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流星与陨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彗星、流星與隕石

彗星:

彗星自古以來就特別受到人類的注意,當它出現時,拖著長尾巴,像幽靈一樣,使人感到恐怖。一顆肉眼容易看見的彗星,亮度約在三等星以上,頭部中間有一個模糊的光點,並有一條略淡散開的尾巴。和行星、月亮一樣,彗星在天空的位置,逐日地緩慢改變;能夠看見的時間,由數天以至數月之久。多數彗星的出現是無法預測的,當大彗星出現時,常被視為不祥的預兆,暗示天災人禍將要降臨,直至現在,落後的民族仍然如此。

彗星的構造可分為彗髮、彗核及彗尾三部分。彗核的密度較大,是個冰雪與灰塵的混合物,光度也較明亮,它的主要成分是水及乾冰(二氧化碳)。當彗星行近太陽的時候,部分的冰狀物受熱化成氣體,像爆炸一樣噴出來,而形成彗髮,此類氣體夾帶著灰塵吹向遠離太陽的一側,形成兩條彗尾,一條由灰塵構成﹙漫射黃色的光),另一條由游離的氣體所構成﹙發出藍光),如右圖所示。彗尾的消長因受熱大小而定,因此愈近太陽則愈長。

哈雷彗星是有史以來第一顆確知其週期的著名彗星,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利用牛頓的力學,根據過去的紀錄來計算,認為西元1682年出現的大彗星,和1531年及1607年先後兩次出現的彗星是同一顆,因此他認為這顆彗星的軌道是橢圓形,並預測它將於1758年再度出現,後來果然不出他的預料,但是哈雷已於1742年去世,後人為紀念他而稱為哈雷彗星。

這顆彗星出現的最早紀錄是在西元前240年,最近一次是1986年,至今已出現30次,大部分的紀錄是出自我國古書的記載,它的平均週期是76年又9個月。流星:

你也許難得看見一顆大流星,像紅色的火球一樣墜下來,這種流星叫做火流星。通常容易看見的是那些光度暗淡,迅速劃空而過,眨眼之間就消失的流星,稱為飛流星。這兩種流星,都是分布於太空的塵埃或碎塊,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中,跟空氣摩擦燃燒所造成的現象。火流星出現的高度一般為九十公里左右,落至約四十公里高的地方便消失;速度極快的飛流星出現及消失的高度都比火流星高約四、五十公里。它們在進入大氣層之前叫做流星體,有的是彗星留下的灰塵碎片匯合成群,沿著彗星軌道分布;地球每年運行到其軌道與這些軌道相交之處就會有大量流星出現,從空中某一點射來,叫做流星雨。在一次流星雨中,若每小時可看見五十顆流星,那就很不尋常了。

隕石:

大部分的流星,體積很小,在大氣層中與空氣摩擦燃燒,未落到地面就已化為灰燼,但有少數體積較大,未燒盡而落到地面者,叫做隕石。隕石原來在太空中的軌道可由流星軌跡拍照測出,潑現與一些軌道特扁的小

行星類似;當隕石落下時,有的會爆炸。隕石依成分可分為兩類:一為石質隕石,呈灰色,主要成分是氧、矽,其次是鎂、鐵、鎳等;這類隕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塊是於1976年落在我國東北的吉林省。

另一類為鐵質隕石,外表呈黑色,裏面略帶銀色,主要成分為鎳鐵合金,世界上最大的鐵質隕石落在西南非洲,估計重約45噸。

隕石多數是後來偶然發現的,少數在墜落後即被找到,流星在大氣層中飛行的短暫時間,雖外表燃燒熔化而成黑色,但並不深入裏層,故在它墜落地面以後,黑色外衣,經過風化侵蝕作用,而逐漸褪去,只有凹陷的地方較能保留著一些燃燒的痕跡;有的幾已完全與地球的岩石一樣,只有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辨別出來。隕石表面凹凸不平,凹下的部分原來是一些熔點較低的物質,容易燒毀熔化;凸出的部分則是熔點較高的物質。在鐵質隕石中,若切割開後再加以磨光,大部分會顯露出一些縱橫交錯的結構,由不同的鎳鐵合金構成。隕石的生成年代極久遠,大約在45.6億年前。分析隕石組成,可以得知太陽系物質的化學組成、年齡及來源,由其可推求太陽系及行星形成之過程。

隕石撞擊是太陽系中各固態天體表面演化的動力之一。大型隕石撞擊留下巨大的坑洞,並將坑洞附近物質撞為灰塵,拋入高空,對行星表面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有人認為這種災變可能是地球上生物不時會大量絕種的原因之一,例如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恐龍突然絕滅,極有可能是隕石撞擊所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