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大学师生关系比较

合集下载

中英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英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及启示
异,导 师制在 实施 中遇到一些 问题 。我们可以对 中英 高校 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 史、模 式 、实施特 点等进行比较 ,借鉴英 国高校先进经验 ,推动我 国高校导 师制的有效 实施 。
关 键 词 :本科 生导 师制 ; 比较 ; 启 示
本科生导师制 是通过教 师对学 生学 习、 品德及 动 式教 育制 度 。它 要求导师 做到会教 书、会 育人 , 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促进学生主 动学 习及个性化发
要不 断被各 高校 所重新启用 。2 0 0 4 年1 2 月教 育部 下发 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 本科教 学工作 的 若干意见》中明确指 出: “ 有条件 的高校要积极推
当前 我国高 等教育 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 ,在 市 场化、大众化 的文化环境下实施与绅士文化相切合 的精英 式导师制 ,效果可想而知 。就像英 国分化 出
行 导师制 ,努力 为学生全 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
的服务 。”十几年来 ,国内各大 高校纷纷掀起实行
导 师制 的热 潮 J 。 二 、 中英 高校 本 科 生 导 师制 的 基本 模 式
两种 导师制形式一样 ,我国也在实践 的经验、教 训
中出现 了中国国情下 的多种导师制 。包括一些志在 培养精英 的大学 或专业实行 的一对 一的导师制 ,还
师式 导 师制 。
高校 的导 师制形式化、没有实质作用 ,实施方案相
差 无几 、毫无特色等 。鉴于此 ,笔者结合在里 丁大
学 的 亲 身经 历 以及 对 牛 津 大 学 导 师 制 的 研 究 ,对 中
英高校 实施导师制进行 比较研究 ,为促进导师制中
国化 提 出建议 。

( 二 ) 中 国高校 本 科 生导 师 制 :姗 姗 来迟 竺 可 桢 先 生任 浙 江 大 学校 长 期 间 ,在 其 曾 留学

中美师生关系比较

中美师生关系比较

中美师生关系比较一、为什么注重师生关系1. 基础教育阶段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效率、情感发展、健全人格形成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2. 不只是为了纯粹比较而比较。

而是在比较的过程中,找到中国与美师生关系的优缺点,去粗取精,汲取美国师生关系中的精华。

以促进我国教育朝着积极、健康、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中美师生关系比较1. 美国:(1)留美人士李丹在《师生关系在美国》中说,美国师生关系不受限于对“师”与“生”两种社会角色的定位,也不为两者之间知识多寡而产生的潜在权力关系所左右。

(2)旅美华人韩小惠在《解密美国教育》中引用哥伦比亚大学达林·哈蒙德教授对师生关系的简要概括,认为“老师不仅仅要讲授课程,还要了解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3)留美学者王平在其《我看着美国学校中的师生关系中》写道,在美国,教师“目中有人”,尊重学生的权利表现在各个方面。

如学生拥有隐私权、选择权、教师不得当众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必须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

而且学生有进行选课以及挑选任课教师的权利,学校和教师不得干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处于完全民主、平等的状态。

(4)苏超时在其学位论文《中美两国基础教育的比较研究》中,介绍中美师生关系的差异时写道,美国的中小学,课堂气氛是非常活跃的,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即使是小学生,教师也像对成人一样去尊重他。

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和做其他事情都坚持民主原则。

2. 中国:(1)伦理关系方面,师生间的权利和义务“位置”模糊、混乱。

我们的现实大多是:教师满堂灌,学生全程跟;教师包讲,学生只需记好、背熟;学生违纪教鞭等着你;教师“过分”,学生疏远你、报复你……厌学情绪就源于此,因为学生的自主权没有了。

(2)情感关系方面,师生间的地位和心灵“代沟”超宽、超深。

我是老师你是学生,是教与被教的关系,是父子母女关系,是君臣关系,我们之间地位不一样;我教你学,“知识就是权威”,你学的是我的知识……教师很难接近,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国内外高校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校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校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比较研究高校师生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在国内外,不同的高校采用了不同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本文将对国内外高校师生关系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国内高校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主要是以权威管理为主导。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一方面拥有较高的权威,行使着教学和评价学生的权力;另一方面,学生则被视为被管理的对象,需要遵守教师的要求和规章制度。

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对较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不被重视。

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上下级关系,缺乏沟通和合作。

与之相比,国外高校更加注重师生关系的平等和互动。

在这些高校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更为平等和开放的关系,彼此之间更多地是合作和互鉴。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导师和良师益友。

他们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和个性培养,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师生之间存在良好的相互尊重和信任。

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国内外高校教育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所致。

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着功利主义的教育观念,追求学生的成绩和就业率,注重应试训练。

而国外高校则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因此,在师生关系管理上,国外高校更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然而,国内高校在近年来也开始重视改进师生关系管理模式,力求打破传统的权威管理模式,以更加平等和互动的方式管理师生关系。

一些高校推出了师生互评制度,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和建议,同时也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

这种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另外,国内高校还开始引进国外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经验,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师生关系管理模式。

例如,一些高校建立了学生工作部门,担当学生发展的引导和协调工作;一些高校推行导师制度,在学生入校时就为其配备一名导师,负责学生的全程指导和培养。

中英学校教育差异之比较研究

中英学校教育差异之比较研究

中英学校教育差异之比较研究作者:臧雪彤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5期一、中英教育设置差异教育是立国之本,在这一点上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非常重视教育在本国的发展。

然而,由于中英两国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两国的教育设置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教育设置包括很多方面,例如在班级人数的设置上,从《中国老师来了》纪录片中反映出,英国学生对中国班级的人数感到震惊,在中国,一个班里五十个人很正常,在英国,一般最多也就是三十人,英国上课采用小班授课制,不同能力的学生在不同的班级。

再看教育时间的安排,中式学校的一天像是十二小时的马拉松,七点上课,午饭吃的早,并且放学后还有上两个小时的晚自习,学习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

但是在英国五点钟放学后,学生回家就是放松的时间,不用上课外补习班,学习时间只占据了一小部分。

二、中英日常规则差异学校教育的日常规则包括班级管理,情感的培养等。

在典型的中式校园文化中,中国班级秩序的一部分由班委负责,但是在英国,班级管理工作,只是教师的工作,英国班级没有相应的班委。

在日常规则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很重要。

在中国,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每周一要进行升旗仪式,同时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纪录片中,中国老师带领英国学生进行升旗仪式,英国学生都很惊讶,从未参与过这样的活动。

三、中英师生关系差异“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句习语足以看出教师在中国学校教育中神圣的地位。

在中国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威。

孩子从一出生就被教育要遵守规矩,要尊重权威,对学生而言,尊重老师和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在大多数中国学生的眼里,如果被老师单独点名批评,是很羞耻和尴尬的。

然而在《中国老师来了》纪录片中,英国的文化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在英国学生的眼中,老师和学生的平等的地位,理所当然面对老师的批评,也没有人会在乎,更不会感到尴尬,反而觉得特别滑稽。

片中有这样的一个镜头,英国学生扰乱了课堂纪律,中国老师让他站到前面,是对他的惩罚,为使他在其他学生面前感到不好意思,但是这小小的“惩罚”不但没有使他改变,反而更加的变本加厉。

中英中小学师生关系比较

中英中小学师生关系比较
一 、 平等 自由和师道尊严
我 国的传 统教育 倡导师 道尊严 ,将 教师 摆在制高 点。而英 国教 师和学 生之 间是平等 的人与人的关系。 例 如,英 国教师 守则中有 “不得无 故否定学生 的独 到 见解 ,不得故 意压制或 歪 曲学 生进步 的事实 ,记住 学 生姓名 ,不得 当众发火 ,少提批评性意见 ”“不得 以任 何 形式歧视 学生 ,不 得有意 为难 或贬低 学生 ,不得 在 大庭广 众之下让学生丢脸,不得与学生过分亲密或随 便 ,处理 学生 问题 如有偏差应 勇于承 认错误 ,不 得采 用强制或暴 力”等条文 。而 在我 国,教师行 为守则 中 只有 “不做 有损 教师形象 ”这样 抽象化 的规 范条文 。 在这样 的指导下 ,教师和 学生容 易成为 “教 ”和 “学 ” 的角色,而不是 “学 习者 ”和 “指 导者”的角色 。教师 以严格 见长 ,家长 欢迎严 格的教师 ,学生也 敬畏那 些 要求严格 、表情严肃 的教师 。
三 、 自主 的 “学 ”和 必 须 的 “学 ”
英国的学制 比较 自由,社区学校 中获得的学习经 历 以及 成绩也有机会得到 “高考 ”官方的承认。这使 得学生对 于未知领 域学 习的要求可 以得到充分 的满 足 。相对 我国一些为了文凭而学习的理念,英 国学生 更多的是因其有学习兴趣而受到鼓励和支持 。因此 , 小学里 ,教师 的首 要任务在 于让学 生热爱学 习、热 爱 学校 ,对于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比较重视 。这从客观上 减轻 了学生 的学 习压力 。而在我 国,一些学校在对教 师评价 ,尤其是学 科教师 的评价 中,教学 成绩 的好坏 往往决定 了评价结果 。因此 ,教师 自身 的压力会更 多 地转嫁 给学 生,导致师 生关系不够 和谐 。然 而,国外 的校 董会有 一定权力 可 以制约 教师 ,同时,教师和家 长 的会面也是一对一 的,不能把别人孩子 的隐私透露 给非监护人 。

英国留学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模式

英国留学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模式

英国留学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模式英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社会相对稳定,教育体制完善,学习氛围浓厚。

那么,英国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是怎样的相处模式呢?店铺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英国留学老师与学生的相处模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英国的教育具有很强的互动性,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余时间师生更类似于一种朋友关系。

1、学业导师与教师关怀英国大学以高质量著称,其中实行导师制(tutorial system)是英国教育成功的经验之一。

导师制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个体的智力水平和兴趣爱好。

美国高等教育学权威弗莱克斯纳在比较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后指出:牛津、剑桥大学在本科生和导师之间建立的那种个人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

2、考核控制与教师权威与国内大学教师普遍缺乏权威感或陷入人情困顿的状态相比,英国的大学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师生之间关系的透明性。

英国大学教师的权威性不仅仅源于其个人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造诣,而且与学校严格的考核制度以及教师的课程自主权有密切的关系。

英国大学学生对待作业态度之认真与国内大学生对待作业之敷衍态度形成鲜明对比,这与英国大学严格的作业制度和学生神圣的作业意识有密切关系。

3、自主教学与师生民主这里的“自主教学”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自我组织和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

英国大学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民主。

与国内“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Heriot-Watt大学教师课堂授课的时间就显得少多了,只占教学时间的60%左右,其余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做作业、做实验和开展讨论,注重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规则意识与师生平等英国大学师生关系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更多的是浸润于英国绅士文化传统的强烈的规则意识,为这种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起到了自我约束的内控作用。

在法律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师生亦不例外。

对规则的共同遵守,减少了师生间不必要的人情之困,减轻了教师的心理负担,有利于师生平等相处。

中美师生关系对比

中美师生关系对比

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基础教育师生关系作为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一直备受教育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还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仅从我国师生关系的角度去寻求促进师生关系发展的策略,却忽视了从国外比较的角度研究师生关系。

本文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研究。

希望通过比较,为我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发展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借鉴。

全文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引言。

该部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研究的现状,明确了研究的意义与方法,并阐述了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师生关系的理论概述。

从师生关系的涵、师生关系与人际关系理论、师生关系认识发展历程及对教育的影响和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方面,对师生关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

从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现状、具体表现形式、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对教师与学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进行了比较。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差异,并从历史文化、教育体制、教师与学生等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因进行了比较。

第四部分,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比较对中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启示。

第一、构建尊师爱生的校园文化。

第二、构建促进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评价体系。

第三、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

第四、探索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方式。

第五、增强学生主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意识。

第六、增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教育合力。

第七、扩大中外教育交流。

最后得出结论:我国基础教育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在此基础上,吸取美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精华,并将两国基础教育师生关系的优点融合在一起,以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字:中美基础教育,师生关系,比较研究,和谐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的启蒙阶段,是成长阶段中最重要的阶段。

从中英师生关系比较谈师生关系的边界

从中英师生关系比较谈师生关系的边界

从中英师生关系比较谈师生关系的边界摘自教育思想网从教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先后在四所不同风格的学校工作过,有把应试教育推向极端的县城中学,有比较自由多元的大学附中,有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高中,还有英国的一所公立中学。

我对比了几所学校的师生关系,发现中英两国学校的师生关系迥然不同。

先说课堂上的师生关系。

即便是秉承了大学自由民主之风的一所大学附中,课堂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教师主导型的,更别说其他学校了。

中国学校的师生之间主要还是知识传授者和学习者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定位下,即便一再强调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也难以消除他们在专业知识上的不平等,有的教师还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树立成知识权威,有的教师还时不时讽刺和挖苦学生,有的教师甚至辱骂和体罚学生。

在考试成为教育指挥棒,教师成为课堂主导者的环境下,不少学生也逐渐习惯于服从权威,服从于标准答案,敢于在课堂上发表与教师不同见解的学生并不多见。

而在英国,情况则很不一样。

英国教师行为指引中有明文规定:“教师不得无故否定学生的独到见解,不得故意压制或歪曲学生进步的事实”;“不得以任何形式歧视学生,不得有意为难或贬低学生,不得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学生丢脸”等条文。

在我曾经工作的英国谢菲尔德Silverdale School,课堂基本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纯知识性讲授的比重很小,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进行主题活动或者探究实验,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自主探究中学习,享受娱乐与求知的双重乐趣。

而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负责制定活动规则和监督活动的顺利进行。

至于活动过程的具体实施和推进,则完全是学生主导,即便遇到困难,教师也不会直接提供解决方案,而是启发学生互相讨论出解决办法。

如果是个别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教师往往不会直接向他提供帮助,而是希望其他同学主动提供帮助,让同龄群体互相学习,这既有助于教育效果的达成,也有利于青少年建立更加良好的人际关系。

再谈谈课外的师生关系。

国内学校的很多老师都在课堂之外与学生保持着多种渠道的联系,尤其是班主任。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评估方式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英国:英国的教育评估方式多 样,包括考试、作业、项目、 课堂表现等多种形式。英国的 教育评估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 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中国的教育评估主要依 赖于考试成绩,相对而言,对 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的考察较为欠缺
师生关系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中国:中国的教育环境相对紧张,学生的学 习压力较大。中国的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的 知识掌握,相对而言,对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人才能的培养较为欠缺
教育目标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COMMENDATION CONGRESS
英国:英国的教育目标是 为了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 人才,这些人才能够在社 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中国的教育目标是帮 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高分, 进入好的学校,获得更好的 就业机会。中国的教育也注 重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教 育,但相对而言,对于学生 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精国和中国在教 育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些 不同之处反映了两个国家的 教育理念、文化传统和社会 环境的不同特点。了解这些 不同之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比较两个国家的教 育体系,为我们的教育事业
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
谢谢欣赏
主讲:xxx
10
20xx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 不同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目录
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
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 ,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 英国的教育体制也根据地区的不同有所区别 ,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实行5~16岁的 义务教育,北爱尔兰实行4~16岁的义务教 育 以下是一些英国教育与中国的不同之处的详 细比较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及表现.

中西方教育差异原因及表现.

中西方教育差异涵盖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学生管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源于文化、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下是一些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原因及其表现:原因:1. 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中西方文化观念不同:中国注重集体和家庭的观念,强调团结和社会责任;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体权利。

-不同的价值观影响教育:中西方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了对教育的期望和目标,导致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上存在不同。

2. 制度体系的不同:-中西方政治体制不同:中国采用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国家主导和计划;而西方国家采用民主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多元发展。

-教育制度反映政治体制:不同的政治体制导致了不同的教育制度,包括学科设置、教材编写、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3. 教育目标不同:-中西方对教育的理解有别: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追求综合素质的培养;西方强调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注重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 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中西方学科体系的不同:中西方的学科设置和课程结构存在差异,例如,在某些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不同的侧重。

-教学内容和方法:中西方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中国教育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灌输,而西方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

表现:1. 学制和学年安排:-中西方学制不同:中国学制一般为12年,而西方学制则常为13年。

学年安排、假期等也存在一定差异。

2. 考试和评价体系:-考试制度不同:中国强调应试教育,高考是重要的选拔手段;西方更注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作业、小组讨论、课堂参与等。

3. 师生关系和教育方式:-中西方的师生关系:中国强调尊重教师,教育方式较为传统;西方强调学生参与,注重师生平等的教育关系。

4. 家长参与和期望:-中国家长期望较高:中国家长通常对孩子的学业有较高期望,对孩子的学习生活有更多的干预;西方家长更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5. 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中国强调学科学习:中国学生在课业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课外活动和兴趣培养相对较少;西方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参与体育、艺术和社团等活动。

大学师生关系和高中师生关系的对比英语作文

大学师生关系和高中师生关系的对比英语作文

大学师生关系和高中师生关系的对比英语作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Comparison between Colle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High School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Introduction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education that greatly influence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outcomes. In this essay, we will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ettings, highlight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two.Differences in Colleg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In college,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s typically more formal and independent compared to high school. College professors usually have larger class sizes, making it challenging for them to establish personal connections with each student. Additionally, colleg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take mor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learning and seek help independently when needed.Furthermore, college professors often have more academic freedom compared to high school teachers, allowing them to design their courses and assess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tise and research interests. This autonomy can lead to more diverse teaching methods and approaches tailored to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In contrast, high school teachers generally have smaller class sizes, enabling them to provide more individualized attention to students. High school teachers also often have close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students, acting as mentors and guides throughout their academic journey. The structured nature of high school education means that teachers play a more significant role in students' academic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Similarities i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there are also several similarities. In both settings, teachers are expected to support and guide students in their learning journey, providing feedback, encouragement, and resources to help them succeed academically.Additionally, building trust and rapport with students is crucial in both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ettings. Teachers needto create a welcoming and inclusive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ere students feel comfortable expressing their thoughts and ideas.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nd active listening skills are essential for fostering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in both setting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plays a vital role in shaping students' academic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i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ettings. Whil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nature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and high school, such as formality, independence, and academic freedom, there are also similarities, including the importance of support, guidance, trust, and communication. Ultimately, a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enrich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contributes to students' overall success and well-being.篇2Comparis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High School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IntroductionIn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learning process. The dynamics of this relationship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se differences in order to provide insights into how the dynamics of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 evolve as students progress through their educational journey.High School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In high school,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authoritative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he teacher is seen as the primary authority figure in the classroom, with students expected to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guidelines set by the teacher. The teacher plays a more active role in direct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while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more passive recipients of knowledge.In high school, teachers are often responsible for not only teaching the curriculum but also guiding students in their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eachers may act as mentors, providing advice and support to students as they navigate adolesc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is generally more formal, with clear boundaries in place to maintain discipline and order in the classroom.Colleg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In contrast,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in college is characterized by a more collaborative and egalitarian approach. College students are viewed as independent learners who are responsible for managing their own academic progress. Teachers in college act more as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 providing guidance and support to students as they explore and engage with the subject matter.In colleg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is more informal and less hierarchical. Teachers often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class discussions, share their opinions, and engage in critical thinking. The boundaries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re more fluid, allowing for a more ope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ComparisonOverall,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in college is more student-centered and focused on promoting independent lear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In contrast, the relationship in high school is more teacher-centered and focused on providing guidance and structure to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autonomy and agency in shaping their educational experience,while high school students may have less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often engage in more informal and open dialogues, with teacher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challenge ideas and think critically about the subject matter. In high school,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may be more formal and directive, with teachers taking on a more authoritarian role in the classroom.ConclusionIn conclusion, the dynamics of the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 differ significantly between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While high school emphasizes a more authoritative and hierarchical structure, college promotes a more collaborative and student-centered approach.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important for educators and students alike, as it can help to foster a positive and produc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 that supports the academic and personal growth of students.篇3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y and High SchoolIntroduct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The dynamic of this relationship can vary significantly betwee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s, such as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In this essay, we will explore thes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these two educational settings.High School:In high scho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often more formal and hierarchical. Students generally refer to their teachers by their last names and there is a clear power dynamic where teachers are seen as authority figures. Teachers in high school are responsible for not only delivering the curriculum but also for maintaining discipline in the classroom.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often limited to the classroom setting, with little opportunity for personal connection outside of academic matters. Students may be more hesitant to ask questions or seek help from their teachers due to the formal nature of the relationship.University:In contras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university is often more informal and collegial. Students typically refer to their professors by their first names, which reflects a more equal footing in the relationship. Professors are seen as mentors and guides rather than authority figures, and there is a greater emphasis on mutual respect and collaboration.In university, there is more opportunity for students to engage with their professors outside of the classroom, through office hours, research projects, and other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This closer connection allows for more personalized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students as they navigate their academic and career paths.Differences:1. Power dynamics: In high school, teachers hold more authority over students, while in university, the relationship is more egalitarian.2. Formality: High school relationships tend to be more formal, while university relationships are more informal and relaxed.3. Interaction: High school interactions are often limited to the classroom, while university interactions are more diverse and involve greater engagement outside of class.4. Mentorship: In university, professors often serve as mentors and guides for students, while this role may be less pronounced in high school.Similarities:1. Respect: Both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relationships are based on respect for the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of teachers.2. Support: In both settings, teachers aim to support students in their academic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3. Communication: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is essential in both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relationships to ensure understanding and engagement.Conclusi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high school and university can vary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power dynamics, formality, and interactions. While high school relationships tend to be more formal and hierarchical, university relationships are often more informal and collegial. Regardless of the setting, respect, support, and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reessential for fostering a positive and produc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By 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educators can better support their students in achieving academic success and personal growth.。

浅谈中英教育差异比较论文

浅谈中英教育差异比较论文

浅谈中英教育差异比较论文由于中英国家的文化习俗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等等,因此中英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英教育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英教育差异论文篇一:《浅析中英教育模式的差异》摘要:中英两国由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两国在教育体制上和日常的教学活动模式上都有很大差异。

笔者曾亲历英国教育,本文以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笔触浅析了中英教育模式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教材内容教学活动设计和开展任务型教学合作探究近年来,中国的教育体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做着相应的改变,新课程改革已经逐渐在全国各大中小学校开展起来,但就其效果而言,褒贬不一。

除去固有的考试体制的因素外,如何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英语老师,笔者有幸于2013年去英国奇切斯特大学学习,后深深有感于中英教学模式的巨大差异,遂写此文与广大师生共勉。

一、英国的教育体制和日常教学活动首先,我们先大概了解一下英国的教育体制和日常教学活动。

英国教育总体来说分为四个阶段: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5―16岁),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16岁以上)和高等教育阶段(Higher Education 18岁以上)。

其中的Further Education阶段相当于我们的高中教育。

英国学校的日常教学活动与中国不同。

一般的学校的教学时间为周一到周五,每周五下午放学后,每个学校都会进行集会(Asembly)。

基本教学时间从早晨八点四十或九点到下午三点半,午饭时间仅有40分钟。

早上五节课,每节时长1小时。

他们上课的方式与我们也不一样。

在中国,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不同的任课老师进进出出。

而在英国,进进出出的是学生,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同学。

课间的走廊里,学生们都在快速地寻找下节课的教室,那种感觉和我国的大学差不多。

“ 不听话”的英国学生——中英基础教育差异观察之师生关系

“ 不听话”的英国学生——中英基础教育差异观察之师生关系

“ 不听话”的英国学生——中英基础教育差异观察之师生关系作者:魏紫荆来源:《教育家》 2020年第5期文|魏紫荆2019年4月,笔者参与了一个英国访学项目,在两所公立学校进行为期六天的教育践习。

一位看过英国广播公司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并对里面英国“熊孩子”的上课表现印象深刻的朋友问道:“听说英国的学生很不听话,很让老师崩溃,是这样吗?”在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中,“不听话”的学生总是那么令人头疼,而“听话”的学生无疑为教师减轻不少压力。

但是观察英国学生,不那么“听话”的他们在自己的教育系统中似乎也并不像笔者想象中的那样“面目可憎”,而是浑融于自由开放的课堂文化环境中。

这不禁让人反思:为什么要听话?听话就一定是正确的吗?细细想来,朋友对英国学生“不听话”的印象实际上源于中国“学生应该听话”的视角。

朋友的提问其实隐含着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异。

笔者试图以中国基础教育为比较基点,以观察到的几种教育现象(教师教学活动+学生表现)为线索,来看中英师生关系的差异。

“老师和我一样高”初入英国课堂,看到教师坐着教学还是让笔者有些惊讶。

在中国,座位排列一般为整齐的“方形”,教师站在位于教室前方中心的讲台之上,这种站位潜在地将学生视野中的教师形象高大化。

课堂学习的中心点、学生关注的焦点在于老师,一旦某个不听话的学生打扰了老师,就会同时影响整个班级,“不应该给大家添麻烦”的集体主义意识也深化了学生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英国教室座位安排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与中国类似的集中式,另一种是分散式。

其中集中式适用于语言、地理、历史等学科,但教师是坐在教室前方的侧边椅子上进行教学。

一方面英国班级学生人数远少于中国(大多为10-30人,座位总共也只有3-4排)教师坐在侧边也能将声音传给后排学生。

另一方面,从视野上看,教师与学生位置持平,没有高一层,也没有中心化,这种位置所带来的权威性与压力性远远小于中国。

在中国,学生数量庞大、考试竞争压力大、教学任务重等原因使得课堂以教师为主导。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

中美大学课堂教育对比一、课堂特点中国课堂:任务、纪律、整齐划一○1学生端端正正地坐在拥挤的教室里,注意力高度集中听讲。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

○2学生要抄写大量笔记,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往往失去兴趣。

○3老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老师讲课时一般不提问学生。

美国课堂:形散而神不散○1上课如开研讨会,学生分组活动,发言积极,课堂上欢声笑语。

○2课堂上不断有提问与回答,学生可以随时接住同伴的话题继续进行,老师观察指导。

○3教师很敬业,讲课充满热情,鼓励、启发学生,学生知识面广,善于表达。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中国学生:独立学习○1中国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课内的学习,而忽视学生课外的实践学习。

○2学习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过分强调独立思考,课堂上不提倡与别人讨论,学生在学习中不喜欢求教他人,喜欢独立思考。

○3学习中很少分享,同伴间的学习互相保守,谈不上积极帮助。

美国学生:合作学习○1除在课内学习外,强调学生在课外的合作学习。

○2提倡团队协作、合作,强调小组和团队、集体的力量和作用,注意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提倡在协作中提高自我。

○3提倡分享,注重交流与沟通,重视别人的不同意见,重视从不同渠道获得的知识和信息。

三、学习时间中国:全天学习美国:半天学习四、教材中国的教材强调夯实基础美国的教材比较浅显五、师生关系: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美国:融洽的朋友关系六、育人目标:中国: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美国: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七、教育理念:中国:事先安排好学习内容美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提倡学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八、考试制度:中国:考试目的在于淘汰人和升学的需要美国:在于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查漏补缺,以利于今后学习的开展。

九、班级规模:中国:大班授课美国:小班授课十、对待成绩的态度:中国:成绩公布,学生和老师很重视成绩美国:成绩属于隐私,不公布,学生和老师不太重视成绩中美课堂教育差异的原因:1、历史原因2、社会因素3、中美教育评价标准与教育价值观不同4、中国教育重知识,重灌溉的课堂教学方式,美国重实践、重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建议:○1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3推进人才模式改革,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求○4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5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6注重课堂信息反馈○7增强教师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教育变革中教师合作的中英比较

教育变革中教师合作的中英比较

教育变革中教师合作的中英比较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驱动力,教师是教育变革的关键力量。

随着国内各地的教育改
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灌输知识”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到多元化学习方式,在这一变化中,教师合作表现为教育改革发挥
着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旨在比较中英教育变革中教师合作的差异。

首先,在中国,老师可以利用课堂外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互联网,来完善课堂内的教学,教师之间经常就教学资源的分享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此外,老师的交流经验也被认为
是重要的搭建者教育改革。

比如,一种新的概念,一个新的教学活动,一个新的学习方法,一个新的想法或策略等,都可以通过多名教师之间的沟通、协商、互动,得以传播,有利
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改善课堂教学。

然而,英国教师相对来说比较保守,老师之间较少合作,很多老师希望以自己的办法
来改进教学,而不是直接从其他老师或同仁那里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方法。

此外,英国学
校也鼓励教师建立个性化的教室,分担学习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个性,但是,
英国教师往往忽视教师之间的合作,忽视了教师集体的智慧。

最后,作为一种更丰富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育变革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
传统教育走向新兴教育,老师合作表现出其应有的因素。

以上比较表明,中国已经充分利
用了教师合作搭建教育改革的桥梁,而英国在教育中略显保守的教师合作待完善。

希望英
国的老师能够从中国的实践中受到启发,探索更加有效的老师合作方式,加速推进教育变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英大学师生关系比较作者:娄欣生周艳球时间:2006-4-17 10:38:10 来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浏览次数:658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未来的发展。

英国大学普遍实行“导师制”,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

中英大学师生关系在师生交流目的、交流内容、交流方式及交流时空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英国大学的师生关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借鉴英国的经验,应从观念更新、制度建设、教师素质提高、学生态度改变等几方面入手,着力建设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英大学;导师制;师生关系;比较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两个基本要素,而高校师生关系则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着人与人关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一致,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培养质量和学校的未来发展。

综观各国高等教育,英国大学堪称世界水平,其中尤以牛津、剑桥最为著名,它们被称作英国高等教育的“王冠”,而其“导师制”被誉为“王冠”上的“明珠”。

本文从“导师制”入手,对中英大学的师生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讨如何构建我国大学和谐师生关系的问题。

一、英国大学的导师制导师制(tutorial system)由15世纪初创办“新学院”的温切斯特主教威廉·威克姆所首创。

这一制度普遍存在于英国的大学中。

导师(tutor)是高等学校或科研机构中指导学生学习、自修及写作论文的专门人员。

tutor一词本身就含有“个别教授”之意,也作“大学导师的个别指导时间”解。

顾名思义,导师是通过个别的交谈或个别的指导来对学生进行辅导的人。

在英国的大学教师中,很少有未担任过导师的人,也很少有没有导师配合的讲师和教授。

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业和品德,帮助学生选修科目、课程,指定学生阅读的书目并要求其写出心得报告。

学生按时去见导师时,要当着导师的面朗读论文,然后,导师用谈论的方式一句一句地、一个立论一个立论地剔除或采纳。

理科生除了准备读书报告并同导师讨论以外,还要和导师一起做实验等。

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并且对学生比较容易做到因材施教,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所以,美国高等教育学权威弗莱克斯纳在比较了美国、英国和德国的高等教育后指出:牛津、剑桥大学在本科生和导师之间建立的那种个人关系,是世界上最有效的教育关系。

二、中英对比1、文化背景对比。

英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是绅士文化。

绅士文化实际上是英国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

反映在教育上,这种文化主要表现在培养精英人才的要求上面,即培养有风度的绅士,特别注重德性的修养。

在绅士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英国形成了一种“学术金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

所谓“学术金本位”,是指建立在英国古典人文教育基础上的、对大学教育学术性、理论性的坚守。

这一价值取向,使英国高等教育始终坚持严格的学位标准制度,即使在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也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英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质上是一种扩大了的精英教育。

英国人“保守”。

“保守”一词在英语里的释义远比汉语要丰富得多,其总的意思是倾向于坚持和维护那些历史形成的、长期保持着稳定性和连续性的事物。

而在汉语中的意思主要是守旧。

英国人的保守是对变革的进程和方式持稳重的态度,他们寻找根据,渐进变革,不走极端,调和折中,不冒然行事,不妄自决断。

英国人的习惯是,手里拿到旧瓶子后,他们不会将它扔掉,而是会不断地往里面加新酒,“旧瓶装新酒”是英国人保守的生动写照。

在我国,文化的主干是儒家文化。

儒家传统中“学而优则仕”的教育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立身处世”、“显亲扬名”的观念,都把“读书做官”当成了一个普遍化的教育目标。

这种观念现在依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着,并且不会在短期内完全消亡;虽然“科举制”在清朝末年就被废除,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当前的高考制度中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此外,我国还非常强调统一,统一的文字、统一的道德伦理标准、统一的政治模式,以统一为和谐、以统一为基本原则。

“统一性”作为一种文化特质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师生交流对比。

(1)师生交流目的。

在导师制下,英国大学师生交流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给学生以学习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情感和心理的引导;同时,也是为了开阔导师的视野、促进其学术上的建树。

也就是说,这一关系具有使学生和导师双方都受益的目的。

而我国大学的师生交流,主要目的则是为了引导、教育和管理学生,只具有单方面的目的,尽管它在客观上也能起到教育教师的作用,但毕竟目的不明确、效果也不甚明显。

(2)师生交流内容。

英国导师和学生交流不仅限于知识交流,更多地是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

通过思想的沟通,彼此接纳、相融,使知识的探讨和辩论更加顺畅。

我国师生之间,则主要以知识为主要媒介进行单向传输。

学生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主要是知识,向老师请教的也以所学知识居多。

而有关个人生活或思想上的问题,学生很少和老师交流,老师对学生这方面的了解也不够充分和全面。

(3)师生交流的方式。

英国大学的师生交流是双向的,大都是几个学生和老师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生先读论文,发表自己的观点,老师作点评,诱导学生思考。

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难,提出质疑。

如此,师生各得其所,共同进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我国大学师生交流则以单向为主,基本上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记笔记。

如果说有学生发言的话,也多局限于老师提问,以检查学生对所讲内容是否掌握。

(4)师生在交流中的地位。

在英国大学,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在民主的气氛中展开的。

导师视学生如子弟,学生视导师为良师益友。

导师不是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必事事服从导师。

而在我们国家,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有“天地君亲师”的思想。

所以,在大学师生交往中我们虽然也强调尊师爱生,但在实践中,老师常常从“尊”的角度来对待学生,学生则从“卑”的角度来服从老师。

(5)师生交流的时空。

在英国,学生与导师交流和探讨学问的地点很不固定,或在办公室,或在导师宿舍,或在酒馆,具体在哪里视情况而定。

他们甚至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气氛既轻松又和谐。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在课外时间进行。

学生可以不上课,但他们往往非常重视和导师的这种讨论。

我国大学师生交流的场所主要是教室,时间通常是课内时间。

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凝神静气地听,课堂秩序井然。

课后,老师夹着书本匆匆离去,一次师生交流就基本结束。

学生和老师在课外很少见面,更没有制度性的交流时间。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存在这样一些问题:师生地位不平等,有尊卑之分,给师生交流带来困难;师生交流没有形成制度,交流时间少和交流空间范围狭窄;师生关系疏远,或疏密不一。

为了培养高质量人才,我们必须努力改善我国大学的师生关系。

三、借鉴英国经验,改善师生关系从上文论述我们不难看出,英国大学的师生关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在改善我国大学师生关系时,我们应该借鉴英国经验,从观念更新、制度建设、教师素质提高、加强学生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着力建设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

1、更新观念。

教师和学生作为个体都有各自的主体价值,都有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经历,都有自己的已有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在学习活动中,师生双方都需要理解、尊重和宽容,他们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合作者。

一方面,在当前对高等教育需求旺盛的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变得更高,稍有不慎教师就会招致各种各样的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为了树立“权威”形象而无法平和地看待自己,也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不能以平常的人性化的标准看待老师。

他们认为老师应该无任何瑕疵、既学富五车又品德高尚。

因此,老师稍有差错就会令学生抱怨,产生失望情绪,影响师生关系。

如果教师、学生和社会都能改变传统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身份,就会使高校师生关系简单化、变得民主平等。

2、健全制度。

制度是师生关系的保障。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制度创新。

在大学里,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的情况下,传统的集中式管理的模式也必须相应改变。

过去,一切由教师说了算,学生没有表达意愿的正常渠道,因而无法在改进教学方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这不但不能保障学生的平等地位,而且还会因为学生对教学不满而影响教师的实际地位和形象,进一步损害师生关系。

因此,大学应采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教学信息调查咨询制度等措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教学改革的机会以及更多的“知情权”,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思想、减少教学改革决策失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

为此,应健全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业评价制度;认真落实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确保学生的申诉权;给予教师和学生更多协商、对话的机会,改善师生关系。

3、提高教师素质。

当前,多数教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堪称学生的楷模。

他们以一个大学教师应有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大学生乐意听他们讲课,愿意和他们交流。

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只满足现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停滞不前,在教学上只求应付。

这不但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师生交往。

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因为它是教师作为学生楷模的核心和灵魂所在。

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形成良好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和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前提。

再次,要优化能力结构。

教师的能力结构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师生关系的必要保证。

能力结构包括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推广能力、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

4、加强学生教育。

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教师缺乏基本的礼貌,其原因很多。

这除了学生基本素质以外,还同学生的认识有关。

一种情况是,一些学生观念上有错误,如有的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而目中无人,有的认为现代社会不必太拘于太多的形式;另一种情况是,大学生容易因教师的一点失误或差错就以偏概全、完全否定老师,从而有意不与老师深入交往,不自觉地表现出对老师的不礼貌。

因此,要在校园努力营造民主平等的气氛,教育学生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容忍教师存在的不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