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剖析
初中语文诗词解读(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诗词解读第一篇范文:《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词背景《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鹳雀楼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
诗人登楼远眺,黄河如带,山峦如画,壮阔的景象激发了他的豪情壮志。
词句解读首句“白日依山尽”通过“白日”喻指时间,“尽”表达了时间的流逝,暗示着人生的短暂。
同时,山是永恒的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山的永恒形成鲜明对比,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次句“黄河入海流”,“黄河”象征着民族的母亲河,“入海”则寓意着人生的归宿。
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人生经历多少风雨,最终都要回归到生命的起点,即母亲的怀抱。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欲穷”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千里目”则是对未来的期许,意味着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不断追求进步。
末句“更上一层楼”,“更上”寓意着超越,诗人通过登高远望,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表达了他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精神。
情感共鸣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超越自我的追求。
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壮志,也可以激发我们自己的斗志和决心。
教育意义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在于,它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把握当下;要有远大的抱负,不断追求进步;要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这些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树立的正确价值观。
第二篇范文:《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词背景《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词句解读首句“春眠不觉晓”,“春眠”指的是春天的睡意,“不觉晓”表达了诗人沉浸在春天的喜悦中,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
次句“处处闻啼鸟”,“啼鸟”象征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处处”则表达了春天的氛围无处不在。
第三句“夜来风雨声”,“夜来”指的是昨晚,“风雨声”则是昨晚的天气景象,这句话暗示着春天的多变。
末句“花落知多少”,“花落”寓意着生命的消逝,“知多少”则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一、引言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古文教学一直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焦点。
由于古文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较为久远,加上古文的语言表达和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掌握一套系统的古文解读技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文的魅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
二、古文解读的基本原则1.尊重原意:在解读古文时,我们要尽量做到不曲解原意,忠实于作者的表达意图。
2.语境分析:古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往往具有时代特色,我们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
3.语法分析: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现代文存在差异,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含义。
4.文化背景:了解古文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文。
三、古文解读的方法1.字词解析:从字词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字词的含义。
2.句子解读:分析古文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3.段落分析:通过对古文段落的划分和分析,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题思想。
4.篇章解读:从整体上把握古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古文教学策略1.激发兴趣:通过讲述古文背后的故事、历史典故等,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2.案例教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文范文,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古文解读技巧。
3.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表见解,增强古文学习的互动性。
4.课外拓展:推荐学生阅读适量的古文佳作,扩大古文阅读量,提高古文素养。
五、结语总之,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教学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古文的魅力,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定基础。
以上是关于“初中语文古文解读技巧”的教育文档示例,希望能对你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代文学名篇解读第一篇范文:《滕王阁序》——王勃背景简介《滕王阁序》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创作的一篇序文,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2年),是为滕王李元婴赴任洪州(今江西南昌)而作的赠序。
文章通过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友情、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文本解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 这两句点明了滕王阁所在的地理位置,豫章是古代对南昌的称呼,洪都则是南昌的古称。
王勃在这里用“故”和“新”二字,既表达了对南昌历史的传承,又展示了滕王阁的新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 进一步描绘了滕王阁的地理环境,星分翼轸指的是南昌的地理位置,衡庐则是古代的两座名山,这里用来表示南昌的地理位置之重要。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 这里的三江五湖,指的是江南的水系,蛮荆瓯越则是指江南的少数民族地区。
王勃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滕王阁的雄伟气势,以及南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 物华天宝,指的是南昌的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则是指南昌人才辈出。
徐孺和陈蕃都是南昌的名人,王勃用他们来代表南昌的人才。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 描述了洪州的繁华景象,雾列星驰则是形容人才的众多。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 夷夏指的是中原和边疆,这里用来表示洪州的地理位置之特殊。
宾主尽东南之美,则是形容洪州的繁荣景象。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 都督阎公和宇文新州,都是当时南昌的地方官员,王勃在这里赞美他们的品德和风范。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 描述了滕王阁宴会的热闹景象,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都是形容人才济济,嘉宾众多。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 腾蛟起凤,紫电青霜,都是形容人才的优秀。
孟学士和王将军,一个文才出众,一个武艺高强,都是南昌的骄傲。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初中语文古诗词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古诗词解析一、前言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让学生领略诗词的美妙,体味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是我们作为一名特级教师的责任。
二、教学目标1.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2.分析诗词的艺术特色,领略诗词的美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本篇范文以《江雪》为例,进行古诗词的解析。
3.1 诗词原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2 诗词背景《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柳宗元,字东野,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他曾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言事被贬为永州司马。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孤寂与抑郁。
《江雪》这首诗正是他在永州司马任上所作,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时的孤独与坚韧。
3.3 诗词解析3.3.1 内容理解《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雪后江上的宁静景象。
诗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绘了一幅空旷寂寞的山野景象,表现了诗人政治失意后的孤独感。
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则描绘了一位老渔翁在雪中垂钓的景象,反映出诗人虽然孤独,但仍坚守信仰,不屈服于困境的坚韧品质。
3.3.2 艺术特色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比手法:通过“千山鸟飞绝”与“孤舟蓑笠翁”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坚韧。
2.动静结合:诗中“鸟飞绝”与“人踪灭”表现了动态的消失,而“孤舟蓑笠翁”与“独钓寒江雪”则表现了静态的存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寓情于景:诗人将自己孤寂的情感融入雪后江上的景象之中,使诗歌更具表现力。
四、教学策略1.引导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互动式教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词解读第一篇范文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古诗词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深入解读初中语文古诗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结晶。
通过古诗词教学,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到古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此外,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美妙意境,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尽管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师对古诗词的解读过于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过于肤浅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深入改革。
三、古诗词解读策略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来解读古诗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人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丰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讨论、表演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
3.注重古诗词的背景文化教育古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环境对诗词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介绍古诗词的背景文化,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解读古诗词。
4.改革评价体系,提升学生认知水平教师应改革评价体系,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果。
除了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品质等。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古诗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而古诗文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更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可以深入挖掘古诗文中的文化内涵、修辞手法和思想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角度探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就如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一、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重要性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是指在古诗文教学中,将古诗文与其他相关文本进行比较和联系,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出古诗文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和意义。
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对古诗文与其他文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2.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文。
古诗文中常常涉及到大量的比喻、典故、历史背景等,通过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解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的修辞手法、意境和内涵。
3. 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对不同文本之间的比较分析,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水平。
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语文素养。
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取适当的对比文本。
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时,首先需要选取一篇古诗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再选择一两篇与其相关联的文本进行对比分析。
对比文本可以是与主要文本在时间、地域、文化背景等方面相关联的其他古诗文,也可以是与主要文本在题材、内容、题材等方面有联系的其他文学作品。
2. 比较分析文本的相似和差异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主要文本和对比文本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可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和联系,揭示出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关系。
比如可以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题材、意境、修辞手法、作者思想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性,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之处。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
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1. 引言1.1 概述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旨在探讨古诗文作品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联系,通过对古诗文互文性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人们的创作背景、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承。
在中学古诗文教学中,通过对古诗文的互文性进行解读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本文中,将通过对古诗文教学现状的分析,互文性概念的解析,以及互文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中学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研究意义在于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与解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
通过研究互文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批评能力和创造力。
探讨互文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通过对互文性的研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研究古诗文教学中的互文性文本解读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推动中学古诗文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
1.3 研究方法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采取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了解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概念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选取几则经典的古诗文作品作为案例,深入剖析其中的互文性特点,并探讨这些特点在教学中的实际价值和应用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具体和实在地展现互文性文本解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后续的理论探讨提供实践基础。
本文也将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结合不同古诗文作品的互文性特点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作品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互文性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效果。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古诗文教学中互文性的作用和意义。
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解析(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解析第一篇范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诗人登上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这首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全诗四句,每句七字,共二十八字。
诗的结构紧凑,对仗工整,语言简洁。
首句“白日依山尽”写夕阳西下,山与日相映成趣,形象生动。
次句“黄河入海流”写黄河奔腾不息,注入大海,展示了大自然的雄伟壮观。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远望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末句“更上一层楼”则揭示了诗人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从诗文内容来看,诗人描绘了鹳雀楼上的美景,同时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后人所传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字面意思入手,体会诗文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熟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3.分析诗文的意象、结构、语言等特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4.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诗文意象的分析。
2.诗文语言的特点。
3.诗人的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诗文意象与情感的结合。
2.学生对诗文语言的品味。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人王之涣及其作品《登鹳雀楼》的背景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诗文学习(20分钟)1.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文,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分析诗文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引导学生描绘诗中的景象。
3.品味诗文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简洁明了等,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4.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对未来的向往等。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分析、品味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分析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语文教学中,初中阶段在教授古诗词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培养,让学生通过诗词欣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分析1. 选材精彩多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他们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年龄较小,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理解还比较浅显,因此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活泼的古诗词材料,比如《春晓》《将进酒》《钗头凤》等,这些诗词内容生动活泼,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选择一些表达深沉情感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古诗词,比如《登鹳雀楼》《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通过这些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对美的认知。
2. 注重文学常识的讲解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和文学常识的讲解。
通过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作品风格及特点等内容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还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来讲解一些文学常识,比如修辞、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讲解,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可以通过古诗词创作、朗诵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外作业,督促学生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同时也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1. 情境渗透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渗透法,通过相关的图片、音乐、视频等资源,搭建起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增强他们对古诗词的感受和记忆。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文阅读与欣赏指导与实践与评析
初三语文教案古诗文阅读与欣赏指导与实践与评析初三语文教案——古诗文阅读与欣赏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古诗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2. 学会运用相关的阅读技巧,正确理解和欣赏古诗文;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4.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培养学生正确欣赏古诗文的能力;2. 分析古诗文的艺术特点;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来感悟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相关的阅读技巧,正确理解和欣赏古诗文;2. 分析古诗文的艺术特点并进行评析;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来感悟古诗文。
四、教学准备1. 教科书和教案;2. 学生课堂笔记和学习材料;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以写在黑板上的题目《登鹳雀楼》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围绕诗意、艺术特点等方面发表个人观点。
Step 2 诗文阅读与欣赏1. 教师向学生介绍《登鹳雀楼》的作者、背景等相关知识,并简要解读诗中的意象和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师播放《登鹳雀楼》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韵律和意境。
3. 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登鹳雀楼》的全文,并在学生阅读结束后组织讨论。
Step 3 诗文分析与评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登鹳雀楼》的艺术特点,如修辞手法、意象运用、韵律等,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古诗文的美。
2.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中的意象、情感、结构、语言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小组活动,让学生就自己所读过的其他古诗文进行评析和交流。
Step 4 写作实践1. 教师提供一个主题,如“初冬”,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悟来写一篇与《登鹳雀楼》主题相类似的作文。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来感悟诗文中传递的情感和意蕴,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互评和展示。
Step 5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堂课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和收获,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多读好诗文。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指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指导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指导一、引言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诗词鉴赏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重要环节。
通过诗词鉴赏,学生可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味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本文旨在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语文诗词鉴赏指导,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如体裁、题材、韵律等。
(2)感受诗词中的情感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4)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教学内容(1)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诗词的韵律、节奏和修辞手法。
(3)诗词的情感、意境和审美特点。
(4)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 实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引导学生从韵律、节奏、修辞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挖掘诗词的美学特征。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某一诗词展开讨论,相互交流心得体会,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 写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合作意识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诗词鉴赏测试、创作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总结教学经验。
3.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之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五、教学案例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进行诗词鉴赏指导:1.介绍诗人李白及其作品《将进酒》,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背景知识。
2.分析诗词的韵律、节奏,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势。
3.探讨诗词的情感美,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豁达情怀。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技巧书(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技巧书第一篇范文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语言艺术的巅峰。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本文特编写《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技巧书》,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套系统、科学、实用的诗词赏析方法。
一、诗词赏析前的准备1.1 了解诗人背景每一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流露,都是诗人生活背景的反映。
因此在赏析诗词之前,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心境等,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
1.2 把握诗歌题材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有写景、咏物、怀人、叙事等。
了解诗歌的题材,有助于抓住诗歌的主题,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1.3 品味诗歌语言诗歌语言精炼、富有节奏和音乐美。
在赏析诗词时,要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体会其韵味。
二、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2.1 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基石,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
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可以揭示诗歌的主题,感受诗人的情感。
2.2 品味诗歌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创作的核心。
在赏析诗歌时,要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2.3 分析诗歌的技巧诗歌技巧包括抒情、描写、议论等手法。
分析诗歌技巧,有助于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提高鉴赏能力。
三、诗词赏析实践案例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1 了解诗人背景杜牧,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民生凋敝,杜牧深感时局之痛,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3.2 把握诗歌题材本诗写于秋夜,诗人感慨时光荏苒,表达了对民间疾苦的关注。
3.3 品味诗歌语言“银烛秋光冷画屏”,形象地描绘了秋夜的清冷;“轻罗小扇扑流萤”,生动地展现了夜晚的宁静。
3.4 分析诗歌情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对时局的忧虑。
3.5 赏析诗歌技巧本诗运用了描写手法,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四、总结诗词赏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师生们在赏析诗词时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感受诗词之美。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
初中语⽂古诗⽂⽂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初中语⽂古诗⽂⽂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专题解析想⼀想,做⼀做拓展学习资料制作团队:吴晓薇等教师团队:周群、王海兴专题解析如何设计⼀堂古⽂课O从题⽬⼊⼿以《五柳先⽣传》为例:1.传:记述⼈物⽣平事迹的⽂章。
这种⽂体,贯⽤于史书。
O为何不写⾼⼤上的家世。
2.⽂章当中,有⼀个字出现频率最⾼,你能找到它吗?O不其实是为了否定什么?为什么陶不为样不那样?不能⽤⼲瘪的社会⿊暗来概括。
通过不字来看出不同。
奇⼈:恬淡⾃然。
写传记不写事迹,只写爱好。
显赫家世却不写,陶潜《五柳先⽣传》,“不”字为⼀篇眼⽬。
——钱钟书《管锥编》3. 整体分析奇⽂:①虽为传记然不以记事为主;②虽有显亲,却⾔不详姓字;③全⽂以“不”字贯穿。
奇⼈:①安贫乐道;②恬淡率真。
4. 思考①结合上述讲解及课⽂思考,陶渊明是否真像他在⽂章中写的那样,是⼀个万事不关⼼,超脱于尘世的⼈?②读完下⾯的⽂字,你能谈谈陶渊明说⾃⼰“不求甚解”的真正原因了吗?《论语·宪问》:⼦⽈:“君⼦道者三,我⽆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贡⽈:“夫⼦⾃道也!”江熙云:圣⼈体是,极于冲虚,是以忘其神武、遗其灵智,遂与众⼈齐其能否,故⽈我⽆能焉。
⼦贡识其天真,故⽈夫⼦⾃道也5. 拓展资料O古代九品中正制,你们都显摆。
我不显摆。
夫⾃叙⽽⾔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其⼈,阙之可也。
——刘知⼏《史通·内篇·序传》陶潜,字元亮,⼤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尚,博学善属⽂,颖脱不羁,任真⾃得,为乡邻之所贵。
……——《晋书·陶渊明传》⾔‘⽆’者,激于⾔‘有’者⽽破除之也——王夫之《船⼭遗书·思问录·(内篇)》魏⽒⽴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权归右姓已。
其州⼤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物。
晋、宋因之,始尚姓已。
然其别贵贱,分⼠庶,不可易也。
初中语文_古诗词阅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古诗词阅读学习目标:掌握读懂古诗词的方法:①理解内容②体会情感③赏析写法一、自主学习村行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①宋淳化二年(991)作者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
在商州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不少山水诗,《村行》是其中的一首。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4分)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
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景象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
(4分)2.诗的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哪些写景手法(修辞、表现手法)?试举两种并简要赏析。
(10分)修辞①拟人手法。
颔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初秋傍晚的美景。
(2分)②比喻手法。
将棠梨叶比喻成“胭脂”,将荞麦花比喻成“白雪”,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山村原野景色的色彩斑斓;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分)③对比手法。
有声与无语,晚籁与斜阳的动静对比,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
胭脂与白雪,色彩对比,更显鲜明绚丽。
万壑、数峰与棠梨荞麦,远近高低对比,层次分明。
(2分)表现手法④动静结合的写法。
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2分)⑤调动听觉、视觉、嗅觉多种感官描写景物。
万壑有声,棠梨叶、荞麦花有色有味,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2分)二、合作探究盆池杜牧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注:“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 分)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2分)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
(2分)2. 任选一个角度(如内容、写法、构思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经典诗文解析第一篇范文:《春》1. 诗文背景《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这篇课文被广泛地收录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旨在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体验语言的力量。
2. 诗文解析2.1 文本结构《春》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绘了春天来临时的自然景象,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为开头,形象地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部分(4-6段)写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为过渡,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春天的魅力。
第三部分(7-9段)则是对春天的赞美,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为结尾,寓意着希望和未来。
2.2 意象分析朱自清先生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意象来描绘春天。
如“绿杨阴里白沙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等。
这些意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春天的美景,也寄寓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3 修辞手法《春》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中的拟人,把春天描绘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中的对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生命的顽强。
3. 教学建议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3.1 感受春天的美好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春天的美好。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意象,让学生想象春天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3.2 理解文本内涵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
可以引导学生探讨春天的象征意义,思考春天与生活的关系。
3.3 体会作者情感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3.4 提升语文素养通过学习《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积累文学常识,培养审美情趣。
4. 结语《春》这篇课文,既有美的形式,又有美的内涵。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指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诗词赏析指导第一篇范文:《春晓》诗人:孟浩然《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以春天的早晨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描绘的春天的美丽景象。
2.分析诗文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4.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春天的景象,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5.阅读诗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晓》,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6.分析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
7.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8.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第二篇范文:《登鹳雀楼》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以登上鹳雀楼为背景,描绘了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1.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描绘的自然景象。
2.分析诗文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诗词欣赏能力。
4.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5.阅读诗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登鹳雀楼》,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6.分析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理解诗人的表达技巧。
7.讨论交流: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
8.总结提升: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诗文中的美好情感和价值观念。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第三篇范文:《江雪》诗人:柳宗元《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
诗人以江雪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的雪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和宁静的感悟。
1.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文描绘的雪景图。
2.分析诗文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的情感。
初中语文古文解析指南(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文解析指南第一篇范文《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朝代】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惟庐山之高,阁其崖而建楼。
楼高三丈,有重檐,广十丈,船乘香洲,下临无地,斗拱紫盖,飞阁流丹,青冈桂柏,藤蔓绕柱。
诸公戏筵,登览其中,高以俯下,可以娱目饱耳之欲;晴以望远,可以纵情逍遥之致。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呜呼!胜地不常,兴亡异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岂非池中之事?朝风夕月,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人之于此也,有如天地之无穷也!然后意有所至,所之深矣。
望洞庭之水,长江之浩荡,怀袁崇焕、王猛诸公,浩浩乎如不可测也。
东逝水,舟濑云而不忒,鸟飞绝而无声,虚舟者也。
至若春潮带雨,晓发白帝,夕至江陵,朝朝暮暮,舟如流水,人如飞絮,咸言嘉游之事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致酹江水而叹惋也!余既滞于上,不能破浪立潮头,有闲情逸致,复何忍怀古之情!故乃详修阊阖,增其楼之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惟庐山之高,阁其崖而建楼。
楼高三丈,有重檐,广十丈,船乘香洲,下临无地,斗拱紫盖,飞阁流丹,青冈桂柏,藤蔓绕柱。
诸公戏筵,登览其中,高以俯下,可以娱目饱耳之欲;晴以望远,可以纵情逍遥之致。
呜呼!胜地不常,兴亡异代,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岂非池中之事?朝风夕月,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人之于此也,有如天地之无穷也!然后意有所至,所之深矣。
初中语文古诗解读方法书(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诗解读方法书第一篇范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古诗教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古诗的语言、意象、情感等往往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解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本文旨在探讨初中语文古诗解读方法,以期为学生提供一种系统的学习策略。
古诗解读方法概述1. 背景知识引入在进行古诗解读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可以先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人在国家动荡、民生凋敝的背景下,对春天景象的感慨。
2. 词语注释古诗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一词多义等,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词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注释时,要注重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以便学生准确理解。
3. 意象分析古诗中的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别诗中的意象,分析其内涵。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相思》时,要引导学生识别红豆、北林等意象,并分析它们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4. 情感体验古诗的情感往往较为丰富和复杂,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结构分析古诗的结构通常较为紧凑,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的结构,把握其节奏和韵律。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要引导学生分析诗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部分,以理解其结构特点。
6. 创作手法鉴赏古诗的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和鉴赏各种创作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要引导学生鉴赏诗中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实例分析以下以李白的《静夜思》为例,运用上述方法进行解读。
1. 背景知识引入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指导(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指导第一篇范文:《岳阳楼记》解读《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作,其文笔清新脱俗,意境高远,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岳阳楼记》不仅能够提升古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领悟到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博大的胸怀。
教学目标1.理解《岳阳楼记》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领会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
3.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岳阳楼记》的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3.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解读文意,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问。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鼓励和指导。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和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岳阳楼,更好地理解课文。
2.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感受岳阳楼的壮丽景色,领会作者的胸怀和情感。
3.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所作,其文笔雄浑有力,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和担当。
学习《出师表》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目标1.理解《出师表》的文意,掌握基本的古文词汇和句式。
2.领会作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精神。
3.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分析《出师表》的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及其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词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古诗文文本解读及教学研究课程学习指导专题解析想一想,做一做拓展学习资料制作团队:吴晓薇等教师团队:周群、王海兴专题解析如何设计一堂古文课O从题目入手以《五柳先生传》为例:1.传: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
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
O为何不写高大上的家世。
2.文章当中,有一个字出现频率最高,你能找到它吗?O不其实是为了否定什么?为什么陶不为样不那样?不能用干瘪的社会黑暗来概括。
通过不字来看出不同。
奇人:恬淡自然。
写传记不写事迹,只写爱好。
显赫家世却不写,陶潜《五柳先生传》,“不”字为一篇眼目。
——钱钟书《管锥编》3. 整体分析奇文:① 虽为传记然不以记事为主;② 虽有显亲,却言不详姓字;③ 全文以“不”字贯穿。
奇人:①安贫乐道;② 恬淡率真。
4. 思考①结合上述讲解及课文思考,陶渊明是否真像他在文章中写的那样,是一个万事不关心,超脱于尘世的人?② 读完下面的文字,你能谈谈陶渊明说自己“不求甚解”的真正原因了吗?《论语·宪问》: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江熙云:圣人体是,极于冲虚,是以忘其神武、遗其灵智,遂与众人齐其能否,故曰我无能焉。
子贡识其天真,故曰夫子自道也5. 拓展资料O古代九品中正制,你们都显摆。
我不显摆。
夫自叙而言家世,固当以扬名显亲为主,苟无其人,阙之可也。
——刘知几《史通·内篇·序传》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
祖茂,武昌太守。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晋书·陶渊明传》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王夫之《船山遗书·思问录·(内篇)》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已。
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
晋、宋因之,始尚姓已。
然其别贵贱,分士庶,不可易也。
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故官有世胄,谱有世官,贾氏、王氏谱学出焉。
——欧阳修《新唐书》卷百二十四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俗子不知,便谓渊明真不着意,此亦何足语。
不求解,则如勿读,不用声,则如勿蓄。
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忘言,不若老生腐儒为章句细碎耳。
——元代李冶《敬斋古今黈》如何疏通古文文意、积累字词《 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实现途径: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实现目的:理解基本内容1. 怎么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结合文情、语境,包括话题主旨、文脉思路、上下文关系、本句意思是否顺畅等等。
如:(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初语第一册在《春》中注释:“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初语第二册注释:“杨柳风,指透过杨柳绿吹来的柔和的春风。
”( 2)诸葛亮《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2. 利用什么工具书?( 1)古汉语词典( 2)汉字源流字典( 3)简明古代职官词典3. 卡片字串,积累词汇( 1)以单个字词为编排方式( 2)以每一课为编排方式,涵盖实词、虚词、文化常识、名句等多项内容。
4. 解决文言词汇的根本方法( 1)熟读多读学习古文也这样,熟读背诵了多少篇古文,培养了对古文的语感,对于古文的用词造句,尤其是虚词的运用都熟悉了,也就会理解了。
——《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 2)勤翻古汉语词典遇见不懂的字要查,将该字大部分义项都浏览一遍,学会在字里行间补充一个字的其他义项。
( 3)采用记字串的方式如:甲骨文,《説文解字》:甘,美也。
从口,含一。
一,道也。
凡甘之屬皆从甘。
,旨,美也。
从甘,匕聲。
凡旨之屬皆从旨。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礼记》甘——香——甜——酣——猒……旨——嘗(尝)——脂——嗜……怎样对古诗文进行文化解读文化或者文明就是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则、法律、风俗以及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美)马文·哈里斯《文化• 人• 自然—普通人类学导引》一、古人如何解读古诗文?1. 诗话2. 文话诗话者 ,辨句法 ,备古今 ,记盛德 ,录异事 ,正讹误也。
——宋•许顗《彦周诗话》写生之句,取其形似,故词多迂弱。
赵昌画黄蜀葵,东坡作诗云:“檀心紫成晕,翠叶森有芒。
”揣摸刻骨,造语壮丽,后世莫及。
——宋•许顗《彦周诗话》二、解读步骤1. 感悟文本2. 创作技巧3. 文化链接三、案例研讨怎样设计一堂古诗课以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一、学会借助古诗题目,初步感知1. 解读左迁含义左迁 :降低官职调动。
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2. 韩愈左迁原因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韩愈《谏迎佛骨表》二、解读诗歌内容,思考探究1. 这次左迁有何特点?“朝奏、夕贬”说明被贬之快;“路八千”说明被贬之远;“云横秦岭、雪拥蓝关”说明路途艰难;“吾骨瘴江”说明前程凶险。
2. 面对皇帝天威,韩愈有没有屈服呢?三、拓展阅读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唯梁武帝……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新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
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新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旧唐书·韩愈传》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新唐书·韩愈传》此诗……义烈之气,掷地有声。
——俞陛云《诗境浅说》前四句大气盘旋,以文章之法行之,然已开宋诗一派矣。
七八句凄恻。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以罪贬潮州刺史,乘驿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
——《韩愈《蒙恩还朝过其墓留题驿梁》课程学习指导【内容概述】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针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进行研讨,帮助老师审视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不盲目拔高,也不混沌一片;选择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困难的一些内容,少讲理论,多举例子,深入浅出,以帮助老师寻找更有效的教学办法,从而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质量;介绍一些习作评改的方法策略,帮助老师加强评改指导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能修改”的能力。
核心问题是:回到“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命题、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序、初中作文教学的实与虚、初中作文的评改、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写作能力训练等。
【专题章节】本课程“专题研究”分为以下几部分:1. 回到“真实的写作”、2. 作文教学中的生活化命题3. 如何指导学生有创意地表达4. 初中作文教学怎样才能做到有序5. 初中作文教学的实与虚6. 初中作文的评改7. 网络平台上的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学习建议】一、学习目标:1. 审视写作教学的目标,梳理各年段目标。
2. 贴近学生设计并实施写作教学。
3. 提升老师评改指导的意识和能力。
二、学习要求:在深刻理解并把握课程标准核心观念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相关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探讨的问题进行有益的反思。
本课程设置了如下栏目,均列在窗口上侧的“课程学习导航”目录中,请按照顺序渐进学习:专题研究→课例观摩→想一想,做一做→拓展学习资料回到“真实的写作”王健(北京市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中学高级)周群(北京景山学校中学高级)一、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德国哲学家哈马贝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语言行为者可分别与不同的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关系:1. 通过对客观世界中事物的言说,与作为外部世界的自然发生关系;2. 通过对社会世界中事态的言说,与别的行为者发生关系;3. 通过对主观世界,即个人内心情感或体验的言说,与自我发生关系。
哈马贝斯提出的语言交往的三种形式并不是割裂的,而是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结构性联系,无论何种语言交往形式都必须满足三种有效性要求:真实性、正确性与真诚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即强调了不同语言交往形式的“真实性”,而“真实”的前提就是“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语文课程标准》)。
严格地讲,任何写作都应有明确的“目标读者”,“目标读者”可以是明示的,也可以是隐含的。
明示或者隐含,直接或者间接,都有“读者和对象”存在,写作才能“真实”发生,写作的意义才能显现。
帮助学生树立起目的与对象的写作意识“提供支架”:创设情境、提供任务、利用网络。
情境写作、任务写作、网络写作,其意义都在于强化写作目的、对象意识,消除写作与生活的隔膜,回到写作的本始面目。
二、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确立写作目的、对象与选择写作的文体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甚至是同一的关系,写作目的、对象的确立离不开具体文章体式的支撑,而考虑选择什么文体来写作的过程,同时也在完成着写作目的、对象的甄定。
离开具体的文体框架和思维,就谈不上什么明确的写作目的和对象,也就谈不上写作目的的实现,更谈不上真实写作交往行为的发生。
写作中的文体思维是指在具体的文体框架内确立写作目的、对象并将写作目的转化为有效表达形式的思维活动过程。
运用文体思维就是遵循文体的性质、规律、功用去选题、立意、选材、组材、表达,文体思维贯穿写作的全过程,灌注在具体的写作行为之中。
三、全过程: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关注写作全过程,有两个层面:一是关注每一种写作形态;二是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
纸笔书写只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之前的策划、构思、材料搜集,之后的修改、发表、交流、编辑等环节构成完整的写作流程。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对独立的任务,每个环节都有特定的指导需求。
为此,关注每一个写作阶段应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全过程的教学指导,一是全过程的教学监控,两个维度同步展开,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