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致病性真菌

合集下载

主要致病性真菌.doc

主要致病性真菌.doc

主要致病性真菌引言主要致病性真菌是指那些可以引起疾病的真菌。

它们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主要致病性真菌,包括其病原性、传播途径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的关系。

1.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真菌,它可以引起人体的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口腔、消化道、生殖系统等部位,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破损时,白色念珠菌很容易引起感染。

念珠菌病的症状包括白色或黄色的舌苔、口腔溃疡、阴道炎等。

白色念珠菌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进行传播。

2. 黑色霉菌(Aspergillus)黑色霉菌属于分生孢子菌纲,广泛分布在自然环境中。

它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黑色霉菌感染通常发生在呼吸道,引起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此外,黑色霉菌还可以引起真菌球病,通常发生在鼻窦等部位。

黑色霉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特别是在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更容易滋生。

3. 白念珠菌(Cryptococcus)白念珠菌是一种可以致命的病原真菌。

它主要通过呼吸途径感染人体,特别是影响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白念珠菌感染通常与鸽子的粪便等接触有关。

它可以引起脑膜炎、肺炎等疾病,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等。

白念珠菌通过空气中的孢子进行传播,特别是在鸽子密集的地方更容易感染。

4. 灰飞虱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灰飞虱菌是一种对昆虫具有致病性的真菌,常用于生物防治。

它可以引起昆虫的外部感染,并在其体内生长繁殖,最终导致昆虫死亡。

灰飞虱菌对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替代化学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是一种常见的植物致病性真菌。

它可以引起一些农作物的疾病,如蔬菜的软腐病。

枯草芽孢杆菌通常通过土壤或种子传播,并在植物体内引起感染。

为了控制枯草芽孢杆菌引起的疾病,可以采取合理的病害防治措施,如合理施肥、清除病残体等。

抗真菌感染药物应用

抗真菌感染药物应用
5、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2020/8/9
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2020/8/9
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
1、多烯类:包括两性霉素B(amphoteri cin B,AmB)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li ppsomal amphotericin LAmB)。
AmB对许多深部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隐球 菌、毛霉菌等)感染均有良效,但由于其肝肾功 能损害等毒副作用较大,近年来已倾向于被不良 反应较小的LAmB代替。
①无症状,但肺组织隐球菌培养阳性,可不用药, 密切观察;或氟康唑200~400 mg/d, 3~6个月;
2020/8/9
②症状轻至中度,培养阳性,氟康唑200~40 0 mg/d,6~12个月;或伊曲康唑200 ~400 mg/d,6~12个月。若不能口服
2020/8/9
轻症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及去除诱因后,病情常能 逐渐好转。 病情较重者可选用氟康唑200~400 mg/ d,疗程2~4周或视病情而定。 重症病例可选用AmB,首次宜从小剂量开始, 先给1 mg试验剂量,如无反应,0.1 mg/
· 6h),次日起逐渐增加剂量至0.5 kg· AmB前半小时给予解热镇痛药、抗组胺药、小 剂量地塞米松可减轻不良反应。
、环吡喹酮等,后者主要用于浅部真菌感染。卡 泊芬净是一种新型的抗真菌药,主要适用于念珠 菌病以及其它药物(如AmB、LAmB、伊曲 康唑等)治疗无效的侵袭性曲霉菌病,常见的不 良反应有皮疹、皮肤潮红等。
2020/8/9
常用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1、破坏真菌细胞膜,如多烯类、唑类等; 2、破坏真菌细胞壁,通过抑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组
2020/8/9
LAmB是两性霉素B和脂质体组成的复合体。 AmB通过与脂质体结合,增加对真菌细胞膜麦 角固醇的亲和力,降低对宿主细胞膜胆固醇的亲 和力,从面提高抗菌活性,减少对人体器官的损 害。

犬猫皮肤真菌分类

犬猫皮肤真菌分类

犬猫皮肤真菌分类简介皮肤真菌是犬猫常见的皮肤病原体之一,常见的有致病性真菌和非致病性真菌。

本文将对犬猫常见的皮肤真菌进行分类和详细探讨。

分类1. 皮肤致病真菌这些真菌会导致犬猫发生真菌感染,严重时可能会引发皮肤问题如皮炎、脱毛等。

常见的致病真菌有:1.1 白色念珠菌(Malassezia pachydermatis) - 繁殖速度快,易与犬猫的皮肤损伤和患有其他皮肤病时共存 - 对脂质有依赖性,通常在湿润环境下生长 - 导致犬猫患有念珠菌皮肤病,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皮肤发红等1.2 糠疹丝菌(Microsporum canis) - 引起链状硬化(ringworm)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 在猫中表现为圆形秃斑,犬中则常表现为脱毛和皮肤瘙痒 - 可通过皮肤刮片检测来确诊2. 皮肤非致病真菌这些真菌生活在犬猫的皮肤表面,通常对宿主没有太大的危害,只在繁殖过程中向宿主取食。

常见的非致病真菌有:2.1 油脂酵母菌(Malassezia furfur) - 在犬猫皮肤表面寄生 - 过多繁殖时可能导致犬猫出现瘙痒和皮肤发红 - 大多在湿润和温暖环境中滋生2.2 连珠孢菌(Trichophyton mentagrophytes) - 引起链状硬化的另一常见病原体 - 在猫中很常见,通常通过接触未处理的土壤等传播 - 可通过皮肤刮片检测来确诊症状犬猫发生皮肤真菌感染时,常表现出一些特征性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症状:1.瘙痒和搔抓感:由于真菌感染刺激皮肤,犬猫会出现瘙痒和搔抓现象。

2.脱毛:真菌感染会导致犬猫出现脱毛现象,特别是发生在链状硬化区域的脱毛较为明显。

3.皮肤红斑:感染区域常常伴有皮肤发红、炎症等症状。

4.皮肤鳞屑:真菌感染会破坏皮肤的正常结构,导致皮肤出现鳞屑。

诊断方法为了确诊犬猫的皮肤真菌感染,通常需要进行一些诊断检测。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1.皮肤刮片检测:将一小片犬猫的皮肤表面刮下,并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真菌存在。

主要致病性真菌

主要致病性真菌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

在10万种以上的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的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的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和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的念珠菌病和皮肤癣病则是由人体的正常菌群的真菌引起。

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和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的部位和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的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

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

此菌有粗短、分枝的有隔菌丝和成丛的酵母样细胞。

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的真菌主要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的特性,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的表皮、毛发和指(趾)甲,而病理变化是由真菌的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的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是手足癣是人类最多见的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和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

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

根据菌落形态、颜色和所产生的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

真菌的分类及‎真菌感染致病‎的防治姓名:贺蒙蒙班级:艺术092班‎学号:200901‎1275【摘要】:近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激素、化疗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器官移植、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增加,医院内真菌感‎染率不断上升‎0.3%。

研究表明,医院环境中存‎在的主要条件‎性致病真菌有‎假丝酵母菌属‎、隐球酵母菌属‎、曲霉菌属、毛霉菌属、青霉菌属等。

当机体免疫功‎能降低或其它‎诱因使正常菌‎群失调时,这些真菌可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人类疾病‎。

【关键字】:真菌浅部真菌真菌防治【正文】:一.真菌1.真菌简介:真菌是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比较‎完整,有典型的细胞‎核和完善的细‎胞壁。

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

少数为单细胞‎真菌,多数为多细胞‎真菌,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

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可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

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如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球菌)、新生隐球菌。

单细胞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个体。

多细胞真菌由‎孢子出芽繁殖‎形成。

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称丝状菌,又称霉菌。

各种丝状菌长‎出的菌丝与孢‎子形态不同,这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1)菌丝: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菌丝。

2.真菌形态与结‎构:菌丝延伸分枝‎,交织成团,称菌丝体。

菌丝体按功能‎可分为:①营养菌丝体;②气中菌丝体,其中产生孢子‎的则称为生殖‎菌体。

(2)孢子:孢子是真菌的‎繁殖器官,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

真菌孢子与细‎菌芽胞不同。

真菌孢子:抵抗力不强,60~70℃短时间即死,一条菌丝上可‎长出多个孢子‎,是一种繁殖方‎式。

细菌芽胞:抵抗力强,煮沸时间短不‎死,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胞,不是一繁殖方‎式。

3.真菌的分类: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

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

致病性真菌

致病性真菌

深红酵母菌SDA
啤酒酵母菌SDA
新生隐球菌SDA
光滑念珠菌SDA
新生隐球菌 米粉吐温80培养
白色念珠菌 玉米粉吐温80培养 (厚膜孢子形成试验)
临床治疗
抗真菌药物按结构类型大致可分为抗生素类、 嘧啶类、 烯丙胺类、 吗啉类、 苯胺类、 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唑类 (包括咪唑和三唑 )等。
两性酶素 B
To Be Continue
• 酵母菌耐药表型、基因 • 酵母菌基因提取,包括DNA和RNA • 酵母菌感染病原快速检测--Genebank
Thank You!
L/O/G/O

• 念珠菌已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成为仅次于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居医院感染第3位 的病原菌。
• 菌种分布呈多元化,这可能是由于近年来酵母 分离、 培养、 鉴定的方法有所改进,检验人员 对菌种鉴定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可能是由于近 年来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使菌群分布发生 了改变。
感染现状
儿童 老年人
62.1% 12.7% 12.7% 12.5%
ABCD
A. 白色念珠菌 B. 热带念珠菌 C. 光滑念珠菌 D. 其他
隐球菌属(热点)
• 大约有78个种,新生隐球菌是主要的致病菌,也 有浅黄隐球菌、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引起人 类致病的报道,但很少。
• 隐球菌感染的发生是因吸入环境中的孢子到肺部, 经血行播散到中枢神经系统, 继而发生的隐球菌 性脑膜炎,后者是常见、也最为严重的隐球菌病。
• 酿酒酵母
一直以来在酿酒厂、 面包房中用作生产面包、 啤酒、 葡萄酒时的 发酵剂,但除此之外酿酒酵母野生株分布广泛,可存在于蘑菇菌体及橡 树有关的土壤中。近年来,它已被确认为一种新的条件致病菌。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致病性真菌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致病性真菌

2、包括申克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
10
(1)申克孢子丝菌

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 物表面等,为双相性真菌,在组织中呈酵母型 ,在沙保培养基中呈菌丝型
• 伤口接触 淋巴管的慢性炎症 慢性肉芽肿 深部感染
11
着色真菌
• 一般经外伤侵入人体,感 染多发生于皮肤暴露部位, 感染多发生于颜面、下肢、 臀部等暴露部位,病损皮 肤呈境界鲜明的暗红色或 黑色区,故称着色真菌病 (chromomycosis) 。
12
第二节 深部感染真菌
深部感染真菌是指可引起机体深部
组织和内脏疾病的一群真菌
致病性真菌、条件致病性真菌
13
1、白假丝酵母 (白色念珠菌)
多为人体正常菌群
沙保培养基形成:假菌丝
玉米粉培养基形成:厚膜孢子 条件致病(AIDs、肿瘤等) 念珠菌致病性真菌
1
真菌侵入途径
2
真菌感染类型
3
真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真菌感染 浅部真菌感染:如皮肤丝状菌引起的各种癣症; 深部真菌感染:新生隐球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 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引起内 源性感染。如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念珠菌病; 真菌毒素的致病作用:某些真菌污染粮食作物后产 生真菌毒素,动物或人误食后可引起急慢性真菌中 毒症;有些真菌毒素还可导致肿瘤的发生;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哮喘、 荨麻疹等。
4
第二节 主要的致病性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一)皮肤癣菌
(1)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引起 的浅部真菌病简称为癣,包括体癣、股癣、手癣、 足癣、甲癣、头癣等。 (2)包括表皮癣菌属、毛癣菌属、小孢子癣菌 属。是世界范围内感染最广泛的一类真菌。通过 接触患者或外伤引起。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真菌感染的特点: 两高、两低、一快、一毒
念珠菌直接镜检
假菌丝和芽孢
ICU患者IFI的流行病学情况
ICU患者IFI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约占医院获得性 感染的8~15% ICU患者IFI的病原菌主要包括念珠菌和曲霉
ICU患者IFI仍以念珠菌为主
白色念珠菌是ICU患者IFI最常见的病原菌(约占 40%~60%) ICU患者侵袭性曲霉感染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 并越来越受到重视
热带念珠菌 35%
假丝酵母菌 12% 曲霉菌 6%
痰 53%
白念 47%
非恶性肿瘤患者中侵袭性曲霉 菌病的发生率
ICU收治1850例病例中 127例确诊/临床诊断曲霉菌病
7%
Meersseman et al. Am J Resp Crit Care Med 2004;170:621-5
SOT受者IFI的类型分布及病 原体的分布
重症患者IFI的诊 治流程
宿主因素
确诊IFI 临床特征 临床诊断IFI 微生物学检查 拟诊IFI 组织病理学 IFI 防治策略
1.一般预防 2.靶向预防 3.经验性治疗 4.抢先治疗 5.目标性治疗
抗真菌治疗原则
由于真菌感染的复杂性,目前多提倡分层治疗,包括 预防性治疗、经验性治疗、抢先治疗及目标性治疗。
ICU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 高危因素
immunocompromised
ICU患者的免疫状态
immunoparalysis
immunocompetent
ICU患者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最突出的特点
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 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 利用,较其他病人具有更多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 正常定植于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 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

致病杆菌、四体一菌、致病性真菌

致病杆菌、四体一菌、致病性真菌
正常寄生菌,培养困难,血平板 厌氧/微需氧
2、抵抗力:
弱,抗菌素敏感
致病性
1、所致疾病:
放线菌病:面颈部感染、牙周病 腹部感染、肺部感染 皮肤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致病物质:
不详
放线菌病(皮肤感染)
诊断与防治
1、诊断 标本类型:痰、脓液 检测方法:直接镜检(硫磺样颗粒)
2、防治 治疗:大剂量青霉素,TMP-SMZ 或者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2、血清学诊断——肥达氏试验 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和甲、乙、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H抗原与不同稀释度的待检 血清作定量凝聚试验,根据抗体的含量和动态 变化以辅助临床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一种血清 学试验。
3、伤寒带菌者检查 分离出病原菌是最可靠的方法。先测可
疑者血清中Vi抗体效价,如≥1:10时,反复 分离培养,确定是否为带菌者。
1×2-3um。周
身鞭毛、一般 无荚膜。
(二)抗原构造 1、O抗原:IgM抗体 2、H抗原:IgG抗体 3、Vi抗原:与毒力有关
(三)代谢与培养
普通琼脂平板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S型 菌落。
选择鉴别培养基上形成无色半透明的S型菌落。 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乳糖 和酸碱指示剂用作鉴别致病和非致病菌;加入胆盐 和煌绿能促进致病菌的生长。
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致肠功能紊乱及痉 挛,出现腹痛、里急后重。
神经毒性: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麻痹、
死亡;
外毒素 细胞毒性: 对多种细胞有毒性作用; (ST)
肠毒性: 作用类似ETEC等产生的肠毒素,使患
者早期出现水样腹泻。
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
病人 粪-口 带菌者
急性菌痢(湿热痢) 细菌性痢疾 中毒性菌痢(疫毒痢)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真菌

初中生物备课参考 真菌

第三节真菌一、真菌的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单细胞真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为酵母菌和类酵母菌两类。

前者如新生隐球菌,后者如白假丝酵母菌。

多细胞真菌:(1) 多细胞真菌大多长出菌丝和孢子,不同种类的真菌其菌丝和孢子的形态不同,这是鉴别多细胞真菌的重要标志。

(2) 菌丝----由孢子出芽长出芽管,并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

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

有隔菌丝、无隔菌丝。

(3) 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由生殖菌丝产生。

一条菌丝可形成多个孢子。

分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2.培养特性(1) 培养条件: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适pH4.0~6.0。

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

需较高的湿度与氧。

深部感染性真菌的培养条件与一般病原性细菌相似。

(2) 菌落类型:酵母型菌落和丝状菌落。

3.变异性与抵抗力(1) 易发生形态、菌落及各种生理性状变异。

(2) 抵抗力不强,对2%石炭酸、2.5%碘酊或10%甲醛溶液较敏感。

(3) 对干燥、日光、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对常用抗生素不敏感。

二、真菌的致病性、免疫性与防治原则1.致病性致病性真菌感染(1)主要为外源性感染。

(2)皮肤癣菌感染局部如表皮、毛发和指(趾)甲等部位,引起局部炎症等病变。

(3)深部真菌引起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机会致病性真菌感染(1)主要为内源性真菌感染。

(2)如白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等。

此类真菌在机体免疫力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可感染致病。

(3)深部真菌引起慢性肉芽肿或组织溃疡、坏死。

超敏反应性疾病(1)有些真菌对机体无致病作用,但其抗原物质可引起机体发生超敏反应。

(2)当敏感者吸入或食入某些菌丝或孢子时可导致超敏反应的发生。

毒素中毒性疾病(1)某些真菌污染粮食、食品或饲料,在其中产生毒素,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

(2)某些真菌的产物与肿瘤有关,如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癌病。

2.免疫性天然免疫(1)皮肤粘膜的屏障及分泌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医学专题主要致病性真菌

医学专题主要致病性真菌
*
Eumycetoma Dark grains Madurella mycetomatis Leptosphaeria senegalensis Exophiala jeanselmei Pale grains Fusarium sp. Acremonium sp. Scedosporium apiospermum
*
Pityriasis versicolor showing hyperpigmented lesigmented lesions in an Australian Aborigine
*
Culture of Malassezia furfur on Dixon's agar (contains glycerol mono-oleate)
*
Tinea Cruris (Jock itch): Infection of the groin, mainly seen in men
*
Tinea Capitis (scalp ringworm)
Tinea favosa
发内孢子
*
Tinea Capitis (scalp ringworm)
*
Piedraia hortae (何德毛结节菌)
It usually affected the scalp hair The nodules are darker in color, harder, and more firmly attached to the hairs Black Piedra
*
浅部感染真菌
表面感染真菌 皮肤癣真菌 皮下组织真菌感染
*
*
表面感染真菌
位置: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统称:角层癣菌 代表: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 症状: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的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

人体致病性真菌及常见药物

人体致病性真菌及常见药物

致病性真菌一、浅部真菌浅部真菌主要为皮肤丝状菌(Dermatophytes),侵犯皮肤、毛发、指甲等角化组织引起癣症,又称癣菌(Ringworm),分为毛癣菌属(Trichophyf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fon)和小孢子癣菌属(Microsporum)3个属。

其中按疾病分:发癣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石膏样毛癣功菌、奥杜盘氏小孢子癣菌须癣红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体癣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小孢子癣菌属股癣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狗小孢子癣菌脚癣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黄癣许兰氏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甲癣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叠癣同心性毛癣菌二、溶部真菌溶部真菌是侵犯皮下组织和内脏,引起全身性感染的真菌,包括四大类。

侵犯人体部位:肝、脾、肠、心、脑膜、淋巴结、骨、口鼻粘膜、阴道、皮肤、指甲等。

1.类酵母菌念珠菌属(1)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s)2.酵母菌类隐球菌属(2)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3.二相真菌球孢子菌属(3)厌酷球孢子菌(Coccidioidesimmitis)组织胞浆菌属(4)荚膜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 capsulatum)孢子丝菌属(5)申克氏孢子丝菌(Sporotrichumschenckii)芽生菌属(6)皮炎芽生菌(Blastomycesdermatitidis)地丝菌属(7)白色地丝菌(Geotrichumcandidum)4.霉菌类(丝状菌)曲霉菌属(8)烟色曲霉菌(Aspergillus fumigatus)毛霉菌属(9)丛生毛霉菌(Mucorcorymbifer)青霉菌属(10)某些青霉菌(Penicillium,sp.)条件致病菌一、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或canidiaAlbicans)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二、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Neofonmans)又名溶组织酵母菌(TorulaHistolytica) ,是土壤,鸽类,牛乳、水果等的腐生菌,也可存在人口腔中,可侵犯人和动物,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但也可能为内源性感染,对人类而言,它通常是条件致病菌.三、曲霉菌曲霉菌(Aspergillus)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很广,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常由许多因素降低机体免疫力时,继发传染引起疾病,最常见的有烟曲霉菌(A.fumigatus)、黑曲霉菌(A.niger) ,黄曲霉菌(A.flavus) 等.本菌生长迅速,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随孢子的产生呈绿色或暗红色,镜检见分生孢子柄顶端有包囊(V esicle) ,在包囊表面有带着成串孢子的擎丝。

真菌引起动物患病的例子

真菌引起动物患病的例子

真菌引起动物患病的例子
真菌可以引起动物患病的例子有很多,其中包括以下几种常见
的疾病:
1. 白色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真菌,可以感
染犬、猫等宠物动物,导致皮肤炎症、呼吸道感染等症状。

2. 曲霉病,曲霉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可以感染家禽和家畜,引
起多种疾病,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严重时甚至导致死亡。

3. 真菌性皮肤病,许多动物包括狗、猫、马等都容易患上真菌
性皮肤病,常见的致病真菌包括放线菌、毛霉菌等,症状包括皮肤
瘙痒、脱毛、皮肤溃烂等。

4. 壳菌病,壳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真菌,可以感染家禽、野生
鸟类等,引起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总的来说,真菌可以引起动物的多种疾病,包括皮肤病、呼吸
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给动物的健康带来威胁。

预防真菌感染的
关键是加强动物的卫生管理,保持环境清洁,避免动物接触已感染
的真菌源,及时发现病症并进行治疗。

同时,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也是控制真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章主要致病性真菌真菌感染引起得疾病称为真菌病(mycoses).在10万种以上得真菌中,能引起人类真菌病得真菌只有几百种,其中90%得人类真菌病仅由几十种真菌所引起,绝大多数病原性真菌自然存在于水、土壤与有机废料中,然而,发病率最高得念珠菌病与皮肤癣病则就是由人体得正常菌群得真菌引起.真菌可以引起表面感染、皮肤感染、皮下组织感染、深部感染与条件致病性感染,而且,几种真菌感染可以重叠出现。

真菌按其侵犯得部位与临床表现,可分为浅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与条件致病性真菌。

第一节浅部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这类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与毛干得最表层。

因不接触组织细胞,很少引起宿主细胞反应。

这类真菌在我国主要有秕糠马拉癣菌(Malassezia furfur),可引起皮肤表面出现黄褐色得花斑癣,如汗渍斑点,俗称汗斑。

此菌具嗜脂性.有报道从92%正常人头皮、躯干、面部、四肢等部位分离出。

诱发因素为高温多汗.由于此菌能产生对黑色素细胞有抑制作用得二羧酸,使花斑癣局部色素减退.此菌有粗短、分枝得有隔菌丝与成丛得酵母样细胞.患者皮肤用Wood灯紫外线波长365nm照射或刮取鳞屑照射,能发出金黄色荧光,有助于诊断。

二、皮肤癣真菌引起皮肤浅部感染得真菌主要就是一些皮肤癣菌(dermatophytes)。

皮肤癣菌有嗜角质蛋白得特性,就是寄生与皮肤角蛋白组织得浅部真菌,使其侵犯部位只限于角化得表皮、毛发与指(趾)甲,而病理变化就是由真菌得增殖及其代谢产物刺激宿主引起得反应。

简称为癣(tinea),包括体癣、股癣、手癣、足癣、甲癣、头癣等。

特别就是手足癣就是人类最多见得真菌病。

皮肤癣菌大约有40多个种,分属于三个菌属:毛癣菌属(Trichophyton)、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n)与小孢子癣菌(Microsporum).皮肤癣菌可在沙保培养基上生长,形成丝状菌落.根据菌落形态、颜色与所产生得大分生孢子,可对皮肤癣菌作出初步鉴定(图33-1)、(表33-1).皮肤毛发指(趾)甲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菌丝毛癣菌属 + + +细长,棒形梨形,棒形多样(少)壁薄,少见多见小孢子菌属 + +—纺锤形,壁棒形,卵圆形球拍状较厚,较多见较少见梳状表皮癣菌属 + - + 梨形,壁较薄无单纯细菌丝多见(一)生物学性状1、毛癣菌属毛癣菌属得真菌一般可引起人得皮肤、毛发与甲板感染,但各菌得亲嗜性不尽相同。

(1)主要种别: 毛癣菌属(Trichophyton)就是一类引起浅部真菌感染得皮肤癣菌。

对人致病得有20余种,其中最为常见得就是红色毛癣菌,其她较为常见得就是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须毛癣菌及石膏样毛癣菌。

(2)形态特点:①在毛发中,可查见关节孢子,平行排列在毛发内部(发内型)或平行排列在毛发得外部(发外型)。

②沙保培养基培养物镜检可见单纯分隔菌丝,与大多数就是侧支丛生得葡萄状或梨状得小分生孢子及细长、壁薄、棒状得大分生孢子.某些菌可有厚膜孢子。

菌丝形状多样,为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与鹿角状。

(3)培养特征菌落为灰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粒状或蜡样.菌落性状与色泽各不相同,菌落背面也呈不同得颜色。

如葡萄酒色、深红色等.2、小孢子菌属(1)主要种别: 小孢子菌属(Microsporum)得各种菌只侵犯皮肤与毛发,引起头癣与体癣。

对人致病得主要菌种有8个,常见得菌种为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2)形态特点:①在感染得毛发中可观察到有小孢子菌镶嵌形成得鞘包围着毛发发干。

在病变皮肤内可见呈分节或分支断裂得菌丝.②在沙保培养基上,镜检本菌产生粗糙、壁厚、呈梭形得大分生孢子,卵圆形得小分生孢子长在菌丝得侧支末端.也可见球拍状、破梳状与结节状菌丝及厚膜孢子。

(3)培养特征:在沙保培养基上菌落为棉絮状、羊毛状或粉末状,并有不同得颜色,如灰色、橘红色、棕色、深褐色等。

3、表皮癣菌属表皮癣菌属(Epidermophytom)对人致病得只有一个菌种,絮状表皮癣菌。

本菌对人有亲嗜性,可侵犯表皮及指(趾)甲,但不侵犯毛发,就是人类体癣、股癣、足癣、手癣、甲癣得主要病原菌。

(1)形态特点:①在皮肤病变中呈分支断裂得有隔菌丝,不产生小分生孢子。

②在沙保培养基上形成多数为粗棒状、壁薄、有2~4个分隔得大分生孢子,陈旧培养物中还可见较多得厚膜孢子与球拍状菌丝。

(2)培养特征: 在沙保培养基上菌落开始为白色,颗粒状,以后变为绒毛状甚至粉末状,表面有许多辐射状沟,呈草绿色,且培养基常有皱裂,这就是本菌得一个重要特征,有诊断价值.(二)致病性人主要通过接触污染得土壤或患者与患畜感染皮肤癣菌得,已有证据表明,湿度、温暖、皮肤得皮质成分、出汗、青年人与遗传因素均可增加宿主对皮肤癣菌得易感性.在高温与高湿度得季节,或拥挤得居住条件下,癣病得发病率增高。

人与人之间可直接接触或通过毛巾、衣服、公用得淋浴间等途径相互传播。

一种皮肤癣菌可在不同部位引起病变,相同部位得病变也可由不同得皮肤癣菌引起。

3种癣菌均可侵犯皮肤,引起手足癣、体癣、股癣、叠瓦癣等。

毛癣菌与表皮癣菌可侵犯指(趾)甲,引起甲癣(俗称灰指甲),使指甲失去光泽,增厚变形.此外,毛癣菌与小孢子癣菌还可侵犯毛发,引起头癣、黄癣与须癣。

据我国1998年报道从患者分离得皮肤癣菌以红色毛癣菌(T。

rubrum)为最多,占浅表真菌培养阳性得56%,其次为紫色毛癣菌(T.v iolaceum)、须毛癣菌(T、mentagrophyte)与絮状表皮癣菌(E、floccosum)等,主要引起甲癣、手足癣与体癣。

头癣曾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造成斑秃,给患者造成痛苦与终生遗憾。

主要通过接触或理发工具造成传播.随着生活改善、文化知识提高及灰黄霉素广泛使用,头癣已经少见。

但近年来因小宠物狗、猫得眷养,儿童得头癣又有所抬头。

感染按菌种与临床表现分为黄癣、白癣与黑点癣3种。

黄癣主要由许兰毛癣菌(T、schoenleinii)引起。

黑点癣常由紫色毛癣菌与断发毛癣菌(T.tonsurans)引起,毛发脆而易断,留下黑色发根,故称黑点癣.白癣主要由铁锈色小孢子癣菌(M、ferrugineum)引起。

头癣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成年后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浅部感染真菌得实验室检查方法很多,主要有直接镜检、分离培养与荧光检查等。

1.直接镜检直接采取病变部位得标本,制片后用显微镜检查有无菌丝及孢子存在,对浅部真菌病得诊断有重要意义。

本法迅速简便,就是临床真菌检验最常用得方法.取皮屑、指(趾)甲或病发,置载玻片上,加1O%KOH并加盖玻片微加热消化后,先用低倍镜检查,如见可疑菌丝、孢子后,再转换高倍镜予以证实。

皮屑、甲屑阳性标本,常可见有分支得菌丝。

毛发标本,不同菌种导致得毛发真菌感染,可见发内或发外有特征性得菌丝与(或)孢子等,即可初步诊断有皮肤癣菌感染。

在经沙保培养基培养或玻片小培养,可根据菌落特征、菌丝与孢子得特点,结合其她鉴定试验(生化反应、毛发穿孔试验等)鉴定为何种皮肤癣菌。

2、分离培养取毛发、皮屑、甲屑等标本,先用70%酒精浸泡3~5min杀死杂菌后,以无菌操作接种2~3支沙保斜面培养基,每支点种2~3处,置25℃培养7~14d,每周观察2~3次。

可根据菌落形态及颜色并挑取菌落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菌丝及孢子得特征进行鉴定.还可进一步作小培养观察其菌丝与孢子得生长发育情况与结构特征,进行详细鉴定。

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引起皮下组织感染得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与孢子丝菌。

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人得创伤部位.感染最初发生于真皮深层、皮下组织或骨,逐渐扩展,最后可达到皮表下.感染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甚至经血液或淋巴播散至其她器官引起深部感染。

(一)着色真菌着色真菌就是一些在分类上接近,引起得疾病症状近似得真菌得总称。

感染都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病损皮肤变成暗红色或变黑,故称着色真菌病(chromomycosis)。

1、流行病学特点本病多发生在热带地区,本病于1911年由Pe droso首先在巴西发现,以后世界各大洲均有报道,但以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发病率高,近年来发病有增多趋势.根据致病菌种对地理与气候得适应性不同,各地流行得主要病原菌不同,如在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等多雨潮湿得国家以裴氏着色霉为主,其次就是疣状瓶霉;而在澳大利亚、非洲南部与亚洲地区则以卡氏枝孢霉多见。

我国于1951年由尤家俊报道首例着色真菌病,曾命名为“黄色酿母菌病"。

至今已有14个省、市或地区陆续报道约400多例,但以山东与河南两省患者最多,形成地方流行.据1977年调查,山东省章丘县得发病率为0、23‰。

山东省及我国北方地区得主要致病菌就是卡氏枝孢霉(Clodosporium carrianii),长江以南得报道多为裴氏着色霉(Fonseceea pedrosoi)与疣状瓶霉。

此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据报道最大85岁,最小11个月,但以中青年多见。

男性多于女性,患者以农业、林业劳动者为主。

近年来亦有一些报道继发于器官移植得患者。

2、致病机理本病得主要4种病原菌属于暗色孢科得3个属:裴氏属得裴氏着色霉(Fonsecaeapedrosoi)与紧密着色霉(F、pacta),瓶霉属得疣状瓶霉(Phialophora verrucosa)与枝孢霉属得卡氏枝孢霉(C ladosporiumcarrionii)。

这些菌在自然界主要分布于泥土与腐烂得植物上。

感染人体得主要途径就是孢子从皮肤或黏膜破损处植入。

潜伏期约一个多月,长者数月乃至1年。

病程可长达几十年.早期皮肤患处发生丘疹,丘疹增大形成结节,结节融合成疣状或菜花状。

随病情发展,原病灶结疤愈合,新灶又在四周产生。

日久疤痕广泛,影响淋巴回流,形成肢体象皮肿。

主要得病理过程就是机体对真菌得排斥反应.真菌跨表皮被排出皮面而形成得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为拮抗与消灭真菌而产生得混合性肉芽肿以及为促使病灶愈合而发生得纤维化形成.这三种主要得病理现象常同时存在,亦可因病程得不同或个体差异而表现为以某一种或两种变化为主。

当病原菌侵人皮肤后,如机体免疫力正常则菌可被排出体外,如不能及时将菌排出,则在局部形成排斥反应得病灶。

如病原菌侵人淋巴管或沿组织间隙发展,则形成周围播散型或泛发型损害。

近年来研究发现,某些致病性真菌得分生孢子可产生类黑素样复合物(melanin—like ponent)颗粒,其产生能力与真菌致病性有关,它可抵抗机体得微生物氧化剂,影响细胞介导得免疫反应,干扰补体得激活,并降低真菌细胞对抗真菌药物得反应.发病时机体得免疫反应得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认为主要就是细胞免疫,包括巨噬细胞得吞噬作用。

D'Avila SC等发现患者细胞免疫反应类型与皮损形态有关:疣状斑块皮损患者以TH2型细胞反应为主,而红斑萎缩型皮损则以TH1型反应为主.不同临床类型患者得细胞因子与淋巴细胞增殖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