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课件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64159ae2bd960591c6773a.png)
主要观点之二:教育也是使个人收入的社会分 配趋于平等的因素。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教育绝不仅仅是一 种投资活动。
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而教育投资 是人力投资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所以说人力 资本的再生产不应当仅仅被视为一种消费,而 应视为一种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 益投资。
三、教育与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表现在:
文化的平等性、文化的交往性、文化的差异性、 文化的内聚性等方面
多元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思维方式的改变、教育民主化的进展 、
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四、教育与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这一概念,萌芽于 1964年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划时 代的力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的断 言。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 尤其是电子信息瞬息万里的传播,时空差别将 越来越小,全球生活将趋于同步化,全球化的 特征愈加明显
1.教育观念受制于文化观念
2.教育内容受制于文化形式
教育内容的大部分选自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 因为任何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自身特色、独特 价值和丰富内涵,生存其间的每个个体与其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故不同的民族文化也会影 响到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新诉求
教育与社会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互相联系、相辅相 成的关系,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 开教育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Labou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 初,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M.Piore)、多 林格(P.Doeringer)、戈登(R.Gordon)、爱德 华兹(Edwards)、卡诺伊(M.Carnoy)等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e495155960590c69fc37648.png)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是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
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它不可能通过遗传 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传递的方式发展 下去。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 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
都是有价值的,因为,任何社会要将成千 上万的人用其他方法按能力分类是一项无 法完成的巨大工作,而教育就成为实施这 种分类的有效工具。 • 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 故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
出现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戈登、 多林格、卡诺伊等。他们认为,人力资本理 论对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分析不 精确,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 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为不同部分的,在不 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扈中平.现代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投入优厚,预算优先——落实优先发展的 物质保障
3.实现“两基”、保证“两全”——落实优 先发展的核心内容
4.依法治教,依法施教——落实优先发展的
三、教育现代化
(一)教育现代化的内涵界定 • 教育现代化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b6d712cf705cc175427098a.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一)教育独立论教育独立论是一种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和宗教而处于独立地位的教育观点或思潮,发端于五四运动前,为解决教育经费而提出,代表人物蔡元培《教育独立议》、李石《教育独立建议》主要观点如下:①教育经费独立。
要求政府划出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②教育行政独立。
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③教育思想独立。
教育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④教育内容独立。
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⑤教育脱离宗教。
以传教为主的人员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教育独立论主张教育脱离政党、教会而独立存在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要求摆脱军阀对教育的控制,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在中国独立发展教育事业的愿望,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爱尔维修,其核心观点是教育对人成长其决定性作用。
教育万能论反映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制度的进步要求,但普遍忽视或否定遗传素质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把环境和教育看作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显然是不科学的。
(三)人力资本论人力资本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创立的,认为通过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像土地,资本等实体性(物质性)要素一样,在社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基本观点如下: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④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评价,人力资本突破了传统物质资本的束缚,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为研究经济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它忽略了劳动力市场中其他的筛选标准。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_教育与社会发展(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01e8dfce2f0066f533220e.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练习题一、填空题1.教育的根本任务是________。
2.通过________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3.________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与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要求。
4.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________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________的要求。
5.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6.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________理论。
7.教育是一种________的文化现象。
8.教育与文化是________的关系。
9.________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0.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提供的物质基础,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________程度。
11.学校文化是指________。
12.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学校文化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13.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主要的表达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15.________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及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更新。
16.________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7.19世纪中叶,英国教育思想家斯宾塞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以后,世界各国许多重大教育改革都是以________为核心。
18.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________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c0be93a580216fc700afd8e.png)
2、决定受教育权
在不同的社会,人们受教育的权利是不平等 的,什么样的人可以接受教育,什么样的人可以 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这都是由一个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决定的。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奴隶主和封建地 主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只有他们的子女才享有 受教育的权利,广大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根本就 不可能接受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教育已相当普及,但受 教育的权利仍然是不平等的,这主要表现在高等 教育上。 在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在追求教育的平等, 但也不能说教育已绝对平等,特别是文化大革命 中的推荐大学生。
3、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 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只 能在政治经济发展的轨道上实现,它不能 决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 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前, 新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产生,更不可能占统 治地位。 教育在这基本矛盾运动中,对社会政 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只能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而不能起决定作用。
6.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是( ) A.起决定作用 B.不起决定作用 C.不起作用 D.起加速作用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说( ) A.教育与既同步又不同步 B.教育有自身发展规律 C.教育有历史继承性 D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发展 不平衡性 8.( )对教育的制约之一是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社会人口 9.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起( ) A.制约作用 B.能动作用 C.只起促进作用 D.促进或延缓作用 10.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 ) A.性质B.目的 C.领导权 D.受教育权
2、教育实现了 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再生产。
继承性是科学的最大特点,一个人或一 个时代的知识有限,需要积累和继承,这 就必须借助教育传递。 通过教育,使科学知识和技术从为少数 人掌握到为多数人掌握,扩大传播范围, 为先进科学的普及提高、新产品的推广利 用、技术力量的补充发展开辟道路,从而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b64e393c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8.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内容提要]1、教育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3、教育与社会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关系4、教育与社会人口间的相互影响关系[重点和难点]1、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间的关系2、教育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发展,推动和决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和制约教育的发展。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标的制定无论哪个阶级,不管它自觉还是不自觉,在确定教育目标的同时,归根结底是要考虑到当时生产发展水平。
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只有小农和手工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质量的要求不高,没有爱过学校教育的人,也可以生产。
因此,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在旧中国,农民是不需要学习很多文化知识的,即使学习,也主要是识字,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多再学一些珠算。
所以说,生产力发展,对学校人才的目标,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为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作为基础,一个国家能招多少人进学校学习,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而是要看这个国家能给教育提供多少的物质条件。
办教育是不能违背这个原理的。
(表)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在校生总数(万人)另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又必然要求教育有相应的发展。
如:奴隶和封建社会时的教育,相对比较缓慢,规模也较少,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
也正因为生产力水平限制,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较起来,差距也较大。
(三)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和发展1、教学内容(包括课程设置)随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丰富和改革。
古代,学校教学内容主要是人文学科,(我国长期是尊孔读经,欧洲中世纪主要是宗教定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只是一些简单的数学、天文、医学、但不占重要地位。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26c6b23831126edb6f1a10dd.png)
第 第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是一种历 三二 区别和联系 章 节 史进步的表现。当代,教育能否从发地发挥这一 区别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功能,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教 教 育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 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与 社 1.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社 功 2.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会 能 3.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发 的分配问题。 展 联系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其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 我们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定客观基础,为社会流动的实现开拓可能空间;教育 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 值尺度,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动力。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和流动功能的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第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二三 区别和联系 节章 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区别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育的社会 教育的社会 教 表现: 变迁功能 流动功能 育教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的育 对社会整体而言 对社会个体而言 用于社会; 社与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会 人作为工具 人即目的 的本体功能。) 功社 推动社会的存续、演 促进个人生存和发展境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能 会 变和发展 遇的改善
第 三 章 教 育 与 社 会 发 展
第 第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 三 二 节 节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 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自己的连续性和继承性。 教 教 育 育表现: 与 的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 我 社用于社会; 国 会(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发挥都要基于它“培养人” 社 功的本体功能。) 能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 会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主 (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 义 建 设 正确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69af31a14791711cc791791.png)
3、关于“教育产业化” (1)涵义: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以市场经济运作模 式来运行,产业经营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和经济效 益。 (2)教育能不能产业化? 不同观点:教育应完全产业化;教育可以部分产业化; 教育不应该产业化。 经营目的——赢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一致? 功能发挥——经济功能、精神陶冶功能 投入渠道——个人投入、国家投入、集体投入 收益受益——物质的、精神的;个人、集体、国家、社 会 生产产品——性质(物质、精神)、价值(直接、间接)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还是创造经济价值?这是 回答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的关键
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仔细比较中美 两国的教育后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 调把孩子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 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 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兴趣、爱好, 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 会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我们在对孩 子进行教育、培养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要牺牲 掉大 部分受教育者的个性、兴趣和自主性,这可能在短时 间里使学生取得举世瞩目的佳绩,但就长远来说,人 的发展毕竟是个终生不懈的过程,我们用十几年学校 教育所积累的经验和近乎工艺流程的精细模式去抗衡 受教育者终生的主观愿望和主动发展能力是多么愚不 可及!那些被磨灭了个性、兴趣和自主性的孩子,其 发 展潜力和终生发展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
从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看,教育具有未来性、 周期性长的特点,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教育 必须面向未来,善于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出发规划现在的教育,为社会超前培养人才, 因此,教育必须先行,树立超前教育观,教 育投资也要超前增长,还要超前建立师资培 养体系,加强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3)“教育先行”的前提条件 教育先行始终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 教育经费的投资与增长不能无视经济发展的 客观实际。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王道俊-郭文安)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王道俊-郭文安)](https://img.taocdn.com/s3/m/8b07c35301f69e3143329427.png)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量子物理、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 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空间科学、 新能源、新材料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16
2018/11/23
古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低下
个别教学 耳口相传 单向授受
近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发展
班级授课制 直观教学 实验教学 演示教学
现代社会
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决定受教育权 3、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部分教育 内容
2018/11/23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颁布法令、规定 学校的办学宗旨来规范学校的政治方向; 2、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等,从组织上保 证其领导权; 3、利用经济力量,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对 教育实行有效控制; 4、通过思想意识和文化传统的力量来影响 和左右教育的发展方向等。
2018/11/23
1992 1991 1993 1992 1992 1992 1994 1992 1992
7.6%GNP 4.7%GNP 4.8%GNP 5.4%GNP 5.7%GNP 4.0%GNP 2.6%GNP 3.8%GNP 7.1%GNP
中国近二十年教育经费占GNP比例 (%)
1998 2.59% 1999 2.79% 2000 2.87% 2001 3.19% 2002 3.41% 2003 3.28%
幻灯机 电影 电视 录音录像机 计算机 网络
2018/11/23
17
学费:一座无法翻越的高山(警示)
2006年3月14日,重庆市涪陵区招办公布的 一条信息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6年,该区参 加高考报名的应届毕业生有4296人,另有54 1名高三学生没有参加高考报名,占高三应届学生 人数的10%以上! 涪陵区招办在“部分高三学生放弃参加高考的 情况调查”中说,“如此多的高三应届学生放弃高 考,在我区从未出现过。”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十年寒窗”就为那 “一朝中榜”。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多的学生临阵弃 考? 记者调查发现,涪陵众多学生弃考的背后是农 2018/11/23 村家庭不堪教育高收费重负。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2536b09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df.png)
教育学原理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既是教育发展的外部条件,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并分析当前社会背景下教育的任务与教育的。
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公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当前,教育的正在进行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现代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教育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等。
因此,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育的应该从多个方面进行。
首先,教育制度的是必要的。
教育制度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其次,教师的培养和发展也是重要的。
教师是教育的核心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教师培养和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此外,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
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进。
总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社会的需求和变革,也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当前,教育的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教育更加公平、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教育制度、教师培养和发展、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需求。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0cd8cba0116c175e0e4819.png)
%%%%%%
%%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每10万人中第三级教育学生数的国际比 较
美 英 德 法 加拿 日 意 中 印 国 国 国 国 大 本 大 国度
利
533 313 262 360 6984 313 310 46 61
9 980
9 3 13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1995年2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 较
傅道春编著: (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午版,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一、 教与经济
(一)、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下表为部分国家的教育经费支出比较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如我国,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培养的大学生共计 18.5万人,而新中国头十七年就培养了155.5万人。 1981年与1976年相比,我国全日制高校由392所发 展到704所,在校大学生从56.5万人发展到128万人。 200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003所,其中,普通高 校1396所,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可见发展 之迅速。若横向比较仍有差距。如美国在20世纪80 年代正式注册的高校就有3000所,在校生为1130多 万人。美国只有2.5亿人,而我国有13亿人口。
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教师教育学院教育学教研室
部分国家教育经费支出的比较
美国
1992
5.5%GDP
加拿大
1992
7.6%GDP
日本
1991
4.7%GDP
德国
1993
4.8%GDP
英国
1992
5.4%GDP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d6d2313e87101f69e319538.png)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1、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 定的制约和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
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亦称生态环境,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既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工具,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 文化传递:在同一社会文化共同体内将文化从这一代传到 另一代,在时间维度上保持延续性。 文化传播:从一个社会文化共同体传到另一个社会文化共 同体,在空间维度上保持某种程度的“同一性”。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校园文化是一种“净化”、“提升”了的文化环境,是 教育对文化选择的结果。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 延续、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 发展遭遇的改善。 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 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2)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P68)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3cb818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68.png)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人为为己任,必然要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发展与社会密切相关,相互制约。
其中,社会是上位范畴,教育是下位范畴。
为此,一定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对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可能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发展受到社会方方面面因素制约,大体包括三层含义。
其一,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能够为教育活动提供多少剩余劳动产品和自由劳动时间,进而决定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数量。
其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对劳动力的规格、质量有着特定的要求,这就决定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以及它的目标。
其三,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制度还规定着教育的社会阶级性质、发展方向等。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口因素、地理环境和物质生产方式是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三大因素,对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可以分别从人口、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方面来审视。
一、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制约人类生产分为物质的再生产和人的再生产两类。
前者是指处于一定世界关系的人,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借助于生产工具不断地从自然获得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后者则是指以前者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一定形式的婚姻制度所进行的人类自身的繁衍。
而就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来看,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内的社会总人口的繁衍、代代延续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有数量的再生产,也有质量的再生产,进而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区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
” 其具体状况通常包括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
而人口的质量一般又由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文化结构等来反映。
一定的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制约和影响首先,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构成教育事业及其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特别是学龄人口数量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规模和发展速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a94906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8.png)
和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03
加强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加速,职业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教育应加强与产业的联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满足人们不断学习的需求。
03
教育与政治关系
政治制度对教育制约作用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领导权掌握在不同的阶级或集团手中,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 等都会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为政治制度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政治素养、领导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 才,为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动力。
教育传播政治意识
教育通过传播政治意识、政治观念和政治态度,影响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 增强人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80%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更加注重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 教育的变革。
02
教育与经济关系
经济发展对教育推动作用
提高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和家庭对 教育的投入能力增强,可以提 供更多教育资源,改善教育条 件。
促进教育普及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 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促 进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关系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教育中体现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 径
通过课程设置、教材内容选择以及教学方式方 法,教育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 会习俗等传递给下一代。
教育促进文化创新
在传承文化的同时,教育也通过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 实践能力,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的 互动关系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b21c8ed19e8b8f67c1cb9ab.png)
“据统计,我国是用占世界0.78%的教育经费培养着占世
界近20%的中小学生。” 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基础教育,
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
义务教育投资趋于优先增长
1960-1980年间前苏联社会总产值增长了2.23%,平均年递 增6%,教育投资增长为2.94%,平均年递增7.1%,两者之比 为1:1.18; 同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3.47%,教育投资 平均年增长为5.86%,两者之比为1:1.69; 德国两者之比为1:1.67; 普及义务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也 都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1970—1982年间日本国民收入年均增长11.7%,公共教 育投资年均增长15.8%。
的地位的流动。
纵向流动功能——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和筛选,能够
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作纵向的提升,改变其社会层级
地位与作用。
教育能促进社会流动,改变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
一项研究表明,居民的代际流动,与受教育程度呈正相比:
小学及以下:流动率为38%——48%
中学程度:流动率为48%——55%
本很快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了义务教育的成果,进而
发展了后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有计划地提高义务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国十分注意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教育
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所得)的比例,一般都从战后的2
%-3%,上升为7%-8%,甚至有的国家增长比例更高,教育投
国力强盛
教育
国民生产总值
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时,提出的国家 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上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
4%,但这个目标从未达到。1996年一度跌到2.44%,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 1.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
来实现教育的政治作用 • 2.通过宣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
政治舆论和思潮来为社会政治服务 • 3.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不但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活动,能够提高劳动
生产率,促进生产的经济效益。在各种人力投资形式中,
教育投资是最有价值的。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
1972年,迈克尔·史潘斯先生在博士毕业论文中提出
的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本市场理论——“筛选理论
(Screening Theory)”。
二、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 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
德教育的内容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万能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 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 他说:“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 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 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 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 是由于教育之故。”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二)教育万能论
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 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 维修(C.A.Helvétius,1715~1771) 提出的。在爱尔维修看来,人们的 种种好的和坏的品质,都不是世袭 继承得来的。它们是人在其中成长 和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他们施加影响 的结果。
•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
2.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
•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
•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具有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途径
• 观看视频——教育规划纲要权威解读: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 略目标确定 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 市场划分中的作用,解释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 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但它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是不够全面的。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 4.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方法、教学设备及教学组织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 1922年3月,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主张,认为 教育独立应包括:
1.经费独立 2.行政独立 3.思想独立 4.内容独立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二)教育万能论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本章将重点分析经济、政治、文 化等与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制约关系,解 释教育优先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策略, 以及对教育现代化和未来社会发展与教 育等问题作出解释。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二、教育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是一项无法完成的巨大工作,而教育就成为实施这种分类
的有效工具。
•
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亦被称为
“文凭理论”。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五)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其主 要代表人物有皮奥里、戈登、多林格、卡诺伊等。他们认为, 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的作用及教育与工资关系的分析不精确, 没有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内部结构,忽视了劳动力市场是划分 为不同部分的,在不同的部分中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
•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表示个人能力的功绩,它
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
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
据,起到筛选作用。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四)筛选假设理论
•
教育作为一种筛选工具,对个人和雇主都是有价值的,
因为,任何社会要将成千上万的人用其他方法按能力分类
49.3
32.1
49.4
33.0
50.2
33.4
50.1
34.1
50.4
34.3
52.2
33.4
52.9
31.9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基础专 业
28.77 28.37 28.39 28.39 27.86 27.96
27.69
应用专业
71.23 71.64 71.61 71.61 72.14 72.04 72.31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
(三)人力பைடு நூலகம்本论
•
西奥多·W·舒尔茨(Thoedore·W·Schultz)是人力资本
理论的奠基者。他认为,人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是资本的
一种形式,即人力资本,这是投资的结果。此外,贝克尔、
丹尼森、闵塞、布劳格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
贡献。
•
人力资本的倡导者,尤其重视教育投资的作用,认为
形式的改革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998~2004年我国产业构成与普通本专科高校专业构成比较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GDP的产业构成(%)
普通高校本专科专 业点数构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8.6 17.6 16.4 15.8 15.3 14.4 15.2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
(三)教育具有文化功能
1.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人类文化是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过程中习得 的,因此,它不可能通过遗传的方式延续,而只能通过 传递的方式发展下去。 2.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 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 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 是双向的或多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