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蝉》教案
《蝉》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蝉》的教案一、教案简介:本教案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为背景,针对中学高年级学生设计。
通过学生对名著《蝉》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蝉》,使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探讨人生哲理;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准确理解文学语言,欣赏作品的艺术之美;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实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三、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蝉》的阅读;2. 《蝉》中的人物形象及其作用;3. 《蝉》的主题与人生哲理;4. 文学语言的鉴赏与运用;5. 通过写作表达对《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阅读与理解:(1)第一轮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蝉》,初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
(2)第二轮阅读:教师以段落为单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解剖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感情表达。
例如,针对某一段落,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事物和景象?- 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段文字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从这段文字中读出了什么含义?3. 人物形象与作用: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思考作者通过这些形象传递了怎样的信息和意义。
4. 主题与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蝉》的主题,并思考其中的人生哲理。
例如,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故事中有哪些主题?- 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些主题?- 你认为作者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人生哲理?5. 文学语言的鉴赏与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欣赏《蝉》中的文学语言,包括修辞手法、比喻、意象等。
并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所学的文学语言写出几句自己的文字。
6. 写作实践:让学生就自己对《蝉》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写作表达,可以是感想、评论或者文字鉴赏等形式。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阅读理解题和写作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进行评价。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023年《蝉》教案 15篇
2023年《蝉》教案 15篇《蝉》教案 1教学目标:1、认读生字,积累词句,丰富语汇。
2、品读重点语段,品味精妙的语言,从中感受、体验捉蝉的趣味,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重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__结尾处“捉得住蝉,却捉不住蝉声”的深刻,能联系生活说说自己的理解。
(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谈话师:同学们,老师准备了一段特殊的声音,一段来自大自然的声音,想不想听?(想)好,那就让我们闭上双眼,一起用心聆听吧!2、交流感受师:老师注意到,同学们听得很入神,有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有的似乎想起了什么往事,来,说说看。
3、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也跟蝉声有关。
(板书:30捉不住的蝉声)二、自主阅读,品位文本(一)带着问题读课文师:我们湘乡有句俗语——“读白眼文”,意思就是有的人读完一篇__后,根本不知道自己读了些什么。
你愿意做这样的“马大哈”吗?(不愿意)既然如此,就请大家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
课件出示问题(二)交流读书体会师:读得真是认真,半天也没抓着一个“马大哈”,相信大家对于老师的两个问题已经胸有成竹了。
1、出示第一个问题:是什么令年过半百的作者回忆起儿时的捉蝉趣事?师:你从文中找到答案了吗?跟大家读读,要读出味道来哦!(生读,课件展示所读内容)师:想不想听听大家对你的评价?(想)要是人家专挑你的毛病呢?(……)恩,不错,虚心的孩子最有出息!好的,哪位专家来点评一下?生评(在评价过程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出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师:正是这突如其来的蝉声深深地吸引了作者,令作者想起了童年捉蝉的一幕幕。
板书:听蝉——想起童年2、出示第二个问题:你体会到了作者捉蝉的那份快乐吗?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把你的感受与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
交流的过程中,课件跟踪播放学生读到的片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出捉蝉之趣(包含捉蝉时的乐趣、捉到蝉后的乐趣)。
第21课 蝉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1课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与作品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封面页播放音频:蝉鸣。
【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
法布尔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主要著作是《昆虫记》(又名《昆虫的故事》),这本书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背景链接】出处:本文选自《昆虫的故事》(商务印书馆1956年版)。
王大文译。
有删改。
背景:法布尔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做短工。
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
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写出了《昆虫的故事》(即《昆虫记》)。
内容:《蝉》共由“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组成。
作者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以及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两部分——“蝉的地穴"和“蝉的卵”,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割,各有侧重。
【文体知识】【字词清单】【多音字】【理解词语】【蜕变】(人、物或者事情)发生质的改变。
比喻事物由一种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并且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比关系。
这里指蝉蜕皮成长。
【罅隙】缝隙。
【喧嚣】吵闹喧哗。
【庞然大物】高大笨重的东西。
【灭顶之灾】指毁灭性的灾难。
【转瞬即逝】形容一转眼就消失了。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没有触动。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整体感知】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设计
蝉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设计蝉教案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2、交流:(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
(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3、指导读4、齐读六、作业1、描红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蝉悠闲自由自在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正隐伏着祸患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蝉》优秀教案
《蝉》优秀教案《蝉》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二、教学难点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背诵三首古诗【目标展示】感悟并理解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新知研习】一、学习《蝉》虞世南(558,638),唐代诗人、书法家。
能文辞,工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法家。
2.诵读、探讨(1)从“饮清露”、“出疏桐”中可以看出蝉具有什么品质?(生性高洁,栖高饮露)(2)“高”有哪些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3.背诵这首诗二、学习《孤雁》1.简介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并讨论(1)“不饮啄”的原因是什么?(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执着的精神。
)(2)“谁怜”包含什么感情?由此体会诗人对孤雁的感情。
(诗人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3)野鸦与孤雁的叫声有何不同?体会这两种鸟的象征意义。
(野鸭象征着一些缺乏情感的平庸之辈,诗人以孤雁自比)3.感悟理解并背诵全诗三、学习《鹧鸪》1.简介写作背景郑谷(约851,约910),唐代诗人。
少颖悟,7岁能诗,世称郑都官。
2.诵读探讨:(1)整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情绪?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鹧鸪的外形体貌和习性。
第二联借写鹧鸪开始刻意营造一个独特的意境,渲染一种惆怅凄切的气氛。
第三联借人情写物象,借助于佳人的身心感受,烘托了鹧鸪啼鸣的凄切。
尾联又进一步从环境的角度加以渲染,使全诗所营造的悲凉氛围和伤感情调达到了极点。
这首诗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
(2)了解颔联“青草湖”、“黄陵庙”的典故,并仔细品味颔联。
(3)体会并背诵。
八年级上册语文《蝉》教案设计篇二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一)请学生说句子大意,间以师生质疑、释疑,指导学生根据上下文选择词典中的义项。
蝉的教学设计一等奖6篇
第1篇蝉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1、学会10个生字,认识6个字。
注意多音字“壳、哗、调”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蝉》中天才乐师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停的演奏场景。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学习语言,品味语言。
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生字卡片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瞧瞧这小家伙,实在真是骄傲。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小动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蝉的一篇课文。
二、初读自读课文。
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生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蝉是我的邻居,一到夏天,我家屋外就成了蝉的天下。
)3、那么蝉还有些怎样的特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1、本课有三个多音字,壳,哗,调。
注意字音。
“蝉、弱、震”是翘舌音,操是平舌音,腾是后鼻音。
教学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音。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可采取归类学习。
3、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生字书写:叠腾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具体学习蝉的特点,知道蝉是如何脱壳的,了解雄蝉喜欢唱歌的特点。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蝉脱壳的过程。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生字。
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我家屋外成了蝉的天下,那么蝉又是如何脱壳,雄蝉喜爱演奏、蝉的视觉,听觉分别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课文2-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蝉是怎样脱壳的?勾画重点词句,特别是动作的词语。
2023最新-《蝉》教案优秀8篇
《蝉》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蝉》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蝉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提高朗读能力,在读准字音的同时要能读出感情;2、了解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学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蝉的成语,比赛说出找到的成语)蝉不知雪: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
比喻人见闻不广。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把蝉的翅膀看成是重的,三万斤的重量看成是亲轻的。
喻指是非颠倒,真伪混淆。
春蛙秋蝉:春天蛙叫,秋天蝉鸣。
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功薄蝉翼:功劳象蝉的翅膀那样微薄。
形容功劳很小。
常用作谦词。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金蝉脱壳: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蝉喘雷干:蝉:昆虫名,知了;干:空。
蝉喘息,雷声净。
形容酷热干旱。
(同学们喜不喜欢蝉?那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关于蝉的文章,看看作者笔下的蝉是不是和成语当中的蝉感觉一样。
)二、初步感知,读熟《蝉》1、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注意结合预习,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对文章进行正音训练,积累生字词。
2、读过课文,你们觉得蝉还烦不烦?你们还喜不喜欢蝉?三、整体感知,了解“蝉”“蝉之烦”1、作者为什么说蝉的叫声是“烦人的聒聒”?(蝉鸣得早,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追问:因为蝉打扰了我们人类,就觉得它烦,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安排讨论)“蝉之恕”1、我们知道,作者最终宽恕蝉“烦人的聒聒”,从文章当中我们可以找到哪些作者宽恕的原因?(预设答案:病蝉可怜、小小的却响彻夏天、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好好的过活90天)2、“我”和朋友进行了第一次“对话”,请找出来,说说这次对话说明了什么道理?(“我”认为仅仅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却是蝉的一辈子,通过用17年和一夏三个月的时间对举,说明人类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衡量蝉,以我们自己的好恶去苛责蝉。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蝉》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文意,理清课文脉络结构,了解蝉的特点习性。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感受作者浓浓的情感。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1. 认读词语,领会文意,理清脉络结构。
2.了解蝉的习性和特点,提升概括和筛选相关语段的能力。
难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蝉的图片,询问学生是否认识或者见过这种昆虫,说说对它的名字、生活习性的了解和认识。
世界著名昆虫学家,法国人法布尔就曾在他的著作《昆虫记》中具体详细地介绍了蝉这种昆虫。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法布尔的《蝉》,去看看蝉具有怎样的习性和特点。
二、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
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
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
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1910年法布尔在《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
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
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
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2. 掌握字词储藏室(chǔ) 金蜣(qiāng) 窠(kē) 隧道(suì) 黏(ni án) 穴道(xué)涂墁(màn) 抵御(yù) 纤弱(xiān) 臃肿(yōng zhǒng) 罅隙(xià)徘徊(pái huái) 翻转(zhuǎn) 壳(qiào) 纳(ruì) 无动于衷(zhōng) 孵化(fū) 鳍状物(qí) 轧碎(yà) 跳蚤(zao) 黏土(nian) 喧嚣(xiāo) 伫(zhù) 伫立伫候贮(zhù) 贮藏贮存储(chǔ) 储存储藏储蓄储备卸(xiè) 卸货卸载御(yù) 抵御防御纤(xiān) 纤维纤细纤弱纤长纤(qiàn) 纤夫纤绳3.朗读课文,开展小组合作,画出能够表现蝉生命历程的示意图。
《蝉》教案精选七篇
《蝉》教案《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蝉》教案优秀8篇
《蝉》教案优秀8篇《蝉》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细致观察,用拟人等文艺性手法和准确明晰的语言,说明一种动物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的方法。
2、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拟人等文艺手法的运用。
2、难点:本文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教学时数:自读课文一课时四、教学步骤:预习思考题:1、画出本文的结构示意图。
2、找出本文的修辞手法。
字词正音: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纤xiān(细小)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 曝pù(晒)词语补释: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qǐ)对等,相称。
罅隙:缝隙。
腾跃:跳跃。
开合自如: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遭遇不好。
(也作倒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作者简介:让亨法布尔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
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这与作者长期接触大自然和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分不开。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帮助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多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更富有深刻的意义。
par 《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本文属科学小品,是介绍动物生态的说明文。
写作特点:一、说明中兼用文艺笔调,对所要说的事物进行具体描绘。
《蝉》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蝉》教学设计引言:《蝉》是由石默创作的一首经典的中国古诗,描述了蝉的生活和鸟儿的互动。
通过教授《蝉》,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命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教学设计将为教师提供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和资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诗歌;3. 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和表演体验诗歌的美。
教学准备:1. 课本或教材上的《蝉》古诗;2. 石默的其他作品或其他与自然相关的诗歌作品。
教学步骤:第一步:诗歌鉴赏(10分钟)1. 为学生展示《蝉》的诗歌内容,并提醒学生不需要深究每个字词的解释,重点理解整首诗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向学生提问,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诗中的蝉和鸟儿是怎么互动的?- 你觉得这首诗有什么情感表达?第二步:朗读与模仿(20分钟)1. 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式,包括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2.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进行朗读,并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3. 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和模仿。
第三步:情感体验(15分钟)1. 介绍其他石默的作品或与自然相关的诗歌;2. 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读和表演;3. 鼓励学生通过诗歌的表演来体验其中的情感。
第四步:诗歌创作(2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内心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2.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创作一首以自然为主题的诗歌;3.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融入到诗歌中。
第五步:展示与分享(15分钟)1. 邀请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诗歌进行朗诵和表演;2. 学生之间互相欣赏和分享自己的创作;3. 老师鼓励学生互相赞美和提出建议,共同进步。
第六步: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并总结课堂学到的知识和体验;2. 学生可以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蝉》这首诗的理解有什么变化?- 通过模仿、朗读和表演,你有什么收获?- 创作自己的诗歌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朗读和创作进一步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蝉》幼儿园教案三篇
《蝉》幼儿园教案三篇《蝉》教案篇一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
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身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
)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
出示结果对比。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较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有关楚国的事呢?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
三.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
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
(出示)指名读。
3.学习故事。
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
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
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螳螂黄雀——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
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
——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
语文《蝉》教案(优秀11篇)
语文《蝉》教案(优秀11篇)《蝉》教案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活动准备1.乐幼教课件-照片:蝉2.乐幼教课件-声音:蝉。
声音活动过程一、导入课件声音演示:听听谁在叫,引起幼儿兴趣。
播放《蝉》的叫声,听一听,是什么叫声?猜猜是谁?二、展开1.课件-照片:引导幼儿观察《蝉》(1)蝉是什么样子的?(黑褐色)(2)蝉的头上有什么?(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3)背上有什么?(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4)身体下面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2.师幼讨论,蝉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结束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语文《蝉》教案2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1.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
2.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
3.师: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4.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
1.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2.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3.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
4.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5.想后:结果会怎样?三、明确演讲要求。
1.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
①想好演讲的内容。
(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
)②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
(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
)2.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蝉》教案设计一等奖
《蝉》教案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蝉》,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蝉的观察和赞美之情。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对蝉的详细描绘,感受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蝉》2.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黑板、粉笔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联系生活,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熟悉的昆虫,如蝴蝶、蜜蜂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蝉有什么了解?蝉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a.课文描绘了蝉的哪些特点?b.作者为什么赞美蝉?c.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对蝉的描绘,引导学生理解蝉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2.分析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蝉的赞美之情。
3.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赞美蝉?(五)观察实践1.学生观察教室里的植物,找出蝉的影子,如蝉蜕、蝉鸣等。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蝉的观察日记。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3.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附录:课文《蝉》片段蝉是大自然的歌手,它们用自己的歌声,赞美着大自然的美好。
蝉的歌声清脆悦耳,像一串串银铃般的音符,飘荡在绿意盎然的树林里。
蝉的寿命虽然短暂,但它们在这短暂的一生中,尽情地歌唱,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蝉的外形独特,它们的翅膀像透明的纱巾,轻轻颤动,仿佛在翩翩起舞。
蝉的腹部像一个小小的音箱,发出悦耳的歌声。
蝉的生活习性也很有趣,它们在树枝上产卵,卵孵化后,幼虫会钻入土中,经过几次蜕皮,最终变成成虫。
成虫出土后,它们会寻找伴侣,繁殖后代,完成生命的传承。
作者在文中对蝉的描绘充满了赞美之情,他赞美蝉的歌声,赞美蝉的生命力,赞美蝉对大自然的热爱。
法布尔《蝉》(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
法布尔《蝉》(公开课教学设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法布尔的《蝉》。
教材章节为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蝉的生长过程,以及蝉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蝉的生长过程,了解蝉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蝉的生长过程,以及蝉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文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文本、生字词卡片、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蝉的生长过程的视频,引起学生对蝉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2. 自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蝉的生长过程。
3. 学习生字词: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学生跟读,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4.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蝉的生长过程,以及蝉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5. 随堂练习:教师出题,学生现场作答,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蝉的生长过程,以及蝉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
8. 感情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蝉的生长过程。
六、板书设计蝉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蝉与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蝉的生长过程图。
3.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写一段关于蝉的生长过程的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蝉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下次课可以尝试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课后收集更多关于蝉的资料,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观察与思考。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2)积累文中重点词语,准确认读“罅隙"车辙”“喧嚣"等词语。
(3)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4)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5)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感受其文学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速读、精读等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科学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和尊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对蝉的情感,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2)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文学性。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同学们,夏天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一种昆虫的叫声,它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蝉)2. 蝉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昆虫,但是你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蝉的。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书中作者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2.《昆虫记》又名《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是法布尔用毕生的时间和精力详细观察、科学研究昆虫的结晶。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三)字音教学1. 教师出示以下词语,让学生认读:罅隙(xiàxì)车辙(chēzhé)喧嚣(xuān xiāo) 暴晒(bào shài)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罅隙"的“罅”读“xià", “喧嚣”的“嚣"读“xiāo”等。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21课《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 1 蝉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顺序,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科学性和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蝉的感情,学习法布尔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他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1 课时《>课程导入(猜一猜)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
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
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猜一动物) 由谜语引出本文的课题:蝉。
自主探究一预习与交流1.走近作者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著有《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
少年时期的法布尔家境贫苦,为了贴补家用,便担当起给人放鸭的劳动。
正是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少年法布尔爱上了昆虫研究这一行。
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精细、持久地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观察的烙印,使他的作品富有更深刻的意义。
2.知识链接(1)《昆虫记》是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所写,书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世界中各种各样小生命的食性、喜好、生存技巧、天敌、蜕变、繁殖……尤其对昆虫的描述,既充满童心,又富有诗意和幽默感。
他的笔调朴实、清新,并不时语露机锋,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这本书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2)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在于说明中兼用文学的笔法,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具体地描绘,因而写得生动活泼,容易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是:①短小精练,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具有“小品”的特点;②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③文笔轻松、活泼、生动、形象,颇有文采,可叙述,也可描写;④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入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3.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蝉》 教案
《蝉》 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对蝉的描写和特点的阐述。
- 体会作者对蝉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写。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尊重。
三、教学方法1. 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问题探究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3. 观察法:观察蝉的实物或图片,加深对蝉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 展示蝉的图片或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蝉的了解,导入课文。
2. 初读课文(7 分钟)- 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 精读课文(15 分钟)- 分段朗读课文,分析每段的内容和描写手法。
-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蝉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的句子,进行赏析和讨论。
4. 总结拓展(10 分钟)- 总结课文的主题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蝉的情感。
-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其他关于蝉的知识或文化背景。
5. 布置作业(5 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昆虫,并写一篇短文描述其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对知识的运用和写作能力。
语文《蝉》教案6篇
语文《蝉》教案6篇《蝉》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蝉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2、对蝉有探究兴趣,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对蝉的认识。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蝉的特征。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蝉若干只、蝉的鸣叫声。
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用录音机放蝉的鸣叫声,请幼儿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东西的叫声?二、引导幼儿观察蝉。
1、教师出示蝉,引导幼儿讨论:蝉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幼儿观察:蝉的头上有什么?嘴是什么样子的?背上有什么?身体下面有什么?肚子是什么样子的?3、小结:蝉的身体是黑褐色的。
头上有一对复眼,一对短短的触角,嘴像针,是一根空心的管子。
背上有两对薄而透明的翅膀。
身体下面有三对足。
肚子是一节一节的。
4、讨论:蝉能发出怎样的声音?这种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雄蝉在夏天发出“知了、知了”的声音,这种声音是蝉的翅膀振动发出的。
)三、了解蝉的生活习性。
讨论:蝉生活在哪里?吃什么?(蝉生活在树上,靠吸树枝里的汁生活,所以它危害树木,是害虫。
)教学反思:我明白“只有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获取,学生才能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但蝉脱壳那一段实在太难想象了!要是有录像参照,可能还好点儿,通过真实观察,再来看语言文字是怎么再现的。
蝉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到、很、想、名、本、领、知、识,永”等9个生字,重点读准“本领”一词的音。
2.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课文,基本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3.能根据提示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媒体课件、田字格卡纸、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一、拼音引入,揭示课题1.板书音节:chán,指名拼读。
2.板书:蝉,结合字形简单介绍“蝉”。
师:蝉是一种昆虫,所以左边是个虫字旁(板书:虫)。
右边是个“单” (板书),合起来就是蝉。
这是一个形声字,虫字旁表义,单表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校联动同课异构公开课教案《蝉》授课人:吴俊芳教学目标:1.培养朗读能力,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了解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由事物引发哲思的能力;3.体会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活着的情感,树立对动物追求自身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尊重的思想。
教学重点:由抑到扬的写作手法的掌握教学难点: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方法:提问法、引导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活有许多美的事物,需要我们去发现,值得我们去感悟,请学生看图,谈谈对生命的感悟。
刚才几位同学对生命的感悟很精彩,今天,我们学习香港作家小思写的一篇散文《蝉》,看看小思从蝉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课文,你们来想。
(生诵读)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评价这位同学读的怎样。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完小组讨论这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悟?总结:我们人类比蝉的生命更长久,更要像蝉一样把自己的生命过得丰富多彩!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除了它的思想价值需要我们去学习品味外,还有它的语言和情感也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的。
三、品词析句体会情感师:让我们通过比较句子去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
我们先来读一句话。
(幻灯片出示:“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生:(深情地朗读):“杜鹃花没零落,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知知不休的。
”师:“孩子们,从这个句子中你能觉察作者对蝉的情感吗?”生:“喜爱”“也可能是厌烦吧!”师:二者都有可能。
在这里,作者的情感趋向不很明朗。
现在,我们加上一句话,你看看能体察到作者的情感吗?(幻灯片出示: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生:烦师:“烦”字出来了,烦到什么程度呢?生:觉得蝉很吵,有一点讨厌……师:有一点讨厌,也许很讨厌,作者明确的表达了他讨厌的程度了吗?生:没有。
师:现在请大家再读一段文字。
(幻灯片出示加了虚词的语句:“杜鹃花还没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
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烦。
”)师:发现什么区别了吗?生:多了“还、就、更”三个字,把烦的情感具体化了,情感更加突出了。
师:是的,这三个字,如果我们将它单独拿出来,一点意义也没有。
但是,当我们把它放进一句话一篇文章里的时候,他们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文章的情感就出来了。
如果我要在“使事忙的人听了烦”中间加几个字,你们会加什么字?生:“很烦”“太烦”“特别烦”“十分烦”“非常烦”“超烦”师:太牛了,超现代的“超烦”都出来了!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个句子“杜鹃花还没零落……”起!(教师指导学生深情地读,读出了那种“超烦”的感觉)师:我们刚才所关注的“还、就、更”等词,它的名字叫虚词。
今天,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探索这种虚词在传情达意上的巨大作用。
刚刚我们品味了几个虚词,感悟到了“一烦”,我们再来看几个虚词,看看作者是不是还有“二烦”?(幻灯片出示去掉虚词的文字:“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为什么聒聒?那是一个夏天”请学生读之。
)师:谢谢你!你能告诉我读了这段文字之后的感受吗?生:我觉得作者对蝉有点反感。
师:好的,请坐,有不同的感触吗?你今天真是大放异彩,说说你的感受吧!生: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有点喜欢蝉的心情。
师:何以见得?生:从“小东西”三个字可以看出。
师:你能用喜欢的语气把这“小东西”三字读一下吗?生:“小东西”(以亲切的语气读,读出了喜欢的感觉)师:嗯,不同的语气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言为心声,读得不错!生:我觉得作者此时感到不可思议。
师:何以见得?生:我从“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身子小,叫的响,响彻一个夏天!”这句话中觉得作者在想:这么小的东西,为什么能响彻一个夏天呢?真是不可思议!师:谢谢孩子!你真是小思的知音啊!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帮我读一读这段文字(幻灯片出示: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
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其中“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用红色显示。
生读。
)师:与刚才的文段相比,我们发现多了……生:(齐答)多了“就、那么、却、竟、何必、只不过、罢了”。
师:是的,同学们,现在我们就来探讨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词语,探讨它们在这个语段中所蕴藏的深意,我们思考一下,作者借助这一个个虚词,想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愫呢?生:一个“就”字显示了作者发现鸣声很响很烦人的蝉竟然具有如此非凡意义时的一种惊讶,一种不以为然。
生21: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一种惊讶的情感,作者仿佛在说:“蝉啊,你为什么这么小,叫得却那么响啊!你的身体中藏着什么呢?而且你这一叫,让整个夏天都为你作伴!好长好长的声音啊!”师:说得多好啊!中国的语言有着无穷的内蕴,从这几个词中,你有不一样的感触吗?生:从“那么、却、竟”三个词语中,我感觉到作者对蝉的反感与惊讶!我仿佛听到作者对蝉说:“这小东西,既没有马儿那膘肥体壮的身姿,也没有百灵鸟优美动人的歌喉,你凭什么叫得这么响啊!可恶!”生:我觉得是作者想表达一种震撼!作者仿佛在说:“这么小的蝉,你不应该叫得这么响,你不可能叫得这么响,你响就响呗,干嘛还要响一个夏天呢!”所以我认为作者有一点震撼,其间还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在里面!作者仿佛还在说:“蝉啊!青蛙比你大得多,它都没有叫,你有聒聒啥呢!你厌烦不言烦啊?识相点好不好?”师:你能用反感的情绪读一下吗?师:读得多好啊!孩子们,继续我们的探究之路,你们能用自己的智慧把后面的几个虚词的含义用语言演绎一下吗?生:这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夏天!你也只能活这么一个夏天,你大声鸣叫能延长你的生命吗?你大声鸣叫能让你多活几天吗?你大声鸣叫能获得更多人对你的爱吗?不能!你的所作所为只能让我更加讨厌你!只能获得更多的诅咒,所以,可怜的蝉!请你安歇吧!不要为你的无为徒增烦恼!师:说得太好了!是的,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夏天确实是一个很平凡的季节。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过一年,都有一个夏天在等待着你,我们能度过几个春秋,我们就拥有多少炎夏!所以,作者认为夏天很平常,所以,作者对蝉有着反感的心态!至此,作者对蝉的厌恶之情已达到极点,。
但奇怪的是,接下来,作者对蝉的态度却峰回路转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来读读这段文字。
四、学习写法感悟主旨生读:(幻灯片出示):朋友说:“它等了17年,等到一个夏天。
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完结了。
”师:这段文字中,友人对蝉的情感是?生:同情、怜悯师:同情、怜悯的程度是强还是弱?生:不清楚。
也可能强也可能弱。
师:那么你能在“等到一个夏天”和“它的生命完结了”之中各加一个字,让他变得情感浓烈吗?生:我觉得可以加“才和就”,“才等到一个夏天”“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一个“才”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的苦苦等来这个夏天的来之不易深表同情,同时也对蝉的苦苦等待之精神充满敬佩!一个“就”字说明了友人对蝉生命的短暂充满了怜悯与叹息!他似乎觉得蝉应该多活一段时间才不会辜负它的等待!师:如果此时此刻让你对蝉倾吐心声,你会说什么呢?生:蝉啊!多少个日夜的期盼,你才换来这闷热的短暂的夏天,多少个日夜的等待,你就换来这90天的短暂的生命!为你的等待,为你的坚强,为你那不屈的生命之魂魄,我要向你致敬!师:说得多么好啊!如果蝉儿有灵,我想它的歌定然为你歌唱。
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深情地向蝉表达你的情感吧!(请学生读“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师:你体会到“就”的含义了吗?生:我觉得“就”写出了蝉生命短暂,等待漫长,表达了友人对蝉生命短暂,等待漫长感到无奈、遗憾、惋惜的心理。
师:是啊!蝉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生命是短暂的,生活是残酷的,但是我们的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幻灯片出示:“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请学生读。
)师:蝉为何“必须好好的活着”?生:因为它为了生命的延续!为了种族的繁衍!师:生命的延续可以让别的蝉来承担啊,凭啥让我来承受这样重大的磨难呢?生: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这世上的蝉就要灭绝了!师:好一个“灭绝”!是的,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那这世上的蝉就要灭绝了!所以,从“必须”一词我们读出了蝉的?生:坚定、坚强!生:我读出了一种“责任”!师:多么好的理解啊!“责任”!我们的父母冒着烈日在田间耕种,是一种责任;我们的父母自己过着艰苦的生活而让你们吃饱、喝好,这是一种责任。
责任意味着担当,责任需要承受磨炼,责任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
师:我们理解了“必须”,再来理解“都不过”,谁来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生:在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我爸爸告诉我,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我们的蝉就像许三多父亲的这句话,他活着不为其他任何事情,就是要好好活,就是为了让生命传递下去,“都不过”三字说明了蝉的纯洁、担当,颇有侠义之风!师,面对着友人之言,作者对蝉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生:从开始的烦到宽恕再到敬佩。
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吗?生:肃然起敬(请学生齐读“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
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师:此时此刻,作者没有理由不宽恕蝉,这个“宽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宽恕,而是敬佩的宽恕!因为作者懂得了(幻灯片出示: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请生注意连续的感叹号,有情感朗读)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日子在我们面前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当我们累了的时候,就想想那一只在地下等了17年的蝉吧!也许这样,我们的精神就会振作、就会奋发!不要连一只蝉都不如!作者最初表达对蝉态度是怎样的?而最后表现对蝉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欲扬先抑,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开始的贬抑是为了凸显后面对蝉的高度赞扬,为下文敬佩的情感做铺垫我们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但老师有一个问题很难理解,文章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秋风何来颜色呢?生: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枫叶火红,果实飘香,呈现出一派丰收之喜悦,所以有“颜色”。
师:很不错的解答,那“秋风的颜色”和“宽恕蝉”又有何联系呢?生: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但对蝉来说,秋天不是收获,而是死亡,蝉虽然生命短暂,却执着等待,好好的生活,充实的过好每一天,把握住了自己的似水华年,让生命充满了意义,这不禁让我肃然起敬!所以我就“宽恕”了它!小结:“面对着这只蝉,我们也许会感到惭愧,多少个日子在我们面前弹指而飞,多少回太阳在我们脸上匆匆爬过,很多时候,我们不如这只令人敬佩的蝉!”让我们每个人拥有“蝉样人格”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卑微,都要积极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