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精)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伤寒论》八纲辩证手把手教学(初学者必看)
参与临床实践
积极参与临床实践,亲自接诊病人,运用八纲辩证方法进行辨证 施治。
记录诊疗过程
详细记录病人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以及自己的辨 证思路和用药方案。
反思与总结
对自己的诊疗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和 辨证能力。
06
总结与展望
本次课程回顾与总结
八纲辨证基本概念
伤寒论中的八纲辨证
寒热错杂的治疗原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实辩证
1 2
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虚证多表现为正气不足,实证多表现为邪气亢盛 。
虚实夹杂的治疗原则
补虚泻实,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
3
虚实转化的原因及表现
实证失治或误治可转化为虚证;虚证复感外邪可 转化为实证。
03
伤寒论中八纲应用
太阳病篇
01
02
03
太阳病提纲
和自信心。
02
八纲基本内容
阴阳辩证
阴证与阳证的区别
阴证多表现为里证、寒证、虚证 ;阳证多表现为表证、热证、实
证。
阴阳互根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阴阳互根互 用。
阴阳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表里辩证
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01
表证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里证起病缓,病程长,病位深

半表半里证的表现
对未来学习的建议与展望
深入学习伤寒论原文 建议学员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 深入地研读伤寒论原文,全面理 解和掌握其中的理论和方法。
关注学术前沿动态 鼓励学员关注中医领域的学术前 沿动态,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 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 念。
拓展相关中医知识
鼓励学员在学习八纲辨证的同时 ,积极学习其他相关的中医知识 ,如中药学、针灸学等,以形成 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才能学好伤寒论?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才能学好伤寒论?

怎样学习伤寒论?怎样才能学好伤寒论?怎样学习《伤寒论》,简要地说,要学好《伤寒论》,必须熟读、理解、运用。

因为熟读是基础,理解是深化,运用是提高。

所以,初学者应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本篇着重从上述三个方面,谈点肤浅的看法。

一、熟读熟读原文,是学好《伤寒论》的基本功。

但由于《伤寒论》的文字,受到汉以前的文学影响,承袭了汉以前的“省文”、“倒装”、“插叙”和“举宾略主”等文法。

因而在阅读时,必须掌握这些文法,才能读通弄懂。

所谓“省文法”。

论中不少原文是采用省略的笔法写成的。

例如只提一证一脉,以概其余,这就应当前后文联系地读,领悟原文精神。

如“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为什么脉浮数者,还可以发汗?而且宜用麻黄汤呢?这条原文必须与第一条太阳病提纲,第三条“……名为伤寒”的提纲,以及第35条麻黄汤证的主文相互对照,才能搞清楚“脉浮数宜麻黄汤”的道理。

此类条文论中甚多,读时应一隅三反,不然则读不通。

所谓“倒装法”,亦称“倒装句”。

论中的原文多数是按主证、主脉、主方,或提示病机、转归、治疗、禁忌等依次排列,这是顺叙,可以一读便通。

但有的条文则不然,不一定是按上述主次顺叙排列的,如“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小青龙汤主之句,应移在“发热不渴”的句下,与全文才能衔接,论中此类条文,在理解时应将倒叙文句,按语法原理,换回顺叙的意思。

所谓“插叙法”,是在叙述中插入其他脉证,或插叙疯机.或带有鉴别诊断的作用等。

如“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本条是叙述蓄血发黄的证治,与上下文三条并列,都提出小便利与不利,以兹鉴别蓄血证。

这类条文六经皆有,应当明辨。

所谓“举宾略主”。

亦属“省文”之类。

论中六经辨证,在提纲中叙述之主证、主脉,以后的条文中则多有省略,比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而近日,郝万山教授所讲授的《伤寒论》珍藏版备受瞩目。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对于中医学习的经历和领悟。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郝万山教授作为中医药学的权威人物之一,其对于《伤寒论》的讲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郝教授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研究,对于《伤寒论》中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他将自己的理解和心得融入其中,使得讲解更具深度和独到之处。

而这些讲解中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对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从业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其次,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出现,对于加强中医学习和传承具有积极意义。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经典,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课本之一。

然而,由于其内容繁杂,难以掌握和理解,许多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

而郝教授的讲解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更为其解决了学习中的难题和困惑。

这将为中医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途径,加强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再次,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出现,对于扩大中医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是中医的发源地,而世界各地对于中医的认可和需求不断增加。

然而,中医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

一方面,中医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和认可度仍有待提高;另一方面,中医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不小的困难。

而郝教授的讲解,不仅加强了中医学习和传承,更将中医的精髓和智慧传递给更多人。

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医的声誉和影响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中医的价值所在。

最后,郝万山讲《伤寒论》珍藏版的出现,也是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医文化也面临着日渐稀缺和遗失的危机。

而郝教授的讲解,不仅传承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将中医文化的精髓和智慧传递给后人。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学高等教育教材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著作,也是中医药学术发展史上具有辉煌成就与重要价值的一部经典著作。

以下是关于《伤寒论》的高等教育教材:
1. 《伤寒论讲义》(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讲解,包括原文、注释、解析等内容,适合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使用。

2. 《伤寒论精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重点讲解了《伤寒论》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使用。

3. 《伤寒论研究》(人民卫生出版社):该教材对《伤寒论》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包括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等方面的内容,适合对《伤寒论》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使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详细的信息,可以查阅高等教育教材目录或咨询专业人士。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

郝万山精讲伤寒论讲稿 2021 课件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医书。

郝万山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他对伤寒论进行了精讲,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进行解读。

本篇讲稿将重点介绍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内容和理念,以及对伤寒论在现代中医学中的应用。

首先,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是“本病治未病”,即预防胜于治疗。

他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三早”治疗原则,即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正确治疗和早期调理病人。

他认为,通过早期干预可以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讲述伤寒的病机和诊断方法时,郝万山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他重点介绍了伤寒的六经、脉证、舌象等诊断要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他还提出了“四诊”同仁法和“五气调神”法,强调了辨证施治方法在伤寒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只有正确辨证施治,才能实现疾病的根本治愈。

在治疗方面,郝万山着重介绍了伤寒论中的经方药物,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解读。

他提出了“分病论治”、“解表药为主,辅以清热药”、“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辨证施治在选择药物方面的重要性。

他还指出,针灸、推拿和其他物理疗法在伤寒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和调理病人的作用。

此外,郝万山还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对比和结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理念。

他强调了中医学中“经验治疗”和“循证治疗”的结合,认为临床经验和科学研究应相辅相成。

他指出,在现代医学中,可以利用现代检查技术和药物疗法来辅助诊断和治疗,并通过研究探索中医药在疾病预防和康复方面的作用。

总体而言,郝万山精讲伤寒论的讲稿内容丰富、深入,并且结合了自己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成果。

他强调了中医在预防和早期干预方面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原则和方法,并将伤寒论与现代医学进行了结合。

他的讲解不仅增进了对伤寒论的理解,也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通用5篇) 3《伤寒论》学习心得体会1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

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

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

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医学知识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

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伤寒学教学大纲

伤寒学教学大纲

伤寒学教学大纲《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及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及附篇三部分。

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质。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及辨证论治,继承前6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挚领,掌握要点;以【疑难点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经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文标示,以体现其现代性、国际性。

附篇包括历代著名伤寒学家及其研究伤寒的著作,伤寒学研究近况与最新进展。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

《伤寒论》398条条文白话版整理完毕,中医必学!白话版伤寒论(第201~398条)▼201、阳明病,脉象浮而紧的,主胃燥成实,所以一定会出现潮热定时发作;只见脉浮的,主邪热内盛、实邪未成,所以一定会出现盗汗。

202、阳明病,口中干燥,但只想用水漱口,却不想吞咽下去的,这是热在血分的表现,一定会出现衄血。

203、阳明病,本来就有自汗出,医生又重复发汗,疾病虽然得以解除,但还微感心烦不舒适的,这一定是大便干结坚硬的缘故。

大便之所以干燥,是因为汗出过多,损伤津液,津液亏乏,肠中干燥所致。

此时,应当询问病人一天解几次小便,如果原来为一天三四次,现在只有二次,就可以推知大便不久将要解出。

究其原因,是因小便次数较原来减少,津液应当还于肠中,肠中津液势必增加,硬便得以濡润,则大便一定会很快解出。

204、伤寒病,呕吐剧烈的,虽然有阳明府实证,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205、阳明病,胃脘部痞满硬结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损伤脾胃而致腹泻。

假如腹泻不停的,就有生命危险,假如腹泻停止的,疾病就会痊愈。

206、阳明病,满面通红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疗。

误用攻下就会产生发热、肌肤发黄、小便不通畅的变证。

207、阳明病,没有使用涌吐或泻下法治疗,外邪内入,化热化燥成实,而见心中烦躁不安的,可用调胃承气汤治疗。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用陈米酒洗。

以上三味药,将大黄、甘草切细,加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药渣,再加入芒硝,然后放在小火上煮一、二开即可。

一次温服,用来调和胃气。

208、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如果发潮热的,这是表证将要解除而里实已成,可以攻下里实;如果手足不断汗出的,这是大便已经硬结的标志,用大承气汤主治。

如果汗出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证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如果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不可用峻泻药攻下。

学习伤寒论前的准备,零基础小白也能治病!

学习伤寒论前的准备,零基础小白也能治病!

学习伤寒论前的准备,零基础小白也能治病!学习伤寒杂病论前的准备。

一、既然是学习伤寒杂病论,首先就得知道伤寒杂病论讲的是什么!伤寒一词在《难经》中说:伤寒有五,湿温、伤寒、温病、中风、热病。

第一个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第二个是指狭义的伤寒。

在《素问·热论》里“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所以伤寒有个特征就是发热。

如果把世界上所有的病按照发热与否,可以分为两类:发热的病,不发热的病。

不发热的病,就是杂病(金匮要略)。

有兴趣,可以看看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挺有启发的。

二、怎么用伤寒论治病!既然学了经方,就得知道如何应用。

我们先来看麻黄汤证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再来看看医案。

① 恽铁樵应用麻黄汤的故事:恽铁樵除攻读经书外,兼习医经,对医学有一定基础。

在长沙时,3个儿子死于伤寒,另一爱子慧度亦得伤寒症。

请来的名医虽熟读《伤寒论》.但不敢开伤寒方,以致爱子之伤寒越来越重,屡失愈病之机。

视其方药,仍是历次用过的山栀、豆豉、豆卷、桑叶、菊花,连翘、银花、杏仁、象贝等味,服后热势依然,喘益加剧。

先生终夜不寝,绕室踌躇,苦于无临床经验。

迨天微明,乃毅然曰:此病头痛、发热、身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是伤寒论的太阳病,当以麻黄汤治之。

乃援笔书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持方与夫人曰:我三个儿子皆死于伤寒,今慧度病,医家又谢不敏,与其坐以待毙,不若含药面亡。

”夫人默然。

乃即配药煎服,先生仍去商务印书馆工作。

及归,见病儿喘较平;肌肤有润意,乃更与药,得汗出喘平面愈。

②刘力红《思考中医》:前些天看一个病人,咽喉痛、声音嘶哑,要用笔来代口,浑身没力气,开什么方呢?光有这些还开不出方。

你要是急着开什么山豆根、牛蒡子,你就成下工了,因为你“对病欲愈,执方欲加”嘛。

你还要“临证察机”,不要急着用山豆根。

当时,我为病人摸脉,发现两尺浮紧,紧属寒,浮是表,浮紧就是表寒,一个典型的太阳伤寒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沿革:
《伤寒卒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伤寒论》
西晋王叔和收集整理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 (1057年)
• 西晋· 王叔和 是第一个整理仲景遗著的人 • 唐· 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为 《伤寒论》现存较早的版本之一。 • “宋版本”(1065—1066)高保衡、林亿 等 宋镌治平本以“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 故首校伤寒论。 • “赵刻本” 明· 赵开美的复刻本 • 成注本 金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
• • • • • 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 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与方法 创制与保留了大量疗效卓著的方剂 奠定了中医药制剂技术的基础。
《伤寒论》学术渊源
• 从《内经》到《伤寒论》,第一次实现中 医学史由“理”到“治”的质的飞跃,奠 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 •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出自《伤寒 杂病论》, 一偏外感,一偏内伤 。 • 《温病学》在《伤寒论》基础上对外感病 的理论、辨治方法不断补充与完善,并自 成体系。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伤寒论》原文编次
• • • • 重订修改(方有执、俞嘉言) 维护旧论(张志聪、陈修园) 以方类证(柯韵伯、徐大椿) 按法类证(钱潢、尤怡)
温病学派有较大进展
• 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 论点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 • 吴鞠通银翘散、桑菊饮与桂枝二越婢一汤 • 《温病条辨》承气汤系列与《伤寒论》承 气汤 • 复脉汤系列与《伤寒论》炙甘草汤 • 《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医案》中大量 和巧妙应用《伤寒论》方与法。
《伤寒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伤寒学教研室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伤寒学定义
• 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 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 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 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疗效。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干桥梁课
• 六经辨证体系特色:
以六经病为纲,汤方证为目
• 六经辨证的意义:
辨疾病病位:表里、脏腑 辨疾病病性:寒热、虚实 辨疾病发展趋势: 阳证转阴-加重 阴证转阳-向愈。 • 定位、定性、定量、定向
第二节 伤寒学的形成与发展
《伤寒论》地位:
• 是中医经典著作 •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证论治 医著, •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脉贯通的理论联系实 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伤寒论》学术成就
第四节 伤寒的涵义
• 广义:为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 更狭义:太阳病伤寒表实证。
《伤寒论》涉及广义伤寒,重点是论述人体感受风 寒所致疾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第五节 伤寒病因发病与传变
病因:
• 四时之气 冬日感寒邪,感而即病为伤寒。 不即发,至春感温气而发为温病,至夏感暑气为 热病 • 非时之气 由反常气候变化所致。由于传染性大,又称“疫 病”。
•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 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 阳明病-极期阶段,病位在里(胃肠),病机 是阳明化燥,胃肠实热。治以清下。 • 少阳病-亚急性期,病位在半表半里(胆、三 焦),病机是胆气内郁,三焦失枢。治以和法。
• 发病: 与体质强弱、自然环境、社会因素等相关 • 传变途径: 主病“从肌表皮毛而入”之说。
传变:
• 循经传-病情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越经传-病情不按六经排列次序传变 • 本经自病 - 未经传变,初起即为少阳或阳明病, 也称“直犯”。 • 直中-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 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第次之分 • 并病 -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有 先后第次之分。 • 两感-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 阳病入阴-病情加重,阴病出阳-病情减轻。
• 成书约200-219年。
成书条件:
1 • • • 社会历史背景是成书的客观条件 战乱频繁 瘟疫流行: 《自序》曰“建安纪年(196年)以来, 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 居其七”。 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 有号泣之哀。”

2前期医学成就是成书的客观基础 • 辨证论治法则及治法中的“八法”已被具 体应用于临床。 • 伤寒在汉代是常见病,医家积累了大量的 经验。 • 方药知识到了汉代已相当丰富。长沙马王 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方180首, 药物240味。
《伤寒论》学术渊源
源与流,理到治 源与流
《内经》
《伤寒论》
姐妹篇
《温病学》
《金匮要略》
伤寒论与临床各科关系:
从学术言 是源与流的关系 从内容言 是兼容与分支的关系。
《伤寒论》成书:
• 作者: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公元 150219 年在世,荆州南阳郡人(今河南南阳 人) , 东汉末年伟大医学家。被后人称为 “医圣”。
正气强弱
传变与否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津液受伤-多传少阳、阳明 发展趋势 阳气受伤-多传三阴 由表入里-病进 由里出表-病退
第六节 伤寒的辨证方法
• 六经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总领 十二经及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是生理性概念
• 六经病
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邪后 所表现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结果。 既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又是互相联系、 相对独立的证候,是病理性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