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大纲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54604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Geology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0(理论45+实验15)学分:4适用对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类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利用矿物、岩石、构造、地层等地质学基础理论和方法,去探寻矿产、水、土地、太空等人类生存必须资源,去处理地质灾害、地方病、重金属污染等人类生存相关的环境问题。

该课程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的训练,通过课程实验和野外实习,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该课程既能构建学生地质学基础理论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又能训练学生基本的地质野外工作技能,为学生以后深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地球科学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Geology is a basic course for geography majors, this course uses geology basic theory and method of mineral, rock, tectonic, stratum and so on, to search for the human survival must resources such as mineral, water, land, space and so on, to deal with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geological disaster, endemic disease and heavy metal pollution. This course pays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analysis,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hrough the course experiment and the field practice, and constructs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is course can not only build the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geology basic theory, but also can train the students ' basic geological field work skills,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arth Science for the students further study and work.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地理科学学时54学分 3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制定人:任晓辉审核人: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地质学基础是四年制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当使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地壳的物质组成、构造变动和发展历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

同时,地质学基础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常见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方法;了解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常见的标准化石;掌握阅读平面地质图、绘制剖面地质图和野外地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还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尽管总课时压缩到 54 学时,但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1.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选用合适的教材,以教材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2.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地理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选定教学内容,既注重知识传授,更强化能力培养。

(四)室内实验及野外实习( 8 学时)1.实验一(1)实验名称: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2)主要内容与要求:观察矿物的形态、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等主要物理性质,通过观察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学会鉴别矿物的形态和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掌握系统描述矿物标本的一般方法,为下一步鉴定矿物打下基础。

(3)学时分配: 2 学时。

2.实验二(1)实验名称:认识常见的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2)主要内容与要求:通过认真观察常见的岩石标本,学会肉眼鉴定岩石的一般方法,并对所观察的岩石进行系统描述,完成实习报告的有关部分;掌握主要岩石的鉴定特征,能够准确鉴定主要岩石。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0114021B3学时/学分:48/3 课程类别/性质:专业基础/必修适用专业:土木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一、课程目标与定位《地质学基础》是土木工程专业(岩土与地下工程方向)知识平台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是研究土木工程建设项目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也是知识面较宽、工程性、综合性较强的自然科学。

《地质学基础》所包含的知识、理论既是土木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是为后续的专业模块课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安全为目的,围绕地质条件和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

二、课程从属项目关系本课程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必修技术基础课程,侧重岩土与地下工程专业。

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地史学》、《古生物学》、《水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有关内容,这些内容对该门课程起到了完善和补充的作用。

与本课程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测量学》、《力学》、《工程岩土学》、《土质土力学》。

先修课程:大学基础理论课程后续课程:《工程岩体力学》、《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地下工程检测技术》、《隧道工程》。

三、课程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地质学基础》课程主要以地质学基础理论、项目工程场地基础安全为目的,围绕土木工程项目的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介绍地质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学生地质思维能力、地质时代概念的建立和地质作用过程的感性认识,并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初步学习与掌握地质工作的一般方法以及地质理论知识在岩土与地下工程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岩土的工程性质,分析解决和正确处理各种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有关地质问题,为专业课学习和将来实际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A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内学时:136 学分数:8.5一、目的与教学要求《地质学基础》物探、石油、水文等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上述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接触的最重要的地质学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地质科学的各个分支的核心部分,不仅教给学生地质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方向与现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地球及地质作用、矿物及岩石、构造运动及产物、古生物及演化、相分析及地史等诸方面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与基本知识,并具有肉眼鉴定和描述50余种矿物、30余种岩石,收集与阅读地质资料,绘制相应地质图件,对一般地质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和野外工作打下必要的地质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范围本课程总学时数13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82学时,实习54学时。

本大纲适用于物探、石油、水文等专业或需要相当地质学基础知识的各专业的教学。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上述各专业的特点,教学内容可作适当增减,以使学生在最少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掌握有用的地质知识。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讲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

地质学的发展简史。

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地球(讲5)地球概况(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以及表面形态)。

地球的物理性质(密度、重力和内部压力、温度、磁性、电性以及放射性)。

地球的圈层构造与划分依据(外部圈层构造、内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年龄和地质年代(地球年龄的测定方法与原理、地质年代的建立与地质年代表)。

第三章地壳和岩石圈(讲2)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陆壳和洋壳的划分、特点与相互关系)。

稳定状态地壳和活动状态地壳(地壳的活动性、地壳稳定区与活动区的特点)。

岩石圈(基本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提出和建立,全球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划分)。

第四章地壳的无机组成(讲4,实习4)地壳的化学组成(地壳的元素丰度与克拉克值特征)。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系统掌握地质学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包括地球的特征、矿物与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地壳演化史、地质学在资源与环境中的作用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地质现象,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打下理论基础。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典型案例的介绍,学生掌握元素、矿物、岩石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大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能够具备理解由地壳运动产生的构造变动的类型、地壳构造与演化的理论与过程及其相互联系的能力。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一般知识,并为后续课程和中学地理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通过室内实验、实习,学生具有进行地质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掌握相应的地质考察方法,具有肉眼识别常见的矿物和岩石、认识典型的构造变动等地质现象的认知能力。

4.通过野外实习,学生具有运用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程序和研究方法的能力,能够分析地质与其他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具有绘制简单的地质地貌图的能力,能够正确判读简单的地质地貌图件。

学生具有认识构造运动和地貌演变的机制和过程的能力。

通过调查,获得第一手基础资料和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理解构造运动的特征、发展历史和演变规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学生从事中学地理教育提供乡土调查能力基础。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训练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91011四、成绩评定及考核方式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建议教材[1]宋春青,邱维理,张振青等.地质学基础(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主要参考书[1]夏邦栋主编.普通地质学.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潘凤英.普通地质学基础.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2]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合编.地质学基础.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年.吴正.地质学基础导论.广州: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3]成都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编.岩石学简明教程.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9年.。

《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

《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

《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一、参考教材1.《普通地质学(第三版))》,舒良树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09月。

2.《地质学基础》,路廷清,陈晓慧,胡明,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二、考核要求《地质学基础》主要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等内容。

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地质作用原理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等掌握能力;是否具备地质学思维方法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地质的问题。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原理、地质构造以及地球演化发展历史等主要内容。

从考试成绩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在地质工程领域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一)有关地球的基本知识1.较好地把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表面形态、大陆和大洋地形特征。

2.了解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矿物1.准确掌握矿物的定义、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矿物的形态、光学性质及力学性质。

2.熟悉常见造岩矿物的一般特征及肉眼鉴定方法。

(三)岩浆作用和岩浆岩1.准确掌握岩浆和岩浆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岩浆类型、鲍文反应系列等内容。

2.了解火山活动的主要现象及火山活动的产物、火山喷发的基本类型、全球现今火山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

3.掌握深成侵入体和浅成侵入体的基本特点。

4.掌握岩浆岩常见的结构、构造特征。

5.熟悉常见岩浆岩(花岗岩、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辉长岩、橄榄岩)的肉眼鉴定。

(四)外动力地质作用和沉积岩1.较好地把握外动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特征。

2.掌握沉积岩常见的结构、构造特征。

3.熟悉常见沉积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火山角砾岩、石灰岩、硅质岩)的肉眼鉴定特征。

(五)变质作用和变质岩1.熟悉变质作用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岩石化学成分、温度、压力、流体)。

2.了解变质作用的方式,包括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3.熟悉变质岩主要的结构、构造特征。

地质学基础纲要部分详细内容

地质学基础纲要部分详细内容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

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洋脊:分布于海底的巨大山脉,它延伸于四大洋,长达数万里。

1大西洋大陆边缘的进一步划分:大陆架、大陆坡、大陆基、大洋盆地。

2球的平均半径:6371km3、地温梯度:内热层中深度每增加100m所升高的温度。

3、地表以下依温度的分布状况和热源的分层。

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4、地磁场三要素。

磁偏角、磁倾角、磁场强度4、软流层:深度约60-250公里区间,其物质的塑形明显增大,局部地段呈现出液态。

5、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地球的表层,它由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层和其上的地壳组成。

5、地球内圈的划分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6、地震波的主要类型纵波(p) 横波(s)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五种元素6、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8、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地震、岩浆、变质作用;外动力地址作用: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7、地壳运动:内动力地质作用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发生变形、变位的一种机械运动。

9、地壳运动依方向的分类: 水平、升降运动。

10、地震依震源深度的分类:浅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70 /300km11、地震的成因分类:构造、陷落、火山、人工地震。

1、应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地震的分布规律。

答:引起地震的根本原因在于板块运动。

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在板块的边缘造成地应力的积累和应变能的突然释放,从而形成地震。

所以地震的分布受板块边界的控制,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以下四个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

地质学基础第四版教学大纲1. 课程概述《地质学基础》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地球的起源、演化及其构成物质的特性、层序、分布和规律。

本课程是地质学系列课程的基础,对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地质学理论和实践课程有着重要的作用。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地质学基础理论;•了解地球物质的组成、构造和演化;•熟练掌握地质学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地质学思维。

3. 教学内容3.1 地球的结构和演化•地球的形态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演化。

3.2 地球的物质和化学性质•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物质的基本性质;•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

3.3 矿物学基础•矿物基础知识;•常见矿物类型;•矿物分类和命名。

3.4 岩石学基础•岩石演化;•岩石分类;•岩石形成和变化规律。

3.5 地质构造基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类型;•地质构造运动和力学规律。

3.6 地质作用基础•地壳运动;•地质作用类型;•地质作用效应。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讲授、案例分析、学生讨论、参观实地考察等。

5. 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既包括学生平时成绩也包括期末考试成绩。

学生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作业分数、测试成绩、实验成绩和参加讨论等,计算方式为:•出勤情况:占10分;•作业分数:占30分;•测试成绩:占20分;•实验成绩:占20分;•参加讨论:占20分。

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6. 参考教材本课程参考教材为:•李之铭、高鸿祥等. 地质学基础[M]. 第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邝家宝、周国渊. 地质学[M].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7. 参考资料•杜启峰、周本琳. 地球科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徐中民、翟明国. 地球科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Ronald E. Martin. Earth’s Evolving Systems: The History of Planet Earth[M]. Jones & Bartlett Learning,2009.8. 教学进度章节教学内容课时数第1章引论2第2章地球的形态和大小4第3章地球的内部结构4第4章地球的演化4第5章地球物质组成4第6章地球物质的基本性质4第7章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4第8章矿物学基础4第9章岩石学基础4第10章地质构造基础4第11章地质作用基础4第12章典型地质问题分析2实践教学实验课、现场考察109. 教学保障教学保障措施:•教师为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器材;•提供实践课程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地质学基础大纲

地质学基础大纲
第三大类:卤化物(17、氟石18、石盐)
第四大类:氧化物及氢氧化物(19、刚玉20、赤铁矿*21、锡石22、软锰矿*23、石英*24、磁铁矿*25、铬铁矿26、软锰矿*27、褐铁矿*28、硬锰矿*)
第五大类:含氧盐
第一类:硅酸盐类:(29、橄榄石*30、石榴子石*31、红柱石*32、黄玉33、绿帘石34、绿柱石35、电气石36、普通辉石37、普通角闪石*38、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棉39、蓝闪石40、硅灰石41、滑石42、蛇纹石和石棉*43、高岭石*44、云母45、绿泥石46、正长石*47、斜长石48、白榴石49、霞石)
第一节 地球概况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密度和重力;地球的磁性;地热;磁偏角;磁倾角的概念
第二节 地球的结构
掌握地球的结构的划分
一、地球外部圈
大气圈
水气圈
生物圈
二、地球内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壳的一级构造单位:即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
大陆型地壳具双层结构:花岗岩层、玄武岩层
大洋地壳具单层结构:玄武岩层
六、火成岩的分类
七、主要的火成岩简介
超基性岩类(橄榄岩、辉岩)。基性岩类(辉长岩、辉绿玢岩、玄武岩)。中性岩类(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岩;正长岩、正长斑岩、粗面岩)。
酸性岩类(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班岩、英发岩)。
碱性岩类(霞石正长岩、霞石正长班岩、响岩)。脉岩类(伟晶岩、细晶岩、煌斑岩)。火山玻璃岩类(黑曜岩、浮岩)。
11、总结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岩石之间的区别和转化关系。
第四章构造运动及构造变动
【教学目的】
掌握构造运动的相关知识;重点掌握和理解褶皱与断层构造的特点;了解新构造运动和地震的知识;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开课对象】:四年制本科:旅游管理【学分】:3【总学时】48【先修课程】:无二、教学目标如今了解地球科学知识的必要性,已经更紧迫地显示出来了。

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就向地球作了更多的索取,然而人类如稍有处置不当,便会招致大自然严厉的惩罚。

只有当地球上的居民都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和它友善相处,和谐协调,从而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大学生,理应首先了解地球科学知识,带头向社会传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专业工作中去,以造福于人类。

我们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建立地球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一些实际的技能,增强探索自然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起到一定的作用,激励大家了解地球,关爱地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教学要求及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一)教学要求重点了解地球科学的学习目的、意义和课程的学习要求。

一般了解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

(二)重点、难点重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任务第二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要求使学生概略地了解人类经过漫长的探索终于证实大地是一个球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太阳系中一颗不大的行星,太阳系是拥有2000多亿颗恒星的银河系中一个不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是数以百亿计的星系中的一个旋涡星系,地球是现在已知的、惟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等基本知识,通过练习作业初步掌握地球上主要地形特点及其名称。

(二)重点、难点1、重点:宇宙的特征2、难点:理解宇宙观第二节行星地球简史(一)教学要求概略地了解:宇宙应是无限的(但在自然科学中,却作为一个有限的研究对象来对待),这个宇宙产生于约137亿前的大爆炸,是现今比较流行的看法,冷的气体与宇宙尘埃组成的星云逐渐形成太阳系,是目前比较合理的假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它们有共同的起源,是自然本身演变的产物。

重点掌握:将今论古、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是认识地球历史的基本方法,20世纪开始,利用同位素等方法来取得地球的年龄资料。

(二)重点、难点1、重点:宇宙应是无限的2、难点:地层层序律、化石层序律、器官相关律等原理第三章地球的结构第一节地球的物质组成(一)教学要求地球的元素组成,矿物是天然产出的元素或化合物,具有自己的物理、化学特征,矿物内部的晶体结构是决定其外部形态及特性的主导因素,由矿物集合而成的岩石构成地球的主体。

一般了解元素在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迁移和重新组合。

(二)重点、难点1、重点:地质基础2、难点:发展意义。

第二节大气圈--地球的蓝色外壳(一)教学要求大气圈的圈层结构,依温度变化及其他特征进行分层,大气与其他各圈层间的物质转换,是导致岩石圈表层破坏与重建,以及生命兴衰的重要因素。

一般了解: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大气的物质成分,以氮和氧为主,它们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的状态出现;大气圈中的物质一直在不断分解、合成和运动,对流层中的大气运动,产生出复杂的天气现象,太阳辐射、地球的自转与重力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动力,地球上的气候在不断地寒暖交替变迁,目前正处在大冰期之后的转暖期。

(二)重点、难点1、重点:大气圈的圈层结构2、难点:发展意义。

第三节生物圈—大自然的精华(一)教学要求生物圈是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对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表层也发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了解:生物圈的组成,生命是一种能自我复制、记载、累积和传递遗传信息的有机体,掌握这个生命系统运作的是细胞核中的脱氧核糖核酸,即DNA,概略了解生物进化过程和生态系统。

(二)重点、难点1、重点:生物圈是地球外部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2、难点:生物进化过程和生态系统。

第四节水圈—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一)教学要求水循环,水圈对岩石圈表层的作用,它是改造陆地表面形态的主要营力.“削高填低”是水的地质作用在地表活动的基本规律,老的岩石由此而破坏,新的沉积岩层由此而形成,在特定环境中,有用成分的聚集即形成沉积矿床,水圈对大气圈、生物圈的作用。

一般了解:水圈的构成及水的特性,液态水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也是地表变化的主要媒介,地球水圈以海洋为主体,并渗透到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中。

(二)重点、难点1、重点:水循环2、难点:水圈对岩石圈表层的作用第四章地球内部圈层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一)教学要求固体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主要由低密度的富铝硅酸盐岩石所组成,地幔主要由密度中等的固态富镁硅酸盐岩石所组成,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所组成,外核为液态的,内核是固态的。

一般了解:利用地震波可探测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的主要物理特性,地球内部各圈层的运动速度。

(二)重点、难点1、重点: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2、难点:地壳、地幔、地核第二节地磁与重力(一)教学要求地磁三要素,地磁场的组成,地磁场分为固体地球附近的内磁场与近地空间的磁层,古地磁的研究可恢复古大陆的方位和纬度,也发现了磁极的翻转,重力是地球质量的吸引力和由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惯性离心力的合力,重力对地球的形成与演化既起到了趋向平衡与稳定的作用,同时又可造成圈层间或圈层内部的相互作用。

一般了解:地磁与重力是在地表影响最明显的两种地球物理现象,地内磁场主要是由液态外核的差异运动、对流或旋涡所造成的,可用非稳定直流发电机成因机制来解释,地磁异常与重力异常是认识岩石圈构造与找矿勘探的方法之一。

(二)重点、难点1、重点:地磁三要素2、难点:地磁异常与重力异常第三节岩石圈内部物质转化(一)教学要求岩石圈的物理状态决定了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形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的概念,特定的岩浆、变质作用过程和特定的物质基础(适当的围岩与元素原始富集条件)有可能使有用元素富集到可供利用的程度,即形成内生矿床。

一般了解:地热显示表明了地内热场的存在,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它们是岩石圈自身动力作用以及与其它圈层相互作用的产物。

(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类岩石2、难点: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第四节岩石圈的变形与变位(一)教学要求岩石塑性变形的主要类型为褶皱与断裂,岩石圈的垂直变位可以通过水准测量、考古及地质学的方法,研究阶地、夷平面、沉积物厚度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得到认识,岩石圈大幅度的水平变位,可通过古生物化石的分布,古地理、古气候、古地磁的变化以及洋底磁条带调查来确定,板块构造学说的出现是地球科学的重大进步。

一般了解: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的特点,板块构造学说存在的问题,岩石圈板块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就是一个难题。

(二)重点、难点1、重点:岩石塑性变形的主要类型为褶皱与断裂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第五章地球系统科学第一节新地球观——地球系统科学(一)教学要求此章是对地球科学进行概略的总结,也是介绍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地球是一个开放的动力系统,地球各圈层间发生着强相互作用,地球是均变与灾变交替进行的复杂系统,地球可具有各种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演化。

地球(无机界与有机界)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不可逆的进化过程。

(二)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2、难点:地球各圈层间发生着强相互作用第二节人与资源(一)教学要求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包括地球各圈层可以开发利用的部分和来自太阳的能量,以及地球周围的空间,主要可划分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生物资源与海洋资源等种类。

一般了解:岩石圈中的矿产资源及表层的土地资源都是有限的,在短期内不可再生,中国人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淡水、生物、大气及部分海洋资源可以在短期内可再生,但只有当开发量控制在不超过其再生能力时,才有可能持续取用,关于自然资源的匮乏与极限问题。

(二)重点、难点1、重点:自然资源第三节维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一)教学要求人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产物,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地球环境的演变从未终止,自然灾害是演变中不利于人类的表现,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助长着灾害的发生,人类的文明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态系统被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人口过量膨胀,已使物种加速绝灭,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存在,使解决问题成为可能,但人类社会本身的不协调,阻碍着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般了解:人类社会处在持续发展与走向毁灭的十字路口,选择科学与民主,人类才有希望。

(二)重点、难点1、重点:地球环境的演变四、学时分配(2学分)五、教材推荐使用教材:地球科学概论参考书目:1、《地质学基础》,宋春青编,高教出版社,2005年4月版。

六、考核方法本课程采取综合考核方法,百分制考核。

其中期末考试为闭卷笔试,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课堂表现、作业占10%,小论文占20%)。

七、说明1、课程内容既注重知识的系统性,重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又要注重提高教学的起点,反映地质科学的新成就和新进展。

2、作为专业选修课,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实用性。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起重要作用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和野外考察等)要进一步强化。

执笔者:王克柱审核者:陈龙完成日期:201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