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堤防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方案
堤防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方案1. 项目背景堤防工程是为了防止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泛滥而建设的一种重要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受天气、地质、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因此,对堤防工程的施工风险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2. 施工风险评估的意义通过对堤防工程施工风险的评估,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危险,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施工工程的安全进行。
同时,风险评估还可以为项目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保障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 施工风险评估的内容堤防工程施工风险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地质条件评估:包括地质构造、地层特征、地形地貌等方面的评估,评估可能存在的滑坡、崩塌、沉陷等地质灾害风险。
(2)水文气象条件评估:对施工区域的水文、气象条件进行评估,预测可能出现的水患、风暴潮、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3)施工现场安全评估: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条件进行评估,包括现场交通、作业环境、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安全状况。
(4)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评估:对施工人员的素质和技术能力进行评估,确保施工人员具备相应的技能和安全意识。
(5)外部环境评估:包括项目所在地的社会、政治、环境等方面的评估,预测可能对施工造成影响的外部因素。
4. 施工风险评估方法为了全面评估堤防工程施工风险,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文献资料分析:收集与施工地区相关的地质、水文气象、安全管理、工程勘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2)现场实地调查:对施工区域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相关现场数据,了解实际情况。
(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咨询,获得专业意见。
(4)风险评估工具:使用专业的风险评估工具,对施工风险进行定量化评估。
5. 风险评估结果分析在完成风险评估后,需要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识别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因素,确定风险的等级和程度,为风险防控提供依据。
(1)风险点识别:根据评估结果,识别出可能的风险点,包括地质灾害、水患、安全事故等方面的风险。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188-9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Code of geoloical investigation for levee project1997-02-13发布199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主编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厅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的通知水科技[1997]47号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湖南省水利水电厅为主编单位制定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推荐性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本标准自1997年5月1日起实施.望各单位注意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2月13日目次1总则2勘察任务2.1新建堤防工程2.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2.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3勘察内容3.1新建堤防工程3.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3.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4勘察方法4.1准备工作4.2工程地质测绘4.3工程物探4.4钻探4.5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4.6岩土试验4.7原位测试5不良土堤基勘察5.1软土5.2砂土5.3盐渍土5.4膨胀土5.5人工填土6天然建筑材料勘察7勘察成果7.1一般规定7.2地质报告正文,附图和附件7.3原始资料归档附录A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应用附录B静力触探资料的应用附加说明1总则1.0.1为统一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程序,明确勘察内容,方法和要求,保证勘察成果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海3级(含3级)以上新建堤防及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跨堤,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按相应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1.0.3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堤防工程区或已建堤防堤身和堤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规划选线,设计,施工或堤防加固提供地质资料.1.0.4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重视调查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综合勘察手段或工程地质类比的方法.1.0.5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工程设计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勘察阶段.必要时还可进行施工地质工作.地质条件简单或勘察目的单一的堤防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或审批单位同意,勘察阶段可适当简化.1.0.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勘察任务书进行.勘察任务书应明确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勘察成果,勘察工期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等.1.0.7勘察单位应在研究勘察任务书内容,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和进行现场查勘的基础上,按照本规程的基本原则,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勘察工作大纲.1.0.8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除应遵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2勘察任务2.1新建堤防工程2.1.1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任务:(1)搜集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2)了解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了解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概况.2.1.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在规划选定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情况,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2)基本查明堤防工程方案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堤基及邻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3)初步预测堤防挡水后可能出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1.3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堤线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查明堤防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堤基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等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2)预测堤防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3)进一步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1.4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论证和施工开挖中出现的重大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勘察,为优化堤防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2.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2.2.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为堤身,堤基稳定现状的评价和加固方案的选定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搜集分析堤段的工程地质,施工记录以及隐患情况等资料.(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挡水后的变化.(3)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工程特性.(4)基本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性质,分布范围.2.2.2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有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2)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结构和堤基的处理情况.(3)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分析其成因和危害程度.(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2.3.1对工程规模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堤防工程,必要时应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进行施工地质工作.2.3.2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应完成下列任务:(1)检验与修正前期勘察资料.(2)进行施工地质编录.(3)预测,预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4)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验收.3勘察内容3.1新建堤防工程3.1.1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了解堤防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特别是岸坡型态,冲淤变化,水系特点和淹没范围等,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的埋藏分布情况.(2)了解堤线附近主要地层成因类型,岩土性质,产状与分布概况,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强透水层及裂隙发育,易风化,软化或喀斯特发育的岩层.(3)了解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概况,注意大滑坡,泥石流等.(4)了解地下水类型和分布概况.(5)了解区域稳定性和历史地震背景和震情.(6)了解堤防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3.1.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本查明堤线区地形地貌单元,微地貌类型,特征及分界线,河,湖变迁情况,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砂丘等的分布位置,规模及特性.(2)基本查明各地层成因类型,地质年代,结构组成,岩土性质,分布规模,埋藏条件,岩土接触面状况,起伏变化,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重点是堤基范围内的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层及易风化,软化岩层的分布范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与地貌单元的联系.(3)基本查明喀斯特发育特征,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程度.(4)基本查明穿越工程区的地质构造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形成原因及分布范围.(5)基本查明透水层的性质和渗透特性,地下水类型,水位(水头)变化规律,补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堤基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特性.(6)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基本烈度.(7)勘察天然建筑材料.3.1.3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及垂直,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强透水卵石和砾石层以及腐植土层,含沼气层等分布情况及其性状,浅埋基岩的特性,堤基持力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砂土的震动液化,软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2)查明堤基喀斯特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分布位置,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3)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和特性,注意与江,河,湖,海相通的堤基透水层.(4)查明工程区内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古墓,土洞,喀斯特洞穴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堤线的滑坡,崩塌,砂丘,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发育程度.(5)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6)进一步勘察天然建筑材料.3.1.4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内容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应包括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查明的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和施工开挖中新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3.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3.2.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拟加固堤段,堤身,堤基病害险情性质,分布位置,出险和抢险情况,临时加固措施及效果.(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身,堤基土体性质,渗透特性,堤基及堤内外地层结构,冲沟情况.3.2.2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堤身,堤基病害险情,包括堤身滑坡,开裂,塌陷,渗水,管涌流土,砂沸,淘刷,以及其他各种病害险情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险情成因,发生险情过程,抢险措施及效果,回填材料特点,险情发展趋势,调查护坡护岸工程现状,调查外坡堤脚地形及微地貌特征,堤外州滩宽度,决口冲刷坑,决口扇情况.(2)查明拟加固堤身填料颗粒组成,物理力学特性,渗透特性,临时抢险加固堤段填料性质,新老填料结合情况,决口口门淤积物特性.(3)查明拟加固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变化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渗透稳定特性,有无强透水层与堤外水体相通;查明埋藏的古冲沟,淤塘,决口口门,古墓,洞穴,临时堵体等的分布位置,特征及其规律,查明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4)查明拟加固堤段堤基隔水层,含水层层位及特性,调查堤线附近泉,井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手摇机井穿过地层情况,沿堤水塘蓄水及渗漏特点,海潮情况及已有的长期观测资料.(5)调查堤线漫滩阶地情况,淘金挖砂情况,当地制砖土料来源及质量,堤防白蚁,鼠,獾洞穴发育情况及人为破坏堤防情况.3.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3.3.1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收集,编录施工开挖揭露的重要地质现象及有关情况,主要包括岩(土)层分界线,渗水点位置,流量,携出物情况,堤基表土层和不良地质现象处理情况等.3.3.2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根据开挖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检验,修正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必要时应选择代表性填料进行质量控制试验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3.3.3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进行有关地质问题的观测和预测,主要包括软土区筑堤后堤身沉降堤脚隆起位移变形及边坡稳定情况的观测,运行期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类型和危害性的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3.3.4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参加堤基,加固除险工程验收及堤身质量检查,对堤基和病害清理,填筑及处理质量,附近料场整复情况提出地质鉴定意见.3.3.5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提出施工期和运行期地质监测的建议.4勘察方法4.1准备工作4.1.1勘察准备工作应包括搜集整理工程及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与调查,制定勘察计划与勘察工作大纲,以及准备各种勘察设备,测试仪器与其他勘察器材等.4.1.2勘察单位应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搜集,整理,分析与工程有关的资料:(1)区域地形地质资料,即地形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航片卫片等遥感图像资料,河,湖发育史,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分布图,历史地震和地震基本烈度资料.(2)工程区资料,即堤防工程的前期勘察成果和该区与堤防有关的已建其他工程的勘察资料.(3)工程运行档案资料,对拟加固堤防,尚应搜集工程现状,特别是各类险情,隐患资料,原施工地质资料,临时抢险加固资料,堤身结构资料,以及堤身和附近水文地质观测资料.4.1.3现场踏勘与调查是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踏勘中应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1)工程区的地形地貌与基本地层分布情况,工程区及外围可能发生与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拟新建堤防各方案的位置.(2)已建堤防拟加固段现状,隐患险情位置,性质,规模,发生发展过程及危害情况.(3)工程区及外围的交通条件,工作生活条件,植被情况及主要勘察点的场地条件等.4.1.4勘察工作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名称,地点,任务来源.(2)勘察阶段,目的与要求.(3)工程概况,规划设计意图,规模等级,勘察工作重点.(4)勘察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概况,其中包括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与已建堤防堤身,堤基隐患情况.(5)勘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长期观测等的计划工作量和要求,以及应重点分析,评价的工程地质问题.(6)勘察工期,勘察程序,日程安排,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经费预算及注意要点.(7)成果的项目,名称,数量,技术要求.(8)附件的项目,名称,数量等.4.1.5勘察工作大纲,应按技术管理规定报批后执行.4.2工程地质测绘4.2.1各勘察阶段都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4.2.2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与要求,应与勘察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应进行地质调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平面或结合勘探进行剖面地质测绘;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局部地段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勘察应在拟加固堤防进行专门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4.2.3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地质调查一般沿规划方案线路进行,调查范围包括线路两侧各500~2000m,主要调查了解工程区的重要地质现象,对已搜集资料进行现场复核,对观察和调查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测绘,素描或摄影.4.2.4新建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调查或工程地质测绘应在规划选定的堤线方案区进行.调查,测绘范围包括堤线两侧各500~1000m,主要调查研究工程区及其相邻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测绘宜在各地质单元(段)的代表性地段进行.每一地质单元(段)均应有地质纵,横剖面,并宜与勘探剖面相结合.横剖面间距宜为200~500m.对规划选定的堤线总体方案局部略有变动的地段或测绘中发现有隐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等重大地质问题时,应进行平面地质测绘并增加布置纵,横剖面,横剖面宽度应达堤内外工程影响区.4.2.5新建堤防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工作,并针对堤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选择重点地段进行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堤防工程区及堤防挡水后的影响区.测绘剖面应与勘探剖面相结合.横剖面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在50~200m的范围选定.4.2.6新建堤防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拟补充查明的工程地质问题性质,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4.2.7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测绘,应根据隐患险情的特征,性质,规模,危害性进行专门性平面或剖面工程地质测绘.滑坡,渗漏,渗透变形等病害严重地段,应进行专门性平面地质测绘.平面测绘的范围应包括与隐患险情有关的影响范围.纵剖面一般沿堤顶布置,必要时应在堤内,外加布纵剖面.横剖面的间距根据拟加固堤段长度及问题而在50~200m的范围选定.沙基管涌段,溃口段,扒口分洪段,较大渊,潭,塘段,崩岸坍塌段,堤基滑移变形段和天然沟口段应增加地质剖面.横剖面的长度在软土区应达到内外反压平台以远50~100m;在粉土,砂土区,砂卵石强透水段,应达堤内外附近河(湖,海)床最低位置.4.2.8地质测绘比例尺可按表4.2.8执行.4.3工程物探4.3.1堤防工程物探为重要辅助勘察方法,应与钻探等手段结合运用.4.3.2堤防工程物探主要应完成下列工作:(1)探测基岩埋藏深度和断层破碎带位置.(2)探测地层岩性分布及厚度.(3)探测含水导层及相对隔水层分布及厚度,地下水流向,流速及渗透系数和潜水水面位置.(4)探测已建堤防的洞穴,裂缝,决口口门,古河道,古冲积扇,滑面,渗漏段等隐患病害部位.(5)测定岩,土的电阻率,地层密度,孔隙度,波速等参数.4.3.3工程物探可在其他勘探工程开始前结合地质测绘进行,根据探测目的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选用探测方法,并应利用已有勘探资料,以验证,修正物性异常区的解释成果.常用工程物探方法的适用探测项目和适用条件可按表4.3.3执行.4.4钻探4.4.1钻探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钻孔除揭示土(岩)层结构及分布情况外,还应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孔内原位测试和地下水位观测等.了解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和查明堤身隐患都应以钻探控制.4.4.2堤防工程勘探剖面和钻孔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布置,并遵守下列原则:(1)勘探纵剖面应沿堤防中心线布置.在勘探纵剖面上,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段)都应有钻孔控制,钻孔间距视勘察阶段,堤防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工程地质单元(段)划分情况而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孔距宜为500~1000m,初步设计阶段100~500m.工程地质单元(段)交接处和刚性堤防应适当增加钻孔.(2)勘探横剖面应根据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地质条件和设计需要布置.在横剖面上的钻孔布置,以能满足堤防抗滑和渗透稳定计算为原则,钻孔数量和孔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堤顶1孔,堤外1~2孔,堤内2~3孔,孔距20~100m.地质条件简单时,钻孔数量可适当减少.横剖面长度应包括堤基和内外影响区.(3)拟建涵闸及其他建筑物位置应布设钻孔,孔距根据需要确定.通常采用折射波法.要求被探测的层位有一定的厚度,波速大于上覆诸层位的波速层面相对地面的视倾角<(90-i).(i为折射波临界角),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有明显差异,介质均匀,波速稳定,层面起伏不大,地形起伏小注"○"主要方法;"△"配合方法.4.4.3加固堤防工程的下列位置应布置钻孔:(1)砂基管涌,流土等险情段.(2)历史决口地段或堤后有决口冲刷坑地段.(3)堤身有渗水,漏水,裂缝,滑坡,塌陷,跌窝等险情段.(4)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地区.(5)弯道,堤外无滩或窄滩崩岸段.(6)堤身浸润线水文地质观测孔位.(7)物探查明的物性异常位置.(8)可能扒口分洪的堤段.(9)其他险情隐患堤段.4.4.4钻孔深度应根据堤防类型,规模,等级和地质条件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隔水层或软土层埋藏较浅时,应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2)当遇砂,卵石等强透水层时,宜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3)在堤外滩地狭窄,堤基受冲刷段,孔深应深入堤外深泓河床以下5~10m或河段最大深度1.5~2倍,当遇有较厚软土,松散砂层时,宜钻入抗冲层2~5m.(4)需作基础处理的堤段,孔深应能满足设计要求.(5)专门水文地质试验孔的孔深,应根据含水层层位确定.4.4.5钻孔孔径应与钻孔类型及孔内测试项目相适应,并能满足取样,原位测试和水文地质试验的要求,一般鉴别孔终孔孔径不宜小于75mm,技术孔不宜小于110mm,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孔径根据需要确定.4.4.6所有钻孔应测定其平面位置和高程.4.4.7钻进方法应根据地层类型,钻孔状况和地下水位按下列要求选定:(1)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堤身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宜用干法钻进.(2)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可用干法钻进,也可用冲洗法钻进.(3)钻孔严重缩径或塌孔时,宜采用跟管钻进,或采用泥浆护壁.(4)水文地质试验钻孔或长期观测孔宜采用跟管钻进,不宜采用泥浆护壁.(5)遇卵石,砾石,漂石,碎石等,可采用冲击钻进.(6)在基岩中可采用冲洗法钻进.(7)在软土和砂土互层中,为确保地质编录质量,不应采用活门管钻(抽筒)冲击钻进.4.4.8钻进的回次进尺应以能保证获得地质资料为原则,并根据土层性质,方法,钻具长度确定.一般在粘性土和粉土中钻进时,回次进尺不应超过钻头的有效长度;在砂土及碎石土中钻进,应控制进尺和提钻速度,以确保分层与描述要求.当采用双管钻进,能保证有效采取土样时,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2.0m;当采用螺纹钻进或勺钻时,回次进尺宜控制在0.5m左右.4.4.9钻进中应做好岩土编录及钻进记录工作.应及时记录回水颜色,水量变化,钻探感应,钻进速度,缩径,塌孔,涌砂,掉钻,钻进事故,地下水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含水层顶底板位置等.钻孔原始记录应真实,整洁,齐全.4.4.10钻孔结束后必须严格封孔,专门施钻的长期观测孔除外.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根据当地实际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确保封孔质量.封孔完毕,当班生产及技术人员应在封孔记录上签字,存档备查.4.5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4.5.1水文地质试验是堤防勘察的重要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采用钻孔抽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试坑注水试验,渗透变形(管涌)试验等不同的试验方法.水文地质试验的部位,数量应在勘察任务书中予以规定.4.5.2渗透变形试验可取土样在室内进行试验.必要时宜进行现场渗透变形试验.4.5.3为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应选取堤防建筑物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水质分析.4.5.4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根据堤防管理部门意见建立地下水位长期观测系统.观测剖面选在重要堤防的典型地段,宜垂直或平行堤线布置.每条观测剖面布置若干钻孔或泉井为观测点.4.6岩土试验4.6.1岩土试验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堤防设计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应以岩土试验成果做依据.4.6.2堤防工程的岩土试验,应根据堤防等级和地质条件确定.二级和三级堤防工程应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其试验项目可按表4.6.2执行.一级堤防工程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堤防工程,除应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外,对影响堤防工程稳定的岩土层,可进行现场试验,试验项目视工程需要确定.表4.6.2岩,土试验项目表。
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
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中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发布时间:2021-12-22T06:58:59.839Z 来源:《防护工程》2021年24期作者:薛勇[导读] 对于提防工程来说,地质勘察在整个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最为关键,贯穿于整个提防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而且必须有相适应的工艺流程。
勘察流程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问题的阶段是测量放点、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测试与实验等,易发生的问题包括勘探布置、勘探深度、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监测等。
薛勇天津市首创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对于提防工程来说,地质勘察在整个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最为关键,贯穿于整个提防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而且必须有相适应的工艺流程。
勘察流程过程中比较容易产生问题的阶段是测量放点、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测试与实验等,易发生的问题包括勘探布置、勘探深度、水文地质试验和地下水监测等。
文章首先对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艺流程进行分析,对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处理措施。
关键词:水利工程;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解决对策我国现有许多中小型堤防存在标准低且地质条件不清楚问题。
在对这些堤防按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加固时,由于它属地方工程,投入资金较缺,为节省费用常把堤防的地质勘察任务交给单价较低、对其业务素质了解不多、非水利行业的专业勘察单位来承担;还有一些地方水利部门可能缺失有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188-2005)和其他相应的勘察规程,未掌握堤防勘察的要求,以致在堤防勘察中常出现一些问题。
1 提防工程地质勘察工艺流程对拟建提防工程而言,地质勘察是工程施工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贯穿于提防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全过程,有固定的工艺流程。
根据《提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规定,一般流程为:进行勘察工作前期准备—测量放点—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岩土水砂试验—编制报告—成果加工—资料整理与归档。
其中任何一个流程操作发生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最终勘察结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最新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188-9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Code of geoloical investigation for levee project1997-02-13发布199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主编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厅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的通知水科技[1997]47号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湖南省水利水电厅为主编单位制定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推荐性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本标准自1997年5月1日起实施.望各单位注意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2月13日目次1总则2勘察任务2.1新建堤防工程2.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2.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3勘察内容3.1新建堤防工程3.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3.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4勘察方法4.1准备工作4.2工程地质测绘4.3工程物探4.4钻探4.5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4.6岩土试验4.7原位测试5不良土堤基勘察5.1软土5.2砂土5.3盐渍土5.4膨胀土5.5人工填土6天然建筑材料勘察7勘察成果7.1一般规定7.2地质报告正文,附图和附件7.3原始资料归档附录A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应用附录B静力触探资料的应用附加说明1总则1.0.1为统一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程序,明确勘察内容,方法和要求,保证勘察成果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海3级(含3级)以上新建堤防及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跨堤,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按相应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1.0.3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堤防工程区或已建堤防堤身和堤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规划选线,设计,施工或堤防加固提供地质资料. 1.0.4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重视调查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综合勘察手段或工程地质类比的方法.1.0.5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工程设计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勘察阶段.必要时还可进行施工地质工作.地质条件简单或勘察目的单一的堤防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或审批单位同意,勘察阶段可适当简化.1.0.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勘察任务书进行.勘察任务书应明确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勘察成果,勘察工期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等.1.0.7勘察单位应在研究勘察任务书内容,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和进行现场查勘的基础上,按照本规程的基本原则,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勘察工作大纲.1.0.8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除应遵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2勘察任务2.1新建堤防工程2.1.1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任务:(1)搜集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2)了解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了解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概况.2.1.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在规划选定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情况,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2)基本查明堤防工程方案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堤基及邻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3)初步预测堤防挡水后可能出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1.3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堤线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查明堤防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堤基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等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2)预测堤防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3)进一步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1.4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论证和施工开挖中出现的重大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勘察,为优化堤防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2.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2.2.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为堤身,堤基稳定现状的评价和加固方案的选定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搜集分析堤段的工程地质,施工记录以及隐患情况等资料.(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挡水后的变化.(3)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工程特性.(4)基本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性质,分布范围.2.2.2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有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2)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结构和堤基的处理情况.(3)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分析其成因和危害程度.(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2.3.1对工程规模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堤防工程,必要时应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进行施工地质工作.2.3.2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应完成下列任务:(1)检验与修正前期勘察资料.(2)进行施工地质编录.(3)预测,预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4)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验收.3勘察内容3.1新建堤防工程3.1.1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了解堤防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特别是岸坡型态,冲淤变化,水系特点和淹没范围等,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的埋藏分布情况.(2)了解堤线附近主要地层成因类型,岩土性质,产状与分布概况,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强透水层及裂隙发育,易风化,软化或喀斯特发育的岩层.(3)了解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概况,注意大滑坡,泥石流等.(4)了解地下水类型和分布概况.(5)了解区域稳定性和历史地震背景和震情.(6)了解堤防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3.1.2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本查明堤线区地形地貌单元,微地貌类型,特征及分界线,河,湖变迁情况,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砂丘等的分布位置,规模及特性.(2)基本查明各地层成因类型,地质年代,结构组成,岩土性质,分布规模,埋藏条件,岩土接触面状况,起伏变化,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重点是堤基范围内的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层及易风化,软化岩层的分布范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与地貌单元的联系.(3)基本查明喀斯特发育特征,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程度.(4)基本查明穿越工程区的地质构造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形成原因及分布范围.(5)基本查明透水层的性质和渗透特性,地下水类型,水位(水头)变化规律,补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堤基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特性.(6)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基本烈度.(7)勘察天然建筑材料.3.1.3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及垂直,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强透水卵石和砾石层以及腐植土层,含沼气层等分布情况及其性状,浅埋基岩的特性,堤基持力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砂土的震动液化,软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2)查明堤基喀斯特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分布位置,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3)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和特性,注意与江,河,湖,海相通的堤基透水层.(4)查明工程区内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古墓,土洞,喀斯特洞穴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堤线的滑坡,崩塌,砂丘,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发育程度.(5)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6)进一步勘察天然建筑材料.3.1.4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内容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应包括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查明的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和施工开挖中新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3.2已建堤防加固工程3.2.1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拟加固堤段,堤身,堤基病害险情性质,分布位置,出险和抢险情况,临时加固措施及效果.(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身,堤基土体性质,渗透特性,堤基及堤内外地层结构,冲沟情况.3.2.2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堤身,堤基病害险情,包括堤身滑坡,开裂,塌陷,渗水,管涌流土,砂沸,淘刷,以及其他各种病害险情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险情成因,发生险情过程,抢险措施及效果,回填材料特点,险情发展趋势,调查护坡护岸工程现状,调查外坡堤脚地形及微地貌特征,堤外州滩宽度,决口冲刷坑,决口扇情况.(2)查明拟加固堤身填料颗粒组成,物理力学特性,渗透特性,临时抢险加固堤段填料性质,新老填料结合情况,决口口门淤积物特性.(3)查明拟加固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变化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渗透稳定特性,有无强透水层与堤外水体相通;查明埋藏的古冲沟,淤塘,决口口门,古墓,洞穴,临时堵体等的分布位置,特征及其规律,查明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4)查明拟加固堤段堤基隔水层,含水层层位及特性,调查堤线附近泉,井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手摇机井穿过地层情况,沿堤水塘蓄水及渗漏特点,海潮情况及已有的长期观测资料.(5)调查堤线漫滩阶地情况,淘金挖砂情况,当地制砖土料来源及质量,堤防白蚁,鼠,獾洞穴发育情况及人为破坏堤防情况.3.3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3.3.1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收集,编录施工开挖揭露的重要地质现象及有关情况,主要包括岩(土)层分界线,渗水点位置,流量,携出物情况,堤基表土层和不良地质现象处理情况等.3.3.2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根据开挖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检验,修正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必要时应选择代表性填料进行质量控制试验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3.3.3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进行有关地质问题的观测和预测,主要包括软土区筑堤后堤身沉降堤脚隆起位移变形及边坡稳定情况的观测,运行期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类型和危害性的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3.3.4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参加堤基,加固除险工程验收及堤身质量检查,对堤基和病害清理,填筑及处理质量,附近料场整复情况提出地质鉴定意见.3.3.5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提出施工期和运行期地质监测的建议.4勘察方法4.1准备工作4.1.1勘察准备工作应包括搜集整理工程及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与调查,制定勘察计划与勘察工作大纲,以及准备各种勘察设备,测试仪器与其他勘察器材等.4.1.2勘察单位应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搜集,整理,分析与工程有关的资料:(1)区域地形地质资料,即地形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航片卫片等遥感图像资料,河,湖发育史,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分布图,历史地震和地震基本烈度资料.(2)工程区资料,即堤防工程的前期勘察成果和该区与堤防有关的已建其他工程的勘察资料.(3)工程运行档案资料,对拟加固堤防,尚应搜集工程现状,特别是各类险情,隐患资料,原施工地质资料,临时抢险加固资料,堤身结构资料,以及堤身和附近水文地质观测资料.4.1.3现场踏勘与调查是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踏勘中应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1)工程区的地形地貌与基本地层分布情况,工程区及外围可能发生与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拟新建堤防各方案的位置.(2)已建堤防拟加固段现状,隐患险情位置,性质,规模,发生发展过程及危害情况.(3)工程区及外围的交通条件,工作生活条件,植被情况及主要勘察点的场地条件等.4.1.4勘察工作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名称,地点,任务来源.(2)勘察阶段,目的与要求.(3)工程概况,规划设计意图,规模等级,勘察工作重点.(4)勘察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概况,其中包括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与已建堤防堤身,堤基隐患情况.(5)勘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长期观测等的计划工作量和要求,以及应重点分析,评价的工程地质问题.(6)勘察工期,勘察程序,日程安排,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经费预算及注意要点.(7)成果的项目,名称,数量,技术要求.(8)附件的项目,名称,数量等.4.1.5勘察工作大纲,应按技术管理规定报批后执行.4.2工程地质测绘4.2.1各勘察阶段都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4.2.2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与要求,应与勘察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应进行地质调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平面或结合勘探进行剖面地质测绘;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局部地段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勘察应在拟加固堤防进行专门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4.2.3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地质调查一般沿规划方案线路进行,调查范围包括线路两侧各500~2000m,主要调查了解工程区的重要地质现象,对已搜集资料进行现场复核,对观察和调查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测绘,素描或摄影.4.2.4新建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调查或工程地质测绘应在规划选定的堤线方案区进行.调查,测绘范围包括堤线两侧各500~1000m,主要调查研究工程区及其相邻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测绘宜在各地质单元(段)的代表性地段进行.每一地质单元(段)均应有地质纵,横剖面,并宜与勘探剖面相结合.横剖面间距宜为200~500m.对规划选定的堤线总体方案局部略有变动的地段或测绘中发现有隐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等重大地质问题时,应进行平面地质测绘并增加布置纵,横剖面,横剖面宽度应达堤内外工程影响区.4.2.5新建堤防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工作,并针对堤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选择重点地段进行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堤防工程区及堤防挡水后的影响区.测绘剖面应与勘探剖面相结合.横剖面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在50~200m的范围选定.4.2.6新建堤防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拟补充查明的工程地质问题性质,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4.2.7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测绘,应根据隐患险情的特征,性质,规模,危害性进行专门性平面或剖面工程地质测绘.滑坡,渗漏,渗透变形等病害严重地段,应进行专门性平面地质测绘.平面测绘的范围应包括与隐患险情有关的影响范围.纵剖面一般沿堤顶布置,必要时应在堤内,外加布纵剖面.横剖面的间距根据拟加固堤段长度及问题而在50~200m的范围选定.沙基管涌段,溃口段,扒口分洪段,较大渊,潭,塘段,崩岸坍塌段,堤基滑移变形段和天然沟口段应增加地质剖面.横剖面的长度在软土区应达到内外反压平台以远50~100m;在粉土,砂土区,砂卵石强透水段,应达堤内外附近河(湖,海)床最低位置.4.2.8地质测绘比例尺可按表4.2.8执行.表4.2.8地质测绘比例尺表4.3工程物探4.3.1堤防工程物探为重要辅助勘察方法,应与钻探等手段结合运用.4.3.2堤防工程物探主要应完成下列工作:(1)探测基岩埋藏深度和断层破碎带位置.(2)探测地层岩性分布及厚度.(3)探测含水导层及相对隔水层分布及厚度,地下水流向,流速及渗透系数和潜水水面位置.(4)探测已建堤防的洞穴,裂缝,决口口门,古河道,古冲积扇,滑面,渗漏段等隐患病害部位.(5)测定岩,土的电阻率,地层密度,孔隙度,波速等参数.4.3.3工程物探可在其他勘探工程开始前结合地质测绘进行,根据探测目的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选用探测方法,并应利用已有勘探资料,以验证,修正物性异常区的解释成果.常用工程物探方法的适用探测项目和适用条件可按表4.3.3执行. 4.4钻探4.4.1钻探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钻孔除揭示土(岩)层结构及分布情况外,还应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孔内原位测试和地下水位观测等.了解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和查明堤身隐患都应以钻探控制.4.4.2堤防工程勘探剖面和钻孔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布置,并遵守下列原则:(1)勘探纵剖面应沿堤防中心线布置.在勘探纵剖面上,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段)都应有钻孔控制,钻孔间距视勘察阶段,堤防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工程地质单元(段)划分情况而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孔距宜为500~1000m,初步设计阶段100~500m.工程地质单元(段)交接处和刚性堤防应适当增加钻孔.(2)勘探横剖面应根据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地质条件和设计需要布置.在横剖面上的钻孔布置,以能满足堤防抗滑和渗透稳定计算为原则,钻孔数量和孔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堤顶1孔,堤外1~2孔,堤内2~3孔,孔距20~100m.地质条件简单时,钻孔数量可适当减少.横剖面长度应包括堤基和内外影响区.(3)拟建涵闸及其他建筑物位置应布设钻孔,孔距根据需要确定.表4.3.3常用工程物探方法适用探测项目及适用条件表通常采用折射波法.要求被探测的层位有一定的厚度,波速大于上覆诸层位的波速层面相对地面的视倾角<(90-i).(i为折射波临界角),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有明显差异,介质均匀,波速稳定,层面起伏不大,地形起伏小注"○"主要方法;"△"配合方法.4.4.3加固堤防工程的下列位置应布置钻孔:(1)砂基管涌,流土等险情段.(2)历史决口地段或堤后有决口冲刷坑地段.(3)堤身有渗水,漏水,裂缝,滑坡,塌陷,跌窝等险情段.(4)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地区.(5)弯道,堤外无滩或窄滩崩岸段.(6)堤身浸润线水文地质观测孔位.(7)物探查明的物性异常位置.(8)可能扒口分洪的堤段.(9)其他险情隐患堤段.4.4.4钻孔深度应根据堤防类型,规模,等级和地质条件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隔水层或软土层埋藏较浅时,应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2)当遇砂,卵石等强透水层时,宜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3)在堤外滩地狭窄,堤基受冲刷段,孔深应深入堤外深泓河床以下5~10m或河段最大深度1.5~2倍,当遇有较厚软土,松散砂层时,宜钻入抗冲层2~5m.(4)需作基础处理的堤段,孔深应能满足设计要求.(5)专门水文地质试验孔的孔深,应根据含水层层位确定.4.4.5钻孔孔径应与钻孔类型及孔内测试项目相适应,并能满足取样,原位测试和水文地质试验的要求,一般鉴别孔终孔孔径不宜小于75mm,技术孔不宜小于110mm,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孔径根据需要确定.4.4.6所有钻孔应测定其平面位置和高程.4.4.7钻进方法应根据地层类型,钻孔状况和地下水位按下列要求选定:(1)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堤身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宜用干法钻进.(2)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可用干法钻进,也可用冲洗法钻进.(3)钻孔严重缩径或塌孔时,宜采用跟管钻进,或采用泥浆护壁.(4)水文地质试验钻孔或长期观测孔宜采用跟管钻进,不宜采用泥浆护壁.(5)遇卵石,砾石,漂石,碎石等,可采用冲击钻进.(6)在基岩中可采用冲洗法钻进.(7)在软土和砂土互层中,为确保地质编录质量,不应采用活门管钻(抽筒)冲击钻进.4.4.8钻进的回次进尺应以能保证获得地质资料为原则,并根据土层性质,方法,钻具长度确定.一般在粘性土和粉土中钻进时,回次进尺不应超过钻头的有效长度;在砂土及碎石土中钻进,应控制进尺和提钻速度,以确保分层与描述要求.当采用双管钻进,能保证有效采取土样时,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2.0m;当采用螺纹钻进或勺钻时,回次进尺宜控制在0.5m左右.4.4.9钻进中应做好岩土编录及钻进记录工作.应及时记录回水颜色,水量变化,钻探感应,钻进速度,缩径,塌孔,涌砂,掉钻,钻进事故,地下水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含水层顶底板位置等.钻孔原始记录应真实,整洁,齐全.4.4.10钻孔结束后必须严格封孔,专门施钻的长期观测孔除外.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根据当地实际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确保封孔质量.封孔完毕,当班生产及技术人员应在封孔记录上签字,存档备查.4.5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4.5.1水文地质试验是堤防勘察的重要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采用钻孔抽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试坑注水试验,渗透变形(管涌)试验等不同的试验方法.水文地质试验的部位,数量应在勘察任务书中予以规定.4.5.2渗透变形试验可取土样在室内进行试验.必要时宜进行现场渗透变形试验.4.5.3为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应选取堤防建筑物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水质分析.4.5.4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根据堤防管理部门意见建立地下水位长期观测系统.观测剖面选在重要堤防的典型地段,宜垂直或平行堤线布置.每条观测剖面布置若干钻孔或泉井为观测点.4.6岩土试验4.6.1岩土试验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堤防设计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应以岩土试验成果做依据.4.6.2堤防工程的岩土试验,应根据堤防等级和地质条件确定.二级和三级堤防工程应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其试验项目可按表4.6.2执行.一级堤防工程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堤防工程,除应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外,对影响堤防工程稳定的岩土层,可进行现场试验,试验项目视工程需要确定.表4.6.2岩,土试验项目表。
堤防安全评价实施方案
堤防安全评价实施方案
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频发,堤防安全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堤防
是防止洪水侵袭、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因此对堤防
的安全评价和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堤防安全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堤防的工程结构、地质条件、气
候变化等因素。
在进行评价时,需要对堤防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情
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考虑堤
防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如
洪水、地震等,从而制定相应的堤防安全评价实施方案。
其次,堤防安全评价实施方案需要注重预防和应急能力。
在评价过
程中,需要提出针对堤防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的改进措施,
并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和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堤防的日常监测和维护工作,确保堤防的安全
性和稳定性。
最后,堤防安全评价实施方案需要注重社会参与和科技支持。
在评
价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专家和科研机构的作用,利用先进的技术
手段进行评价和监测,并及时更新评价标准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堤防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堤防安全评价工作的良好氛围。
总之,堤防安全评价实施方案是保障堤防安全的重要保障,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注重预防和应急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和科技支持的作用,以确保堤防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参考Word)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T 188-96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Code of geoloical investigation for levee project1997-02-13发布1997-05-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主编单位:湖南省水利水电厅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关于批准发布《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的通知水科技[1997]47号根据部水利水电技术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湖南省水利水电厅为主编单位制定的《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经审查批准为水利行业标准,现予以发布.标准的名称和编号为:推荐性标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SL/T188-96.本标准自1997年5月1日起实施.望各单位注意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如有问题请函告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由其负责解释.标准文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发行.1997年2月13日目次1 总则2 勘察任务2.1 新建堤防工程2.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2.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3 勘察内容3.1 新建堤防工程3.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3.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4 勘察方法4.1 准备工作4.2 工程地质测绘4.3 工程物探4.4 钻探4.5 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4.6 岩土试验4.7 原位测试5 不良土堤基勘察5.1 软土5.2 砂土5.3 盐渍土5.4 膨胀土5.5 人工填土6 天然建筑材料勘察7 勘察成果7.1 一般规定7.2 地质报告正文,附图和附件7.3 原始资料归档附录A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的应用附录B 静力触探资料的应用附加说明1 总则1.0.1 为统一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程序,明确勘察内容,方法和要求,保证勘察成果质量,特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江,河,湖,海3级(含3级)以上新建堤防及已建堤防加固工程的地质勘察.跨堤,穿堤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按相应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执行.1.0.3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任务是查明堤防工程区或已建堤防堤身和堤基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为工程规划选线,设计,施工或堤防加固提供地质资料.1.0.4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重视调查研究和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利用已有资料,采用综合勘察手段或工程地质类比的方法.1.0.5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阶段的划分应与工程设计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规划,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四个阶段.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可分为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两个勘察阶段.必要时还可进行施工地质工作.地质条件简单或勘察目的单一的堤防工程,经勘察设计主管或审批单位同意,勘察阶段可适当简化.1.0.6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应按勘察任务书进行.勘察任务书应明确勘察阶段,勘察目的,勘察成果,勘察工期和对勘察工作的要求等.1.0.7 勘察单位应在研究勘察任务书内容,搜集分析已有资料和进行现场查勘的基础上,按照本规程的基本原则,结合工程实际编制勘察工作大纲.1.0.8 堤防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除应遵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有关规定.2 勘察任务2.1 新建堤防工程2.1.1 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任务:(1)搜集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2)了解各堤线方案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和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了解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概况.2.1.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在规划选定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调查区域地质构造情况,进行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2)基本查明堤防工程方案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堤基及邻近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有关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作出初步评价.(3)初步预测堤防挡水后可能出现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1.3 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选定的堤线方案的基础上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查明堤防沿线各工程地质单元(段)的工程地质条件,并对堤基抗滑稳定,渗透稳定和抗冲能力等工程地质问题作出评价.(2)预测堤防挡水后堤基及堤内相关地段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的变化,并提出相应处理措施的建议.(3)进一步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1.4 施工图设计阶段应进行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论证和施工开挖中出现的重大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勘察,为优化堤防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2.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2.2.1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为堤身,堤基稳定现状的评价和加固方案的选定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搜集分析堤段的工程地质,施工记录以及隐患情况等资料.(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挡水后的变化.(3)基本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工程特性.(4)基本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性质,分布范围.2.2.2 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完成下列勘察任务:(1)查明拟加固堤段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提供有关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2)查明拟加固堤段,堤身的结构和堤基的处理情况.(3)查明堤身,堤基隐患的类型,规模,分布范围,分析其成因和危害程度.(4)进行天然建筑材料勘察.2.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2.3.1 对工程规模较大,地质条件复杂,或有特殊要求的堤防工程,必要时应由工程建设单位组织进行施工地质工作.2.3.2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应完成下列任务:(1)检验与修正前期勘察资料.(2)进行施工地质编录.(3)预测,预报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地质现象.(4)参加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验收.3 勘察内容3.1 新建堤防工程3.1.1 规划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了解堤防工程区的地形地貌特征,微地貌类型,特别是岸坡型态,冲淤变化,水系特点和淹没范围等,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的埋藏分布情况.(2)了解堤线附近主要地层成因类型,岩土性质,产状与分布概况,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强透水层及裂隙发育,易风化,软化或喀斯特发育的岩层.(3)了解对工程有影响的不良地质现象概况,注意大滑坡,泥石流等.(4)了解地下水类型和分布概况.(5)了解区域稳定性和历史地震背景和震情.(6)了解堤防工程区附近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3.1.2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基本查明堤线区地形地貌单元,微地貌类型,特征及分界线,河,湖变迁情况,注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砂丘等的分布位置,规模及特性.(2)基本查明各地层成因类型,地质年代,结构组成,岩土性质,分布规模,埋藏条件,岩土接触面状况,起伏变化,岩层产状,风化程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状况.重点是堤基范围内的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卵砾石层及易风化,软化岩层的分布范围及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其与地貌单元的联系.(3)基本查明喀斯特发育特征,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程度.(4)基本查明穿越工程区的地质构造及不良物理地质现象的发育程度,形成原因及分布范围.(5)基本查明透水层的性质和渗透特性,地下水类型,水位(水头)变化规律,补排条件,与地表水体的关系,堤基相对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和特性.(6)评价工程区域构造稳定性,确定地震基本烈度.(7)勘察天然建筑材料.3.1.3 初步设计阶段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查明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及垂直,水平方向的变化规律.注意软土层,粉细砂层,膨胀土层,黄土层,冻土层,易崩解土层,盐渍土层,人工杂填土层,强透水卵石和砾石层以及腐植土层,含沼气层等分布情况及其性状,浅埋基岩的特性,堤基持力土(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对砂土的震动液化,软土的稳定性进行评价.(2)查明堤基喀斯特发育的一般规律和分布位置,论证其对堤基渗漏的影响.(3)查明堤基相对隔水层和透水层的埋深,厚度和特性,注意与江,河,湖,海相通的堤基透水层.(4)查明工程区内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古墓,土洞,喀斯特洞穴等的特性,分布范围,危及堤线的滑坡,崩塌,砂丘,岸边冲刷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发育程度.(5)调查沿线泉,井分布位置及水位,流量变化规律,查明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6)进一步勘察天然建筑材料.3.1.4 施工图设计阶段勘察内容应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应包括初步设计审批中要求补充查明的专门工程地质问题和施工开挖中新发现的工程地质问题.3.2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3.2.1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拟加固堤段,堤身,堤基病害险情性质,分布位置,出险和抢险情况,临时加固措施及效果.(2)基本查明拟加固堤身,堤基土体性质,渗透特性,堤基及堤内外地层结构,冲沟情况.3.2.2 初步设计阶段的勘察应包括下列内容:(1)调查堤身,堤基病害险情,包括堤身滑坡,开裂,塌陷,渗水,管涌流土,砂沸,淘刷,以及其他各种病害险情和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范围,特征,险情成因,发生险情过程,抢险措施及效果,回填材料特点,险情发展趋势,调查护坡护岸工程现状,调查外坡堤脚地形及微地貌特征,堤外州滩宽度,决口冲刷坑,决口扇情况.(2)查明拟加固堤身填料颗粒组成,物理力学特性,渗透特性,临时抢险加固堤段填料性质,新老填料结合情况,决口口门淤积物特性.(3)查明拟加固堤基地层结构,各层分布深度,厚度,变化规律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渗透稳定特性,有无强透水层与堤外水体相通;查明埋藏的古冲沟,淤塘,决口口门,古墓,洞穴,临时堵体等的分布位置,特征及其规律,查明因出险而引起的堤基地质条件变化情况. (4)查明拟加固堤段堤基隔水层,含水层层位及特性,调查堤线附近泉,井水位,流量变化情况,手摇机井穿过地层情况,沿堤水塘蓄水及渗漏特点,海潮情况及已有的长期观测资料.(5)调查堤线漫滩阶地情况,淘金挖砂情况,当地制砖土料来源及质量,堤防白蚁,鼠,獾洞穴发育情况及人为破坏堤防情况.3.3 堤防工程施工地质工作3.3.1 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收集,编录施工开挖揭露的重要地质现象及有关情况,主要包括岩(土)层分界线,渗水点位置,流量,携出物情况,堤基表土层和不良地质现象处理情况等. 3.3.2 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根据开挖揭露的实际地质情况,检验,修正原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必要时应选择代表性填料进行质量控制试验或进行现场原位测试.3.3.3 堤防工程施工期间应进行有关地质问题的观测和预测,主要包括软土区筑堤后堤身沉降堤脚隆起位移变形及边坡稳定情况的观测,运行期可能产生不良环境地质现象类型和危害性的预测,并提出预防措施的建议.3.3.4 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参加堤基,加固除险工程验收及堤身质量检查,对堤基和病害清理,填筑及处理质量,附近料场整复情况提出地质鉴定意见.3.3.5 施工地质工作人员应提出施工期和运行期地质监测的建议.4 勘察方法4.1 准备工作4.1.1 勘察准备工作应包括搜集整理工程及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与调查,制定勘察计划与勘察工作大纲,以及准备各种勘察设备,测试仪器与其他勘察器材等.4.1.2 勘察单位应根据勘察任务书的要求,搜集,整理,分析与工程有关的资料:(1)区域地形地质资料,即地形图,地质图,第四纪地质图,工程地质图,水文地质图,航片卫片等遥感图像资料,河,湖发育史,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分布图,历史地震和地震基本烈度资料.(2)工程区资料,即堤防工程的前期勘察成果和该区与堤防有关的已建其他工程的勘察资料.(3)工程运行档案资料,对拟加固堤防,尚应搜集工程现状,特别是各类险情,隐患资料,原施工地质资料,临时抢险加固资料,堤身结构资料,以及堤身和附近水文地质观测资料.4.1.3 现场踏勘与调查是勘察准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踏勘中应重点调查了解下列情况:(1)工程区的地形地貌与基本地层分布情况,工程区及外围可能发生与存在的不良地质现象,拟新建堤防各方案的位置.(2)已建堤防拟加固段现状,隐患险情位置,性质,规模,发生发展过程及危害情况.(3)工程区及外围的交通条件,工作生活条件,植被情况及主要勘察点的场地条件等.4.1.4 勘察工作大纲应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名称,地点,任务来源.(2)勘察阶段,目的与要求.(3)工程概况,规划设计意图,规模等级,勘察工作重点.(4)勘察区地形地貌和地质概况,其中包括不良工程地质现象与已建堤防堤身,堤基隐患情况.(5)勘察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原位测试,岩土试验,长期观测等的计划工作量和要求,以及应重点分析,评价的工程地质问题.(6)勘察工期,勘察程序,日程安排,人员配备,技术装备,经费预算及注意要点.(7)成果的项目,名称,数量,技术要求.(8)附件的项目,名称,数量等.4.1.5 勘察工作大纲,应按技术管理规定报批后执行.4.2 工程地质测绘4.2.1 各勘察阶段都应进行工程地质测绘.4.2.2 工程地质测绘的内容与要求,应与勘察阶段相适应.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应进行地质调查;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平面或结合勘探进行剖面地质测绘;初步设计阶段应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局部地段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勘察应在拟加固堤防进行专门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4.2.3 新建堤防工程规划阶段地质调查一般沿规划方案线路进行,调查范围包括线路两侧各500~2000m,主要调查了解工程区的重要地质现象,对已搜集资料进行现场复核,对观察和调查到的情况进行记录,测绘,素描或摄影.4.2.4 新建堤防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地质调查或工程地质测绘应在规划选定的堤线方案区进行.调查,测绘范围包括堤线两侧各500~1000m,主要调查研究工程区及其相邻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测绘宜在各地质单元(段)的代表性地段进行.每一地质单元(段)均应有地质纵,横剖面,并宜与勘探剖面相结合.横剖面间距宜为200~500m.对规划选定的堤线总体方案局部略有变动的地段或测绘中发现有隐伏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等重大地质问题时,应进行平面地质测绘并增加布置纵,横剖面,横剖面宽度应达堤内外工程影响区.4.2.5 新建堤防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测绘,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工作,并针对堤线主要工程地质问题选择重点地段进行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测绘范围应包括堤防工程区及堤防挡水后的影响区.测绘剖面应与勘探剖面相结合.横剖面间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在50~200m的范围选定.4.2.6 新建堤防工程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拟补充查明的工程地质问题性质,进行补充平面或剖面地质测绘.4.2.7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地质测绘,应根据隐患险情的特征,性质,规模,危害性进行专门性平面或剖面工程地质测绘.滑坡,渗漏,渗透变形等病害严重地段,应进行专门性平面地质测绘.平面测绘的范围应包括与隐患险情有关的影响范围.纵剖面一般沿堤顶布置,必要时应在堤内,外加布纵剖面.横剖面的间距根据拟加固堤段长度及问题而在50~200m的范围选定.沙基管涌段,溃口段,扒口分洪段,较大渊,潭,塘段,崩岸坍塌段,堤基滑移变形段和天然沟口段应增加地质剖面.横剖面的长度在软土区应达到内外反压平台以远50~100m;在粉土,砂土区,砂卵石强透水段,应达堤内外附近河(湖,海)床最低位置.4.2.8 地质测绘比例尺可按表4.2.8执行.表4.2.8 地质测绘比例尺表4.3 工程物探4.3.1 堤防工程物探为重要辅助勘察方法,应与钻探等手段结合运用.4.3.2 堤防工程物探主要应完成下列工作:(1)探测基岩埋藏深度和断层破碎带位置.(2)探测地层岩性分布及厚度.(3)探测含水导层及相对隔水层分布及厚度,地下水流向,流速及渗透系数和潜水水面位置.(4)探测已建堤防的洞穴,裂缝,决口口门,古河道,古冲积扇,滑面,渗漏段等隐患病害部位.(5)测定岩,土的电阻率,地层密度,孔隙度,波速等参数.4.3.3 工程物探可在其他勘探工程开始前结合地质测绘进行,根据探测目的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选用探测方法,并应利用已有勘探资料,以验证,修正物性异常区的解释成果.常用工程物探方法的适用探测项目和适用条件可按表4.3.3执行.4.4 钻探4.4.1 钻探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方法,钻孔除揭示土(岩)层结构及分布情况外,还应进行原状土样采取,孔内原位测试和地下水位观测等.了解堤基工程地质条件和查明堤身隐患都应以钻探控制.4.4.2 堤防工程勘探剖面和钻孔应在工程地质测绘和物探工作的基础上布置,并遵守下列原则:(1)勘探纵剖面应沿堤防中心线布置.在勘探纵剖面上,每一工程地质单元(段)都应有钻孔控制,钻孔间距视勘察阶段,堤防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和工程地质单元(段)划分情况而定,可行性研究阶段孔距宜为500~1000m,初步设计阶段100~500m.工程地质单元(段)交接处和刚性堤防应适当增加钻孔.(2)勘探横剖面应根据各工程地质单元(段)地质条件和设计需要布置.在横剖面上的钻孔布置,以能满足堤防抗滑和渗透稳定计算为原则,钻孔数量和孔距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而定,一般堤顶1孔,堤外1~2孔,堤内2~3孔,孔距20~100m.地质条件简单时,钻孔数量可适当减少.横剖面长度应包括堤基和内外影响区.(3)拟建涵闸及其他建筑物位置应布设钻孔,孔距根据需要确定.通常采用折射波法.要求被探测的层位有一定的厚度,波速大于上覆诸层位的波速层面相对地面的视倾角<(90-i).(i为折射波临界角),界面两侧介质的波阻抗有明显差异,介质均匀,波速稳定,层面起伏不大,地形起伏小注"○"主要方法;"△"配合方法.4.4.3 加固堤防工程的下列位置应布置钻孔:(1)砂基管涌,流土等险情段.(2)历史决口地段或堤后有决口冲刷坑地段.(3)堤身有渗水,漏水,裂缝,滑坡,塌陷,跌窝等险情段.(4)古河道,古冲沟,渊,潭,塘地区.(5)弯道,堤外无滩或窄滩崩岸段.(6)堤身浸润线水文地质观测孔位.(7)物探查明的物性异常位置.(8)可能扒口分洪的堤段.(9)其他险情隐患堤段.4.4.4 钻孔深度应根据堤防类型,规模,等级和地质条件按下列要求确定:(1)当隔水层或软土层埋藏较浅时,应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2)当遇砂,卵石等强透水层时,宜深入相对隔水层内3~5m.(3)在堤外滩地狭窄,堤基受冲刷段,孔深应深入堤外深泓河床以下5~10m或河段最大深度1.5~2倍,当遇有较厚软土,松散砂层时,宜钻入抗冲层2~5m.(4)需作基础处理的堤段,孔深应能满足设计要求.(5)专门水文地质试验孔的孔深,应根据含水层层位确定.4.4.5 钻孔孔径应与钻孔类型及孔内测试项目相适应,并能满足取样,原位测试和水文地质试验的要求,一般鉴别孔终孔孔径不宜小于75mm,技术孔不宜小于110mm,有特殊要求的钻孔孔径根据需要确定.4.4.6 所有钻孔应测定其平面位置和高程.4.4.7 钻进方法应根据地层类型,钻孔状况和地下水位按下列要求选定:(1)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人工填土,堤身填土和不易塌孔的砂土宜用干法钻进.(2)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可用干法钻进,也可用冲洗法钻进.(3)钻孔严重缩径或塌孔时,宜采用跟管钻进,或采用泥浆护壁.(4)水文地质试验钻孔或长期观测孔宜采用跟管钻进,不宜采用泥浆护壁.(5)遇卵石,砾石,漂石,碎石等,可采用冲击钻进.(6)在基岩中可采用冲洗法钻进.(7)在软土和砂土互层中,为确保地质编录质量,不应采用活门管钻(抽筒)冲击钻进.4.4.8 钻进的回次进尺应以能保证获得地质资料为原则,并根据土层性质,方法,钻具长度确定.一般在粘性土和粉土中钻进时,回次进尺不应超过钻头的有效长度;在砂土及碎石土中钻进,应控制进尺和提钻速度,以确保分层与描述要求.当采用双管钻进,能保证有效采取土样时,回次进尺宜控制在1.5~2.0m;当采用螺纹钻进或勺钻时,回次进尺宜控制在0.5m左右.4.4.9 钻进中应做好岩土编录及钻进记录工作.应及时记录回水颜色,水量变化,钻探感应,钻进速度,缩径,塌孔,涌砂,掉钻,钻进事故,地下水初见水位及稳定水位,含水层顶底板位置等.钻孔原始记录应真实,整洁,齐全.4.4.10 钻孔结束后必须严格封孔,专门施钻的长期观测孔除外.封孔材料和封孔工艺,根据当地实际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确保封孔质量.封孔完毕,当班生产及技术人员应在封孔记录上签字,存档备查.4.5 水文地质试验及长期观测4.5.1 水文地质试验是堤防勘察的重要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采用钻孔抽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试坑注水试验,渗透变形(管涌)试验等不同的试验方法.水文地质试验的部位,数量应在勘察任务书中予以规定.4.5.2 渗透变形试验可取土样在室内进行试验.必要时宜进行现场渗透变形试验.4.5.3 为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应选取堤防建筑物附近地下水和地表水进行水质分析.4.5.4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可根据堤防管理部门意见建立地下水位长期观测系统.观测剖面选在重要堤防的典型地段,宜垂直或平行堤线布置.每条观测剖面布置若干钻孔或泉井为观测点.4.6 岩土试验4.6.1 岩土试验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堤防设计需要的岩土物理力学性质参数,应以岩土试验成果做依据.4.6.2 堤防工程的岩土试验,应根据堤防等级和地质条件确定.二级和三级堤防工程应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其试验项目可按表4.6.2执行.一级堤防工程或有特殊技术要求的堤防工程,除应进行室内岩土试验外,对影响堤防工程稳定的岩土层,可进行现场试验,试验项目视工程需要确定.表4.6.2 岩,土试验项目表。
堤防工程试验检测方案
堤防工程试验检测方案一、试验目的1、评估堤防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2、检测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3、及时发现堤防工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4、为堤防工程的维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内容1、堤防工程地质勘测;2、堤防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3、堤防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测;4、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测;5、堤防工程的变形和沉降监测;6、堤防工程的风险评估。
三、试验过程1、堤防工程的地质勘测(1)采用地面勘探、地下勘探和水文地质勘测手段,对堤防工程的地质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2)对地质构造、地层情况、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分析,评估地质对堤防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2、堤防工程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试验(1)对堤防工程所使用的材料(如土壤、石料、沙土等)进行采样分析,进行物理力学性能试验,评估其力学性能。
(2)对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进行试验,并进行分析和评估。
3、堤防工程的水文地质勘测(1)对堤防工程周边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评估水文地质对堤防工程的稳定性的影响。
(2)对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地下水化学性质等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地下水对堤防工程的影响程度。
4、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检测(1)采用现场观测、地质勘测、试验分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堤防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和检测。
(2)对堤防工程的抗震性能、抗风性能、抗浪性能等进行评估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5、堤防工程的变形和沉降监测(1)对堤防工程的变形和沉降进行定点监测和测量,及时发现变形和沉降情况。
(2)对变形和沉降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6、堤防工程的风险评估(1)对堤防工程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地质灾害、气候灾害、人为灾害等。
(2)提出风险预防和应对措施,确保堤防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试验设备1、地质勘测设备:包括地面勘探设备、地下勘探设备、水文地质勘探设备等。
堤防加固地质勘探认识
堤防加固地质勘探认识堤防加固是重要的工程之一,其作用是保证堤防的稳定和安全。
加固工程需要充分了解地质情况,确定加固方案,在施工前进行细致的勘探和认识。
本文将从堤防加固的意义、地质勘探的重要性、勘探方法和勘探结果分析等角度,探讨堤防加固地质勘探的认识。
一、堤防加固的意义堤防加固是指在已有堤防基础上进行强化以增加其承受能力,减少因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引发的堤防工程灾害的发生。
堤防加固有多种方法,包括地基加固、面孔加固、水工结构加固等,其选择取决于地质环境、设计要求、材料特性等。
加固的堤防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经济稳定。
二、地质勘探的重要性施工前的地质勘探是保证堤防加固工程顺利进行和成果有效的前置工作。
在施工前,必须进行地质勘探,以确定加固方案,确定固结时间、土体侵蚀特性和水动力特性。
地质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土体的岩土力学特征,如稳定性、承载力和土体的弹性模量等,以确定适合的加固方案。
在实际勘探过程中,要对勘探对象的类型、数量、位置和劈面等因素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确保勘探结果准确可靠,为加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三、勘探方法1、野外地质调查方法:野堤调查是首先要进行的一步,通过野外实测,了解针对该国土地环境的自然特性、地形形态和地貌、土层厚度、基面结构及岩石成分等地理条件,从而确定加固策略和方案。
2、钻探方法:钻探是确定地层走向、岩性及地层分布等地质信息的主要手段,其优点在于能够直接获取到岩土数据,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开挖及埋设提供可靠数据。
3、物探技术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是在野外或工地上利用地球物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下地质情况的手段。
物探技术包括地震勘探、重力勘探、电法勘探、电磁勘探、地热勘探等多种技术方法。
4、遥感技术方法:卫星遥感技术是将卫星图像进行处理分析,以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土地地质信息、水资源信息等,在堤防加固工程的选址、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探讨
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探讨发布时间:2022-09-20T01:32:44.94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10期作者:田云飞[导读] 目前我国在进行水利堤防工程建设时,已经逐步扩大了施工规模,且项目应用品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田云飞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510630摘要:目前我国在进行水利堤防工程建设时,已经逐步扩大了施工规模,且项目应用品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在对水利堤防工程进行管理时,要提高对地质勘查环节重视程度,要保证地质勘查结果更加精确,才能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数据支持。
在开展勘查工作时,企业必须严格遵循准确性和科学性原则,并且从整体层面上制定合理规划,从细节区域对工作风险进行全面预防,才能降低数据误差等问题发生几率。
本文就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相关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水利;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探讨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为了提高整体施工质量,确保项目投入使用之后,能够发挥更大作用,需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要求,对项目建设行为进行全面落实,还要对基础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化整理,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应用和全面共享,为工程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企业在对地质勘查环节进行监督管理时,要引进更加先进技术和工具,要保证地质勘查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例如企业可以利用3S以及物探等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为设计方案制作提供有效依据[1]。
一、项目概况以我国北江干流韶关至三水河口这一河段建设为例,项目全长258千米,整治河段曲江乌石至三水河口全长217千米,属北江中下游段。
北江航道习惯将韶关至清远184千米河段称为北江中游,清远至三水河口74千米河段被称为北江下游。
在对本项目进行建设时,存在施工标准,需要保证通航率在98%以上还需要建设5座船闸。
本项目共存在两个合同段,在对项目进行公开招投标之后,需要通过对现场进行勘察,为设计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持。
本项目在进行勘察时,主要内容为北江段疏浚和筑坝等工程,船闸工程勘察设计范围主要存在飞来峡二、三线船闸及相应锚地勘察和设计内容[2]。
正阳防洪堤扩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正阳防洪堤扩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1工程概况正阳防洪堤扩建工程位于梧州市西南侧的长洲岛中,堤线基本上沿着长洲岛中现有的防洪堤布置,只有局部地段截弯取直为新建堤段,绕岛一周。
防洪标准按二十年一遇洪水位设计,堤线布置大致沿原堤加高布置,堤型结构拟采用土堤为主,堤路结合方案,设计建设北泵站一座。
本次地质条件评价主要对拟建北泵站场地进行补充工程地质勘察,主要任务是:(1)查明泵站的地层岩性,特殊土层、粗粒土层等的性状、在空间上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2)查明浅埋基岩面的埋藏及起伏情况,风化带、卸荷带的厚度及特征,断层、裂隙、软弱夹层及其他软弱结构面的位置、性质、产状、充填和透水情况等,易风化或软化、中等~弱渗透性岩层的分布范围及其性状。
(3)查明工程区透水层、相对隔水层的厚度、埋藏条件、渗透特性及其与地表水体的水力联系,地下水位及其动态变化,地下水及地表水质并评价其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4)查明工程区埋藏的古河道、古冲沟、土洞等的特征、分布范围,危及工程的滑坡、崩塌等物理地质现象的分布位置、规模和稳定性,评价其对工程渗漏、稳定的影响。
(5)确定地基岩土体、主要软弱结构面和软弱夹层的物理力学参数。
(6)对地基的渗漏、渗透变形、抗滑、抗冲刷、沉降变形、边坡稳定性等问题进行评价。
2地形地貌北泵站位于正阳防洪堤工程区北堤内侧的阶地上,距堤防约50m,泵站范围内地面较平坦,附近与民宅相邻。
阶地地面高程一般在22.00m~24.0m之间,局部地势低洼处高程约21.5m,阶地上大部分为菜地。
河岸坡脚高程6.00 m~8.00m,河岸坡高度一般15m左右,坡度一般15°~25°,局部30°~45°,坡面有树林竹林等植被覆盖。
坡顶为人工填筑的土堤,堤顶高程约25.0m,为长洲岛上的主要交通公路。
场地在地貌上属浔江冲积一级阶地。
3地层岩性根据勘察,北泵站场地揭露的主要地层包括:人工填土层(Q4s)、冲积粉质粘土、粘土、砂卵石(Q4al),下伏基岩为燕山早期花岗岩(y52),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1)人工填土层①:褐红色、褐黄色,杂色,由人工填筑防洪堤及公路路基而成,主要成份为粘性土。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堤基地质结构分类及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摘要:以我省堤防工程地质勘察为例,对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进行了探索。
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堤防堤基地质结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方法堤防工程地质条件是堤防设计的基础。
堤基地层的结构、组成及其承载性能、抗滑性能、渗透稳定性能等的评价是堤防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堤防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全面准确地发现、分析工程地质问题并做出相应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核心内容。
我省位于黄河及长江的中上游地区,河道众多,堤防线长,如何针对我省河道及堤防地质条件的特点,对堤防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研究评价,是地质工作者所面临的课题之一。
1地基地质结构是堤防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任何工程建筑都离不开它所依托的地质体,堤防工程建筑也不例外。
堤防工程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根据堤防工程地基地质结构因地制宜地选择堤防工程的基础型式及埋置深度。
相应的,堤防地基地质结构类型不同,其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有所不同。
因此,只有查明堤基地质结构类型,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堤基岩土性状、组合特点、水文地质条件等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并依据工程性状,合理划分地基地质结构类型,对所暴露出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和方案。
我省大部分范围属黄河流域,少部分范围属长江流域,还有部分区域为内陆河。
河网纵横,河道变化较大,堤基地质结构较为复杂。
但总的特点不外乎为山区堤基地层以基岩为主,而河流冲洪积盆地、冲洪积平原及平原地区则以第四系松散层为主。
根据堤基地层结构特点及工程性能、岩性组合、层位埋深等综合分析,我省堤防地基大体可分为3大类,8个亚类,各类结构特征、主要分布位置见表1。
2堤防工程地质问题及评价方法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在于从研究工程地质问题的表征出发,分析其原因、性质、形成和发展过程,找出堤防工程地质问题的控制因素和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所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总结、分段、归类,为堤防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卫河水毁修复项目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卫河水毁修复项目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焦锡功(卫辉市水利局,河南卫辉453100)摘要:“21·7”暴雨致使卫河水毁严重,堤防受洪水长时间浸泡、冲刷,多处堤防护坡损毁严重,堤顶道路坍塌、裂缝。
文章通过地质调查、钻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等方法,详细查明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可为堤防加固和改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堤防工程;洪涝灾害;坍塌;评价中图分类号:TV871文献标识码:Β文章编号:1673-8853(2023)11-0118-021卫河水毁基本情况卫辉市境内卫河仅有右岸堤防,左岸与共产主义渠共用一道堤防。
2021年7月17—24日,新乡合河闸以下至卫辉区域平均降雨量550mm。
卫河汲县水文站7月22日23时起超保证水位,加之共产主义渠右堤漫决入卫下泄,水位持续居高不下,直至26日8时58分共产主义渠右堤成功复堵后,卫河水位开始下降。
在此期间共产主义渠洪水进入卫河,增加了卫河卫辉段的流量,增高了水位,部分堤段出现漫堤,洪水顺堤外流向下游进入卫辉市。
牧野大桥上游堤防受共产主义渠右堤漫决洪水冲击,导致部分堤防漫堤决口,7月23日,扒开宋村分洪堰,向柳围坡滞洪区分洪,并对分洪堰进行了临时封堵。
另外,卫河堤防受洪水长时间浸泡,多处出现塌坡、雨淋沟,护坡损毁严重。
“21·7”洪涝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地方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亟须整治,消除隐患。
水毁修复范围为:卫河孙杏村镇汲城村至上乐村镇曲律村(桩号29+400~71+100),总长41.70km。
2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2.1堤防工程概况左岸:桩号28+000~60+350段堤高一般3~5m,堤顶宽度一般4~5m,坡比一般1∶1.50~1∶3,局部堤防损坏或缺失;桩号60+350~71+100段堤防高度一般2~5m,堤顶宽度一般3~5m,坡比一般1∶1.50~1∶3,该段内堤防较差,坑洼不平,局部堤防有损坏。
内蒙某堤防工程地质评价及勘察方法探讨
平原之间。
主要 地层 岩性 为 :场 区北 部 山区 出露有 元古 界 狼 山群 ( t) PL 变质 岩 、白垩 系 ( 砂 砾 岩等 ,工程 区 K)
所 处 的 临河 断 陷盆地 表层 主 要为 1 新生 界 第 四 系 套
河 湖 相沉 积 ,组 成 了广 阔 的黄河 河 套平 原 ,组 成 山 前 洪积 扇 、坡 洪 积 裙 的 冲 洪 积 砂 砾 石 层 为 全 新 统
( 4 沉积 。 Q)
场 区处 于华 北 断块 区 的次级 构 造单 元 河套 断 陷 带 的西侧— — 临 河 凹陷 西北边 缘 。 区 内主要 的构造 断裂 为 狼 山 山前 断 裂带 ,断裂 带 由一 系列 向盆 地倾 斜 的 阶状 正 断层 组 成 ,沿 断裂
21 00年 第 2 卷 第 2期 ・ D H 水 利 水 电 工 程 设 计 9 WR E
内蒙 某 堤 防 工 程 地 质 评 价 及 勘 察 方 法 探 讨
宣贵金
摘 要
胡 宁
水利行业标 准 《 防工程地 质勘 察规程 》第 1 于 1 6 问世 ,经 20 年版 (L8-20) 堤 版 9 年 9 05 S18 05 的修订 ,对堤
较窄 ,沟底 宽 约 3 3m,高 程 10 1I。桩 号 S0+ 5 I T S 10以下 为 山前 冲洪 积扇 ,从 沟 口至 团结 分 干 渠 长 0 共 39 1 m,现局 部 已修 筑 了简 易 的防洪 堤 和排 洪 .9 k
渠。
根 据野 外地 质 勘察 ,在勘 探深 度 范 围内主 要地 层为 第 四 系 冲 洪 积 层 ( 邮 ) 砾 石 层 ,平 面 上 具 砂 有 一定 的分 选性 ,剖 面上 也具 有较 明显 的层 理 。砂 砾 石层 呈 浅紫 红 色 ,稍 湿一 湿 ,中密一 密 实 ,砾石 含 量 6 % ~7 % ,粒径 一般 0 5~50c 0 0 . . m,具 层理 , 含 少 量 块 石 ,直 径 达 2 0~3 m,稍 具分 选 性 ,局 5c 部 夹透 镜状 砂 壤 土 层 层 厚 3~5m;下 部 为 ( ) 砂 质粘 土 ,褐 红 色 ,湿 ,可 塑一硬 塑 ,含 有少 量砾 石 ,粒 径 一般 3~5 m m,个 别 钻 孔 揭 露 白垩 系 ( K)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中对软土层的勘察和评价方法探讨
已建堤防加固工程中对软土层的勘察和评价方法探讨作者:佴永平杜玲孙晓敏来源:《珠江水运》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首先对地质勘查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说明,之后着重对堤防工程的软土层勘查评价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进一步加强人们对堤防加固工程的认识。
关键词:堤防加固软土层勘查评价如果在勘查评价中,未对同一软土层所具有的不同性质缺乏充分的认识,那么最终的勘查结果可能会存在诸多且极为严重的问题,对整个工程的建设极为不利。
1.地质勘查的重要性地质勘查后得出的结论资料对于科学进行堤防工程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但当前的情况是,大部分人对于堤防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
此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点:第一点,在对工程地质实行全面勘查时,由于时间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工程建设团队为了赶工期,在规定的时间内无法在将整个地质条件完全查明的同时达到相应的要求标准。
之后便将地质勘查工作放置一边,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施工。
如此一来,勘查工作的重视度大幅度降低。
第二点,由古至今的几千年来,有许多建设年代久远的堤防工程一直以来都未进行全面细致的地质勘查,但却在经历了数量极多的自然灾害后屹立不倒,未出现质量问题。
因此,有极大多数人认为地质状况能够通过表面观察的方式进行准确判断,无需花费时间与精力进行勘查。
正是这两点原因致使地质勘查工作一直以来都无法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与关注,无法对堤防工程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为了对整个已建堤防工程的安全实用性进行全面保障,必须对地质勘查工作给予着重关注,并针对其存在问题采用较为科学必要的技术措施,延长整个堤防工程的使用寿命,增强其建设质量。
2.堤防工程的软土层性质勘查方法2.1钻孔取样室内试验法在对堤防工程的软土层看着勘查工作时,可以分别在不同的工程部位,运用钻孔活塞取土器的方法对第Ⅲ层、第Ⅳ1的原土体进行取样,之后将土样在室内进行物理试验。
在对某堤防工程的勘查中发现,位置处于老堤之外的第Ⅲ层、第Ⅳ1的土地属于软土,可能为淤泥或是同等性质的粘土。
堤防工程勘察方案
堤防工程勘察方案一、勘察目的和意义堤防工程勘察是为了提供工程设计所需的地质、水文、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基础资料,确切了解工程地质、水文、地貌等地质环境情况,为工程设计、施工、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通过堤防工程勘察,可以确定工程地质构造和岩土性质,判断地基、地下水、地下害虫等危险因素,明确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在工程施工中,及时了解地质灾害规律,合理选址,对工程后期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勘察范围和内容(一)勘察范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勘察地点,确定勘察范围,包括堤防工程建设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情况。
(二)勘察内容1. 地质勘察:对勘察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岩土性质等进行详细调查。
2. 地下水勘察:研究勘察区域的地下水埋深、水位、水质等地下水状况。
3. 气象勘察:了解勘察区域的气候条件、气温、降雨量等气象情况。
4. 生态环境勘察:了解勘察区域的生态环境情况,包括植被、野生动物等生态状况。
5. 地震勘察:研究勘察区域的地震活动性,了解地震对工程的影响。
6. 地质灾害勘察: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详细了解。
7. 工程地质勘察:对工程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进行详细调查。
8. 灾害预测评价:对勘察区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测评价,预测可能出现的灾害类型、规模和影响范围。
9. 安全评价:对勘察区域的工程安全进行评价,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10. 其他: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增加或减少适当的勘察内容。
三、勘察方法和技术手段(一)勘察方法1. 实地调查:对勘察区域进行实地巡查,了解地质、水文、气象、生态等自然条件。
2. 参考资料:搜集和分析勘察区域的地质、水文、气象、生态等相关资料。
3. 采样实验:对地质、地下水、水土等进行采样,送实验室分析。
4. 仪器测量:利用各种现代化仪器进行地质、水文、气象等勘察。
5. 资料调研: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勘察区域的历史地质、地下水、气候等情况。
河南省淮河干流段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建议
河南省淮河干流段堤防加固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建议作者:朱家磊来源:《珠江水运》2018年第11期摘要:最近十数年,我国的水利事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数量迅速增加,在抗洪、调流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而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需要做好地质勘察工作。
针对河南段淮河干流堤防加固中存在的地质问题,介绍了堤防工程地质勘察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工程地质分析与评价,并提出了工程地质勘察的建议。
关键词:堤防淮河干流地质勘察1.干流堤防工程地质勘察的要点及方法在水利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勘察方法包括地质调查测绘、土试样、现场测试及室内测试。
具体来讲,需要工作人员首先做好地质测绘,选择恰当的地质勘察方法,然后通过现场测试完成对于岩土荷载测试,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再通过室内测试,确定岩土体的强度、物性指标及固结变形参数等,为后续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在淮河干流一般堤防加固工程勘察中采用了地质测绘、地质勘探和工程地质测试与试验等勘察方法,工程地质测试与试验包括现场原位测试(标准贯入和动力触探等)、室内土工试验、水质分析等方法。
1.1工程地质调绘总体来看淮河干流一般堤防所在区地形多平坦,地层多为厚层第四系堆积物,沿线病害严重。
因此在勘察时首先要做好工程地质调绘工作,特别是重点调查研究微地貌的特征与隐伏的古河道、河谷、淤塘之间的关系,了解堤防地基土及破坏区土层特性,搜集以往险情、病患的分布特征,塌岸的规模、成因等。
本项目中共完成工程地质调绘45.60km2,基本了解了项目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及地质问题的特征,为工程地质勘探提供依据。
1.2工程地质勘探从工程地质调绘搜集的资料来看,淮河干流堤防整体地层较简单、存在的地质问题比较明显,所以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应在遵循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针对重点、难点进行布孔,对地质条件简单地段可进行代表性勘探,这样既能加快工作的进度又能满足规范及设计的要求。
黄河堤防地质勘察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黄河堤防地质勘察的要求和评价标准
靳建伟;孙超;曹磊
【期刊名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17)004
【摘要】为了提高黄河堤防地质勘察水平,分析了堤身、堤基的特点,黄河堤防存在历史久、土质杂、沉降深、隐患多等特点,分析了堤基的地层、取样、布孔困难等特点,规定了勘察工作的行为规范和要求,探讨了堤身和堤基的评价标准.
【总页数】2页(P7-8)
【作者】靳建伟;孙超;曹磊
【作者单位】河南黄河水文勘测总队,河南,郑州,450053;河南黄河勘测设计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3;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871.1
【相关文献】
1.无定向导线在黄河堤防工程地质勘察测量中的应用 [J], 吴国宏;张书光;刘雅萍;封春雷
2.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阶段划分如何适应水源地勘探的新要求——以乌鲁木齐市应急抗旱井群扩建工程供水水文地质勘察为例 [J], 邵争平;潘治霖
3."工程地质勘察"课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以"高层建筑勘察基本要求"知识点为例 [J], 熊丽芳;马莉燕;梁德贤;蔡永丰;彭三曦;白令安
4.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和应用注意事项 [J], 宋恩武
5.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区域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J], 胡鸿毅;陈则刚;刘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 堤基工程地质评价
➢ 这里的堤基是指土堤的堤基。绝大多数情况下, 堤基以各种成因类型的第四系松散层为主,土体 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物质组成以 及性状等的变化十分复杂,其渗透性差异极大。 所以查明堤基的地质结构,特别是渗透性大土体 以及工程地质性质差的特殊土等在堤基下的分布 情况和厚度,是进行堤基工程地质评价的重要依 据。
勘探工作,主要是通过现场查勘、调查、访问和收集已有 资料来了解对确定堤防方案影响比较大的地形、地质问题。 由于掌握资料的深度有限,主要从地形、地貌和宏观的地 质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一般只要求了解堤基工程地质条 件、可能存在的工程地质问题。 ➢ 可行性研究阶段,对于新建堤防,要求“对选定线路主要 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并对堤线工程地质条件进行 初步的分段评价”,提出处理的初步建议。本阶段已进行 了一定的勘探、试验工作,对地基的地质结构也有了一定 的认识,工程地质评价需综合分析工程沿线地形、地貌、 地质结构、土岩物理力学性质等因素,分段进行评价。分 段首先依据的是地貌,再依据地质结构进行细分。对于已 建堤防,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考虑拟加固堤段堤基 险情隐患类型、分布位置,出险和抢险情况,临时加固措 施及效果的初步分析等因素。
➢ 规范附录C给出了堤基地质结构分类的标准,划分出单一 结构、双层结构和多层结构三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 分出若干亚类。在进行堤基地质结构分类时,有几点需注 意:
➢ 其一,进行分类的堤基厚度:“宜根据勘探深度范围内岩 石、粘性土、粗粒土和特殊土的分布与组合关系分类”。 对于控制性深孔超出一般性钻孔的孔深部分,可不参与堤 基地质结构分类。
➢ 多层结构类
➢ 包括多层结构3a(以砂性土为主)、多层结构3b (以粘性土为主)和多层结构3c(含秸科、树枝、 木桩、块石及土的老口门)三类。
➢ 多层结构3a。堤基为相间分布的粘性土和砂性土, 砂层分布较多,或者堤基的上部为薄的砂层。存 在渗水及渗透变形问题。
➢ 多层结构3b。堤基为相间分布的粘性土和砂性土, 以粘性土为主,砂性土很薄且埋藏较深。存在沉 降及滑动变形问题。
定。
环境成因。
堤基为砂性土,厚度不等,或上 部粘性土小于2m,抗渗条件差, 易崩岸,是汛期的险工险段。
单一砂性土类(Ⅰ2)
古河道、并岸古砂 洲、溃口扇等河势 变化的动水环境成 因。
双层结 构类 (Ⅱ)
上部有较厚 的粘性土或 砂土;下 部 为 砂性土或 粘性土。根 据上部粘性 土层的厚度 及砂层分布, 可分为三个 亚类。
5堤防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 在取得堤防工程的地形、地质、试验和已 建堤防的隐患、险情等资料后,应进行综 合整理和分析,进行堤防工程地质评价。 工程地质评价的目的在于:找出存在工程 地质问题的部位,提出工程处理的建议。 堤防工程地质评价应包括对堤防工程中的 土堤、防洪墙、穿堤涵闸以及堤岸等几个 方面进行评价,由于它们的特点、存在问 题的不同,评价的侧重点也不同。
上部粘性土层厚度一般2-5m, 下部砂层厚,堤岸抗冲性及堤基 抗渗性能较差,汛期易出险。
上部粘性土层厚度大于5m,下 部砂层厚度大。在粘性土无破坏 情况下,抗渗性好。
上部砂性土厚度小于15m,下部 粘性土厚度大,堤岸抗冲性差, 堤基抗渗性能差,是险工险段。
上薄层粘性土、下 砂土双层结构亚类
(Ⅱ1)
漫滩、河流阶地冲 积成因。
上厚层粘性土、下 砂土双层结构亚类
(Ⅱ2)
上砂性土、下粘性 土双层结构亚类
(Ⅱ3)
古河道、并岸古砂 洲、溃口扇等河势 变化的动水环境成 因。
多层结 构类 (Ⅲ)
由厚度一般小于2m的粘土、粉质粘土、壤土、 砂壤土或砂砾石呈互层或夹层透镜状组成的复杂 结构堤基,抗渗性能取决于表层粘性土的厚薄及 砂壤土、砂砾石层的水力联系性,江岸易冲刷。
5.1.1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 堤基的地质结构是决定堤防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因素,通 过堤基地质结构分类,能分辨出哪些地质结构类可能存在 什么样的工程地质问题,是需要进行堤基处理的;哪些可 能不存在什么样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是 不需要处理的。对堤基地质结构的合理分类,是进行堤防 工程地质评价的基础。
➢ 上覆粘性土的黄土类土4b。堤基上部为全 新世的冲积粘性土,下部为黄土类土。这 类堤基的黄土类土,具弱湿陷性,在冲积 的粘性土中如含有砂壤土及轻、中壤土时, 还有轻微的渗水问题,在遇强震时有液化 的可能性。
5.1.2 堤基工程地质评价
➢ 1)堤基工程地质评价与勘察阶段相适应 ➢ 规划阶段,只针对新建堤防进行评价。本阶段一般不布置
➢ 多层结构3c。鉴于老口门堤基填料物质复杂,其 工程地质问题也较复杂,有渗水及渗透变形问题, 有时也有不均匀沉降及滑动等问题。
➢ 黄土类土结构类
➢ 黄河两岸广泛分布有黄土、黄土类土,有 黄土类土组成的堤基包括两种类型。
➢ 黄土类土4a。堤基为上更新世黄土类砂壤 土及黄土类壤土。存在黄土类土的湿陷性 问题。
➢ 其二,当堤基分布有基岩时,可不考虑岩石的类型,把各 类岩石统一划为基岩。但对埋深小、渗透性大的基岩要特 别注意。
类
单一结 构类 (Ⅰ)பைடு நூலகம்
堤基主要由 一类土体组 成。按性状 可分为两个 亚类。
结构特征
亚类
主要成因
堤基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抗
较稳定的江湖水势
渗条件好或较好,堤岸耐冲、稳 单一粘性土类(Ⅰ1) 条件下,相对静水
图5.1-1 黄河大图5堤.1-1的黄河地大堤基的地地基层地层结结构构类型类示型意图示意图
➢ 双层结构类
➢ 包括双层结构2a(上部为厚度小于3m的粘 性土,其下为砂性土)、双层结构2b(上 部为厚度大于3m的粘性土,其下为砂性土) 两类。
➢ 当发生洪水时,对于双层结构的地基,若 上部粘性土层厚度小于3m,容易被承压水 顶破而发生渗透变形;若上部粘性土层大 于3m,则地基一般比较稳定,但尚需注意 堤内坡脚附近是否存在坑塘、水沟及取土 坑等,因为这些部位粘性土层的厚度往往 小于3m,有发生渗透变形的可能。
江湖变迁,动、静 水环境反复交替的 复杂成因。
2)黄河下游堤防堤基地质结构分类
针对黄河下游堤防的特点,将堤基的地层结构划分为4个 大类、9个小类,见图5.1-1。 ➢ 单层结构类 ➢ 包括单层砂性土结构和单层粘性土结构两类。 ➢ 单层砂性土结构(图5.1-1,1a)。堤基为厚层或较厚层 的砂性土,存在渗水和渗透变形问题。遇强震时,有发生 液化的可能。 ➢ 单层粘性土结构(图5.1-1,1b)。堤基为粘性土或者堤 基的上部为厚层的粘性土,一般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但当 其中分布有湖相、海相及沼泽相淤泥及淤泥质土时,容易 产生不均匀沉降及滑动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