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

合集下载

菌物的名词解释

菌物的名词解释

菌物的名词解释菌物是生物界的一个大类,包括了真菌(Fungi)和细菌(Bacteria),它们的生物特征和生态功能使得它们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分别对真菌和细菌进行解释。

真菌是一类生物,属于真核生物。

与植物和动物不同,真菌没有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无法自己合成有机物。

真菌的主要营养方式是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这使得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分解者和循环者的角色。

真菌的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几丁质组成,这使得它们与植物和动物有所区别。

真菌能够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包括单细胞菌种和多细胞菌丝体,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菌丝体。

真菌的菌丝体通常由单细胞菌核通过分裂产生,通过不断延伸和分枝形成复杂的菌丝网络。

菌丝的延伸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几个毫米,这使得真菌能够迅速占领营养资源。

菌丝体通常埋藏在地下、树木内部、腐烂物质中等,这些地方是真菌获取营养的重要场所。

真菌可以分泌一些特殊的酶,这些酶能够分解复杂的有机物质,使其变为可吸收的形式。

真菌的分解作用在自然界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们能够帮助分解树叶、死木、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促进营养的循环。

同时,真菌也与植物共生,形成菌根,帮助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真菌还能够与一些昆虫形成共生关系,如蚂蚁与菌圃真菌,它们互利共生,为彼此提供营养和保护。

细菌是一类无细胞核的微生物,属于原核生物。

细菌广泛存在于地球上的各种环境中,包括水体、土壤、人体等。

细菌的细胞结构相对较简单,通常由细胞壁、细胞膜和胞质构成。

细菌的细胞壁通常由肽聚糖和脂肪酸构成,不含有几丁质和纤维素。

细菌可通过分裂繁殖,繁殖速度非常快,如大肠杆菌每个细菌可以在20分钟内分裂成两个细菌。

细菌有着多样的代谢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代谢方式。

有些细菌是光合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而一些细菌是化学合成细菌,它们通过分解有机物质来获取能量。

此外,还有一些细菌是厌氧生活的,它们不需要氧气就能够存活。

1 菌物

1   菌物

1 菌物(Fungi)是个广义的词,并不专门代表狭义的“真菌”。

狭义的“真菌” 指Eumycota (过去的真菌门),Kingdom Fungi(《安、比氏菌物词典》第八、九版的真菌界)或True fungi (真菌物)。

菌物, 即广义的“真菌” ,除含上述狭义“真菌” 外,还包括Chromista 或Pseudo fungi(假菌)——如卵菌等,以及Fungi-like protozoa(类菌原生动物)——如粘菌等(裘维蕃,1998)。

根据Hawksworth et al.(1995),菌物所涉及的三个界主要区别如下:(1)原生动物界——异养(吞食营养)或自养(光合作用);细胞壁在营养生长时缺,存时成分不一;线粒体网壁(冠状突起)管状;鞭毛的茸毛非管状。

(2)假菌界——自养(光合或吸收营养);胞壁常含纤维素,缺几丁质和β-葡聚糖;线粒体网壁管状;鞭毛的茸毛管状。

(3)真菌界——异养(吸收/渗透营养);胞壁含几丁质和β-葡聚糖;线粒体网壁扁平,鞭毛的茸毛缺(即无茸鞭)。

2 菌物的定义为“具真正细胞核,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大都以分枝的丝状体吸收营养,一般都能进行有、无性繁殖并可产生孢子的一类生物”。

(1)相似点:都属于真核生物。

其细胞结构相近似,如具细胞壁(类菌原生动物除外)、膜、核(膜、仁)、内质网、线粒体、核糖蛋白体、液泡及其它细胞器或内含物。

(2). 区别:无根茎叶分化,没有维管束系统;因多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从寄主或基物中吸收现成的营养物质;从细胞壁成分看,大多数真菌主要是甲壳质(chitin),只有少数(如卵菌纲等)是纤维素;从核糖蛋白体看,不象植物那样连接在内质网上,而是分散在细胞质中;另外,线粒体、核蛋白体等细胞器的结构要简单得多,内含物种类也较少(有的有晶体、肝糖粒、牲粉、脂肪球等)。

3食品加工——生产面包和馒头(酵母),酱油(米曲霉),豆腐乳(毛霉、根霉),豆酱(黄色曲霉组一种),红、黄酒(红曲霉等)、葡萄酒(葡萄酒酵母),啤酒(啤酒酵母),白酒(米、黑、黄曲霉等),醋(米曲霉和黑曲霉)。

植物病理学菌物与真菌的区别

植物病理学菌物与真菌的区别

植物病理学菌物与真菌的区别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科学,而菌物和真菌是植物病理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菌物和真菌的区别。

一、定义和特点菌物是指植物病原真菌在寄主体内或体外形成的菌丝体、孢子体等菌落形态的总称。

而真菌是植物病原菌物中的一种,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

二、分类特征菌物主要包括病原菌、腐生菌和寄生菌等。

其中,病原菌是指能引起植物疾病的菌物;腐生菌是指以植物残体为营养来源的菌物;寄生菌是指以植物为寄主并通过寄生方式获取营养的菌物。

而真菌是按照生殖方式和菌丝形态来进行分类的,主要分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接合菌门、糠秕菌门和霉菌门等。

三、生物学特点菌物的生物学特点是具有生殖体和营养体两种形态。

生殖体是指菌物的有性生殖结构,包括菌丝、孢子等;营养体是指菌物的无性生殖结构,包括菌核、菌落等。

而真菌的生物学特点是具有菌丝体和孢子体两种形态。

菌丝体是由细长的菌丝组成,能够在寄主体内或体外生长繁殖;孢子体是由孢子组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

四、病害类型菌物引起的病害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炭疽病、霜霉病、锈病等。

而真菌引起的病害也非常广泛,包括褐腐病、白粉病、黑穗病等。

五、致病机理菌物致病的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分泌毒素导致寄主组织的死亡;另一种是通过侵入寄主体内并利用其营养物质导致寄主组织受损。

而真菌致病的机理主要是通过菌丝的侵入和孢子的感染,导致寄主组织发生病变。

六、防治方法菌物引起的病害可以通过多种防治方法进行控制,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化学防治主要是利用杀菌剂来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拮抗菌等生物制剂来控制病害;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改善环境条件,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而真菌引起的病害的防治方法与菌物引起的病害相似,也可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菌物是植物病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植物病原真菌在寄主体内或体外形成的菌丝体、孢子体等菌落形态的总称。

而真菌是菌物中的一种,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真核生物。

菌物菌质的作用

菌物菌质的作用

菌物菌质的作用
菌物(菌丝体、菌落)是真菌的主要组织结构,负责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菌物具有以下作用:
1. 吸收营养:菌物是真菌的主要吸收营养的部位,菌丝通过多孔结构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包括腐殖质、死亡有机物等。

2. 支持和保护:菌物通过扩展和延伸菌丝,能够支持和维持真菌的结构。

此外,菌物对真菌也有保护作用,能够阻挡或抵御外界有害物质和生物的入侵,减少真菌的受损和感染。

3. 传播和繁殖:菌物通过分支和延伸的菌丝,能够扩散到周围的环境中,寻找新的营养和生长条件。

此外,菌物还能产生孢子,通过孢子的传播和散布来完成真菌的繁殖过程。

4. 代谢和合成:菌物内菌丝体可以进行各种代谢和合成活动,包括物质分解、酶的产生、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等。

这些代谢和合成过程对于真菌的生存、生长和生殖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而言之,菌物在真菌的能量获取、结构支持、保护防御和繁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病原菌物

植物病原菌物

菌物是真核生物,过去也叫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核、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菌物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

大多数菌物是腐生的,少数可以寄生于植物、人和动物体上引起病害。

菌物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菌丝以顶端生长的方式无限生长。

菌物的菌丝细胞主要由细胞壁、原生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菌物的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孢、侵染垫、附着枝、假跟、菌环和菌网等变态结构。

高等菌物的有隔菌丝有时可以交织在一起形成组织化的密丝组织,并由这些组织形成菌核、菌索、子座等特殊菌丝组织体。

菌物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以孢子形式进行繁殖。

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四种类型。

产生的无性孢子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

多数菌物可以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往往在菌物营养生长的后期或环境不适宜时进行,有利于菌物越冬或越夏以度过不良环境。

菌物有性生殖过程包含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菌物有性生殖后产生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休眠孢子囊、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菌物存在性的分化,大多数是异宗配合,少数为同宗配合。

某些菌物还可以进行准性生殖。

菌物典型的生活史通常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菌物生活史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无性型、单倍体型、单倍体-双倍体型、单倍体-二倍体交替型和二倍体型。

菌物是一类容易发生变异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其变异主要来源于有性生殖中染色体的交换和重组。

菌物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在生物八界分类系统中,菌物被分别归入原生动物界、假菌界和真菌界中。

菌物分类系统是根据菌物在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特征建立起来的。

根肿菌门植物病原菌物寄生于高等植物根或茎的细胞内,有的寄生藻类和其他水生菌物上,寄生高等植物的往往引起寄主细胞膨大和组织增生,受害根部肿大,故称为根肿菌。

植物病原学

植物病原学

名词解释:菌物:一类营养体通常为丝状体,有真正的细胞核、具细胞壁,多数真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型,以吸收的方式从外界获取营养,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真核生物。

菌物的无性繁殖:指菌物不经过核配、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菌物的有性繁殖:指菌物通过细胞核结合和减数分裂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菌物的生活史:指从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和繁殖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

同宗配合:交配因子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单个菌株可以分化出有性器官并完成有性生殖。

(大豆疫霉)异宗配合:两个性亲和的不同交配型的菌株共同培养才能完成有性生殖。

(辣椒疫霉)单主寄生:多数植物病原真菌在一种寄主植物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转主寄生:有些真菌则需在两种不同的寄主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

多型现象:一个生命循环中两个或多个结构形态的现象。

分体产果:真菌在繁殖时营养体一部分转化繁殖体整体产果:真菌在繁殖时营养体全部转化为繁殖体。

锁状联合:担子菌在有性繁殖过程中,在双核菌丝顶端形成的一种特殊结构,使得顶端细胞在细胞分裂中保持 2 个不同质的核,保证有性过程顺利进行。

营养体亲和性:不同菌株间菌丝融合并生存的能力,表示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营养体不亲和:不同菌株间菌丝不融合或融合后不能生存,融合结构及相间的菌丝迅速死亡(细胞凋亡?)并产生分隔的现象。

当真菌营养生长到一定阶段,就开始进入繁殖阶段,形成各种繁殖体,即子实体。

质粒:染色体外能独立复制的小分子共价闭合的环状DNA分子。

多分体现象:多分体现象为植物病毒所特有,仅存在于+ssRNA病毒中。

多分体病毒:指病毒的基因组分布在不同的核酸链上,并且分别包装在不同的病毒粒体内。

(单个粒体不能侵染,必须是一组粒体同时存在才能全部表达遗传特性)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三大类。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有益:地球清洁工、医药、菌根、食用菌、工业真菌、农用真菌、遗传学研究材料、生物测定材料、生物工程菌株。

菌物学总复习

菌物学总复习

名词解释:菌物: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常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大都以分枝的丝状体吸收营养(腐生或寄生),一般都能进行无性和(或)有性繁殖并可产生抱子的一类生物。

真菌(fungus ):是一类具有细胞壁和典型细胞核结构,缺乏叶绿素,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抱子囊的层出形成:顶端膨大,基部产生横壁,形成长筒状游动抱子囊,顶端开一圆孔,抱子顺序游出,产生第二个抱子囊,伸入旧抱子囊空壳中,重复3-4次,一个套一个(抱子囊的层出形成),这是水霉属的主要特征。

双游现象:水霉属常产生两种类型的游动抱子,即初生的游动抱子和次生的游动抱子,这种现象称双游现象。

是否形成次生抱子与环境条件有关。

菌落:菌丝几乎沿着它的长度的任何一点都能发生分枝,由于分枝的不断产生而形成一个特征的圆形轮廓的菌落。

网结现象:在菌落发育的后期,菌丝之间互相接触,在菌丝接触点相近的壁局部降解而发生菌丝的融合,使菌落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

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中具典型的横壁叫做隔膜。

厚垣抱子: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一些真菌的菌丝中经常见到不规则的肥大的菌丝细胞,菌丝细胞内的原生质收缩,变圆,外面形成一层厚壁,以抵抗不良环境,表面一般具有刺或瘤状突起。

外生菌丝:菌丝体生长在寄主细胞间,营养物质通过寄主细胞壁或膜来吸收。

内生菌丝:菌丝体穿透寄主细胞,通过吸器来获取营养。

并不穿破寄主的质膜,而是一种简单的凹入。

围绕着吸器,寄主细胞常常形成包围吸器的囊状的鞘。

整体产果式(Holocarpic):指一个有机体的整个原植体全部转化成一个或多个生殖结构。

分体产果或分体造果(Eucarpic):在菌体的某些部位形成生殖结构,而菌体自身则继续行使其营养体功能。

菌核:是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菌核具有各种形态,色泽和大小差异也很大。

如雷丸的菌核可达15kg,而小的菌核只有米粒大小。

2-2菌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2-2菌物的分类及主要类群
•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 命名起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981) 菌物和植物的命名起点都是 1753年5月1日。
• 合格发表:有拉丁文描述;清晰的照片或 绘图;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必需保存模 式标本(type)。
• 优先权:第一个发表的具有优先权,其它 以后发表的名称都是该名称的异名 (synonym)。
真菌界分类检索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存在 粘菌门 1.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缺乏2(真菌门) 2. 有能动细胞(游动孢子),有性孢子为卵孢子
鞭毛菌亚门 2.无能动细胞 3 3.具有性阶段 4 3. 缺有性阶段 半知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子囊孢子 子囊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 4.有性孢子为担孢子担子菌亚门
• 学名需改动,建立新组合时,将原定名人 用括号括起来。
• 一种菌物只能有一个学名,对于半知菌 的允许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采用不同的 学名。
• 学名用拉丁文书写,采用双名法命名: 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如:Puccinia graminis Pers.
Puccinia recondida Rob. et. Desm.
型: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变种(variety,var. ):不同群体有形态差异和对寄主科\属的选择性
禾柄锈菌(Puccinia graminis)
小麦禾柄锈菌(P.graminis var. tritici) 燕麦禾柄锈菌(P.graminis var. avenae)
专化型(forma specialis, f.sp.)不同群体无形态差异,对寄主科\属具选择性
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菌物的一般特性

菌物的一般特性

1. 无性繁殖(asexual reproduction):以营 养繁殖为特征,即没有两个性细胞或性器 官的结合。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为无性 孢子 。无性繁殖过程短,重复次数多,产 生的后代数量大,通常在植物生长季节进 行,对植物病害的发生、蔓延及病原物传 播起重要作用。
无性繁殖的类型:
(1)断裂:菌丝断裂成短片段或菌丝细胞相 互脱离产生孢子,如节孢子(arthrospore) 和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
③桶孔型,这种隔膜有一中心孔,孔的直径 一般在100~150nm,但是孔的边缘膨大而使 中心孔呈“琵琶桶”状,外面常覆盖一层由 内质网形成的弧形的膜,膜上有穿孔,叫做 桶孔覆垫(parenthesome)。这种隔膜一般 发生在担子菌的菌丝中;
④封闭型,多数无隔菌丝当菌丝形成繁殖器 官、衰老或受伤时常形成完全封闭的隔膜。
菌物在培养基上通常形成圆形的菌落。
培养基上生长的菌物
2. 原生质团(plasmodium):菌体简单,没有 细胞壁,只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着多核的原 生质,变形虫状,可以随着原生质流动而运 动,如根肿菌。
3. 单细胞(uniocell):营养体为有细胞壁和 原生质膜的单细胞,如酵母菌,壶菌。
4. 假菌丝(pseudomycelium):某些酵母菌细 胞进行芽殖产生的芽孢互相连接成链状类似 菌丝体。
(二)有害菌物 1. 侵染植物引致病害。 2. 引起人、畜病害─皮肤病。 3. 产生毒素:可以引起人、畜中毒,有 的还会致癌,如黄曲霉素。 4. 使食物和农产品腐败变质,使木材腐 朽以及布匹、纸张、皮革等霉烂。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头、脚癣;牛、羊、 狗的山谷热等。
许多真菌含有毒性物质,引起人和动物的中 毒——致病、致死,如毒蘑菇80余种。腹 鸣、呕吐、幻觉、狂笑、精神错乱等。

植物学 菌物概论

植物学 菌物概论

第六章 菌物 (Fungi)第一节:菌物概论 第二节:粘菌门 第三节:真菌门 第四节:鞭毛菌亚门 第五节:接合菌亚门 第六节:子囊菌亚门 第七节:担子菌亚门 第八节:半知菌亚门 第九节:菌物的演化 第十节:菌物与人类生活第一节 菌物概论一、概念 ƒ 菌物:缺乏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行腐生或寄生的一群真核生物。

菌物通常呈单细胞或菌丝体状,具细胞 壁,能通过孢子进行无性生殖。

ƒ 1753年,林奈将菌物归入植物界; ƒ 目前大多数学者赞成将菌物独立为菌物界。

菌物界的建立ƒ (1) 1969年, 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五界系统,即: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其中, 多细胞的真核生物,按营养方式(自养、异养、吞食等)分为 3界: 植物界Plantae、真菌界Fungi、动物界Animalia。

ƒ (2) 1993 年, 在全国菌物学会上,裘维蕃院士认为早期将 “Fungi”翻释为“真菌界”是一个错误,应译为: 菌物界。

ƒ (3) 1971年,安兹沃斯(Ainsworth) 提出“菌物界的分类系统”, 并于1973年进行修订。

他认为“Fungi Kingdom”是革新的、向 前看的,有意义的。

目前,大多数生物学家都赞成成立菌物界。

二、 营养方式:异养ƒ 寄生:从活的生物组织中吸收营养,被寄生的生物称寄主。

ƒ 腐生:通过分解死的生物残骸,有机物或土壤腐殖质吸收营养。

¾ 专性寄生 ¾ 专性腐生 ¾ 兼性腐生物 ¾ 兼性寄生物 ƒ *寄生和腐生并无严格的界线,很多真菌先寄生于活体上,待 活体死亡之后这些真菌仍继续生活,此时寄生转为腐生。

三、分类ƒ 自然界菌物约150万种,实定种的仅约10万种,我国 被记录的约1万种。

ƒ 本教材仍采用Ainsworth (1973) 提出的分类系统,该 分类系统根据营养阶段是否为原生质团或假原生质团 将菌物划为粘菌门和真菌门。

第二章菌物分类学

第二章菌物分类学

动物界 植物界原生生物界 原核来自物界真菌界六界系统
1949年,Jahn提出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 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1977年,我国王大耜也提出病毒界; 1996年,美国的P.H.Raven等提出六界系统。
动物界 植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真细菌界 古细菌界
八界系统
Cavaliver-Smith ( 1981 , 1988 ) 提 出 八 界 系统,1995年《真菌字典》(第八版)接受 了八个界的系统: 原核生物界、原生动物界、胆藻界、真菌界、 眼虫动物界、藻物界、动物界、绿色植物界。
特点: 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GC比接近; GC比差距很大的微生物,其亲缘关系必然较远; GC比是建立新分类单元的可靠指标。
2. 核酸分子杂交法
此法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 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
适用范围:DNA-DNA DNA-rRNA rRNA-rRNA
具体方法:固相杂交法
DNA-DNA分子杂交测定核酸同源性的原理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概括各种生物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分枝图, 分无根树和有根树
微生物的系统树 细菌(Bacteria) 古生菌(Archaea) 真核生物(Eukarya)
4.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1996年,在633位科学家通力合作下,第一个 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2年粟酒裂殖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3年,第一个丝状真菌粗糙脉胞菌基因组测 序完成。 到2008年,在NCBI和其他网站已公布了80种真 菌的基因组序列。
一、表型特征
• 1.形态 • 2.超微结构 • 3.生物化学 • 5.核酸序列 • 6.其他

菌物生态学

菌物生态学

菌物生态学菌物生态学是研究真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多样性、相互关系以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学科。

真菌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菌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一、菌物的分布与多样性菌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找到。

它们既存在于陆地上,也存在于水中。

真菌的多样性非常丰富,目前已经发现的真菌物种超过100万种,而实际的物种数量可能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不同的真菌物种在不同的生境中有着不同的分布规律和适应性,这也是菌物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菌物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菌物与其他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首先,菌物与植物之间形成了共生关系,例如菌根共生。

菌根是指真菌与植物根系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结构,它能够增加植物的吸收面积和吸收能力,同时真菌也从植物中获取所需的有机物质。

此外,真菌还可以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如与昆虫形成共生关系,例如蚁菌共生。

蚁菌共生是指真菌与蚂蚁之间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蚂蚁为真菌提供保护和营养物质,而真菌为蚂蚁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三、菌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菌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真菌在分解有机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有机物质中的养分释放出来,使其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

此外,真菌还可以通过分泌酶来改变环境中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影响其他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另外,真菌还能够与环境中的其他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微生物群落。

四、菌物与人类的关系菌物不仅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和稳定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真菌在食品加工和制药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酵母菌在酿酒和面包制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青霉素等抗生素的生产也离不开真菌的参与。

此外,真菌还可以作为生物农药来控制害虫和病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另外,真菌还具有一定的环境修复能力,能够分解和吸收有机污染物,净化环境。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四章 植物病原菌物

3.性细胞结合方式(质配方式): (1)游动配子配合:多见于低等水生菌物。
(2)配子囊接触交配:
(3)配子囊配合:
(4)受精作用:
(5)体细胞配合:
4.有性孢子类型 (1)休眠孢子囊(resting sporagium):低等鞭毛菌
休 眠 孢 子 囊
卵 孢 子
(2)卵孢子oospore:卵菌
• (一)分类目的和依据 • 目的:①根据国际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 统来给每一种菌物命名以便相互交流有关 菌物的各方面知识; ②尽可能地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 关系( 因为相近种生物学特性也相似) • 依据:形态学、细胞学、生理学、生态学 特性,尤其以有性生殖阶段的形态特征为 主要依据
(二)菌物的分类单元 1. 主要分类单元 • 界(Kingdom) • 门(Division) • 亚门(Subdivision) • 纲(Class) • 目(Order) • 科(Family) • 属(Genus) • 种(Species)
菌丝体:菌物的典型营养体,丝状分枝的结构 菌丝体mycelium:组成一个菌体的全部菌丝 菌丝hypha:菌丝体的一根菌丝。菌丝呈管状,有细胞 菌丝体的一根菌丝。 壁,大多无色透明,但有些菌物细胞质含有各种色素,菌 丝体就表现不同的颜色。 按有无隔膜分: (1)无隔菌丝: (2)有隔菌丝: 假菌丝:单细胞菌物 (酵母)在芽殖时形成 类似菌丝的结构
③菌索:
④子座:
二、菌物的繁殖
(一)无性繁殖 1.定义: 是指不经过两性结合(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 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特征:①营养繁殖,不经过两性结合; ②后代可保持亲本原有性状,变异小; ③需时短,产孢量大,一个生长季节中往往可连 续重复多次,在病害传播、蔓延和流行中起重要 作用。

菌物的概念

菌物的概念

菌物的概念菌物,亦称真菌,是一类生物,与植物和动物形成三大生物界。

它们是多细胞或单细胞的生物体,具有多种形态和功能,包括蘑菇、酵母、霉菌、细菌和子囊菌等多种类型。

菌物最初被认为是植物,但在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发现它们在形态和生理方面与动物更为相似。

菌物有一个细胞壁,其主要成分是几丁质和纤维素。

它们的细胞核具有真核膜,内含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

菌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必须通过吸取有机物和无机物来生存。

菌物有多种形态和功能。

其中一些是多细胞生命体,例如蘑菇和子囊菌,其体内有许多细胞,可以与周围的环境作用,获得养分并将其转化为生长所需的能量。

另一些是单细胞生物体,例如酵母,它们能够通过自我分裂进行繁殖和生长。

菌物的生态角色十分重要。

它们是自然界中的分解器和生物降解剂,能够将死亡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为土地肥沃和新生物体生长提供养分。

菌物还可以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

一些菌物可以与树木形成菌根,为树木提供水分和营养,同时从树木中获得能量和有机物。

菌物还有着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药用价值。

青霉素是著名的抗生素药物,广泛用于治疗人类感染病。

一些蘑菇和真菌也被证明对肿瘤有治疗作用,它们的生物活性物质已经被开发成为一些抗肿瘤药物。

菌物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生物体,它们在生态和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菌物的分子和生理学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将有望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菌物的生态和生物学角色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除了生态和医药领域,菌物还在食品工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菌物可以作为发酵剂和营养补充剂使用,例如酸奶、酸菜、日式米饭和奶酪等。

菌物和其产生的酵素也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生产,如木聚糖醛和木质素酶等。

在生态方面,菌物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菌物可以将土壤等有机物分解成能够被吸收利用的小分子,使之成为回收利用的富含养分的物质。

菌物还可以防止某些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染上疾病,使其生态环境更加稳定。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第一讲菌物的分类

生物的分界
1969年、R.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和 营养类型将生物分为五界,即
原核生物界(Kingdom Monera) 、 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 植物界(Kingdom P1antae)、 真菌界(Kingdom Fungi) 、 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
2.“五个亚门”的分类系统(Ainsworth分类系统)
该系统由—安斯沃司(G.C.Ainsworth)等人创立。他在1966年 和1971年提出将真菌门分为5个亚门。该系统废除了“三纲一 类”系统中的藻状菌纲,创建了 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系统被世界各国菌物学家广泛接受和 采用,在我国教科书或专著上也广为采用,并一直沿用至今。该 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采用了惠特克(Whittaker)的生物五界系统, 将菌物独立为界(菌物界),包括黏菌门和真菌门两大类群的菌物。
本 原生生物界 书
黏菌门 原质菌门
根肿菌纲
用 藻界

丝壶菌门 网黏菌门 卵菌门
卵菌纲
的分类系统)
分 菌物界(本书基本采用的还是Ainsworth 类 系
壶菌门
壶菌纲
接合菌门
接合菌纲 毛菌纲

采用的是2001年 <菌物辞典> 第九版的分界地位
1. “三纲一类”的分类系统
藻状菌纲(phycomycetes):菌丝体无隔,或者 不形成真正的菌丝体,有性阶段形成休眠孢子囊或 接合孢子。 子囊菌纲(Ascomycetes):菌丝有隔,有性阶段 形成子囊孢子。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菌丝有隔,有性 阶段形成担孢子。 半知菌类(Fangi imperfect deuteromycetes):菌丝有隔,未发现有性孢子。

植物学13菌物

植物学13菌物
形成 游动配子配合(有同配、异配和卵配) 配子
配子囊接触配合
卵孢子2n 形成配子囊
不形 成配 配子囊配合 接合孢子2n 子 营养细胞间配合
体配
一般不形成配子囊
孢子和营养细胞配合 子囊孢子n和担孢子n(容纳于子实体内)
2、生活史 只有核相交替
单倍体n---二倍体2n---单倍体n 单倍体n---双核体n+n---二倍体2n---单倍体n
壳状地衣
叶状地衣
枝状地衣
(二)地衣体的结构
异层地衣
同层地衣
三、地衣的繁殖
营养繁殖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粉芽
四、地衣在自然界中 的作用及经济价值
自然界的先锋生物 药用、饲用和食用 化工原料 大气污染的监测
青霉
曲霉
羊肚菌
(三)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1、主要特征
营养体为有隔菌丝组成的菌丝体,菌丝双核, 多具锁状联合;无性孢子为节孢子、分生孢子, 有性生殖为体配,形成担子,有性孢子为担孢 子。
担孢子(+) 担孢子(-)
单核菌丝 单核菌丝
质配
子实体 核配 担子 双核菌丝 (担子果)
减数 分裂
(二)子囊菌纲(Ascomycetes) 1、主要特征
营养体单细胞或为菌丝体,菌丝有隔,单核 或多核,无性孢子主要为分生孢子。有性生殖 形成子囊,产生子囊孢子,多数种类形成子实 体(子囊果),有明显的双核体阶段。
子囊、子囊孢子和子囊果的形成过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闭囊壳
闭囊壳纵切
子囊壳
子囊盘
2、子囊菌的代表
担孢子
菌盖
2、代表种类
担孢子 担子
菌褶
菌环 菌柄

菌物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菌物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菌物与人类关系的理解
菌物是一类生物体,它们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包括在土壤、水体、空气中等。

菌物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益处也有危害。

在人类的生活中,菌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菌物对人类的益处
菌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有很多益处。

首先,菌物是一种重要的食物来源。

例如,蘑菇、酵母、豆腐等都是人类常见的食品,它们都是由菌物制成的。

其次,菌物还可以用于制药。

许多药物都是从菌物中提取的,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此外,菌物还可以用于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领域。

菌物对人类的危害
菌物也有一些危害。

首先,一些菌物可以引起人类的疾病。

例如,霉菌可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真菌可以引起皮肤病等。

其次,一些菌物可以污染食品,导致食品中毒。

例如,霉菌可以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导致食品中毒。

此外,一些菌物还可以破坏建筑物、文物等。

菌物与人类的关系
菌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人类可以利用菌物的益处,同时也需要防范菌物的危害。

在人类的生活中,菌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
密切。

例如,在食品加工、制药、生物工程等领域,菌物都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人类还需要注意防范菌物的危害,例如在食品储存、建筑物维护等方面。

菌物与人类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

菌物对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益处也有危害。

在人类的生活中,菌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需要充分利用菌物的益处,同时也需要防范菌物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物学概论:第四版 61-70刘鹏2014级森林保护学林学院2014年11月1日64 菌物学概论INTRODUCT0RY MYCOLOGY石生物) 是一些茸鞭藻类 (stramenopile algae) 的具有强抵抗力的孢子,但它们与元古代里的单细胞化石牛物的关系还没有结论。

绿藻、红藻、各种单细胞有机体和类似于金藻中最小的硅质鳞片的大型盘状鳞片,在形态上变得更加复杂,标志着元古代的结束(Knoll,1992)。

这些化石很少具有真核有机体起源的证据。

寒武纪大部分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最早的脊椎动物,即称为甲胄鱼(ostraco- derms) 的无颚鱼都出现在寒武纪时期的化石记录中 (Wicander and Monroe,1993) 在这个时期里,浮游和栖居海底的原生生物大量分化,绿藻 (prasinophyte) 和金藻也向多样性发展。

然而,可辨认的菌物还没有过报道。

寒武纪的结束以一个显著的灭绝事件为标志,降低了早期的多样性水平。

奥陶纪生存下来的浮游原生生物和元脊椎动物在奥陶纪海洋里重新开始大量地分化(Knoll and Lipps,1993)。

早期陆生生物的证据来自微节肢动物 (microarthopods) 和诸如孢子四分体与角质层等植物材料(Gray and Shear,1992)。

从海洋苔藓虫中报道的一个尚未归类的菌物被Tiffney and Barghoorn(1974)承认是一个可靠的记录。

志留纪在志留纪的陆地环境里,轮藻植物、维管植物和其他植物化石普遍增加(Gray and Shear,1992)。

千足虫、蜈蚣和微节肢动物也在那个时期存在。

关于菌物与海洋无脊椎动物发生联系的几个报道,其中有一个也许是关于卵菌的,也为Tiffney and Barghoorn(1974)所接受。

最使人感兴趣的是从瑞典哥得兰岛( Gotland )的志留纪晚期中第一次报道的陆生丝状菌物(Sherwood—Pike and Gray,1985)。

这些异常完好地保存下来的菌丝被推定为瓶梗(产孢细胞的一种类型),以及具有多横隔的孢子( 有的成串 )被认为是代表着几个物种。

在这些化石集合物中发生的还有推断为微节肢动物,如螨类或弹尾虫的充满孢子的粪便颗粒,这两个类群中的种类现在认为是取食菌物的虫类。

Sherwood—Pike and Gray(1985)关于志留纪的报道也许提供了子囊菌门的证据。

如果他们的结果确实如此,则Pirozynski and Weresu b(1979)关于子囊菌门的白垩纪起源就很值得怀疑。

再者,Berbee and Taylor(1993a,b)的研究结果也与子囊菌门的白垩纪或志留纪年龄相矛盾。

Berbee and Taylor以包括有壶菌门、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的37种菌物的rDNA小亚基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体系,根据核苷酸代换率推断了各谱系的相对分离时间,并以化石证据和已知菌物寄主的假设年龄来对相对时间刻度进行校正。

他们推断出的4亿年前的日期把子囊菌放在泥盆纪中主要陆生植物之后,比Sherwook—Pike and Gray(1985)报道的时间稍迟。

这个问题目前尚未解决。

泥盆纪陆生植物的大量分化导致了潜在的菌物联合体的进化,鹿角蕨植物(rhynio—phytes) 、石松植物(1ycohytes)和原裸子植物(progymnosperms) ,以及许多不飞行的昆虫类群也出现在那个时期( ,;.,)。

最早的两栖动物也在泥盆纪的后期发现。

泥盆纪也带来了一些被Tiffney and Barghoorn(1974)认:勾是权威性(或可能是权威性 ) 的有关分生孢子和尚未归类的菌物的报道。

更近一些的报道包括有下泥盆纪 (Lower Devonian)西伯利亚陆地植物上的一种子囊菌(K r a s s i l o v,1981)和上泥盆纪(U p p e rDevonian)原裸子植物上的一种子囊菌或担子菌(,)。

其他记录良好的泥盆纪菌物与著名的苏格兰赖尼( Rhynie )燧石植物区系联系在一起。

壶菌的多样性正在被揭示出来,并包括有保存很好的轮藻植物寄生菌(图3—4A)和其他菌物(Taylor et a1.,第3章菌物系统学 65 1992a,b;Hass et a1.,1994),以及一个可能具有真异水霉亚属(Euallomyces)生活史类型的芽枝霉化石(参见第4章)(Remy et a1.,1994)。

另一个现存的谱系,即接合菌门球囊霉目一内囊霉目 (Glomales.Endogonales) 类群在赖尼燧石中也有大量的纪实材料。

有人提出这些变成化石的菌丝、泡囊和类似于孢子的物体是早期的泡囊 - 丛枝菌根 ( VAM ) 菌。

但新近的一些研究却认为这些化石可能是腐生生物,而不是活体营养生物( ,;,) 。

虽然这个类群有相当好的记录,但丛枝直到三叠纪的化石中才发现 (.,) 。

不过,这个类群的现存成员中也有形态上与赖尼化石很相似的腐生类型。

对这些菌物,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讨论。

Simon及其同事( 1993 )采用与Berbee and Taylor( 1993a,b )确定子囊菌出现时期的同样方法,在泡囊 - 丛枝菌根菌方面使用了 DNA 序列的资料。

他们估计类似于泡囊 - 丛枝菌根菌的生物起源于 3.5亿~ 4.62 亿年之前,与已知的化石纪录( 4.15亿年前 )相一致,并支持陆生植物的共生起源假说(Pirozynski and Malloch,1975)。

石炭纪昆虫 (包括具翅的类型) 的大量分化和维管植物的5个纲为石炭纪时期昆虫食腐性的增加提供了证据( ., 2 )。

最早的爬行动物也开始出现。

高等菌物多样性的证据是分散的孢子数量增多和孢子的变异性 (Elsik,1993) ,以及有关锁状联合、闭合的产孢结构、壶菌、接合孢子、类似白锈属 (Albugo) 的菌物 (卵菌门) 和可能是外毛菌 (erri—nalean)的毛菌纲(Trichomycetes)成员等化石的报告(Pirozynski,1976;Sherwood—Pike,1991)。

许多在石炭纪煤球的泥炭基质中发现的构造已被解释成是具有闭囊壳的散囊菌目(Eurotiales)的子囊菌(,) ,或是内囊霉科 (Endogonacea e) 的种类(Taylor and White,1989)。

另一个石炭纪的菌物成了一些争论的话题,古小核菌属(Palaeosclerotium) ( Rothwell,1972) 被认为是具有闭囊壳的子囊菌,由于在一些与闭囊壳联系的菌丝上出现了锁状联合 (担子菌的特征) 而引起了更大的争议。

McLauglin (1976) 提出那些具锁状联合的菌丝是属于担子菌寄生物的,有许多这样的情况现在仍然存在。

二叠纪二叠纪的昆虫多样性水平很高,以蕨类为优势植物。

种子植物也变得很普遍,包括针叶树,其现存的大部分种类都带有菌根。

最早的植物虫瘿也开始出现,表明节肢动物的食草性 (.,)。

有些现存的菌物与虫瘿联系在一起,但这种联系在二叠纪的虫瘿上还没有报道过。

有关菌物的报道还不多,但 (Tiffney and Barghoorn,1974)提到了很可能是子囊菌门的一些种类。

与木材腐烂联系在一起但保存得不怎么好的菌丝也可以辨别出来 (Stubblefield and Taylor,1986) 。

在二叠纪末发生的巨大毁灭事件使海洋和陆地有机体的许多类群都大为减少。

例如在二叠纪生活的21 个目的昆虫中,只有13 个目生存下来。

这个事件对菌物的影响现在还不清楚。

三叠纪三叠纪是最早的恐龙和哺乳动物的时代,裸子植物和蕨类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

已知只在很少几个植物的化石产地里,保存下来的植物化石才带有菌物的化石。

不过,Tay—lor(1994)提出只要有完全矿化的古植物区系(paleofloras)存在,就有多种多样的菌物区系(mycota) 出现。

封闭的结构和具有一孑L口的孢子果据说可能是代表子囊菌门的菌物,但在这些标本上还未能辨别出有隔菌丝来(White and Taylor,1988;Taylor and White,1989)。

与66 菌物学概论INTRODUCT0RY MYCOLOGY木材腐烂联系在一起的锁状联合菌丝 (图3—4B) (Stubblefield and Taylor,1986),以及最早的泡囊一丛枝菌根菌的丛枝 (图 3—4C ) (Stubblefield et a1.,1987)也已知在三叠纪中存在。

从中生代余下的时间里直到新生代,化石菌物与那些现存的类群非常相似。

Sherwcxxt—Pike (1991) 指出,这个证据表明菌物有一个很长的稳定历史。

层孔菌、蘑菇、马勃的子实体( 在产生孢子之后都很快腐烂)和锈菌 (Sherwood—Pike,1991) 在化石记:录中第一次出现。

子囊菌化石包括有各种各样的叶面栖居 (phylloplane—inhabiting) 的种类,以及与可能的分生孢子器及隐生化石菌 (Cryptocolaac)有联系的具孔子囊果都显示出与一些现存的属相似的闭囊壳菌物(Taylor,1994)。

指示化石至今分散的化石菌物孢子在地层学的(stratographic)研究中用途很有限(Kalgutkar and Sweet,1988;Elsik,1993)。

在缺乏花粉证据的情况下,一些菌物的孢粉型(palynomorphs,用于具有有机质壁结构的微小化石的通用术语),特别是禽足化石菌(Pesavis fagluensis)和沃氏梳孢化石菌 (Ctenoslx)rites wolfei) 就被用来确定一些标本的时期 (Elsik and Jansonius,1974;Lange,1978)。

Kalgutkar and Sweet (1988)通过记录在不同时期内的大小和形态变异,扩大了禽足化石菌的用途。

不过,许多孢粉型暂时还分布太广,以致于不能在这个方法中使用;另一些则由于了解太少而无法对其使用价值做出评估。

不过,菌物孢粉型,特别是与花粉联合使用,在确定准确的古环境 (paleoenvironments) 方面很有用处。

Kalgutkar and McIntyre (1991)采用具卷旋孢子状的菌物孢子及花粉 [包括水杉属 (Metnsequoia) 的花粉] 来推测在始新纪里加拿大西北地区的潮湿温和气候。

在另一个研究中,Davis(1987) 使用栖居在食草动物粪便上的小荚孢腔菌属 (Sporormiella) 分散孢子数量的减少来证实后更新世里美国西部大型动物(megafauna)的灭绝。

随着把时间推回到遥远的志留纪的新记录被挖掘出来,对能否发现阐明菌物早期进化事件的化石就有一种悲观的看法(Tiffney and Barghoorn,1974;Sherwocxt—Pike,1991:Remy et a1.,19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