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文稿演示

合集下载

原子吸收光谱法演示文稿

原子吸收光谱法演示文稿
三、原子化器
device of atomization
四、单色器
monochromators
五、检测器
detector
第十四页,共39页。
原子吸收仪器(1)
第十五页,共39页。
原子吸收仪器(2)
第十六页,共39页。
一、流程
1.AAS的特点
(1)采用锐线光源 (2)单色器在火焰与 检测器之间 (3)有原子化系统
简并度。
第四页,共39页。
Ni / N0 = gi / g0 exp(- Ei / kT) 可见,温度越高, Ni / N0值越大,即激发态原子 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激发 能越小,Ni /N0值越大。 在原子吸收光谱中,Ni / N0值绝大部分在10-3以下, 即激发态和基态原子数之比小于千分之一。
采用锐线光源进行测量,则
Δνe<Δνa ,由图可见,在发射线
宽度范围内,Kν可近似认为不变 ,并近似等于峰值时的吸收系数
K0
第十一页,共39页。
峰值吸收
在原子吸收中,谱线变宽主要受多普勒效应影
响,则:
2 π ln 2 e2
K0 D mc N0 f
A
0.434
2
π ln 2
D
e2 mc
N0
fL
点击上图播放
第十七页,共39页。
二、光源
1.作用
提供待测元素的特征光谱 。获得较高的灵敏度和准 确度。
光源应满足如下要求; (1)能发射待测元素的共振 线; (2)能发射锐线;
(3)辐射光强度大,稳定 性好。
2.空心阴极灯:结构如图
所示
第十八页,共39页。
3.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

PPT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原理和方法PPT课件PPT54页

PPT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原理和方法PPT课件PPT54页
AAS 分析时,待测物浓度很低,该变宽可勿略。
❖ 外界压力增加——谱线中心频率0位移、形状和宽度发生变化—— 发射线与吸收线产生错位——影响测定灵敏度;
❖ 温度在1500-30000C之间,压力为1.01310-5Pa ——热变宽和压变宽 有相同的变宽程度;
❖ 火焰原子化器——压变宽为主要;石墨炉原子化器——热变宽为主 要。
第6页,共54页。
根据吸收定律的表达式,以 I~ 和 K- 分别作图得吸收强度与频 率的关系及谱线轮廓。可见谱线是有宽度的。
K0
K0/2 I0
I K
0
I~ (吸收强度与频率的关系)
0
K~ (谱线轮廓)
图中:
K—吸收系数;K0—最大吸收系数; 0,0—中心频率或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 ,—谱线轮廓半宽度(K0/2处的宽度);
电流越大,光强越大,但过大则谱线变宽且强度不稳定;充入低压惰性气 体可防止与元素反应并减小碰撞变宽。 问题:为什么HCL会产生低背景的锐线光源? 答:低压-原子密度低,Lorentz Broadening小;小电流-温度低Doppler Broadening 小,故产生锐线光源!惰性气体难于激发且谱线相对简单——低背景。
K0
1
D
ln 2 e2 mc
N0 f
1
D
ln 2 e2 (c) f mc
A KcL
上式表明,当用锐线光源作原子吸收测定时,所得A与原子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 原子数成正比。
第15页,共54页。
3. 锐线光源 根据Walsh的两点假设,发射线必须是“锐线”(半宽度很小的谱线)。
发射线
吸收线
I
形式,其高度和角度可调(让光通过火焰适宜的部位并有最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PPT课件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PPT课件
N0激发态原子数,N基态原子数,c 待测元素浓度
即: A = lg(I0/I) = K' c
16
8.3 原子吸收光谱仪 1. 构成
(1) 特点
➢采用锐线光源;
➢单色器在火焰与检
测器之间;
➢采用调制方式区分
光源和原子化系统
的辐射
17
原子吸收中的原子发射现象
在原子化过程中,原子受到辐射跃迁到激发态后,处于 不稳定状态,将再跃迁至基态,故既存在原子吸收,也有原 子发射。尽管返回释放出的能量可能有多种形式,产生的辐 射也不在一个方向上,但对测量仍将产生一定干扰。
2.放大器 将光电倍增管输出的信号放大。 3.对数变换器 光强度与吸光度之间的转换。 4.显示、记录 原子吸收计算机工作站。
33
8.4 定量分析方法
1. 标准曲线法
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试样,由低到高依次分析,将 获得的吸光度A数据对应于浓度c作标准曲线。在相同条件下 测定试样的吸光度A数据,在标准曲线上查出对应的浓度值 。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 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
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与发射光谱
➢ 基态第一激发态
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
吸收光谱
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线
发射光谱
➢ 原子吸收线比发射线数目少,谱线重叠概率小,光谱干
4
能级跃迁
分子中电子能级 间跃迁的同时,总 伴随有振动和转动 能级间的跃迁。即 电子光谱中总包含 有振动能级和转动 能级间跃迁产生的 若干谱线而呈现宽 谱带。
5
2. 光吸收定律 ➢朗伯-比耳定律

光谱原子吸收发射PPT演示文稿

光谱原子吸收发射PPT演示文稿

火花

瞬间10000

金属与合金、难激发 元素的定量分析
ICP
很高
6000~8000
溶液的定量分析
最好
几种光源的比较
•36
(4) 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光源(inductive coupled high frequency plasma, ICP)
等离子体是一种由自 由电子、离子、中性原 子与分子所组成的,在 总体上呈电中性的气体。
1 光谱定性分析
由于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不同,在光源的激发 作用下,试样中每种元素都发射自己的特征光谱。
光谱定性分析一般多采用摄谱法。试样中所含 元素只要达到一定的含量,都可以有谱线摄谱在感 光板上。摄谱法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快速,在几 小时内可将含有的数十种元素定性检出。它是目前 进行元素定性检出的最好方法。
•20
3.试样装置
光源与试样相互作用的场所 (1)吸收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石英比色皿 荧光分析法: 红外分光光度法:将试样与溴化钾压制成透明片 (2)特殊装置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雾化器中雾化,在火焰中,元素由离子态→ 原子;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试样喷入火焰; 详细内容在相关章节中介绍。
•21
光谱法可分为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原子光谱是由原子外层或内层电子 能级的变化 产生的,它的表现形式为线光谱。如原子发射光谱
法(A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等。
分子光谱是由 分子中电子能级、振动和转动能 级 的变化产生的,表现形式为带光谱。如紫外-可见
分光光度法(UV-Vis),红外光谱法(IR)等。
原子发射光谱是线状光谱。 处于高能级的电子经过几个中间能级跃迁
回到原能级,可产生几种不同波长的光, 在光谱中形成几条谱线。一种元素可以产 生不同波长的谱线,它们组成该元素的原 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电子结构不同,其原子光谱也 不同,具有明显的特征。

原子吸收光谱法演示精品PPT课件

原子吸收光谱法演示精品PPT课件
14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 而原子吸收线半宽度:10-3nm。
15
德国耶拿公司
连续光源:高聚焦短弧氙灯 分辨率:2pm(10-12m) 价格:80多万人民币左右(普通:60万) 光源价格:1万人民币左右
16
2、原子化器
作用
将试样中待测组分转变成原子蒸气。
原子化方法
火焰法 高温原子化 无火焰法—电热高温石墨管 冷原子化
20
(3)火焰 作用:试样雾滴在火焰中,经蒸发,干燥,离解(还原)
等过程产生大量基态原子。 分区:焰心(发射强的分子带和自由基,很少用于分析)、
内焰(基态原子最多,为分析区)和外焰(火焰内部 生成的氧化物扩散至该区并进入环境)。
燃烧速度:混合气着火点向其它部分的传播速度。当供气速 度大于燃烧速度时,火焰稳定。但过大则导致火 焰不稳或吹熄火焰,过小则可造成回火。
第七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
一、概 述
2
1、定义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ry ) 基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在某特定波长光的辐射
下、原子外层电子对光的特征吸收这一现象建 立起来的光谱分析方法。(位于紫外可见区)
3
光源 分光系统
样品池
O2 900-1400 2550-2933 高燃烧速度,高温,但不易控制
N2O ~390
~2880 高温,适于难分解氧化物的原子化
低温,适于易解离的元素,如碱金
Air
~82
~2198 属和碱土金属。
22
石墨炉原子化器
——电源、保护系统和石墨管三部分。
23
电源:10~25V,500A。用于产生高温。

【精品】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讲述PPT课件

【精品】第七章-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讲述PPT课件

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外层电子排布不
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从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态
(或由第一激发态跃迁返回基态)时,吸收(或发
射)的能量不同,因而各种元素的共振线不同
而各有其特征性,所以这种共振线是元素的特
征谱线。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也是元素
最灵敏的谱线。
说明:广义上说,凡涉及基态跃迁的谱线统 称为共振线。
2550-2933 高燃烧速度,高温,但不易控制 ~2880 高温,适于难分解氧化物的原子化 ~2198 低温,适于易解离的元素,如碱金
a)当温度保持不变时:激发能(hν)小或波长长,Nj/N0则大,即波长长的
原子处于激发态的数目多;但在 AAS 中,波长不超过 600nm。换句
话说,激发能对 Nj/N0 的影响有限!
b)温度增加,则 Nj/N0 大,即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数增加;且Nj/N0随温度
T 增加而呈指数增加。
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原子化温度一般小于
检测显 示系统
原子化系统
一、光源及光源调制 对AAS光源的要求:
a)发射稳定的共振线,且为锐线; b)强度大,没有或只有很小的连续背景; c)操作方便,寿命长。
1.空心阴极灯(Hollow Cathode Lamp, HCL)
空心阴极灯的原理
施加适当电压时,电子将从空心阴极内壁流向阳极; 与充入的惰性气体碰撞而使之电离,产生正电荷,其在 电场作用下,向阴极内壁猛烈轰击; 使阴极表面的金属原子溅射出来,溅射出来的金属原子 再与电子、惰性气体原子及离子发生撞碰而被激发,于是 阴极内辉光中便出现了阴极物质和内充惰性气体的光谱; 用不同待测元素作阴极材料,可制成相应空心阴极灯; 空心阴极灯的辐射强度与灯的工作电流有关。 优缺点: (1)辐射光强度大,稳定,谱线窄,灯容易更换。 (2)每测一种元素需更换相应的灯。

第四篇原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学习版文稿演示

第四篇原子光谱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学习版文稿演示
1802年被人们发现,但是到20世纪50年代才发展起来; 1955年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 Walsh A(瓦尔西)发表了著名论文: 《原子吸收光谱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基础, 之后迅速发展。
荷兰C.T.J.Akemade和atz 同期独立设计仪器 火焰作光源 1961年 苏联 Б.В.Львов 非火焰原子吸收法 1965年 J.B.Willis(威立斯)氧化亚氮 乙炔火焰
1 . 68 10 4 0 . 99 10 5 6 .83 10 6 1 . 22 10 7 2 . 29 10 9 6 . 03 10 10 4 .82 10 10 3 . 35 10 11 7 . 45 10 15
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0
2500 K
1 . 10 10 3 1 . 14 10 4 3 . 19 10 5 3 . 67 10 6 1 . 04 10 7 4 . 84 10 8 4 . 04 10 8 5 . 20 10 9 6 . 22 10 12
2、基本原理
【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基态第一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能量。 产生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吸收线) 吸收光谱
第一激发态基态 ,发射出一定频率的辐射。 产生共振发射线(称为第一共振发射线) 发射光谱
Sn




S2

S1
S0
基态能级
图 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 之间的关系
【基态原子数与原子化温度】
V0
吸收线轮廓
v0
v
吸收线轮廓与半宽度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0 (峰值频率)
中心波长: (nm)
半宽度:Δ0
【宽化的影响因素】

chapter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文稿演示

chapter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文稿演示
2.共振吸收线: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 共振吸收线 。
3.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也是元素最灵敏的谱线。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L
以Kv与 作图: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0(峰值频率) :最大吸
原子吸收光谱利用的是原子的吸收现象,而原子发射光 谱分析是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二者是两种相反的过程。另 测定方法与仪器亦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1. 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 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玻尔兹曼分布规律),故灵敏度高。 其检出限可达 10-9 g /ml ( 某些元素可更高 ) ;
太阳 光
暗 线
但当时人们并不了解产生这些暗线的原因。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 光谱时,发现Na原子蒸气发射的光在通过温度较低的Na原子 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产生暗线。
第一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h
基态
Na*
Na+hν(发射)
a. 火焰温度较高区域
*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共振线
第三激发态 第二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h
基态
M*
M+hν(发射)
a. 原子发射
第三激发态 第二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hν M+hν
基态 M* (吸收) b. 原子吸收
1.共振发射线: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 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种谱线称 为共振发射线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态
Na+hν
Na* (吸收)
b. 火焰温度较低区域
根据这一暗线与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在同一位置这一事实,证 明太阳连续光谱中的暗线正是大气圈中的气态Na原子对太阳 光谱中Na辐射的吸收所引起的,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2、空心阴极灯的发明
火焰
空心阴极 灯
如要测定试液中的镁离子:
棱镜
光电管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3、电热原子化技术的提出 1959年里沃夫提出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
收的灵敏度。
二、原子吸收与分子吸收、原子发射的比较
1.原子吸收与分子吸收 相同点:都属吸收光谱,遵守比尔定律。 不同点:吸光物质状态不同(分光光度法:溶液中的分子或
离子;AAS:气态的基态原子);分子吸收为宽带吸收,而 原子吸收为锐线吸收。 2.原子吸收与原子发射的比较
赫鲁兹马克变宽只有在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才有影响 。在通常的条件下,压力变宽起重要作用的主要是劳伦兹变 宽,谱线的劳伦兹变宽可由下式决定:
ΔνL=2NAσ2p[2/πRT·(1/A+1/M)]1/2 σ2--碰撞的有效截面积;M --待测原子的相对原子量; ΔvL和ΔνD具有相同的数量级,也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2. 选择性好:谱线简单,因谱线重叠引起的光谱干扰较 小,即抗干扰能力强。分析不同元素时,选用不同元素灯, 提高分析的选择性;
3. 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吸收线强度受原子化 器温度的影响比发射线小。另试样处理简单。 RSD1~2%, 相对误差0.1~0.5%。
缺点:难熔元素、非金属元素测定困难、不能多元素同时 分析。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文稿演示
优选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Hale Waihona Puke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1859年,Kirchhoff和 Bunson在研究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火焰 光谱时,发现Na原子蒸气发射的光在通过温度较低的Na原子 蒸气时,会引起钠光的吸收,产生暗线。
第一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h
基态
Na*
Na+hν(发射)
a. 火焰温度较高区域
收系数对应的频率;
半 宽 度:Δ。
L
L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二)、谱线变宽 1. 自然宽度ΔvN
在无外界影响下,谱线仍有一定宽度,这种宽度称为自然宽度。 根据量子力学的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能级的能量有不确定性,ΔE 由下式估算:
ΔE=h/2(πτ)
τ-激发态原子的寿命;τ越小,宽度越宽。ΔvN约相当于10-5nm数量级.
2. 多普勒宽度ΔνD
由于原子在空间作无规则热运动所导致的,故又称为热变宽. 当处于热力学平衡时, Doppler变宽可用下式表示:
VD7.162107V0
T M
在原子吸收中,原子化温度一般在2000~3000K,ΔνD一般在10-3~102 nm,它是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3.压力变宽 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
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4.自吸变宽 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的共振线被灯内同种基态原子所
吸收产生自吸现象。灯电流越大,自吸现象越严重。 5.场致变宽 外界电场、带电粒子、离子形成的电场及磁场的作用
使谱线变宽的现象;影响较小。 火焰原子化法中, ΔvL是主要的;非火焰原子化法中
, ΔνD是主要的。 ΔvL谱线变宽,会导致测定的灵敏度下降。
e2
Kvdv
mcN0 f
讨论:
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e2
Kvdv
mcN0 f
如果将公式左边求出,即谱线下 所围面积测量出(积分吸收)。即可 得到单位体积原子蒸气中吸收辐射的
基态原子数N0。
这是一种绝对测量方法,现在的分光装置无法实现。
(△λ=10-3,若λ取500nm,单色器分辨率R=λ/△λ=5×105 )
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能否提供共振辐射(锐线光源),测定峰值吸收?
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①.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的多 的光源。 锐线光源需要满足的条件: a.光源的发射线与吸收线的ν0一致。 b.发射线的Δν1/2小于吸收线的 Δν1/2。
理想的锐线光源——空心阴极 灯:用一个与待测元素相同的纯金 属制成。由于灯内是低电压,压力 变宽基本消除;灯电流仅几毫安, 温度很低,热变宽也很小。
2.共振吸收线: 电子从基态跃迁至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 共振吸收线 。
3.共振线: 共振发射线和共振吸收线都简称为共振线。 对大多数元素来说,共振线也是元素最灵敏的谱线。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L
以Kv与 作图: 表征吸收线轮廓(峰)的参数:
中心频率0(峰值频率) :最大吸
第二节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及共振线
第三激发态 第二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h
基态
M*
M+hν(发射)
a. 原子发射
第三激发态 第二激发态
第一激发态
hν M+hν
基态 M* (吸收) b. 原子吸收
1.共振发射线: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低的激发态时要吸收一定频 率的光,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种谱线称 为共振发射线 。
原子吸收光谱利用的是原子的吸收现象,而原子发射光 谱分析是基于原子的发射现象,二者是两种相反的过程。另 测定方法与仪器亦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三、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特点
1. 灵敏度高:在原子吸收实验条件下,处于基态的原子 数目比激发态多得多(玻尔兹曼分布规律),故灵敏度高。 其检出限可达 10-9 g /ml ( 某些元素可更高 ) ;
能级稍微变化,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导致的谱线 变宽。根据与之碰撞的粒子不同,可分为两类:
①.共振变宽或赫鲁兹马克变宽:因和同种原子碰撞而产 生的变宽—共振变宽或赫鲁兹马克变宽。
②. 劳伦兹变宽ΔvL:因和其它粒子(如待测元素的原子与 火焰气体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劳伦兹变宽,以ΔvL表示。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三、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 1.积分吸收
钨丝灯光源和氘灯,经分光后,光谱通带0.2nm。而原子 吸收线半宽度:10-3nm。如图:
若用一般光源照射时,吸 收 光 的 强 度 变 化 仅 为 0.5% 。 灵 敏度极差。
根据经典的爱因斯坦理论 ,积分吸收与基态原子数目的 关系,由下式给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