发展。
积分变换是通过积分运算把一个函数变成另一个函数的变换。
本课程将学习复数与复变函数,解析函数,复变函数的积分,解析函数的级数表示,付里叶变换及拉普拉斯变换等内容。
大学物理CollegePhysics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内容提要:该课程将学习的内容有力学,热学,电场和磁场理论(包括真空中的静电场,导体和电介质中的静电场,电磁感应,电磁场等),振动和波动等。
普通物理实验GeneralPhysicalExperiment先修课程:普通物理内容提要:普通物理实验是非物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到系统试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
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
第31卷第4期2013年10月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V o l.31N o.4O c t.2013文章编号:16735862(2013)04055204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张志美,程立英,齐维毅(沈阳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沈阳110034)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力提升高校培养基础扎实㊁发展后劲充足,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水平㊂着眼于高等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领域,从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发展内涵,提出课程体系建设㊁教学内容改革及相关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改革的方案,最后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方面,提出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依托,形成理论课程重基础,实践课程深化基础的氛围,构建相辅相成的基础课程体系,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㊂同时,通过深化基础教学改革引导学生重视基础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升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提升基础对人才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㊂关键词:专业基础课改革;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实验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d o i:10.3969/j.i s s n.16735862.2013.04.0250引言面对电子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高校对电子专业人才的培养偏重于应用而忽视了基础对一个专业的支撑㊂目前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改革趋势是精简课程内容及学时,增加课程种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㊂而在对课程的一减一增中,对基础知识的冲击和影响不可忽略,有些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容易出现偏差,很容易导向为精简基础知识,扩充知识广度,教学内容广而不精,忽略了基础知识对学生的重要性,这与培养基础扎实的人才目标相悖㊂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既为理论基础又为实践基础,在对学生知识㊁能力㊁素质的全面培养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改革[1]势在必行㊂本文主要从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内涵出发,构建课程体系㊁教学内容㊁教学模式及相关电子信息类基础实验的改革方案,不仅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全面提高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提供指导㊂1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内涵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内涵应包含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㊁基本规律㊁基本原理及基本技术等㊂这些基本概念㊁基本规律㊁基本原理还应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拓宽加深,对学科专业起到基础性支持作用㊂以‘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为例,在对该课程在教学大纲的修订上,应强调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方法的掌握,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㊂其次专业基础课的内涵还应包含该领域前沿所涉及的专业基础性知识㊂所谓抛砖引玉,专业基础课对前沿领域起到的基础性作用启发给学生,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基础课的重要性,以及促使学生对前沿领域的感受从高不可攀到触手可及,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思维㊂例如‘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中提到的 网络函数 ,与‘信号与系统“中强调的 系统函数 概念如出一辙,在讲解 网络函数 时,收稿日期:20130706㊂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L2012392);沈阳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 G2012-Y B024)㊂作者简介:张志美(1982),女,河北尚义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㊂既可以提及后续课程对该概念的阐述,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利用网络函数的概念研究系统性能的方法,将这一在科研领域中常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一类基本方法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㊂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内涵对教与学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该课程的基础性知识,还要引导启发学生关注科研领域中的基础知识㊂学生对基础的看重需要教师通过课程及实践活动来引导,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一些前沿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课题,吸引学生了解㊁学习㊁参与到这些和自己所学相关的知识领域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主动重视对基础课程及实践的学习㊂2 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依据㊂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还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及电子技术发展的状况来制定,做到合理定位,服务地区㊂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2]主要包含专业基础课㊁专业基础实验两部分㊂专业基础课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㊂专业基础实验包含两类,分别是计算机辅助软件类实验和基础课程相关实验㊂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计如图1所示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理论)专业基础实验(实验)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计算机辅助类实验基础课程相关实验电路理论㊁模拟电子技术㊁数字电子技术㊁信号与系统㊁磁场与电磁波㊁C 语言程序设计㊁微机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与应用㊁高频电子技术㊁数字信号处理㊁传感器原理与应用㊁嵌入式技术E D A 技术㊁MA T L A B 软件应用㊁MU L T S I M 仿真㊁P R O T E L 制图设计㊁C 语言程序设计电路基础实验㊁模拟电路实验㊁数字电路实验㊁信号与系统实验㊁单片机实验㊁传感器实验㊁嵌入式技术实验图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到大三上学期,以基础理论㊁基础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全面培养与夯实学生的基础能力㊂考虑到大学公共课的设置和学生的课业负担,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部分为主要日常教学环节,专业基础实验部分实验内容通过设置小学期实践集中实践和日常教学实验环节及开放式实验等多种方式实现㊂特别是部分课程相关的实验课程应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㊂专业基础课程体系相当于一个平台,在此平台上可以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向上建立专业特色课程,全面构建一个厚基础㊁具特色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㊂3 教学内容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涉及课程较多,每门课程的内容不尽相同,高校要实现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整体改革,首先要确立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其次要抓住教与学的主体㊂课程内容改革的原则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科学规范,注重基本概念㊁基本原理㊁基本规律的讲解;专业内容应为动态变化的,根据前沿科学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构建专业基础课程群,由具体课程结合为整体课程群,再由整体课程群的建设促进各个具体课程的发展;建设专业基础课精品课资源共享平台,拓宽教师及学生的掌握知识的途径;课程内容的改革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课程内容分不同层次,包括基础㊁综合和高水平三个部分,既要考虑到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也要满足学习能力强的同学渴望汲取更多知识的愿望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㊂教师在对专业基础课程内容的精准把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㊂首先要建立教师的培训互动平台,一门课的讲授至少应配备2~3名教师,特别是要有高水平教授或副教授带头建设精品课程,为青年教师提供学习机会㊂每一门课的教学目标㊁教学大纲的制355 第4期 张志美,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定应由几名老师共同制定,特别是涉及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及涉及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应为动态发展,建立教学内容改革发展的资料库,记录教学内容发展的轨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的素质㊂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科学设计教学过程㊂课堂讲解中注重基本概念㊁基本规律及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启发学生应用基本的原理解决问题,激发基本概念㊁基本规律原理的活力㊂最后在高校管理者层面,应积极推动教学研究成果,开展教学科研项目,为教师学生提供支持,形成一种甘于服务教育,乐于探索教学的教研氛围㊂4专业基础实验改革电子信息类专业突出应用实践[39],专业基础实验对于夯实实践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㊂国内外对专业基础实验体系的合理化设置进行了诸多探索㊂本文主要从实验形式及实验内容的角度构建专业基础实验改革体系㊂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实验主要由常用仪器的使用㊁验证性实验㊁设计性实验及综合型实验组成㊂实验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讲授㊁学生自主实验和开放式实验㊂前三类实验为相关课程的基础实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强调基本操作的规范性㊁实验中遇到问题的纠错能力和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总结能力㊂综合设计实验主要采用开放式实验的形式,实验内容是对本课程内容的一个综合性设计或者是多课程内容的综合㊂开放式实验主要是各级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实验室巩固所学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一些综合类实验及相关的一些科技制作㊂由于电子信息类专业本身具有实践性强㊁应用性广的特点,实验及实践环节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㊂实验教学平台应该具有反馈调节环节,便于教师学生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习情况,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㊁夯实学生基础提供有力支持㊂5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服务于培养目标,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求培养基础厚㊁专业面宽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㊂高校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学院应构建具有各专业知识基础的平台课程体系,强调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㊁基础知识㊁基本能力(技能)㊁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1012]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夯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从大一开始㊂4年的培养要分阶段㊁分强度㊁分层次的培养,依照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逐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㊂本文给出一种教学环节设计的思路,以大一㊁大二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如表1所示㊂该教学环节的实践在沈阳师范大学正逐步开展,在学生和教师中评价得到的反馈效果良好,学生从中受益㊂表1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学期课程教学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实践教学小学期实践课外实践2‘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实验“‘MA T L A B软件应用“1)电子工艺实训2)专业领域简介(报告)3)电路领域的前沿讲座MA T L A B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研究3‘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现代电子技术讲座3)信号类知识讲座1)模拟电路的综合设计(开放实验)2)基于MA T L A B的信号处理小项目研究4‘数字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电子技术实验“‘MU L T I S M仿真“‘P R O T E L制图“‘数字信号处理实验“1)电子技术课程设计2)现代电子技术讲座3)数字信号处理相关讲座1)综合电子技术设计(模拟㊁数字综合,运用P R O T E L制图工具,实现硬件设计)2)基于MA T L A B的数字信号处理小项目研究教学环节主要由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构成[1315]㊂实施课程教学要以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㊁基础技能为地基,向上发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㊂实践教学要与时俱进,形式多样㊂例如增加多课程综合设计内容,开展前沿领域的讲座等㊂455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1卷6 结 语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的教学体系㊁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㊂清华大学㊁电子科技大学等一批理工类见长的高校从教学实际出发,都积极参与到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改革㊂本文为各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的改革提供一些改革思路和建议㊂由于电子技术本身具有 高㊁精㊁尖㊁快 的特点,因此,如何保证改革内容和方式的与时俱进仍是广大电子类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㊂参考文献:[1]王成华,胡仁杰.深化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12(9):5254.[2]蔡惟铮,胡晓光,王立欣,等.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教材编写的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3):1720.[3]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1):7375.[4]赵文峰,罗锡文,王海林.基于远程虚拟仪器的电工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1):126128.[5]崔阳,何召兰. 电子技术基础 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30(5):34.[6]许雪莹,金文,严明.电子技术实践能力综合测评的探讨[J ].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34.[7]肖志红.电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9):6869.[8]吴丽娟,李柳.以小学期为平台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1(3):421424.[9]范爱平,姚福安.电子技术试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S 1):1113.[10]杨成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8(1):7981.[11]电子信息科学基础教程研究组.电子信息科学基础教程[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12.[12]李林,黄桂林,陆静霞.构建和谐的专业课程创新体系与实验系统[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4):59.[13]沈序康.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2):34.[14]于世东,李航,马西城. 实训+竞赛 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0(4):569572.[15]孙文汇,李翠敏.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J ].科技信息,2012,(15):232233.O n 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o f b a s i c c o u r s e s f o r 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l a t e d s pe c i a l t i e s Z HA N GZ h i m e i ,C H E N GL i y i n g ,Q IW e i yi (C o l l e g e o f P h y s i c s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 ,S h e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03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e y e a r so u rc o u n t r y a d v a n c e st h e i n t e n s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i na na l l -r o u n d w a y a n d i m p r o v e se d u c a t i n g a b i l i t i e s o f h i g h s c h o o l s ,w h i c h c a n e d u c a t e p e r s o n st o h a v e s t r o n g b a s i c k n o w l e d g e ,s t r o n g 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 t e n t i a l a b i l i t i e s a n d c r e a t i v e a b i l i t y .T h e p a p e r i n t r o d u c e s a r e f o r m m e t h o dw h i c h i n c l u d e s c o u r s e s y s t e m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e a c h i n g c o n t e n t r e f o r m a n d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l a t e db a s i ce x p e r i m e n t st e a c h i n g r e f o r m.T h i s p a p e r t h i n k sa b o u tc o n n o t a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b a s i cc o u r s e s .I nt h e l a s t t h e p a p e r g i v e ss o m es u g g e s t i o n so nt e a c h i n gp l a n b a s e do n c o u r s e s t e a c h i n g a n d p r a c t i c e t e a c h i n g t oc o n s t r u c t ab a s i cc o u r s e ss y s t e m ,w h i c hc a n p l a y a p a r t i n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l a t e db a s i c c o u r s e s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o r y c o u r s e s a t t a c h i m p o r t a n c e t o b a s i c c o n t e n t a n d p r a c t i c e c o u r s e sd e e p e n i n g t h eb a s i c c o n t e n tw h o s u p p l e m e n t e a c ho t h e r .M e a n w h i l ew e l e a d s t u d e n t s t o r e a l i z e t h e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 m s e l v e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i m p r o v es t u d e n t s c o r ec o m p e t e n c e ,e s p e c i a l l y m a k eb a s i ck n o w l e d g et o p l a y a p o s i t i v e r o l e f o r p e r s o n s c r e a t i v e a b i l i t i e s .K e y w o r d s :b a s i c c o u r s e s r e f o r m ;e l e c t r o n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r e l a t e d s p e c i a l t i e s ;c o u r s e s y s t e m ;e x p e r i m e n t s y s t e m 555 第4期 张志美,等: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简述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简述一、课程简介《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类专业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分为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
《模拟电子技术》中,通过对常用电子器件、模拟电子基本单元电路及其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培养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了解模拟电子技术的新发展,新技术。
《数字电子技术》中,以逻辑代数、数字电子基本单元电路、常用中大规模数字电子集成器件及其应用等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对典型数字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为重点,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的基本调测技术;初步学会查阅电子器件资料,正确使用器件,分析、寻找和排除电路故障,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写出较为规范的实验报告。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组主要为通信工程、电网监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等专业的专科生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火电厂集控运行、热能与动力工程和输配电工程等专业的专科生开设《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通信工程(分设无线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通信、多媒体通信4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和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
二、课程建设简况本课程的建设有30多年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本课程已拥有一批敬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他们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果,使本课程在全国有了一定影响。
自1990年以来,在胡宴如、杨志忠老师的带领下,本课程的老师们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改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在全国具有很大影响的教研成果。
胡宴如老师曾负责原国家教委高工专“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改革课题”中电子系列的工作,原国家教委“电工电子系列实习基地改革”课题组的工作,以及“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96-750-01-02高等教育重点课程教学质量测评软件及评测理论与方法》子专题——“国家级高工专电子技术及电子线路试题库”的研制工作,为全国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电子系列课程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图
数学
理信学院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48
第 3 学期
课程的特点(理论性强、解决实际问题好工具)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及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Ⅱ》、《高等数学Ⅲ》;后续 课程:《数字信号数理》、《通信原理》等课程。 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正确认识各种物理现象的本
数学
理信学院
体育部
计算机 基础 / 计算机 基础 实验
48(24)
第 1 学期
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 Windows、 Word、 Excel、 PowerPoint、 FrontPage、 Internet 软件的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元微积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运算技能,并
计算机科学
理信学院
数学
理信学院
学科 (专 业)基 础课程
线性代数
32
第 1 学期
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后继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该课程自 成体系, 开课学期较灵活, 建议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 后续课程: 《概 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数学Ⅲ》、《计算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32
第 2 学期
人文学院
宣传部
大学语文 军事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指导 创业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2 16 16 16 24
第 2,3 学期 第 1,2 学期 第 2,3,6,7 学 期 第 2,3 学期 第 2,3 学期
人文学院 学工部
学工部
体育 I-II
64
第 1,2 学期体育数学源自理信学院高等数学Ⅲ
72
第 2 学期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北京大学)
一、专业简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于1958年,它的前身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和电子物理专业,原称无线电电子学、电子学等,1997年更名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教育部的重点专业。
本专业为理科专业,学制4年,毕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电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和信息科学所必须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自我更新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能适应电子信息科学飞速发展。
在个人素质方面,具有全面的文化素质、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适应新环境、新群体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语言(中、英文)和计算机运用能力。
本科毕业后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并可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技术、物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三、授予学位理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50学分,其中:1).必修课程91学分:公共必修课26学分,大类平台课20学分,学院要求课程13学分,专业必修课32学分2).选修课程53学分:专业选修课41学分,通选课12学分3).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并须同时满足下列选课要求:2.大类平台课程:20-31学分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各编号课程共20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1A替代1,2A替代2,3A替代3,5A替代5,6A替代6;加修4A、7A编号课程,最高可修满31学分。
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4,5,6各编号课程共13学分。
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4A替代4,5A替代5,6A替代6。
4.专业课程:73-62学分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 (最低要求必修32学分,限选11学分)说明:要求学生必修1,2,3,5,6,7各编号课程,希望更高要求的学生可用A替代同编号课程,例如:用3A替代3,4A替代4,6A替代6,7A替代7。
试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试论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摘要:围绕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原有的“以核心课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以科学方法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科学方法论为主导,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必须引入科学方法论、重置课程结构。
论文关键词:能力培养;电子信息课程;课程体系;科学方法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和先导产业。
为迎接“十二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强化大学生的五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培养和增强这五种能力,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指导,对原有的“以核心课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以科学方法论为主导,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
新课程体系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课程体系是指教学中诸多课程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整体。
课程体系是教学中头等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关系到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大学生。
新中国成立至今,共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分别是1952年、1966年、1978年),教育改革涉及到很多方面,但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
50多年来,我们一直沿袭前苏联的课程体系,这种以培养专门化人才为目的,以专业知识为主线而构成的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的,即“三层楼”式或“金字塔”式的体系。
这种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的需求,特别是电子信息类人才的需求。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摘要:为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水平,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电子信息工程专高端人才培,以下对本专业的教学内容改革途径、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明确了专业教学内容和目标,促进我国院校电子信息专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引言:现阶段新型经济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经济步伐,我们应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型人才。
应当改变传统观念,实事求是,积极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是核心问题,应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单单是当下信息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关系到国家、民族以及大学生个人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深化教育理念,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让学生快速与现代社会相适应,成为引领信息时代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1.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首先要对实践教学传统观念的改革,应以最新的实践教学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让更多的实践应用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以实践教学循序渐进为原则,学生学习实践教学,是培养自身理论实践相结合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校期间应由实践教学进行统筹安排,由易到难由浅变深,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让实践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不间断。
学校应多集中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等,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电子制作活动、参加竞赛活动。
(2)以教师引导原则,以实践教学学生为主。
多以学生设计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创新空间,培养个性化学习和多样灵活创新发展的实践人才。
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这样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兴趣(3)以学生自身学习情况多鼓励和奖励原则,可以从师生会话、考试、竞赛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成绩一搬,但是热爱实践、动手能力超强;而理论知识相当好的学生,动手能力差;对于两种学生要有两种不同的鼓励、和奖励。
电子信息专业主干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路基础及实验预修课程:无课程简介:该课程是电子信息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
在整个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和进行实验的初步技能,并为以后的学习、创新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考核方式:考试教材和参考书:课程名称:电工与电子技术预修课程:课程简介:该课程包括常用半导体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可编程逻辑器件,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转换,信号的发生与变换,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等。
本书内容全面,注重实际应用,突出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的外部特性,并将应用日益广泛的可编程逻辑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电能开关变换技术、电子电路仿真技术等考核方式:考试教材和参考书:电工学(下)(现代传动及其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吴建强主编课程名称:信号处理基础预修课程:课程简介:该课程主要讲解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全书共分9章,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处理的数学基础、M AT LAB简介、信号处理中的基本概念、模拟信号分析、连续系统和模拟滤波器设计、数字信号分析、离散系统和数字滤波器设计、数字信号处理中的误差、随机信号分析等考核方式:考试教材和参考书:信号处理基础王宏贾新民机械工业出版社课程名称:通信原理预修课程:课程简介:《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领域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电子信息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通信系统作为一个实际系统,是为了满足社会与个人的需求而产生的,目的就是传送消息(数据、语音和图像等)。
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论体系,即信息论基础、编码理论、调制与解调理论、同步和信道复用等。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介绍数字通信系统中各种通信信号的产生、传输和解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和熟悉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标准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标准**学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标准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714T学制4年学科类别工学授予学位学士一、专业学科基础(一)主干学科介绍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10年制定印发的“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试行)”,我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干学科”设置为“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无线电物理”。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以近代物理学与数学为基础,研究电磁波的产生、运动及在不同介质中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和发展各种信息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的学科。
其以电子器件及其系统应用为核心,重视器件与系统的交叉与融合,面向微电子、光电子、光通信、高清晰度显示产业等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目的是培养在通信、电子系统、计算机、自动控制、电子材料与器件等领域具有宽广的适应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并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及经济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能从事这些领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研究信息过程、用以表达此过程的信息结构和规则及其在信息处理系统中实现的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现代计算机及其相关的现象。
该学科的工作集中于计算机系统的结构和操作、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和程序设计的基本原则、使之运用于各种信息加工任务的有效方法、以及它们的特性和局限的理论特征。
学科包括科学与工程技术两方面,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不仅自身已经成为高技术的重要学科之一,而且对于当代众多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的程度的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和方向会不断扩展、深化,对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22年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介绍
51 电子与信息大类5101电子信息类专业代码510101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基本修业年限三年职业面向面向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装配调试、检测认证、生产管理、维护维修,以及智能应用系统集成等岗位(群)。
培养目标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电子技术等知识,具备电子设备设计开发、装配调试、工程实施、系统运维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装配、调试、维护、系统集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主要专业能力要求1. 具有电子设备原理图和装配图识读、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的能力;2. 具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工具工装操作的能力;3. 具有电子产品装联及电子产品检测维修的能力;4. 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的基本管理能力和质量文件、工艺文件编制的能力;5. 具有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的能力;6. 具有智能应用电子装备调试和测试的基本能力;7. 具有弱电工程和网络工程综合布线、系统运行与维护的能力;8. 具有适应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发展需求的能力;9. 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基础、电子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智能系统导论、通信与网络技术。
专业核心课程:PCB设计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电子装联技术及应用、智能电子产品检测与维修、传感技术及应用、嵌入式技术及应用、智能应用系统集成与维护。
实习实训:对接真实职业场景或工作情境,在校内外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维护与维修、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智能应用系统集成等实训。
在智能电子产品生产制造、智能应用系统工程实施企业或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单位或场所进行岗位实习。
职业类证书举例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传感网应用开发、集成电路开发与测试、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无人机驾驶、5G移动网络运维、智能硬件应用开发、电子装联、LED显示屏应用接续专业举例接续高职本科专业举例: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工程技术、柔性电子技术、光电信息工程技术、嵌入式技术接续普通本科专业举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代码510102专业名称物联网应用技术基本修业年限三年职业面向面向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硬件工程技术人员、嵌入式系统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物联网设备安装配置和调试、物联网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物联网系统应用开发、物联网项目规划和管理等岗位(群)。
略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略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随着现在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构建完善的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是迫在眉睫。
一方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越来越贴近生活,所以,人们越来越注重如何完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体系。
另一方面,随着现在科技不断发展,各大行业都严重缺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这方面的人才。
但是,目前在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了很多的漏洞,所以,本文由此展开了分析和探讨。
一.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存在问题在进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时,出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存在問题。
例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对象的要求偏低以及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等等。
(二)职业领域设计不完善目前,由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覆盖面比较广泛,所以,很多学生对此专业产生了盲目性。
另外,从当今就业形式来分析,其专业缺少了“精”,缺少“高手”,所以,其职业领域设计存在了很多的漏洞。
(三)忽视高科技技术运用和引进在分析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时,目前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缺少专业技巧的培训以及忽视高科技技术运用和引进等等。
(四)缺乏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运用随着科学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的要求更高,所以,缺乏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运用是阻碍构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一体化体系的关键。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一)构建一体化课程设计思路第一,各大高校要重视建立一体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工程实践性和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发展潜力也比较大。
所以,各大高校一定要注重其课程的科学化设计,尤其,在教师安排、课程安排、时间安排等等都要具有科学性。
特别,在教师安排的过程中,一定按照“术业有专攻”,合理安排教师所教的专业。
第二,学校要合理安排学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时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尤其,在课程安排的时间,可以多抽出时间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教师也要加大对于这方面的重视。
电子信息工程要学哪些课程
其次,掌握定理。定理是一个正确的命题,分为条件和结论两部分。对于定理除了要掌握它的条件和结论以外,还要搞清它的适用范围,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在弄懂例题的基础上作适量的习题。要特别提醒学习者的是,课本上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有助于理解概念和掌握定理,要注意不同例题的特点和解法法在理解例题的基础上作适量的习题。作题时要善于总结---- 不仅总结方法,也要总结错误。这样,作完之后才会有所收获,才能举一反三。
在通信原理的课程中,有多处要用到信息论的结论或定理。信息论已成为设计通信系统与进行通信技术研究的指南,尤其是它能告诉工程师们关于通信系统的性能极限。
信道中存在噪声。在通信过程中噪声与干扰是无法避免的。随着对噪声与干扰的研究产生了随机过程理论。对信号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对随机过程的分析。
在通信工程领域,编码是一种技术,是要能用硬件或软件实现的。在数学上可以存在很多码,可以映射到不同空间,但只有在通信系统中能生成和识别的码才能应用。编码理论与通信结合形成了两个方向: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
C c++语言 ----(现在只讲c语言的学校可能不多了)写系统程序用的语言,与硬件相关的开发经常用到。
软件基础 ----(计算机专业的数据结构+算法+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编译方法+软件工程)也可能是几门课,讲软件的原理和怎么写软件。
详细课程介绍:
①c语言
c语言是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机语言,是计算机应用人员应掌握的一种程序设计工具。
⑧模拟电子电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模拟电子电路是中央电大理工科开放专科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不仅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解决电子技术入门的问题,使学生掌握模拟电子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有关电子技术方面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修课
电子信息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电路基础—邓计算机编程基础—谭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曹模拟电子技术—曹计算机组成原理—谭Linux操作系统—罗电路分析—邓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邓嵌入式系统概述—罗内核程序设计基础—谭嵌入式系统I/O接口与编程—罗内核驱动程序开发I—谭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谭内核驱动程序开发II—谭网站建设初步 --何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I--何Java面向对象程序设计II--何数据通信与网络--何J2ME应用程序设计--何现代通信技术--何移动通信技术--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谭嵌入式系统原理—罗Linux操作系统基础—谭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谭Linux嵌入式系统I—罗Linux嵌入式系统II—罗嵌入式GUI程序设计—罗嵌入式系统案例分析与设计—罗信号与系统—邓电子工艺—邓自动控制原理—邓电子设计自动化—邓传感器技术与应用—邓过程控制—邓智能电子产品设计与开发—邓课程名称:电路基础课程代码:LL1004计划学时: 28 学分: 2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课程负责人:李芳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电路基础课程是电子、自动化、通信和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技术基础理论课。
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电路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熟悉实验环境,熟悉实验设备,了解电子类课程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并为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提供必要的电路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电路基础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熟悉实验环境,熟悉实验设备,了解电子类课程实验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并为后续课程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提供必要的电路知识。
三、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第1章绪论教学内容:1.1 电路理论发展简史1.2 电路、信号与系统1.3 电路分析课程的任务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电路理论发展简史。
理解电路、信号与系统,明确课程任务。
电子信息有哪些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有哪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子信息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领域;2. 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相关课程的基本知识体系,包括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等;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电子信息工程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仪器进行电路设计与分析;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工程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敢于挑战自我,勇于探索新知识;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电子信息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课程目标既注重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电子信息工程概述:介绍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领域。
2. 基本电路分析:讲解电路基本元件、电路分析方法,包括等效电路、交流电路等。
3. 信号与系统:阐述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特性,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原理。
4. 数字信号处理: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包括采样、量化、滤波器设计等。
5. 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讲解电子信息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以及相关软件和硬件工具的使用。
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一周:电子信息工程概述,了解课程体系及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周:基本电路分析,学习电路基本元件和等效电路分析方法。
第三周:信号与系统,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线性时不变系统原理。
第四周:数字信号处理,学习采样、量化和滤波器设计等基本理论。
第五周:电子信息系统设计,了解设计流程、方法,学习使用相关软件和硬件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
0.3
0.4
静止的单色图象:
亮度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信号 f (x,y)。
静止的彩色图象:
三基色红(R)、绿(G)、蓝(B)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信号。
I R ( x, y ) I ( x, y ) I ( x , y ) G I B ( x, y )
二、信号的分类
数字电子技术
电磁场与电磁波 信号与系统 电工系列实验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 数字图像处理 电子课程设计 DSP课程设计
专业 方向
电工电子 实验系列
单片机课程设计 电磁场实验
新技术实验
绪
论
一. 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关键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既 不同于基础理论课、又有别于专业课,它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物理概念、数 学概念与工程概念三结合的产物。
二、系统的分类
2.线性系统 与 非线性系统
f1 (t ) T y1 (t ) x1 (0)
f 2 (t ) T y 2 (t ) x2 (0)
f1 (t ) f 2 (t ) T a b a y1 (t ) b y2 (t ) x2 (0) x1 (0)
二、系统的分类
2.线性系统 与 非线性系统
含有初始状态线性系统的定义 离散时间系统 若 则
f1 [k ] T y1 [k ] x1 [0]
f 2 [k ] T y 2 [k ] x 2 [0]
f1[ k ] f 2 [ k ] T a b a y1[ k ] b y2 [k ] x2 [0] x1[0]
2
2
1 P lim T 2T
T
T
f (t ) dt
2
W lim f [k ]
N
1 N 2 P lim f [k ] N 2 N 1 N
直流信号与周期信号都是功率信号。 注意: 一个信号可以既不是能量信号也不是功率信号,
但不可能既是能量信号又是功率信号。
系统的描述及其分类
二、系统的分类
2.线性系统 与 非线性系统
同时具有 均匀特性 与 叠加特性 方为 线性特性
y1 (t ), f 2 (t ) y2 (t ) 线性特性 可表示为 f1 (t )
f1 (t ) f 2 (t ) y1 (t ) y2 (t )
具有线性特性的离散时间系统可表示为
f1[k ] y1[k ], f 2[k ] y2[k ]
f1[k ] f 2[k ] y1[k ] y2[k ]
其中 , 为任意常数 非线性系统:不具有线性特性的系统。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线性微分方程式或线 性差分方程式。
线性系统
零状态响应非线性
非线性系统 非线性系统 线性系统
不满足可分解性
(3) y(t ) 4 y(0) f (t ) 3 f (t )
退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信号处理、网
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等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门课程有着很强的数学背景,介绍的内容涉及到线性微分方程、
复变函数、积分变换、离散数学等多门数学课程的知识,本课程的主要
任务: 结合线性系统分析的主线,对这些数学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可以认为,这是一门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的数学课程。课程中各个理 论的系统性较强,数学推导比较严密,但是在内容中不苛求数学上的系 统和严密。通过实际系统分析,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电子信息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
通识 教育
非电类系列 电路理论系列 电路分析 电路基础分析 模拟电子技术 电工技术 现代电路分析 通信电子技术 单片机原理 工程电磁场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系列实验 EDA课程设计 工程素质培训 电子技术 电子测量
电子系统系列
微机原理与
接口技术
学科 基础
电磁场系列 信号处理系列
Ä Ï Ð ¢ Ô ´
´ « · Ð ÷ Å
¢ ·Ë Í è · É ±
Ä µ Ð ¿
¼ Ê Ó Õ è ± É ·
« Ð ´ · ÷ Å
Ð Ó Ó Â Ð Ä Ï ¢
ç Ê µ Ó ¸ ã ² ¥ Í ¨Ð Ä Ï µ Í ³ ¾ î Í »
输入f(t)
防混迭 滤波器
A/D
数字处 理系统
D/A
平滑滤 波器
输出
信号处理系统
一、系统的描述
1. 数学模型
di (t ) L Ri (t ) f (t ) dt
输入输出描述:N阶微分方程或N阶差分方程 状态空间描述:N个一阶微分方程组或N个一阶差分方程组
2. 方框图表示
RL 串联电路 f(t)
L
+
i(t) R
f(t)
-
i'(t)
R/L
1/L
满足均匀特性和叠加特性,该系统为线性系统。
[例] 判断下列系统是否为线性系统。 df (t ) (1) y(t ) t 2 f (t ) (3) y(t ) 4 (2) y(t ) 3 f (t ) 4 dt 解:
(2) y(t ) 3 f (t ) 4
f1 (t ) 3 f1 (t ) 4 Kf1 (t ) 3Kf1 (t ) 4
1. 确定信号 与 随机信号
确定信号 能够以确定的时间 函数表示的信号。
æ Ë ú º Ä Ð Ä ¹ Ã µ º Ò ö · ù Ñ ½ ±
·¨ È ¶ Ä Ð ¹ Ä
t
随机信号 也称为不确定信号, 不是时间的确定函数。
t
二、信号的分类
2. 连续信号 与 离散信号
连续信号: 在观测过程的连续时间范围内信号有确 定的值。允许在其时间定义域上存在有限个间断点。 通常以f (t)表示。 模拟信号:如果连续信号在任意时刻的取值是连续的。 离散信号:信号仅在规定的离散时刻有定义。 通常以f [k]表示。 数字信号:取值为离散的离散信号。
(1) y(t ) t 2 f (t ) f1 (t ) t 2 f1 (t ) Kf1 (t ) t 2 Kf1 (t ) f 2 (t ) t 2 f 2 (t )
① 均匀特性
② 叠加特性
f1 (t ) t f1 (t )
2
f1 (t ) f 2 (t ) t 2[ f1 (t ) f 2 (t )]
a
y[k]=af[k]
二、系统的分类
1.连续时间系统 与 离散时间系统
连续时间系统:
f (t) 连续系统 y(t)
系统的输入激励与输出响应都必须为连续时间信号 连续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微分方程式。
离散时间系统:
f[ k]
离散系统
y[ k]
系统的输入激励与输出响应都必须为离散时间信号
离散时间系统的数学模型是差分方程式。
连续时间周期信号定义: t R,存在正数T,使得
f (t T ) f (t )
f [k N ] f [k ]
成立,则 f (t) 为周期信号。
成立,则 f [k] 为周期信号。
离散时间周期信号定义: kI , 存在正整数N,使得
满足上述条件的最小的正T、正N称为信号的基本周期。
dKf1 (t ) df1 (t ) Kf1 (t ) 4 4K dt dt
df1 (t ) f1 (t ) 4 dt
df 2 (t ) df1 (t ) f 2 (t ) 4 f1 (t ) 4 dt dt d[ f1 (t ) f 2 (t )] df1 (t ) df 2 (t ) f1 (t ) f 2 (t ) 4 4 4 dt dt dt
连续时间信号 与 离散时间信号 波形
连续时间信号
f (t) 1
离散时间信号
3 f [ k] 2 1
t
2
-2 -1
0
1
2
k
f(t) 1
离散信号的产生 1) 对连续信号抽样 f [k]=f(kT) 2) 信号本身是离散的
2
0
3
t
3) 计算机产生
二、信号的分类
3. 周期信号 与 非周期信号
本课程主要讨论确定性信号经线性时不变系统传输与处理的基本要求
和分析方法,核心内容是三个变换(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与Z变换) 和状态空间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信号与系统的时域、
变换域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
换的数学概念、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掌握利用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与 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 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以信号施加于系统,然后求取系统应响应为分析主线,按照先
时域后频域,再复频域,先连续时间系统后离散时间系统,先输入输出分析
法后状态变量分析法的顺序进行。
退出
信号与系统分析导论
信号的描述及分类 系统的描述及分类 信号与系统分析概述
信号的描述与分类
信号的基本概念 信号的分类
确定信号 与 随机信号 连续信号 与 离散信号
i(t)
-
描述系统的基本单元方框图
连续时间系统
f1(t)
离散时间系统
f 1[ k ]
f2(t)
y(t)=f1(t)+f2(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