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浅部与腮腺区 - 人体解剖学

合集下载

腮腺人体解剖生理学

腮腺人体解剖生理学

一、腮腺1.腮腺的位置2.腮腺的形状与分部上方与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相毗邻,下方平下颌角,除部分位于下颌支的后侧外,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旁间隙。

有上、外、前内、和后内四面。

分部峡部浅叶深叶下颌后窝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腮腺乳头一、腮腺1.腮腺的位置2.腮腺的形状与分部上方与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相毗邻,下方平下颌角,除部分位于下颌支的后侧外,大部分腺体位于下颌后窝。

腮腺呈锥体形,底向外,尖朝内突向咽旁间隙。

有上、外、前内、和后内四面。

分部峡部浅叶深叶下颌后窝腮腺乳头腮腺导管:开口于口腔内的腮腺乳头3.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肿瘤切除术3.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肿瘤切除术3.腮腺鞘腮腺表面被致密的结缔组织包裹,称为腮腺鞘。

鞘的浅层厚而致密,深层薄弱,在茎突与翼内肌之间有一裂隙。

4.腮腺肿瘤良性:约占2/3,其中混合瘤最多恶性:占1/3。

腮腺肿瘤见,它易复发和癌变。

腮腺肿瘤肿瘤切除术二、面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1.面神经的行程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配额肌、眼轮匝肌上份等,受损时,可出现同侧额纹消失。

①二、面神经属混合性神经,其运动纤维分管面部表情肌的运动。

茎乳孔①颞支:1-2支,从腮腺的上缘穿出,支1.面神经的行程2.面神经在腮腺内的分支经茎乳孔出颅,在腮腺的浅叶与深叶之间进入腺体,最后形成五组分支穿出腮腺。

腮腺解剖及临床应用

腮腺解剖及临床应用

腮腺解剖及临床应用腮腺是人体面部重要的咀嚼肌器官之一,分为颌下腺和耳下腺两块。

下面我将对腮腺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一、腮腺的解剖结构腮腺位于面颊三角深部,分别位于颌下和耳下两侧。

腮腺主要由导管、腺体和血管神经组成。

1.导管:腮腺的导管是将腺体分泌的唾液引流入口腔的通道。

颌下腺的导管称为颌下导管,耳下腺的导管称为耳下导管。

这两者的位置分别位于口腔内侧颊粘膜的第二上臼齿和第三下臼齿的前方。

2.腺体:腮腺主要由腺单位和间质组成。

腺单位是腮腺最基本的功能单元,它由多小叶间质包围,每个小叶由上皮细胞和嗜腺细胞组成。

3.血管神经:腮腺的血管神经丰富,主要由颌底血管、耳后动脉以及颜面神经等供应。

二、腮腺的临床应用腮腺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和一些常见的疾病,下面列举几种临床应用:1.炎症:腮腺炎是腮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病因主要为病毒感染,导致腺体肿胀、疼痛、发热等症状。

常见的是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此外,还有一部分非特异性腮腺炎,可以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

2.肿瘤:腮腺肿瘤是指发生在腮腺组织中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腮腺肿瘤有多种类型,如腺瘤、表皮样囊肿等。

恶性腮腺肿瘤包括腺癌、淋巴瘤等。

对于腮腺肿瘤的治疗,常见的方式是手术切除,术后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

3.结石:腮腺结石是由于唾液中的钙、磷和尿酸等物质的沉积形成的。

它常导致口腔疼痛、肿胀以及进食困难等症状。

治疗腮腺结石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如热敷、按摩、口腔卫生等;如果结石较大或症状较严重,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4.功能障碍:腮腺功能障碍是指腮腺分泌唾液的异常,如分泌过多或分泌不足。

唾液分泌过多称为流涎,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食物刺激、情绪激动等。

唾液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口干症状,可能与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

腮腺的解剖结构和临床应用是医学生必须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了解腮腺的解剖结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手术操作、诊断和治疗。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人体解剖学第十章头部

第十章 头部第一节 概述头由颅和面部两部份组成。

颅内包含脑,面部有眼、耳、鼻、舌等特殊感觉器官和呼吸、消化系统的起始部。

由于脑划归神经解剖学讲述,鼻和口腔已述于上册,故本章重点讲述颅顶、面部及阴、耳等感觉器官。

一、境界与分区头部以下颌骨的下缘、下颌角、乳突、上项线、枕外隆凸与下方的颈部分界。

头部以眶上缘、颧弓、外耳门上缘、乳突、上项线和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可分为后上方的颅部和前下方的面部。

二、体表标志头部可以扪及若干骨性标志,这些标志均有临床意义:眉弓、颧弓、翼点、乳突、枕外隆凸、上顶线、前囱点(额顶点)、人字点(顶枕点)、下颌角、下颌骨关节突、眶上孔、眶下孔、颏孔。

第二节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一、面部浅层结构1.皮肤与浅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薄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图10-1)。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2.面肌(图10-2)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肤,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一)颅顶肌epicranius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galea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

面部浅层和腮腺肌区的解剖步骤1.切口及翻皮瓣(一)自额前正中发际上3厘米处始,沿中线向下经鼻背,再绕鼻翼作环形切口,继沿人中向下至唇缘,环绕口裂至下唇缘正中,再沿颏部正中向下切至下颌骨下缘;(二)由口角向两侧至耳屏;(三)沿下颌骨下缘切至耳垂根部;(四)从鼻根向两侧至眼内眦,绕睑裂环形切至眼外眦,继向后外切至耳廓根部的上缘。

(五)面部皮肤较薄切口切勿过深,将皮瓣向外侧翻起。

2.分离面肌皮瓣翻起时即可见至深面的表情肌。

瓣认眼轮匝肌、口轮匝肌、额肌,颈阔肌有纤维止于口角。

其余小肌不必一一辨认。

用剪刀和镊子边观察边修净。

修肌肉时切勿损伤血管神经。

3.修净并追踪面动脉和面前静脉在颈部找到面动脉的起始处,向上追踪其行程和分支找出位于面动脉后方的面前静脉,并找出上、下唇动脉、内眦静脉和面深静脉。

注意切勿切断与上述动、静脉交叉的面神经分支。

4.解剖腮腺鞘浅层修净腮腺表面,注意其表面有无腮腺淋巴结。

观察腮腺鞘浅层及其向腮腺实质伸入的小隔。

5.修净并追踪腮腺管在颧弓下方约一横指处,腮腺前缘找出腮腺管,向前追踪并观察穿过颊部的情况。

6.分离自腮腺穿出的诸结构在腮腺的上缘找出面神经的颞支、颞浅动、静脉、三叉神经的耳颞神经;在腮腺前缘腮腺导管的上、下方找出面神经颊支的上、下主干:在颊支上干的上方,有面横动、静脉及跨越颧骨向前上方走行的面神经颧支;在腮腺下端找出面神经下颌缘支、颈支、面后静脉。

7.分离三叉神经的皮支及其伴行血管在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作一纵切口,剥开眼轮匝肌,找出眶上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在眶下缘中点下方约1厘米左右处,在上唇方肌深面找出眶下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在下颌骨体距中线2-3厘米做一横切口向上翻起周围组织,找出额神经及伴行的动、静脉。

8.解剖面神经腮腺内段沿着面神经的分支,将腮腺浅部向后翻起,显露和修净面神经腮腺内段的神经网,并追踪至其主干。

在面神经各分支的深面找出面后静脉、颈外动脉主干,沿颈外动脉向上追踪出颞浅动脉,在下颌颈的后方找出上颌动脉,只找出起始段即可。

腮腺究竟怎么看?

腮腺究竟怎么看?

腮腺究竟怎么看?腮腺(Parotid gland)是人体最大的唾液腺,它与诸多组织和器官相邻,前方的邻居有下颌骨和咬肌,而后方的邻居则是乳突和胸锁乳突肌。

图1:腮腺的示意图腮腺可被细分为浅叶和深叶,在解剖上深浅两叶是以面神经为界的,其中浅叶较大,约占80%,而深叶较小,约占20%。

面神经在超声上不易显示,不宜作为分界的标志,而其深方紧邻的下颌后静脉则非常容易观察,可作为分界的标记。

腮腺内有大量的腺泡,这些小腺泡与小导管相连,小导管向腮腺前缘汇集成腮腺导管(Stensen duct),腮腺导管在咬肌前缘近直角穿入口腔,随后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水平的口腔黏膜处。

腮腺的血供主要来源于颈外动脉分支颞浅动脉、耳后动脉,而其静脉则是通过下颌后静脉回流入颈内静脉、颈外静脉。

在超声上,腮腺通常呈均匀的高回声,提示其内部含有脂肪成分;随着年龄增加,腮腺内的脂肪成分逐渐增加,到中年时可达25%;然而在低龄儿童中,腮腺的回声可类似于肌肉回声;腮腺内及表面是存在诸多小淋巴结的,这些淋巴结一般不大,直径在5-6mm,常呈圆形(纵横比接近1),容易误认为是结节或肿瘤,需仔细分辨;腮腺导管未扩张时,超声往往不易观察到,当其增宽时,应考虑是否为远端涎石或肿瘤所致。

图2:腮腺的短轴,垂直于耳垂。

箭头所示为腮腺,呈高回声,回声高于相邻的咬肌(M),空心箭头所示为下颌骨髁状突,V为下颌后静脉的短轴。

图3:腮腺的长轴,平行于耳垂。

箭头所示为腮腺,内可见小淋巴结(N),此时可见下颌后静脉(V)将腮腺分为深浅两叶。

下颌后静脉和颈外动脉在腮腺的长轴切面上容易观察到;面神经、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三者的位置关系是:面神经最浅,下颌后静脉居中,而颈外动脉最深。

在腮腺的上三分之一,可见动脉、静脉的分支垂直走行、穿入腺体中,而在腮腺的下三分之一,血流则呈点状散在分布于腺体之中,比较有特点。

图4:CDFI。

箭头所示为下颌后静脉,S为浅叶,D为深叶。

图5:腮腺的上三分之一。

《腮腺区结构》课件

《腮腺区结构》课件

03
腮腺区的疾病与病变
腮腺炎
腮腺炎概述
腮腺炎是一种由病毒或细菌感 染引起的腮腺炎症,通常表现 为腮腺肿胀、疼痛和发热等症
状。
腮腺炎的分类
根据病因,腮腺炎可分为流行 性腮腺炎、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等类型。
腮腺炎的症状
腮腺炎的症状包括单侧或双侧 腮腺肿胀、疼痛、发热、头痛 、食欲不振等,有时还伴有颌 下腺肿胀。
腮腺损伤的诊断
诊断腮腺损伤需要进行体格 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以确 定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腮腺损伤的治疗
治疗腮腺损伤的方法包括清 创缝合、引流治疗和手术治 疗等,根据损伤的部位和程 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04
腮腺区的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颞下颌关节X线平片
可观察颞下颌关节有无骨质改变、关节间隙是否异常。
诊断腮腺肿瘤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影 像学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以确 定肿瘤的性质和分期。
腮腺肿瘤的治疗
治疗腮腺肿瘤的方法包括手术切除、 放疗和化疗等,根据肿瘤的性质和分 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腮腺囊肿
腮腺囊肿概述
腮腺囊肿的症状
腮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是 由于导管阻塞或损伤引起的。
腮腺囊肿的症状包括单侧或双侧耳垂下方 肿胀、疼痛等,有时还伴有发热和头痛等 症状。
腮腺分泌的激素和生 长因子对人体的生长 发育和代谢具有调节 作用。
02
腮腺区的主要结构
腮腺管
腮腺管是腮腺的输出管,位于腮腺浅叶的深面,自腮腺前缘发出,在颧弓下方、外耳道前方 向内横行,穿行于咬肌表面、下颌支和翼内肌之间,开口于上颌第8磨牙对应的颊黏膜上。
腮腺管在行程中发出小分支,包绕咀嚼肌,主要引流腮腺深叶的分泌物。

局部解剖学面部

局部解剖学面部
皮脂腺 →皮脂腺囊肿 毛囊和汗腺 →疖肿
表面有不同走向的皮纹 手术切口方向尽可能与皮纹一致
浅筋膜
皮肤与浅筋膜
浅筋膜
颊脂体 睑部浅筋膜特点
疏松、不含脂肪、易水肿
内有表情肌、Biblioteka 经、血管 和腮腺管分群 神经支配
面肌
血管、淋巴及神经
血管
面动脉
➢ 起止: 起于颈外动脉止于内眦动脉 ➢ 博动点: 下颌骨下缘与咬肌前缘相交处 ➢ 分支:
舌下间隙
位置:下颌体内侧,口底深面。
境界:
上界为口底粘膜 下界为下颌舌骨肌及舌骨舌肌 前外侧界为下颌舌骨线以上的 下颌骨体内侧面骨壁 后界止于舌根
内容
舌下腺、下颌下腺深部及其导管、 舌神经、舌下神经、动脉、静脉等。
通连:
后通下颌下间隙及颏舌肌间间隙 后上通翼颌间隙,后内通咽旁间隙。 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交通
面侧深区
翼静脉丛
➢ 位置: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
➢ 回流: 上颌静脉 下颌后静脉 ➢ 交通:经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
经卵圆孔网及破裂孔导血管 与海绵窦交通
上颌动脉
下颌段
➢ 下牙槽动脉 ➢ 脑膜中动脉
翼肌段
➢ 咀嚼肌动脉 ➢ 颊动脉
翼腭窝段
➢ 上牙槽后动脉 ➢ 眶下动脉
面侧深区
面侧深区
下颌神经
➢颊神经 ➢耳颞神经 ➢舌神经 ➢下牙槽神经
颏下动脉 下唇动脉 上唇动脉 鼻外侧动脉
面静脉
面静脉
面部“危险三角”区
血管
淋巴
面部浅层淋巴管丰富吻合成网 下颌下淋巴结和颏下淋巴结
颈外侧深淋巴结
神经
三叉神经(皮肤感觉)
➢ 眶上神经 眼裂以上 ➢ 眶下神经 眼裂与口裂之间 ➢ 颏神经 口裂以下

3.腮腺的局部解剖

3.腮腺的局部解剖


– 第2段:为腮腺内段。



– 第3段:为面神经穿出腮腺以后的
部分。

局 • 下颌后静脉

– 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穿入腮腺

汇合而成。

– 分为前、后二支,穿出腮腺。

– 前支与面静脉汇合,注入颈内
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合成颈
外静脉。


下颌后静脉

局 • 颈外动脉

– 由深面穿入腮腺,行于下颌后静脉的
腮腺的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学
腮腺
局 • 位置和毗邻

– 浅面

– 深面

“腮腺内动脉、颈内静脉、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
舌下神经共同形成“腮腺床” 。




局 • 腮腺咬肌筋膜 部 解 剖 • 腮腺管 学
头 部
• 腮腺淋巴结
腮腺管
腮腺管造影
局 • 穿经腮腺的血管和神经

前内侧。

– 至下颌颈平面分为两个终支:
颞浅动脉

• 上颌动脉
• 颞浅动脉
颈外动脉
头 部
上颌动脉
局 • 耳颞神经

– 穿入腮腺鞘,在腮腺深面至颞区。




头 部
耳颞神经
咬肌

– 起自颧弓下缘及其深面。

– 止于下颌支外侧面和咬肌粗隆。

– 受三叉神经第三支的运动纤维支配。


头 部

咬肌
腮腺
颞下颌关节
局 • 是由下颌骨的下颌头与颞骨的下颌窝及关节结节构成的联合关节。 部 解 剖 学

面浅部与腮腺区 - 人体解剖学

面浅部与腮腺区 - 人体解剖学

面浅部与腮腺区概述内容:本节讲述了面浅层与腮腺区的结构,其中包括面部皮肤特征;浅筋膜和颊脂体;面容肌的配布;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的行径、分布和搏动的触摸部位;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的行径和汇流范围;面静脉与翼丛和眼静脉的交通;面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面神经丛及其分支的分布;眶上、下神经,耳颞神经和颏神经的来源、行径和分布;腮腺筋膜的特征及其与咬肌筋膜的关系;腮腺的形态、位置;腮腺管的位置、形成和开口部位;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等。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二节文件夹中02-1文件)概述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面肌facial muscle 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肌,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面动脉facial artery 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颞浅动脉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眶上动脉supraorbitalartery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眶下动脉infraorbitalartery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口腔专业颌面解剖- 面浅层

口腔专业颌面解剖- 面浅层

下颌下间隙 咬肌间隙 颞间隙 、颞下间隙 翼下颌间隙
19
over
鼻肌
鼻根肌
枕额肌额腹
眼轮匝肌
上唇方肌 颧小肌 颧大肌 口轮匝肌 下唇方肌 降下唇肌 降口角肌
20
颊肌
滑车上神经
Trigeminal n.
Ophthalamic n.
眶上神经
滑车下神经
眶下神经 颧神经 耳颞神经 颊神经 颏神经
21
Maxillary n.
口腔专业
颜面部 局部解剖学
1-面浅层
徐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1
Chen Youting 2014.11
1. 颜面部 3大区的位置和主要内容?
《口解》P.212
第一节
1. 结构概况 概 述:
2. 境界
面部局部解剖
面浅层 3. 分区 腮腺咬肌区 面侧深区
2
《口解》P.213
一、面部分区及表面解剖
(一)面部分区
颈阔肌
16
10. 腮腺管的体表投影? (八)腮腺管 parotid duct
起始: 腮腺前缘
经行: 颧弓下约一横指处,
在咬肌筋膜表面前行 毗邻结构: 面横动静脉和腮腺丛的颊支
开口: 穿颊肌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
牙冠处的颊粘膜,开口处称
腮腺管乳头 体表投影:
2
17 17
11. 眶下间隙的位置、内容和通连? (九)眶下间隙 infraorbital space
《口解》P.227
位置 : 眶下与上颌骨前壁之间(眶下孔周围) 内容: 眶下动静脉,眶下神经,眶下淋巴结 面动静脉, 提上唇诸肌 通连: 上 — 沿眶下孔到眶内 内上 — 沿内眦静脉 眼静脉到颅内

腮腺区结构.pptx

腮腺区结构.pptx
1.腮腺区主要结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腮腺
腮腺位于颜面两侧皮 下,颧弓下方,外耳 道前下方,下颌支后 外方,大部分腺体位 于下颌后窝内。呈锥 体形,底向外侧,尖 向内侧突向咽旁。
1.2 腮腺鞘
• 颈深筋膜的延续 • 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前接咬肌筋膜,后
附于乳突 • 浅层向腮腺实质内延伸,形成纤维间隔 • 上部与外耳道相连 • 茎突和下颌角之间部分筋膜增厚形成茎突
下颌韧带
1.3 腮腺管
• 腮腺浅部的前缘 发出(狭窄)
• 在颧弓下一横指 处,向前横行越 过咬肌表面
• 至咬肌前缘近直 角向内,穿颊肌
• 开口于上颌第2磨 牙牙冠颊面相对 处的颊黏膜
1.4 腮腺的血管、神经、淋巴分布
• 颈外动脉→颞浅动脉、耳后动脉 • 下颌后静脉→颈外静脉
• 感觉:耳大神经、耳颞神经 • 分泌: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 与面神经的关系密切
1.5 腮腺与面神经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被腮腺覆盖,在腮腺内穿行,从腺体边 缘穿出,分布于表情肌。
腮腺
颞支 支配额肌
颧支
分布于上下眼轮匝肌
颊支
分布于上唇方肌、笑 肌、颊肌、口轮匝肌

颈支
分布于颈阔肌
下颌缘支
分布于下唇方肌、 颏肌等
• 淋巴一般约20个,分布于筋膜浅 面、筋膜与腺体之间、腺体内
1.5 腮腺的毗邻
• 上面:外耳道、颞浅静脉、耳颞神经、颞浅动脉、 面神经(颞、颧支)
• 前面:翼内肌、下颌支、咬肌后缘、腮腺管、面神 经(颧、颊、下颌缘支)
• 后面:乳突前缘、胸锁乳突肌前缘、二腹肌后腹等 • 浅面:皮肤、筋膜、腮腺鞘 • 下缘:面神经(下颌缘、颈支) • 内侧缘:伸向咽侧壁,紧邻咽上缩肌

人体解剖学16面部浅层、腮腺区、颅顶部解剖

人体解剖学16面部浅层、腮腺区、颅顶部解剖

〔2〕根据穿出 的部位又可分为 三组:
①由腮腺浅 部上缘穿出的有 耳颞神经、颞浅 血管和面神经颞 支。
②由腮腺浅 部前缘穿出的有 面神经颧支、面 横血管,面神经 颊支和腮腺管。
③由腮腺下 端穿出的有面神 经下颌缘支、颈 支和下颌后静脉。
三、颅顶部解剖
1.颅顶部软组织层次 (1)皮肤 (2)浅筋膜 (3)帽状腱膜和枕额肌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 织〔腱膜下间隙〕 (5)颅骨外膜
头皮:由皮肤、浅筋膜、 帽状腱膜三层构成。
皮肤 浅筋膜 帽状腱膜 颅骨外膜
腱 膜 下 隙
返回
2.颅顶部的血管、神经
〔1〕眶上动、静脉及神经,滑车上血管和神经
〔2〕颞浅动、静脉和耳颞神经
〔3〕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
〔4〕耳后动、静脉和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5〕导静脉
头皮静脉
导静脉 板障静脉 硬脑膜窦
5.三叉神经在 面部的分支
(1)眶上神经 (2)滑车上神经 (3)眶下神经 (4)颏神经 (5)耳颞神经
二、腮腺区解剖
1.腮腺
(1)位置 位于耳廓前下 方。分浅、深 两部。 (2)形态 浅部略呈三角 形,深部呈锥 体状突向咽侧 壁。
2.腮腺②
3.面神经 (1)行径 (2)分支
面部浅层与腮腺区、颅顶部解剖
一、面部浅层解剖
1.皮肤 薄而柔嫩,富含汗腺、皮脂腺、毛囊,是
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
2.浅筋膜 睑部皮下组织疏松,一般不含脂肪,易
出现水肿。 面部其余部位的浅筋膜内的弹性纤维将
肌纤维与皮肤的真皮层相连,因而无皮下间 隙存在。
3.面肌(表情肌)
表情肌
环形肌:关闭孔裂. 辐射状肌:开大孔裂.
①纵行于腮腺内穿过的血管、神经:颈外动脉、颞浅血管、 下颌后静脉、耳颞神经。

第6讲 面部浅层及腮腺咬肌区

第6讲 面部浅层及腮腺咬肌区
⑥提口角肌(尖牙肌): 位于提上唇肌深面,上颌骨尖牙窝→口角 皮肤,参与口轮匝肌组成。
(2)下组: ①降口角肌: 下颌骨外斜线→部份至口角皮肤,
部份参与口轮匝肌组成。 ②降下唇肌: 起自下颌骨外斜线,行向上内止
于下唇皮肤和粘膜,与对侧同名肌 汇合,参与口轮匝肌组成。
③颏肌: 起于下颌骨侧切牙根尖处骨面,向 下止于颏部皮肤,位于降下唇肌深面。 使下唇靠近牙龈及下唇前伸。
被腮腺形成腮腺鞘,其浅层致密,深 层薄弱。
(三)主要结构--腮腺: 1.位置:外耳道下方、下颌支与乳突之间。 2.形态:不规则,略呈底向上、尖向下的扁锥体形,分上
面、浅面、前内侧面、后内侧面4个面。 临床常以面神经主干及分支平面,将腮腺分为浅、深两叶,
行腮腺切除术时,常以此分离腮腺的两叶。
3.腮腺导管: 腮腺浅叶前缘发出,与颧弓平行 向前,上方有面神经上颊支及面横 动脉,下方有面神经下颊支。 是寻找面神经颊支的解剖标志。 体表投影:鼻翼与口角连线的中 点至耳垂下缘连线的中1/3段。
4.茎突标志: 面神经主干位于茎突根部的 后方,并越过其浅面,其交叉 处距茎突根部约1cm。 5.二腹肌后腹标志: 面神经出茎乳孔时即位于二 腹肌后腹起点(乳突切迹)前 方,并经其上缘行向前下,故 在二腹肌后腹起点上缘距面神 经主干较近,约0.5cm.
(五)显露面神经分支的标志:
1.颞支:常在耳屏基部前1-1.5cm,或颞浅动脉前1cm。
○下颌神经→颏神经,出颏孔, 位于下颌第一、二前磨牙下方,距 中线约3cm。
2.面神经: (1)颞支:有1-2支。 常于耳屏基部前1-1.5cm或颞浅动 脉前1cm处,穿出腮腺上缘。越过 颧弓后份浅面,向上分布至额肌、眼 轮匝肌上份、耳前肌及耳上肌。
(2)颧支:有1-4支。 自腮腺前上缘穿出,分上下两部 份。上部分支较细,越颧骨表面至 眼轮匝肌。下部分支较粗,沿颧弓 下方至颧大、小肌,提上唇肌及提 上唇鼻翼肌。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课件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课件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21
❖ CT表现:单个或多个圆形、椭圆形肿块,大小一般 在2cm~3cm,边界清晰锐利,内部密度不均匀,增 强扫描强化程度与多形性腺瘤近似,可清晰显示肿 瘤内坏死、囊变区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22
男,54岁
病理:右侧腮腺 腺淋巴瘤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23
混合瘤恶变
❖ 肿瘤生长速度加快,并呈侵润性生长 ❖ 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 ❖ 增强强化程度高于良性混合瘤 ❖ 肿瘤表面出现破溃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8
四、腮腺的断层解剖
❖ 腮腺是脂肪性腺体组织,正常CT上呈低密度,低于 周围的肌肉密度,但高于皮下、颞下窝及咽旁间隙 内的脂肪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9
五、腮腺深、浅叶的划分
❖ U线:通过下颔后静脉 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骨 最背侧点的连线
❖ 以U线代替面神经来划 分,便于病变定位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14
❖ 主要症状为腮腺区或颈侧无痛性肿块,大小不定, 可缓慢生长,常合并有瘘管,继发感染常发热,疼 痛,瘘管有脓性分泌物和粘液流出。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15
❖ CT表现为边界清楚囊性密度,囊壁薄且均匀,增强 可见强化,囊液密度均匀,常合并感染,囊壁增厚 ,周围界面模糊,增强囊壁强化囊液密度增高
❖ CT表现:腮腺体积弥漫性增大,正常腺体的低密度 脂肪影可为炎性增生结节代替,增强扫描多均匀强 化,叶间间隔和包膜可有增厚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12
女,43岁
双侧腮腺 炎
腮腺的解剖及常见疾病
13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腮裂囊肿
❖ 属先天性疾病,系胚胎发育过程中腮弓和腮裂未能 正常融合或闭锁不全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浅部与腮腺区概述内容:本节讲述了面浅层与腮腺区的结构,其中包括面部皮肤特征;浅筋膜和颊脂体;面容肌的配布;额肌、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位置和作用;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的行径、分布和搏动的触摸部位;面静脉和下颌后静脉的行径和汇流范围;面静脉与翼丛和眼静脉的交通;面部的淋巴管和淋巴结;面神经丛及其分支的分布;眶上、下神经,耳颞神经和颏神经的来源、行径和分布;腮腺筋膜的特征及其与咬肌筋膜的关系;腮腺的形态、位置;腮腺管的位置、形成和开口部位;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穿经腮腺的血管、神经等。

相关内容:(第十章第二节文件夹中02-1文件)概述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面肌facial muscle 面部表情肌属于皮肌,为一些薄而纤细的肌纤维。

一般起于骨或筋膜,止于皮肤。

收缩时牵动皮肤,使面部呈现出各种表情。

主要分布于面部孔、裂的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

可分为环形肌和辐射肌两种,有闭合或开大上述孔裂的作用。

人类面部表情肌较其它动物发达,而人耳周围肌已明显退化。

面动脉facial artery 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改名为内眦动脉。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颞浅动脉superficialtemporalartery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眶上动脉supraorbitalartery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眶下动脉infraorbitalartery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前静脉anteriorfacial vein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面后静脉posteriorfacial vein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面神经facial nerve 面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大部分纤维为运动性纤维,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小部分为内脏感觉纤维和内脏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感受传递味觉刺激。

内脏运动纤维为副交感纤维,经下颌下神经节及翼腭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泪腺以及腭和鼻腔粘膜腺的分泌。

面神经出脑干后进入内耳门,经过内耳道底入面神经管,先向前外行,继而几乎成直角转向后方(在转折处有感觉性的膝神经节),再经前庭窗的上方弓形向下,出茎乳孔,向前穿入腮腺,分为数支而终。

三叉神经trigeminalnerve分为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三支,分别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穿行于面部各腔、窝中。

运动纤维仅含于下颌神经中,支配咀嚼肌和与吞咽运动有关的肌肉;感觉纤维除分布于面深部的各种结构外,还形成皮支,自面颅的孔洞中穿出,分布于相应区域的皮肤。

腮腺parotid gland 是三大唾液腺中最大的一对,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上平颧弓,下至下颌角,后抵乳突前缘,前缘达咬肌表面。

腮腺体积个体差异较大,重15~30克,其形态不规则,约呈楔形,楔形的底位于浅面,尖向前内适对咽侧壁,由于腮腺包绕在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方,故可将腮腺分为浅部、深部及峡部。

浅部覆盖于下颌支和咬肌后份的浅面,呈三角形;深部位于下颌支深面,呈锥体状突向咽侧壁。

当深部发生肿瘤时,因位置较深从表面不易察觉,从口腔内咽侧壁上可见隆起。

浅部和深部的连接处为峡部,位于下颌支的后缘。

腮腺导管parotid duct 长约3.5~5 cm,由腮腺前缘发出,距颧弓下缘约1 cm处横行向前,经咬肌浅面至该肌的前缘,继而以直角转向内方,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开口于颊粘膜上的腮腺管乳头,此处适对上颌第二磨牙。

由耳轮脚向鼻翼和口角连线中点作一连线,该线的中1/3即腮腺管的表面投影。

与腮腺管伴行的有面神经的颊支、面横动、静脉。

副腮腺多位于腮腺管起始部上方,导管汇入腮腺管,其出现率约为20%。

腮腺咬肌筋膜massetericfascia在腮腺前缘浅、深两层筋膜又合为一层,覆于咬肌的表面,叫做咬肌筋膜。

腮腺床parotid bed腮腺的深面有许多主要血管、神经,如颈内动、静脉、舌咽、迷走、副、舌下神经,以及附着于茎突上的肌肉。

以上结构总称“腮腺床”。

面部浅层皮肤与筋膜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与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睑部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水肿时睑部出现较早。

浅筋膜中的弹性纤维及肌纤维与皮肤真皮层相连,形成皮肤的自然皮纹,面部手术的切口,应尽可能与皮纹一致。

浅筋膜中有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等穿行,血管丰富,故创伤后愈合快,但出血较多。

面部的静脉与颅内静脉有交通,故面部的感染可能向颅内蔓延。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颊脂体adipose bodyof buccal面部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其中颊部脂肪较多称颊脂体。

面肌1.颅顶肌epicranius (图10-1)阔而薄,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 frontal belly;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occipital belly。

帽状腱膜galea aponeurotica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2.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图10-1)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3.口周围肌(图10-1)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两种。

辐射状肌分别位于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下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下或外等不同方向。

环形肌称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收缩时关闭口裂。

在面颊深部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粘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知识点关键词索引表关键词英文解释颅顶肌epicranius 由左右各一块枕额肌组成,它由两个肌腹和中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前方的肌腹位于额部皮下,称额腹;后方的肌腹位于枕部皮下,称枕腹。

帽状腱膜很坚韧,连于两肌腹间,与头皮紧密结合,但与深部的骨膜间则隔以疏松结缔组织。

枕腹收缩时可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可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

眼轮匝肌orbicularisoculi眼轮匝肌位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收缩时可使眼裂闭合。

由于少量肌束附着于泪囊,促使泪液经鼻泪管流入鼻腔。

口轮匝肌orbicularis 环形的口周围肌称口轮匝肌,收缩时关闭口裂。

在面颊深部oris 还有一对颊肌,紧贴口腔侧壁粘膜,可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还可外拉口角。

面部浅层的血管与淋巴面部浅层的动脉1.面动脉facial artery(图10-2)在舌动脉的上方起自颈外动脉,行向前上,经茎突舌骨肌和二腹肌后腹的深面,在下颌三角内行于下颌下腺的深面,绕下颌骨体下缘至面部,在咬肌前缘处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然后斜向前上经口角与鼻翼外侧,抵达内眦medial canthus,改名为内眦动脉 angular artery。

面动脉行程迂曲,沿途分支有下唇动脉、上唇动脉和鼻外侧动脉。

在口、鼻、眼的周围,两侧的动脉支吻合丰富。

内眦动脉在内眦部与颈内动脉的分支——眼动脉有吻合。

2.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图10-2)为颈外动脉终支之一,在下颌颈处续于颈外动脉。

经颧弓根部的浅面,在颧弓根上方约2~3 cm处,分为额支和顶支,额支前行与额动脉交通,顶支向后行与耳后动脉及枕动脉吻合。

颞浅动脉在上行过程中,先居于腮腺实质内,发出面横动脉在颧弓和腮腺管之间前行,分布于腮腺及咬肌表面,在颧弓上方发出颧眶动脉,布于眼轮匝肌周围。

由于颞浅动脉的位置浅而恒定,临床上常用来测压及压迫止血,在治疗颌面恶性肿廇时,还可经该动脉进行逆行插管,灌注化疗药物。

3.眶上动脉supraorbital artery 是颈内动脉的眼动脉的分支,在眶内分出后,经眶上切迹或孔穿出,布于额部皮肤及肌肉。

4.眶下动脉infraorbi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经眶下裂、眶下沟和眶下管,最后出眶下孔,布于眶以下的皮肤和肌肉。

5.颏动脉mental artery 为上颌动脉的分支——下牙槽动脉的末支,自颏孔穿出,布于颏部的皮肤和肌肉。

面部浅层的静脉(图10-2)1.面前静脉anterior facial vein 在内眦处起自内眦静脉 angular vein,位于面动脉的后方,经鼻翼及口角的外侧,向后下方绕下颌骨下缘至下颌角的下方,与面后静脉前支汇合成面总静脉 common facial vein,穿颈深筋膜注入颈内静脉。

内眦静脉与眶内的眼上静脉相吻合,向后与颅内和海绵窦相交通(图10-18)。

由于面前静脉无瓣膜,故面部感染可经静脉逆行蔓延于颅内,导致海绵窦血栓或颅内感染,因此把鼻根与口角之间的三角区称为“危险三角”。

面前静脉在口角平面,咬肌前缘处还接受一支面深静脉的回流。

2.面后静脉posterior facial vein 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深面汇合而成。

下行分为前、后两支,前支与面前静脉汇合成面总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汇合,形成颈外静脉。

3.眶上静脉、眶下静脉、颏静脉均与同名动脉伴行,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的静脉血。

面浅部的淋巴面浅部淋巴管非常丰富,吻合成网。

这些淋巴管通常注入下颌下淋巴结submandibular lymph nodes和颏下淋巴结 submental lymph nod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