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 学生准确、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词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抒发情感的。

教学过程:—、诵读诗歌1. 阅读课本中的诗歌旁注及赏析短文,自由诵读四首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尝试根据自读的理解融入自己的情感、语气。

2.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由组内四位同学各诵读一首诗歌,组员互相指出诵读中存在的读音、节奏的问题,无法确定的及时向老师提出。

3. 学生个人展读诗歌,教师点评,全班齐诵。

(每首诗独立进行,教师在点评后要酌情请展读同学作调整后的再读,让同学们感受变化,教师也可进行必要细节的范读,让全班齐诵达到更好的效果)点评注意点:(1)明确并强化基本节奏,放慢速度;⑵提出诵读细节建议,如急缓、扬抑、重读等。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如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细节建议:“夜发清溪”应试着读出诗人外出闯荡的憧憬和喜悦,节奏轻快;“思君不见”应试着读出诗人渐渐远离故乡,对友人的不舍、思念,节奏相对沉缓,并在“下渝州”之前适度延长停顿,更好地表达这种情绪。

学生通过末两句急缓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细节建议:前两句有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第三句也说着好风景正当时,这三句在语调上建议有一个递进的昂扬,为末句的悲哀和感慨蓄势,制造扬抑的落差,并可适度重读“寻常”“几度” “好”等词;“落花时节”四字相对沉缓,“又”要读出慨叹的语气,音可适度延长(在“逢君”前也作适度的停顿),如一声悠长的叹息。

学生通过扬抑的处理来更好地感受世事无常的悲慨和无奈。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1)习题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1)习题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1)习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1)》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古诗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经典之作,既有描绘大自然美景的,也有反映作者情感的,通过学习这些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古诗词的深度理解和赏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本节课的古诗词,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赏析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本节课的古诗词。

2.难点:学生能够对古诗词进行深度理解和赏析,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古诗词中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

2.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赏析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外古诗词诵读(1)》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3.教学资源:相关古诗词的图片、视频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中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古诗词,让学生初步阅读和理解,引导他们注意古诗词的格式和韵律。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1.加强个别指导,关注学生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方面的进步。
2.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理解和应用古诗词。
3.丰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注重课后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意象理解和情感把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诗词的朗读技巧和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读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通过朗读传达诗词的情感。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安排了分组讨论和诗词朗读活动,让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古诗词的魅力。从同学们的表现来看,他们积极参与,乐于分享,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朗读技巧和情感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关注和指导。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同学们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展开思考。他们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让我看到了古诗词在年轻一代身上的传承与发展。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同学在讨论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思维局限,需要我进一步引导和启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古诗词是古代文人表达情感、描绘景象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审美价值,是我们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首具体的古诗词《静夜思》。这首诗展示了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中的精妙运用,以及它如何触动我们的心灵。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提升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力。通过诵读古诗词,使学生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学会从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鉴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水平;锻炼学生对古诗词的个性化解读与思考,激发创新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构建与运用能力,通过诗词诵读,提升语言表达与交流技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符合新教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主备人:李可可第一课时《竹里馆》学习目标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1、知作者: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4、体诗情:《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诗海泛舟,撷取明珠。

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是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内古诗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本部分的诗词都是精选的经典古代诗词,内容丰富,风格各异,既有写景抒情的,也有咏史言志的,既有豪放派的作品,也有婉约派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一些简单的古诗词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

但是,由于古诗词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对于一些历史文化背景和诗词鉴赏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意义,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所学的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掌握一定的古诗词鉴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古诗词的美。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备好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和诗词鉴赏技巧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词的大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名师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朗读展开想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3.在初步分析欣赏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意图】本环节用简短直白的语言导入,让学生快速明确学习这四首诗歌的切入点和需要达成的目标。

二、诵读诗歌品韵味1.读准字音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歌,结合注释及资料,读准字音。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平羌.(qiānɡ)渝.州(yú)岐.王(qí)岑参..(cén shēn)芦.管(lú)2.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课件出示: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齐读,体会节奏。

3.读出韵味古诗的音韵美体现在节奏上,体现在音韵和谐中,也体现在韵脚上。

根据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我们一起完成下列任务:(1)标注、认识韵脚。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6.增强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解析、创作等环节,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创新意识及文化自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峨眉山月歌》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通过整个教学过程,我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1.导入新课环节:我在导入环节提出的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美景?”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迅速进入课堂氛围。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导入方法,如图片、视频等,以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诗词背景理解:学生对古诗词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可能影响对诗词的理解。
突破方法:教师提供相关背景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紧密围绕《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读技巧、理解意境、学习创作技巧以及了解文化背景。通过明确难点和重点,教师可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确保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的理解透彻。
(3)创作技巧学习:学习并运用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的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举例:诗句“夜发清溪向三峡”,运用了动态描写,表现出诗人在夜间行船的情景。
(4)文化背景了解:了解李白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介绍李白生平,以及他为何能创作出如此优美动人的诗篇。
2.教学难点
(1)诗词韵律感知:对于七年级学生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理解古诗词的韵律结构有一定难度。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个性备课
教学反思
(四)自学指导
1、根据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补充注释翻译全文
(五)合作探究
结合背景,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
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请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歌1、2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试做简要说明。
2.你知道有哪些古人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其内容是什么?
3、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诗?
五、学习《潼关》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二)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五)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1)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受到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诗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四首唐诗都是绝句。

这四首诗像四幅画卷,在我们面前展示了唐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歌,透过文字,欣赏诗人描述的画面,领略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师板书: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峨眉山月歌(一)知识备查,扫清障碍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李白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

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整体感知,疏通诗歌教师:同学们,听诗歌朗读音频,注意停顿、读音。

预设:(出示课件6)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qiāng)/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yú)州。

(三)细读诗歌,精读细研诗句出示:(出示课件7)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精选4篇)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背诵四首诗歌教学方法:知(知作者)、诵(诵古诗)、解(解诗意)、悟(悟情感)、背(背古诗)、练(做练习)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自读课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颗明珠,一首古诗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婉转动听的歌。

也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古诗。

二、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维、李白、岑参、韩愈,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四首诗。

2.结合旁批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3.体会每首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授新课:(一)知:知作者完成下列有关作家的填空:1、王维(701年-761年)字,号摩诘居士,时期的著名、。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外号“诗佛”。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李白,中国伟大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终身不得志,在其诗中表达出追求自由和对未来积极向上的精神。

3、岑参(约715~770)边塞诗人。

原籍南阳(今属河南),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学课件

主题归纳
这首五言绝句通过写诗人在九 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远,表现诗人对 国事的担忧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 切。这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 抒情佳作。
李益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 虞, 唐代诗人。大历四年进 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 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 一带漫游。以边塞诗名世,擅 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人教部编版 语文 七年级 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李白
作家作品
李白(701—762),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 甫齐名,世称“大李杜”。其作品 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 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
《将进酒》《蜀道难》等。
诵读提示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古诗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 出四川时写的一首迷恋故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 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 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 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 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致,意境清 朗秀美。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字词梳理
半轮:半边,半个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指青溪驿,在今 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诗意理解
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轮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 缓流动的平羌江水之中。夜色中我从青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很想念峨眉山上的月亮,到渝州却看不到你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意境的深度理解:学生对古人的生活背景和情感表达方式不够熟悉,难以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诵读(一)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人:李益
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
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广德二年(764) 随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 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多次从军边塞出任 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 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 部尚书衔。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 和边塞诗著称。
•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 作。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
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 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 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练习】
• 夜上受降城闻笛
春夜闻笛
• 唐•李益
唐•李益
• 回乐烽前沙似雪,
寒山吹笛唤春归,
• 受降城外月如霜。
此诗大概作于公元770年,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 (755—763)后,杜甫漂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 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 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这首诗。
把握停顿——明节奏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意关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 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 饮而归。 ④怜:可怜。 ⑤傍:靠近、接近。
迁客相看泪满衣。
• 不知何处吹芦管,
洞庭一夜无穷雁,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公开课)

2022年部编版语文七上《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公开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明确目标七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各种体式中是最受欢送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从简短介绍七言绝句导入,让学生大概知晓七言绝句的历史及特点,快速明确学习内容的大体定位及方式。

二、读四首诗师:“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吟诵诗歌,是解读诗歌的途径,也是理解诗歌的前提。

看看谁能将这四首诗吟诵出诗的味道来!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这四首诗歌,没有把握读准的字音要圈画出来。

〔生自由读诗后交流生字〕课件出示:寂寥.〔liáo〕春朝.〔zhāo〕碧霄.〔xiāo〕戍.〔shù〕夜阑.〔lán〕潼.关〔tónɡ〕〔1〕自由朗读,体会节奏。

〔2〕根据指导,读出节奏。

课件出示:七言绝句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一夜征人/尽望乡〞。

也可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唯见/长江/天际/流〞;或“二二一二〞,如“闻道/龙标/过/五溪〞等。

〔3〕听读,明确节奏。

听名家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朗读。

〔4〕齐读,体会节奏。

古人吟诵是先有曲调的,虽有曲调,但不同于唱歌,因为吟诵的曲调是不固定的。

也就是说,同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吟诵。

我们应先吟准字音,吐字清晰,做到所谓的“字正〞,再通过拖音,使声腔饱满,做到所谓的“腔圆〞,字正腔圆是对吟诵的根本要求,以此来感受诗歌的韵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1)《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第一课时《竹里馆》学习目标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1、知作者: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4、体诗情:《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诗海泛舟,撷取明珠。

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春夜洛城闻笛》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配套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一)》配套教案教学设计初一优秀公开课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教案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第 1 课时一、新课导入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而李白与杜甫又是这个巅峰时期的两座高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创作的《峨眉山月歌》和《江南逢李龟年》,一起领略他们诗作的魅力。

二、新课教学峨眉山月歌1.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又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

2.欣赏美丽的峨眉山3.诗歌朗读(1)学生自读,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听范读,学习朗读节奏、语气、感情等。

3.理解诗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意。

明确:峨眉山上悬挂着半轮秋月,月映影入平羌江水中,随江水流去。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驶向三峡,想你却难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体会感情:(1)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各抒己见)明确:思想感情:①热爱大自然的浪漫情操。

②对故地(四川)的恋恋不舍之情。

③对故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2)想一想,说一说:问: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明确:同意。

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即,如同思友之情。

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

5..探究本诗的章法:明确:写景(一、二句)——描写峨眉山的美丽景色。

抒情(三、四句)——抒写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6.课堂小结:《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上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二)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三、学习《潼关》:(一来自作者介绍谭嗣同(1865—1898),汉族,湖南浏阳人,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写这首诗时,他已经年近七旬。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越是悲愤,他对理想越是执着;对理想越是执着,他的悲愤也越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这种悲愤忠烈的感情一直在他心灵中激荡,使他夜不能寐,在梦中也常常梦到。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的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地展现。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篇一:课外古诗词诵读七上教案学习目标:1.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正确默写。

2.在揣摩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诵读欣赏。

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在准确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区分“宵”与“霄”、“啼”与“蹄”、“尤”与“犹”等形似字。

引导学生重点运用想象情景的方法揣摩情感,进而提高欣赏品位。

学习难点:以《潼关》等四首古诗的学习为载体,进一步训练想象情景等揣摩情感的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习过程:创设默写情境,强化诗句理解意识:一、当堂默写,互查互纠。

二、解析错字,加深理解。

创设诵读情境,构建情感揣摩方法:三、诵读比赛,交流分享。

四、想象情景,揣摩情感。

附件1:《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六单元)学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六单元)学案主备:李智祥课型:诵读指导审核: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正确默写。

2.在揣摩诗人情感的基础上,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结合文本中的注释、赏析,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默写全诗。

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订正错别字:(),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该字所在的诗句大意是:___________(),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

该字所在的诗句大意是:___________二、想象诗中情景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隐去文本中的赏析部分,你觉得哪一首诗最能通过这种方法触摸到诗人的情感?你还知道哪些揣摩诗人情感的好方法,说一个跟大家分享。

三、课堂演练:读李商隐的《嫦娥》,借助情景想象,揣摩诗人的情感。

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解:1.云母:一种矿物。

2.深:久,时间长。

3.长河:银河。

四、课外巩固:1.读《秋词》后回答:⑴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画面。

⑵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读《夜雨寄北》后回答:⑴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第一课时
《竹里馆》
学习目标
1、.品读诗句,感悟恬淡、清新、幽雅的诗境。

2、诵读诗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走近王维,感知田园,领悟田园。

4、学会读诗、品诗、入诗、赏诗的学诗方法。

重点难点
透过《竹里馆》等田园诗,体味热爱自然,追求恬淡及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情入境。

二、按照学诗方法组织教学《竹里馆》
1、知作者:
王维(七零一-七六一),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他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解诗题:《竹里馆》《山居秋暝》。

3、品诗句
4、体诗情:
《竹里馆》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山居秋暝》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5、入诗境:画面美、音乐美、意境美、生活美、情感美。

三、课堂小结
诗海泛舟,撷取明珠。

陶冶性情,提高素养。

学会品诗,提升品位。

愿同学们,在古典诗歌的沐浴中,与诗为伴,与诗人同行,使你的人生之路充满快乐,充满阳光,充满激情!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学习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理解诗情画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何将诗中的音乐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张籍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拆了又写,写了又拆的家书(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李白眼里,乡愁曾经化作了那一轮明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李白的另一首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书课题)
二、解题生读题目。

(要求读正确)从题目中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就是哪里?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闻就是?闻笛就是?)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生再读题。

(要求读出感情)诗题中的中心词就是-----闻笛。

这笛声勾起了李白心中怎样的情感呢?就让我们梦回千年和李白一同去感受一番。

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指名读。

读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

诗有时可以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有时可以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有时我们可以高唱:此夜曲中----闻折柳,有时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师生接读,学生自由练读,齐读
四、读着读着,我们和诗人的心越来越近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五、再读,深入理解何人不起故园情!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个什么句?是怎样的笛声让诗人心中升起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呢?我们一同去寻找这笛声吧!
出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齐读
2、“暗飞声”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暗”?
扣住“暗”让学生展开想象
生回答由于是夜晚,显得格外的幽静,引生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春夜?李白在干什么?把那种幽静的环境说具体。

这笛声就这样随着春风飘呀飘,真不知是(引读:谁家玉笛……,散入春风……)
六、小结写法:刚才我们通过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展开想象,运用环境描写进行铺垫渲染。

出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作业:
将《春夜洛城闻笛》完整地改写完。

第二课时
《逢入京使》
学习目标: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学习难点:
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一、导入
二、作家作品导知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色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三、作品欣赏:
1、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

“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

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

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

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2、“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

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3、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

“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4、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四、作业:
背诵课文。

《晚春》
教学目标:
1、诵读:正确、流利、感情充沛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作者诗中所描绘的晚春景象,能够初步感受诗的意境,并体会诗人的惜春之情,进而自己能够做到珍惜时光。

3、由本诗加以拓展,积累同类题材的古诗,加深对国学的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古诗中的字词读准,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的意境之美,进而联想珍惜到自身的时光。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春天在哪里》
一、课程导入
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季节?大家喜欢春天吗?跟大家一样,古往今来,很多诗人也喜爱春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把春天写进了诗里,用优美的诗句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之前老师布置了让大家预习,现在就请个同学来读一读。

二、课堂内容
(一)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二)品词析句
1、题目“晚春”,大概指的是什么时间?春天的最后一段时间不久归:不久就要归去,春天将要过去百般:各种各样斗:争斗,比赛芳菲:花草茂盛而芬芳榆荚:见图,榆树上的果实。

才思:才华和能力惟解:只知道
诗句里还有不明白的字句吗?
2、句子解析:花草树林知道春天不久将要归去,于是万紫千红争香半艳竞相开放。

而杨花榆荚没有这个才华和能力,只知道像飞雪一样漫天飞舞。

3、交流评议,感情意境:同学们可以讨论下诗中用哪些物来描绘出晚春的场景?以及这首诗所反映出来作者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你还能想到关于珍惜时光的什么名句?
三、拓展延伸,加强积淀
1、这首诗叫《晚春》,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早春》,大家通过这两首诗来对比下早春与晚春有什么不同?
2、你还学过什么关于描写春天的诗词?或者其它季节的古诗?
《春晓》《江南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