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学--第二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学
总学时:64 学分:4.0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主讲教师:敖登高娃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与原则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土地 利用规划工作的实践,不断推动了土地 利用规划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 利用规划理论体系,并在土地利用规划 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持续利用理论 四、生态经济理论 五、人地协调理论 六、系统工程理论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地租来源于拉丁语,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 土地所有权的出现就产生了地租。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着土地所有者和不占有土地的 直接生产者,生产者在土地利用中的剩余生产物为 土地占有者所占有,就存在产生地租的经济基础。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建立于劳动价值 论,而且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关系。
——地租的实质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 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 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 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 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 础的地价理论,指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 价格,称土地价格为“虚幻的价格”。——因
为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价格,土地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 格。
●马克思把土地区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 土地价格无非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土 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地租 / 利息率。
●
★土地价格
★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 联系
1、地租地价格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租收入。 例如:对于城市土地 、对于农用土地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 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状 况;修筑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追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这些必将导致 土地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 ,这就是常说的“规划即地价”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 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 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就 某一块土地而言,规定用途会降低地价,而从总体上看由于有利于土 地的协调利用而具有提高地价的作用。但如果规定用途不妥,缺乏科 学的依据,既降低单块土地的价格,也会降低整个土地利用效率而使 地价下降。
二、土地区位理论
1、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首先可以解释为,区位是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 空间几何位置。其次,区位更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例如:人类从事生产,需要将资本和劳动带到土地上,并将产品运到市场, 为了生产和流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就要按一定的标准选择适宜的 空间位置,使比较利益最大,于是就产生了区位理论。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即 指在某一地区进行某种社会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可能获得更大的土地效益。 实质是决定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位置。对位置的理解,不单纯是一 个空间的坐标和距离的描述,而是包含某种用地的具体位置,在各种社会经 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 例如: 1、各种农用地的最佳区位是取决于获得级差地租(区位地租)的多 少;2、工业用地的最佳区位是取决于各种工业成本的最低点;3、城镇居民 点的最佳区位是取决于它的“中心地职能”的作用,因为城镇有它的主要职 能,城镇布局就是解决如何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为城镇功能找到最有利于它 履行自己职能的地点,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各种用 地的最佳区位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的问题。 3、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时期。自19世纪 初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 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土地区位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 ●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规模和结构。 ●科学地配置土地资源。 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给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 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在具体组织土地利用时不仅要依据地段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利、交通等 条件状况,确定宜作农业、工业、交通、建筑、水利等用地,而且要从分析土 地利用的纯经济关系入手,探讨土地利用最佳的空间结构。 例如: ①按照杜能的研究成果,位置级差地租(Lagerente),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内涵是: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 (城市)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 纯收益,将导致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异,即处于市场附近的土地地租高,(为什 么?)--因为这里支付较低甚至无需支付产品运费,其结果是吸引各种经济及管 理单位向中心区集聚,对土地需求量就大增,地价就会相应地上升。 ②位置级差地租可用来作为控制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用来决定各种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人们可以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在中心区及附近郊区 收取较高的地价和使用费,以控制中心区的继续膨胀,保护近郊的绿地和高产 菜地;在远郊则收取较低的地价和使用费,以鼓励工业向远郊区发展,建立新 的工业区和卫星城镇。
三、持续利用理论 ● 可持续性的概念源远流长。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就产生“永续利用”的思想,并用以保护鸟兽和封山育林。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20 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 发展委员会”(WECl),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通过了《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扭亏为盈持续发展” 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界定。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围绕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国 际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研究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 课题,也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因为——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均或多或少地、 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有关。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协调 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 要内容。——为什么
①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在于具有持续性特点的利用。通过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可能从中获取土地产品和劳务的满足。 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 ③土地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持续利用理论 ●首先应当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土地利用应当包涵土地平面利用和土地立体利用,涵盖土地的地面、地上和地 下空间资源的利用。 ●要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问题,既要重视单项效益,更要重视社 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综合形成的整体效益。 ●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使土地利用所获得的综合效益大于所耗费 和所损失的效益(费用),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真正按资产属性去经营土地,盘活存量资产,节 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四、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 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 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 的工具。 1、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 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社会、经济、 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 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 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 律的制约。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日益增强,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 和环境破坏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当相互协调,发展与环境是一对矛盾, 处理得好可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反之,会恶化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失 调,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经济增长。 ○应当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才能走出困境,协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经 济的发展。 3、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注意 ○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土地利用规划的外部效应○建立以生态经济理论 为指导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规划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指标
五、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 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及其观念是随 着人类生产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实际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 现以来,人类就开始从适应自然和干预自然两方面,既依赖自然环境,又改造 环境、利用环境,驱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演化。在这种人与 自然两重关系条件下,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重观念,在古代产生了诸如 “环境决定论”、“征服自然论”、“天人交融论”、“天人之分论”、“因 地制宜论”和“人地协调论”等。 (一)环境决定论 在近代,西方学者阿布· 杜波斯(AbbeDubos)提出,天才与能力的分布会受到气 候条件的生理影响,把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的各种活 动都要受到自然环境所制约,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论 “。 (二) 征服自然论(简称“征服论”) 是指一味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客观规律,过分强调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的片面征服。这是一种与环境决定论完全相 反的人地关系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唯意志论。这种理论盲目地干预自然界,片 面地征服自然界,大肆掠夺自然界,必然加速资源的贫化和枯竭,加剧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人地关系的紧张和恶化。
(三)人地协调论 “协调”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其原意为联系、匀称、融洽、和谐、协调一致。 协调论者重新观察和思考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其观点是: 1、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方面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已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 人化了的自然界。 ○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环境供给, 人类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离开了特定的物质循环,人类也就无法生存。 2、地球负担能力有限 ○对于人类来说,地球是一个负担能力有限的相对封闭系统,散失到外层空间 或由外层空间增加的物质的数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 境的承载量也是有限的。 ○多数科学家认为,100亿的世界人口是接近适宜人口的最高限值。 3、人类的发展需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人类不能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 ○不能超过限度地向自然界摄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 ○不能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六、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 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1、系统工程把对象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视作为一个整体。 2、人们把系统作为若干子系统,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①首 先从实现整体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矛盾或子系统与系统 整体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方案。②同时,把系统作为它所从属的更大 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 来考虑。 例如:对于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分配给各个产业和部门,就需要从 全局来协调考虑。在实践中,某项技术措施从子系统来看效果很好,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 同样有些技术措施从局部看效果不太理想,但从整体来看却有应用的价值。因此,为了保证系 统的整体性效益,就需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统筹规划,综合平衡, 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 3、系统工程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产生的直接影响: ①把科学的系统方法引入复杂的土地系统,可将土地系统的结构分析得更全面,使系统---结构--功能紧密相连。 ②系统科学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把目标选择放在重要的地位,这种目标选择 的方法对于土 地利用结构分析、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失去了目标选择,分析和评价就失去了依据。 ③系统科学强调对众多的的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优方案。这种方法对于研究土地利 用结构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系统科学,一般利用模型来代替真实系统,运用数学、逻辑等非实物型模型加以分析,因此 可以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实验。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以数学模型为主要 手段的定量分析过程。
总学时:64 学分:4.0 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主讲教师:敖登高娃
第二章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与原则
第一节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第一节 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土地 利用规划工作的实践,不断推动了土地 利用规划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适应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土地 利用规划理论体系,并在土地利用规划 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二、土地区位理论 三、持续利用理论 四、生态经济理论 五、人地协调理论 六、系统工程理论
一、地租和地价理论
※地租来源于拉丁语,有报酬或收入的意思。
●地租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有组织的土地利用和 土地所有权的出现就产生了地租。 ●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着土地所有者和不占有土地的 直接生产者,生产者在土地利用中的剩余生产物为 土地占有者所占有,就存在产生地租的经济基础。
※ 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建立于劳动价值 论,而且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关系。
——地租的实质是什么?
●马克思认为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 济上的实现,一切地租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是以 土地所有权的存在为前提的。
●马克思依据地租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提出级差地 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态。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 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 础的地价理论,指出土地价格是虚幻形式的 价格,称土地价格为“虚幻的价格”。——因
为没有价值的物品可以有价格,土地价格是没有价值的价 格。
●马克思把土地区分为土地物质和土地资本, 土地价格无非是出租土地的资本化收入。土 地价格是地租的资本化即:土地价格=地租 / 利息率。
●
★土地价格
★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 联系
1、地租地价格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中应遵循地租理论,努力获取最大的地租收入。 例如:对于城市土地 、对于农用土地 ●地租和地价理论对于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制 定土地利用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规划是影响地价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地组织土地利用,不断地提高土地肥力和改善土地质量状 况;修筑交通运输网络,改变土地的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 追加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投入,实行土地集约化经营。这些必将导致 土地级差地租形成条件的变化 ,这就是常说的“规划即地价” ●土地使用种类与地价高低有密切的关系,通常商业用地的地价最高, 农业用地的地价最低。不同用途对土地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土 地条件一定的情况下,规定土地用途对土地价格有着重大的影响。就 某一块土地而言,规定用途会降低地价,而从总体上看由于有利于土 地的协调利用而具有提高地价的作用。但如果规定用途不妥,缺乏科 学的依据,既降低单块土地的价格,也会降低整个土地利用效率而使 地价下降。
二、土地区位理论
1、区位是一个综合的概念:首先可以解释为,区位是地球上某一个事物的 空间几何位置。其次,区位更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 例如:人类从事生产,需要将资本和劳动带到土地上,并将产品运到市场, 为了生产和流通,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就要按一定的标准选择适宜的 空间位置,使比较利益最大,于是就产生了区位理论。 2、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即 指在某一地区进行某种社会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地区可能获得更大的土地效益。 实质是决定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位置。对位置的理解,不单纯是一 个空间的坐标和距离的描述,而是包含某种用地的具体位置,在各种社会经 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效益。 例如: 1、各种农用地的最佳区位是取决于获得级差地租(区位地租)的多 少;2、工业用地的最佳区位是取决于各种工业成本的最低点;3、城镇居民 点的最佳区位是取决于它的“中心地职能”的作用,因为城镇有它的主要职 能,城镇布局就是解决如何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内为城镇功能找到最有利于它 履行自己职能的地点,有效地组织和推动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各种用 地的最佳区位是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益的问题。 3、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时期。自19世纪 初到20世纪40年代,先后形成了四个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杜能的农业区位 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土地区位理论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必须全面系统地应用区位理论作为指导 ●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方向、规模和结构。 ●科学地配置土地资源。 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将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科学地分配给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业、建筑业、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部门,以谋求在一定量投入 的情况下获得尽可能高的产出。 ●在具体组织土地利用时不仅要依据地段的地形、气候、土壤、水利、交通等 条件状况,确定宜作农业、工业、交通、建筑、水利等用地,而且要从分析土 地利用的纯经济关系入手,探讨土地利用最佳的空间结构。 例如: ①按照杜能的研究成果,位置级差地租(Lagerente),可用公式表示为:
其内涵是:由于距离产品消费中心 (城市)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大小的土地利用 纯收益,将导致土地价格的空间差异,即处于市场附近的土地地租高,(为什 么?)--因为这里支付较低甚至无需支付产品运费,其结果是吸引各种经济及管 理单位向中心区集聚,对土地需求量就大增,地价就会相应地上升。 ②位置级差地租可用来作为控制城市区域土地利用的重要手段,用来决定各种 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人们可以制定合理的级差地价政策,在中心区及附近郊区 收取较高的地价和使用费,以控制中心区的继续膨胀,保护近郊的绿地和高产 菜地;在远郊则收取较低的地价和使用费,以鼓励工业向远郊区发展,建立新 的工业区和卫星城镇。
三、持续利用理论 ● 可持续性的概念源远流长。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 就产生“永续利用”的思想,并用以保护鸟兽和封山育林。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20 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 发展委员会”(WECl),并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9年联合国环境署通过了《环境署第15届理事会关于“可扭亏为盈持续发展” 的声明》,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界定。 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发展。 ▲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围绕自然环境的持续能力,国 际研究的热点之一就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研究土地资源持续利用问题是资源与环境持续性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 课题,也是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问题的主要途径和内容。 因为——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五大问题均或多或少地、 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有关。 ▲土地数量有限性和土地需求增长性构成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殊矛盾。协调 土地供给和土地需求是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 要内容。——为什么
①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在于具有持续性特点的利用。通过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人类可能从中获取土地产品和劳务的满足。 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宏观必要性。 ③土地可更新性和利用永续性使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成为可能。
2、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持续利用理论 ●首先应当建立立体的土地观和土地利用观。 土地利用应当包涵土地平面利用和土地立体利用,涵盖土地的地面、地上和地 下空间资源的利用。 ●要解决好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外部性问题,既要重视单项效益,更要重视社 会、生态、经济三效益综合形成的整体效益。 ●开展土地利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使土地利用所获得的综合效益大于所耗费 和所损失的效益(费用),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 ●实行土地资源资产化管理,真正按资产属性去经营土地,盘活存量资产,节 约交易成本,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四、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学(Ecolomics)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的由生态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而 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功 能及其演替规律的一门学科,为研究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经济问题提供了有力 的工具。 1、土地资源是无法替代的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它既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又是 其他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载体。土地本身就是自然、社会、经济、 技术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多重结构的生态经济系统。 土地利用不仅是自然技术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资源合理利 用和环境保护的生态经济问题,同时承受着客观上存在的自然、经济和生态规 律的制约。 2、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是经济问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日益增强,随之出现了环境污染 和环境破坏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自然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大量事实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应当相互协调,发展与环境是一对矛盾, 处理得好可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反之,会恶化环境。生态系统平衡失 调,必然会严重地影响经济增长。 ○应当走生态发展的道路,使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才能走出困境,协调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促进经 济的发展。 3、土地利用规划应该注意 ○土地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土地利用规划的外部效应○建立以生态经济理论 为指导的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规划以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指标
五、人地协调理论 人地关系即人类与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在人类出 现以后地球上就已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人地关系及其观念是随 着人类生产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实际上,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 现以来,人类就开始从适应自然和干预自然两方面,既依赖自然环境,又改造 环境、利用环境,驱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满足人类需求的方向演化。在这种人与 自然两重关系条件下,决定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两重观念,在古代产生了诸如 “环境决定论”、“征服自然论”、“天人交融论”、“天人之分论”、“因 地制宜论”和“人地协调论”等。 (一)环境决定论 在近代,西方学者阿布· 杜波斯(AbbeDubos)提出,天才与能力的分布会受到气 候条件的生理影响,把自然环境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认为人类的各种活 动都要受到自然环境所制约,这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论 “。 (二) 征服自然论(简称“征服论”) 是指一味从人类自身需求出发,不顾客观条件,不尊重客观规律,过分强调人 的主观能动作用,盲目追求对自然的片面征服。这是一种与环境决定论完全相 反的人地关系理论,其哲学基础是唯意志论。这种理论盲目地干预自然界,片 面地征服自然界,大肆掠夺自然界,必然加速资源的贫化和枯竭,加剧环境的 污染和破坏,从而导致人地关系的紧张和恶化。
(三)人地协调论 “协调”一词源于古希腊文,其原意为联系、匀称、融洽、和谐、协调一致。 协调论者重新观察和思考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协调论是以对立统一规律和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作为坚实的哲学基础。其观点是: 1、人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一方面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界,已经基本上成为社会化了的自然界, 人化了的自然界。 ○另一方面,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营养物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环境供给, 人类活动同环境息息相关,离开了特定的物质循环,人类也就无法生存。 2、地球负担能力有限 ○对于人类来说,地球是一个负担能力有限的相对封闭系统,散失到外层空间 或由外层空间增加的物质的数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环 境的承载量也是有限的。 ○多数科学家认为,100亿的世界人口是接近适宜人口的最高限值。 3、人类的发展需要维护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人类不能盲目地、无限制地增加人口。 ○不能超过限度地向自然界摄取资源和排放废弃物。 ○不能去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六、系统工程理论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 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到总体最优的效果。 1、系统工程把对象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同时把研究过程也视作为一个整体。 2、人们把系统作为若干子系统,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来设计,对每个子系统的技术要求:①首 先从实现整体技术协调的观点来考虑,对研究过程中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矛盾或子系统与系统 整体之间的矛盾都要从总体协调的需要来选择解决方案。②同时,把系统作为它所从属的更大 系统的组成部分来研究,对它的所有技术要求,都尽可能从实现这个更大系统技术协调的观点 来考虑。 例如:对于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的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如何分配给各个产业和部门,就需要从 全局来协调考虑。在实践中,某项技术措施从子系统来看效果很好,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好, 同样有些技术措施从局部看效果不太理想,但从整体来看却有应用的价值。因此,为了保证系 统的整体性效益,就需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特别是用系统工程方法来统筹规划,综合平衡, 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 3、系统工程方法对土地利用规划研究产生的直接影响: ①把科学的系统方法引入复杂的土地系统,可将土地系统的结构分析得更全面,使系统---结构--功能紧密相连。 ②系统科学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把目标选择放在重要的地位,这种目标选择 的方法对于土 地利用结构分析、评价十分重要,因为失去了目标选择,分析和评价就失去了依据。 ③系统科学强调对众多的的备选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找出最优方案。这种方法对于研究土地利 用结构变化的趋势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④系统科学,一般利用模型来代替真实系统,运用数学、逻辑等非实物型模型加以分析,因此 可以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实验。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以数学模型为主要 手段的定量分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