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

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

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识论、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何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分为:1、古典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集中实物组成的)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分子、粒子等组成)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战国荀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东汉王充:“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南朝范缜:“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明朝王夫之:“气者,理之依也。

”“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无其器则无其道”。

唯心主义: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主观唯心主义:世界由人的意识派生、决定。

宋朝哲学家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外无物”。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英国哲学家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

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由某种神灵或不可捉摸的绝对观念及力量创造、决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柏拉图: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

宗教:上帝、神创造、神秘力量和支配世界唯心主义两种形式,虽有某些差别,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以本体论划分,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思维 能否反映存在,人们的主观能否认识现实世界?
对这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的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1、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 的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 战略、策略的理论根据,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 想武器。
辩证唯物论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 定之否定; 辩证法: 系列范畴——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 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现实和可能。 认识论:实践观、认识的辩证法、真理与价值
一个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生产劳动的观点 历史唯物论 三个基本观点: 2、阶级的观点 3、群众的观点
C.这个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一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 本原谁是派生的、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这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 心主义的标准。
两 个 方面:
凡是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即先有物质,后 才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 识的就是唯物主义。与其相反,就是唯心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3、本质特点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 科学性 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阶级性:公开申明为无产阶级服务。 实践性:这是最本质的特点。哲学理论不仅为了 说明世界,更重要是为了改造世界。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4、基本内容 唯物论: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 (规律)、意识观;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
2、产生条件 哲学产生于奴隶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于十九世 纪40年代的欧洲。 第一、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 尖锐化、明朗化; 第二、自然科学条件,主要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 学、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第三、理论来源:直接理论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 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 进行加工改造,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当代意义

(2)规范当代实践的科学理念
第一,真理标准。 ——多元共存、矛盾和谐(协同原则)。 ——相互融通、整体协调(合作原则)。 ——顺物之性、尽物之情(自由原则)。 总之:倡导合作、追求平等、坚持正义、 培育爱心、崇尚自由,是人类的实践规范的 “自然之道”。
第二,价值标准(“人为之道”)。 ——引导实践主体追求利、善、美、圣,是实 践规范价值性的具体体现。 第三,行为原则。 ——人必须全面占有自己的社会本质,协调处 理人与世界之各种复杂关系。 ——要树立人与世界关系具有整体性、普遍性 的思想观念。 ——建构尊重对象、敬畏未知的实践观念。
3、按辩证法办事。 (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 人与自我相互联系;不同职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 国家相互联系。联系要求开放;孤立走向孤独、衰败。
(2)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人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不能用倒退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
第四,经济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标准。 和谐经济 和谐政治 和谐文化 社会和谐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
谢谢!
6、谁是价值创造的主体? ——所有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问题。 ——劳动价值论,进而剩余价值论。 ——谁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发达国家工人阶级 的社会地位与作用问题。 ——“人民资本主义”问题。资本主义国家所 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社会实践主体的影响。
7、当代世界实践模式的新特点 及其规范理念
(1)当代世界实践模式的新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及其当代意义
武汉大学 夏建国教授
2011年02月
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哲学与决策(毛泽东) 哲学与科研(爱因斯坦) 哲学与人生
主要讲两个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doc马哲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doc马哲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两个方面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

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

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的观点,正确地揭示了包括自然、社会和人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的共同本质。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无论具体特点如何,都是物质的一种具体形态,它们所具有的共同本质就是客观实在。

世界是物质的,也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本身都是物质的,都是客观实在的具体形态。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马克思主义的时间和空间观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2)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第一,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第二,时间和空间业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概念。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名词解释1、哲学的基本问题(3)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

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简答题

一、哲学部分1.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以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括不了的,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

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

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

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3.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马哲全称是什么意思

马哲全称是什么意思

马哲的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社会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擅长于用矛盾冲突的观点分析社会中利益存在冲突的社会群体,是一套“经典”的社会学理论。

知识讲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

并且这个问题也是属于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含义也就是说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1、辩证唯物论,就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

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

2、唯物辩证法,回答了“世界怎么样”的问题。

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3、认识论,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4、唯物史观,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

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使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的方式的变化。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引着我们中国,让中国能够更加坚定地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社会主义产生的前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而马哲也正是指明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本问题
一、两个基本问题
1、思维与存在得关系问题(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
2、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得问题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二、三个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矛盾对立统一
3、规律(矛盾得普遍性与特殊性(1)马克思主义得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特色西藏特点得发展路子(5)我国经济社会得可持续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五大范畴
1、本质与现象
2、原因与结果
3、必然与偶然
4、可能与现实
5、内容与形式
四、唯物辩证法得根本特征
1、普遍联系
2、永恒发展
五、实践与认识得关系
1、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
2、实践决定认识
3、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
4、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5、实践就是检验与发展真理得唯
一标准
6、认识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1、生态保护(生态破坏、保护意识
差、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国际
问题)
2、产业结构(劳动密集性、劳动集约
性、劳动者技能得提高,产业管
理)
3、党得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党得建设。

党得三大法宝)
党得建设
1、延安整风运动
2、三讲学习活动
3、党得先进性教育活动
4、争先创优活动
5、党得执政能力得建设
6、党员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7、建党90周年
8、党得先进。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

大学生马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古希腊哲学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哲学思想的终结B. 哲学思想的开始C. 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D. 人类思想的顶峰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理念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英雄人物B. 人民群众C. 经济基础D. 政治制度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客观性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包括()。

A. 地理环境B. 人口因素C. 社会制度D. 社会关系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包括()。

A. 政治法律思想B. 道德观念C. 宗教信仰D. 艺术形式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包括()。

A.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变革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

A. 物质生活的丰富B. 精神生活的充实C. 社会关系的和谐D. 个人能力的提高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

1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3.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观点。

14.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斗争观点。

四、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5.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发展的影响。

16.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 A2. A3. C4. B5. 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6. ABC7. ABCD8. ABCD9. ABCD10. ABCD三、简答题答案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之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之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 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探究: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宇宙中的大问 题,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生问题,也 有人说哲学应该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Βιβλιοθήκη 物主义1、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庄周梦蝶”
庄子在大树下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草 地上翩翩起舞。突然狂风大作,暴雨袭来,庄子飞来飞去 无处躲藏。吓醒过来原来是一场梦。于是庄子就思考了这 样的问题:庄子到底是蝴蝶还是人,梦境与现实谁是真实 的。(其实,蝴蝶梦中庄子的疑问是最彻底的不可知论、 怀疑论,因为他对自己的存在也表示了不可知和怀疑。)
思维和存在 何者为本原 (谁为第一性)
思维决定存在
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
承认思维能正 确反映存在
可知论
有没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正 确反映存在
不可知论
《神灭论》
形神之辩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 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 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 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 扬人死后精神不亡. 范缜挺身而出,指 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 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 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 言.
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 学 基 本 问 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内容 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
原因 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休谟的不可知 论 一是关于物质对象和上帝是否存在不可知,另一个是关于经验
之间因果关系(或普遍必然规律)是否存在不可知。
康德的不可知论
康德一方面承认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即所谓 “自在之物”,并认为 自在之物是一切感觉的源泉,这是典型的唯物 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自在之物 是不可认识的,是作用于人 的感官而产生的感觉或现象,但这个感觉和现象却不是自在之物的真实 反映。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 义哲学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哲学,作为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思考,一直以来都在试图回答那些最为根本和深刻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着其独特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世界的本原;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对于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存在决定思维,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这一观点被称为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先有物质,然后才有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

例如,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存在。

而意识则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比如,我们对于美丽风景的感受和想法,都是基于真实存在的风景而产生的。

与之相对的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思维是第一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它让我们明白,我们的思考和行动都应该立足于客观实际,而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依赖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

再来看第二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这被称为可知论。

相反,如果认为思维不能正确认识存在,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存在,那就是不可知论。

可知论让我们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人类能够逐渐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这种信念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真理,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回答,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角度来看,它为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意义: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意义;唯物主义世界的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吧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

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简述马克思哲学的物质观及其重大的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简述运动是标致一切事物的现象的变化过程的哲学范畴1,运动事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2,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着,世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简述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1,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与功能,它适应以变化的环境与条件。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生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有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元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事物。

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列主义的活的灵魂。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的关键。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变化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辩证唯物主义1、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的世界观,是的统一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本质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者的关系世界观决定、包含着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影响着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4)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源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5)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第一性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同一性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标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哲学的党派性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2)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用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质,一般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但却是直观的猜测。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存在三个根本缺陷,即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3)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世界的本原把某种神化了的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1)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必然性●阶级基础:英国“人民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自然科学前提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三大发现。

●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乐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2)与以往旧的哲学的本质区别:●研究对象上旧哲学是“知识总汇”、“科学之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

●理论上旧哲学是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马克思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一. 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上根本性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明确: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二者既区别又联系区别:研究对象具有共性和个性之别;联系: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各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4.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展开:1. 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内容:第一,思维和存有何者为第一性;(更为根本)第二,思维和存有有没有同一性。

2. 为什么思维和存有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第一,这个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家都要回答而不能回避的问题。

第二,如何回答这个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志。

第三,对这个关系问题的解决成为解决其它哲学问题的基础。

第四,这个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实践中的根本问题。

3.哲学的党性问题。

第一,哲学派别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只有两大党派:唯物论和唯心论。

第二,没有超越于唯物和唯心的第三派,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论。

第三,阶级社会哲学的党性表现为阶级性。

第四,坚持哲学的党性就是要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反对各种唯心论。

4. 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①概念:辩证法:用联系、全面、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内部矛盾;形而上学: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

②关系:两个对子既区别又联系。

区别:二者回答的问题不同。

联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并与前者交织在一起。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形而上学三. 哲学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 唯物论观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物质第一性。

发展形态:第一,古代朴素唯物论;第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论;第三,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一章第一节 哲学 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 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 形态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是学关是于系世界统观化的、学问理论化 的是世系界统观化、和理方论法化的论世界观
三、哲学认中为的精神基是本世派别 界及的历本史原形,坚态持精
神第一性;物质是 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 认为独立于人和
自然界之外的某种精 神是世界的本原。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游丝
局限性

盲人摸象



性 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局限性不Fra bibliotek自然观
彻 底 性
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社会观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可知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认为物质和 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 认识的。
“天行有 常,不为 尧存,不 为桀亡”
“天下唯 器”,“无 其器则无其 道”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 及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形态:机械唯物主义 庸俗唯物主义 人本唯物主义
特点:有一定自然科学基础 局限:机械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庄子·外篇·至乐》
我的第三项规条是: 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 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 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 世界的秩序……
——《方法谈》
近代哲学的创始人、数学家 笛卡尔(1596-1650)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志、情 感、认识
思维、精神
自然、社会和 个人自身
物质、存在
王阳明在与自己的学生讨论时,强调在独立 思考、反省和体验中求得真知。
在回答学生刘易仲问道时的打油诗:
“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尔要知我苦, 还须你自吃。”
但他又强调思与学、知与行的结合。
“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若只好静,遇事 便乱,终无长进。” (《王阳明全集·卷三》)
(美)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
77号囚犯特拉维斯
看守迈克尔·巴力斯
如何理解故事主人公生活中的种种矛盾?
人生的最基本难题:
人的想法与人所面对 的一切现实之间总是处 于差异、矛盾、冲突之 中。
欲望、情 绪、认识
思维、精神
自然、社会、 个人自身
物质、存在
人与世界的互动关系:
欲望、情 绪、认识
思维、精神
笛卡尔(1596-1650)
西方最有名的客观唯心主义者——柏拉图
理念论; 两个世界的划分; 依照思想,建筑现实
柏拉图(约公元前 427年-前347年)
未有天地之先,毕 竟也只是先有此理, 便有此天地。若无此 理,便亦无天地。
——《朱子语类》,卷一
南宋理学家 朱熹 (1130-120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两个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
2、意识能否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二、三个基本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2、矛盾对立统一
3、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5)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否定之否定规律
三、五大范畴
1、本质和现象
2、原因和结果
3、必然和偶然
4、可能与现实
5、内容与形式
四、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
1、普遍联系
2、永恒发展
五、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决定认识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实践是检验和发展真理的唯一
标准
6、认识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1、生态保护(生态破坏、保护意识
差、人为破坏、自然灾害、国际
问题)
2、产业结构(劳动密集性、劳动集
约性、劳动者技能的提高,产业
管理)
3、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党的建设。

党的三大法宝)
党的建设
1、延安整风运动
2、三讲学习活动
3、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
4、争先创优活动
5、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6、党员反腐倡廉教育活动
7、建党90周年
8、党的先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